糯米文學吧

位置:首頁 > 範文 > 校園

我與地壇讀後感5篇

校園1.49W

細細品味一本名著後,大家心中一定有很多感想,此時需要認真思考讀後感如何寫了哦。千萬不能認為讀後感隨便應付就可以,下面是小編收集整理的我與地壇讀後感,歡迎大家借鑑與參考,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我與地壇讀後感5篇

我與地壇讀後感1

味道甚至是難於記憶的,只有你又聞到它你才能記起它的全部情感和意藴。所以我常常要到那園子裏去。彼時是989年的五月,北京老城的東北角安定門外路東,一切的生機勃勃似乎還為時不晚。我讀史鐵生,從那張老柏樹寬容俯視着的年輕人開始。那是一張黑白照片,園子裏的荒盛與蕪雜可見一斑,他在樹蔭下的輪椅上,粗黑的眼鏡框下露出淡淡神情。我閉上眼,地壇的野草應景而生,洶湧的陣勢,連成火般蔓延的海勾連着五月北京的日光。暴漲成樹下的温柔的一抹綠,悠然停止,霧一般的植物辛辣的香氣像雙温柔手,撫盡人間煩惱三千,撫平愚蠢又血氣方剛的雜念。乾淨,一如他筆下澄澈。因為這園子,我常感恩於自己的命運。很少被人記起的園子,被他發現,與其説發現,不如説遇見。他察覺着這其中的感覺有宿命的滋味。一如他的寂寞,很少被人記起,天生的敏鋭和哲思。園子包容着他,令他似一個徘徊於夜遊園的孩童,流連忘返。而荒蕪中不見荒涼,到處的野草荒藤也都茂盛得自在坦蕩,它為一個失魂落魄的人把一切都準備好了,在滿園瀰漫的沉靜光芒中,一個人更容易看到時間,並看見自己的身影。

都市的浮華時常令人困惑,尤其是過完高三兵荒馬亂的突然閒適。我在白日的車馬奔流和夜晚的萬家燈火中感到自身的輕浮,走在雲端上,不學昌良,不計離殤。生活猶如一個巨大海綿,將我安適包裹。我不思考,不學無術,不知痛癢,危險的是,以為將會這樣過我的人生。秋天是古殿檐頭的風鈴響。

我讀史鐵生,就是在這樣快樂而沮喪的假期。彼時我在同樣充滿植物辛香的農家小院,信手翻開那煙色朦朧的封頁,並不自知字裏行間的睿智,快樂,與沉重。而接觸到他的字,就如同與他坦誠相見,我也變成了那個在地壇流連忘返的孩童,與989年的世間打了個照面。懷着某種愉悦,某種期待,某種不羈的自由,陽光普照的989年。陳村曾這樣説過他"他完整地保存自己,依然快樂。通常並不抱怨,知道感恩。"我不禁想起海德格爾的名言"人在現實中總是痛苦的,他必須尋找自己的家園,當人們通過對時間、歷史、自然和生命的思索明白了家之所在時,他便獲得了自有,變成了‘詩性的存在’。"對我而言的美,殘缺也是一部分,對我而言的快樂,也常常是微不足道的,而其中夏的鳴蟬,秋的燈火,冬的澄澈,春的恣意,恢宏如地毯的火燒雲,微小甚至不值一提的滿園子都是草木競相生長弄出的響動,我樂在其中,並且樂此不疲。已然忘了是多少頁的某段話令我出現了微妙變化,只是清楚地知道,並懂得,我定不負良辰美景。放下手中書卷時,我清晰地記得,這是一五年的夏夜,月光皎潔,水雲光線浮轉,那種驚心動魄的美與感念,竟來自不經意的抬頭,與一顆發現美與細節的心。必有一天,我會聽見喊我回去。他有着深刻而睿智的'哲思,他筆下是澄澈而乾淨的文字,他曾自嘲,自己的職業是生命,業餘是寫作。世界痛吻我,我報之於歌。無論何時,史鐵生從不譁眾取寵,平和的微笑便是回報世界的最好方式。

