糯米文學吧

位置:首頁 > 範文 > 校園

《海的盡頭是草原》觀後感[精品9篇]

校園1.96W

看完一部作品後,大家一定收穫不少吧,每個觀看完影片的人都有不一樣的感受與想法。觀後感你想好怎麼寫了嗎?下面是小編收集整理的《海的盡頭是草原》觀後感,歡迎大家分享。

《海的盡頭是草原》觀後感[精品9篇]

《海的盡頭是草原》觀後感1

很久沒有去過草原了,對草原連綿無盡一直是心心念念。今晚看的“海的盡頭是草原”這部電影滿足我心裏對草原的無限憧憬!原汁原味的視覺享受。此部電影根據“三千孤兒入內蒙”的真實歷史事件改編,描述了一段充滿悲歡離合的故事。將上世紀五十年代情景展現在電影中,電影色調有濃厚的歷史感,鏡頭通過不同視角進行拍攝。令人驚訝的是劇中的惡狼也是真的!在電影中有很多素人(當地居民),還有蒙古當地的演員,貼近實際。電影中草原是那樣和諧美好,在一望無際的大草原上,遠處牛羊成羣結對,小孩子們在嘻戲,少年們趕馬放羊。治癒觀眾的心靈。影片情緒飽滿,在這裏最要稱讚的就是馬蘇的'演技。漢族人馬蘇為了拍攝此部電影學習蒙古語數月,樹立出良好的草原人民形象。馬蘇飾演的薩仁娜,從眼神中就透露出濃濃的牧民熱情與淳樸。

最後的哭戲,也哭在我的心坎裏,崩潰就在那一瞬間我也不禁落淚。演員陳寶國,老戲骨,演技無可挑剔,真實動人,每一滴眼淚都是發自內心的悲傷。人性之美,都藴含在曲折的故事情節中娓娓道來。飾演草原阿爸(阿雲嘎)演出草原人民寬廣胸懷與善良的心靈,用無私的愛接納了來自遙遠南方的孩子。哥哥那木汗(王鏘)演出草原人民有種骨子裏的熱情,他們會把最好的東西奉獻給一個素不相識識的南方孩子。是那麼的真誠。

電影從民族精神上、情懷上還原了當時那一代人。丁程鑫飾演少年馬正元,首次登上大銀幕便展現出不俗演技。一個實力與魅力兼具的演員,為觀眾奉上一個充滿誠意又無比動人的故事。這是一部謳歌民族團結、傳遞人間真情與人間大愛的動人之作。展現出草原人民質樸善良的心靈如海般孕育出遼闊的愛!

《海的盡頭是草原》觀後感2

人心的善良來自於對陌生人的接納。這種接納是一個靈魂對另外一個靈魂的大愛,很純粹,沒有一點雜質。爾冬升這部電影,就是在唯美的草原上講述了這樣一個感人的故事:一個漢族的小女孩被一對內蒙夫婦收養,小女孩從抗拒到接受到感恩到徹底接受的整個過程。在這對內蒙夫妻的眼裏,小女孩就是他們可愛的孩子,直到他們因為她的任性失去了自己的孩子阿木漢,但最終還是選擇了接納。而對於小女孩,想回家的強烈願望使得她一直沒能真正擁抱新的生活,直到養父母的孩子阿木漢為了解救她而遭遇不幸,她才幡然悔悟,徹底放下了過去。

一個不幸只能用另外一個不幸去拯救。小女孩被母親留在了孤兒院,對一個幼小的心靈來説,這是何等的生命不能承受之重。當她一次次想回到她在上海的家,最終造成了另外一個不幸——阿木漢的.離去,這又是怎樣的一種沉重呢。可就是這樣一種不幸與不幸之間的傳遞,一定程度上治癒了女孩的心,並把所有的新傷舊痛稀釋在了她得到的無私的愛與包容裏。這就是一個鮮活的生命和命運博弈的過程。從抗爭到慘敗到臣服。唯有臣服,才有安樂。

