糯米文學吧

位置:首頁 > 範文 > 校園

看基督誕生記電影觀後感

校園2.06W

《耶穌誕生記》是以基督教教義打底,在《耶穌誕生記》中,導演並不去渲染死亡,而是用更多的去歌頌“生”。下面是小編為您整理的關於耶穌誕生記的觀後感,希望對您有所幫助!

看基督誕生記電影觀後感

  耶穌誕生記觀後感篇一

電影的整體感覺是光明的,充滿信仰的力量的,也無怪乎梵蒂岡對這部電影的非常的支持。如果要了解基督的誕生,瞭解聖經,這部電影是非常值得一看的。

這部電影的第一關鍵詞,應該是“對上帝的信仰與愛”。貫穿電影的,在他人的猜忌,荒涼的沙漠中不斷的支撐主人公的,是他們的信仰,同時,還有慈愛的上帝對他們的指引。在電影中,你總可以看到,上帝一各種的形式,不斷的在指引着約瑟和瑪麗亞,這是上帝的愛的表現。

第二個關鍵詞,應該是“家庭”。電影的主角正是一個家庭,隨着情節的發展,約瑟和瑪麗亞兩個人作為一個家庭的凝聚力越來越強。在一部宗教主題的電影中,家庭的責任不斷被強調,同時,這部電影中,家庭的責任也是對上帝的責任。

第三個關鍵詞,是“光明”。這是一部充滿着光明的電影,電影中的光明,代表導引,代表未來,代表希望與力量。同時,光明也意味這“生”,如果《耶穌受難記》(或者耶穌受難的故事)更多的是用死亡來描述信仰的堅定的話,那麼在《耶穌誕生記》中,並不去渲染死亡,而是用更多的去歌頌“生”。在電影中,生的力量,光明的力量,就在這個現實的世界中展現。一個承諾彼岸的宗教,在這裏用光明照耀這此岸。

  耶穌誕生記觀後感篇二

本片並非《耶穌受難記》的前傳,但如果不是為了借前者的題材便利炒作一下自己,人們完全不知道製片公司有何理由推出此片。

同樣是在基督教世界裏盡人皆知的題材,《耶穌受難記》之所以能票房大熱,是因為編導冒了奇險:大肆描寫耶穌被殘酷折磨的場面,這在以前是不敢想象的`。你可以説梅爾吉布森是投機,但正如同真實投機世界裏的索羅斯一樣,吉布森承擔了很高的風險,結果押中了注,擁有高回報就沒什麼可眼紅的了。

但《耶穌誕生記》(The Nativity Story)的情節,相對而言不可能有那樣的眼球吸引力。不同於《受難》的血腥,耶穌誕生的過程基本上是充滿温暖的——除非編導刻意想去表現猶太王如何殘暴不仁,不過顯然,編導還不敢冒這麼大的風險。

所以,公道一點講的話,這電影拍得很“老實”。全部是基於最廣大信教羣眾的共識而拍攝,沒有一點會產生爭議的。這樣做的好處,是這樣一個宗教題材,最終變成了一個家庭題材,變成了瑪麗與約瑟兩口子如何在婚姻中戀愛,以及如何愛護小寶寶的故事。如果要説這個電影有什麼貢獻的話,那就是將傳説中的這一對最偉大、同時也是最不可思議的夫妻具象化了。以前人們腦海中總歸有各種各樣的瑪麗,被歷朝歷代不同畫家的形象所左右,現在總算有一個能説會動的“真實”的瑪麗了。

以這點而論,扮演瑪麗的澳大利亞小演員克夏(Keisha Castle-Hughes)表現得很不錯。她的版本的“瑪麗”,是個文靜內向的女孩子,沒有一點附加的思想什麼的,純潔得一塌糊塗。個人覺得這樣的設定,還是很成功的。既符合“聖母”的純潔形象,又符合小女孩的心思。事實上,在那樣一個淳樸的年代與環境裏,一個並沒受過教育的女孩子就應該是那樣子的。克夏的演繹沒有絲毫做作之處,除了本身就已懷孕和“聖母”在外形上契合之外,那種雖處人間但自然脱俗的氣質,還是把握住了瑪麗這個角色的獨特性的。簡單説來,看克夏演戲,感覺很有味道。以糧食為比喻的話,她不像泰國香米——一開鍋就芬芳撲鼻;她是普通農人花了一年的心血的結晶——雖然平常,但自有一股淡淡卻雋永的滋味可以回味。