似從前我讀鋼鐵是怎樣煉成的,而這次更加意味深長。感受到不可阻擋的力量,個個動人心魄。這穩重的力量,和緩,柔,似水流般源遠流長而富有能量。是少年難得可貴不肯服輸的一次咬牙,是中年曆經磨難堅韌敦厚的一次沉默,似橫亙於千山萬水的大地。我腦海中時常出現這樣的場景,大地裝上星辰般墜落的燈火,人們遠遠看去,燈火簇擁,萬般明亮與熱鬧,而走進大地才發現,燈火散落的距離如此之寬,間隙的黑暗深不可擋,大地默默承受從不聲張。如史鐵生,吃痛後堅忍不做聲的嘴角,對命運無聲的言謝和堅強。

我心如蒲葦,隨着無聲的大美靜靜被風吹拂着,也隨着刻骨的感悟無聲堅強着。望我心依舊,堅忍而柔軟,與世界種種一一過招,最終仍讚歎春花秋月。

讀完我與地壇,才發現,一種環境是瓊漿還是毒汁,並不在於環境本身,而在於你是否有一雙善於發現的眼,一雙善於傾聽的耳,和一顆想要改變環境,而不輕易被環境改變的心。從機窗看下去,城市是一幅以流光和霓虹為墨彩的畫,細細密密的燈盞點亮車流、人家與路面。鮮活,温暖,悄無聲息。我在轟鳴裏降落,我看到自己正一點一點墜進那漫無邊際的萬家燈火,化作其中一盞,微茫而堅強地發亮。

我上大學了,我將在這裏找到屬於自己的屋檐,紮根並重生。 8歲。心潮翻湧。帶着魯莽與勇氣,用充滿希望的目光俯瞰整個北京。我迅速來迅速走,帶着更加清晰明確的自己。帶着地壇給我的,深刻的啟示。"我愛每天都乾淨漂亮,不愛不屬於自己的奢侈,不怎麼留戀無關緊要的男孩子,無法放棄學業和寫作。所以,這裏風景再美,看看就好。

我還在走,從一個屋檐到另一個屋檐。家當丟棄一些,拾起一些,背上我更精緻的行囊,到往更好的地方。"我還記得8歲的自己,高三貼在桌子上的話,一段簡易又難忘的箴言。

那個我8歲夢想成為的人。堅韌,化為一盞燈,默默地照亮世界的某個角落,保留善良的初心。把才能發揮的淋漓盡致才算盡興。我用它們注視着我全新的目標和旅程。

我與地壇讀後感2

讀史鐵生的《我與地壇》,我的心情久久不能平靜。

史鐵生推着輪椅緩緩地進園子。他想尋找生的理由,或者死的解脱。一個返鄉的知青、一個失業的大齡青年,一個多愁善感的大腦,再加上一個高位截肢不得不依靠透析機活着的現實,史鐵生的命運真是多舛!母親悄悄地跟進園子,落日的餘輝把她慌慌張張的影子拉得悠長,滿臉的焦灼終於在看到兒子的一剎那散去。她就這麼怔怔地盯着兒子倔強的背影,又怕他驀地轉身發現自己,便遠遠地守着、藏着。地壇的風翻動着安詳的落葉,輪椅的車輪軋過青青草坪,母親瘦削的腳印散落在地壇的角角落落。一位焦急的母親,一個雕塑般的兒子,共同凝成一個千年的守望。一天又一天,十五年的日子就這樣看似平靜地過去。這便是史鐵生在《我與地壇》中描述的一幅令人難以釋懷的景象。

所有的無奈和悲愴都源自一個現實:兒子在二十歲這個“最狂妄”的年紀突然截癱。一個滿心準備迎接愛情和事業的人,卻先迎來殘疾。天塌!他成這個世界上最不幸的人!當時的史鐵生想到死。殊不知,兒子所有的不幸在母親那兒是要加倍的,“她是怎樣的心神不定,坐卧難寧,兼着一個痛苦、驚恐與一個母親最低限度的祈求”。面對着一天天長大、卻更加孤僻內向的兒子,已經身患絕症的母親不知度過多少個空落的白天和不眠的黑夜。只是這一切,兒子在母親去世後才逐漸體會。

