糯米文學吧

位置:首頁 > 範文 > 心得體會

《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心得體會

當我們受到啟發,對學習和工作生活有了新的看法時,就十分有必須要寫一篇心得體會,這樣可以幫助我們總結以往思想、工作和學習。應該怎麼寫才合適呢?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心得體會,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心得體會

《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心得體會1

讀了魯迅先生的《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我對魯迅先生小時候能在百草園玩耍而感到羨慕,對他在三味書屋枯燥無味的學習而感到厭惡,也對他能在課後與同學們遊戲而感興趣。

正如魯迅先生在文章中所説,百草園是他兒時的樂園。的確,能聽油蛉低唱,聽鳴蟬長吟,聽蟋蟀彈琴,是多麼享受的事情啊。按a蝥,拔何首烏,摘覆盆子,又是多麼地有意思。能夠在這樣的園子裏無憂無慮地嬉戲,也真可謂是一大樂事!

不過,在環境這樣壓抑的三味書屋裏學習,聽壽鏡吾先生自我陶醉地讀“上九潛龍勿用”這樣難懂的古語,也實在是無聊至極,令人厭倦。但我想,魯迅先生之所以以後有如此大的成就,與他在三味書屋的學習,肯定有聯繫吧。只是老師的.教學方法死板了點。

反倒是,在課後去三味書屋後面的園子裏玩鬧較為快樂。能爬上花壇去折花,在地上尋蟬蜕,捉蒼蠅喂螞蟻,這樣的課餘生活也算是豐富了。

不管怎麼説,魯迅先生的童年是充滿樂趣的,既學到了知識,又能自在地玩耍,但和現在兒童的生活比起來,確實有許多差異的。如今,孩子們沒有像魯迅先生的小時候那樣,有許多的機會去接近大自然,甚至沒有什麼地方可以去玩,就連去公園,也要等到家長有時間,而不是想玩便可以隨便地去玩的。可是比教學的話,雖説氣氛比三味書屋要活躍得多,上課老師講的也遠比壽鏡吾先生有趣、生動,但是卻要頂着考試的壓力。

這樣説來,我還是更喜歡魯迅先生的童年生活。

《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心得體會2

近些日子裏我讀了魯迅先生的朝花夕拾。這是魯迅唯一的一本回憶性散文集,字裏行間像是宂長的巷,裏面是斑駁的回憶投射出的倒影。巷子中似乎也有無數的絲線將我纏繞,拉扯着我拽到記憶的洪流裏。而朝花夕拾中的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更是如此。

百草園是魯迅兒時的樂園。每一個角落都藏着他無限的樂趣。之中的一草一木都是他的.玩伴,陪着他吹秋日的微風,然後靜默着小憩。

口渴時可以摘珊瑚珠般晶瑩剔透的覆盆子,含在嘴中是滿滿的甜蜜。即使是蕭瑟無味的冬日也如夢幻般,可以在冬季白色的紗裙中穿梭,可以支起架子捕鳥。那些無憂無慮的生活,沒有忌憚,沒有焦愁,沒有痛苦。仿若一個悠然的夢,而魯迅則是夢中人。這麼多年後他仍然沒有忘記那個夢,他仍然把那個夢編成書籤夾在日記中,在閒暇時可以翻開悠然地瀏覽,時光似乎就可以一下子倒退二十年,他似乎還可以回到那一年的百草園,回到那一年他美輪美奐的夢。

後來他去了三味書屋。他開始了自己的學業。每天都要和厭煩繞嘴的古文打交道,而百草園則早也就丟在那裏漸而荒蕪起來。三味書屋的生活是無趣的,可是在多少年後,這本書中,魯迅先生還是很懷念那個“讓人生厭”的地方。那裏的壽鏡吾先生也成為了魯迅一生所銘記的人。

魯迅的童年生活是愉快的無慮的。而每個人又何嘗不是呢。我們也曾走過那段懵懂的時光,也會在之後去懷念那時還帶着稚氣的自己。自己兒時走過的街,穿過的巷,巷弄裏留着長鬍子賣冰糖葫蘆的老頭子,院門口纏繞的老樹根,還有樹根上自己刻下的歪歪扭扭的字跡,在多少年後還是依舊清晰可見,似乎多少年的光陰都不曾打亂他的章節,多少年的風雨都不會吹散他的印跡。他還是那樣分明地站在那裏,當光線都昏暗時他還是那樣散着微光,那樣毫髮畢現地站在那裏。那些童年的故事也刻畫在心房壁上然後就慢慢風乾成圖騰,像是一座橫亙在過往和現在兩個彼岸的橋,成為心中魂牽夢繞的想往。

我們也有自己的百草園,也有自己的三味書屋。那些躲藏在記憶裏的是永遠也不會消退的。我懷念我的百草園,我的三味書屋。更懷念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裏流淌過的歲月。

《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心得體會3

每讀完這篇文章,心中總要憧憬好一會兒,時間也似乎是停留了,停留在了那完美的童年時光……

這是魯迅的散文集《朝花夕拾》中的一篇,寫的是魯迅童年的生活和學習,回憶中的百草園和三味書屋,並不是簡單的勾勒,卻也沒有濃濃的筆墨,而是流露着童年的歡樂,甚是打動人心。

