糯米文學吧

位置:首頁 > 範文 > 校園

《登樓》原文及翻譯賞析

校園1.69W
《登樓》原文及翻譯賞析1

中秋登樓望月 宋朝 米芾

《登樓》原文及翻譯賞析

目窮淮海滿如銀,萬道虹光育蚌珍。

天上若無修月户,桂枝撐損向西輪。

《中秋登樓望月》譯文

目之所及的淮海海水就好似銀子般泛着白光,彩色的光芒下,蚌孕育着珍珠。

天上的月如果沒有人為他修治,桂樹枝恐怕會撐破月亮。

《中秋登樓望月》註釋

萬道虹光:引用民間傳説。傳説月圓之時,蚌才育珠。

修月户:傳説月亮是由七寶合成的,人間常有八萬二千户給它修治。

《中秋登樓望月》簡析

這首詩引用了兩個民間傳説,一是民間傳説珍珠的育成與月的盈虧有關,月圓之時蚌則孕珠;二是民間傳説月由七寶合成,人間常有八萬二千户給它修治。這樣借傳説詠月,又為中秋之月增添了神話的色彩,使中秋之月更為迷人。

鐵甕城高聳入雲,鄰近青天,白尺高的望海樓好像飛上了鐵甕城與青天相連。揮毫賦詩時江水攜帶着濤聲流到了筆下,不禁想起了三峽,舉杯豪飲時點點帆影映入了酒杯,令人思念六朝。一陣陣號角聲好像催促太陽落山,江面上無緣無故升騰起白色霧氣。坎坷的往事忽然湧上心頭,哪裏的景色能讓我賞心悦目呢?不論面對春風還是面對秋月,我的心頭卻感到茫然。

《登樓》原文及翻譯賞析2

原文:

宣州謝脁樓餞別校書叔雲/倍侍御叔華登樓歌

朝代:唐朝

作者:李白

棄我去者,昨日之日不可留;

亂我心者,今日之日多煩憂。

長風萬里送秋雁,對此可以酣高樓。

蓬萊文章建安骨,中間小謝又清發。

俱懷逸興壯思飛,欲上青天攬明月。

抽刀斷水水更流,舉杯消愁愁更愁。

人生在世不稱意,明朝散發弄扁舟。

譯文及註釋:

譯文

棄我而去的昨天已不可挽留,

擾亂我心緒的今天使我極為煩憂。

萬里長風吹送南歸的鴻雁,面對此景,正可以登上高樓開懷暢飲。

你的文章就像漢代文學作品一般剛健清新。而我的詩風,也像謝朓那樣清新秀麗。

我們都滿懷豪情逸興,飛躍的神思像要騰空而上高高的青天,去摘取那皎潔的明月。

好像抽出寶刀去砍流水一樣,水不但沒有被斬斷,反而流得更湍急了。我舉起酒杯痛飲,本想借酒消去煩憂,結果反倒愁上加愁。

啊!人生在世竟然如此不稱心如意,還不如明天就披散了頭髮,乘一隻小舟在江湖之上自在地漂流(退隱江湖)罷了。

註釋

⑴此詩《文苑英華》題作《陪侍御叔華登樓歌》,則所別者一為李雲,一為李華。李白另有五言詩《餞校書叔雲》,作於某春季,且無登樓事,與此詩無涉。宣州:今安徽宣城一帶。謝朓樓:又名北樓、謝公樓,在陵陽山上,謝朓任宣城太守時所建,並改名為疊嶂樓。餞別:以酒食送行。校(jiào)書:官名,即祕書省校書郎,掌管朝廷的圖書整理工作。叔雲:李白的叔叔李雲。

⑵長風:遠風,大風。

⑶此:指上句的長風秋雁的景色。酣(hān)高樓:暢飲於高樓。

⑷蓬萊:此指東漢時藏書之東觀。《後漢書》卷二三《竇融列傳》附竇章傳:“是時學者稱東觀為老氏藏室,道家蓬萊山”。李賢注:“言東觀經籍多也。蓬萊,海中神山,為仙府,幽經祕籍並皆在也。”蓬萊文章:借指李雲的文章。建安骨:漢末建安(漢獻帝年號,196—220)年間,“三曹”和“七子”等作家所作之詩風骨遒上,後人稱之為“建安風骨”。

⑸小謝:指謝朓,字玄暉,南朝齊詩人。後人將他和謝靈運並舉,稱為大謝、小謝。這裏用以自喻。清發(fā):指清新秀髮的詩風。發:秀髮,詩文俊逸。

⑹俱懷:兩人都懷有。逸興(xìng):飄逸豪放的興致,多指山水遊興,超遠的意興。王勃《滕王閣序》:“遙襟甫暢,逸興遄飛”。李白《送賀賓客歸越》:“鏡湖流水漾清波,狂客歸舟逸興多。”壯思飛:盧思道《盧記室誄》:“麗詞泉湧,壯思雲飛。”壯思:雄心壯志,豪壯的意思。

⑺覽:通“攬”,摘取。覽明月:《唐詩鑑賞辭典》(上海辭書出版社1983年版)作“攬明月”。

⑻稱(chèn)意:稱心如意。

⑼明朝(zhāo):明天。散發(fà):不束冠,意謂不做官。這裏是形容狂放不羈。古人束髮戴冠,散發表示閒適自在。弄扁(piān)舟:乘小舟歸隱江湖。扁舟:小舟,小船。春秋末年,范蠡辭別越王勾踐,“乘扁舟浮於江湖”(《史記·貨殖列傳》)。

賞析:

這首詩作於安史之亂前不久。李白於742年(天寶元年)懷着遠大的政治理想來到長安,任職於翰林院。二年後,因被讒而離開朝廷,內心十分憤慨地重新開始了漫遊生活。大約是在公元753年(天寶十二載)的秋天,李白來到宣州,客居宣州不久,他的一位故人李雲行至此,很快又要離開,李白陪他登謝朓樓,設宴送行。宣州謝朓樓是南齊詩人謝朓任宣城太守時所建。李白曾多次登臨,並寫過一首《秋登宣城謝朓北樓》。

李白要送行的李雲,是當時著名的古文家,任祕書省校書郎,負責校對圖書。李白稱他為叔,但並非族親關係。李雲又名李華,是當時著名的散文家,曾任祕書省校書郎,公元752年(天寶十一年)任監察御史。獨孤及《檢校尚書吏部員外郎趙郡李公中集序》中記載:“(天寶)十一年拜監察御史。會權臣竊柄,貪猾當路,公入司方書,出按二千石,持斧所向,列郡為肅。”可見李云為官的剛直、清正和不畏權貴。這首詩是在李雲行至宣城與李白相遇並同登謝朓樓時,李白為之餞行而作。

《登樓》原文及翻譯賞析3

徵埃成陣,行客相逢,都道幻出層樓。指點檐牙高處,浪擁雲浮。今年太平萬里,罷長淮、千騎臨秋。憑欄望,有東南佳氣,西北神州。

千古懷嵩人去,還笑我、身在楚尾吳頭。看取弓刀,陌上車馬如流。從今賞心樂事,剩安排、酒令詩籌。華胥夢,願年年、人似舊遊。

翻譯

路上行人,踏起的陣陣塵埃四處飛揚,行客相逢的時候,都交口稱道:這座大樓像幻覺中出現的奇景。他們指點着最高處的檐牙,稱讚它建築的奇異雄偉,像波浪起湧,浮雲飄動。今年這一帶有萬里長的地方,金兵沒有來侵犯,人們過着太平的日子。但是,這還不夠,還要廢除長淮的界限,恢復原來宋朝的版圖。我們要建立一支有千騎的地方軍,用以保衞地方上的安寧。登上高樓,憑靠着欄干觀望,東南臨安的上空,有一股吉祥的氣象,這可能是皇帝下決心要發兵打過長淮去,收復西北的神州。

有很長的時間了,懷念嵩洛的李德裕早已去世了;有人笑我,為什麼在這個楚尾吳頭的地方不走?看吧!像刀弓一樣的田中小道上,往來的車馬像流水似的連綿不斷。從現在起,我們要盡情地享受這賞心樂事的快樂,要儘快安排酒令詩籌等娛樂器具,以供應人們來這裏飲酒賦詩的時候用,我們要把這裏建設成華胥國,雖然這是個夢,但是,我們祝願人們年年來這裏象舊地重遊一樣。

註釋

徵埃:行路人走起來的塵埃。

幻出:虛構的意思。

檐牙:古代建築屋檐上翹的叫飛檐,沿着屋檐的邊沿下垂的叫檐牙。

長淮:指淮河之長。

千騎:辛棄疾在滁州建立了一支地方武裝。農忙時生產,閒時訓練,戰時打仗。

憑欄:倚着欄干。

佳氣:吉祥的氣象。

神州:泛指中國。

懷嵩:懷嵩樓。懷嵩樓即今北樓,唐李德裕貶滁州,作此樓,取懷嵩洛之意。

楚尾吳頭:滁州為古代楚吳交界之地。,故可稱“楚尾吳頭”。

陌上:田野小道。

華胥:人名。傳説是伏羲氏的母親。

創作背景

這首詞作於乾道八年(1172年),辛棄疾時年三十三歲,在知滁州任上。辛棄疾到滁州後,採取了一系列的有力措施,經過一番努力,不到半年的時間,各方面都取得好的效果。為了與人民同享歡樂,建了這座奠枕樓。樓成後,他懷着喜悦的心情,與友人李清宇同遊奠枕樓,興之所至,寫了這首詞以和李清宇。

賞析

辛棄疾的這首詞由登樓而有感,登高遠望,一片欣欣向榮的景象。作者胸懷天下,仍不能忘懷的是還在淪陷的中原大地,但作者同樣對失地的收復充滿希望。

上片描寫奠枕樓的宏偉氣勢以及登高遠眺的所見所感,“徵埃成陣,行客相逢,都道幻出層樓。指點檐牙高處,浪擁雲浮。”五句以來往行人的口吻來描述高樓的氣勢,一是奠枕樓建設速度之快,如同一夜之間拔地而起;二是奠枕樓高聳入雲,氣勢非凡。“徵埃成陣”,“今年太平萬里”是人民安樂的根本條件,點出了行客如雲,市場繁茂,以前的饑荒淒涼的景象,已經絕跡。接下來寫的是登上樓以後的感受。首先,作者感到欣喜,因為金兵沒有來侵擾,老百姓今年獲得了一個安定豐收的好年景。作者的思路沿着滁州這一個地區擴展到全國,步步深入,一環扣一環,最後把矛頭直接刺向南宋當朝:“東南佳所,西北神州。”弓刀陌上,車馬如流是作者把思路從廣闊的視野又收回到奠枕樓周圍的實景中去。在樓上遠眺,一是寄希望於南宋朝廷,二是面對中原感到痛心不已,東南雖然可以苟安一時,但是不可以忘記了北伐中原的大業。

下片頭三句“千古懷嵩人去,還笑我、身在楚尾吳頭”是由古人聯想到自己。當年李德裕在滁州修建了懷嵩樓,最後終於回到故鄉嵩山。但是作者自己處於這個南北分裂的時代,祖國不能統一,故土難回,肯定會讓李德裕笑話自己。這裏已經道出了詞人心中的悲痛,但看着樓下人來人往的繁榮景象,作者又有了信心。辛棄疾初到滁州,見到的人民是:“方苦於飢,商旅不行,市場翔貴,民之居茅竹相比,每大風作,惴惴然不自安”。(見《鉛刀編·滁州奠枕樓記》)而現在完全換了另一種景象,這是他初現身手的'政績,也是他的驕傲。“從今賞心樂事,剩安排、酒令詩籌。華胥夢,願年年、人似舊遊。”作者無法抑制自己喜悦的心情,感到自己即將有所作為,一定能夠讓滁州百姓的生活像黃帝夢中華胥國那樣寧靜和平。