每次讀到這裏的時候我總是神情肅穆,喉嚨裏有個莫名的東西在來回嘀咕,胸口憋悶之極,眼淚就潸然而下,父親的樣子便清晰地浮在眼前。八年前的冬天,父親在我“最狂妄的年紀”上猝然離世。那時,二十三歲的我剛剛走出村子獨自到一個陌生的城市打拼。花花綠綠的高樓大廈在帶給我新奇的同時,也挑動起一顆早不安分的心,我精力旺盛,騎着一把破舊而快樂的單車把夢想灑遍整個城市。然而,幾乎一夜之間,父親沒,就像一座山的底座突然下沉,我心底某個巨大的東西被猛然抽走。我不忍回憶2001年除夕那天那一刻,那一刻父親想對我説的很多很多,但是病魔已經不容許他多説一個字。他把自己56年人生的最後一瞥留給母親、姐姐和我。之後,他的瞳孔便逐漸放空,一雙飽經滄桑的淚眼掙扎着,卻終於不聽使喚地閉上,永遠地閉上。父親的靈魂在那一年、那一天最隆重的時刻升起、飄走,留下全家無盡的遺憾、對未來的恐懼和對他永遠的不捨。

那些年,我因過去猖狂而生的深深自責和子欲侍而親不待所帶來的無邊痛悔,幾乎帶走我所有的眼淚和對未來的希望。每天下午,我總是搖搖晃晃地騎車到二環邊上,找個沒人的角落,坐着、站着,又坐下……這個世界熙熙攘攘,卻沒有我的父親!在輾轉反側的深夜、在若有所失的傍晚,父親那白髮蒼蒼的臉龐總是似有若無地出現,然後淡去,終於無形。史鐵生寫到:“上帝為什麼早早地召母親回去呀,迷迷糊糊我聽見回答:‘她心裏太苦,上帝看她受不住。就召她回去。’”難道我的父親也是由於受苦太多被上帝召回?他像天下所有偉大的父母一樣,有着低調的自信,堅忍的意志和對兒女毫不張揚的愛。在鄉下幹一輩子民辦教師的他,自幼喪父,節衣縮食,養家餬口,數十年風雨交加,有幾次瀕臨餓死的邊緣。如果上帝賦予眾生均等的苦難,我想他早就應該苦盡甘來、頤養天年。他勤勞善良一生,卻不想會以這樣一個殘酷的方式來結束人世的苦難。

為父親,我發誓要活出個人樣來。這種念頭從八年前出現到現在依然清晰可見。誠如史鐵生所言,“兒子想使母親驕傲,這心情畢竟太真實”。我開始全面審視自己的過去和將來,對自己的不滿與日俱增,逐漸進入一個狂躁奮鬥的時期。我不知道以怎樣的方式來“使父親驕傲”,只是頻繁地更換專業、不止一次地謀劃變動工作。我無法確定現在自己慌慌張張所撞開的這條路是不是父親所希望我走的那條路?那條路到底是一個什麼樣子?是衣錦還鄉的榮貴,還是家財萬貫的顯赫,抑或是內心的豁達、堅強以及與人為善的真誠?

時間可以沖淡一切,也可以讓一切迴歸本真。坐在輪椅上的'史鐵生在母親去世多年之後,終於明白:“我用紙筆在報刊上所撞開的那條路,並不就是母親盼望我找到的那條路。年年月月我都到這園子裏來,年年月月我都要想,母親盼望我找到的那條路到底是什麼。母親生前沒給我留下過什麼雋永的哲言,或要我恪守的教誨,只是在她去世之後,她艱難的命運,堅忍的意志和毫不張揚的愛,隨光陰流轉,在我的印象中愈加鮮明深刻。”盤點自己的人生經歷,突然發現,自己八年來的奮鬥,在“使父親驕傲”這個外衣的包裹之下,並沒有完全剔除那些世俗功名的念想。唯一能夠讓父親欣慰的,就是自己在生活面前所一直具有的積極姿態,和逐漸形成的堅韌、寬厚、真誠和豁達。讀完書,我掩卷長思,我想那些所謂的名、所謂的利,就像地壇上空那鴿子的哨聲、宂長的蟬歌和空曠的啄木鳥聲一樣,早就應該在時光的流淌中一起逝去……

於是,我再一次想到地壇。地壇的風輕輕拂過四季,輪椅上倔強羞澀的少年在內心的安寧中變得堅強無比;一位失去父親的兒子在悲憤的奔波中逐漸長大。古殿檐頭的風鈴搖個不停,可是那些受盡苦難、大愛無疆的父親母親們卻永遠地走……

我與地壇讀後感3

你看看吧,看看《我與地壇》。

為什麼要看?

不為什麼。

你要我看,就找不到一個理由?

