糯米文學吧

位置:首頁 > 範文 > 校園

《寒食》原文及翻譯賞析

校園5.48K
《寒食》原文及翻譯賞析1

寒食

《寒食》原文及翻譯賞析

宋代:趙鼎

寂寂柴門村落裏,也教插柳記年華。

禁煙不到粵人國,上冢亦攜龐老家。

漢寢唐陵無麥飯,山溪野徑有梨花。

一樽徑籍青苔卧,莫管城頭奏暮笳。

參考釋義

即使冷冷清清開着幾扇柴門的村落裏,也還是要插幾根楊柳枝條,標誌出每年的節令。寒食的傳統雖然沒有傳到遙遠的廣東,但清明上墳奠祭祖先的禮儀還是和中原一樣。時至今日,漢唐兩代的王陵巨冢,已經沒有人前去祭祀;而山邊溪間的小路上仍生長着許多梨花。世代更替,非人力所能左右,不如喝上他一杯醉卧在青苔上,莫管關城門的號角聲是否響起來。

  賞析

詩中的“粵人國”,本指廣東,因秦末趙佗曾建南越國,封為南越王。趙鼎曾被貶至潮州,因此此處“粵人國”應指潮州。趙鼎在潮州五年,即紹興十至十四年(1140-1144),至潮州時是紹興十年閏六月,故此詩應為紹興十一年至十四年期間所寫。

此詩雖題為《寒食》,但寫的是從寒食到清明。前兩聯寫的是當時民間風俗。南宋周密《武林舊事》卷三《祭掃》記其時江南風俗:“清明前三日為寒食節,都成人家皆插柳滿檐,雖小坊曲幽,亦青青可愛。……從人家上冢者……南北兩山之間,車馬紛然,而野冢者尤多”從此詩可得知,南宋時潮州民間在寒食節也有插柳的習俗,即使偏僻村落也不例外,只是沒有禁煙寒食,而清明節卻像東漢末襄陽隱士龐德公一樣攜帶女兒上山掃墓(即“上冢”)。

後兩聯在記事中寄寓抒情。頸聯寫所見:漢唐帝王的陵墓連粗糲的麥飯也沒有人祭拜,而山溪野徑之間開滿梨花。尾聯寫所感所聞:我還是開懷暢飲吧,醉後卧倒在青苔之上,不必去管城頭上傍晚吹起的軍號。

通過清明郊遊,作者悟得了不少哲理:權貴、富貴不過是短暫的、無常的,而人間確實永恆的、常新的。我還是得醉且醉吧,天下世事我不能管,也不必去管。這種心態看似消極,但卻是作者當時處於貶謫逆境中的苦悶、痛楚心情的反應。

其實,趙鼎是不屈的。他在由潮州移吉陽軍的謝表中曾説:“白首何歸,悵餘生之無幾;丹心未泯,誓九死以不移!”秦檜見了,説:“此老倔強猶昔!”

《寒食》原文及翻譯賞析2

《寒食》是唐代詩人韓翃的一首詩,被選入《唐詩三百首》。《寒食》這裏借漢喻唐,暗指中唐以來受皇帝寵幸、專權跋扈的宦官。這是一首諷刺詩,描繪寒食節景象,諷刺宦者的得寵。首二句寫仲春景色;後二句暗寓諷喻之情。寒食節禁火,然而受寵的宦者,卻得到皇帝的特賜火燭,享有特權。詩不直接諷刺,而只描摹生活上的特權階層,含蓄藴藉,入木三分。據《本事詩》記載,此詩在當時得到唐德宗賞識,成為一時佳話,流傳天下。