這首詞豪放雄偉,起伏跌宕,層次分明,步步深入,是辛棄疾南渡後,在抗金前哨的一首重要的詞作。

《登樓》原文及翻譯賞析4

原文:

登樓

朝代:唐朝

作者:杜甫

花近高樓傷客心,萬方多難此登臨。

錦江春色來天地,玉壘浮雲變古今。

北極朝廷終不改,西山寇盜莫相侵。

可憐後主還祠廟,日暮聊為樑甫吟。

譯文及註釋:

直譯

繁花靠近高樓,遠離家鄉的我觸目傷心,

在這全國各地多災多難的時刻,我登樓觀覽。

錦江兩岸蓬蓬勃勃的春色鋪天蓋地湧來,

玉壘山上的浮雲,古往今來,千形萬象,變幻不定。

朝廷如同北極星一樣最終都不會改換,

西山的寇盜吐蕃不要來侵擾。

可歎蜀後主劉禪那樣的昏君,

仍然在祠廟中享受祭祀,

黃昏的時候我也姑且吟誦那《樑甫吟》。

註釋

(1)客心:客居者之心。

(2)錦江:即濯錦江,流經成都的岷江支流。成都出錦,錦在江中漂洗,色澤更加鮮明,因此命名濯錦江。

來天地:與天地俱來。

(3)玉壘浮雲變古今:是説多變的政局和多難的人生,捉摸不定,有如山上浮雲,古往今來一向如此。

玉壘:山名,在四川灌縣西、成都西北。

變古今:與古今俱變。

(4)北極朝廷終不改,西山寇盜莫相侵:這位兩句是説唐代政權是穩固的,不容篡改,吐蕃還是不要枉費心機,前來侵略。唐代宗廣德年間九月,吐蕃軍隊東侵,涇州刺史高暉投降吐蕃,引導吐蕃人攻佔唐都長安,唐代宗東逃陝州。十月下旬,郭子儀收復長安。十二月,唐代宗返回京城。同年十二月,吐蕃人又向四川進攻,佔領了鬆州、維州等地。

北極:星名,北極星,古人常用以指代朝廷。

終不改:終究不能改,終於沒有改。

西山:指今四川省西部當時和吐蕃交界地區的雪山。

寇盜:指入侵的吐蕃集團。

(5)後主:劉備的兒子劉禪,三國時蜀國之後主。曹魏滅蜀,他辭廟北上,成亡國之君。

還祠廟:意思是,詩人感歎連劉禪這樣的人竟然還有祠廟。這事借眼前古蹟慨歎劉禪榮幸佞臣而亡國,暗諷唐代宗信用宦官招致禍患。成都錦官門外有蜀先主(劉備)廟,西邊為武侯(諸葛亮)祀,東邊為後主祀。

還:仍然。

(6)聊為:不甘心這樣做而姑且這樣做。

梁父吟:古樂府中一首葬歌。《三國志》説諸葛亮躬耕隴畝,好為梁父吟。藉以抒發空懷濟世之心,聊以吟詩以自遣。“父”通“甫”讀三聲fǔ 傳説諸葛亮曾經寫過一首《梁父吟》的歌詞

韻譯

登樓望春近看繁花遊子越發傷心;

萬方多難愁思滿腹我來此外登臨。

錦江的春色從天地邊際迎面撲來;

從古到今玉壘山的浮雲變幻莫測。

大唐的朝廷真像北極星不可動搖;

吐蕃夷狄莫再前來騷擾徒勞入侵。

可歎劉後主那麼昏庸還立廟祠祀;

日暮時分我要學孔明聊作梁父吟。

賞析:

這首詩是764年(唐代宗廣德二年)春,杜甫在成都所寫。當時詩人客居四川已是第五個年頭。上一年正月,官軍收復河南河北,安史之亂平定;十月便發生了吐蕃攻陷長安、立傀儡、改年號,代宗奔逃陝州的事;不久郭子儀收復京師。年底,吐蕃又破鬆、維、保等州(在今四川北部),繼而再攻陷劍南、西山諸州。詩中“西山寇盜”即指吐蕃,“萬方多難”也以吐蕃入侵為最烈,同時,也指宦官專權、藩鎮割據、朝廷內外交困、災患重重的日益衰敗景象。

《登樓》原文及翻譯賞析5

次韻太守向公登樓眺望二首

茫茫汝水抱城根,野色偷春入燒痕。

千點湘妃枝上淚,一聲杜宇水邊魂。

遙憐鴻隙陂穿路,尚想元和賊負恩。

粉堞女牆都已盡,恍如陶侃夢天門。

庖煙起處認孤村,天色清寒不見痕。

車輞湖邊梅濺淚,壺公祠畔月銷魂。

封疆盡是春秋國,廟食多懷將相恩。

試問李斯長歎後,誰牽黃犬出東門。

翻譯

茫茫的汝水繞蔡州城北流過,曲如弧形,田野發青,淹沒了荒草被燒後留下的痕跡。

一千點舜帝的妃子灑在竹枝上的眼淚,一聲死後化為杜鵑的杜宇的哀鳴。

對鴻隙陂的漲溢為害而感到憐惜,還在想唐憲宗時淮西節度使吳元濟據蔡州而反叛的事情。

城牆都已經化為灰燼,彷彿東晉大臣陶侃,後來成為了八州都督。

炊煙升起的地方是一個孤立的村莊,天色寒冷,不留一點雲的痕跡。

車輞湖邊的梅花,如濺起的淚水,壺公觀畔的月亮也更加銷魂。

蔡州疆域內多是春秋時的古國之地,蔡州有大量將相的公廟,供人緬懷。

想問李斯臨刑時發出長歎以後,是誰牽着黃狗出東城門。

註釋

太守向公:指向宗回,字子發,時任蔡州太守,有治績。向有“登樓眺望”詩,此為次其韻而作。一説,向宗回為“郡將”“團練”。汝(rǔ)