就怕我説的這個理由太沉重,你不想看;又怕我説的這個理由太無聊,你不想看。

我們站在最高的那一層樓往下看,看到斜暉下的人們還是匆匆的趕路,這時候的他們會不會去想他們生命的價值,會不會去想他們幸不幸福,會不會去想斜暉靜靜的映照在他們身上到底為了什麼?

生命本身就是含義無窮的,“蜂兒如一朵小霧穩穩的停在半空”,“螞蟻搖頭晃腦捋這觸鬚,猛然間想透了什麼,轉身疾行而去”“瓢蟲……”(《我與地壇》)史鐵生筆下的這些小生命也都在思索着自己無窮的生命含義,不僅僅在吃,也不僅僅在睡,擁有了生命,也就有了演繹生命的使命,這是亙古不變的規則,對人,對蟲子都是一樣的道理。史鐵生花了很長的一段時間到地壇去思考這一個問題,幸好他在思考這個問題的時候,順便讀了很多書,不知道他在書中找沒找到他的“黃金屋”,也不知道他在書中找沒找到他的“顏如玉”,但他有了“死是一件不必急於求成的事,死是一個必然會降臨的節日”的感悟,也順便告訴了我們這個道理。王羲之的“一死生為虛誕,齊彭殤為妄作”(王羲之《蘭亭集序》)也是告訴我們活着要比死去有更多的意義。死是一個節日,在這個節日到來之前,我們能做的不外乎兩件事情:一是好好活着,二是儘可能讓自己的生命有一點價值。

活着是很容易的,對於常人來説,吃飽,喝足,倒頭一睡,這是活着;養男,育女,造間大房子,買輛名牌汽車,滾滾,這也是活着;出生,上學,畢業,找工作,不斷換工作,這也是活着;就算吃不飽喝不足睡不着,還不是活着?

但好好活着得着眼於“好好”,這有兩個“好”。

我私下認為一“好”是:知道自己為什麼要活着。雖然“一個人出生了,這就不再是一個可以辯論的問題”(《我與地壇》),出生也許不是自己的主意,但好好活着得自己想清楚。史鐵生為什麼要活着?他想過“我為寫作而活下來”,而又想到“只是因為我活着,才不得不寫作”(《我與地壇》)。這些反覆輾轉的思考讓他認識到“在科學的迷茫之處,在命運的混沌之點,人唯有乞靈於自己的精神”(《我二十一歲那年》)。

精神?人只有迴歸到自己的信仰殿堂裏,才能看得見自己精神的微笑,也才能有單臂頂千斤的力量。

你覺得你成績很差,沒有了學習的動力?你覺得家裏很窮,沒有了跟命運叫板的勇氣?你覺得你長得醜,沒有了問鼎夢想的機會?錯了,你把眼光全放在了信仰殿堂旁邊的魔窟屋頂上,那裏掛滿的只是“慾望”,外在的衍生品,他們存在的目的是迷惑你,讓你找不到自己的精神,也就找不到為什麼要活着的答案了。別信他的,哪怕你的信仰殿堂裏的精神才長出一小點幼芽,你就相信精神的力量。現在,睜開你炯炯有神的眼睛,邁開你矯健的步伐,張開你有無窮力量的臂膀,抓住宇宙的邊緣,飛翔,你會看到:人人生而平等!

我私下認為第二個“好”是:熱愛自己的命運!這是史鐵生告訴我們的最鏗鏘的道理。史鐵生在他“最狂妄的年齡上忽然殘廢了雙腿”(《我與地壇》),他想到過死,誰都不希望自己有一雙殘廢的雙腿;在他在文學上碰撞出一條路,發表了文章後,母親溘然長逝,他再度沮喪,誰不希望母親看着自己成功,然後滿臉驕傲呢?

