糯米文學吧

位置:首頁 > 範文 > 校園

《寒食》原文及賞析15篇

校園6.1K
《寒食》原文及賞析1

春城無處不飛花,寒食東風御柳斜。

《寒食》原文及賞析15篇

日暮漢官傳蠟燭,輕煙散入五侯家。

【賞析】:

寒食是我國古代一個傳統節日,一般在冬至後一百零五天,清明前兩天。古人很重視這個節日,按風俗家家禁火,只吃現成食物,故名寒食。由於節當暮春,景物宜人,自唐至宋,寒食便成為遊玩的好日子,宋人就説過:“人間佳節唯寒食。”(邵雍)唐代制度,到清明這天,皇帝宣旨取榆柳之火賞賜近臣,以示皇恩。唐代詩人竇叔向有《寒食日恩賜火》詩紀其實:“恩光及小臣,華燭忽驚春。電影隨中使,星輝拂路人。幸因榆柳暖,一照草茅貧。”正可與韓翃這一首詩參照。

此詩只注重寒食景象的描繪,並無一字涉及評議。第一句就展示出寒食節長安的迷人風光。把春日的長安稱為“春城”,不但造語新穎,富於美感;而且兩字有陰平陽平的音調變化,諧和悦耳。處處“飛花”,不但寫出春天的萬紫千紅、五彩繽紛,而且確切地表現出寒食的暮春景象。暮春時節,裊裊東風中柳絮飛舞,落紅無數。不説“處處”而説“無處不”,以雙重否定構成肯定,形成強調的語氣,表達效果更強烈。“春城無處不飛花”寫的是整個長安,下一句則專寫皇城風光。既然整個長安充滿春意,熱鬧繁華,皇宮的情景也就可以想見了。與第一句一樣,這裏並未直接寫到遊春盛況,而剪取無限風光中風拂“御柳”一個鏡頭。當時的風俗,寒食日折柳插門,所以特別寫到柳。同時也關照下文“以榆柳之火賜近臣”的意思。

如果説一二句是對長安寒食風光一般性的描寫,那麼,三四句就是這一般景象中的特殊情景了。兩聯情景有一個時間推移,一二寫白晝,三四寫夜晚,“日暮”則是轉折。寒食節普天之下一律禁火,唯有得到皇帝許可,“特敕街中許燃燭”(元稹《連昌宮詞》),才是例外。除了皇宮,貴近寵臣也可以得到這份恩典。“日暮”兩句正是寫這種情事,仍然是形象的畫面。寫賜火用一“傳”字,不但狀出動態,而且意味着挨個賜予,可見封建等級次第之森嚴。“輕煙散入”四字,生動描繪出一幅中官走馬傳燭圖,雖然既未寫馬也未寫人,但那裊裊飄散的輕煙,告訴着這一切消息,使人嗅到了那燭煙的氣味,聽到了那得得的馬蹄,恍如身歷其境。同時,自然而然會給人產生一種聯想,體會到更多的言外之意。首先,風光無處不同,家家禁火而漢宮傳燭獨異,這本身已包含着特權的意味。進而,優先享受到這種特權的,則是“五侯”之家。它使人聯想到中唐以後宦官專權的政治弊端。中唐以來,宦官專擅朝政,政治日趨腐敗,有如漢末之世。詩中以“漢”代唐,顯然暗寓諷諭之情。無怪乎吳喬説:“唐之亡國,由於宦官握兵,實代宗授之以柄。此詩在德宗建中初,只‘五侯’二字見意,唐詩之通於春秋也。”(《圍爐詩話》)

據孟棨《本事詩》,唐德宗曾十分賞識韓翃此詩,為此特賜多年失意的詩人以“駕部郎中知制誥”的顯職。由於當時江淮刺史也叫韓翃,德宗特御筆親書此詩,並批道:“與此韓翃”,成為一時流傳的佳話。優秀的文學作品往往“形象大於思想”(高爾基),此詩雖然止於描繪,作者本意也未必在於譏刺,但他抓住的形象本身很典型,因而使讀者意會到比作品更多的東西。由於作者未曾刻意求深,只是沉浸在打動了自己的形象與情感之中,發而為詩,反而使詩更含蓄,更富於情韻,比許多刻意諷刺之作更高一籌。

《寒食》原文及賞析2

清溪一道穿桃李。演漾綠蒲涵白芷。

溪上人家凡幾家。落花半落東流水。

蹴鞠屢過飛鳥上。鞦韆競出垂楊裏。

少年分日作遨遊。不用清明兼上巳。

翻譯/譯文

一條清澈溪流穿過桃李花林,水波盪漾着綠蒲滋潤着白芷。

溪流旁邊總共只有幾户人家,落花多半都漂流在東流水裏。

踢出的皮球屢屢高出飛鳥上,蕩起的鞦韆爭相廢除綠楊林。

年輕人分開日子每天來遊玩,全不需要等候到清明和上巳。

註釋

寒食:即寒食節,在夏曆冬至後一百零五日,清明節前一或二日。在這一日,禁煙火,只吃冷食,故稱“寒食”。

一道:一條。穿:穿過。

演漾:盪漾。涵:沉浸。白芷:一種可入藥的香草。

凡:總共,一共。

蹴(cù)踘(jū):同“蹴鞠”,亦稱“打毬”,即古代踢球的遊戲。蹴,踢。踘,皮製球,球內充塞以柔軟的東西。古時有在寒食蹴鞠的習俗,參見《荊楚歲時記》。

鞦韆:意即揪着皮繩而遷移,為古代遊戲用具,相傳是春秋齊桓公時期從北方山戎傳入。《太平御覽》卷三〇引《古今藝術圖》雲:“寒食鞦韆,本北方山戎之戲,以習輕越者也。”

