糯米文學吧

位置:首頁 > 範文 > 校園

燈塔讀後感

校園6.32K

當品味完一本著作後,你心中有什麼感想呢?不妨坐下來好好寫寫讀後感吧。那麼如何寫讀後感才能更有感染力呢?以下是小編整理的燈塔讀後感,歡迎大家借鑑與參考,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燈塔讀後感

燈塔讀後感1

茫茫大海上的一座燈塔裏,住着一位畸形怪人。因為相貌醜陋,他自出生起就被藏在塔中,與世隔絕地生活了五十年。父母留下的舊詞典,是他認識外界的唯一窗口,在每個孤獨的夜晚,點亮他想象中的世界。當他閉上眼睛、用手隨意指向一個單詞時,那些荒誕離奇的畫面便接踵而來。——《燈塔》,克里斯多夫·夏布特。

閲讀這本書的時光裏,每一秒都變得無比悠長。窗外雷霆的咆哮隨着書頁翻動漸漸隱退,只剩下海浪拍打礁石和字典砸在桌上的聲響。我總是猜不到下一秒的故事發展,就像人永遠找不到自己孤獨的答案。一本書放在小小的牀頭,在一個人的夜晚給我温暖。

怪人,他與世隔絕的生活了50年,如果説他的生活是孤獨的,那麼他從來沒有逃脱。他努力蒐集大海另一端的同類們的信息,那些隨海浪飄來的舊玩具、鬆塔、破損的羽毛球、甚至一片樹葉,他都視如珍寶,利用為數不多的寶貴信息,和一本父母留給他的詞典,他開始構築自己的精神世界。他對詞典裏的詞語的想象是荒誕可笑的,同時又是催人淚下的。

直到有一天,漁船上新來了一位沉默寡言的水手,他用自己別樣的方式,輕輕敲開了怪人心底緊鎖的大門……

直到有一天,他盛裝等待在燈塔的下面,他內心緊鎖的大門被叩開了,他的恐懼被征服了……

克里斯多夫筆下的誇張的怪人又何嘗不住在我們每個人心裏,面對問題學生的時候,他們身上又何嘗不是帶着“怪人”影子。孩子們稀奇古怪的想法,荒誕不羈的行為經常為他們帶來批評和責罰。然而,這背後其實是孩子們在用他們每個人所獲得的知識來構築的他們的精神世界的外顯,固然他們所構築出的世界與現實世界是那般的不同,甚至,與現實世界強烈衝突,成為成人眼中離經叛道,不可饒恕的行為。然而、然而、然而,這又何嘗不是他們的奇思妙想,他們構築的與現實那般不同的世界,其原因正是他們所獲取的信息不足。我們對孩子們的愛是那般的深厚,不想讓孩子們受到任何傷害,以至於我們不約而同的用自己的愛像“怪人”的父母一樣,建了一個與世隔絕的“燈塔”,我們把孩子置於期中,孩子們所獲得全部信息就是我們所給予的那本“字典”,孩子在不充分的信息下構築的奇奇怪怪的世界也就在所難免。

在作為一名老師的生涯裏我常常在想,我們常以為的問題寶寶是如何產生的,真的`是寶寶們天生頑劣,還是我們把孩子困在圍城中,與世隔絕讓明珠蒙塵。“全民閲讀我領航,書香校園我先行”倡議是多麼的及時。忙碌的我們總是把孩子扔給電子虛擬世界,固然讓孩子們接觸到了高科技的電子產品,但是電子屏幕何嘗不是豎起了一道高達的圍牆把孩子關在其中。於是孩子們變得乖張乖戾也就不足為奇。在克里斯多夫筆下一位沉默寡言的水手,他用自己別樣的方式,輕輕敲開了怪人心底緊鎖的大門……。每一位老師何嘗不像水手一樣,在竭盡全力敲開問題寶寶關緊的心門,走進那些問題世界,給這些世界建立正確的維度,讓這些世界充滿奇幻美妙的同時又符合規律。

