糯米文學吧

位置:首頁 > 範文 > 校園

高二數學聽課記錄

校園2.79W

聽課記錄能狗促進教師的進步,學習其他教師的長處,改正自己的不足。高二數學聽課記錄怎麼寫?以下是小編整理的高二數學聽課記錄,歡迎閲讀。

高二數學聽課記錄

教學內容:人教版二年級下冊。

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結合具體生活情境,感受並認識質量單位千克和克,瞭解1千克和1克的實際質量,初步建立千克、克的質量觀念;掌握“1千克=1000克”,並能進行簡單的換算。

能力目標:讓學生經歷“稱”的過程,通過各種活動讓學生對重量進一步的體驗,培養學生的估測能力;活動中,讓學生學會與人合作,與人分享,培養學生統計、分析問題的能力。

情感目標:

以多種形式的操作感知活動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體驗數學與實際生活的密切聯繫,感受數學就在身邊。

教學重難點:建立1千克和1克的觀念,培養學生估量物體質量的能力。

教學準備:多媒體課件、天平、砝碼、硬幣、枱秤、電子秤、人體秤、兩袋鹽、水果、奶、快餐面、沙子、大米等各種物品。

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境、感知輕重。

1、遊戲導入:

師:同學們,我們先來做個遊戲好嗎?請三名同學到前面來做背一背的遊戲,誰想來?

生:(3名同學分別是胖、中、瘦)

師:請你們三個互相背一背,然後説説自己對同學的體重有什麼感受?

生1:我覺得沈春鵬最重,王宇洋最輕。

生2:我覺得沈春鵬比高一民重。

生3:我覺得王宇洋很輕。

師:看來,人是有輕有重的。那我們身邊的物體是不是這樣呢?現在就請你任選兩種不同的物體,用兩隻手掂一掂,互相説説你的感受。

生:(掂物體,感知輕重)

生1:一袋鹽和一袋奶比,鹽比較重,奶比較輕。

生2:一桶浴液比一袋方便麪重。

生3:一塊橡皮比一本字典輕很多。

……

師:看來我們身邊的物體也是有輕有重的。以前我們學習過計量長度的單位有哪些?

生:有米、分米、釐米、毫米,還有千米。

師:那你知道在生活中有哪些計量物體重量的單位呢?

生1:我知道克、千克和噸。

生2:我還知道公斤和斤。

生3:我還知道毫克。

師:你們知道得真多,看來你們在生活中細心觀察了。在這些單位中,克、千克、毫克和噸都是國際上通用的重量單位,今天我們就來認識其中的千克和克。(板書課題)

[評析:從學生的生活經驗和已有的知識背景出發,安排了背一背、掂一掂、比一比三個活動,提供給學生充分進行數學實踐活動的機會,充分調動學生的手、口、腦等多種感官參與數學學習活動,親身感知體驗獲得豐富具體的數學知識,讓學生經歷探索的過程,給學生許多自由活動並發現數學知識的時間、空間。讓學生在活動中體驗,在體驗中思考,在思考中探究,在探究中感受。]

二、實踐體驗,建立概念。

1、建立千克的質量觀念。

(1)稱一稱。

師:要知道物體到底有多重,可以怎麼辦?

生:應該用秤稱一稱。

師:你們都認識什麼秤?

生1:我認識彈簧秤。

生2:我認識枱秤。

生3:我認識電子秤和天平。

師:今天我們主要要用到枱秤和天平。在你們的桌上都放着規格一樣的袋鹽,兩袋鹽有多重呢?

生:1000克。

師:你是怎麼知道的?

生:因為我看到袋上寫着一袋鹽是500克,那兩袋鹽就重1000克。

師:我們用秤稱一稱,驗證一下好嗎?誰會看這種枱秤,説説怎麼看?