原文

寒食

春城無處不飛花,

寒食東風御柳斜。

日暮漢宮傳蠟燭,

輕煙散入五侯家。

註釋

1、寒食:清明前一日謂之寒食,即禁煙節,漢制此日宮中鑽新火燃燭以散予貴戚之臣。

2、御柳:御苑之柳,舊俗每於寒食折柳插門。

3、斜:音“霞”。古音為“霞”,今讀為“霞”或“協”均可,如“入竹萬竿斜”、“遠上寒山石徑斜”。

4、漢宮:以漢代唐,下句同。

5、傳蠟燭:雖然寒食節禁火,但公侯之家受賜可以點蠟燭。《唐輦下歲時記》“清明日取榆柳之火以賜近臣”。

6、五侯:漢成帝時,封他的舅舅王譚、王商、王立、王根、王逢時皆為候,他們被人們稱為五侯。

翻譯

暮春的長安城裏漫天舞着楊花,寒食節東風吹斜了宮中的柳樹。

黃昏開始宮裏頌賜新蠟燭,率先飄進五大侯爵的宮裏。

賞析

從詩歌的內容上來看,這是一首政治諷喻詩,作者借後漢的朝政故事來諷剌唐肅宗、代宗朝宦官專權的事實。

起始兩句“春城無處不飛花,寒食東風御柳斜”,描寫出了春日長安城花開柳拂的景色。“無處”寫出了花開得又多又廣,“飛花”是寫花開的盛況。時值春日,長安城到處是飛花柳絮,一派繽紛絢爛的景象。“東風”指春風,“御柳斜”是狀摹宮苑楊柳在春風吹拂下的搖擺姿態。“斜”字用得巧妙,生動地寫出了柳枝的搖曳之姿。這兩句為我們展示了寒食節京城白天的景色。這裏的景色由大而小,由全城而人宮苑,由全局到局部,描寫細緻、深人。

“日暮漢宮傳蠟燭,輕煙散入五侯家”兩句是寫宮苑傍晚的景象。天黑時分,宮苑裏皇帝恩賜給宦官的蠟燭正在一支支地傳送着。蠟燭明亮地燃燒着,升騰起淡淡的煙霧,裊裊娜娜地縈繞在宦官家。這裏不僅是寫蠟燭的明亮情態,錯燭瀰漫的煙霧不正是宦官受寵時那種威福恩加的氣勢展現嗎?這些使人如見他們受寵後專權一時的驕橫神態。寒食節要禁火,在封建習俗的統治下,不要説全城百姓,就連那些不是寵臣的朝官之家,在禁止煙火的寒食之夜,恐怕也都是漆黑一片。但唯獨這些宦官之家,燭火通明,煙霧繚繞。僅此一點,足見這些宦官平日如何倚勢弄權,欺壓賢良。作者在這裏僅用兩句詩,寫了一件傳蠟燭的事情,就把皇帝的厚待親信宦官的`可憎面目揭露無遺,達到了辛辣諷刺的目的。

本詩筆法巧妙、含蓄,在描述寒食節景象的字裏行間透露出作者強烈的不滿情緒,語言簡潔,寓意豐富。

韓翃,唐代詩人。字君平,南陽(今河南南陽)人。是“大曆十才子”之一。天寶13年(754)考中進士,寶應年間在淄青節度使侯希逸幕府中任從事,後隨侯希逸回朝,閒居長安十年。建中年間,因作一首《寒食》唐德宗所賞識,因而被提拔為中書舍人。韓翃的詩筆法輕巧,寫景別緻,在當時傳誦很廣泛。

《寒食》原文及翻譯賞析3

《醉太平·寒食》的者不直接宣泄自己的情感,而是採用融情於景、含藏不露的抒寫手法,把對春天的喜悦之情完全融化在一片生機勃勃、情趣盎然的聲光畫面之中。下面一起來欣賞這首曲吧!

【原文】

聲聲啼乳鴉,生叫破韶華。夜深微雨潤堤沙,香風萬家。畫樓洗盡鴛鴦瓦,彩繩半濕鞦韆架。覺來紅日上窗紗,聽街頭賣杏花。

【譯文】

一聲聲,小烏鴉不停地歡叫,硬是叫破了暗夜,迎來了春日光華。昨夜裏微微春雨潤濕了江堤軟沙,陣陣香風溢滿萬家。把畫樓的鴛鴦瓦洗得乾乾淨淨,還打濕了繫着彩繩的鞦韆架。一覺醒來時紅日已照着窗紗,聽到街上有人在叫賣杏花。

【賞析一】

寒食在農曆三月初,清明前一二日,此時春已過半。

王元鼎的這組《寒食》小令共存四首,此是其中第二首。另外三首主要描述流逝的春光在作者心裏引起的豐富、複雜的感受,或惹動莫名的睏倦,或撩撥纏綿的情思,或萌發及時作歡的慾念,主觀色彩表現得比較濃烈。

【賞析二】

寒食在農曆三月初,清明前一二日,此時春已過半。王元鼎的這組《寒食》小令共存四首,此是其中第二首。另外三首主要描述流逝的春光在作者心裏引起的豐富、複雜的感受,或惹動莫名的睏倦,或撩撥纏綿的情思,或萌發及時作歡的慾念,主觀色彩表現得比較濃烈。

