糯米文學吧

位置:首頁 > 範文 > 校園

《守望教育》讀後感大綱

校園3.85K

當認真看完一本名著後,你有什麼總結呢?是時候抽出時間寫寫讀後感了。你想知道讀後感怎麼寫嗎?下面是小編收集整理的《守望教育》讀後感,歡迎大家借鑑與參考,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守望教育》讀後感大綱

  《守望教育》讀後感1

這是一本關於教育理想的真情守望的著作。捧起劉鐵芳教授的教育隨筆《守望教育》,心中不由得湧起一種恍然的感動,在一個喧囂的時代裏,還有人以一份難得的執着守望着心中的教育理想。書中這樣寫道:“我們今天的世界確實需要雷厲風行的教育改革家,需要意氣風發的行動開拓者,他們站在時代的潮頭,引領着現實教育的走向。但這個世界同樣需要默默的思想者,他們把目光停駐在喧囂的背後,尋思現實和歷史中那被熱鬧、浮華所遮蔽、遺忘的問題之域,在無言中追索他們心中的樸素和靜謐的思想之路。他們可能常常被名之為實際的脱離者,時代的落伍者,但他們依然在寂寞中執着地思索。他們同樣是可敬的!”

身為湖南師範大學教育科學學院教授的劉鐵芳先生,與一般的高校教育學者相比,更加關注中國小教育,熟悉中國小教育,對中國小教育有着深厚的感情和深刻的理解,因而《守望教育》中的不少篇章有一種直抵人心的力量。

《守望教育》的特點是其文筆不像一般教育着作文筆的生澀和艱深,顯得平和寧靜、靈動流暢和詩意盎然。

在《行走在理想與現實的邊緣》一輯的篇前語中,作者寫道:“且讓我們一道在樹下坐一會兒,讓我們共同享受此刻的寧靜與自由,傾聽心靈深處細微的震顫。讓我們心繫教育生活的同時,多一點平凡和樸實,多一點清醒和自覺,讓教育生活成為師生心靈自由徜徉、共同依戀之鄉。”這樣的文字,讓平和從容狀態下的教育深情、教育哲思,在人們寧靜的心靈裏汩汩流淌……

在《遠離故事的教育》中,作者深情回憶兒時聽大人講故事的情景:“連同冬夜的柴火、夏夜的星光、秋夜的清涼,都深深地印刻在我童年的記憶之中。有故事陪伴的童年,雖然貧窮,但不寂寞。童年的生命時光在故事的記憶中依稀存留,在回望中鮮活如舊,帶給我綿綿不絕的生命暖意。”讀這樣的文字,一種温暖的感覺油然而生。

讀這樣的教育着作,有如輕風拂面、甘露潤喉,讓人頓覺神清氣爽。

這是《守望教育》的魅力,也是劉鐵芳先生的魅力。

  《守望教育》讀後感2

看到劉鐵芳《守望教育》第二輯的標題是“我在,故我説”。我馬上聯想到了這樣一句“我思,故我在。”?閲讀,是一種與書中人物心靈對話的過程,多讀書,可以充實我們的心靈。有人把閲讀經典名著比作與偉大的哲人對話,“閲讀一百本好書,就是和一百個有思想的人對話。”這種深層閲讀中的思考,更能體現出人存在的價值。

在這方面,美國的教育值得借鑑。有個老師佈置給二年級孩子的任務是作一個關於“藍鯨”的研究,要求孩子自己跑圖書館找參考資料,而且參考資料要來源於不同的地方。還要求研究論文至少要有三個問題,要寫滿兩頁紙。(詳見黃全愈著《素質教育在美國》164頁)學生通過一系列的探究活動,不僅培養了實事求是、追求真理、勇於創新的科學態度,而且在蒐集、閲讀資料的過程中,鍛鍊了自己略讀、瀏覽的能力。因此,在學生剛開始課外閲讀時,“放任自由”是比較合適的辦法,天文地理、神話傳説、卡通笑話,全憑學生喜歡,當學生逐漸覺得讀書成為一種習慣和生命的需要時,老師再適當給學生推薦一些比較適合孩子閲讀的書刊並提出讀書要求,先“放”後“收”,讓學生一個適應過渡期,有利培養孩子的閲讀興趣。因此,在保證課外閲讀數量的基礎上,也要保證其閲讀的“質量”。在課外閲讀的起步階段,要求不能太高。但是,隨着年級的升高,對課外閲讀的要求必須在質量上和深度上下功夫,要指導學生學會真正的閲讀。