銀幕新面孔伊沙克(Oscar Isaac),也很好地把握了約瑟這個角色。這個歷史上最著名的冤大頭、同時也是最有名的老好人,其實非常不好刻畫。稍有不慎,不僅有辱宗教,對不熟悉基督教故事的觀眾來説,還很有可能變成一個笑料。幸運的是,伊沙克以最真誠的質樸,給“老好人”下了一個可靠的定義,至少説服了我。

不過,我很懷疑有多少人會靜下心來欣賞這樣一部沒有任何噱頭的“噱頭電影”。如果熟悉這個故事,會覺得這個電影版本從頭到尾沒有一點起伏。就像一位性格內向的少女,是“太平公主”,儘管我們可以欣賞她的淳樸,但要論做模特賺眼球經濟,她還是無法勝任的。此外,從電影創作的藝術追求來看,如果無法提供比其他藝術形式不一樣的體驗,那這個作品存在的意義就會大打折扣。

  耶穌誕生記觀後感篇三

因有一嬰孩為我們而生,有一子賜給我們。政權必擔在他的肩頭上。他名稱為奇妙,策士,全能的神,永在的父,和平的君。他的政權與平安必加增無窮。他必在大衞的寶座上,治理他的國,以公平公義使國堅定穩固,從今直到永遠。萬軍之耶和華的熱心,必成就這事。

——《聖經》以賽亞書9:6-7

信仰往往以情感的方式使我們經歷——因為這是我們可以理解的方式。所以《耶穌誕生記》最打動我的並不是聖嬰降生的那時刻(這一幕,我想無人可以還原),而是牧羊人、東方博士來到初生聖嬰面前的場景。這就像我們遇見神時所經歷的一樣。

和《聖經》對照,《耶穌誕生記》虛構和添加了一些成分,比如耶穌基督降生時,一束大光從高空照耀。再如東方博士不回希律王王宮,在這裏則是三個栩栩如生的人物商議了一番走人,而在《聖經》裏是由聖靈引導。

不管怎麼説,這部電影整體做得非常的唯美。以《聖經》那段非常簡略的文字描繪,豐富而成的這部電影,添加了編導不少對歷史和人物形象的理解。我喜歡以下幾點:

1。瑪麗亞的角色形象,是一個帶着堅強和幾分執拗的形象,這就符合了在約翰福音裏瑪麗亞吩咐耶穌變水為酒的合理性。她的確是這樣一個被上帝所挑選的女子,也唯有這樣的女子才能承擔起這一份艱難一生的使命。所以,也才有日後她能在十字架下親眼看着從她而出,上帝的兒子被釘死在十字架上,而她的心被“刺透了”(這就應該是對於聖母比較準確的理解,她不是宗教油畫上哀愁的婦人,而是有着這樣一種貫穿一生始終的堅定氣質)。

2。約瑟。電影添加了一些約瑟和瑪麗亞在路途上接觸熟悉,感情遞增的過程,兩個人之間的感情乃是在為成就上帝的旨意等待聖子出生,一路共同服侍這位彌賽亞的過程,同經艱險中所營建的美好愛情。約瑟對瑪麗亞以及她肚子裏孩子的付出,打動了瑪麗亞的心,也獲得了她的尊重和愛。

3。作為最重要的一幕置景,伯利恆客店的場景造型設計,有一種舞台劇置景的美感。

圍繞着彌賽亞的降生,其實不同的人,都在等待。但有些人,比如東方博士、牧羊人,是等待着生命中,最重要的時刻;而另一些人,也在等待,如希律王他們,是等待如何地把這位彌賽亞殺掉。一些人歡欣迎接,而另一些人恨惡拒絕,不同的生命,圍繞着同一個事件不同的態度,構成電影的戲劇性,也反映着今日我們人生際遇的現實。

而約瑟和瑪麗亞,作為電影的第一主角,通過導演的創造,借了我們一雙和他們相似的眼睛,讓我們彷彿一起參與到了那場寂微而無比莊嚴的歷史事件裏。電影里約瑟口中“一生追求的尊榮”,是受辱、奔波、坎坷,更是恩寵與榮耀。

上帝獨生子的降生,以我們可以理解的方式,讓電影裏的角色,也讓我們遇見了恩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