糯米文學吧

位置:首頁 > 範文 > 校園

詠懷魏晉阮籍全文、註釋、賞析

校園9.24K

詠懷魏晉阮籍全文、註釋、賞析1

[魏晉]阮籍

詠懷魏晉阮籍全文、註釋、賞析

嘉樹下成蹊,東園桃與李。

秋風吹飛藿,零落從此始。

繁華有憔悴,堂上生荊杞。

驅馬舍之去,去上西山趾。

一身不自保,何況戀妻子。

凝霜被野草,歲暮亦云已。

註釋:

【1】“嘉樹”兩句:嘉樹,指桃李。蹊,道路。這兩句喻繁盛時情況。

【2】“秋風”兩句:藿,豆葉。這兩句喻衰敗時情況。

【3】“繁華”兩句:這兩句是説,一切繁華景象都要有衰敗的時候,殿堂上面也有一天會長起荊、杞等雜樹。

作品賞析:

在阮籍那個時代裏,有相當一部分士大夫對在思想界長期佔統治地位的儒家學説由懷疑而不滿,阮籍也是其中的一個。他認為,儒家所提倡的“禮法”是“束縛下民”的可怕又可惡的東西,他們所鼓吹的那些神聖的原則不過是“竭天地萬物之至,以奉聲色無窮之慾”(見其所著《達莊論》)。因此,他不願為這些原則奉獻自己,但又不知道生命的價值和意義究竟何在。這使他的詩歌經常顯示出一種焦灼的情緒和悲觀的色彩。這首詩也是如此。

古代有“桃李不言,下自成蹊”的成語,意思是:桃李雖然不會説話,無法為自己宣揚,但總有許多人前去觀賞它們的花朵,採摘甘美的果實,其樹下自然而然地會被人們踏出一條路(“蹊”)來。此詩的前四句説:在東園的桃李這樣的嘉樹下,曾經聚集過很多的人,熱鬧非凡;但當秋風吹得豆葉(“藿”)在空中飄蕩時,桃李就開始凋零,最終便只能剩下光禿的樹枝了。

由此,詩人領悟到了一個真理:有盛必有衰,有繁華必有憔悴;今日的高堂大廈,不久就會倒塌,而成為長滿荊棘、枸杞等植物的荒涼之地。——這就是第五、六句的詩意。

既然如此,眼前的功名富貴就沒有什麼值得留戀的。沒有當前的顯赫,也就不會有未來的沒落的痛苦吧。所以詩人在其後的四句中又説:我不如趕快離開這個名利場,騎馬到西山去隱居;這樣做雖然要拋妻撇子,但在這個世界上我連自身都保不住,又何必對妻子戀戀不捨?

然而,這也不是一條可以使人生獲得安慰的道路。從名利場逃避到山野,也不過是使自己從園苑中的桃李變為荒郊的野草罷了。桃李開始凋零時,野草雖然仍很茂密,但到了年底,嚴霜覆蓋在野草之上,野草也就完結(“已”)了。在此詩的最後兩句中,詩人就又輕易地否定了他自己找出來的解脱之路。

所以,從此詩中只能得出如下的結論:人生實在太悲哀了。目下的繁華固然預示着他日的滅亡,但捨棄了繁華又不能逃脱滅亡的命運。那麼,問題是:解脱之路到底何在?人生又有什麼意義呢?就這樣,詩人從桃李初盛終衰這一日常現象開始,一步緊一步地揭示出了人生的脆弱和空虛;他考慮到了可能的退路,然後把它堵死,於是使讀者真切地感到了絕望的恐怖。在這樣的揭示過程中,讀者可以體會到詩人自己的情結也越來越焦灼和悲觀。

其實,個人的生命本是極其有限的,如果只着眼於自己,就永遠不能獲得生命的寄託,把握人生的意義。換句話説,就個人而言,生命的寄託本在身外。然則,對阮籍如此苦悶的原因,唯一可能的解釋是:在他那個時代被認為值得為之獻身的神聖的事物(包括在當時被傳統的價值觀念所肯定的一切神聖的事物),對阮籍來説都已失去了神聖性,他並不以為把自己的生命與它們結合起來就可使生命獲得價值;在他看來,個人的生命遠比這些東西貴重,但生命又是如此短促,轉瞬即逝,所以他不得不陷入了無法擺脱的深重悲哀之中。就這點來説,阮籍詩歌中的悲觀其實包含着對封建意識扼煞個人的某種朦朧的不滿。

