糯米文學吧

位置:首頁 > 範文 > 校園

《出關》賞析

校園1.47W

《出關》賞析1

原文:

《出關》賞析

十年身事各如萍,白首相逢淚滿纓。

老去不知花有態,亂來唯覺酒多情。

貧疑陋巷春偏少,貴想豪家月最明。

且對一尊開口笑,未衰應見泰階平。

譯文

十年來身世漂泊若浮萍,白髮相逢涕淚沾滿冠纓。

人老了不知道花有美態,離亂時只覺得酒甚多情。

貧居陋巷懷疑春天也少,貴居豪宅感覺月亮最明。

姑且對着這尊美酒大笑,未衰之年應見海內清平。

註釋

東吳生:姓名及生平事蹟均不詳,當是詩人初到潤州或建康時結識的朋友。

十年:詩人從唐僖宗中和三年(883年)流落江南起,直到唐昭宗乾寧元年(894年)擢第,歷十二年。此舉成數。身事:指人的經歷和遭遇。一作“身世”。

白首:猶白髮。表示年老。

老去:謂人漸趨衰老。

亂:指唐末戰亂。

陋巷:簡陋的巷子。

豪家:指有錢有勢的人家。

且對:一作“獨對”。開口笑:歡樂貌。

泰階:古星座名。即三台。上台、中台、下台共六星,兩兩並排而斜上,如階梯,故名。古人認為泰階星現,預兆風調雨順,民康國泰。

賞析:

原詩題:“及第後出關作。”詩人從公元883年(唐僖宗中和三年)流落江南起,直到公元894年(昭宗乾寧元年)擢第,歷十二年,戰亂頻仍,顛沛流離,所以這首詩劈頭便感慨萬端地説:“十年身事各如萍”。詩人用隨風飄泊的水上浮萍,刻畫了自己流離失所的“十年身事”。“各”字表明東吳生與自己同是天涯淪落人,自不免同病相憐。

“白首相逢淚滿纓”。按理,這時韋莊已登第,祿食有望,似不該與故人淚眼相對,但自己在外飄泊多年,已是五十九歲的人了。因此,遇故人便再也忍不住涕泗滂沱,淚滿冠纓。

三、四句是揮淚敍舊的辛酸語。回想當年大家歡聚一起觀花飲酒的情景,別是一番滋味在心頭。此時詩人為痛苦折磨得衰老、麻木,似乎已不感覺到花兒是美麗的了,再也沒有賞花的逸興了。而酒與詩人卻變得多情起來,因為亂世顛沛,年華蹉跎,只好借酒澆愁。細味詩意,字字酸楚。

五、六句是痛定思痛的激憤語。亂離社會,世態炎涼,“貧”與“貴”,“陋巷”與“豪家”,一邊是啼飢號寒,一邊是燈紅酒綠,相距何其懸遠。有才華的人偏被壓在社會最下層,沾不到春風雨露;尸位素餐者偏是高踞豪門,吟風弄月。詩句是對上層統治者飽含淚水的.控訴,也是對自己“十年身事”的不平鳴。

淚乾了,憤悶傾吐了,詩人轉而強作笑顏:“且對一尊開口笑,未衰應見泰階平。”“且對”一作“獨對”,據題意以“且對”為允。泰階,星名。古人認為泰階星現,預兆風調雨順,民康國泰。這兩句是説:趁未衰之年,暫拚一醉,而破涕為笑,這是聊以解嘲;期望今後能河清海晏,國泰民安,這是自許和 。詩人就是懷着這樣美好的願望而開懷一笑。這一笑,既透露着老當益壯的激情,也透露着期望社稷郅治的心理。

全詩以“淚”始,以“笑”結,前後照應,關鎖嚴密。“淚”是回顧,“笑”是前瞻。“淚滿纓”説明詩人遭遇十年辛苦不尋常;“開口笑”説明詩人滿懷信心向前看。一淚一笑,總括全詩,字挾風霜,聲振金石。

《出關》賞析2

《出關》

清.徐蘭

憑山俯海古邊州,旆②影風翻見戍樓。

馬後桃花馬前雪,出關爭得不回頭?