葉聖陶先生説:“多讀作品,多訓練語感,方能駕馭語言文字。”我們要教會學生閲讀的藝術:(1)讀書貴精不貴多,“與其匆匆博覽百本,不如徹底消化幾本”,要求學生讀書要通讀精讀,讀有所悟;(2)讀書與思考同步,即讀有所思,讀書多而不思考,頭腦就會因膨脹而受到壓抑,弊多利少;只有思考和消化書上的知識,才能發揮書的作用,給人頭腦以健康和活力。

而我們自己,不單單為考試、寫論文而讀書,讓我們的孩子不僅僅為考個好分數和寫作得到好成績而閲讀。讓我們為多種成一些充滿人文精神的各色各樣的樹,形成充滿生機的原生態森林而閲讀吧!

  《守望教育》讀後感3

哲人康德曾説過這樣的名言:"有兩種東西,我們越是經常、持續地對它們反覆思考,它們就總是以時時翻新、有增無已的讚歎和敬畏充滿我們的心靈:這就是在我之上的星星。康德不僅將"在我心中的道德法則"與"頭上的星空"亦即無限的宇宙相提並論,甚至認為道德法則要高於自然法則。那麼,在目前一些領域道德失範,道德願望與行為、道德投入與產出相差甚遠的情況下,怎樣的道德教育才能讓道德律走進孩子們的心靈呢?讀劉鐵芳教授的《守望教育》一書,令我們有了豁然開朗的感覺。

書中對道德教育的闡述,用的標題雖然是“教化的困惑”,體現了作者對道德教育沉重的憂思和對教育問題複雜性思考的審慎,但實實在在是以一個學者的思想為我們解了惑。在“關注我們時代的倫理覺悟”、“走向人對人的理解”、“道德教育:從尊重日常生活的德性品格開始”等篇目中,我們看到了作者想要闡述的:道德教育是以人為本的教育,教育目標要下移、內容要貼近實際、採取的方式要適合孩子。特別是他提到的以美德故事喚醒孩子的道德情感的方法,值得我們借鑑。

每個人的童年,都應該是被故事浸潤着的。閲讀故事可以讓孩子們掌握知識,獲得日常生活中不一定能夠擁有的情感體驗,同時,他們也必然地從中獲取人生的啟蒙,教化的薰陶。一個成年人,他可能不是文學愛好者,沒有讀過多少成人的名著,可是他不會不知道安徒生、格林兄弟、王爾德……一代代兒童通過閲讀童話完成了自己的精神成長,而這些大家的作品也在孩子們的閲讀中成了經典,成了不褪色的永恆。

正如劉教授所説的:“美德故事也許不如道學家的“道德推理”來得嚴密、系統、深刻,但卻能夠比“道德推理”更加直截了當、更簡明易懂、更親切可心。”“優美敍事的倫理是讓人去體驗、感受、關切於一種真實的倫理境遇,而不是如規範的倫理讓人被動地接受道德律令。”

置身於多元時代中的道德教育,怎樣走出現實的泥沼、在缺憾中不斷前行,是目前急待解決的問題。而其中的關鍵,應該是讓德育從神壇走向下界,回到人間,走進孩子們的心靈世界。美麗温情的美德故事,應該是這路途中的一把鑰匙。因為,任何一個人,或許會反感以講道理為主的規範德育,但卻無法拒絕美德故事對心靈的關照和沐浴。

讓我們把對孩子發自肺腑的愛寄託在故事中,讓孩子去觸摸、感受這個世界的美麗、快樂與芬芳,從而成長得更健康、更茁壯吧!

  《守望教育》讀後感4

哲人康德曾説過這樣的名言:“有兩種東西,我們越是經常、持續地對它們反覆思考,它們就總是以時時翻新、有增無已的讚歎和敬畏充滿我們的心靈:這就是在我之上的星星.康德不僅將“在我心中的道德法則”與“頭上的星空”亦即無限的宇宙相提並論,甚至認為道德法則要高於自然法則。那麼,在目前一些領域道德失範,道德願望與行為、道德投入與產出相差甚遠的情況下,怎樣的道德教育才能讓道德律走進孩子們的心靈呢?讀劉鐵芳教授的《守望教育》一書,令我們有了豁然開朗的感覺。