分日:安排好日期,計劃好如何玩。一説猶逐日,意為一天天、每天。又説指春分之日。

清明:節氣名。在夏曆三月初,陽曆四月五日前後,春分之後穀雨之前。舊俗當天有掃墓、踏青、插柳等活動。《淮南子·天文》:“春分後十五日,鬥指乙為清明”。上巳:節日名。古代以三月上旬巳日為上巳節,有在流水邊洗濯祓除、去除災病的習俗。魏晉以後固定為夏曆三月三日。

賞析/鑑賞

此詩是王維早期的作品,當作於唐玄宗開元年間的一個早春時節,其具體創作年份未詳。當時王維在長安(今陝西西安)或洛陽(今屬河南)。

此詩開頭兩句,寫一道清澈的溪流,穿過桃李花叢;而溪水邊盪漾的水草和被水滋潤的白芷,安逸而柔靜。古代習俗,三月上巳桃花水下時,王公以下,攜眷聚於水畔洗濯,驅除不祥。這裏表現的就是這個習俗,展現的是春天的力量。

三四兩句,寫溪流邊的幾户人家,落在流水裏的桃李花,又是柔美寧靜的意象,表現出濃厚的早春氣息,有很強的畫面感。

五六兩句又轉換為力量和青春的意象。古代鞦韆是在清明、寒食節前後才有所見,而且僅僅侷限於豪門貴族家的紅男綠女遊戲之用。據《荊楚歲時記》記載,寒食之時,造大麥粥,人們常以鬥雞、蹴鞠、打鞦韆為娛樂。這兩句在前四句寫清溪桃李的背景上又添幾筆不時飛上高空的鞦韆與皮球,使整幅畫面更加充溢這清新靈動的青春活力。尤其是“過”“出”二字用得好,分別寫出了少年男女遊玩時的熱烈氣氛,使人感受到年輕人沉湎於遊樂中的景象,透露出無限的羨慕之情。

最後兩句意謂青春年少的人,應該每天都有開心遊玩的心態,無憂無慮,不用等到清明和上巳兩個節日才出去遊玩,含有及時行樂的意味。

在《寒食城東即事》中,作者表達了“及時行樂”的思想,人的青春,甚至生命,都很短暫。詩人認為,如果想要在短暫的時光中去建功立業、修身齊家、做學問,終究都不牢固實在,只有抓緊時間享受快樂才是真實的。全詩描繪出美麗的早春景象,交錯着青春朝氣的蓬勃力量和家常安寧的閒適氣息,充分體現了王維詩“詩中有畫”的特色。

《寒食》原文及賞析3

原文:

洛陽城裏花如雪,陸渾山中今始發。

旦別河橋楊柳風,夕卧伊川桃李月。

伊川桃李正芳新,寒食山中酒復春。

野老不知堯舜力,酣歌一曲太平人。

詩詞賞析:

陸渾別業位於洛陽西南之陸渾縣伊水之濱,是宋之問的別墅,公務之暇,他常前往消閒度假。山莊清幽秀美的自然景色和寂靜安寧的環境,屢屢喚起這位宮廷詩人的山野真趣,故其詩集中有不少以陸渾山莊為題的詩作,大多風格清新秀麗,顯示出一種遠離塵世的純樸幽雅氣息,也抒發了詩人隱藏在“志深軒冕”背後的對大自然的熱愛嚮往之情。

武則天執政時期,多居於東都洛陽,其近臣文士,亦常隨行左右,詩由洛陽起筆,説明這是宋之問任居洛陽,偶返山莊時所作。“洛陽城裏花如雪,陸渾山中今始發。”起句先以洛陽的春意盎然與山中的姍姍來遲的春天對襯。“花如雪”,以雪喻花,形容洛陽滿城飛花、春光四溢的美景,“今始發”三字,反襯出山野與鬧市之別。一方面山間氣候偏冷,花開較遲,另一方面也説明京洛風塵,熱烈繁囂,而陸渾山中,則清幽得多。起筆二句,似平鋪直敍,字裏行間卻透露出詩人洋溢在心底的歡欣輕快的感情。接着,“旦別”句,寫詩人清晨離開洛陽時在河橋一望,春風拂面,楊柳婀娜,在敍述事件的同時,融入洛城風光;“夕卧”句,則承第二句而發,補敍陸渾山中超凡脱俗的清幽景色。這一聯對仗工穩,“旦別”對“夕卧”,點出詩人朝發夕至的行跡;“楊柳風”、“桃李月”,以都市繁華春色與山中水濱的月色清暉相對,極富詩情畫趣;尤其一“月”字,既句中的夜“卧”字,又渲染出幾分清寂離俗的環境氣氛。

五六兩句,以頂針手法,先重複“伊川桃李”,“正芳新”又承第二句“今始發”,具體表現山中遲來的春色。接着“寒食”句迴應詩題。清明寒食節,能夠遠離京洛塵世的喧囂,在山間別墅中度過春夜,本來已經很使人舒心暢快,更何況還有酒助興。這兩句繪出了寒食山中的迷人春夜,和詩人此刻舉杯獨酌、無所拘羈的自我形象。詩至此全是寫景抒懷,山景清雅,其情怡然,似有田園牧歌風味。末二句“野老不知堯舜力,酣歌一曲太平人。”詩人自稱鄉間野老,在開懷暢飲之際,歌詠太平盛世。

這首詩前四句處處圍繞洛陽與陸渾山莊的不同來對比描寫,寫洛陽的花團錦簇,楊柳婀娜,是為了映襯山中明月清暉、桃李花發的幽雅,表現自己對清靜山間的喜愛;在寫景的同時,交代行蹤,表現心境,語言形象性和概括力極強。後四句主要抒發詩人一旦擺脱京洛回到山野田園的歡欣之情。但通覽全詩,風格清秀,語言輕鬆自然,與刻板宂滯的奉和應制詩比起來,令人耳目一新。