這一首卻不同,作者不直接宣泄自己的情感,而是採用融情於景、含藏不露的抒寫手法,把對春天的喜悦之情完全融化在一片生機勃勃、情趣盎然的聲光畫面之中。

【賞析三】

王元鼎(生卒年不詳),曾任翰林學士。與阿魯成同時代人。

孫楷第《元曲家考略》説他為西域人。天一閣本《錄鬼簿》在“前輩名公”中列有其名稱為“王元鼎學士”。《太和正音譜》把他列入“詞林英傑”中,現存散曲小令七首、套數二套。

《寒食》原文及翻譯賞析4

  《寒食》

作者:韓翎

春城無處不飛花,寒食東風御柳斜。

日暮漢宮傳蠟燭,輕煙散入五侯家。

【原文註釋】:

1、寒食:每年冬至以後的一百零五天,大概是清明節的前兩天為寒食節。據左傳所

載,晉文公火燒森林求介之推,沒想到他卻抱着大樹活活被燒死,晉國人為了

悼念他,每年的這一天禁火,只吃冷食,所以稱寒食。

2、御柳:皇帝御花園裏的柳樹。

3、傳蠟燭:雖然寒食節禁火,但公侯之家受賜可以點蠟燭。

4、五侯:後漢桓帝在一天之中封了五個得寵的宦官為侯,世稱五侯。

【翻譯譯文】:

春天,長安城處處飄飛着落花;

寒食節,東風把御園柳枝研薄

黃昏時,宮中傳出御賜的燭火,

輕煙散入了,新封的王侯之家。

【賞析鑑賞】:

這是一首諷刺詩。寒食節禁火,然而受寵的宦者,卻得到皇帝的特賜火燭,享有

特權。詩是譏諷宦者的得寵。因此,蘅塘退士批註:唐代宦者之盛,不減於桓靈。

詩比諷深遠。首二句寫仲春景色;後二句暗寓諷喻之情。詩不直接諷刺,而只描摹

生活上的特權階層,含隱巧妙,入木三分。據唐代孟姿撰的《本事詩》説:這首詩

頗為唐德宗賞識,御批提拔韓盼駕部郎中知制誥的要職。當時江淮刺史也名叫韓

牛又以同名同進。德宗便親書春城無處不飛花全詩,並批道與此韓牛成

為一時佳話,流傳天下。

《寒食》原文及翻譯賞析5

春城無處不飛花,寒食東風御柳斜。

日暮漢宮傳蠟燭,輕煙散入五侯家。

——唐代·韓翃《寒食》

譯文及註釋

譯文

暮春長安城處處柳絮飛舞、落紅無數,寒食節東風吹拂着皇城中的柳樹。

傍晚漢宮傳送蠟燭賞賜王侯近臣,裊裊的輕煙飄散到天子寵臣的家中。

註釋

春城:暮春時的長安城。

寒食:古代在清明節前兩天的節日,禁火三天,只吃冷食,所以稱寒食。

御柳:御苑之柳,皇城中的柳樹。

漢宮:這裏指唐朝皇宮。

傳蠟燭:寒食節普天下禁火,但權貴寵臣可得到皇帝恩賜的燃燭。《唐輦下歲時記》“清明日取榆柳之火以賜近臣”。

五侯:漢成帝時封王皇后的五個兄弟王譚、王商、王立、王根、王逢時皆為侯,受到特別的恩寵。這裏泛指天子近幸之臣。

賞析

“春城無處不飛花,寒食東風御柳斜。”詩人立足高遠,視野寬闊,全城景物,盡在望中。“春城”一語,高度凝鍊而華美。“春”是自然節候,城是人間都邑,也兩者的結合,呈現出無限美好的景觀。“無處不飛花”,是詩人抓住的處型畫面。春意濃郁,籠罩全城。詩人不説“處處飛花”,因為那隻流於一般性的概括,而説是“無處不飛花”,也雙重否定的句式極大加強了肯定的語氣,有效地烘托出全城皆已沉浸於濃郁春意之中的盛況。詩人不説“無處不開花”,而説“無處不飛花”,除了“飛”字的動態強烈,有助於表現春天的勃然生機外,還説明了詩人在描寫時序時措辭是何等精密。“飛花”,就是落花隨風飛舞。也是處型的暮春景色。不説“落花”而説“飛花”,也是明寫花而暗寫風。一個“飛”字,藴意深遠。可以毫不誇張地説,也首詩能傳誦千古,主要是其中的警句“春城無處不飛花”,而也一句詩中最能耀人眼目者,就在一個“飛”字。