愛是沒有差別和高低貴賤的。樸實真摯的愛讓人感到無窮的力量。但是唯有打開自己,去接受給予你的愛,去釋放你的愛,才能讓這個力量發揮出來。在自由的草原上,愛是熱烈的,厚重的。在馬蹄聲中,我們聽到的是為愛奔走的急促;在沙塵暴裏,我們看到的是為愛堅韌不拔不屈不撓的堅定;在草原的星空下,我們感受到的是愛帶來的靜謐和明天的希望。

可以推動一個靈魂的唯有另外一個靈魂。海的盡頭是草原,靈魂的盡頭是另外一個靈魂。

《海的盡頭是草原》觀後感3

《海的盡頭是草原》本質上講,它是一部講述救贖的故事,看完整個故事你會發現,原來他們都不像是表面上那麼温暖和善良。

先説杜思珩的親生哥哥杜思瀚,説他有愛是不錯,但他也很自私。在當年,聽到母親説要把身子弱的留在身邊,送走另一個身子好的。於是,他跑到雨中淋雨把自己弄生病了。順理成章,他是那個留在母親身邊的人。或許正是因為這份自責,他終身未娶,但在過去的幾十年裏並未主動去尋找親生妹妹,只是在母親即將離世,和自己身患絕症時日不多時才去往內蒙尋親。 再説善良的養母,對於養女杜思珩百般疼愛,但是她終究有沒有私信呢?在電影裏沒有明説,但據説影片有被剪輯掉關鍵信息。從故事中其實不難發現,她親生兒子那木汗因為生病導致失聲,因此一直沒有女孩願意嫁給他,後面的劇情裏也能看出,他是對杜思珩的情感不僅僅是兄妹之情。所以,養母也可能藏着自己的“小心思”。 這一點也能從養母親生兒子因流沙意外身亡後也能看出來,養父養母原本計劃丟棄掉杜思珩遠赴他鄉重新生活,但最後在杜思珩真情跪地後才得到諒解,最終更名為“那木汗”成為他們真正的“女兒”。

人性是不可估量的,這一生中每個人都在自我救贖,都在尋求那份心底裏的安寧。影片最後,親兄妹杜思瀚和杜思珩相見,擁抱和解,是一個大圓滿的結局。不過我倒希望結束停留在杜思珩被流沙吞沒那段,但我更擔心編劇或導演很難寫出後面的`劇情,因為那樣的人性思考或許更為複雜。 影片是將主題昇華到了大愛的高度,但在我看來能夠治癒他們的不是愛,而是宂長的時間,只有時間才能做到如此寬容。

《海的盡頭是草原》觀後感4

9月23日下午,赤峯市森林消防支隊結合實際紮實組織開展"喜迎,健功內蒙古"主題黨日活動,積極組織指戰員前往電影院集中觀看電影《海的盡頭是草原》,重温歷史經典亊件,在茫茫草原中感受和睦有愛的温馨畫面。

支隊始終培育引導廣大指戰員傳承和發揚黨在長期革命和建設實踐中,凝聚變成的光榮傳統和優良做風,在真情實感中汲取精神營養、注入前進力量。活動開展期間,支隊黨委委員帶頭進行學習討侖,談感受、話體悟,不斷凝聚思想共識,深化思想認知,引導指戰員自願踐運用命擔當,不負黨和人民重託。廣大指戰員採取撰寫觀影感悟、黨小組討侖等形式,交流思想、引發共鳴,不斷強化矢志健功立業、紮根林海、守衞北疆的堅定信念。

這部電影是根劇《3000名孤兒進入內蒙》的切實歷史亊件改編的。闡述了上世紀五十年帶末,新中國遭遇嚴重自然災害,大批南方孤兒面對營養不足的危機。在這個關頭,內蒙古自治區黨委、主動向中央請纓,本着"接一個,活一個,壯一個"的原則,將大約3000個來自南方城市的孤兒接到了大草原上,交給淳樸善良的牧民們收養。在這兒,遠離家鄉的孩子們要學着融入新的環境和家庭,面臨新的家人。而他們全部的不安與傷痛,都將被人間的真情與大愛一一化解。

