糯米文學吧

位置:首頁 > 範文 > 校園

巖鬆看美國觀後感

校園2.5W

和《這個殺手不太冷》一樣,導演的這個鏡頭也是頗有寓意的。《殺手》一片的最後,納塔莉·波特曼在孤兒院的後院兒親手種起了一株花,這株花是跟萊昂一起的時候,手中時刻抱着的花,既象徵着對萊昂的懷念,更是預示着小女孩會像這株花一樣,在一個全新的環境中茁壯的成長。而《南京》最後的蒲公英,和小豆子被釋放,特別是他看到角川自盡之後,那與當時環境不太適宜的過分綻放的笑容,也一樣預示着希望。隨風飄散的蒲公英,也有“星星之火可以燎原”之意,是的,小豆子就是代表着希望,他經歷了守軍的潰逃、經歷了日軍的槍決、經歷了難民營的飢寒交迫,經歷了幾度生死的考驗,最後依然“還活着”。

巖鬆看美國觀後感

希望,是很多電影中的點睛之筆,就像肖申克當中擁有色澤鮮豔羽毛的鳥,就像貧民窟裏對拉提卡執著的愛……

還有很多的鏡頭,比如唐小妹不同環境中的越劇吟唱,德國人拉貝最終離去時真心的下跪,唐先生的從容就義使得兇殘的日本軍官不敢正視,姜老師對角川最後的遺言“kill me”……都令人久久難忘。

不知為什麼,突然想到了西班牙畫家畢加索同時期的名作《格爾尼卡》。1937年4月26日,西班牙巴斯克地區的小鎮格爾尼卡遭到了德、意法西斯空軍的狂轟濫炸,整個小鎮被夷為平地,死傷無數。畢加索僅用幾個星期便為巴黎世博會西班牙館創作了這幅反映法西斯暴行的著名畫作,也是用“黑白灰”三色突出了畫面緊張與恐怖的氣氛。看來,面對着戰爭,全人類的反應都是相似的。

戰爭的意義,到底要靠誰來回答?到底應該怎樣回答?

看了這部片子,還有一個突出的感受——就是女性的力量。陸川在南京首映禮中説:“南京,是一座英雄之城、抵抗之城。”但是這部片子反映的,卻是女性的不屈以及女性特有的抗爭。回到剛才的問題,沒有任何歧視的意思,如果戰爭的意義靠女性來回答,留下的歷史恐怕多數是慘痛的悲劇。這部片子,恐怕也是再現歷史的同時,警醒國人要奮發圖強,大難當頭時,還是大老爺們兒上。

中國處於上升期,這點毋庸置疑,但是現在的國人,需要怎樣的心態?是《中國不高興》中宣揚的“中國別無選擇,只能成為超級大國”還是延續已經進行了 30年的韜光養晦?前不久,高調舉行了慶祝海軍成立60週年的海上閲兵,今年又適逢建國60週年,在這一歷史性的時刻,中國在政治經濟軍事影響力上升的同時,又需要一個怎樣的精神世界?如何在“中國責任論”和“中國威脅論”當中找尋自己的路?如何在自信與傲慢、內斂與膨脹之間保持平衡?是不是我們強大了,就可以不屑法國抨擊美國?是不是去年地震、奧運時的空前凝聚,就説明我們是一個摧不垮的絕對優秀民族?

前一陣,看《巖鬆看美國》,白巖鬆有一句説的很好:“我們現在與美國需要的是平視。既不是上世紀的仰視,也不是現在國內很多報刊文章中體現出的'俯視意味。”一方面,中國的巨大發展已經是世界公認甚至豔羨的事實,不必仰視;另一方面,更不能因為經濟危機了,就可以俯視哪一個國家。畢竟美國建國200多年以來,經歷了太多,他的自我完善自我修復能力是沒有哪一個國家可以匹敵的,每一次的危機都使這個國家不斷的進步,我們依然要清晰的看到與人家很多方面還有很大的差距。全球化使得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互相拆台就害人害己,所以為了共同的利益,面對全球金融危機,不是像上世紀那樣依靠戰爭轉嫁矛盾尋求解脱,而是整個人類聯合起來共同應對,這已經是人類的進步。去年以來,大事不斷,喜憂參半,每一名有心的中國人,從中吸取到了什麼,總結了什麼教訓,下次該怎麼做,我們應該怎樣來影響我們的後人,才是應該仔細考慮和梳理的,而不是一味叫囂體現出的焦慮和浮躁。

我覺得,需要的是鳳凰台一欄節目的名稱——“風範大國民”的心態,控制住甚囂塵上的民族主義情緒,繼續務實踏實紮實的做事。各行各業做好自己的事,為官的兩袖清風,為農的勤勞樸實,為商的誠信濟世,為學的嚴謹博學,為師的傳道授業,為兵的厲兵秣馬、敢於亮-劍……

再次面對戰爭的意義,中國人、中國-軍人,你們準備好了麼。

標籤:觀後感 巖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