水抱城根:汝水繞蔡州城北流過,曲如弧形,故蔡州亦稱懸瓠城。

野色:田野之色。

偷春:謂偷春色而先發青。

燒痕:指荒草被燒後留下的痕跡。

湘妃枝上淚:指傳説中舜帝的妃子灑在竹枝上的眼淚。

杜宇:相傳為古蜀帝名,死後其魂魄化為杜鵑,嗚聲悲苦,啼血乃止。

鴻隙陂:一作鴻池陂、鴻卻陂,故址在河南汝南縣治東南,跨汝河,容納淮北諸水,滋潤州郡沃土,然亦漲溢為害。

穿路:這裏指陂水潰溢為害。

元和賊:指唐憲宗元和年間淮西節度使吳元濟據蔡州而反叛,曾擅改汝水故道,為害百姓,後為李想所討滅。

女牆:城牆上呈凹凸形的短牆,也稱女兒牆。

陶侃:東晉大臣。

庖煙:指炊煙。

車輞湖:湖名,因形如車輞而得名。

壺公祠:即壺公觀。壺公,傳説中的仙人。

封疆盡是春秋國:意謂蔡州疆域內多是春秋時的古國之地。

廟食:蔡州有狄樑公廟,祀狄仁傑;有李太尉廟,祀李想。秦觀於蔡州教授任上,曾代州守為文以祭告以上先賢。

試問李斯長歎後,誰牽黃犬出東門:李斯為上蔡人,官至秦朝宰相,後遭趙高誣陷,被腰斬於咸陽市中。臨刑時,

李斯顧謂其中子日:“吾欲與若復牽黃犬,出上蔡東門,逐狡兔,豈可得乎?”

創作背景

這組詩是宋哲宗元祐二年(1087年)秦觀任蔡州(治所在今河南汝南)教授時之作。文中所作介紹,對了解此詩寫作背景,很有幫助。詩人在郡守登城眺望時,由郡城地理形勢、眼前景物生髮出有關歷史與現實的感歎。

賞析

第一首詩開頭兩句是汝南人民水災後重建家園的生活寫實。汝水“抱城”奔流的勢頭和火種田中的“燒痕”換新綠的場景,告訴人們:春色被“偷”到人間,人們正在為重新安排自己的生活而努力。三四句把眼前景物與災情回憶結合起來。“湘妃淚”、“杜宇魂”,借用虞舜二妃淚染斑竹和蜀王杜宇魂化子規的典故,喻指災區人民家散人亡,拭淚招魂的悽慘情狀。詩人眼中見到的修竹影,耳邊聽到的子規聲,喚起他對災民的深切同情。千萬點血淚,一聲聲杜宇,汝南人民遭受洪災,無家可歸,慘不忍睹的鏡頭,如同就在詩人眼前。五六句回顧了造成水災的歷史根源:漢代、唐代留下的隱患和禍根。前句指西漢末年翟方進為相,奏廢汝南水利工程之一的鴻隙陂,從此“水無歸宿”,經常為害。下句指唐憲宗元和年間,吳元濟割據蔡州等地,對抗李唐王朝,擅改汝水故道,雖為李愬討平,卻貽禍無窮。這些往事,追想起來,都是令詩人哀傷憤慨的。七八句説城堞傾圮已盡,希望太守重加治理。詩人以陶侃來擬向宗回,祝願他像陶侃那樣,為鞏固趙宋王朝而效力。

第二首詩開頭兩句展開了一幅郊野蕭條景象的素描:炊煙裊裊,郊野的孤村,依稀可辨;天色清寒,村舍的痕影,一點也看不見。洪水給汝南人民帶來的後果,還未消除。三四句寫汝南兩個名勝車網湖和壺公祠的傍晚景色。湖邊梅花盛開,祠畔明月初上,風景原本很迷人,但前一年的災情,詩人記憶猶新,前村的景象,宛然在目,他觸景傷情,淚濺魂銷。這景況和詩人同時之作“風將沉燎縈歌扇,雪帶梅香上舞衣”(《次韻裴秀才上太守向公》),風格迥然不同。五六句説汝南是一個歷史悠久、人才輩出的古城。早在春秋時代,它就是蔡、沈等國的封地,頗多“先賢”,人們立廟祭祀以示追懷“恩”澤。七八句則從另一角度指出:歷史上蔡州也有秦代李斯(上蔡人,上蔡宋屬蔡州)這樣的人物,他官至丞相,卻終遭殺戮之禍。詩人以提問的口氣,把李斯臨刑時“牽黃犬出上蔡東門”的“長歎”反説出來(《史記·李斯列傳》),意在從他身上引出經驗教訓。