生:現在什麼也沒放,指針指向0,如果指向1就是1千克,指向2就是千克。

師:也就是指針指向幾,就是幾千克。請每個小組選兩名同學拿着兩袋鹽到前面來稱一稱。

生:(分別稱出2袋鹽的重量)正好1千克。

(2)掂一掂。

師:請同學們把2袋鹽放在手上掂一掂,感受一下這1千克的重量。

生:(操作感受)

(3)估一估。

師:同學們都感受到了1千克的重量,現在我們進行一個小小的`比賽。請同學們藉助1千克鹽的重量帶給我們的感受,估計一下你們小組的水果幾個大約重1千克,看看哪個小組估計得最準確。

生:(用袋裝水果,估計重量)

生1:我們小組估計8個蘋果大約重1千克。

生2:我們小組估計6個桃子大約重1千克。

生3:我們小組估計11個橘子大約重1千克。

師:現在你們就來稱一稱吧。

生:(把小組估計的水果放在秤上稱。)

生1:(8個蘋果)多了一點。

生2:(6個桃子)也多了一點。

生3:(11個橘子)還是多一點。

師:那你們(生3)能不能調整一下?

生:拿下來1個橘子。

師:大家快看,這回差不多是1千克。同學們真了不起,第一次估計1千克的重量就已經很接近了。剛才,小組在活動的時候,老師發現有1個小組的做法和大家不太一樣,我們聽聽他們是怎麼做的。

生:我們小組先是掂一掂2袋鹽,再掂一掂5個桃子的重量,感覺有些輕,就又加了1個桃子,再掂一掂,差不多,才認為6個桃子的重量大約是1千克。

師:你們覺得這種方法怎麼樣?

生:這種方法很好,可以估計的更準確一些。

師:他們一邊估計,一邊比較,有一種嚴謹的學習態度,希望其他同學也能象他們小組學習。

[評析:這個活動是討論—體驗—交流—再體驗的過程。讓學生在體驗的過程中真正感受到估得比較準確的方法。當學生體驗完,交流後有了進一步感受後,他們產生了再次體驗、探究的需要。而這時讓學生再次體驗,學生的感受更深刻,人人都得到成功的體驗。]

(4)找一找。

師:我們知道了1千克的重量,在你們準備的物品中有沒有大約重1千克的?舉起來給大家看看。

生:2袋掛麪、4袋奶……

(5)猜一猜。

師:老師這有兩樣東西,(出示:一大堆棉花,一小堆鐵釘)你們猜猜哪個重?

生1:棉花重。

師:為什麼?

生1:因為棉花那麼一大堆,比鐵釘多,所以棉花重。

生2:我猜可能一樣重,因為鐵沉。

師:到底誰説得對?你們自己想辦法驗證吧。

生:(有的掂一掂,有的稱一稱)一樣重。

師:那我想問問,剛才説棉花重的同學,你們現在有什麼想法?

生:物體的輕重不能光看堆大,堆小。

師:是啊,物體的的體積大,但不一定重;體積小,不一定就輕。

[評析:設計“比一比”的遊戲活動,學生很喜歡。孩子想獲勝的心理促使他們在活動時積極開動腦筋。整個活動學生是在積極、主動的狀態下完成的。交流時,讓學生感受到分享的快樂,讓學生在輕鬆、平等的氛圍裏暢所欲言。值得一提的是,學生在活動中學會了猜想—驗證這一科學的研究問題的方法。]

(6)拎一拎。

師:老師這還有些東西(大米:2千克,沙子:3千克,油:5千克)同學們拎一拎,感受這些物體大約重幾千克?再看看下面的標籤。

生:(分組拎物品,感受幾千克的重量。)

(7)説一説。

師:除了這些,生活中常用千克做單位表示重量的還有哪些?

生:青菜、麪粉……人體的體重。

師:想稱稱自己的體重嗎?好,到前面稱稱吧,一個人稱,另一個人讀數。

生1:王帥的體重是29千克。

生2:徐哲的體重是28公斤。

師:28公斤也就是28千克。

2、建立克的質量觀念。

師:同學們知道了常用千克做單位表示物體的重量,我這有一枚2分硬幣,我們稱稱它的重量。(放在台秤上)

生:太輕了,指針根本沒動。

師:那這枚2分硬幣還能不能用千克做單位表示它的重量呢?那應該用什麼單位來表示呢?

生:用“克”做單位。

師:想知道它的重量嗎?我們可以用天平稱一秤。(介紹天平的使用方法,並稱重)這枚2分硬幣有多重?