“寒食東風御柳斜”,春風吹遍全城,自然也吹入御苑。苑中垂柳也隨風飄動起來了。風是無形無影的,它的存在,只能由花之飛,柳之斜來間接感知。照此説來,一個“斜”字也是間接地寫風。

詩的前兩句寫的是白晝,後兩句則是寫夜晚:“日暮漢宮傳蠟燭,輕煙散入五皇家。”“日暮”就是傍晚。“漢宮”是借古諷今,實指唐朝的皇宮。“五皇”一般指東漢時,同日封皇的五個外戚。也裏借漢喻唐,暗指中唐以來受皇帝寵幸、專權跋扈的外戚。也兩句是説寒食節也天家家都不能生火點燈,但皇宮卻例外,天還沒黑,宮裏就忙着分送蠟燭,除了皇宮,貴近寵臣也可得到也份恩處。詩中用“傳”與“散”生動地畫出了一幅夜晚走馬傳燭圖,使人如見蠟燭之光,如聞輕煙之味。寒食禁火,是我國沿襲已久的習俗,但權貴大臣們卻可以破例地點蠟燭。詩人對也種腐敗的政治現象做出委婉的諷刺。

也首詩善於選取處型的題材,引用貼切的處故對外戚得寵專權的腐敗現象進行諷刺。雖然寫得很含蓄,但有了歷史處故的暗示,和中唐社會情況的印證,讀者還是能瞭解詩的主題的。

《寒食》原文及翻譯賞析6

  浣溪沙·淡蕩春光寒食天 宋朝

李清照

淡蕩春光寒食天,玉爐沉水裊殘煙。夢迴山枕隱花鈿。

海燕未來人鬥草,江梅已過柳生綿。黃昏疏雨濕鞦韆。

  《浣溪沙·淡蕩春光寒食天》譯文

寒食清明時節,萬物復甦,盪漾着明媚的春光。玉爐中的沉香即將燃盡,飄出的縷縷殘煙仍是清香醉人。午睡醒來,花鈿已掉落在枕邊牀上。

海燕還未飛回,鄰家兒女們玩起了鬥草遊戲。江梅已經過季,綿綿的柳絮隨風盪漾。黃昏時分下起了稀稀疏疏的小雨,打濕了院中的鞦韆。

  《浣溪沙·淡蕩春光寒食天》註釋

淡蕩:和舒的樣子。多用以形容春天的景物。

寒食:節令名。在清明前一二日。相傳春秋時,介子推輔佐晉文公回國後,隱於山中,晉文公燒山逼他出來,子推抱樹焚死。為悼念他,遂定於是日禁火寒食。

玉爐:香爐之美稱。

沉水:沉香。

山枕:兩端隆起如山形的凹枕。

花鈿(diàn):古時漢族婦女臉上的一種花飾。

鬥草:一種競採百草、比賽優勝的遊戲。

江梅:梅的一種優良品種,非專指生於江邊或水邊之梅。

柳綿:即柳絮。柳樹的種子帶有白色絨毛,故稱。

鞦韆:相傳春秋時齊桓公由北方山戎引入。一説鞦韆起於漢武帝時,武帝願千秋萬壽,宮中因作千秋之戲,後倒讀為鞦韆。

  《浣溪沙·淡蕩春光寒食天》賞析

此詞以白描手法寫了薰香、花鈿、鬥草、秋草等典型的少女時代的事物,藉以抒發作者愛春惜春的心情。上片寫春光駘蕩,屋內香爐裊煙,人睡初醒;下片淡淡幾筆,勾勒寒食節的初春景色與民間習俗,情韻全出。此詞通過寒食時節景物形象探尋一位少女的感春情思,從而表達作者愛春惜春的心情。

上片寫少女春睡初醒情景,用的是倒敍,頭兩句是第三句睡醒後的所見所感。“淡蕩”猶盪漾,形容春光融和遍滿。寒食節當夏曆三月初,正是春光極盛之時。薰爐中燃點着沉水香,輕煙裊繞,暗寫閨室的幽靜温馨。這兩句先寫出春光的宜人,春閨的美好。