深處浮躁社會的我們,總想尋得一盞明淨的燈光,點亮自信、善心和勇氣的燈塔,讓我們敢獨自出航遠方。幾千年的人類知識寶庫留給我們的這些珍藏,是最温柔而燦爛的燈光,充滿力量,讓我們敢於遠航,有信心,有能力走進每個學生的世界,帶給他們“燈塔”外世界的信息。帶給他們自信、勇氣,征服恐懼,不在害怕,敢於盛裝站在燈塔外……

燈塔讀後感2

弗吉尼亞·伍爾芙,或者還是順口稱作“伍爾芙夫人”吧,是我意識流小説閲讀計劃的一部分。我先前聽説過一個閲讀方法:就是找到自己喜歡的作家後,再去挖掘他所青睞的作者,列出名單去讀這些作者的作品。沿這條脈絡讀下去,不僅能加深認識,還能感受到作者間的相互聯繫,我覺得此方法可行性很高。

之前讀馬爾克斯,對意識流十分感興趣,於是就挖掘出伍爾芙、福克納、喬伊斯三位代表性作者,決定系統的閲讀一下。

《到燈塔去》的故事其實不復雜,但由於意識流寫作手法,使得閲讀時必須把各個角色的視角拼湊在一起,才能理清小説主線。這樣就間接提升了本書的閲讀門檻。這本小説的時間線,主要分成兩部分(中間有一個交待時間流逝的過渡章節):一部分是第一次世界大戰前拉姆齊一家和朋友們在海邊度假別墅的生活;第二部分是大戰之後,十年光陰流逝,物是人非,一家人故地重遊回到別墅的境況。

值得強調的是,這兩個部分所描繪的都是一天時間內的故事。也就是説伍爾芙用複雜的意識流手法,把兩天內的生活寫成了一部二百多字的小説,在有限時間內,加入大量的回憶和倒敍,把故事塑造得極有厚度。

小説定名為《到燈塔去》,但其實直到故事最後,一家人才真正登上那座燈塔。在故事中,小兒子詹姆斯很想去海邊的燈塔看一看,卻因為天氣原因沒去成。而等到他真正登上這座燈塔時,他已從小孩子成長為青年,身邊的多個至親也在十年歲月裏,因疾病、戰爭相繼去世。除令人感喟歲月無情之外,這裏的“燈塔”也多了一層哲學意味,代表着人對理想的追尋(當然,這是我個人的理解)。因為追尋理想是件不需理由的事,是人類反叛世界虛無本質時,對最優道路的選擇。

故事中的人物,其實就展現了理想面對現實時的不同形態。比如:拉齊姆先生在小説中是位哲學教授,但由於家庭生活和個人天分的原因,他突然意識到自己一本輩子的成就都可能只侷限在教書育人,而提不出什麼開創性思想。他的選擇是:接受現實,在自己能力範圍內,做到最好。再比如:大兒子安德魯,他是個數字天分極高的年輕人,理想是到劍橋大學求學,成為數學家。但他卻因為戰爭被應徵入伍,最終殞命於槍彈下。

着重要講的是暫住在拉齊姆別墅的莉麗。她是個蹩腳畫家,同樣也是個堅定的“獨身主義者”。在當今的中國,我們尚且用“大齡剩女”這樣有負面色彩的詞給這類女性貼標籤,足可以猜測到一百年前世俗社會對這種生活方式的態度。伍爾芙夫人,對這一角色的刻畫,無疑帶有一絲女權主義色彩。許多當時的先進觀念,在這個角色身上得到具體展現。她對繪畫理想的堅持,對大男子主義的反感,以及面對婚姻徘徊不定的態度。使這個角色讀起來很有趣,富有立體感。

伍爾芙夫人的這本《到燈塔去》風格很獨特,意識流寫法使小説從不同人物視角展開,相互疊加後,又繼續延伸。人物通過不同角度,觀察同一件事物,補足其他角色“看不到”的部分,進而把整個故事拼湊完整。小説人物就像真實的人一樣,在頭腦裏迸出零零散散的念頭。而讀者的任務,就是從中撿取“有價值的信息”把故事拼湊完整。這種華麗且不失文學性的寫法,我個人真的非常喜歡。