《寒食》原文及賞析4

《訴衷情·寒食》原文

湧金門外小瀛州,寒食更風流。

紅船滿湖歌吹,花外有高樓。

晴日暖,淡煙浮,恣嬉遊。

三千粉黛,十二闌干,一片雲頭。

 《訴衷情·寒食》賞析

此詞寫西湖寒食時節遊人盛況。全詞奇麗清婉而造境空靈,歌詠西湖的詩詞佳作中別饒風姿,構思新穎,立意深刻。

上片開頭兩句點明地點、時令。首句稱西湖為“小瀛洲”。“瀛洲”為海上神山之一。月山有水的勝地,用海上神山比之也正相合。而西湖之秀美又不似海山之壯浪,着一“小”字最貼切不過。下句“寒食更風流”則是全篇點睛之筆。“風流”一詞本常用於寫人,用寫湖山,是暗將西湖比作了西子。寒食佳節,作為遊覽勝地的西湖更是別有景象,不同常日,故“寒食更風流”。“更風流”進一層,仍是籠統言之,三句以下才具體描寫,用語皆疏淡而有味。把遊湖大船稱做“紅船”,與“風流”“小瀛洲”配色相宜。厲鶚《湖船錄》引釋道原詩:“水口紅船是妾家”,則紅船或是妓船,故有“歌吹”。“花外有高樓”則用空間錯位的筆觸畫出坐落湖畔山麓的畫樓。這是一個陽光燦爛的日子,湖上飄着一層柔曼的輕紗,過片“晴日暖,淡煙浮”就清妙地畫出這番景緻。於是春花、紅船、畫樓、湖光、山色共同構成一幅美妙的圖畫,畫外還伴奏着簫管歌吹之音樂。於此處下“恣嬉遊”這三字,才覺真力彌滿,遊春士女之眾可想而知。詞人卻並不鋪寫這種盛況,而採有了舉一反三、畫龍點睛的手法寫道:“三千粉黛,十二闌干”。以“粉黛”代美人,言外香風滿湖,與“風流”二字照應。美人竟然如此之多,則滿湖遊眾之多更不待言了。“闌干”與“高樓”照映,又包括湖上的亭閣,使人窺斑見豹。更多宋詞賞析文章敬請關注的《宋詞三百首》專欄。

結尾三句用數字領起全篇精神。“三千”極寫“粉黛”之多,“十二”描“高樓”寬敞。實際詞人如此為之的深意是表達富貴榮華都如過眼雲煙的人生感悟。同時語言精整而凝鍊。特別是鼎足對的運用很有趣味,寫隨數目的遞減,景象漸由湖面移向天外,形象由繁多而漸次渾一,意境也逐漸高遠,至最後的“一片雲頭”之句,頗含不盡之意。《維摩經》雲:“是身如浮雲,須臾變滅,”李白《宮中行樂詞》雲:“只愁歌舞散,化作彩雲飛。”作者巧用“浮雲”之喻,於寫足繁華熱鬧之後,著一冷語,遂使全篇頓添深意。

《訴衷情·寒食》作者介紹

張揮,即仲殊。本姓張,名揮,字師利,出家後法號仲殊。安州(今湖北安陸)人。曾應進士科考試。生卒年不詳。年輕時遊蕩不羈,幾乎被妻子毒死,棄家為僧,先後寓居蘇州承天寺、杭州寶月寺,因時常食蜜以解毒,人稱蜜殊;或又用其俗名稱他為僧揮。他與蘇軾往來甚厚。徽宗崇寧年間自縊而死。

《寒食》原文及賞析5

  西夏寒食遣興

春空雲淡禁煙中,冷落那堪客裏逢。

飯煮青精顏固好,杯傳藍尾習能同。

錦銷文杏枝頭雨,雪卷棠梨樹底風。

往事慢思魂欲斷,不堪回首賀蘭東。

註釋

禁煙:猶禁火。寒食不舉火,故稱禁火。

客裏:旅居之中。

青精:植物名。一名南燭草,又稱墨飯草。道家制作青精飯的原料之一。因其可染黑飯,道家稱青精飯。

藍尾:即藍尾酒,也作婪尾酒。唐代飲宴時,輪流斟飲,至末坐,稱“藍尾酒”。

錦銷:指杏花受雨。錦,花瓣;銷,同“消”,蝕。

文杏:美麗的杏花。文,含有美的意思。

雪:形容潔白的(棠梨花)。

棠梨:亦作“棠棃”。可用做嫁接各種梨樹的砧木。

賞析

這首詩選自《萬曆朔方新志》(《嘉靖寧夏新志》《乾隆寧夏府志》亦收錄此詩)。此詩系作者旅途所作。寒食,節令名。在清明前一天(一説在清明前兩天),禁火寒食。《乾隆寧夏府志·風俗》:“清明日,挈榼提壺,相邀野田或梵剎間共邀飲,曰‘踏青’。插柳枝户上,婦女並戴於首。”

禁煙:猶禁火。寒食不舉火,故稱禁火。

客裏:旅居之中。

青精:植物名。一名南燭草,又稱墨飯草。道家制作青精飯的原料之一。因其可染黑飯,道家稱青精飯。

藍尾:即藍尾酒,也作婪尾酒。唐代飲宴時,輪流斟飲,至末坐,稱“藍尾酒”。

錦銷:指杏花受雨。錦,花瓣;銷,同“消”,蝕。文杏:美麗的杏花。文,含有美的意思。

雪:形容潔白的(棠梨花)。棠梨:亦作“棠棃”。俗稱野梨,落葉喬木,葉長圓形或菱形,花白色,果實小,略呈球形,有褐色斑點。可用做嫁接各種梨樹的砧木。

《寒食》原文及賞析6

《醉太平·寒食》的者不直接宣泄自己的情感,而是採用融情於景、含藏不露的抒寫手法,把對春天的喜悦之情完全融化在一片生機勃勃、情趣盎然的聲光畫面之中。下面一起來欣賞這首曲吧!