書中對道德教育的闡述,用的標題雖然是“教化的困惑”,體現了作者對道德教育沉重的憂思和對教育問題複雜性思考的審慎,但實實在在是以一個學者的思想為我們解了惑。在“關注我們時代的倫理覺悟”、“走向人對人的理解”、“道德教育:從尊重日常生活的德性品格開始”等篇目中,我們看到了作者想要闡述的:道德教育是以人為本的教育,教育目標要下移、內容要貼近實際、採取的方式要適合孩子。特別是他提到的以美德故事喚醒孩子的道德情感的方法,值得我們借鑑。

教育就是愛,愛就是教育。愛心是人類的一種高級情感,但是又和人類的理智、道德、審美、人格相互關聯。“愛心育人”不僅是一般的職業素養和職業要求,更是教育人道主義的體現。教育是培養生命的事業,世界上還有比生命更重要的嗎?作為教師,最可貴的是能夠保持高尚的人道主義情懷。 讓我們把對孩子發自肺腑的愛寄託在故事中,讓孩子去觸摸、感受這個世界的美麗、快樂與芬芳,從而成長得更健康、更茁壯吧!

  《守望教育》讀後感5

學校開展讀書活動,我品閲了劉鐵芳教授編著的《守望教育》一書,細細品讀,絲絲回味,感受着教授對教育事件的理性反思,頗為感動。

在這本書中令我映象最深的是“讓我們一道在樹下坐一會兒”這一章節,它勾起了我對自己國小時代的回憶。

記得我和鄰居家的幾個孩子一同上學,那時的物質是貧乏的,沒有豐富的課外書,沒有各種各樣的玩具,有的只是無邊的快樂。

正如書中所説的那樣:“那時侯讀書生活比較單純。簡簡單單的幾本教材,沒有任何別的讀物、輔導材料,早上來上課,午後輕輕鬆鬆回家,作業儘管有一些,也還有課文的背誦任務,但感覺好象都能比較輕鬆地應付得過來。不僅如此,愉快經歷還有兩個重要由來,一是經常有夥伴自由玩耍,一是與自然隨意地接觸。”

那時我們連電視都不常見,更不知電腦為何物了。但是我們卻沉醉在大汗淋漓中的快樂--踢鍵子、跳橡皮筋、官兵抓強盜等等。校園裏,只要一下課,便立刻沸騰起來,幾人一組,跑的、跳的,直到上課鈴響,才會停止。放學後,更是三五一羣,結伴挖野菜、割豬草、抓知了,沉浸在無窮的樂趣之中。

回首今天的教育,不管是硬件還是軟件,都可謂天壤之別,學生知識訓練的深度和廣度都有了很大的提高,可學生的生存狀態本身卻並不見得隨外在條件轉變而一道發生着質性的轉變。打着提高兒童素質的名義,名目繁多的訓練充斥其中,機械刁鑽的考試把兒童的思維和想象空間變的十分狹隘,當今的學習成了孩子們不得不承受的苦役。童年時代,成了他們人生中一段緊繃的弦……這一切的一切,難道不值得我們去深思嗎?

我國著名的教育家陳鶴琴先生曾説過:“四季鮮豔奪目的花草樹木,光怪陸離的蟲魚禽獸,變化莫測的風霜雷雨,奇妙偉大的日月星辰,都是兒童知識的寶庫。”“大自然是我們的活教材,活老師,我們應該向它領教,向它探討。”陳老先生卓爾不羣的教育思想,仍然不失為今天教育改革中的理論指導和實踐經驗。

今天,且讓我們共同在樹下坐一會兒,讓我們共同享受此刻的寧靜與自由,讓我們心繫教育的同時,多一點平凡和樸實,多一點清醒和自覺,讓教育生活成為教師和學生心靈自由徜徉、共同依戀之所在。讓孩子們多接受大自然的洗禮,促進他們身心和諧發展,使他們將來成長為心理健康、體魄健壯、素質全面的國家棟梁之材。作文

  《守望教育》讀後感6

這是一本關於教育理想的真情守望的著作。捧起劉鐵芳教授的教育隨筆《守望教育》,心中不由得湧起一種恍然的感動,在一個喧囂的時代裏,還有人以一份難得的執著守望着心中的教育理想。書中這樣寫道:“我們今天的世界確實需要雷厲風行的教育改革家,需要意氣風發的行動開拓者,他們站在時代的潮頭,引領着現實教育的走向。但這個世界同樣需要默默的思想者,他們把目光停駐在喧囂的背後,尋思現實和歷史中那被熱鬧、浮華所遮蔽、遺忘的問題之域,在無言中追索他們心中的樸素和靜謐的思想之路。他們可能常常被名之為實際的脱離者,時代的落伍者,但他們依然在寂寞中執著地思索。他們同樣是可敬的!”

