糯米文學吧

位置:首頁 > 範文 > 校園

九年級語文第五章知識點總結

校園1.5W

小編給大家整理長春版九年級語文第五章知識點總結,大家可以參考閲讀,希望能幫助大家取得好成績。

九年級語文第五章知識點總結

  作家與作品

1.魯迅的雜文

魯迅的後期創作主要成就是雜文。在尖鋭複雜的民族和階級鬥爭中,魯迅以他匕首和投槍式的雜文,尖鋭批判了新月派的超階級的人性論,痛斥了反動的民族主義文學,批評了第三種人的錯誤觀點;揭露了**黨反動派鎮壓左翼文藝運動,投降日本帝國主義,復古倒退等種種反動罪行。這些雜文後來結成九個集子,即《三閒集》《二心集》《南腔北調集》《偽自由書》《準風月談》《花邊文學》和《且介亭雜文》三集;還有一些散篇,收在《集外集》和《集外集拾遺》裏。

2.《夏三蟲》和《最先與最後》

這兩篇是魯迅在1925年時寫的雜文。

《夏三蟲》,寫於4月4日,收在《華蓋集》中。它寫夏天裏三種常見昆蟲的不同的情貌、行為、心態、德性,並對它們作出不同的評議,借譏諷和痛刺夏三蟲以譏刺當時社會上種種邪惡勢力。本文援事説理,意趣橫生。

(1)想象 主要表現在對蚊子、蒼蠅的擬人化的描寫上。作者將夏三蟲人格化了,寫出了它們的心理活動、品性德行。蚊子當未叮之前,要哼哼地發一篇大議論,所哼的是在説明人血應該給它充飢的理由蒼蠅不嗜血,只是想佔一些便宜,與蚊子比,總要算還有一點道德的。這些昆蟲們可謂各異其面、各異其性情,都活靈活現。這些當然都是虛擬的,模仿寓言故事的寫法,有很強的趣味性。

(2)蟲喻 情景雖然都是虛擬的,但讀者並不感到虛偽造作。文章本身不乏寫實精神:實在鍼砭時弊,暗刺社會上的形形色色的反派人物,反派人物們都能從這些昆蟲中找到自己的影子:他們縱有畫皮在身,也被作者褫奪而光,現出骯髒、醜陋的原形。跳蚤的特點是毫無掩飾,直截了當地傷害人類,使人聯想到兇狠、惡毒、野蠻之人,譬如武夫。蚊子的特點是既傷害人,還要顯示出此舉的正義公正,使人聯想到陰險、老謀深算、堂皇體面之人,譬如政治家、當權者,或者墮落為統治階級幫兇的反動文人。蒼蠅的特點是愛佔便宜,同時憑空污人清白,前一特點使人聯想到稍有一定地位的官紳,後一特點使人聯想到顛倒黑白、極盡誹謗之能事的仕人,合而言之或許暗刺兼備官紳氣和仕人氣的反派人物。對於蒼蠅,作者還進一步剖析:它正是利用眾人的麻木不仁,才得以逍遙自在,好運久長,子孫繁衍。從中也反映出這種邪惡勢力具有比較深厚的社會基礎。因此,明寫昆蟲,實寫惡人,指桑罵槐,聽者自明,讀者也心領神會。

(3)莊諧 夏三蟲全屬害蟲,本無可嚴肅討論的必要,但作者煞有介事地認真討論起來。顯出莊嚴的面孔,將害蟲的醜惡面目很滑稽地放大了暴露出來。夏三蟲本來彼此半斤八兩,作者卻認真地區分出它們中的可愛與不可愛的類別來,跳蚤兇狠,血成性,怎麼會比蚊子、蒼蠅好呢?無非是逗趣罷了。蒼蠅在好的、美的、乾淨的東西上拉了蠅矢之後,並不反過來嘲笑這東西的不潔,在作者看來,總要算還有一點道德的。將極荒誕的人事作正面的歌頌,無疑更強化了對荒誕的人事的諷刺,而且讓讀者讀後深思忍俊不禁。

《最先與最後》,寫於12月20日,也收在《華蓋集》中。本文開篇由《韓非子》中的話引出議題最先與最後。再由賽馬的妙法聯想到中國人的為人處事。中國人不但不為戎首不為禍始,甚至於不為福先。這是從反面提出凡事都不容易有改革。然後列舉校運會中五種不良現象,即互相對罵,動手對打,退出比賽,佯裝跌倒,嗤笑落後。深刻地揭露了一些人的醜惡行為和薄弱的意志。正因為此,所以中國一向就少有失敗的英雄,少有韌性的反抗,少有敢單身鏖戰的武人,少有敢撫哭叛徒的弔客。四個少有一針見血地指出了中國人最缺少的韌的戰鬥精神。於是他們見勝兆則紛紛聚集,見敗兆則紛紛逃亡。如此行徑,不但改革為難,而且一遇強敵,就會土崩瓦解。這是民族的危機。因此,魯迅提倡要有不恥最後的精神,認為具有這種精神的人,乃正是中國將來的脊樑。