可是世事無常,我們每個人都無法預料,在我們經歷前面的這些“風和日麗”之後,會不會有“狂風暴雨”在等着咱們;我們也都無法預料寵我們愛我們的雙親會不會一直陪着我們;更無法預料,今天努力完成了作業,明天考試會不會一塌糊塗。“無限的悲愴與有情,無限的荒蠻與驚醒……以及靠着無限的思問與祈告,去應和那存在之輪的無限之轉”(《扶輪問路》)。“存在之輪的無限之轉”啊,“存在之輪”是“物與我皆無盡也”,是恆常,是一定了的';“無限之轉”是“則天地之間曾不能以一瞬”,是變化的是無常的。活着是肯定的,命運已經發生了變化,暫且不説變好變差全隨個人修化,單説這命運變了我們唯一的辦法就是愛他。

史鐵生在《好運設計》中給設計了非常完美的命運,可是他卻説:“沒有了陰晴圓缺,沒有了潮汐漲落,沒有距離便沒有了路程,那是什麼呢?很明白,那是死亡。”我們説過要好好活着,活着的死亡可比死了的活着要痛苦許多。所以,碰到順暢如意的命運我們愛他,碰到“不可心”的命運,我們更要愛他。在愛自己命運的同時,把我們愛命運的感悟化成春風去温暖在坎坷路上輾轉的人們,我們所經歷的或好或孬的生活就成了我們愛眾生的財富了。史鐵生就是這樣的人,二十一歲後,在輪椅上和命運幾次談判幾次肉搏,掙扎着感受親情、友情、愛情的滋養,他筆耕不輟,就是要把他愛命運的感悟化成縷縷春風吹去我們心頭對命運的埋怨。他是愛眾生的,他已經在命運的旅途中成功的昇華了自己。

説了這許多,知道為什麼要你看《我與地壇》了嗎?

生命對我們每個人來説,是父母親沒有和我們商量就給了我們的,但生命的品質得靠我們自己去鍛造,如果還找不到讓自己的生命有實實在在的價值的理由,多讀點書也許就能找到了。總之,愛自己的命運,愛大家的命運!

我與地壇讀後感4

史鐵生推着輪椅緩緩地進了園子。他想尋找生的理由,或者死的解脱。一個返鄉的知青、一個失業的大齡青年,一個多愁善感的大腦,再加上一個高位截肢不得不依靠透析機活着的現實,史鐵生的命運真是多舛!母親悄悄地跟進了園子,落日的餘輝把她慌慌張張的影子拉得悠長,滿臉的焦灼最終在看到兒子的一剎那散去。她就這麼怔怔地盯着兒子倔強的背影,又怕他驀地轉身發現自我,便遠遠地守着、藏着。地壇的風翻動着安詳的落葉,輪椅的車輪軋過青青草坪,母親瘦削的腳印散落在地壇的角角落落。一位焦急的母親,一個雕塑般的兒子,共同凝成了一個千年的守望。一天又一天,十五年的日子就這樣看似平靜地過去了。這便是史鐵生在《我與地壇》中描述的一幅令人難以釋懷的景象。

所有的無奈和悲愴都源自一個現實:兒子在二十歲這個“最狂妄”的年紀突然截癱了。一個滿心準備迎接感情和事業的人,卻先迎來了殘疾。天塌了!他成了這個世界上最不幸的人!當時的史鐵生想到了死。殊不知,兒子所有的不幸在母親那兒是要加倍的,“她是怎樣的心神不定,坐卧難寧,兼着一個痛苦、驚恐與一個母親最低限度的祈求”。應對着一天天長大、卻更加孤僻內向的兒子,已經身患絕症的母親不知度過了多少個空落的'白天和不眠的黑夜。只是這一切,兒子在母親去世後才逐漸體會。

每次讀到那裏的時候我總是神情肅穆,喉嚨裏有個莫名的東西在來回嘀咕,胸口憋悶之極,眼淚就潸然而下,父親的樣貌便清晰地浮在眼前。八年前的冬天,父親在我“最狂妄的年紀”上猝然離世。那時,二十三歲的我剛剛走出村子獨自到一個陌生的城市打拼。花花綠綠的高樓大廈在帶給我新奇的同時,也挑動起了一顆早不安分的心,我精力旺盛,騎着一把破舊而歡樂的單車把夢想灑遍整個城市。然而,幾乎一夜之間,父親沒了,就像一座山的底座突然下沉,我心底某個巨大的東西被猛然抽走了。我不忍回憶20xx年除夕那天那一刻,那一刻父親想對我説的很多很多,可是病魔已經不容許他多説一個字。他把自我56年人生的最終一瞥留給了母親、姐姐和我。之後,他的瞳孔便逐漸放空,一雙飽經滄桑的淚眼掙扎着,卻最終不聽使喚地閉上了,永遠地閉上了。父親的靈魂在那一年、那一天最隆重的時刻升起、飄走,留下了全家無盡的遺憾、對未來的恐懼和對他永遠的不捨。