每個人的童年,都應該是被故事浸潤着的。閲讀故事可以讓孩子們掌握知識,獲得日常生活中不一定能夠擁有的情感體驗,同時,他們也必然地從中獲取人生的啟蒙,教化的薰陶。一個成年人,他可能不是文學愛好者,沒有讀過多少成人的名著,可是他不會不知道安徒生、格林兄弟、王爾德……一代代兒童通過閲讀童話完成了自己的精神成長,而這些大家的作品也在孩子們的閲讀中成了經典,成了不褪色的永恆。所以,鼓勵學生讀一些著名的兒童作品,聽一些兒童故事是非常有必要的,這對於改善我們日漸貧瘠的道德生活,對於家庭的幸福,對於學校生活的充實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看了劉鐵芳先生寫的深有感觸。這本書劉鐵芳先生為教育改革所寫的一本隨筆,記載着劉先生對於教育和教育改革的一些看法和見解,非常值得深思。

回首今天的教育,不管是硬件還是軟件,都可謂天壤之別,學生知識訓練的深度和廣度都有了很大的提高,可學生的生存狀態本身卻並不見得隨外在條件轉變而一道發生着質性的轉變。打着提高兒童素質的名義,名目繁多的訓練充斥其中,機械刁鑽的考試把兒童的思維和想象空間變的十分狹隘,當今的學習成了孩子們不得不承受的苦役。童年時代,成了他們人生中一段緊繃的弦……當我讀到“兒童世界何處尋”這一章節中“當兒童學習不是因本身有樂趣,而是為了考試、升學、恐懼、競爭、獎懲等而學習時,不僅無益於能力發展,也不利於品德進步,更不利於兒童積極健康地生活與成長的心態的養成。”感觸頗深。

以“升學”為唯一和終極目標的教育價值取向。這是當今我國鄉村教育普遍存在的問題。不僅僅是我們的鄉村教育,我們的城市教育也存在這樣的問題。以“升學”為唯一和終極目標似乎已經成為我國基礎教育的.“共識”,也成為我國基礎教育之痛。

  《守望教育》讀後感7

看新聞報道:街頭裝可憐博取同情騙錢的;好心救助卻被誣陷為造事者的……道德缺失現象比比即是,對青少年成長極為不利。那麼,置身於多元時代中的道德教育,怎樣走出現實的泥沼、彌補缺憾是目前急待解決的問題,怎樣才能讓良好的道德教育走進孩子們的心靈呢?讀劉鐵芳教授的《守望教育》一書,令我豁然開朗。

標題“教化的困惑”,體現了作者對道德教育沉重的憂思和對教育問題複雜性思考的審慎,並以一個學者的思想為我們解惑。在“關注我們時代的倫理覺悟”、“走向人對人的理解”、“道德教育:從尊重日常生活的德性品格開始”等篇目中,我看到了作者想要闡述的:道德教育是以人為本的教育,教育目標要下移、內容要貼近實際、採取的方式要適合孩子 。

書中提到的以美德教育故事喚醒孩子的道德情感的方法,值得我們借鑑。美麗温情的美德故事,應該是這道德缺失路途中的一把鑰匙。因為,任何一個人,或許會反感以講道理為主的規範德育,但卻無法拒絕美德故事對心靈的關照和沐浴。一代代兒童通過閲讀童話完成了自己的精神成長,同時,他們也必然地從中獲取人生的啟蒙,教化的薰陶。

通過廣泛的閲讀,拓寬了我的專業知識,使我獲得深厚的學識和素養,提高了我的教育教學能力, 讀了這本書,使我明白了在教學活動中故事育人的力量,這些都將作為我以後教育學生的座右銘。

  《守望教育》讀後感8

哲人康德曾説過這樣的名言:“有兩種東西,我們越是經常、持續地對它們反覆思考,它們就總是以時時翻新、有增無已的讚歎和敬畏充滿我們的心靈:這就是在我之上的星星.康德不僅將“在我心中的道德法則”與“頭上的星空”亦即無限的宇宙相提並論,甚至認為道德法則要高於自然法則。那麼,在目前一些領域道德失範,道德願望與行為、道德投入與產出相差甚遠的情況下,怎樣的道德教育才能讓道德律走進孩子們的心靈呢?讀劉鐵芳教授的《守望教育》一書,令我們有了豁然開朗的感覺。