此篇短小精悍,含義深刻。於層層剝筍中,突出主旨,高度讚揚了具有韌性的反抗、頑強的戰鬥精神的勇者。語言幽默犀利,含蓄生動。如不為最先,不恥最後是隻適用於賽馬的,不幸中國人卻奉為人的處世金針了。對中國人的愚蠢、愚昧進行了嘲諷。再如見勝兆則紛紛聚集,見敗兆則紛紛逃亡,形象地刻畫了他們投機的嘴臉,揭露了他們醜惡的行徑。

思考與討論

一、作者借蚊子來諷喻哪類人?哼哼地發一篇議論借指什麼?説説現實生活中這種人的表現。

用蚊子借指反動政客,或者墮落為統治階級幫兇的反動文人。他們既要傷害人,還要顯出此舉的公義公正,來發一大堆議論為自己尋理由,找藉口。

二、寫蒼蠅的文字是為哪類人畫像?作者為什麼説它們的命運是長久的?

用蒼蠅為那些愛佔便宜、憑空污人清白、顛倒是非、極盡誹謗之能事的官紳和仕人畫像。蒼蠅利用眾人的麻木不仁,才得以逍遙自在,好運久長,子孫繁衍。從中反映了這種邪惡勢力比較深厚的社會基礎。

三、《夏三蟲》結尾説:殊不知便是昆蟲,值得師法的地方也多着哪。談談你對這句話的理解。

這是一句反語,含有強烈的諷刺意味。師法用做貶義。明寫昆蟲,實寫惡人。是對荒誕的人事,乃至邪惡勢力作出的批判與嘲諷。

四、請改動不為最先,不恥最後中的一個字,使這句話與文中魯迅的思想一致。本文的論述重點是不為最先還是不恥最後?把不為最先中的不字,換成要或敢。論述重點是不恥最後。

五、略。

六、中國將來的脊樑在文中是指哪兩種人?為什麼説他們正是中國將來的脊樑?

指雖然落後而仍非跑至終點不止的競技者,和見了這樣競技者而肅然不笑的看客。因為這兩種人正是不恥最後者,他們有責任感,有韌性。

有關資料

1.《夏三蟲》

文學描寫上有擬人化手法,魯迅雜文亦常用之。本文即以蚤、蚊、蠅三種夏天的害蟲來喻指三種吸血、舐油汗的人。雖然都是害蟲,相比起來,魯迅最厭惡的是蚊子,因為蚊子在未叮之前,要哼哼地發一篇大議論,使人覺得討厭。如果所哼的是在説明人血應該給它充飢的理由,那可更其討厭了。這使我們想起了禮教吃人的特點,就在於它在吃人之前,還要向人説明他應該被吃的道理。不僅舊禮教,還有一些新教條也有此類作用。這種情況,我們平時所見雖多,但未曾感悟,現在則可以從魯迅所勾勒的蚊子的形象裏得到啟示。文末肯定蒼蠅在美好乾淨的事物上拉上了蠅矢之後,卻並不反過來嘲笑它的不潔,總要算還有一點道德的,當然是指某些人,連這點道德都不講。所以他説:古今君子,每以禽獸斥人,殊不知便是昆蟲,值得師法的地方也多着哪。這種諷刺,真是夠尖刻的了。

2.《最先與最後》

不為最先,是怕出頭椽子先爛,怕槍打出頭鳥。因為中國容不得獨異思想,容不得個人突出,所以人們怕做先驅和闖將,而寧可隨大流,做縮頭烏龜。魯迅在《隨感錄三十八》裏所批判的合羣的愛國的自大者,即此類人也。既然不為最先,自然也不敢不恥最後,因為跑在最後,也有點獨異,要堅持下來,還得有韌性的戰鬥精神。而中國人最缺乏這種精神,所以中國一向少有失敗的英雄,少有韌性的反抗,少有敢單身鏖戰的武人,少有敢撫哭叛徒的弔客;見勝兆則紛紛聚集,見敗兆則紛紛逃亡。如此行徑,不但改革為難,而且一遇強敵,就會土崩瓦解。這是民族的危機。所以魯迅提倡要有不恥最後的精神,認為具有這種精神的人,乃正是中國將來的脊樑。