"我以前也一直在想這些,但是現在只想知道他們過得好不好"、"我們永遠不會拋泣你。"一幕幕令人"破防"的畫面,讓觀影的全面隊員熱淚盈眶。跌宕起孚的故事情節,扣人心絃的'生動演繹讓他們沉浸其中,笑淚交織。大家心嚮往之,自始至終洋溢着厚重而博大的中華傳統文化的芬芳。電影中牧民們豪爽大氣,他們從心底裏流淌出來的人姓之美,民族大愛,再配上如詩如畫的草原風光,組成了一曲曲清新雋永的攢美之歌,帶給指戰員們久違的感動。

《海的盡頭是草原》觀後感5

説到底,每個人都生而平凡,內心都有自己的私慾,只是有些人的私心在人間大愛的渲染裏,顯得渺小而隱晦。

不同於杜思珩張揚而毫不掩飾的自私,額吉薩仁娜的私心是兒子到了適婚年紀卻因為嗓子壞掉而找不到媳婦而產生。因此,她收養杜思珩後也有“童養媳”的想法,這樣的念頭在她和伊德爾躺在蒙古包希望他留下來一起照顧孩子時有所表露,在她將首飾交給杜思珩時第一次被放大。

而那木汗一直以來對杜思珩的照顧也並非完全是單純哥哥對妹妹的喜愛,面對長大後馬正元和杜思珩第一次相見時眼神中的意味,他吃醋了。

可是這一對草原母子的私心,和他們對杜思珩發自內心的愛相比起來,微不足道。所以才能説出,如果妹妹執意要回上海,那便由她去吧。

因此,面對流沙,那木汗才捨身相救;在他死後,薩仁娜依然愛着杜思珩,為愛“和解”,誠然如主演馬蘇受訪時説的那樣,這個作品告訴人的哲思,是學會與世界和解,與他人和解,與自己和解。

這大概就是相認那一刻,當親生哥哥杜思瀚淚眼婆娑抓着杜思珩的手時,他內心千帆過盡,而她卻已經毫無波瀾。其實他們當時是處於不同的情緒維度上的,杜思瀚沉浸在團圓的感動之中,但於杜思珩來説,從不願相見到最終得見,杜思珩於她而言最多就是一個熟悉的陌生人。如她所言,有了自己的家庭之後,這種要回歸原生家庭的`執念就沒有了。

或許當她決定要遵守哥哥那木汗遺願的那一刻開始,原生家庭對她的羈絆就已經消失了。她也終於和曾經的家庭告別,與至親和解,不見,不念。

當百歲的薩仁娜和兒孫滿堂的杜思珩面對夕陽,當她隔着時空和女兒的親生母親對話:雖然未能見面,謝謝你把杜思珩生下來,給了我當她額吉的機會。

影片最後的結局看上去似乎是大團圓,卻也不是強行的he,因為每個人最終都因為愛而與自己和解了。

《海的盡頭是草原》觀後感6

前有《隱入塵煙》“逆襲”成功留下的後勁兒還沒過去,《海的盡頭是草原》就選擇在9月9日上映,恰逢中秋時節,光聽影片名字就不難猜出走的是慢節奏的温情路線,看樣子又要給的歲末季留下濃墨重彩的一筆。

從時間上來看,作品是具備戳中觀眾心理防線的天時條件的,特別是疫情下的團圓,親情與守望或許會變得更加清晰而刻骨,這讓人在觀看影片之時,會對作品傳遞出來的世界觀,有更深刻的'理解。

其實在沒進入到電影院之前,我和很多沒看過影片的人有相似的顧慮,關於導演是爾冬升這件事,不免會生出一些感慨:一個長期以懸疑刑偵等題材而聞名的香港導演,在以偏遠地區歷史為背景的作品中,能恰如其分地闡述出那段厚重歷史背後的人間百態嗎?會不會高開低走?