這組詩表現了汝南的地理歷史概況,卻各有特點。第一首詩,上半部分寫人民重建家園的辛勤勞動和水患帶來的嚴重後果,下半部分指斥漢、唐兩朝當國宰相和亂臣賊子的所作所為,對太守向宗回寄予了希望。詩人從國家利益着眼,向地方長官提出建議,對人民生活表示關切,是應該受到肯定的。“茫茫”二句寫汝水抱城奔流,春色中帶有燒痕,詩人主要藉助“燒痕”於無人處寫出人來。而“偷”字從詩人眼中來發現、辨認,尤為傳神。“千點”二句假物寓人,借景抒情,也於無人處寫出人來。它既有烘托前兩句的作用,也能增強對讀者的感染力。“遙憐”二句由漢代的昏庸宰相説到唐代的亂臣賊子,也是句句有人。回顧汝南歷史,一正一反,給人不少啟示。末句“陶侃夢天門”的祝願指名道姓,對照明顯。而第二首詩,上半部分寫水災之後的情景,下半由蔡州在春秋時代已是封疆之國和恩澤民眾的將相祠廟依然受人供奉,表現出這裏民風淳樸,並引李斯之事為戒。這對太守向宗回也有諷勸作用。詩人從國家利益着眼,向地方長官提出建議,對人民生活表示關切,是應該受到肯定的。“庖煙”二句寫詩人通過炊煙遙認孤村,主要借“庖煙”於無人處寫出人來。而“認”字從詩人眼中來發現、辨認,尤為傳神。“車網”二句假物寓人,“封疆”二句由春秋的封國説到廟食的將相,也是句句有人。回顧汝南歷史,一正一反,給人不少啟示。末句寫李斯“牽黃犬”的“長歎”,指名道姓,對照明顯。詩中説,古代的將相之所以到後來仍然受到祭祀,是因為恩及於民,作者勸勉太守之意自在言外。

秦觀是小小的教官,向宗回曾多次請他代撰境內受祭祀之神的文章,可見對他是尊重的。在郡守登樓眺望時,他的次韻之作,詠史憫時,發了很多感慨。這首詩能擺脱一般“次韻”詩的窠臼,所以能成為名作。

《登樓》原文及翻譯賞析6

原文

花近高樓傷客心,萬方多難此登臨。

錦江春色來天地,玉壘浮雲變古今。

北極朝廷終不改,西山寇盜莫相侵。

可憐後主還祠廟,日暮聊為《樑甫吟》。

翻譯

登樓望春近看繁花遊子越發傷心;萬方多難愁思滿腹我來此外登臨。

錦江的春色從天地邊際迎面撲來;從古到今玉壘山的浮雲變幻莫測。

大唐的朝廷真像北極星不可動搖;吐蕃夷狄莫再前來騷擾徒勞入侵。

可歎劉後主那麼昏庸還立廟祠祀;日暮時分我要學孔明聊作梁父吟。

註釋

客心:客居者之心。

錦江:即濯錦江,流經成都的岷江支流。

來天地:與天地俱來。

玉壘浮雲變古今:是説多變的政局和多難的人生,捉摸不定,有如山上浮雲,古往今來一向如此。

玉壘:山名,在四川灌縣西、成都西北。

變古今:與古今俱變。

北極:星名,北極星,古人常用以指代朝廷。

終不改:終究不能改,終於沒有改。

西山:指今四川省西部當時和吐蕃交界地區的雪山。

寇盜:指入侵的吐蕃集團。

後主:劉備的兒子劉禪,三國時蜀國之後主。曹魏滅蜀,他辭廟北上,成亡國之君。

還祠廟:意思是,詩人感歎連劉禪這樣的人竟然還有祠廟。這事借眼前古蹟慨歎劉禪榮幸佞臣而亡國,暗諷唐代宗信用宦官招致禍患。

還:仍然。

聊為:不甘心這樣做而姑且這樣做。

梁父吟:古樂府中一首葬歌。

樑甫吟:傳説諸葛亮曾經寫過一首《梁父吟》的歌詞。

賞析

“花近高樓傷客心,萬方多難此登臨。”提挈全篇,“萬方多難”,是全詩寫景抒情的出發點。在這樣一個萬方多難的時候,流離他鄉的詩人愁思滿腹,登上此樓,雖然繁花觸目,詩人卻為國家的災難重重而憂愁,傷感,更加黯然心傷。花傷客心,以樂景寫哀情,和“感時花濺淚”(《春望》)一樣,同是反襯手法。在行文上,先寫詩人見花傷心的反常現象,再説是由於萬方多難的緣故,因果倒裝,起勢突兀;“登臨”二字,則以高屋建瓴之勢,領起下面的種種觀感。

“錦江春色來天地,玉壘浮雲變古今”,詩人從登樓看見的景色開始寫起,描繪了一幅壯美的山河景觀。錦江水夾帶着朝氣盎然的春色從天地間奔騰而來,玉壘山上的浮雲飄忽不定,這使詩人聯想到了動盪不安的國家,那浮雲飄移就像是古今世勢的更替變幻。上句從空間上擴展,下句從時間上蔓延,這樣延展開來,頓然形成了一片宏闊悠遠的意境,包括詩人對國家山河的熱愛和民族歷史的回憶。並且,登高望遠,視野開闊,而詩人偏偏向西北方向望去,可見,詩人心懷國家,此時,他憂國憂民的高大形象躍然紙上。

“北極朝廷終不改,西山寇盜莫相侵”,主要寫國家戰事。詩人登樓遠眺,由浮雲想到了國家現時情況,雖然大唐朝廷風雨動盪,但代宗又回到了長安,可見“終不改”,這照應了上一句的“變古今”,語氣中流露了詩人強烈的愛國之情。下句“寇盜”“相侵”,進一步説明第二句的“萬方多難”,針對吐蕃的覬覦寄語相告:“莫再徒勞無益地前來侵擾!”詞嚴義正,浩氣凜然,在如焚的焦慮之中透着堅定的信念。