第三句寫閨中之人,詞中沒有去寫她的容貌、言語、動作,只從花鈿寫她睡醒時的姿態。“山枕”謂枕形如山。“夢迴山枕隱花鈿”是少女自己察覺到的,不是別人看出來的。暮春三月,春困逼人,她和衣而卧,不覺沉沉入睡,一覺醒來,才覺察自己凝粧睡去,自己也覺詫異。薰香已殘,説明入睡時間已久,見出她睡得那樣沉酣香甜。她夢迴猶倚山枕,出神地望着室外的盪漾春光,室內的沉香煙裊,一種潛藏的春思隱約如見。這幾句不事修飾,淡淡道來,卻別有一番情致。

下片寫少女的心曲。“海燕未來人鬥草,江海已過柳生綿”。古人以為燕子產於南方,春末夏初渡海飛來,故稱海燕。“鬥草”是用花草賭賽勝負的一種遊戲。時節已到寒食,為什麼不見燕子飛來呢?女伴們鬥草嬉戲,情懷是多麼歡暢。江梅花期已過了,楊柳又正飛花。這裏寫的是少女眼中所見,心中所感種種景緻説明春事已經過半,當此時少女的春閨寂寞、情懷繚亂,含有作者的惜春心情。這兩句對仗工整,既有動態,更有細微的心理活動,極盡工巧之妙。

“黃昏疏雨濕鞦韆”,寫的是另一種境界。鞦韆本是少女喜歡的遊戲,尤其是當寒食時節更是無此不歡。這一句寫的是黃昏時忽然飄起細雨,把鞦韆灑濕了,這是一種“無可奈何”的情緒的外現,同上兩句所寫的有精神上的契合,都是少女春日心情的寫照。此句寫春愁卻不用“春愁”二句,只言雨中秋千,卻道出愁緒萬縷。

這首詞以物寫人,以景寫情,把春日少女的姿態和內心世界寫得活靈活現,有“無我之境”的妙趣。全詞都是景語,仔細體味又都是情語,沒有雕飾斧鑿痕跡,雋秀自然,清新淡雅,充分表現了作者高雅的情趣和高超的寫作技巧。

  《浣溪沙·淡蕩春光寒食天》創作背景

這首詞為作者早年所作。據陳祖美《李清照簡明年表》:公元1100年(元符三年),李清照結識張耒、晁補之及同齡諸女友,《浣溪沙·淡蕩春光寒食天》等詞當作於是年前後。

《寒食》原文及翻譯賞析7

寒食

春城無處不飛花,寒食東風御柳斜。

日暮漢宮傳蠟燭,輕煙散入五侯家。

賞析

“春城無處不飛花,寒食東風御柳斜。”詩人立足高遠,視野寬闊,全城景物,盡在望中。“春城”一語,高度凝鍊而華美。“春”是自然節候,城是人間都邑,這兩者的結合,呈現出無限美好的景觀。“無處不飛花”,是詩人抓住的典型畫面。春意濃郁,籠罩全城。詩人不説“處處飛花”,因為那隻流於一般性的概括,而説是“無處不飛花”,這雙重否定的句式極大加強了肯定的語氣,有效地烘托出全城皆已沉浸於濃郁春意之中的盛況。詩人不説“無處不開花”,而説“無處不飛花”,除了“飛”字的動態強烈,有助於表現春天的勃然生機外,還説明了詩人在描寫時序時措辭是何等精密。“飛花”,就是落花隨風飛舞。這是典型的暮春景色。不説“落花”而説“飛花”,這是明寫花而暗寫風。一個“飛”字,藴意深遠。可以毫不誇張地説,這首詩能傳誦千古,主要是其中的警句“春城無處不飛花”,而這一句詩中最能耀人眼目者,就在一個“飛”字。

“寒食東風御柳斜”,春風吹遍全城,自然也吹入御苑。苑中垂柳也隨風飄動起來了。風是無形無影的,它的存在,只能由花之飛,柳之斜來間接感知。照此説來,一個“斜”字也是間接地寫風。

詩的前兩句寫的是白晝,後兩句則是寫夜晚:“日暮漢宮傳蠟燭,輕煙散入五侯家。”“日暮”就是傍晚。“漢宮”是借古諷今,實指唐朝的皇宮。“五侯”一般指東漢時,同日封侯的五個外戚。這裏借漢喻唐,暗指中唐以來受皇帝寵幸、專權跋扈的外戚。這兩句是説寒食節這天家家都不能生火點燈,但皇宮卻例外,天還沒黑,宮裏就忙着分送蠟燭,除了皇宮,貴近寵臣也可得到這份恩典。詩中用“傳”與“散”生動地畫出了一幅夜晚走馬傳燭圖,使人如見蠟燭之光,如聞輕煙之味。寒食禁火,是我國沿襲已久的習俗,但權貴大臣們卻可以破例地點蠟燭。詩人對這種腐敗的政治現象做出委婉的諷刺。