當然,阮籍的那個時代是個恐怖的時代,由於統治階級內部矛盾的尖鋭,不少士大夫遭到殘酷的殺害。阮籍自己的處境也並不好。他對這樣的政治現實是憎惡的。所以,他的詩歌不能不含有對政治現實的`反撥。以此詩來説,“去上西山趾”的西山,乃是殷末周初的伯夷、叔齊隱居之所,他們因反對周武王伐紂,就在西山采薇而食,以表示自己不與周政權妥協,不吃周朝的糧食。阮籍説要到西山去隱居,可以被解釋為不願與當權派合作而要步伯夷、叔齊的後塵。但根據一般的封建觀念,伯夷、叔齊所做的乃是使自己萬世澆芳的事,“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這也正是人生的價值和意義的所在。但阮籍卻仍然不能從這種行為裏得到任何安慰,卻發出了“凝霜被野草,歲暮亦云已”的深沉感喟。所以,他的詩歌絕不只限於對政治現實的反撥,更體現出對於人生價值的新的求索;這後一個內容乃是在那以前的我國詩歌中所從未出現過的新東西。在研究他的詩歌時,如果只看到前者而看不到後者,那就未免成為買櫝還珠了。

詠懷魏晉阮籍全文、註釋、賞析2

[魏晉]阮籍

獨坐空堂上,

誰可與歡者?

出門臨永路,

不見行車馬。

登高望九州,

悠悠分曠野。

孤鳥西北飛,

離獸東南下。

日暮思親友,

晤言用自寫。

註釋:

【1】臨:對着。

【2】永路:長路。

【3】九州:我國古代分為九州:冀州、袞州、青州、徐州、揚州、豫州、荊州、梁州、雍州(見《尚書·禹貢》)。此處指極目遠望。

【4】離獸:失羣的孤獸。

【5】晤言:對坐而談。晤,對。

【6】用自寫:以自我排解憂愁。用,以。寫,消除。

作品賞析:

該詩是《詠懷詩》中的第十七首,是一首五言詩,全詩共十句,真切地抒發了詩人慾親無人,孤獨苦悶的心情。

“獨坐空堂上,誰可與歡者”兩句,開始詩人就創設獨坐空堂,寂寞無人可親近的悽慘孤獨場面。“出門臨永路,不見行車馬”兩句,詩人難耐室中的孤獨,出門走上大路,競不見有車馬行走,這使詩人孤獨的心情愈發沉重。“登高望九州,悠悠分曠野。孤鳥西北飛,離獸東南下”四句,寫詩人登高遠望,只見曠野茫茫,只有孤單的飛鳥和失羣的走獸。三至八句,詩人描繪了一個荒涼空寂的空間,影射當時的政治環境。

它給讀者的一個最強烈的印象,就是:這世界上似乎只有作者一個人。當他在家裏時,是“獨坐空堂上”;當他出門瞭望時,在漫長的道路上竟然看不到車馬;登上高處,遠瞻全國,也只有無邊無際的土地和出沒的鳥獸。那麼,人都到哪裏去了呢?也許作者所住的地方特別荒僻,因而看不到人來往,也許他出門瞻望時正是傍晚,人們都回去休息了。然而,為什麼他所看到的鳥獸也都是孤零零的“孤鳥”和“離獸”呢?可見他在這裏所寫的並不是實際的情況,而只是他自己的心境。換言之,經過他視線所及之處的鳥獸,原也有二隻或二隻以上的,但他所注意的卻只是“孤鳥”、“離獸”罷了。因此,詩中反映的到處都只有他一個人的景象,其實也只是他內心深沉的孤獨感所派生的感覺。