“可憐後主還祠廟,日暮聊為《樑甫吟》。”詠懷古蹟,諷喻當朝昏君,寄託詩人的個人懷抱。後主,指蜀漢劉禪,寵信宦官,終於亡國;先主廟在成都錦官門外,西有武侯祠,東有後主祠;《樑甫吟》是諸葛亮遇劉備前喜歡誦讀的樂府詩篇,用來比喻這首《登樓》,含有對諸葛武侯的仰慕之意。詩人佇立樓頭,徘徊沉吟,很快日已西落,在蒼茫的暮色中,城南先主廟、後主祠依稀可見。想到後主劉禪,詩人不禁喟然而歎:“可憐那亡國昏君,竟也配和諸葛武侯一樣,專居祠廟,歆享後人香火!”這是以劉禪比喻唐代宗李豫。李豫重用宦官程元振、魚朝恩,造成國事維艱、吐蕃入侵的局面,同劉禪信任黃皓而亡國極其相似。所不同的是,詩人生活的時代只有劉後主那樣的昏君,卻沒有諸葛亮那樣的賢相。而詩人自己,空懷濟世之心,苦無獻身之路,萬里他鄉,高樓落日,憂慮滿懷,卻只能靠吟詩來聊以自遣。

全詩寄景抒情,將國家的動盪、自己的感懷和眼前之景融合在了一起,相互滲透,用字凝練,對仗工整,語勢雄壯,意境宏闊深遠,充分體現了詩人沉鬱頓挫的詩風。

這首七律,格律嚴謹。中間兩聯,對仗工穩,頸聯為流水對,有一種飛動流走的快感。在語言上,特別工於各句(末句例外)第五字的錘鍊。首句的“傷”,為全詩點染一種悲愴氣氛,而且突如其來,造成強烈的懸念。次句的“此”,兼有“此時”、“此地”、“此人”、“此行”等多重含義,也包含着“只能如此而已”的感慨。三句的“來”,烘托錦江春色逐人、氣勢浩大,令人有蕩胸撲面的感受。四句的“變”,浮雲如白雲變蒼狗,世事如滄海變桑田,一字雙關,引發讀者作聯翩無窮的想象。五句的“終”,是“終於”,是“始終”,也是“終久”;有慶幸,有祝願,也有信心,從而使六句的“莫”字充滿令寇盜聞而卻步的威力。七句的“還”,是“不當如此而居然如此”的語氣,表示對古今誤國昏君的極大輕蔑。只有末句,煉字的重點放在第三字上,“聊”是“不甘如此卻只能如此”的意思,抒寫詩人無可奈何的傷感,與第二句的“此”字遙相呼應。

尤其值得讀者注意的是,首句的“近”字和末句的“暮”字在詩的構思方面起着突出的作用。全詩寫登樓觀感,俯仰瞻眺,山川古蹟,都是從空間着眼;“日暮”,點明詩人徜徉時間已久。這樣就兼顧了空間和時間,增強了意境的立體感。單就空間而論,無論西北的錦江、玉壘,或者城南的後主祠廟,都是遠處的景物;開端的“花近高樓”卻近在咫尺之間。遠景近景互相配合,便使詩的境界闊大雄渾而無豁落空洞的遺憾。

歷代詩家對於此詩評價極高。清人浦起龍評論説:“聲宏勢闊,自然傑作。”(《讀杜心解》卷四)沈德潛更為推崇説:“氣象雄偉,籠蓋宇宙,此杜詩之最上者。”(《唐詩別裁》卷十三)

創作背景

這首詩是公元764年(唐代宗廣德二年)春,杜甫在成都所寫。當時詩人已在四川居住了五年。此詩國家內憂外患,後聽説好友嚴武被任命為成都尹兼劍南節度使,欣喜不已。在一個暮春,詩人登樓憑眺,有感而作此詩。

《登樓》原文及翻譯賞析7

秋晚登樓望南江入始興郡路

潦收沙衍出,霜降天宇晶。

伏檻一長眺,津途多遠情。

思來江山外,望盡煙雲生。

滔滔不自辨,役役且何成。

我來颯衰鬢,孰雲飄華纓。

櫪馬苦踡跼,籠禽念遐徵。

歲陰向晼晚,日夕空屏營。

物生貴得性,身累由近名。

內顧覺今是,追歎何時平。

翻譯

路上的積水減少,沙灘露出,霜降天空之晶。

趴在欄杆遠望,道路有深情。

想來江山之外,看盡煙雲發生。

朝中事情多半無能為力,勞苦不息而不見成功。

我年老而疏白的鬢髮飄在清涼風中,誰説那是仕宦者的彩色冠纓。

拴在槽上的馬受束縛,蜷曲無法伸直,不自由的籠中鳥想念遠行。

年底臨近傍晚(年將老),日夜白白地彷徨。

事物可貴之處是合其情性,身心勞累的原因是喜好追求功名。

內心自省:掛冠辭官是正確做法,追溯往事歎何時公平。

註釋

潦:雨水大。路上的流水,

積水:潦水。lào,古同“澇”,雨水過多,水淹。

沙衍:水中有沙者曰沙衍。

天宇:指上下四方整個空間。

伏:身體前傾靠在物體上。

檻:讀音為jiàn,欄干,欄板。

眺:遠望。

津:指渡口。

途:道路。

津塗:道路。

遠情:猶深情。”