每個人的童年,都應該是被故事浸潤着的。閲讀故事可以讓孩子們掌握知識,獲得日常生活中不一定能夠擁有的情感體驗,同時,他們也必然地從中獲取人生的啟蒙,教化的薰陶。一個成年人,他可能不是文學愛好者,沒有讀過多少成人的名著,可是他不會不知道安徒生、格林兄弟、王爾德……一代代兒童通過閲讀童話完成了自己的精神成長,而這些大家的作品也在孩子們的閲讀中成了經典,成了不褪色的永恆。

正如劉教授所説的:“美德故事也許不如道學家的‘道德推理’來得嚴密、系統、深刻,但卻能夠比‘道德推理’更加直截了當、更簡明易懂、更親切可心。”“優美敍事的倫理是讓人去體驗、感受、關切於一種真實的倫理境遇,而不是如規範的倫理讓人被動地接受道德律令。”

置身於多元時代中的道德教育,怎樣走出現實的泥沼、在缺憾中不斷前行,是目前急待解決的問題。而其中的關鍵,應該是讓德育從神壇走向下界,回到人間,走進孩子們的心靈世界。美麗温情的美德故事,應該是這路途中的一把鑰匙。因為,任何一個人,或許會反感以講道理為主的規範德育,但卻無法拒絕美德故事對心靈的關照和沐浴。

ソ逃就是愛,愛就是教育。愛心是人類的一種高級情感,但是又和人類的理智、道德、審美、人格相互關聯。“愛心育人”不僅是一般的職業素養和職業要求,更是教育人道主義的體現。教育是培養生命的事業,世界上還有比生命更重要的嗎?作為教師,最可貴的是能夠保持高尚的人道主義情懷。讓我們把對孩子發自肺腑的愛寄託在故事中,讓孩子去觸摸、感受這個世界的美麗、快樂與芬芳,從而成長得更健康、更茁壯吧!

  《守望教育》讀後感9

在目前一些領域道德失範,道德願望與行為、道德投入與產出相差甚遠的情況下,怎樣的道德教育才能讓道德律走進孩子們的心靈呢?讀劉鐵芳教授的《守望教育》一書,令我們有了豁然開朗的感覺。

我常常不由自主地回過頭來,想一想,究竟教育改革的目的是什麼?或者説,我們究竟怎樣才能達到教育改革所期望的目的?我心以為然的目的至少應該包含這麼一條,那就是,把教育的主動權越來越多地交還給學生自己,真正讓他們成為教育生活的切實主體,充分地激發、解放每個學生的創造性。

本書中有對道德教育的闡述,用的標題雖然是“教化的困惑”,體現了作者對道德教育沉重的憂思和對教育問題複雜性思考的審慎,但實實在在是以一個學者的思想為我們解了惑。在“關注我們時代的倫理覺悟”、“走向人對人的理解”、“道德教育:從尊重日常生活的德性品格開始”等篇目中,我們看到了作者想要闡述的:道德教育是以人為本的教育,教育目標要下移、內容要貼近實際、採取的方式要適合孩子。特別是他提到的以美德故事喚醒孩子的道德情感的方法,值得我們借鑑。

每個人的童年,都應該是被故事浸潤着的。閲讀故事可以讓孩子們掌握知識,獲得日常生活中不一定能夠擁有的情感體驗,同時,他們也必然地從中獲取人生的啟蒙,教化的薰陶。一個成年人,他可能不是文學愛好者,沒有讀過多少成人的名著,可是他不會不知道安徒生、格林兄弟、王爾德……一代代兒童通過閲讀童話完成了自己的精神成長,而這些大家的作品也在孩子們的閲讀中成了經典,成了不褪色的永恆。