[注]①關,指居庸關。②旆(pèi),旌旗。

賞析

居庸關在今北京市昌平縣西北。徐蘭為清宗室安郡王(疑即瑪爾渾)幕僚期間,於康熙三十五年(1696)清帝統兵徵噶爾丹時,隨安郡王出塞,由居庸關至歸化城。此詩即是隨軍出塞時作。詩中描寫了出關所見景色,抒寫了出征土卒懷土戀鄉的感情。

前兩句,有版本“將軍此去必封侯,士卒何心肯逗留”其中的“此”字原缺,此據詩意補出。前兩句寫“出居庸關”之前士卒的心理。“封侯”,從字面説,是指當上大官;就其實質而言,則是指馳騁疆場,功業有成。前兩句意思是説,將軍將在邊地的戰鬥中建立功勛,這對於士卒説來,自然是一個很大的鼓舞,意味着士卒也將有立功的機會,因而急於奔赴邊地,而無意於逗留不前。

後兩句,則是寫臨出居庸關時的情況和心情。“出”字原缺,此據喀《清詩別裁》補出。“馬後桃花”,意謂關內正當春天,温暖美好;“馬前雪”,是説關外猶是冬日,嚴寒可怖。因而,無心在征途上逗留的士卒,在臨出關的剎那,卻不禁猶豫了起來,不自覺地回過頭來再看一眼關內的景色。此詩對土卒內心世界的開掘是相當深入的,詩中不作靜態的描繪,而是將人物置於特定的環境之中,從環境的變化相應寫到士卒心態的改變:當立功邊塞的機會在前方等待時,士卒一往無前,充滿豪情;而當即將出關、遠離故土時,又難免生出柔情,回頭顧盼。詩中的主人公,既不是甘心老死於槽櫪之下的駑駘之輩,也不是隻會行軍打仗而缺乏真情實感的戰爭工具。豪情與柔情、為國捐軀與懷土戀鄉,兩種對立的感情,在人物身上得到了相當和諧的統一。

全詩最動人的是三四兩句。尤其是第三句,將“馬前”、“馬後”寫成兩個不同的世界,更是石破天驚的奇思妙筆。在具體寫法上,這一句也很有特色:“馬後桃花”與“馬前雪”,是對比;以馬概人,則又有所省略。沈德潛稱讚此詩説:“眼前語便是奇絕語,幾於萬口流傳。此唐人邊塞詩未曾到者。”(《清詩別裁》)徐蘭是一個愛作驚人語的詩人,他在《歸化城雜詠》中也有類似的詩句:“後騎解衣風柳下,前軍墮指雪花中。”“奇絕”的“眼前語”的獲得,歸根結底是由於詩人有邊塞生活的獨特體驗,故能子唐人邊塞詩之外開拓出新的.境界。而從意象與用詞而言,或許還受到過唐人權德輿的“馬首向何處,夕陽千萬峯”(《嶺上逢久別者又別》)與馬戴的“馬頭衝雪過臨洮”(《出塞詞》)的啟發。

沈德潛在《清詩別裁》中,將此詩的題目改為《出關》,將前兩句改成“憑山俯海古邊州,旆影風翻見戍樓”。從詩句本身説,首句寫靜,次句寫動,對環境描寫與氛圍渲染的表現都相當成功。但“憑山”句將所出之“關”,明白寫成了山海關,這與詩人此次隨軍出征的路線不合,是不應該當作徐蘭的創作來欣賞的,故為本文所不取。

《出關》賞析3

中原初逐鹿,投筆事戎軒。

縱然計不就,慷慨志猶存。

杖策謁天子,驅馬出關門。

請纓系南粵,憑軾下東藩。

鬱紆陟高岫,出沒望平原。

古木鳴寒鳥,空山啼夜猿。

既傷千里目,還驚九折魂。

豈不憚艱險,深懷國士恩。

季布無二諾,侯嬴重一言。

人生感意氣,功名誰復論!