江山:江河和山嶺,多用來指國家或國家的政權。

煙雲:煙靄雲霧,也比喻變化消失的事物。

滔滔:比喻言行或其他事物連續不斷,

形容大水奔流貌:白浪滔滔。

役役:勞苦不息貌。有所求而不止曰役役。

颯:風聲,清涼的樣子。又衰颯。

衰鬢:年老而疏白的鬢髮。多指暮年。

孰:誰。

雲:説。

華纓:彩色的冠纓。古代仕宦者的冠帶。

櫪馬:拴在馬槽上的馬。多喻受束縛,不自由者。

踡跼:蜷曲或彎曲不伸的樣子。

籠禽:籠子中的鳥。比喻不自由之身。

遐徵:遠行;遠遊。

歲陰:歲暮,年底。

向:1。對着,朝着。2。近,臨。

晼晚:1。太陽偏西,日將暮。2。年將老;老年時期。3。指時令晚。

日夕:近黃昏時;傍晚。又日夜之意。

空:徒然,平白地。

屏營:也作“屏盈”,彷徨。

得性:謂合其情性。

由:原因,緣由。

近名:好名;追求名譽。

內顧:回頭看。內心自省。

覺:醒悟。

今是:現在是對的,過去是錯的。指認識過去的錯誤。

追歎:謂追溯往事而感歎。

何時平:什麼時候太平;怎樣承平。

何時:表示疑問。

平:安定。

時平:時世承平。

創作背景

此詩寫於公元716年(開元四年)張九齡辭官南歸之時。任左拾遺後,他與右拾遺趙冬曦共同參與吏部選人的等第考評,時稱平允。開元四年秋,張九齡在左拾遺職位上任滿,因與宰相不合,以母老為由,辭官歸家鄉韶州奉養老母。九齡登樓望遠,回想任職經歷,反思辭官決定,寫下該詩以抒發壓抑而不得志的心情。

鑑賞

辭官是一種令人無奈和回味的經歷。詩人此時寫的詩,其名稱中有“秋”、“晚”等淒涼的詞語,詩的前兩句也有積水和霜降等寒涼的意象。這些為詩定下了憂傷的調子。

第三、四句,詩人提到“津途多遠情”,其含義有二:一是作者馬上就回到家,對家鄉有思念盼望之情;二是回望過去經歷,有些不捨,留下深情。第五六句,作者借景物描寫,隱喻為官的經歷:“江山之外,看盡煙雲”。第七、八句,描寫很多的事情詩人都無力解決,慨歎一生勞苦不息而不見成功。第九、十句,寫詩人在涼風中,年老而疏白的鬢髮飄揚,有人稱讚張九齡做了貴官,而張九齡卻不以為然。他認為自己是被拴在槽上受束縛的馬,無法行動,又像籠中的鳥,沒有自由卻嚮往遠遊行,而此時年紀老了,個人卻只剩下莫名的彷徨。

末四句,詩人認為,做人做事一定要依據事物本來的情性,身心十分勞累的原因是追求功名。詩人醒悟以往的經歷,有很多做錯的事,又肯定了辭官的做法。詩人當前關心的是何時天下太平。從詩句中可以見到:詩人仍然關心天下大事。

詩人能從秀麗山川中看到更深邃的精神內涵,拋卻了赤裸裸的實用性、功利性的目光。

《登樓》原文及翻譯賞析8

花近高樓傷客心,萬方多難此登臨。

錦江春色來天地,玉壘浮雲變古今。

北極朝廷終不改,西山寇盜莫相侵。

可憐後主還祠廟,日暮聊為《樑甫吟》。

古詩簡介

這是一首感時撫事的詩。作者寫登樓望見無邊春色,想到萬方多難,浮雲變幻,不免傷心感喟。進而想到朝廷就像北極星座一樣,不可動搖,即使吐蕃入侵,也難改變人們的正統觀念。最後坦露了自己要效法諸葛亮輔佐朝廷的抱負,大有澄清天下的氣概。

全詩寄景抒情,寫登樓的觀感,俯仰瞻眺,融山川古蹟、個人情思為一體,語壯境闊,寄慨遙深,都從空間着眼,體現了詩人沉鬱頓挫的藝術風格。首句的“近”字和末句的“暮”字,在詩的構思上,起着突出的作用。“花近高樓”寫近景,而“錦江”、“玉壘”、“後主祠”卻是遠景。“日暮”點明詩人徜徉時間已久。這種兼顧時間和空間的手法,增強了詩的意境的立體感,開闊了詩的豁達雄渾的境界。詩的格律嚴謹,對仗工整,歷來為詩家所推崇。沈德潛以為“氣象雄偉,籠蓋宇宙,此杜詩之最上者。”

翻譯/譯文

登樓望春近看繁花遊子越發傷心;萬方多難愁思滿腹我來此外登臨。

錦江兩岸蓬蓬勃勃的春色鋪天蓋地而來;玉壘山上的浮雲古往今來,變幻莫測。

大唐的朝廷真像北極星不可動搖;吐蕃夷狄莫再前來騷擾徒勞入侵。

可歎劉後主那麼昏庸還立廟祠祀;日暮時分我要學孔明聊作【樑甫吟】

註釋

客心:客居者之心。

登臨:登高觀覽。臨:從高處往下看。

錦江:即濯錦江,流經成都的岷江支流。成都出錦,錦在江中漂洗,色澤更加鮮明,因此命名濯錦江。

來天地:與天地俱來。

玉壘浮雲變古今:是説多變的政局和多難的人生,捉摸不定,有如山上浮雲,古往今來一向如此。

玉壘:山名,在四川灌縣西、成都西北。

變古今:與古今俱變。

北極朝廷終不改,西山寇盜莫相侵:這位兩句是説唐代政權是穩固的,不容篡改,吐蕃還是不要枉費心機,前來侵略。唐代宗廣德年間九月,吐蕃軍隊東侵,涇州刺史高暉投降吐蕃,引導吐蕃人攻佔唐都長安,唐代宗東逃陝州。十月下旬,郭子儀收復長安。十二月,唐代宗返回京城。同年十二月,吐蕃人又向四川進攻,佔領了鬆州、維州等地。

北極:星名,北極星,古人常用以指代朝廷。

終不改:終究不能改,終於沒有改。

西山:指今四川省西部當時和吐蕃交界地區的雪山。

寇盜:指入侵的吐蕃集團。

後主:劉備的兒子劉禪,三國時蜀國之後主。曹魏滅蜀,他辭廟北上,成亡國之君。

還祠廟:意思是,詩人感歎連劉禪這樣的人竟然還有祠廟。這事借眼前古蹟慨歎劉禪榮幸佞臣而亡國,暗諷唐代宗信用宦官招致禍患。成都錦官門外有蜀先主(劉備)廟,西邊為武侯(諸葛亮)祀,東邊為後主祀。