這樣,讀者也就可以進而理解“誰可與歡者”一句的真實含義。很清楚,他之所以“獨坐空堂上”,乃是因為沒有志趣相投的人;也可以説,是由於他不願委屈自己、跟那些他所不喜歡的人交往。所以,詩的開頭兩句,就呈現了一個傲岸的孤獨者的形象。如果結合詠懷詩第四十八首《詠懷·鳴鳩嬉庭樹》來看,讀者對此將會有進一步的體會:

“鳴鳩嬉庭樹,焦明遊浮雲。焉見孤翔鳥,翩翩無匹羣?”他嘲笑那些只會合羣嬉遊的凡鳥不能理解——甚至根本沒有看到過翱翔的孤鳥;滲透在這些詩句裏的,也正是一種以孤獨而自豪的情緒。這隻“無匹羣”的“孤翔鳥”,其實就是他自己的寫照。

這樣,讀者還可以理解,他之所以感到路上沒有載人的車馬,九州只有曠野,同樣是基於他的做岸。他在世界上找不到一個合意的人,因而他覺得世上就跟沒有人一樣。唯一可以跟他相比並的,就是“孤鳥”與“離獸”。

“日暮思親友,晤言用自寫”,傍晚暮至臨近,使愁腸更為凝重,想和親友對座談心,卻只能自言自語。詩人孤獨的境況、孤獨的心情就全部表達出來。該詩語言淡漠,冷峻,似不着一絲感情。但通過景物描寫我們可以透視到詩人孤獨無助的心靈。詩中所寫的一切景物,全部圍繞孤獨這一主題展開,以景襯情,以事襯情,極為感人。

人是孤獨的存在,當一個有思想的人環顧四周卻發現沒有人能引以為同調的時候,他便會體會到阮籍的孤獨了。站在思想之巔和站在高山之巔的人一樣,一方面會產生俯視眾生的驕傲,一方面也少不了“高處不勝寒”,曲高和寡的孤獨。

當然,孤獨需要撫慰。一個人既不能完全與同類隔離,也不能完全與同類融合。一個常人在羣體之中應該既保持和諧的人際關係,又保持自我存在的獨立性。但自我的獨立存在其實就意味着孤獨。孤獨使人感到自己的渺小無力和無助,因而產生不安全感:為了重獲安全,人必須重返羣體中,建立與他人的聯繫。孤獨的詩人到處尋找的`“親友”就是這樣的聯繫人。親人的意義在於愛和被愛,讓人在情感上感到與他人結成一個整體:朋友的意義在丁二志同道合,聲氣相投,在思想的交流中發現另一個相似的自己;從而淡化或消解了孤獨感。

但是,孤獨的撫慰常常求而不得。孤獨是人的宿命,愛和友誼不能把它根除,但可以將它撫慰。所以孤獨的詩人才會到處去尋找可“晤言”的“親友”。但即使是對一般人來説,想要和“親友”朝夕相伴也很凼難。對於阮籍,“親友”不是分別,而是不再存在。“竹林七賢”中嵇康被殺,向秀,山濤,王戎等進入司馬氏政權為官,表面依附司馬氏,內心卻充滿痛苦的阮籍怎麼能不感到孤獨?

然而,無論怎麼樣,人總是社會的生物。儘管是如此高傲的孤獨者,到了某個特定的時刻,如詩中所寫的黃昏到來的時候,他還是希望與同伴交流自己的思想與感情,所以阮籍也寫出了“日暮思親”的詩句。但在親友中沒有理解他的人,他決不願貶低自己跟那些不合意的人交往。“晤言用自寫”的“寫”是描摹之意。他只不過在心裏描摹與人對話的情狀,卻並不真的去與人晤談。是的,寂寞是痛苦的;但與志趣不同的人來往卻更為痛苦。

詠懷魏晉阮籍全文、註釋、賞析3

[魏晉]阮籍

夜中不能寐,起坐彈鳴琴。

薄帷鑑明月,清風吹我襟。

孤鴻號外野,翔鳥鳴北林。

徘徊將何見,憂思獨傷心。

註釋:

【1】夜中不能寐:此二句化用王粲《七哀詩》詩句:“獨夜不能寐,攝衣起撫琴。”意思是因為憂傷,到了半夜還不能入睡,就起來彈琴。夜中,中夜、半夜。

【2】薄帷鑑明月:明亮的月光透過薄薄的帳幔照了進來。薄帷,薄薄的帳幔。鑑,照。

【3】孤鴻:失羣的大雁。

【4】號:鳴叫、哀號。

【5】翔鳥:飛翔盤旋着的鳥。鳥在夜裏飛翔正因為月明。

【6】北林:《詩經·秦風·晨風》:“鴥(yù)彼晨風,鬱彼北林。未見君子,憂心欽欽。如何如何,忘我實多!”後人往往用“北林”一詞表示憂傷。

【7】鑑:照。這裏指月光照在帳幔上。

譯文:

一個清涼的夜晚,時已夜半,一個人輾轉反側,久不能眠,於是索性起來彈琴。明亮的月光照在薄薄的帳幔上,寒氣逼人,清冷的夜風徐徐吹來,撩動着我的的衣襟。一隻離羣的大雁在野外哀鳴,林子裏的鳥兒因驚恐兒而竄飛不停,叫聲不時地從林子裏傳來。一個人在夜色中徘徊不定,可是徘徊又能見到什麼或解決什麼問題呢?只有憂傷陪伴着我獨自傷心。

賞析:

阮籍(210-263),字嗣宗,陳留尉氏(今河南尉氏縣)人,魏末晉初文學家、思想家。建安七子之一阮瑀的兒子,竹林七賢之一。阮籍是魏晉時代的名士,思想上崇尚老莊哲學,行為放蕩,反對虛偽的禮教。《晉書·阮籍傳》説阮籍“本有濟世志,屬魏晉之際,天下多故,名士少有全者,籍由是不與世事,遂酣飲為常”,由此看來,他的行為放蕩乃是政治壓抑下的一種消極反抗。

阮籍的《詠懷》詩共有八十二首,是詩人生平詩作的總題,不是一時所作,有感即發,類似於“雜詩”。用曲折隱晦的筆調抒寫了詩人在亂世之中找不到人生出路的內心苦悶,其中有的反映了當時黑暗的政治現實,有的是對虛偽的禮教的批判,也有的`是抒感慨,發議論,寫理想,但是也不免帶有消極頹廢的色彩。本篇是第一首,寫詩人彈琴的情景,抒寫了找不到人生出路的孤獨、落寞、憂愁和不安。

“夜中不能寐,起坐彈鳴琴。”詩人以一個“夜”字領起,給讀者提供了一個明確的時間概念。雖然描述的是一種極為平常的動態現象,但是卻委婉地表達了詩人內心深處極為複雜的感受,詩人展示的動作行為、所見所聞、心理狀態等全部場景都發生在這個特定的時間裏。從字面看,詩人是在寫自己在一個清涼的夜晚,時已夜半更深,卻輾轉反側,難以成眠,無奈之下,索性起來彈琴。前面我們知道,詩人原本是一“不與世事”、“酣飲為常”之人,而此夜卻久久不能入眠,索性起來彈琴,從這一動態過程中,我們不難想見詩人此刻極度不安的心境,理也理不清的萬端愁緒。可見這個“夜”字在結構上又具有統領全篇的作用,給讀者留下了一個內涵深厚的懸念。

“薄帷鑑明月,清風吹我襟。”這裏當為寫前兩句詩人起坐彈琴時的所見所感。“薄幃”上的清冷月光,撩動衣襟的徐徐“清風”,月色之下,清風之中,獨自彈琴,內心苦悶無人可訴。所見氣氛肅殺,寒氣森森;所感獨孤悽冷,落寞至極。

“孤鴻號外野,翔鳥鳴北林”兩句鏡頭從近景推到遠景,從視覺、觸覺轉為聽覺,從狹小的室內月光和清風的特寫推到空曠的室外“外野”、“北林”大背景中的“孤鴻”哀鳴、“翔鳥”驚叫,更加增添了幾分淒涼迷惘的氣氛。此情此景不但未能排遣作者心中的孤獨,反而更加深了作者的憂思、傷心。