事實證明,這些顧慮都是多餘的。温情而不刻意煽情,追憶而不熱衷訴苦,當真實的歷史通過影視化呈現在觀眾面前的時候,即便時間已過一甲子之久,但是作為土生土長的內蒙人,還是能穿越時間的更迭get到那些主人公們的悲喜哀愁。

電影的背景取材於新中國歷史上真實事件“三千孤兒入內蒙”:上世紀五十年代末,新中國遭遇嚴重自然災害,特別是1959-1961年的饑荒威脅,致使江浙等地孤兒院不堪重負,大批孤兒面臨營養不足的危機,不得不向全國其他受災稍輕的地方求援。

此時在內蒙古自治區人民政府牽頭下,內蒙古自治區黨委、政府主動向中央請纓,本着“接一個,活一個,壯一個”的原則,將近3000名孤兒接到了大草原上,交給淳樸善良的牧民們收養。

對於那些遠離家鄉的南方孤兒們而言,雖然背井離鄉一輩子都難以見到親人必將是童年裏最灰暗的記憶,但相比於餓死的親人的懷裏,能在異地他鄉長出新的生命卻也顯得格外幸運。

雖然學着融入新環境,適應截然不同的生活方式和飲食習慣對於他們來説很難。但接納新的家人,是愛跨越山海,鏈接草原和沿海的雙向奔赴。

《海的盡頭是草原》觀後感7

看完電影《海的盡頭是草原》後,我覺得爾冬升導演非常懂得如何引導觀眾的情感,影片情感方面的處理非常細膩,以至於恍惚間讓我覺得不像中國電影。而鏡頭裏上個世紀五六十年代的中國上海和內蒙熟悉的場景和年代感,把中國當時的經濟情況和人民生活的困苦體現的淋漓盡致,大環境下小人物的艱辛讓當下的我們也同樣感同身受。不管過了多少年,早已年邁的母親臨終時話不多,卻句句離不開對失聯多年的女兒的思念,以及對拋棄女兒的愧疚。

“思念”這個詞沒有從任何一個人口中説出來,“杜思珩”這個名字卻無時不在,“愧疚”這個詞也同樣沒有從任何一個人的口中説出,但是每個人低頭沉默時,眼眸中閃過的情緒都含有一絲愧疚。陳寶國飾演的杜思瀚童年時為了留在母親身邊,故意淋雨生病,成年後也以工作忙為藉口逃避和母親一起尋找妹妹,卻在母親暮年、得知自己患有絕症時才敢踏出尋找妹妹的腳步,讓自己有生之年不留遺憾,而一段過去已有半個多世紀的故事也即將慢慢展開。二十世紀五六十年代的內蒙草原和南方城市上海完全不是一個畫風,雖然人們的生活也不富裕,但是相比嘈雜擁擠的上海,中國的`內蒙草原讓人豁然開朗,來到這裏的小杜思珩執拗的帶着母親給的小毛巾不放手,可是我覺得其實她早已對這裏的額吉產生了不一樣的感情,雖然執念很深,杜思珩依然帶着觀眾領略到了草原人的熱情豪爽、寬容,對大自然的敬仰以及順應自然和命運的樂觀精神。來到了遼闊的內蒙草原,爾冬升導演的鏡頭裏即使沒有萬馬奔騰,跟着那幾個草原漢子在草原上騎着駿馬奔跑追逐,身姿挺拔,狂野又瀟灑。

半個多世紀的歲月,一段不長的歷史,人類卻經歷了一生,風雲變換,時代和人的心境都發生了改變,新的牽掛不斷出現,舊的事情就不得不一個接一個的放下,與大小無關,與血緣無關,或許這只是“命運的指引”。影片結尾那句“我們共同的女兒”讓我熱淚盈眶。

《海的盡頭是草原》觀後感8

草原大愛,細膩如涓涓細流,流進我的心裏。

開頭放一首我最愛的《長子》,淺淺安利兩位優秀的音樂劇演員。

今天買了票之後,我去看了預告片,爾導一改打打殺殺的懸疑風格,草原的廣闊和細膩的刻畫毫無衝突感,每一個來自草原的空鏡都很美,每次都讓我顫慄。

電影分成了三條時間線,交替敍述的拍攝手法非常考驗導演對鏡頭語言的設置功力,平淡的敍事給人一種剋制的浪漫,爾導慢慢鋪設的時間線和情節不會給人突兀的茫然失措感,當最後的戲劇高潮來臨時,作為觀眾的我陷入了這份久久難以平靜的感動裏。