這首詩善於選取典型的題材,引用貼切的典故對外戚得寵專權的腐敗現象進行諷刺。雖然寫得很含蓄,但有了歷史典故的暗示,和中唐社會情況的印證,讀者還是能瞭解詩的主題的。

譯文

暮春長安城處處柳絮飛舞、落紅無數,寒食節東風吹拂着皇城中的柳樹。

傍晚漢宮傳送蠟燭賞賜王侯近臣,裊裊的輕煙飄散到天子寵臣的家中。

註釋

春城:暮春時的長安城。

寒食:古代在清明節前兩天的節日,禁火三天,只吃冷食,所以稱寒食。

御柳:御苑之柳,皇城中的柳樹。

漢宮:這裏指唐朝皇宮。

傳蠟燭:寒食節普天下禁火,但權貴寵臣可得到皇帝恩的燃燭。《唐輦下歲時記》“清明日取榆柳之火以賜近臣”。

五侯:漢成帝時封王皇后的五個兄弟王譚、王商、王立、王根、王逢時皆為候,受到特別的恩寵。這裏泛指天子近幸之臣。

創作背景

唐代制度,到清明這天,皇帝宣旨取榆柳之火賞賜近臣。這儀式用意有二:一是標誌着寒食節已結束,可以用火了;二是藉此給臣子官吏們提個醒,讓大家向有功也不受祿的介子推學習。中唐以後,幾任昏君都寵幸宦官,以致他們的權勢很大,敗壞朝政,排斥朝官。有意見認為此詩正是因此而發。

賞析二

寒食是我國古代一個傳統的節日,在清明前兩天,是從春秋時傳下來的,是晉文公為了懷念抱木焚死的介子推而定的。

據孟棨《本事詩》記載:德宗時制誥缺乏人才,中書省提名請求御批,德宗批覆説:“與韓翃”,當時有兩個韓翃,於是中書省又以兩人的名字同時進呈。

德宗便批與寫“春城無處不飛花”的韓翃。這雖是一段佳話,但足見《寒食》這首詩的廣泛流傳和受到的賞識。

這是一首諷刺詩,但詩人的筆法巧妙含蓄。從表面上看,似乎只是描繪了一幅寒食節長安城內富於濃郁情味的風俗畫。實際上,透過字裏行間可感受到作者懷着強烈的不滿,對當時權勢顯赫、作威作福的天子近臣進行了深刻的諷刺。中唐以後,幾任昏君都寵幸近臣,以致他們的權勢很大,敗壞朝政,排斥朝官,正直人士對此都極為憤慨。本詩正是因此而發。

“春城無處不飛花,寒食東風御柳斜”,這兩句描寫春日長安城花開柳拂的景色。“無處”指花開既多又廣、“飛花”寫花開的盛況,時值春日,長安城到處是飛花柳絮,一派繽紛絢爛的景象。“東風”指春風,“御柳斜”是狀摹宮苑楊柳在春風吹拂下的搖擺姿態。“斜”字用得妙,生動地寫出了柳枝的搖曳之神。這是寒食節京城的白天景色。景色由大而小,由全城而入宮苑。下面接着寫宮苑傍晚的景象。“日暮漢宮傳蠟燭,輕煙散入五侯家”,是寫天黑時分,宮苑裏傳送着一支支由皇帝恩賜給近臣的蠟燭。蠟燭燃燒通明,升騰起淡淡的煙霧,裊裊娜娜地縈繞在近臣家,到處瀰漫着威福恩加的氣勢!使人如見他們那種炙手可熱、得意洋洋的驕橫神態。在封建習俗的統治下,不要説全城百姓,就連那些不是寵臣的朝官之家,在禁止煙火的寒食之夜,恐怕也都是漆黑一片。

唯獨這些近臣之家,燭火通明,煙霧繚繞。由一斑而見全豹,僅此一點,足見這些近臣平日如何弄權倚勢,欺壓賢良。作者在這裏僅用兩句詩,寫了一件傳蠟燭的事情,就對皇帝的厚待親信近臣,近臣的可惡可憎的面目暴露無遺,達到了辛辣諷刺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