【原文】

聲聲啼乳鴉,生叫破韶華。夜深微雨潤堤沙,香風萬家。畫樓洗盡鴛鴦瓦,彩繩半濕鞦韆架。覺來紅日上窗紗,聽街頭賣杏花。

【譯文】

一聲聲,小烏鴉不停地歡叫,硬是叫破了暗夜,迎來了春日光華。昨夜裏微微春雨潤濕了江堤軟沙,陣陣香風溢滿萬家。把畫樓的鴛鴦瓦洗得乾乾淨淨,還打濕了繫着彩繩的鞦韆架。一覺醒來時紅日已照着窗紗,聽到街上有人在叫賣杏花。

【賞析一】

寒食在農曆三月初,清明前一二日,此時春已過半。

王元鼎的這組《寒食》小令共存四首,此是其中第二首。另外三首主要描述流逝的春光在作者心裏引起的豐富、複雜的感受,或惹動莫名的睏倦,或撩撥纏綿的情思,或萌發及時作歡的慾念,主觀色彩表現得比較濃烈。

【賞析二】

寒食在農曆三月初,清明前一二日,此時春已過半。王元鼎的這組《寒食》小令共存四首,此是其中第二首。另外三首主要描述流逝的春光在作者心裏引起的豐富、複雜的感受,或惹動莫名的睏倦,或撩撥纏綿的情思,或萌發及時作歡的慾念,主觀色彩表現得比較濃烈。

這一首卻不同,作者不直接宣泄自己的'情感,而是採用融情於景、含藏不露的抒寫手法,把對春天的喜悦之情完全融化在一片生機勃勃、情趣盎然的聲光畫面之中。

【賞析三】

王元鼎(生卒年不詳),曾任翰林學士。與阿魯成同時代人。

孫楷第《元曲家考略》説他為西域人。天一閣本《錄鬼簿》在“前輩名公”中列有其名稱為“王元鼎學士”。《太和正音譜》把他列入“詞林英傑”中,現存散曲小令七首、套數二套。

《寒食》原文及賞析7

廣武城邊逢暮春,汶陽歸客淚沾巾。

落花寂寂啼山鳥,楊柳青青渡水人。

古詩簡介

《寒食汜上作》是唐代詩人王維創作的一首詩。此詩前兩句直敍歸途情景,然後移情入景。後兩句照應開頭,寫暮春百花飄零,表現作者的寂寞傷情。

註釋

寒食:指寒食節。 汜(sì):指汜水,流經廣武城。

廣武:古城名,原址在今河南滎陽東北廣武山上,有東西兩座,楚漢戰爭的最後階段,項羽佔東城,劉邦佔西城。

汶陽:汶水的北面,詩人被貶的濟州在汶陽北面,所以此處指濟州。汶,指汶水,即今大汶河。陽,水的北面。歸客:詩人自指。

水:指汜水。

賞析/鑑賞

按唐制,地方官大多任期四年。開元十四年(公元726年),四年期滿後,王維結束了濟州司倉參軍的任職,啟程歸京,準備接受新的任命。 詩人走水路,船至廣武城時,寫下這首詩。

前兩句直敍歸途情景,然後移情入景。行至廣武城邊時,為什麼“淚沾巾”?感覺比較突然。是因為看到廣武城?還是“逢暮春”?或者是“歸客”身份? 難以確定,這種寫法是倒裝結構,答案往往在下面兩句。

後兩句照應前兩句。暮春時節百花飄零。春去夏來,如果心情好,滿眼是火熱浪漫。關鍵在於看景人。在王維眼裏,看到的是落花,寂寂的落花,就像此時的自己。本來是鳥鳴,詩人寫成了鳥啼,是自己心裏在啼。終於熬到了四年期滿,將重新開始,詩人為什麼不高興呢?是因為前途未卜,心裏沒底。因為這年中,沒有託後門走關係,聰明的王維知道朝廷水深,預感不會有好結果。“渡水人”三字,寫得十分寂寞。

《寒食》原文及賞析8

  寒食還陸渾別業

洛陽城裏花如雪,陸渾山中今始發。

旦別河橋楊柳風,夕卧伊川桃李月。

伊川桃李正芳新,寒食山中酒復春。

野老不知堯舜力,酣歌一曲太平人。

翻譯

洛陽城裏,花兒已經開得如雪一般鋪天蓋地,而陸渾山中的花兒,如今才開始發芽。

早上剛剛辭別了河橋那掠過楊柳吹來的風兒,晚上又卧在這伊川桃李間的月色中。

伊川的桃李正是芬芳面新鮮的時候。在寒食節裏,山中的酒也是醉香宜人的。

山野間的老人安居樂業,快活地唱上一曲,唱一唱這身在太平盛世中的人。

註釋

陸渾:地名,在今河南嵩縣。

別業:即別墅。

楊柳:柳與留諧音,古人有折柳送別之俗。清明亦有插柳、戴柳之俗。

伊川:水名。即“伊河”。洛河支流,在河南西部。

酒復春:唐人名酒多用春字,如竹葉春、鬆醪春、燒春等。

創作背景

宋之問早年在洛陽為官期間,閒暇時,常到陸渾別墅遊覽,並時有詩作。《宋之問集》中詠陸渾別墅的詩共存四首,這首詩是其中之一。

賞析

起二句緊扣題目,謂值此寒食清明節候,洛陽城中已是繁英飄蕩、繽紛如雪,而陸渾山中則花始綻放。其意並不在説明城中與山中氣候景物之異,而是表現詩人追隨春天的腳步,從城裏轉向山中尋覓春光的濃厚興趣,和對春天由洛陽轉至山中這一發現的詩意感受。白居易《大林寺桃花》雲:“人間四月芳菲盡,山寺桃花始盛開。長恨春歸無覓處,不知轉入此中來。”對照此詩首二句,可見宋之問早在白氏之先就感受並發現了春之轉移這一詩材詩境,只不過白氏明白挑出自己的詩意感悟,近乎宋詩的表現理趣;而宋之問的這兩句詩則僅客觀展示這一現象,而將自己的感受含蓄於詩中而已。“今始發”,則山中春光方興未艾,正可盡情享受,開啟下文。