【作者】:

魏徵,(580—642),字玄成。李世民稱帝,擢為諫議大夫,後任宰相。有善諫之名。

魏徵,字玄成,少孤,落魄有大志,初為太子洗馬。太宗即位,拜諫議大夫、祕書監,尋晉檢校侍中,封鄭國公,以疾辭職,拜特進,仍知門下省事。徵性諒直,知無不言,太宗或引至卧內,訪天下事,嘗以古名臣稱之。校輯祕省羣書,及撰齊、樑、陳、周、隋諸史,序論多出其手,卒諡文貞。集二十卷,今編詩一卷。

【註釋】:

“投筆”,用東漢班超故事。

“請纓”,西漢武帝時,終軍奉命出使南越,自請賜長纓縛南越王來歸。

“憑軾”句,用楚漢時酈其食故事。酈其食為劉邦遊説楚王,楚以七十二城降漢。

【賞析】:

此為魏徵出潼關,按撫華山以東地區所作。全詩義氣高昂,全無宮體詩的脂粉氣。

《出關》賞析4

《風流子·出關見桃花》

清代:張惠言

海風吹瘦骨,單衣冷、四月出榆關。看地盡塞垣,驚沙北走;山侵溟渤,疊障東還。人何在?柳柔搖不定,草短綠應難。一樹桃花,向人獨笑;頹垣短短,曲水灣灣。

東風知多少?帝城三月暮,芳思都刪。不為尋春較遠,辜負春闌。念玉容寂寞,更無人處,經他風雨,能幾多番?欲附西來驛使,寄與春看。

《風流子·出關見桃花》譯文

海風吹着我的痩骨,我衣裳單薄,有些寒冷。四月初,我離開京都,到了山海關。望見到處都是關塞的牆垣,飛沙北走;山勢向渤海延伸,層巒向東方展開。人跡何在?只見柳樹的柔條搖擺不定,草很短,難以形成一片綠色。乍見一樹桃花。獨自向我微笑。它旁邊有短短的頹垣,一灣一灣的曲水。

三月末的山海關,不知有多少東風,感覺不到春天的氣息,使我的良好念頭一掃而光。我遠來此地不是為了尋春,也未嘗可惜(辜負)春盡,只是深深地念記着這樹桃花,玉容寂寞,在沒有人煙的地方,還能經受住幾番風吹雨打?還能堅持多久?我也想折一枝桃花,通過西來的驛使,寄給我家鄉的親友,看看關外的春花。

