糯米文學吧

位置:首頁 > 範文 > 校園

高中歷史兩極世界的形成的教案

校園2.88W

【課標要求】

高中歷史兩極世界的形成的教案

瞭解美蘇兩極對峙格局的形成,認識美蘇“冷戰”對第二次世界大戰後國際關係發展的影響。

一、學習目標

1.知識與能力

瞭解雅爾塔體系的主要內容,分析美蘇兩國從戰時盟友變為戰後的主要原因;

掌握馬歇爾計劃、北大西洋公約組織、經濟互助委員會、華沙條約組織等的主要內容,理解美蘇兩國對峙中各自採取的政治、經濟、軍事措施;

通過對德國分裂、朝鮮半島的分裂、朝鮮戰爭、越南戰爭、古巴導彈危機等史實的瞭解,從而更加直觀的理解美蘇兩國對峙的表現形式;

2.過程與方法

通過對戰後世界主要國家政治力量對比變化的分析,進一步認識冷戰的實質;

通過美蘇兩國對峙中各自採取的政治、經濟和軍事措施的分析,認識各項措施所產生的影響;

通過情景再現、史料研習等方式,認識美蘇兩國在“冷戰”狀態下的對抗和矛盾的激化對世界和平及國際關係造成的深刻影響;

3.情感態度價值觀

通過對兩極格局形成過程的分析,理解在冷戰背景下美蘇兩大軍事集團的對峙抗衡既威脅世界和平與安全,又在很大程度上相互制衡,從而形成了相對穩定的和平狀態。

二、教學重點、難點

重點:美蘇“冷戰”對峙的措施及表現;

難點:“冷戰”狀態下的美蘇關係及對國際局勢的影響;

三、教學內容安排(1學時)

第一目“從盟友到對手”

教學要點:①雅爾塔體系的確立;②世界主要國家力量對比;③杜魯門主義。

第二目“美蘇冷戰”

教學要點:①美國方面:馬歇爾計劃、北大西洋公約組織;②蘇聯方面:經濟互助委員會的成立、華沙條約組織及其影響。

第三目“冷戰陰影下的國際關係”

教學要點:①對冷戰的認識;②冷戰在歐洲、亞洲、美洲的表現:德國分裂、朝鮮戰爭、越南戰爭、古巴導彈危機;③冷戰的影響。

四、教學方法和學習指導策略

1.從盟友到對手:

運用課本斯大林與記者談話材料,結合丘吉爾的“鐵幕演説”,創設情境引導學生理解:兩極格局的形成是二戰後美蘇兩國共同作用的結果。

①説明美、蘇兩國在意識形態、社會制度、國家利益上的目標各異,導致雙方無法繼續合作的相關歷史材料,這是理解雙方從戰時盟友變為戰後敵人的重要依據;

②提供美國戰後作為頭號資本主義世界強國的經濟、軍事材料,以及蘇聯作為軍事強國的.材料,使學生認識兩國軍事力量抗衡的態勢。

③充分利用教材提供的“資料回放”中關於斯大林迴應丘吉爾“鐵幕演説”的答記者問內容。由此可以反觀蘇聯方面在兩種政治勢力的衝突中採取的措施,説明雙方的根本分歧是不可避免,也是不可調和的。

2.美蘇“冷戰”

結合教材地圖及“學思之窗”材料,引導學生運用歸納法歸納美、蘇冷戰的具體表現,並分析兩個條約的性質及對歐洲產生的影響。

①美國推行“冷戰”政策的經濟表現為馬歇爾計劃。在此問題的分析中可以運用政治與經濟關係的原理,即提供戰後歐洲主要資本主義國家經濟殘破、政治動盪的典型事例,使學生充分理解美國之所以對歐洲實施援助計劃的原因——復興經濟以穩定資本主義制度。

②對於馬歇爾計劃的經濟目的首要應認清是為了援助歐洲恢復凋敝的工農業狀況。

③美國推行“冷戰”政策的軍事表現是北大西洋公約組織的建立。蘇聯方面的軍事抗衡則是建立華沙條約組織。

3.“冷戰”陰影下的國際關係

使學生能夠明確掌握美蘇雙方在全球“冷戰”對峙中的典型事件,並儘可能深刻地認識其中的典型事件所產生的現實和深遠影響。

①從形成對峙衝突的地區上看,涉及到歐洲、亞洲、美洲等主要戰略地區;從對峙的情況和對抗的程度上看,可以表現為政治衝突和軍事衝突兩種主要形式。

②就對峙地區而言,歐洲是美蘇雙方最重要的爭奪地區;亞洲是各自勢力範圍的交界地區,特別是處於美國對蘇聯進行全球性遏制的範圍上;美洲則直接觸及美國的國家利益與國家安全。

③就對峙情況和對抗程度而言:雙方在歐洲地區的對峙主要採取了政治、經濟、外交手段,在亞洲的對峙則表現為從政治對峙上升到非直接性的武裝較量,在美洲地區更直接發生武裝對抗下的摩擦。

4.小結:美蘇兩極“冷戰”格局的形成是戰後兩國政治、軍事實力均衡的產物,兩極格局之下,美蘇兩大集團為各自的集團和國家利益不惜以大國意志分割世界,人為造成長期的國家分裂、地區衝突和骨肉分離。從另外一個角度看,“冷戰”背景下美、蘇兩大軍事集團的對峙抗衡既威脅世界和平與安全,又在很大程度上相互制衡,從而形成了相對穩定的和平狀態。

五、教學資源建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