“徘徊將何見,憂思獨傷心。”“明月”、“清風”、“孤鴻”、“翔鳥”就是所尋找到的知音吧,至此,詩人不由得“徘徊”了起來,既便如此,可有“將何見”?唯有“獨傷心”罷了。寫到,詩人啞然止筆,從這結句裏我們不難體會到,詩人的情感思緒彷彿滯留在那無邊無際的憂愁哀傷的心理狀態之中了。

這首詩在表現藝術手法上有很多可取之處,在此,只就動作行為和意象排列的描寫做以簡要分析。作品總體看起來,就是在動作行為和意象排列上的描寫組合,但是在結構上卻層次竟然,有條不紊,在情感抒發與完善主題方面更是順乎自然,水到渠成。這主要取決於詩人對所描述對象的精心設值與安排。開篇描寫的是詩人的主觀動作行為,先是“不能寐”,繼而才“起坐彈鳴琴”,進而才有中間的所見所聞和篇末的所感;中間四句所排列的則是前兩句基礎上的所見、所聞的不同意象,“明月”、“清風”、“孤鴻”、“翔鳥”,有室內的,有曠野的,有所見的,有所聞的;最後兩句又歸結到詩人的主觀動作行為上來,抒寫了心中的感受,構成了全篇的首尾照應,使所有的動作行為和意象描寫邏輯性強,聯繫緊密,渾然天成。

詠懷魏晉阮籍全文、註釋、賞析4

[魏晉]阮籍

昔年十四五,志尚好書詩。

被褐懷珠玉,顏閔相與期。

開軒臨四野,登高望所思。

丘墓蔽山岡,萬代同一時。

千秋萬歲後,榮名安所之?

乃悟羨門子,噭噭今自嗤。

註釋:

【1】昔:從前。

【2】尚:推崇。

【3】書詩:書,《尚書》;詩,《詩經》,這裏泛指儒家經典。

【4】“被褐”句:《老子》有“聖人被褐懷玉”語,是説聖人身披布衣,胸懷高尚,這裏用來表示儒家安貧樂道的志向情操。褐:麻布衣服。

【5】珠玉:比喻道德高尚。

【6】顏:指顏回。

【7】閔:指閔子騫。兩人都是孔子的得意門生,安貧樂道的典範人物。

【8】期:期望。

【9】軒:廳堂外走廊的門窗。

【10】所思:思念的人,即指顏、閔之類。

【11】丘:墳。

【12】蔽:佈滿,遮掩。

【13】代:一本也寫作“世”,可從。

【14】同一時:是説世世代代的人都不免一死,這時不同的人都一樣了。一説,世世代代的人在死後就變成同一個時代的'人,因為人死後便無時代區分了。“時”釋為“時代”。

【15】千秋萬歲:千萬年,極言久遠。

【16】榮名:榮祿名位。

【17】之:往,到。

【18】悟:一本作“快”,通“娛”,覺得愉快。

【19】羨門子:古代傳説中的仙人。

【20】噭(jiào)噭:同“叫叫”,大喊大叫。

【21】自嗤:自我嗤笑。

賞析:

這首詩以今昔志趣的不同,説明作者思想由儒到玄,由積極到消極的轉變。

開頭兩句追憶少年時代以儒學為志趣,“詩書”概括了儒家的經典,是其崇尚的對象。

第三句源自《老子》(第七十章)“是以聖人被褐懷玉”,本指聖人不被人們瞭解,猶之外面穿着粗布衣服,懷內揣着的卻是美玉。東漢末趙壹作《疾邪詩》也用了這一句:“被褐懷金玉,蘭蕙化為芻。”那是説貧賤者德才再好也總是被人輕視,被人蓄意貶低。而在這首詩中“被褐懷珠玉”,則是説自甘貧賤而以德才璀璨為滿足。同一比喻在不同的場合下,因所取重點不同而有不同的含義,可説是對現成比喻的靈活運用。作者少年時以顏回、閔子騫為效法的榜樣,顏、閔都是孔門弟子,都以德行著稱。顏回是自甘貧賤、好學深思的典型,閔子騫則以孝友和不苟出仕著稱。作者以崇尚詩書、效法顏閔表現了少年時代對儒學的信仰。可是由於社會的動盪,司馬氏與曹氏奪權鬥爭之激烈,使作者的思想轉向了老莊哲學,並且具有較濃的虛無觀點。