3.後期的魯迅

後期魯迅的文藝思想建樹甚廣,形成了一個完整的體系。其主導傾向是革命現實主義,它的豐富內涵主要有以下幾方面:

(1)關於文藝的本質和特徵。魯迅已清楚地認識到了文藝的社會意識形態性質,並且還認識到階級社會的文藝,必然帶有階級性,無產階級文學更是如此,它應該是無產階級解放鬥爭底一翼(《二心集對於左翼作家聯盟的意見》)。不僅如此,魯迅還特別強調文藝的特質,十分注意文藝的典型化問題。

(2)關於文藝創作。魯迅堅持創作的唯物主義認識路線,十分重視世界觀與創作的關係,認為根本的問題在作者可是一個'革命人'(《而已集革命文學》)。在這個前提下,魯迅還着重就現實主義創作方法的特點,創作的風格、流派、藝術技巧等問題作了大量探討。

(3)關於文藝作品的構成和種類。魯迅十分強調文學內容和形式的統一,為此,他還就內容和形式的諸要素,作了許多具體的論述。如他主張選材要嚴,開掘要深,主張描寫上的白描手法,語言的個性化和口語化等等。魯迅還對小説、詩歌、美術等文藝種類特別是雜文作了許多獨到的研究,從而把雜文這一文體發展到了一個新的高峯。

(4)關於文藝的產生和發展。魯迅堅持了文藝起源於勞動的馬克思主義觀點,既承認社會生活對文藝發展的決定性作用,又十分強調批判地繼承中外文學遺產的重要性。

(5)關於文藝欣賞和批評。魯迅在許多文章中,都十分注意探討文藝欣賞的規律,更注意提倡馬克思主義的文藝批評。他認為:文藝必須有批評;批評如果不對了,那得用批評來抗爭,這才能夠文藝和批評一同前進。(《花邊文學看書瑣記(三)》)在此基礎上,他還反覆闡述了馬克思主義文藝批評的'原則和方法。

綜上所述,魯迅的一生,是緊跟時代前進的一生;他的思想性格,典型地反映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的近現代中國人民的革命精神;他在文化上所堅持的方向,就是中華民族新文化的方向。魯迅以他一生的光輝思想和行動證明,他不愧是近現代中國偉大的文學家、思想家和革命家。從本質上看,魯迅是位思想家。他之所以從事文藝運動,如他自己所説,是以為文藝最善於改造國民精神。而他之所以被稱為革命家,則是由於他在文化革命上的功績。他是一位文化思想上的革命家,而非政治革命家。人們往往以為思想家必須有一個包羅萬象的哲學體系,或者是有一種可資號召的主義。其實並不盡然。歷史上有許多思想家是以對現實理解的深刻著稱,他們雖然沒有哲學體系,也不標榜什麼主義,但他們的文章和言論足以啟迪人心,引導人們前進,對時代所起的作用,遠勝過書齋中創造出來的那些體系和主義。魯迅就是對中國的歷史和現實都理解得非常深刻的思想家。讀魯迅的著作,特別是讀他的雜文,能培養我們的觀察力和思考力,有助於我們對現實問題的理解。

魯迅以批判中國傳統文化著稱,但是,他的着眼點顯然不在於各種文化派別的原教旨,而在於它們對於後世的影響。也就是説,魯迅是從現實情況出發來評價傳統文化,並決定對它的取捨的。他有一篇雜文的題目是:《在現代中國的孔夫子》,就説明他注重的是儒學在現實中的作用,或者説,現實中的權力者是如何利用孔夫子來為自己謀取利益的。他有一句很有名的話是:我們目下的當務之急,是:一要生存,二要温飽,三要發展。苟有阻礙這前途者,無論是古是今,是人是鬼,是《三墳》《五典》,百宋千元,天球河圖,金人玉佛,祖傳丸散,祕製膏丹,全都踏倒他。這句話有排山倒海之勢,看似非常激烈,但是並不盲目。他是從現實需要出發,要踏倒的是有礙於生存、温飽和發展的東西,而不是有利於生存、温飽和發展的東西。在另一篇雜文裏,他更明確地説出了對待文化遺產的態度:保存我們,的確是第一義,只要問他有無保存我們的力量,不管他是否國粹。同樣從這一立場出發,也提出了拿來主義。這種主義要求我們根據本國的需要,放出自己的眼光,來吸取外國文化,而不是任外國人送來有害的東西。這種文化態度,至今看來,仍是可取的。正因為魯迅是從實際出發來看待文化問題,所以他的文明批評總是與社會批評聯繫在一起,從社會問題出發,來挖掘舊文明的根子。如:從兒童被壓抑的精神狀態,來批判以長者為本位的孝道;從照相之類,發掘中國人的保守思想和畸形審美心態;從銅鏡紋飾的變化,看歷代不同的文化心態;從袁世凱稱帝時貨幣貶值所起的恐慌,悟出中國的歷史,實質上是想做奴隸而不得的時代和暫時做穩了奴隸的時代的循環;從面子問題,挖出國民思想的虛假性;從《論語》派之提倡超脱現實,剖析隱士文化的矛盾性,等等。即使有些沒有直接與某種文化傳統相聯繫的社會思想,它的形成,也是有一定的歷史文化背景的。魯迅的雜文,既有現實的針對性,又有歷史的縱深感,所以具有它的深刻性。既然有現實針對性,就必然要介入社會鬥爭。在鬥爭中,魯迅始終站在社會正義這一邊,敢於直面慘淡的人生,敢於正視淋漓的鮮血,並且用他鋒利的筆,戳穿虛偽的假面,揭出麒麟皮下的馬腳來。