正如劉教授所説的:“美德故事也許不如道學家的‘道德推理’來得嚴密、系統、深刻,但卻能夠比‘道德推理’更加直截了當、更簡明易懂、更親切可心。”“優美敍事的倫理是讓人去體驗、感受、關切於一種真實的倫理境遇,而不是如規範的倫理讓人被動地接受道德律令。” 置身於多元時代中的道德教育,怎樣走出現實的泥沼、在缺憾中不斷前行,是目前急待解決的問題。而其中的關鍵,應該是讓德育從神壇走向下界,回到人間,走進孩子們的心靈世界。美麗温情的美德故事,應該是這路途中的一把鑰匙。因為,任何一個人,或許會反感以講道理為主的規範德育,但卻無法拒絕美德故事對心靈的關照和沐浴。

讓我們以一顆平凡、摯愛、理性的心靈來守望教育,守望我們心中的教育夢想。

  《守望教育》讀後感10

《守望教育》這是一本關於教育理想的真情守望的著作。捧起劉鐵芳教授的教育隨筆《守望教育》,心中不由得湧起一種恍然的感動,在一個喧囂的時代裏,還有人以一份難得的執著守望着心中的教育理想。

書中這樣寫道:“我們今天的世界確實需要雷厲風行的教育改革家,需要意氣風發的行動開拓者,他們站在時代的潮頭,引領着現實教育的走向。但這個世界同樣需要默默的思想者,他們把目光停駐在喧囂的背後,尋思現實和歷史中那被熱鬧、浮華所遮蔽、遺忘的問題之域,在無言中追索他們心中的樸素和靜謐的思想之路。他們可能常常被名之為實際的脱離者,時代的落伍者,但他們依然在寂寞中執著地思索。他們同樣是可敬的!”每個人的童年,都應該是被故事浸潤着的。閲讀故事可以讓孩子們掌握知識,獲得日常生活中不一定能夠擁有的情感體驗,同時,他們也必然地從中獲取人生的啟蒙,教化的薰陶。一個成年人,他可能不是文學愛好者,沒有讀過多少成人的名著,可是他不會不知道安徒生、格林兄弟、王爾德……一代代兒童通過閲讀童話完成了自己的精神成長,而這些大家的作品也在孩子們的閲讀中成了經典,成了不褪色的永恆。

所以,鼓勵學生讀一些著名的兒童作品,聽一些兒童故事是非常有必要的,這對於改善我們日漸貧瘠的道德生活,對於家庭的幸福,對於學校生活的充實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看了劉鐵芳先生寫的深有感觸。這本書劉鐵芳先生為教育改革所寫的一本隨筆,記載着劉先生對於教育和教育改革的一些看法和見解,非常值得深思。他提出,我們不能簡單地設定“什麼是教育”、“教育該如何行動”、“教育非如此不可”的標準答案和機械化的行動模式,而是把對教育生活提問的權利交還給實踐者,讓每個教育人都能在自己的日常教育生活之中不斷地去追問:究竟什麼是教育?什麼是好教育?正是在對現成教育實踐的不斷質疑、追問過程中,催生一線教育人的教育實踐智慧,改善、提升每個教育人的教育生活和質量。

教育需要理論與時間相結合,而且應是在承認整體現實格局合理性的前提下展開的具體的、局部的研究,理論研究是進一步貫徹顯示行動格局的合理性,而不是單純為了論證現實合理性而存在的工具。的確是的,沒有理論的支持,實踐會走很多彎路,所以,我們要研究理論;但是,單純為了研究理論而研究,肯定不能跟現實很好地結合,甚至是背道而馳,所以,我們研究理論應該是以檢驗現實格局的合理性而存在的。

  《守望教育》讀後感11

在劉鐵芳的《守望教育》中有一篇《時刻守護做人的尊嚴》,主要介紹了作者在他家附近遇到一位吹笛子的藝人,和藝人之間的一番對話,在對話中知道這位藝人因生活窘迫出來謀生,現在是要籌滿回家的路費才不得不出來賣藝,藝人的話中特別強調自己“不是要飯”的。

可以説,絕大部分人都是非常在意別人對他的看法的,最起碼的是生理的需要如吃飯和穿衣服,這是一個生活在社會最底層的人對尊嚴的渴望。“儘管現實的個人總是存在着各種各樣的差異,特別是生存樣式的差異,但每個人生存的底線,就是一個人作為人的生命的尊嚴,這是沒有身份之別的。我們在小心地守護自身存在的尊嚴的同時,也要小心地守護他人,守護我們身邊地每一個人,哪怕是流浪乞討者的守住他們做人地那條底線。”

現在城市裏的乞討者,又有多少是真正的乞討者?像文中的這位藝人在我們這座城市好像沒有吧?肯德基門口,飯店門前,天橋上,有多少人在乞討,他們真的是無路可走,不能自食其力養活自己嗎?有好多還都是孩子,這些孩子現在就乞討,以後怎麼辦?對那些生活的無奈者,“我們可以憑藉我們內心的尊重,而給他人、給這個社會多付出一點善良,一點希望。雖然我們個人的力量極其有限,但我們在給他人以希望和尊嚴的同時,我們也是在給自己的生命敞開一道人性的光澤。”可對另外那些人,我們又能怎麼辦?