那些年,我因過去猖狂而生的深深自責和子欲侍而親不待所帶來的無邊痛悔,幾乎帶走了我所有的眼淚和對未來的期望。每一天午時,我總是搖搖晃晃地騎車到二環邊上,找個沒人的角落,坐着、站着,又坐下……這個世界熙熙攘攘,卻沒有了我的父親!在輾轉反側的深夜、在若有所失的傍晚,父親那白髮蒼蒼的臉龐總是似有若無地出現,然後淡去,最終無形。史鐵生寫到:“上帝為什麼早早地召母親回去呀,迷迷糊糊我聽見了回答:‘她心裏太苦了,上帝看她受不住了。就召她回去了。’”難道我的父親也是由於受苦太多被上帝召回?他像天下所有偉大的父母一樣,有着低調的自信,堅忍的意志和對兒女毫不張揚的愛。在鄉下幹了一輩子民辦教師的他,自幼喪父,節衣縮食,養家餬口,數十年風雨交加,有幾次瀕臨餓死的邊緣。如果上帝賦予眾生均等的苦難,我想他早就應當苦盡甘來、頤養天年了。他勤勞善良一生,卻不想會以這樣一個殘酷的方式來結束人世的苦難。

為了父親,我發誓要活出個人樣來。這種念頭從八年前出現到此刻依然清晰可見。誠如史鐵生所言,“兒子想使母親驕傲,這心境畢竟太真實了”。我開始全面審視自我的過去和將來,對自我的不滿與日俱增,逐漸進入一個狂躁奮鬥的時期。我不明白以怎樣的方式來“使父親驕傲”,只是頻繁地更換專業、不止一次地謀劃變動工作。我無法確定此刻自我慌慌張張所撞開的這條路是不是父親所期望我走的那條路?那條路到底是一個什麼樣貌?是衣錦還鄉的榮貴,還是家財萬貫的顯赫,抑或是內心的豁達、堅強以及與人為善的真誠?

時間能夠沖淡一切,也能夠讓一切迴歸本真。坐在輪椅上的史鐵生在母親去世多年之後,最終明白:“我用紙筆在報刊上所撞開的那條路,並不就是母親盼望我找到的那條路。年年月月我都到這園子裏來,年年月月我都要想,母親盼望我找到的那條路到底是什麼。母親生前沒給我留下過什麼雋永的哲言,或要我恪守的教誨,只是在她去世之後,她艱難的命運,堅忍的意志和毫不張揚的愛,隨光陰流轉,在我的印象中愈加鮮明深刻。”盤點自我的人生經歷,突然發現,自我八年來的奮鬥,在“使父親驕傲”這個外衣的包裹之下,並沒有完全剔除那些世俗功名的念想。唯一能夠讓父親欣慰的,就是自我在生活面前所一向具有的進取姿態,和逐漸構成的堅韌、寬厚、真誠和豁達。讀完書,我掩卷長思,我想那些所謂的名、所謂的利,就像地壇上空那鴿子的哨聲、宂長的蟬歌和空曠的啄木鳥聲一樣,早就應當在時光的流淌中一齊逝去了……

於是,我再一次想到了地壇。地壇的風輕輕拂過四季,輪椅上倔強羞澀的少年在內心的安寧中變得堅強無比;一位失去了父親的兒子在悲憤的奔波中逐漸長大。古殿檐頭的風鈴搖個不停,可是那些受盡苦難、大愛無疆的父親母親們卻永遠地走了……

我與地壇讀後感5

雖然這本書中的有些文章早已在國中的閲讀練習題中出現過,但是再次拜讀後我又有不一樣的體會。同時我自知僅憑自己現在的閲歷不能完全體會到文章更深層的內涵,所以就在此把自己的一些小體悟記錄下來。