三、四兩句緊扣題內“還”字,寫自己清晨從洛陽出發,晚上已在陸渾別業。這點意思如果直白道出,則根本不成其為詩。詩人不説“早發洛陽”“夕至陸渾”,而説旦別河橋”“夕卧伊川”,這一“別”一“卧”,不僅表達了對洛陽春光的留戀,而且透出了卧賞山莊春夜美景的愜意與喜悦。將洛陽與陸渾改成“河橋”與“伊川”,也使乾巴巴的地名有了具體可感的形象和詩意。尤為出色的是在“旦別河橋”與“夕卧伊川”之下分別綴以“楊柳風”和“桃李月”這兩個全新的組合意象,不僅生動地展示了洛陽繁花飄雪之後“春風楊柳萬千條”的幕春景象和陸渾山中月映桃李正芬芳的景象;而且由於用“楊柳”來形容“風”,用“桃李”來形容“月”,讀者彷彿能聞到這“風”中飄送的楊柳的氣息,這“月”下散發的桃李的芳香,造語新穎,意象優美。上下兩句,對仗工整,又一氣呵成,顯得特別流麗圓轉。兩句詩就像是兩幅情調意境很美的圖畫,完全可以用它們來作為兩幅畫的題目。音調的婉轉流暢、圓轉自如也同樣非常突出。可以説兼有詩境美、繪畫美和音樂美。雖不像“桃李春鳳一杯酒,江湖夜雨十年燈”那樣凝練概括,但自有一種天然的風韻和流走的意致。

第五句用頂針格,重複上句“伊川桃李”,以突出陸渾山中春色正濃,蟬聯中有流走之勢。第六句點明“寒食”節令,應上“桃李正芳新”,並渲染春酒又正新熟。不但春色迷人,而且春酒醉人,花香之外更兼酒香。一“正”一“復”,相互勾連呼應,傳達出一種顧盼神飛的神情意態。

七、八兩句,以陸渾山中風物之美、生活之愜作收。“野老”指當地居民,也可兼包詩人自己。謂處此山中人無異於堯舜太平盛世的百姓,當酣歌一曲,終老此地。這個結尾,不無歌詠昇平的意味。但話説得很藝術,很富詩情,並不是硬貼上去的頌聖尾巴,與全詩的內容風格也比較統一。武后統治時期,統治集團內部儘管矛盾鬥爭不斷,但社會安定,經濟繁榮,詩人所歌詠的“太平”,並非純粹的粉飾之詞。

全篇的突出特點是風調的自然流美。清新流麗的語言,一氣流走的格調,圓轉如珠的韻律,和貫串全詩的濃郁的春天氣息,達到了和諧的統一。

《寒食》原文及賞析9

寒食

春城無處不飛花,寒食東風御柳斜。

日暮漢宮傳蠟燭,輕煙散入五侯家。

古詩簡介

《寒食》是唐代詩人韓翃的一首七言絕句。詩的前兩句寫的是白晝風光,描寫了整個長安柳絮飛舞,落紅無數的迷人春景和皇宮園林中的風光;後兩句則是寫夜晚景象,生動地畫出了一幅夜晚走馬傳燭圖,使人如見蠟燭之光,如聞輕煙之味。全詩用白描手法寫實,刻畫皇室的氣派,充溢着對皇都春色的陶醉和對盛世承平的歌詠。從當時皇帝到一般朝士,都偏愛該詩,歷來評價也很高。

翻譯/譯文

譯文一

暮春時節,長安城處處柳絮飛舞、落紅無數,寒食節東風吹拂着皇家花園的柳枝。夜色降臨,宮裏忙着傳蠟燭,裊裊炊煙散入王侯貴戚的家裏。

譯文二

春天,長安城處處飄飛着落花;寒食節,東風把御園柳枝斜。

黃昏時,宮中傳出御賜的燭火,輕煙散入了,新封的王侯之家。

註釋

①春城:暮春時的長安城。

②寒食:古代在清明節前兩天的節日,焚火三天,只吃冷食,所以稱寒食。

③御柳:御苑之柳,皇城中的柳樹。

④斜:讀(xiá),與“花”“家”押韻。

⑤漢宮:這裏指唐朝皇官。

⑥傳蠟燭:寒食節普天下禁火,但權貴寵臣可得到皇帝恩賜而得到燃燭。《唐輦下歲時記》“清明日取榆柳之火以賜近臣”。

⑦五侯:漢成帝時封王皇后的五個兄弟王譚、王商、王立、王根、王逢時皆為候,受到特別的恩寵。這裏泛指天子近幸之臣。

賞析/鑑賞

寒食春深,景物宜人,故詩中前二句先寫景。

“春城無處不飛花,寒食東風御柳斜。”詩人立足高遠,視野寬闊,全城景物,盡在望中。“春城”一語,高度凝鍊而華美。“春”是自然節候,城是人間都邑,這兩者的結合,呈現出無限美好的景觀。“無處不飛花”,是詩人抓住的典型畫面。春意濃郁,籠罩全城。詩人不説“處處飛花”,因為那隻流於一般性的概括,而説是“無處不飛花”,這雙重否定的句式極大加強了肯定的語氣,有效地烘托出全城皆已沉浸於濃郁春意之中的盛況。詩人不説“無處不開花”,而説“無處不飛花”,除了“飛”字的動態強烈,有助於表現春天的勃然生機外,還説明了詩人在描寫時序時措辭是何等精密。“飛花”,就是落花隨風飛舞。這是典型的暮春景色。不説“落花”而説“飛花”,這是明寫花而暗寫風。一個“飛”字,藴意深遠。可以毫不誇張地説,這首詩能傳誦千古,主要是其中的警句“春城無處不飛花”,而這一句詩中最能耀人眼目者,就在一個“飛”字。

“寒食東風御柳斜”,春風吹遍全城,自然也吹入御苑。苑中垂柳也隨風飄動起來了。風是無形無影的,它的存在,只能由花之飛,柳之斜來間接感知。照此説來,一個“斜”字也是間接地寫風。