《風流子·出關見桃花》註釋

風流子:詞牌名。又名《內家嬌》。雙調,一百一十字,上下片各四平韻。

塞垣(yuán):指塞外,古代稱長城以北為塞外。垣:牆。

溟(míng)渤:指渤海。侵:近。

疊障:此處指長城。疊:重疊。障:指在邊塞險要處作防禦用的城堡。還:環。

刪:削除。

春闌:春殘。

玉容:指桃花。

欲附:打算託附。

《風流子·出關見桃花》註釋

①塞垣:指塞外,古代稱長城以北為塞外。垣:牆。

②溟渤:指渤海。侵:近。

③疊障:此處指長城。 疊:重疊。障:指在邊塞險要處作防禦用的城堡。還:環。

④刪:削除。

⑤春闌:春殘。

⑥玉容:指桃花。

⑦欲附:打算託附。

《風流子·出關見桃花》賞析

詞的上片,着重寫作者出關後初見桃花的欣喜心情。詞的開頭兩句寫塞外春寒料峭。“四月”點明時值暮春,“出榆關”點題,“瘦骨”和“單衣”從兩個不同側面襯托出塞外特有的春寒。“看地盡”二句承“海風吹瘦骨”,寫塞外風狂飆猛、飛沙走石的氣候特點。“山侵”二句承“單衣冷、四月出榆關”,寫羣山延伸至渤海、萬里長城連綿起伏的地勢特徵。開頭六句,於荒寒中又寓有它特具的遼闊與壯美,格調渾厚。“人何在”七句寫塞外春色。“人何在”一句反詰,寫明這裏人煙稀少,也表明詩人此時心境的孤寂。“柳柔搖不定”,寫明在內地已是芳菲落盡、大地春歸的時市,這裏卻是楊柳尚未吐葉絲,還是早春稚柳,沒有到密葉藏鴉的時候。柳色向來是春天的標誌,詩人們總是首先在青青柳色中發現春意,發現春天的腳步、聲音和身影。捕捉住“柳柔搖不定”這個典型形象,便頗為簡潔地寫出了邊地春遲的特點,令人宛見在無邊荒漠中幾株楊柳在凜烈的寒風中搖曳着光禿禿的空枝,看不到一點綠色的荒寒景象。而“草短綠應難”一句,仍緊扣“春遲”寫邊地風物,卻又另換了一幅筆墨,邊寨小草才剛剛泛青,還是早春景色。詩人用一“難”字,抒寫了感歎邊地荒寒,希望儘早看到芳草綠遍天涯的心情。就在詩人急於尋覓邊地春意的時候。他驀然發現,在那低矮的斷壁殘垣旁,彎曲的小灣邊,有一樹桃花在迎風怒放。它給蕭條冷落的塞外大地帶來了勃勃生機,使羈旅邊地的行人感到莫大的欣慰。它好象是為了迎接遠方的來客,才“向人獨笑”的。這種擬人化的手法,使作品情趣盎然,可渭傳神之筆。“桃花向人笑”,情景熱烈。但配之以“一樹”與“獨”,熱烈之中又包含着寂寞。“獨”字生動地寫出了邊塞天冷花稀的特有景色。這裏尚未到百花吐豔春意濃郁的時分,一般樹木枝峭上還是空疏疏的,空氣裏的花香仍夾帶着料峭的春寒,蜜蜂不見飛來採蜜,只有一堵頹垣和一灣曲水相伴。在這種情景下,獨自盛開的桃花,不僅沒有感到孤寂,反而以熱烈的情懷向人綻開了笑臉。這一“笑”字,活畫出桃花蔑視嚴寒的剛毅風姿。詩人的喜愛之情漫溢到這樹桃花的每一枝枝條上,於是客觀的物象又蒙上了人的主觀心境的投影。詩人把桃花寫得如此生動具體,天真可愛,活靈活現。“搖不定”與“海風”相呼應,“草短”與“冷”相呼應,使作品前後渾然一體。用“一樹”“獨笑”與“驚沙北走”相對比,再用“頹垣短短,曲水彎彎”加以映襯,更顯出塞外的荒寒和桃花不畏寒冷的'堅強品格,表現了詞人對桃花的讚美與喜愛,微露惜春之意。

詞的下片着重抒寫惜春的感情。“東風”三句,寫作者由關外桃花,聯想到京城的春意闌珊,惜春之意漸濃。“不為”六句寫作者喜愛桃花的原因。作者先説“不為尋春較遠,辜負春闌”,説明自己並不是為了躲避京都的落紅無數的殘春景象才到關外尋春,才分外喜愛桃花的,然後用“念玉容寂寞,更無人處,經他風雨,能幾多番”直接點破原因:作者看到桃花寂寞地開放在荒無人煙的空曠塞外,沒有人欣賞她那美麗的“玉容”,況且京都三月末,春意就漸漸消逝了,這桃花“更能消幾番風雨”(宋辛棄疾《摸魚兒·更能消幾番風雨》)。作者不由得同情起桃花不幸的命運來。結尾兩句用想託西來驛使給京都帶回一枝塞外桃花的心理描寫,把對惜春感情的抒寫推向了高潮。

這首詞以塞外的荒寒和雄偉的地勢作為大背景,以“頹垣”“曲水”作為小背景,寫出了桃花不畏嚴寒狂風的堅毅不屈的風姿,再以京城的春闌反襯桃花的命薄如紙,用欲託人捎回京城以使桃花芳姿長在,來表現詞人對桃花的無比愛憐,從而細膩而曲折地表達了作者惜春的感情,顯示出作者取材的新穎與構思的巧妙。

《風流子·出關見桃花》創作背景

嘉慶五年(1800年),張惠言奉命詣盛京(瀋陽)篆列聖加尊號玉寶。此詞作于山海關外,時當四月,京師羣芳盡落,而關外桃花尚開。詞即以此立意。

《風流子·出關見桃花》作者介紹

張惠言(1761~1802)清代詞人、散文家。原名一鳴,字皋文,一作皋聞,號茗柯,武進(今江蘇常州)人。嘉慶四年進士,官編修。少為詞賦,深於易學,與惠棟、焦循一同被後世稱為“乾嘉易學三大家”。又嘗輯《詞選》,為常州詞派之開山,著有《茗柯文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