  《守望教育》讀後感12

《守望教育》書中對道德教育的闡述,用的標題雖然是“教化的困惑”,體現了作者對道德教育沉重的憂思和對教育問題複雜性思考的審慎,但實實在在是以一個學者的思想為我們解了惑。在“關注我們時代的倫理覺悟”、“走向人對人的理解”、“道德教育:從尊重日常生活的德性品格開始”等篇目中,我們看到了作者想要闡述的:道德教育是以人為本的教育,教育目標要下移、資料要貼近實際、採取的方式要適合孩子。個性是他提到的以美德故事喚醒孩子的道德情感的方法,值得我們借鑑。

每個人的童年,都就應是被故事浸潤着的。閲讀故事能夠讓孩子們掌握知識,獲得日常生活中不必須能夠擁有的情感體驗,同時,他們也必然地從中獲取人生的啟蒙,教化的薰陶。一個成年人,他可能不是文學愛好者,沒有讀過多少成人的名著,但是他不會不明白安徒生、格林兄弟、王爾德。一代代兒童透過閲讀童話完成了自我的精神成長,而這些大家的作品也在孩子們的閲讀中成了經典,成了不褪色的永恆。“美德故事也許不如道學家的‘道德推理’來得嚴密、系統、深刻,但卻能夠比‘道德推理’更加直截了當、更簡明易懂、更親切可心。”“優美敍事的倫理是讓人去體驗、感受、關切於一種真實的倫理境遇,而不是如規範的倫理讓人被動地理解道德律令。”置身於多元時代中的道德教育,怎樣走出現實的泥沼、在缺憾中不斷前行,是目前急待解決的問題。而其中的關鍵,就應是讓德育從神壇走向下界,回到人間,走進孩子們的心靈世界。美麗温情的美德故事,就應是這路途中的一把鑰匙。因為,任何一個人,或許會反感以講道理為主的規範德育,但卻無法拒絕美德故事對心靈的關照和沐浴

教育就是愛,愛就是教育。愛心是人類的一種高級情感,但是又和人類的理智、道德、審美、人格相互關聯。“愛心育人”不僅僅是一般的職業素養和職業要求,更是教育人道主義的體現。教育是培養生命的事業,世界上還有比生命更重要的嗎?作為教師,最可貴的是能夠持續高尚的人道主義情懷。讓我們把對孩子發自肺腑的愛寄託在故事中,讓孩子去觸摸、感受這個世界的美麗、快樂與芬芳,從而成長得更健康、更茁壯吧!

  《守望教育》讀後感13

利用假期,把劉鐵芳教授所着《守望教育》認真讀完了,暗自為自己讀到這樣一本好書感到慶幸,劉教授有着不平凡的境遇,幹着不平凡的事業。他之所以事事比他人做得好,首先取決於他崇高的精神境界。也説明了教師這個職業是需要愛心的職業,沒有愛心的人是做不了好教師的。

印象最深的是書中講到轉化後進生的問題,劉教授所説的教師做差生的轉化工作如同醫生診病一樣,醫生只有在治療疑難雜症中才能提高醫療水平,教師只有在教育差生中才能提高自己的工作水平。這一認識應該説也是非常獨特、耐人尋味、給人啟示的。在我自己的教育教學過程中,我也能體會到,雖説在教學中我們對後進生的確也很關心,但能夠像劉鐵芳老師對待差生那樣,説實話,我做不到。我們看到轉化一個差生到底有多難,更看到了一個為人師者的愛心、耐心和信心,無論朝着哪個方向,都牽動着老師的心,而他身上所體現出的反覆,足以考驗天底下最有耐心的人。

作者在文章中還提到以美德故事喚醒孩子道德情感的方法,值得我們借鑑。他強調知識和故事是教育中兩個並行的要素,一個讓我們獲得對世界與自我的認識,另一個則憑藉真實可感的世界來撫慰我們的生命。每個人的童年都應該是被故事侵潤着。閲讀故事可以讓孩子們掌握知識獲得日常生活中不一定能夠擁有的感情體驗,同時他們也必然地從中獲取人生的啟蒙教化的薰陶。