第三、四句,論者多認為是諷喻皇宮的特權以及宦官的專寵。“日暮漢宮傳蠟燭,輕煙散入五侯家”。這其中寫實的成份是主要的。唐代制度,清明日皇帝宣旨,取榆柳之火以賜近臣,以示恩寵。又寒食日天下一律禁火,唯宮中可以燃燭。“日暮漢宮傳蠟燭”,皇帝特許重臣“五侯”也可破例燃燭,並直接自宮中將燃燭向外傳送。能得到皇帝賜燭這份殊榮的自然不多,難怪由漢宮(實指唐朝宮廷)到五侯之家,沿途飄散的“輕煙”會引起詩人的特別注意。

由於後兩句旨在描寫宮庭生活,並且寫得輕靈佻脱,所以歷來頗受賞識。

《寒食》原文及賞析10

雜詩·近寒食雨草萋萋原文:近寒食雨草萋萋,著麥苗風柳映堤。

等是有家歸未得,杜鵑休向耳邊啼。

詩詞賞析:

這是歌詠遊客居外不得返鄉的遊子思鄉之情的詩;意思是在説寒食、清明將到,客居不能返鄉,卻聽得杜鵑悲泣,更為傷感,大有“每逢佳節倍思親”之慨;詩的節奏獨特,首兩句節拍為“一、二、三”,然而卻諧絕句平仄韻,這是絕句中少見的;句寫六朝往事如夢,台城早已破敗;三、四句寫風景依舊,人世滄桑;觸景生情,借景寄慨,暗寓傷今;語言含蓄藴藉,情緒無限感傷。

《寒食》原文及賞析11

馬上逢寒食,途中屬暮春。

可憐江浦望,不見洛橋人。

北極懷明主,南溟作逐臣。

故園腸斷處,日夜柳條新。

翻譯

在路途的馬上渡過晚春的寒食節,可惜在江邊的碼頭上望,卻看不見來自洛陽灞橋的離人,雖然被貶為下臣放逐到南方,心中還是惦念着北方的英明的君王故鄉家園,令人傷心斷腸的地方,經歷了日日夜夜之後,新的柳條又長出來了!

註釋

寒食:寒食節,亦稱“禁煙節”、“冷節”、“百五節”,在夏曆冬至後一百零五日,清明節前一二日。。

可憐:可惜。

洛橋:今洛陽灞橋。

懷:惦念。

故園:家園。

日夜:日日夜夜。

柳條新:新的柳條。

賞析

這是一首唐代詩人宋之問的五言律詩,是詩人被貶到瀧洲後,次年春祕密逃還洛陽探知友人所作的詩。

前兩句寫寒食景象,為下面的抒情做鋪墊。後兩句直接抒情,抒發失去家園之痛。

在路途中,正是寒食節,在陽春三月年,作者借用途中遇到的景物抒發對故國的懷念之情,對君主的惦念。

《寒食》原文及賞析12

原文:

雨中禁火空齋冷,江上流鶯獨坐聽。

把酒看花想諸弟,杜陵寒食草青青。

賞析:

韋應物詩集中收錄寄諸弟詩近二十首,可以看出他是一個手足情深的詩人。而正由於出自性情,發自胸臆,所以這首詩雖只是即景拈來,就事寫出,卻令人感到藴含深厚,情意悠長。

就章法而言,這首詩看似平鋪直敍,順筆寫來,而針線極其綿密。詩的首句從近處着筆,實寫客中寒食的景色;末句從遠方落想,遙念故園寒食的景色。這一起一收,首尾呼應,緊扣詩題。中間兩句,一句暗示獨坐異鄉,一句明寫想念諸弟,上下綰合,承接自然。兩句中,一個“獨”字、一個“想”字,對全篇有穿針引線的妙用。第二句的“獨”字,既是上句“空”字的延伸,又是下句“想”字的伏筆;而第三句的“想”字,既由上句“獨”字生髮,又統轄下句,直貫到篇末,説明杜陵青草之思是由人及物,由想諸弟而聯想及之。從整首詩看,它是句句相承,暗中鈎連,一氣流轉,渾然成章的。

當然,賓雖然不能無主,而主也不能無賓。這首詩的第三句又有賴於上兩句和下一句的烘托。這首詩的一、二兩句,看來不過如實寫出身邊景、眼前事,但也含有許多層次和曲折。第一句所寫景象,寒食禁火,萬户無煙,本來已經夠蕭索的了,更逢陰雨,又在空齋,再加氣候與心情的雙重清冷,這樣一層加一層地寫足了環境氣氛。第二句同樣有多層意思,“江上”是一層,“流鶯”是一層,“坐聽”是一層,而“獨坐”又是一層。這句,本是隨換句而換景,既對春江,又聽流鶯,一變上句所寫的蕭索景象,但在本句中卻用一個“獨”字又折轉回來,在多層次中更顯示了曲折。兩句合起來,對第三句中表達的“想諸弟”之情起了層層烘染、反覆襯托的作用。至於緊接在第三句後的結尾一句,把詩筆宕開,寄想象於故園的寒食景色,就更收烘托之妙,進一步托出了“想諸弟”之情,使人更感到情深意遠。

這首詩,運筆空靈,妙有含蓄,而主要得力於結尾一句。這個結句,就本句説是景中見情,就全篇説是以景結情,收到藏深情於行間、見風韻於篇外的藝術效果。它與王維《山中送別》詩“春草明年綠,王孫歸不歸”句,都取意於《楚辭。招隱士》“王孫遊兮不歸,春草生兮萋萋”。但王維句是明寫,語意實;這一句是暗點,更顯得藴藉有味。它既透露了詩人的歸思,也表達了對諸弟、對故園的懷念。這裏,人與地的雙重懷念是交相觸發、融合為一的。