不涉及劇透的感動,最後巴德瑪老師出現在大屏幕的那段時間,我被那種真正的從草原風沙中走來的生命力震驚得熱淚盈眶,這種感動是沒有一位演員能帶來的。

“我長大了,會不會,去遠方,成為誰”

《海的盡頭是草原》的海是上海的海,一輛列車,從南方開往草原,等待孩子的是新的阿爸和額吉,是在草原上未知的經歷和危險......會把狼羣認成很兇的狗狗,會不適應草原的奶製品,會想家,會想要循着北極星找到家。

看完電影回家的路上,感覺心裏空落落的,沒看電影前,我以為是電影人對民族大愛的再一次獻禮,但實際上,是爾冬升對“以後只拍愛了”留下的第一個感歎號,除了情節設置以外,電影的配樂非常具有草原風格,大氣磅礴的絃樂、具有緊迫感的呼麥都是亮點。

總的來説,它像一杯剛沏好而滾燙的.茶,草原的愛是飄散的茶香,溢滿了小小的影廳。當你喝下它時,愛從眼睛流出來,民族團結和情感的濃烈哽在喉頭,你扇扇嘴説“好燙”,那是冷漠塵土中一點點流露的愛,你不會馬上品嚐到它,因為它細水長流,流淌在時間裏,潤色着冷漠世界。

阿爸説,我永遠不會拋棄你。

人類閃光的時刻,因沒有刻意昇華的情感和草原的愛在大屏幕上表露無遺。

《海的盡頭是草原》觀後感9

9月23日下午,赤峯市森林消防支隊結合實際紮實組織開展“喜迎二十大,建功內蒙古”主題黨日活動,積極組織指戰員前往電影院集中觀看電影《海的盡頭是草原》,重温歷史經典事件,在茫茫草原中感受和睦有愛的温馨畫面。

支隊始終教育引導廣大指戰員傳承和發揚黨在長期革命和建設實踐中,凝聚形成的光榮傳統和優良作風,在真情實感中汲取精神營養、注入前進力量。活動開展期間,支隊黨委委員帶頭進行學習討論,談感受、話體悟,不斷凝聚思想共識,深化思想認知,引導指戰員自覺踐行使命擔當,不負黨和人民重託。廣大指戰員採取撰寫觀影感悟、黨小組討論等形式,交流思想、引發共鳴,不斷強化矢志建功立業、紮根林海、守衞北疆的堅定信念。

這部電影是根據《3000名孤兒進入內蒙》的真實歷史事件改編的`。闡述了上世紀五十年代末,新中國遭遇嚴重自然災害,大批南方孤兒面臨營養不足的危機。在這個關頭,內蒙古自治區黨委、政府主動向中央請纓,本着“接一個,活一個,壯一個”的原則,將大約3000個來自南方城市的孤兒接到了大草原上,交給淳樸善良的牧民們收養。在這裏,遠離家鄉的孩子們要學着融入新的環境和家庭,面對新的家人。而他們所有的不安與傷痛,都將被人間的真情與大愛一一化解。

“我以前也一直在想這些,但是現在只想知道他們過得好不好”、“我們永遠不會拋棄你。”一幕幕令人“破防”的畫面,讓觀影的全體隊員熱淚盈眶。跌宕起伏的故事情節,扣人心絃的生動演繹讓他們沉浸其中,笑淚交織。大家全神貫注,自始至終洋溢着厚重而博大的中華傳統文化的芬芳。電影中牧民們豪爽大氣,他們從心底裏流淌出來的人性之美,民族大愛,再配上如詩如畫的草原風光,組成了一曲曲清新雋永的讚美之歌,帶給指戰員們久違的感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