“開軒臨四野”以下六句説明了這一轉變的契機。開軒窗而四望,形容視野寬廣;所處高,所望遠,形容盼望之迫切。然而“登高望所思”句,“所思”是指前代的賢哲還是當時的親朋,作者並未交代。《詠懷詩》中講到思人的有很多處,如:彷徨思親友,倏忽復至冥(其二);臨路望所思,日夕復不來(其三);步遊三衢旁,惆悵念所思(其二十九);獨坐山巖中,惻愴懷所思(其三十七);日暮思親友,晤言用自寫(其四十六);幽荒邈悠悠,悽愴懷所憐(其五十八);臨觴多哀楚,思我故時人(其六十四)。以上諸例“所思”都指同時之人,與親友、故人相當,應指為其欽慕的當時之人。然而所思不可見,只見高高低低的山岡上佈滿了墳墓,詩人不禁發出了“萬代同一時”的感慨。丘墓中各時各代的人都有,如今都成了枯骨,同時並在。“千秋萬歲後,榮名安所之”,隨着生命的消失,榮名也就毫無意義,因此也用不着去追求。從“開軒臨四野”至此的六句,以形象的語言描寫了作者思想的變化。

最後兩句,與開頭相對照,寫了變化後的思想狀況:“乃悟羨門子,嗷嗷今自嗤。”作者並非相信神仙,這裏只是託言遊仙,意謂懂得了羨門子之流所以要超脱世間的原因。“噭噭”是悲哭聲,《莊子·至樂》:“人且偃然寢於巨室(指死而葬之),而我噭噭然隨而哭之。”《至樂》是以生存為痛苦,死去為最大的快樂的,故以“隨而哭之”為大不應該。此詩即用此意。大意是:以前曾因親友凋零、世路險喊而痛苦流涕,今日一旦徹悟反而覺得可笑。《晉書·阮籍傳》説他“時率意獨駕,不由徑路,車跡所窮,輒慟哭而反”。可見他內心的苦悶。生於亂世感到無路可走,只有痛哭而已。苦悶無處發泄。於是反而為曠達、為狂放。“噭噭今自蚩”正表現了這種矛盾的心情。

這首詩雖表達了老莊思想,但與後來的玄言詩有很大區別。它含藴深微,語言形象,表達了作者矛盾苦悶之情。

詠懷魏晉阮籍全文、註釋、賞析5

[魏晉]阮籍

洪生資制度,被服正有常。

尊卑設次序,事物齊紀綱。

容飾整顏色,磬折執圭璋。

堂上置玄酒,室中盛稻樑。

外厲貞素談,户內滅芬芳。

放口從衷出,復説道義方。

委曲周旋儀,姿態愁我腸。

註釋:

【1】洪生:如同説“鴻儒”,有“學問”的大儒生。

【2】資:憑藉。

【3】制度:指古代的各種禮法章程。

【4】被服:穿戴。

【5】齊:一律。這裏指一律遵照。

【6】紀綱:指封建社會所規定的那些禮法綱常。

【7】容飾:儀容服飾。

【8】整:端莊、嚴肅。

【9】磬折:形容鞠躬彎腰的樣子。磬,古代的打擊樂器,形曲折。

【10】圭璋:兩種玉製禮器名。《禮記·禮器》孔疏雲:“諸侯朝王以圭,朝後執璋。”