關於生死

“生死”是一個亙古不變的話題,本書就像大多文人騷客的作品一樣幾乎每篇文章都提到了這個話題。在《我與地壇》中作者寫道:“一個人,出生了,這就不再是一個可以辯論的問題,而只是上帝交給他的一個事實;上帝在交給我們這件事實的時候,已經順便保證了它的結果,所以死是一件不必急於求成的事,死是一個必然會降臨的節日。”一個沉重的話題,卻被作者以一種輕鬆的比喻那麼淡然地看破一切地解釋完畢,這其中的虛無感與那種處之淡然的感覺就這樣滲透在作者的文字中,原來死亡不過如此啊,原來死亡是給度過一生的疲憊的我們用來休息的節日啊,這種輕鬆讓人感到有些不寒而慄,但細想起來卻覺得其實就是如此,儘管我們畏懼死亡(可能只有極少數不是),因為死亡代表着未知,黑暗,像一個無盡的深淵,但這是老天爺從我們出生起就給我們的一道難題,我們必須敢於直視它,勇敢面對它。正如老子的“無為”思想,當一個人可以不辨生死,無所謂死或生,那麼他終將會走到天地中去,得到永生。

關於母愛

對於母親的`描寫和對生死的討論一樣幾乎在每篇文章中出現,這可能與作者的母親在作者最困難的歲月裏給予他最無私最堅強的支持,而後又在作者尋覓到自己生命道路之時離開人世有關。所以我想在這裏談談每一個平凡的母親給予孩子的熱烈深沉又偉大的愛。在《我與地壇》中,“我”的母親每次都會目送我搖着輪椅走出家門去地壇,一回我走出去不久後又返回卻發現母親“仍站在原地,還是送我走的那個姿勢,望着我拐出小院去的那出牆角,對我的回來竟一時沒有反應。”不知那時的她是不是在想自己能否代替自己的孩子受苦。可是作者卻沒有明白母親的苦心,直到母親去世,作者才漸漸明白原來“這園中不單單是處處都有我的車轍,有過我的車轍的地方也都有過母親的腳印。”《秋天的懷念》,《合歡樹》中都描寫了母親感人的愛和作者對自己沒能在母親生前明白母親的愛的懺悔。

不可能每個家庭都像作家史鐵生的家庭一樣,特殊的生活背景凸顯出母親偉大的愛,但是不能説我們的母親的愛就不夠偉大。國小時曾經有一段時間,我對自己母親愛我的方式有點膩煩,她常常對我説“你看媽媽多愛你。”之類的話,因為那時的我常常讀到母親不讓孩子知道,只是背地裏關照孩子的文章,我覺得母愛就應該是這樣默默的,哪個媽媽一天到晚把“愛”掛在嘴邊呀?後來隨着自己長大了,我發現媽媽是真的愛我,她每天都看着我出家門,然後每次都對已經在樓道里的我囑咐“多喝水啊”,天冷時還常提醒我“課間操跑步時記着圍圍巾”等瑣碎的小事,每每此時我都感到幸福不已。我慢慢明白了,每個母親愛孩子的方式會有所不同,只不過我媽媽對我的愛表現得有些熱烈。我認為所有母親都是愛自己孩子的,只是孩子能否體會和理解這種偉大的愛。

關於命運

在《我與地壇》中作者有一大段關於命運的論述,“假如世界上沒有了苦難,世界還存在麼?要是沒有愚鈍,機智還有什麼光榮呢?要是沒有醜陋,漂亮又怎麼維繫自己的幸運?要是沒有了惡劣和卑下,善良和高尚又將如何界定自己又如何成為美德呢?要是沒有了殘疾,健全會否因其司空見慣而變得膩煩和乏味呢?……看來差別永遠是要有的,看來就只好接受苦難……就命運而言,修論公道……”有些東西是與生俱來後天無法改變的,但是有些東西是依靠後天積累和刻苦訓練練就的,文中有些“宿命論”的味道,我認為我們要先接受命運的安排,然後調整自己才能夠積累更多,訓練更充分,改變命運中可變的部分,而非自暴自棄,荒廢一生。

讀完整本書,“我已不在地壇,地壇在我。”這句出自《想念地壇》的話久久縈繞在我心中。地壇是作者十幾年前找到的心靈避難所,“那兒是可以逃避一個世界的另一個世界。”地壇空曠寂靜,因為有了眾多生機勃勃的小生靈,園子雖然荒蕪但並不衰敗。園子裏有參天的古樹,破敗的院牆.地壇放棄了昔日的榮華,迴歸生命的起點,在安靜中探尋生命的本真。雖然如今的地壇因遊客漸多已少有最初的安靜,但是每個人都可以在心中找到一個“地壇”,在那個寂靜的地方迴歸生命的零度,思考生命的意義。

我已不在地壇,地壇在我。

標籤:讀後感 地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