如果你對意識流小説感興趣,喜歡有哲思的故事,或者喜歡有女權色彩的文學作品。那麼我想,伍爾芙的這本小説,你不應該錯過。

燈塔讀後感3

閲讀了一部份後,我“啪”地合上書,心裏叫囂着:媽呀!這是意識流呀!這時透過指縫,我看到了書背後的書評:“弗吉尼亞。伍爾夫,英國意識流文學的代表性作家之一。”突然,不看完書不讀任何書評或介紹的原則有點動搖了,答案得到的太簡單總是會讓人眩暈。

鑑於以前,我花了相當長的時間才接受印象派油畫,如今這本書我決定用看印象派畫的方式去看,不要字斟句酌,粗粗地離遠點看——有趣、挺妙。

我手上這個版本,到了第155頁,第一次出現場情的這一天才算結束了。中間出現了不多的幾個人物,大量字幅在描寫人物的思緒、感受、話語,面對同一個景色不同的人看到的完全不同;同一件事情男人和女人的看法是地球的兩極;天天見面的熟人,旁人可能根本不知道他真實的想法。正確的感受產生正確的反應,繼而行動正確;錯誤的感受產生偏激的反應和行為;思緒可以起飛落地,再起飛,任由它飛翔,作者寫得太妙了。

  拉姆齊夫人與孩子們

在母親的眼裏,自己的孩子是最棒的,就算是孩子的父親也不能在話語上對孩子有一丁點兒的傷害,如能不能去燈塔的話題。就算是打鳥等惡作劇,在外面玩得不能準時參加晚餐,終歸在母親眼裏與孩子的可愛和純真—相比都不值一提。孩子敏感纖細的感覺和依戀,直覺的準確都以一種蒙太奇一樣畫面的方式表述出來。

  拉姆齊夫婦

對拉姆齊夫婦的描寫真是讓人讚歎,這一對夫婦,男人與女人,思想沒有任何交叉點,連雙方都感興趣的話題都沒有,男人理性又軟弱,看似強勢暴躁又需要被肯定和支持。

女人看似柔弱實則堅強,她打理着家中生活的一切,計算着每一項花銷,努力讓丈夫和孩子過舒適的生活,難處卻從不訴説。

女人有着準確的感覺。雖然男人總認為女人沒腦筋,但是拉姆齊夫人(包括莉麗)的感覺多麼準確。除開學術研究,拉姆齊夫婦能準確地知道對方的情感需要,並放下自我,成就對方的情感,處理生活上的困境時,雙方非常默契。

看到拉姆齊先生喜歡逗趣漂亮而頭腦簡單的年輕姑娘;拉姆齊夫人喜歡頭腦單純的少年時不禁笑出聲來,多有意思的一對夫婦,男人和女人之間很多時就是這樣,思維的方式方法完全不同,有時候像兩條平行線,但不妨礙他們伉儷情深。讓我想起聖經上説,知識讓人自高自大,唯愛能造就人。到了拉姆齊夫婦這個年齡,撐起家庭的已經不是簡單的愛情,包含的已經太多太多。

  成為幫助者

拉姆齊夫人的感覺:男人們缺乏能力,需要幫助。這種感覺支持着她的各種行為,對丈夫、對塔斯萊、對卡邁爾、對班克斯都是這種情感——他們需要幫助,她願意提供幫助。

在晚餐上,莉麗不喜歡塔斯萊,她冷漠地旁觀,冷靜地分析每一個人,這餐飯她吃得無趣,但她最終按照拉姆齊夫人的請求拋開自己老處女的堅持,成為幫助者後塔斯萊對她非常感激。她同時發現塔斯萊知識驚人地淵博。

女人,放下心中的某種驕傲,真正順服下來做好上帝最初給你設定的角色時會發現,事情會向好的地方發展,儘管在做起來時候是那樣難,終究會是好的。

文章的最後,詹姆斯本來堅持着要反抗暴君,結果心滿意足。如火山一樣壓抑的激烈情緒被輕鬆化解,只因為父親讚揚了一句:幹得好!無論最初人們對拉姆齊夫人有何種偏見,無論孩子們對父親懷有多深的不解和恨意,只要讓他感受到愛,心中高築的城牆瞬間就會被瓦解,愛能遮掩一切過錯。

