糯米文學吧

位置:首頁 > 範文 > 校園

塔烏宮的介紹地理位置

校園2.3W

塔烏宮是大主教的宮殿,在舉行宗教儀式時具有重要作用。1991年,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將蘭斯的聖瑪利亞大教堂、聖萊米教堂和塔烏宮作為文化遺產,列入《世界遺產名錄》。下面是本站小編給大家整理的塔烏宮的簡介,希望能幫到大家!

塔烏宮的介紹地理位置
  塔烏宮的介紹

這是一座從公元13世紀便動手修建的教堂。在其3段式構造的教堂正面,高高矗立着2座左右對稱的尖塔。每當夕陽西下時,整座教堂便沐浴在金黃色的光輝之中。遍佈教堂外牆的花紋及雕像也非常美麗動人。

特別是正面中央大門右側的四尊立像,更是哥特式建築鼎盛時期的傑作。此外,仍然是正面部分的作品《微笑的天使》、《瑪麗亞的侍從》、《聖約瑟夫》等,也全都是優秀作品。由於建築的平面圖是經過嚴格計算過的,所以,達到了近乎完美無瑕的左右對稱。

在教堂的一角,有一座背後豎有軍旗的聖女貞德塑像(StatuedeJeanned'Arc)。她在奧爾良解放後,激勵膽小的查理七世勇敢地前往蘭斯,並在這裏完成了加冕儀式。當然,加冕時貞德也在現場。翌年,她在貢比涅被捕,並被送往魯昂。1431年,年僅19歲的貞德被處以火刑。據説,在貞德被押期間,當時的國王未曾做過任何營救她的努力。

大教堂前有一個開闊的廣場,由於城中並無高大的建築,教堂更有拔地而起的氣勢。聖瑪利亞大教堂的建築結構就像巴赫的康塔塔,在飛拱柱烘托的教堂頂部,密集而細長的大小尖塔重重疊疊,渾厚繁複的石頭合唱層層遞進,直上雲霄,綿無盡頭。整個大教堂就像一座博物館,教堂內外佈滿了以聖經故事為主題的雕塑,共有雕塑2302尊,這些雕塑一直到13世紀末才告完成。陽光照射到教堂正面三座拱門上,拱門門洞斜面上一層層的尖券佈滿了雕塑,這些雕塑和拱門上方的雕塑沉浸在強烈的明暗對比之中,隨着光影的移動而變化,它們如同是被上帝之手藉助陽光雕刻出來的一般。教堂大門正面的北側有一尊名為“微笑天使”的雕像,由於雕像神情甜美,造型極為生動,現在已經成為蘭斯城的象徵,被稱為“蘭斯的微笑”。

到達蘭斯的時候,正值教堂的外立面進行維修,“微笑天使”被腳手架遮擋,細心的主人特地在腳手架外面立了一塊指示牌,上面貼着“微笑天使”的大幅照片,以饗遠道而來的客人。在教堂內部,除了聖徒的雕塑之外,更多的是一組組完整的聖經故事雕塑。環繞着正門有一組雕塑以時間順序,按照逆時針的方向排列,如同連環畫一般展現了耶穌誕生前後的故事。聖瑪利亞大教堂內部要比在室外明亮温暖得多,教堂中艙長138.5公尺,高38公尺,修長的束柱共分三層,巍峨壯觀。沉重的石頭在建築師的配置之下,於華麗中顯出輕巧、明快的韻律。

聖母禮拜堂裏有一尊不為人注意的聖女貞德塑像,塑像背後豎有軍旗。在英法百年戰爭中,聖女貞德帶領法軍解除了英軍結束對奧爾良的圍困,1429年7月17日,法國王太子查理在蘭斯大教堂被立為王。在天主教堂中為平民建立塑像的例子並不多見,由此不難看出聖女貞德在法國人心目中的地位。現在,每年6月初的週末,蘭斯人都會舉辦盛大的節日來紀念她。祭壇左側的牆壁上鑲嵌着一架巨大的管風琴,這是一架17世紀的管風琴,有6800多根管子。緊靠着管風琴,是一架15世紀的報時鐘。每到正點,報時鐘就會由木偶小人演繹聖母瑪利亞到埃及的故事。

  塔烏宮的`旅遊信息

塔烏宮位於法國香檳-阿登大區的蘭斯,曾是蘭斯總主教的宮殿,毗鄰蘭斯主教座堂。歷史上,法國國王在蘭斯主教座堂加冕之前,在塔烏宮居住、換裝。加冕儀式後,又在此舉行宴會。宮殿的名稱來源於希臘字母Τ,因為其平面為T形。

據史料記載,塔烏宮最早於1131年被使用,從1207年重建,1498年至1509年成為哥特式風格,1671年至1710年為現代的巴洛克外表,可惜的是19世紀被大火毀壞,直至二戰才被修復。991年,塔烏宮與蘭斯主教座堂、原聖勒彌爵隱修院一同被列為世界遺產,每年吸引約100000名遊客。