《寒食》原文及賞析13

小寒食舟中作

佳辰強飲食猶寒,隱几蕭條戴鶡冠。

春水船如天上坐,老年花似霧中看。

娟娟戲蝶過閒幔,片片輕鷗下急湍。

雲白山青萬餘里,愁看直北是長安。

古詩簡介

《小寒食舟中作》是唐代詩人杜甫於大曆五年(770年)漂泊潭州(今長沙)時所創作的一首七律。此詩表現了詩人暮年落泊江湖而依然深切關懷唐王朝安危的思想感情。首聯概括了作者的身世遭遇,頷聯十分傳神地寫出了詩人舟中的所見所感,頸聯寫舟中江上的景物,尾聯總收全詩的思想感情。全詩語言自然凝鍊,風格蒼茫沉鬱。

翻譯/譯文

小寒時節,勉強吃一點飯,靠着烏皮幾,席地而坐,烏皮幾已經破舊,縫了很多遍了,頭上戴着褐色的帽子。春來水漲,江河浩漫,所以在舟中漂盪起伏猶如坐在天上雲間;身體衰邁,老眼昏蒙,看岸邊的花草猶如隔着一層薄霧。見蝶鷗往來自由,各得其所。站在潭州向北直看長安,像是在望天上的白雲,有一萬多裏,驀然生愁。

註釋

⑴小寒食:寒食節的次日,清明節的前一天。因禁火,所以冷食。寒食節亦稱“禁煙節”、“冷節”、“百五節”,在夏曆冬至後一百零五日,清明節前一二日。是日初為節時,禁煙火,只吃冷食。

⑵佳辰:指小寒食節。強飯:勉強吃一點飯。

⑶隱:倚、靠。隱几,即席地而坐,靠着小桌几,見《莊子·齊物論》:南郭子綦隱几而坐。“幾”在這裏指烏皮幾(以烏羔皮蒙几上),是杜甫心愛的一張小桌几,一直帶在身邊,在一首詩中還寫道:“烏幾重重縛”(《風疾舟中伏枕書懷三十六韻奉呈湖南親友》),意思就是烏幾已經破舊,縫了很多遍了。鶡(hé)冠:傳為楚隱者鶡冠子所戴的鶡羽所制之冠。仇兆鰲注:“趙注:鶡冠,隱者之冠。”清王端履《重論文齋筆錄》卷五:“渾忘憔悴無顏色,翻笑他人戴鶡冠。”鶡,雉類,據説是一種好鬥的鳥,見於《山海經》。

⑷“春水”兩句:春來水漲,江流浩漫,所以在舟中漂盪起伏猶如坐在天上雲間;詩人身體衰邁,老眼昏蒙,看岸邊的花草猶如隔着一層薄霧。

⑸“娟娟”二句:語含比興。見蝶鷗往來自由,各得其所。益覺自己的不得自由。娟娟,狀蝶之戲。片片,狀鷗之輕。閒幔(màn),一作“開幔”。急湍,指江水中的急流。

⑹“雲白”句:極寫潭州距長安之遠。這是詩人的誇張,實際上長沙距長安也就一千多公里。

⑺直北:正北。亦見“直北關山金鼓震”(《秋興八首·其四》)。朱瀚注:蝶鷗自在,而云山空望,所以對景生愁。毛奇齡説:船如天上,花似霧中,娟娟戲蝶,片片輕鷗,極其閒適。忽望及長安,驀然生愁,故結雲:“愁看直北是長安”,此紀事生感也(《西河詩話》)。

賞析/鑑賞

從寒食到清明三日禁火,所以首句説“佳辰強飲食猶寒”,逢到節日佳辰,詩人雖在老病之中還是打起精神來飲酒。“強飲”不僅説多病之身不耐酒力,也透露着漂泊中勉強過節的心情。這個起句為詩中寫景抒情,安排了一個有內在聯繫的開端。第二句刻畫舟中詩人的孤寂形象。“鶡冠”,點出作者失去官職不為朝廷所用的身份。窮愁潦倒,身不在官而依然憂心時勢,思念朝廷,這是無能為力的杜甫最為傷情之處。首聯中“強飲”與“鶡冠”正概括了作者此時的身世遭遇,也包藴着一生的無窮辛酸。

第二聯緊接首聯,十分傳神地寫出了詩人舟中的所見所感,是歷來為人傳誦的名句。“天上坐”、“霧中看”非常切合年邁多病舟居觀景的實際,給讀者的感覺十分真切;而在真切中又滲出一層空靈漫渺,把作者起伏的心潮也帶了出來。這種心潮起伏不只是詩人暗自傷老,也包含着更深的意緒:時局的動盪不定,變亂無常,也正如同隔霧看花,真相難明。筆觸細膩含蓄,表現了詩人憂思之深以及觀察力與表現力的精湛。

第三聯兩句寫舟中江上的景物。第一句“娟娟戲蝶”是舟中近景,所以説“過閒幔”。第二句“片片輕鷗”是舟外遠景,所以説“下急湍”。這裏表面上似乎與上下各聯均無聯繫,其實不是這樣。這兩句承上,寫由舟中外望空中水面之景。“閒幔”的“閒”字迴應首聯第二句的“蕭條”,布幔閒卷,舟中寂寥,所以蝴蝶翩躚,穿空而過。片片白鷗輕快地逐流飛翔,遠遠離去。正是這樣蝶鷗往來自如的景色,才易於對比,引發出困居舟中的作者“直北”望長安的憂思,向尾聯做了十分自然的過渡。清代浦起龍在《讀杜心解》中引用朱翰的話,也是指出了第三聯與尾聯在景與情上的聯繫。

尾聯兩句總收全詩。雲説“白”,山説“青”,正是寒食佳節春來江上的自然景色,“萬餘里”將作者的思緒隨着層疊不斷的青山白雲引開去,為結句作一鋪墊。“愁看”句收括全詩的思想感情,將深長的愁思凝聚在“直北是長安”上。浦起龍説:“‘雲白山青’應‘佳辰’,‘愁看直北’應‘隱几’。”這只是從字面上去分析首尾的暗相照應。其實這一句將舟中舟外,近處遠處的觀感,以至漂泊時期詩人對時局多難的憂傷感懷全部凝縮在內,而以一個“愁”字總結,既凝重地結束了全詩,又有無限的深情俱在言外。