燈塔讀後感4

英國作家弗吉尼亞。伍爾夫的這部《到燈塔去》同福克納的《喧譁與騷動》同樣採取“意識流”的寫作手法。雖然沒有後者因時間的跳躍性讀起來稍有些混亂,但由此反映某人性格特徵的大段心理描寫和為渲染某種氣氛而對周圍自然狀況的擬人化描寫確實需要耐心和安靜的空間去閲讀和理解。

故事的情節很簡單,隻字片語便可概述:拉齊姆夫婦和他們的孩子還有因各種原因和他們在一起的人在某海邊渡假。以在某一天其中的一個男孩詹姆斯非常希望轉天去燈塔的事情為主線,同時講述了其他人在這一天的生活。但因為天氣原因,第二天去燈塔的願望沒有實現。

10年後,經過一戰後,這裏的一切已是物是人非:拉齊姆夫人已去逝,一個女兒因難產而死,一個兒子也在戰爭中陣亡。當曾經的一些人再聚會於此時,拉齊姆先生滿足了已成人的詹姆斯10年前的願望,把他帶到了燈塔。喜愛繪畫的莉莉見此情景後,得到感悟,終於為當年那部未完成的作品畫上最後一筆。

“所有的一切都閃爍着喜悦的色彩:獨輪手推車,刈草機,沙沙作響的白樺林,雨前泛白的樹葉,哇哇亂叫的烏鴉。。——一切都是這麼五光十色,鮮豔奪目”這是十年前詹姆斯眼中的一切。通過孩子的眼睛,可以感受到在那個夏季的某一天,一羣人雖然有着各自的生活,有着各自的煩惱,但都幸福地生活着。

然而十年之後再看這幢曾經眾人住過的房屋:夜晚帶來的黑暗在其中四處蔓延,無孔不入,“從風的身上分離出來的空氣”,經過房間的每處角落,無論作出什麼“行為”:打量畫作,觸摸花瓣。。都已經沒有鮮活的氣息。只有遊離到最後——廚房的一扇門作出應答。一副荒涼、蕭條、冷清的景象映射出和當年極大的反差。

拉齊姆夫人無疑是全書的核心人物,並貫穿全書,即使在她逝世之後。十年前,她在世的時候,作為女主人,她在盡全力做好每一件事,努力顧及每個人的感受:斯坦利先生,丈夫的崇拜者因總是不合適宜地説出一些話遭到孩子們的嘲笑,拉齊姆夫人為此對孩子們進行了責備並予以制止;不把生計問題的煩惱帶給丈夫,而是自己努力解決;關心莉莉的感情生活,一直在撮合她和身邊的人;儘量把所有人都集中在一起共進晚餐,同時還要活躍餐桌氣氛,不去冷淡可能被忽略的人;即使她在為詹姆斯讀童話故事時,頭腦中還在不斷想着關心的事情。

在對心存志向的拉齊姆先生的心理描寫中,可以看出作為八個孩子的父親別無選擇的無奈,再加上他是位學術研究者造就的嚴謹性格,這一切讓他總是將最客觀最現實的結論展現給他周圍的人,所以和孩子們不能和諧相處。當詹姆斯提出去燈塔時,他以不容置疑的態度肯定第二天會是糟糕的天氣,這番言論讓孩子非常恨他,也讓拉齊姆太太很反感。經過這一天後,傍晚當拉齊姆夫婦在一起交流時,深諳夫妻相處之道的拉齊姆太太微笑地同意了丈夫的説法。

10年之後,拉齊姆太太已不在人世,但是我們仍可以在這幢房子裏看到她的無處不在。傭人在清掃這幢房屋等待這些人再次迴歸時,看到拉齊姆太太的遺物時,會想起當年她的一言一行,永遠是温和地對待她們;而此時的莉莉也在不同的環境中不斷地想起她,感謝她,也為她脱離煩惱而高興。

