糯米文學吧

位置:首頁 > 範文 > 校園

齊天樂賞析

校園1.3W

  齊天樂

齊天樂賞析

丙辰歲,與張功父會飲張達可之堂。聞屋壁間蟋蟀有聲,功父約予同賦,以授歌者。功父先成,辭甚美。予徘徊榮莉花間,仰見秋月,頓起幽思,尋亦得此。蟋蟀,中都呼為促織,善鬥。好事者或以三、二十萬錢致一枚,鏤象齒為樓觀以貯之。

庾郎先自吟愁賦,悽悽更聞私語。露濕銅鋪,苔侵石井,都是曾聽伊處。哀音似訴。正思婦無眠,起尋機杼。曲曲屏山,夜涼獨自甚情緒?西窗又吹暗雨,為誰頻斷續,相和砧杵?候館迎秋,離宮吊月,別有傷心無數。豳詩漫與,笑籬落呼燈,世間兒女。寫入琴絲,一聲聲更苦。

  【簡析】

這是一首以歌詠蟋蟀而著名的詞篇。詞中以蟋蟀的鳴聲為線索,把詩人、思婦、客子、被幽囚的皇帝和捉蟋蟀的兒童等等,巧妙地組織到這一字數有限的篇幅中來,層次鮮明地展示出較為廣闊的生活畫面。其中,不僅有自傷身世的喟歎,而且還曲折地揭示出北宋王朝的滅亡與南宋王朝苟且偷安、醉心於暫時安樂的可悲觀實。離宮吊月等句所寄寓的家國興亡之歎是比較明顯的。

詞的寫法很有特色。概括説來,主要表現在兩點上:一是富有音樂性,二是富有層次性和節奏感。所謂富有音樂性,就是説,讀者在讀過這首詞以後,除了通過文字進入詞的意境以外,同時,又象是聽了一首美妙的樂曲一般,獲得了音樂上的美感享受。這是因為,作者一開始就是從蟋蟀的哀鳴聲中獲得靈感,並且從音樂這一角度展開聯想,通過巧妙的藝術構思,把蟋蟀的哀鳴聲、詩人的吟誦聲、思婦的織機聲、搗衣的砧杵聲、被囚者的悲歎聲、兒女們的歡笑聲以及哀苦的琴聲等有機地交織在一起。在這首短小的詞裏,幾乎可以使讀者聽到或聯想到夜裏所能聽到的一切聲響。當然,詞中出現的種種音響,並不是客觀事物的簡單摹擬或機械的再現,而是作者把自己從客觀事物中得到的感受,即感情反映,通過詩歌這一形式而創造出的`一種音樂形象。從音響和音樂這一角度來進行藝術構思,這一指導思想在小序中説得比較清楚:聞壁間蟋蟀有聲,功父約予同賦,功父先成,辭甚美。餘徘徊茉莉花間,仰見秋月,頓起幽思,尋亦得此。由於夜間只聞蟋蟀之聲而不見其身形,從聲這一角度構思不僅是自然的,而且也是新穎的。還有,詞的最後兩句寫道:寫入琴絲,一聲聲更苦。所謂寫入琴絲,也就是把詞中所寫到的各種音響形象全都譜成樂曲,由琴絃彈奏出來。這説明,詞中所寫到的一切聲響,都已經過作者的提煉和藝術加工。姜夔是南宋著名的音樂家,他精通音律,善於譜曲,至今還保留他十七首自注工尺旁譜的詞,遺憾的是因為沒有板眼符號,所以雖然有人經過努力已經譯成簡譜,卻仍不能恢復宋時歌唱的真相。但是,我們卻從這首詞裏聽到了他用文字捕捉到的種種音響,以及用文字譜寫成的優美旋律。這首《齊天樂》,實際上就是一曲由單一形象的變奏曲發展成為當時社會總悲吟的交響樂。

所謂富有層次性(或節奏感),就是説,這首詞從音樂這一特性來講,作為發展音樂主題的全曲結構是層次清楚而又謹嚴的。借用音樂術語來説,這首詞是一個變奏曲的結構,除引子。(或稱呈示部)和尾聲(或稱尾曲)以外,中間共有四段變奏,這四段變奏,還可分為變化部(前兩段)和再現部(後兩段)。下面,我們就按這一結構層次逐一進行簡單的分析。這首詞的引子實際只有兩句:庾郎先自吟愁賦,悽悽更聞私語。前一句寫的是詩人的吟誦聲,意即通過詩詞來表現人間的愁苦。後一句寫的是蛩音,即蟋蟀的哀鳴。吟賦,已愁苦難堪,更何況又加之以淒厲的蛩音?從先自到更聞是感情的層進,是人蛩雜寫,二者相互烘托、融合,奠定全詞的基調,構成全詞的主題。從露濕銅鋪到都是曾聽伊處是第一樂句(或第一段),是蛩者的變奏。在吊有銅環的門邊,在佈滿蒼苔的井口,總之到處都是一片蟋蟀的鳴聲。從正思婦無眠到甚情緒是第二樂句,是人聲的變奏。寫的是孤棲獨處的思婦,聽到蟋蟀的哀曲,想起遠征在外的丈夫,趕快起身尋找織布的機梭,以便為丈夫織一身禦寒的衣服。曲曲屏山二句暗寫壁間蟋蟀有聲,並與思婦的獨自夜涼的歎息聲交織在一起。這兩句,實際上把人聲與蛩聲這兩個不同的樂思交織在一起,匯合成人聲、機聲、蛩聲三者難以區別的和絃,使樂曲出現了階段性的高潮,並以甚情緒這樣抒情性旋律作短暫的休止,使主題得以初步發展,變化部到此完成。過片,從西窗又吹晴雨到相和砧杵是第三樂句,作人聲與整音匯合的變奏。寫的是在人聲、機杼聲、蛩聲之外,突然又增添了風聲、雨聲、砧杵聲。在這一系列聲響的間歇,可以聽到斷續的蟋蟀聲,似乎是在為那特別響亮的搗衣的砧杵聲作伴奏。從張炎開始,歷代詞人都同聲讚賞這換頭一句曲之意不斷,並由此得出結論説作慢詞最是過變不要斷了曲意。從樂曲這一個角度講,當然也應如此。音樂的主題不僅於此應再度出現,並且還要有所變更。人的哀歎與蟋蟀的悲鳴,到此形成強烈對比與互相排斥,同時還要為矛盾的解決做好準備。從候館迎秋到別有傷心無數是第四樂句,是人世愁苦哀歎聲的大變奏,寫的是客館離人的長吁,被幽囚的皇帝的悲歎,把樂曲推到與國家興亡密切相關的思想高度,形成全曲的高潮,結束了再現部。豳詩漫與到終篇是尾曲,在完美結束之前,樂曲又出現了新的不安與不協;世間兒女捉蟋蟀的燈籠之光與歡樂之聲,同離宮吊月的悲歎形成對抗力量,形成極強的對照。就思想講,這幾句構成了對南宋苟且偷安,不圖進取,而只顧尋歡逐樂這一可悲觀實的批判。這種批判,從側面襯托並深化了主題。

下面,緊接着是旋律的直線下降:寫入琴絲,一聲聲更苦。這一旋律,是在情緒高度激發之後,形成情緒的轉折,它通過抒情性很強的琴聲,彈出了詞人難以抑止的悲憤,終於以深沉悲苦的音調,結束全篇。

標籤:齊天樂 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