此詩有借鑑沈佺期詩句之處,如“人疑天上坐,魚似鏡中懸”(《釣竿篇》)、“雲白山青千萬裏”(《遙同杜員外審言過嶺》)。全詩在自然流轉中顯出深沉凝鍊,很能表現杜甫晚年詩風蒼茫而沉鬱的特色。

《寒食》原文及賞析14

原文:

十五年來,逢寒食節,皆在天涯。歎雨濡露潤,還思宰柏,風柔日媚,羞看飛花。麥飯紙錢,只雞斗酒,幾誤林間噪喜鴉。天笑道,此不由乎我,也不由他。

鼎中煉熟丹砂。把紫府清都作一家。想前人鶴馭,常遊絳闕,浮生蟬蜕,豈戀黃沙。帝命守墳,王令修墓,男子正當如是邪。又何必,待過家上冢,書錦榮華。

詩詞賞析:

這闋詞是謝枋得當年過鄆州時所作。宋朝滅亡之後,元朝不斷南征。其間,作者一直隱居在閩中,直到1289年,福建參知政事魏天佑,為了向朝廷取媚,強迫詞作者北上,在寒食節,作者過鄆州,四月到了燕京,但最終絕食而死,年僅六十四歲。

《寒食》原文及賞析15

沁園春·寒食鄆州道中

十五年來,逢寒食節,皆在天涯。歎雨濡露潤,還思宰柏,風柔日媚,羞看飛花。麥飯紙錢,只雞斗酒,幾誤林間噪喜鴉。天笑道,此不由乎我,也不由他。

鼎中煉熟丹砂。把紫府清都作一家。想前人鶴馭,常遊絳闕,浮生蟬蜕,豈戀黃沙。帝命守墳,王令修墓,男子正當如是邪。又何必,待過家上冢,書錦榮華。

翻譯

十五年來,每逢寒食節,都是遠離家鄉,漂泊在天涯。在下雨的天氣裏,思念着墳墓上的柏樹;在風和日麗的天氣裏,卻又羞於見到飛花。寒食節自己不能供奉麥飯、紙錢、雞和酒祭掃祖塋,林間的喜鵲烏鴉也空等了!老天笑道:這不是因為我,也不是因為元軍的入侵。

自己早已深思熟慮,胸有成竹,如同鼎中丹砂煉熟,隨時可以昇天,以紫府清都仙界為家了。想以前仙人駕鶴常遊於天上的絳闕;世俗之身如同蟬蜕殼一樣被丟棄,豈能留戀於塵埃濁世?帝王命臣子守墳、修葺墓園,男子應當這樣報效君王。又何必等到回家上墳,如同白天衣錦還鄉一樣顯示榮華!

註釋

沁園春:詞牌名,又名“東仙”“壽星明”“洞庭春色”等。鄆(yùn)

州:北宋州名,治所須城,即今山東東平。這裏用北宋舊名,以示不忘故國。

宰柏:墳墓上的柏樹,又稱宰樹、宰木。

飛花:切寒食節。

只雞斗酒:均指祭品。

幾誤林間噪喜鴉:祭掃過後,林間的鴉鵲就可來啄食這些祭品,由於自己多年末能祭掃,故耽誤了鴉鵲。幾,屢次。

紫府清都:道家稱仙人居住之地為紫府;清都,指天帝所居的官。

絳闕:指神仙宮闕。

黃沙:意指塵埃濁世。

過家上家:回家鄉上墳。此處非泛説,而是特指奉皇帝之命回家祭告先祖,顯示皇帝的恩寵。

書錦:意指富貴還鄉。

創作背景

該詞是謝枋得當年過鄆州時所作。宋朝滅亡之後,元朝不斷南征。其間,作者一直隱居在閩中,直到至元二十六年(1289),元統治者強行逼迫詞人北上,中途遇寒食節,遂作此詞。詞人四月到了燕京,但最終絕食而死,年僅六十四歲。

賞析

上片主要抒發了詞人的思鄉之情。已經十五年沒有回家過寒食節,説明詞人在外漂泊已久,“皆在天洲”是誇張手法,説明詞人思鄉情濃,也暗含當時國破家亡,百姓飽受流離失所之苦。“歎雨濡”四句寫詞人雖背井離鄉,但無時無刻不在掛念家中。十五年都沒有回家為祖塋掃墳祭墓,連“宰柏”都令詞人思念不已。而在陽光明媚的時節,詞人羞見飛花”,羞見的原因不想自知。“飛花”此處指熱同繁盛之所,國破家亡之際,自己身為人臣,卻無力挽大廈之將傾,實在羞愧。“麥飯”三句,寫林中的喜、烏鴉原本可以食祭祀之物,但由於自己多年未祭,連它們都要空等了。表面詞人在憐喜烏鴉,實則在為自己的不幸慨歎。最後一句,詞人委婉地表達了對元統治者的憤慨。

下片一改上片悲痛沉鬱之風,轉而抒發豪情。起首兩句,詞人借用道家之説,流露出自己早已看破生死、願與神仙天帝成作一家的想法,表明詞人為堅守氣節,視死如歸。“想前人取”四句,進一步説明詞人不戀紅塵俗世,不願荀且偷生,甚至渴望像前人一樣,解脱之後駕鶴雲遊,逍遙自在。“帝命守墳,王令修墓,男子正當如是耶”三句,詞人再次明志,表明自己誓死效忠宋朝,寧死不屈臣節的思想。正因為有了這種“忠臣不事二主”的思想,所以詞人最後説此次北上,雖被元人逼迫,但自己心意已決,他們也不能奈何。再次強調自己的堅定信念。

該詞由寒食節寫起,詞人先寫自己的思鄉之情,繼而由家至國,表明自己決不願做背信棄國的叛臣,即便捨棄性命也要保全臣節,從而昇華了全詞的思想境界,增強了詞的藝術感染力。

標籤:賞析 寒食 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