這一切,在她卒後的這一切,正如書中拉姆齊夫人在世時的想法:無論他們存在多久,都會回到這海風,回到這幢房子——回到她身邊。她將被他們牽掛着,她仍會看到這裏發生的一切,這些物品屬於誰已經不重要,即使她不在人世,她的家人也會繼續生活下去。

燈塔讀後感5

看到一半,我就很想蓋上書本,停止我的閲讀行動,不打算要再看下去,當時我的心情真的很雜亂,很雜亂,本書的主角,從小到大,一直誤會他的母親對她極深的見解,甚至連極惡毒的話也説得出口,但是,他會有這麼偏激的想法,行為和小時的記憶有密切相聯。

主角戴宇,認為母親是個極度偏心的人。從小到大戴宇和哥哥打架,受傷的往往是戴宇,但母親總是漠視一切,冷眼旁觀許多物資上,心理上,戴宇一直覺得受到不公平的待遇,但他還是忍氣吞聲。這麼一忍,就是十幾年,終於,他受不了了,在一次和家人的激烈爭吵後,他離家出走,到了一個交通極不發達的小島一具明島,展開了一個與家人斷決關係的生活,他擔任的工作是燈塔守護員,這似乎是大家不太能欣然接受的依個工作,或許許多人會因為這個工作而感到自卑、丟臉,但戴宇早已不在意了,他認為:既然家裏的人拋棄了他,那這份工作,必是他唯一的心靈的寄託。這個“燈塔守護員”的工作,他一做,就做了八年之久,他習慣了孤獨,習慣了這份工作,習慣了具明島的一切,但是哥哥的一通電話,讓他再次的回到了那個不帶感情的家,因為那偏心的母親得了“老年痴呆症”,哥哥、嫂嫂、姐姐想把媽媽推給戴宇照顧,自己好移民到國外去,戴宇原先不答應,但他最後還是接下了這個負擔,他,是跳進了無情的兄弟姐妹所設計的圈套內,從此,展開了和母親相處的生活。

因為母親有痴呆症,所以常叫錯名字,言行舉止就像個沒受過教育的小孩一般,戴宇厭惡極了,曾經,他想把母親送去養老院,但是,母親知道這件事後,彷佛迴歸到了正常人一樣,這使戴宇驚覺:“母親絕不能送到養老院,或許再和她相處一陣子,母親的病情會好轉”。某天夜裏,風雨交加,身為“燈塔守護員”的戴宇,不得不堅守他的崗位,他母親勸他不要出去,太危險了,他沒有選擇的餘地,燈塔是小島上,相對高處的地方,戴宇爬上燈塔,正要點亮燈時,被雷擊中了,他的內臟有一半都被燒傷了,他動彈不得,此時,懼高的母親,不顧一切地爬上燈塔,想看看戴宇怎麼了,母親看到戴宇渾身是傷的躺着,好心疼,説出了:“別怕”這句話,聽在戴宇耳裏,有種被呵護、保護的感覺,這是母親第一次這樣温柔的叫他,這一夜,母親告訴了他很多,戴宇問母親:“為什麼你對哥哥這麼好,卻對我偏心?”母親回:“哥哥很強悍,不會被人欺負,而你太像你爸爸了,脾氣太好,不給你磨練,以後會吃人家的虧,媽媽這樣做,會不會怨媽媽?”其實,戴宇是恨過的,但經過這麼多年,他早已釋懷了。這一夜,如果沒有媽媽在旁陪着他,他可能會因為過度的疼痛而死去,母親的陪伴,使他從鬼門關逃回了一劫,但,不幸地,母親卻在這場風雨中,體力不支,走了,但她死時,臉上還帶着一絲無怨無悔的微笑,能瓦解兒子對自己心中的那道心牆,做母親的她,滿足了。

這本書篇幅不長,但內容轉換的很快,尤其是時空交替,有時,會帶給我措手不及的感覺,但這並不是此書的重點,這本書是描述一個很另類的母愛,父母對子女要求嚴格,態度嚴厲,子女往往會反彈,但很少去深思過為什麼,失去了,才瞭解父母的苦心,實在不值得!

標籤:讀後感 燈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