  拓展:大主教的介紹

概述

名稱

英語名稱:archbishop。

希臘文ArchEpiscopos的意譯。

中文名稱:總主教、大主教。

概説

根據天主教及基督教主教制(如英國聖公會)的制度,數個教區組成一個教省,其主教長稱為大主教,領導區內各個主教;而教省大主教在省屬教區中有某些權限。通常兼任省屬教區主教組成的主教團團長。 在羅馬教廷中,大主教是對一些德高望重的老主教的尊稱,只有總主教才是天主教中的正式職位,又因穿戴紫衣紫帽,故而稱“紫衣主教”。

主教的禮儀服飾為表明主教的職務與地位,在禮儀中,均有特別的標誌:禮服、高冠、權杖、權戒、小圓帽。禮服——因著身分層級不同,顏色就不同。

(1) 教宗:著白色,又稱白衣主教。

(2) 樞機主教:著紅色,又稱紅衣主教。

(3) 總主教、主教:著紫色,又稱紫衣主教。

權杖——權杖是主教的牧杖,代表他的地位與牧靈職責。主教在主持禮儀時均可使用權杖,唯使用時需頭戴高冠,兩者同時使用。舉行共祭時,只有一位主教可用權杖。在自己所管轄的教區中,可使用權杖;在本教區外,則必須有該區主教許可才能使用。拿權杖時,權杖上端圓形會朝向教友,或朝向要祝聖的物品。材質上有鍍金銀,或用木材製成,鑲嵌裝飾,下端較尖,上端為半圓或整圓形。教宗保祿六世改權杖為十字苦架,有的主教也跟著改變。權戒——古代民族皆戴戒指作為印章,以籤合同;又戒指亦象徵職權,所以主教的權戒是職權與盟約的記號。今已不用戒指在公文上蓋章,但在祝聖主教禮儀中還有授權戒一事。一般教友向主教敬禮時,會親吻主教的權戒;不過,這習俗已漸消失。權戒的裝飾有寶石、圖案等,多為中世紀流傳下來的習慣。經近代幾位教宗的倡導後不再有寶石圖案,與一般常人所用的戒指一樣,但稍寬些。高冠——高冠即主教的法冠,於舉行禮儀時,穿上祭服後,加戴的帽子,它是由兩片三角瓜子形的硬布料所組成,鋪以金絲或飾以寶石,高約三十公分,後邊有兩條飄帶,垂在背後。高冠象徵主教們的勇氣及鬥志,不怕艱苦,任勞任怨,帶著神父及教友,走向人間一切黑暗與罪惡。一般主教坐在寶座、講道、降福教友、遊行時,均戴高冠。小圓帽——小圓帽的來歷與剪髮禮有關。梵二大公會議禮儀改革以前,進入聖職的第一步是領受剪髮禮,主教在被選者頭頂上,剪一圓圈,故戴小圓帽以禦寒。經演變,小圓帽就成為禮儀服飾。現在剪髮禮已取消,主教仍保持帶小圓帽的習慣;此外行禮時,在高冠之下,可戴小圓帽。小圓帽只在聖體前才應脱下,所以拉丁文稱之為「只對天主脱下」。因此,在念全部感恩經及明供聖禮前,主教應當脱帽。(資料來源:中國天主教文物館)。

眾所周知,羅馬教皇的全稱為:羅馬主教 、羅馬都省主教、西部省都主教兼宗主教、天主教會最高牧首、彼得宗座之繼承者、耶穌基督在塵世之代表,梵蒂岡君主,教皇。故而天主教會也將教皇作為一位主教看待,而他的主教座堂為朗特拉大殿和聖彼得大教堂。在天主教中,教皇享有最高的立法權、司法權和司牧權及任命眾位主教的權利。又因穿戴白衣白帽,故稱“白衣主教”。

上一屆教皇為本篤十六世,2005年當選。為德國籍教宗,因為健康原因於2月28日退位。

本屆教宗,也就是阿根廷籍的樞機主教貝爾格里奧(Bergoglio)成為教廷史上第266位教宗,名號為方濟,他也是史上首位來自南美洲的教宗。

當梵蒂岡西斯汀教堂的煙囱冒出白煙、鐘聲響起時,聖伯多祿廣場上等待多時的信眾與媒體瞬間爆出歡呼聲。過去一百年來,推選教宗的樞密會議都不超過五天,多數在兩、三天內結束。 2月28日退位的本篤十六世2005年獲選時,歷經24小時、四輪投票後出線。他的前任若望保祿二世,經過兩天共四輪投票後出線;若望保祿一世則經過三天共八輪投票後出線。

主要職責

根據天主教及基督教部分教派的制度,數個教區組成一個教省,其主教長稱為大主教;而教省大主教在省屬教區中有某些權限,通常兼任省屬教區主教組成的主教團團長。

作為基督教的神職人員,在天主教會中,指駐節大城市而管轄教省的主教,總管和監督教省範圍內的各個教區;在東正教會內,一般指牧首所管轄的主教,多主管一個大教區。

標籤:烏宮 地理位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