【11】玄酒:古代祭祀用的水。

【12】稻樑:意同膏樑,泛指豐美食品。以上二句是形容這個儒生在廳堂上用白水待客以示儉,內室盛排魚肉稻樑,以窮奢極欲。

【13】外厲:外表上講究。厲,修煉。貞索談:冠冕堂皇的談吐。貞,同正。索,純。

【14】芬芳:指德行高尚。

【15】放口:隨口亂説。

【16】衷:內心。

【17】復説:改口又説。以上兩句的意思是:有時隨口亂説,倒是説出了幾句發自內心的話;但過後覺得走嘴了,於是就又立刻改口發起仁義道德的高論來。

【18】委曲周旋:矯揉造作,裝模作樣的樣子。

【19】儀:情態,儀容。

作品賞析:

司馬氏在奪取曹魏皇位的過程中,為掩飾其犯上篡權的醜行,虛偽地提倡以禮法治天下;於是,善於鑽營的小人,無不把自己打扮成禮法之士。如何曾,就以維護禮法者自居,借“居喪無禮”為名,欲使司馬昭放逐阮籍,“無令污染華夏”(《晉書·何曾傳》);如鍾會,也曾以嵇康“言論放蕩,非毀典謨”為口實,鼓動司馬昭殺之“以淳風俗”(《晉書·嵇康傳》)。這些都是典型的“禮法之士”的偽善嘴臉。但正是這樣一些人,卻也幹出過非毀禮法之事,乃至無君無父。阮籍這首詩,正是對這些“洪生”的形象的揭露。

“洪生資制度”一句是總起全詩。“洪生”本是鴻儒之意,這裏是指那些假禮法之士。他們總是標榜自己的行動都是遵禮守法的。“資制度”是憑藉、按照禮法制度之意。以下七句就是把他們“資制度”的`行為具體化。“被服”句寫其穿戴上也遵循禮法規定。“尊卑”二句是説他們平時遵守着尊卑高下的等級次序,處事接物也遵照着禮法綱常。“容飾”二句寫他們朝見時也容飾整潔,神色莊重,手執圭璋,行禮有儀。“堂上”二句是寫他們在祭祀時的表現。“玄酒”,是古代祭祀時用的水。《荀子·禮論》曰:“饗,尚玄尊(盛清水的酒杯)而用酒醴,先黍稷而飯稻樑。”所以這二句詩是説洪生在祭祀時也按照禮法以玄酒、稻粱作祭品。從以上的八句看,“洪生”似乎是無可指責的,他們的一切行動無不遵禮合制,他們的形象也無不道貌岸然。但這只是詩人的欲抑先揚,欲擒故縱,接下來,詩人筆勢一轉,以鋒利的筆觸揭示其內心的醜陋。

“外厲”二句説他們在外高談禮法,言論純正,但在家中卻不見高尚的言行。“滅”字用在此頗有份量,揭示其在“户內”無一點“芬芳”可言,出語辛辣有力。如果説“外厲”二句是説他們的言行不一,則“放口”二句就進一步揭露了他們即使在語言上也真假不一:當他們隨口而言時説的倒是真心話,但隨即又假正經起來,口發道德仁義的虛偽高論了。這四句,形象地刻畫了“洪生”變幻詭譎的偽善面孔。

最後,“委曲周旋儀”一句總收全文:原來以上所寫的“洪生”的一切言行,無不是在矯飾作偽,只是一種“委曲周旋”的假象!“姿態”句是詩人抒發的感慨。不過“愁”字在這裏倒並不是為“洪生”發愁,其寄託的感慨是十分深刻的。當時的所謂“禮法”實在是“坐制禮法,束縛下民”,而“禮法之士”也無不“欺愚誑拙,藏智自神。……假廉而成貪,內險而外仁”(《大人先生傳》),由此而弒主篡權,國家喪亂,詩人之愁當是為此。

這首詩在藝術上除上文分析時已説到的外,尚有以下幾點:首先,人物描寫的多面化。全詩從外貌到內心,從語言到行動,多方面地塑造了“洪生”的形象。其次,運用了對比的手法。前八句從正面描寫“洪生”之岸然道貌,接下四句從反面刻畫他的虛偽嘴臉,一反一正,形成強烈的反差和對比,極有力地烘托出人物全貌。而且後四句中每兩句中又相互對比,具體而微地描繪了人物語言和心理活動,使“洪生”的滑稽模樣可笑而又可卑,給人以深刻的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