一代代兒童通過閲讀童話故事完成自己的精神成長,因此,我們應鼓勵學生讀一些著名的兒童作品,聽一些兒童故事是非常有必要的。願我們每一位教育者都能夠正確引導學生閲讀,留給學生閲讀時間和空間,讀他們自己的故事,讀一些美德故事

教育就是愛,愛就是教育。愛心是人類的一種高級情感,但是又和人類的理智、道德、審美、人格相互關聯。“愛心育人”不僅是一般的職業素養和職業要求,更是教育人道主義的體現。作為教師,最可貴的是能夠保持高尚的人道主義情懷。讓我們以一顆平凡、摯愛、理性的心靈來守望教育,守望我們心中的教育夢想吧。

  《守望教育》讀後感14

在空閒時候讀了《守望教育》這本書,感受頗深。

《守望教育》一書中其中描寫了一羣充滿活力,積極要求上進。他們有的家庭貧困,有的身有殘疾,也有在幸福中的度過的。他們從出身到性格都有不同之外,但他們身上卻都有着一種共同的東西——對自己的祖國的熱愛,對親友的真摯之情。其中一句話“教育之沒有情感,沒有愛,如同池塘沒有水一樣。沒有水,就不成其池塘,沒有愛就沒有教育。”

愛沒有盡頭的,每天會有因對新東西的感悟、學習而充實起來。這時候,這種情懷已昇華為一種愛,一種對於生活的愛。把愛比成很多東西,確是這樣又不僅僅是這些。我想,“愛是什麼”不會有明確的答案,但我知道“愛”是沒有限制的,小到同學之間的友好交談,老師對學生的鼓勵,父母對孩子無微不至的關愛,甚至萍水相逢的人們的一個微笑,大到捐獻骨髓,獻血,幫助希望工程希望更多的人去感受一下樸實語言中深厚的愛,我想這部好小説將會把這種美好的感受帶給更多的人。

愛,像空氣,每天在我們身邊,因其無影無形常常會被我們所忽略,可是我們的生活不能缺少它,其實他的意義已經融入生命。就如父母的愛,恩里科有本與父母共同讀寫的日記,而現在很多學生的日記上還掛着一把小鎖。最簡單的東西卻最容易忽略,正如這博大的愛中深沉的親子之愛,很多人都無法感受到。愛之所以偉大,是因為它不僅僅對個人而言,面對我們的教育,愛應該是教育力量的源泉,是教育成功的基礎。

  《守望教育》讀後感15

在空閒時候我讀了《守望教育》這本書,感受頗深。

《守望教育》一書中其中描寫了一羣充滿活力,積極要求上進。他們有的家庭貧困,有的身有殘疾,也有在幸福中的度過的。他們從出身到性格都有不同之外,但他們身上卻都有着一種共同的東西那就是對自己的祖國的熱愛,對親友的真摯之情。其中一句話“教育之沒有情感,沒有愛,如同池塘沒有水一樣。沒有水,就不成其池塘,沒有愛就沒有教育。”愛沒有盡頭的,每天會有因對新東西的感悟、學習而充實起來。這時候,這種情懷已昇華為一種愛,一種對於生活的愛。把愛比成很多東西,確是這樣又不僅僅是這些。

“愛是什麼”不會有明確的答案,但我知道“愛”是沒有限制的,小到同學之間的友好交談,老師對學生的鼓勵,父母對孩子無微不至的關愛,甚至萍水相逢的人們的一個微笑,大到捐獻骨髓,獻血,幫助希望工程希望更多的人去感受一下樸實語言中深厚的愛,我想這部好小説將會把這種美好的感受帶給更多的人。愛,像空氣,每天在我們身邊,因其無影無形常常會被我們所忽略,可是我們的生活不能缺少它,其實他的意義已經融入生命。就如父母的愛,恩里科有本與父母共同讀寫的日記,而現在很多學生的日記上還掛着一把小鎖。最簡單的東西卻最容易忽略,正如這博大的愛中深沉的親子之愛,很多人都無法感受到。

愛之所以偉大,是因為它不僅僅對個人而言,面對我們的教育,愛應該是教育力量的源泉,是教育成功的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