還:仍然。

聊為:不甘心這樣做而姑且這樣做。

梁父吟:古樂府中一首葬歌。這裏代指此詩。《三國志》説諸葛亮躬耕隴畝,好為梁父吟。藉以抒發空懷濟世之心,聊以吟詩以自遣。“父”通“甫”讀三聲fǔ傳説諸葛亮曾經寫過一首《梁父吟》的歌詞。

賞析/鑑賞

首聯提挈全篇,“萬方多難”,是全詩寫景抒情的出發點。在這樣一個萬方多難的時候,流離他鄉的詩人愁思滿腹,登上此樓,雖然繁花觸目,詩人卻為國家的災難重重而憂愁,傷感,更加黯然心傷。花傷客心,以樂景寫哀情,和“感時花濺淚”(《春望》)一樣,同是反襯手法。在行文上,先寫詩人見花傷心的反常現象,再説是由於萬方多難的緣故,因果倒裝,起勢突兀;“登臨”二字,則以高屋建瓴之勢,領起下面的種種觀感。

頷聯從詩人登樓所見的自然山水描述山河壯觀,“錦江”、“玉壘”是登樓所見。詩人憑樓遠望,錦江流水挾着蓬勃的春色從天地的邊際洶湧而來,玉壘山上的浮雲飄忽起滅,正像古今世勢的風雲變幻,詩人聯想到國家動盪不安的局勢。上句向空間開拓視野,下句就時間馳騁遐思,天高地迥,古往今來,形成一個闊大悠遠、囊括宇宙的境界,飽含着詩人對祖國山河的讚美和對民族歷史的追懷;而且,登高臨遠,視通八方,獨向西北前線遊目騁懷,也透露詩人憂國憂民的無限心事。

頸聯議論天下大勢,“朝廷”、“寇盜”,是詩人登樓所想。北極,星名,居北天正中,這裏象徵大唐政權。上句“終不改”,反承第四句的“變古今”,是從前一年吐蕃攻陷京城、代宗不久復辟一事而來,意思是説大唐帝國氣運久遠;下句“寇盜”“相侵”,進一步説明第二句的“萬方多難”,針對吐蕃的覬覦寄語相告:“莫再徒勞無益地前來侵擾!”詞嚴義正,浩氣凜然,在如焚的焦慮之中透着堅定的信念。

尾聯詠懷古蹟,諷喻當朝昏君,寄託詩人的個人懷抱。後主,指蜀漢劉禪,寵信宦官,終於亡國;先主廟在成都錦官門外,西有武侯祠,東有後主祠;《樑甫吟》是諸葛亮遇劉備前喜歡誦讀的樂府詩篇,用來比喻這首《登樓》,含有對諸葛武侯的仰慕之意。詩人佇立樓頭,徘徊沉吟,很快日已西落,在蒼茫的暮色中,城南先主廟、後主祠依稀可見。想到後主劉禪,詩人不禁喟然而歎:“可憐那亡國昏君,竟也配和諸葛武侯一樣,專居祠廟,歆享後人香火!”這是以劉禪比喻唐代宗李豫。李豫重用宦官程元振、魚朝恩,造成國事維艱、吐蕃入侵的局面,同劉禪信任黃皓而亡國極其相似。所不同的是,詩人生活的時代只有劉後主那樣的昏君,卻沒有諸葛亮那樣的賢相。而詩人自己,空懷濟世之心,苦無獻身之路,萬里他鄉,高樓落日,憂慮滿懷,卻只能靠吟詩來聊以自遣。

全詩即景抒懷,寫山川聯繫着古往今來社會的變化,談人事又藉助自然界的景物,互相滲透,互相包容;融自然景象、國家災難、個人情思為一體,語壯境闊,寄意深遠,體現了詩人沉鬱頓挫的藝術風格。

這首七律,格律嚴謹。中間兩聯,對仗工穩,頸聯為流水對,有一種飛動流走的快感。在語言上,特別工於各句(末句例外)第五字的錘鍊。首句的“傷”,為全詩點染一種悲愴氣氛,而且突如其來,造成強烈的懸念。次句的“此”,兼有“此時”、“此地”、“此人”、“此行”等多重含義,也包含着“只能如此而已”的感慨。三句的“來”,烘托錦江春色逐人、氣勢浩大,令人有蕩胸撲面的感受。四句的“變”,浮雲如白雲變蒼狗,世事如滄海變桑田,一字雙關,引發讀者作聯翩無窮的想象。五句的“終”,是“終於”,是“始終”,也是“終久”;有慶幸,有祝願,也有信心,從而使六句的“莫”字充滿令寇盜聞而卻步的威力。七句的“還”,是“不當如此而居然如此”的語氣,表示對古今誤國昏君的極大輕蔑。只有末句,煉字的重點放在第三字上,“聊”是“不甘如此卻只能如此”的意思,抒寫詩人無可奈何的傷感,與第二句的“此”字遙相呼應。

尤其值得讀者注意的是,首句的“近”字和末句的“暮”字在詩的構思方面起着突出的作用。全詩寫登樓觀感,俯仰瞻眺,山川古蹟,都是從空間着眼;“日暮”,點明詩人徜徉時間已久。這樣就兼顧了空間和時間,增強了意境的立體感。單就空間而論,無論西北的錦江、玉壘,或者城南的後主祠廟,都是遠處的景物;開端的“花近高樓”卻近在咫尺之間。遠景近景互相配合,便使詩的境界闊大雄渾而無豁落空洞的遺憾。

歷代詩家對於此詩評價極高。清人浦起龍評論説:“聲宏勢闊,自然傑作。”(《讀杜心解》卷四)沈德潛更為推崇説:“氣象雄偉,籠蓋宇宙,此杜詩之最上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