生:1克。

師:用手掂一掂,感受一下1克的重量,小組互相説一説自己的感受。

生:(動手操作,感知1克)

生1:太輕了,我好象一點感覺也沒有。

生2:太輕了,手裏好象什麼都沒有。

師:這1克的重量非常輕,看看學具盒裏還有哪些物體的重量大約是1克?

生:扣、2個曲別針、一個小藥片……

生:3粒花生大約重1克。

師:我們稱稱看,3粒花生的重量是不是1克?(在天平上稱超過1克,減1粒,再減1粒。)大家看,像這樣的1粒花生的重量大約是1克。

師:用手掂一掂你身邊的比較小的文具,估計一下它的重量。

生:一支鉛筆大約20克,一塊小橡皮大約1克,一張紙大約5克……

3、建立千克與克的聯繫。

師:老師這有一大袋和一小袋米,小組互相掂一掂,估計一下它們的重量。

[評析:學生經歷感知實際重量的活動,讓學生在活動中學生通過動手實踐、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注重在活動中培養學生的情感,在一系列富有趣味的活動中,感受到了數學學習的快樂。同時體驗了知識的形成過程,自然也培養了學生的積極情感與態度,進而形成正確的價值觀。]

生1:我估計大袋大約100克。

生2:我估計大袋約重150克。

師:老師告訴大家,課前老師已經稱好了它的重量,是200克。那小袋的呢?

生:大約50克。

師:對了。每組大小兩袋米合起來重多少克?

生:重250克。

師:那計算一下,4組合起來呢?

生:1000克。

師:來,我們把這些大米放枱秤上稱一稱,讀出數來?

生:1千克。

師:通過實際稱重,我們又知道這些大米的重量是1千克,(指板書:1千克 1000克)這兩個數量之間有什麼關係?

生:1千克=1000克

師:(板書結論)我們還可以用字母來表示千克和克,有誰知道?

生:千克用字母kg表示,克用字母g表示。

師:那我們還可以寫成1kg=1000g

三、總結延伸:

師:這節課,我們通過實際操作,親身感受並瞭解了千克和克的實際重量。我們看到,數學知識就在我們身邊。課後,請同學們用今天所學的知識去解決生活中更多的實際問題。

點評:

本課教學流暢、自然,主要有以下三方面特色:

一、從生活中學數學,在生活中“用數學”。

數學知識源於生活,老師通過一些貼近學生實際生活又藴涵着數學問題的活動,讓學生不僅可以多次體驗常見的物體的重量,逐步建立起重量單位的正確觀念,而且還在這一過程中瞭解一些有關的常識;通過感知,拉近了抽象的“重量”與形象的距離,使學生感到容易理解。而讓學生去掂一掂物品的重量這一活動,就是將數學知識應用於生活,使學生在解決數學問題的過程中,進一步感受、體驗、理解數學知識,證明我們學習的數學是有用的數學。從這些方面,讓學生切實感受數學與生活的聯繫,逐步學會用數學的眼光觀察事物。

二、提供學生充分實踐和交流的機會,使他們得到廣泛的數學活動經驗。

斯托利亞爾在《數學教育學》中明確指出:“數學教育是數學活動的教育”現代教學論主張:“要讓學生動手做科學,而不是用耳朵聽科學。”本課,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應充分讓學生動手、動口、動腦,在活動中學習數學,在活動中自己理解和掌握數學知識、思想和方法,在活動中,充分體驗成功的喜悦。學生之間存在着個體差異,所以各人思維也不盡相同,思維的交流常會迸發出智慧的火花。在合作的過程中,學生可以學習別人的方法和想法,表達自己對問題的看法,可以更多地滿足認可與欣賞的需要,從而學會從不同的角度、用不同的方式認識數學,充分發揮他們的主體作用,讓他們互助互學,集思廣益,讓需要解決的問題從學生中來,再到學生中去,養成與別人合作與交流的習慣。

三、讓學生在活動中體驗到學習數學的樂趣。

教學時老師採用了學生喜歡的學習方法,讓學生主動探求、主動合作、主動獲取知識,形成技能,親生經歷將實際問題抽象成數學模型並進行解釋與應用的過程,進而使學生獲得對數學理解的同時,在思維能力、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等方面得到進步和發展。

標籤:聽課 高二 數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