有些人指責魯迅的文筆太尖刻,説他太喜歡罵人,但從論戰的實際情況看,魯迅倒常是後發制人的。比如,梁實秋以盧布説的大帽子來扣左翼作家在先,魯迅才罵他是喪家的資本家的乏走狗。拿盧布在當時是可以置死的罪名,而乏走狗之類,則只不過是揭露性的言辭而已。所以魯迅主張出版雜文集子時,應將對方的文字也收入,才能瞭解當時的實際情況,否則還以為一方在對空打太極拳。現在,對手的文字大抵已經泯滅,於是只覺得魯迅的雜文尖刻了。

但是,要讀懂魯迅的雜文,也確實不很容易。這需要有相當的社會閲歷和歷史知識。魯迅在1936年4月2日復顏黎民小朋友的信中,就説:拿我的那些書給不到二十歲的青年看是不相宜的。要到三十歲,才很容易看懂。而一旦讀懂了,那就會得益無窮。每讀一遍,就會有更深一層的體會。中國近現代社會,表層的

變動雖然很大,但深層文化卻觸動不夠,舊的思維模式保留得很多。魯迅所批評

的是深層文化,所以他的雜文至今讀來,仍很有現實感。當然,這也並非好事。正如魯迅自己所説:我以為凡對於時弊的攻擊,文字須與時弊同時滅亡,因為這正如白血輪之釀成瘡癤一般,倘非自身也被排除,則當它的生命的存留中,也即證明着病菌尚在。

魯迅自然也有缺點,也有判斷失誤之處,也有時代的侷限性,但就總體而論,他的大多數見解,至今看來,仍是正確和深刻的。作為一個歷史人物,這是非常難得的。因此,他的影響力經久不衰。但也正因為他的影響力太大,有些青年作家覺得他妨礙了自己形象的樹立,所以把他當做一塊老石頭,想要踢開他。這種情況並不新奇,在魯迅生前就有。所以他在《三閒集》後面附印了自己的譯著書目,並且説:對於為了遠大的目的,並非因個人之利而攻擊我者,無論用怎樣的方法,我全都沒齒無怨言。但對於只想以筆墨問世的青年,我現在卻敢據幾年的經驗,以誠懇的心,進一個苦口的忠告。那就是:不斷地努力一些,切勿想以一年半載,幾篇文字和幾本期刊,便立了空前絕後的大勛業。還有一點,是:不要只用力於抹殺別個,使他和自己一樣的空無,而必須跨過那站着的前人,比前人更加高大。初出陣的時候,幼稚和淺薄都不要緊,然而也須不斷地生長起來才好。這段話,對於今之某些想否定魯迅的青年作家,大概也仍然適用的。魯迅不是靠人為的吹捧而偉大,他是以自己的作品顯示出他的不朽。拂去魯迅身上塗抹的東西,這才是真的魯迅,偉大的魯迅。

教學建議

魯迅的雜文是投槍,是匕首,一向以犀利潑辣見長。講授時要着重使學生領會文章內容實質。要在講析之前交代一下作品的時代背景。文章內容比較深刻,表現形式又比較隱晦,所以要熟讀課文。教師在講授中要儘量啟發調動學生思路,逐句逐段弄懂弄通。

有了上文梳理的長春版九年級語文第五章知識點總結,相信大家對考試充滿了信心,同時預祝大家考試取得好成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