“碧綠的菜畦,光滑的.石井欄,高大的皂莢樹,紫紅的桑椹……”,這些景色,不僅僅讓魯迅回味,更讓我心動。我想魯迅的童年,是多麼歡樂,多麼幸福,甚至有點懷疑魯迅童心未泯。而當魯迅上學後,也並非不歡樂,而讓人覺得是另一種趣味。“先生,‘怪哉’這蟲,是怎樣一回事……”這是魯迅的話,讓人看了,先是一笑。並不是笑魯迅的無知,而是對他求知的肯定和讚賞吧,再者是一思,那就是對“怪哉”的思慮了。能讓人深入其境地去感受這篇文章,我覺得是最大的成功。

魯迅寫這篇文章的時候,已經是年過半百,可其中流露的感情,是那麼真摯,彷彿就在眼前,看在眼裏,刻在心裏。我想,這不只是因為實有其事,更重的是魯迅對童年的懷戀和憧憬。

撲蝴蝶、捉鳴蟬、採荷蓮……這是誰沒有的童年課堂開小差、收藏愛書、問一些無厘頭的問題……又有誰的童年沒經歷過呢可是,又有多少童年留在心底又有多少童年被遺忘童年,留不住,最終只灑落在記憶的長河上。

人生固然是完美的,可怎樣去感受,怎樣去理解這些完美呢文章雖然沒有提到任何的觀念,可是卻不禁讓人深思,對童年的深思,對人生的深思。或是記憶,或是懷戀,總是完美的,就算是以往瑕疵。悠悠童年,承載着太多的完美和思念,我們真應當去好好感受。

我再次拿起了《朝花夕拾》,讀起了《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像是走進了百草園,走進了三味書屋,走進了童年……

《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心得體會4

擁有無限童真,獲得許多童趣,享受繽紛童年——題記

童真是每個孩子擁有的鑰匙,童趣是每個孩子尋寶的道路,童年是每個孩子最寶貴的寶藏。

孩子的童真使他們獲得童趣的基本,他們善於用他們那發現的眼與童真的心去觀察,去發現,在這個過程中不僅會獲得成長,還會學到很多知識,增長經歷,這些探索的過程和所得,都將成為我們生命的一部分,成為我們人生中寶貴的一部分。

在用童真的心發現後就會獲得我們的童趣,或許這些在大人們的眼中是幼稚甚至是無知的,但是我們卻樂在其中,不是嗎?這是因為我們那童真的心和豐富的想象力帶給我們的是與別人不同的感受,是與眾不同的'思想與思考方式。雖然別人或許不贊同我們的看法,但是這就是我們自己的童趣

在童趣中我們享受了我們最珍貴的童年,也是我們最寶貴的時光,我們要珍惜我們的童年,讓我們不留遺憾地度過童年,在以後回想起現在,一定會充滿微笑。

《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心得體會5

我讀了《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之後,心裏大有感觸。

它的主要內容是:“我”家屋後的百草園是“我”兒時的樂園,“我”於此體驗到了無限的欣悦,那裏有各色植物及可愛的小動物,還隱藏有新奇動人的傳説。到了冬天,百草園是捕鳥的理想天地,枯燥的學生生活並沒有禁錮“我”純真活潑的心靈,而是偷偷的'玩耍及觀察。這篇文章抒發了作者對兒時生活的無限嚮往及對封建私塾教育的批判。

可是看看現在的我們,一個個都被困在家中。要麼玩兒那些對身體有害的電子遊戲;要麼看電視;要麼就是在家長的監督下“認認真真”地學習。可就是沒有在户外一邊呼吸新鮮空氣、一邊和朋友們談天説地或與朋友們快樂地在一起玩耍的時間。我們每天幾乎除了學習還是學習,如果敢消停一刻的話,那麼家長就又該發出讓所有人聽了都心煩意亂的嘮叨“神功”了。比如:有一次,媽媽讓我背書,而我正想着和朋友一起到哪兒瘋。結果為了應付媽媽,我就像蚊子一樣哼哼了起來。媽媽見了便説:“你聲音不能大點兒嗎?要是你到演講大會上這樣講的話,大家都該睡着了;再説了,大聲背書更容易記牢……”沒辦法,我只好乖乖地大聲背了,怎麼樣,我媽的嘮叨“神功”夠厲害吧!再看看魯迅,他小時候多自在,想怎麼玩兒就怎麼玩兒,他家屋後的百草園是他的樂園;不像我們現在住的樓房,一點玩樂的地方都沒有,害得我們都像一隻只籠裏的小鳥一樣,孤獨無助。而且我們現在的輔導班也是一個接一個,跟魯迅相比我們真是太悲催了!

讀了《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後,我體會到魯迅的童年是多麼的美好,我希望現在的教育體制也能相應的改改,讓現在的孩子們也有一個快樂而值得回憶的童年!

《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心得體會6

文章一開始就進入主題,講明百草園是先生的樂園。碧綠的菜畦,光滑的石井杆,高大的'皂莢樹,自紅的桑椹為我們呈現一篇生機勃勃的景象。捉蟲子是魯迅先生十分喜歡的一項遊戲。在先生的眼中,百草園就是一場盛大的音樂會。魯迅先生還聽過一個關於美女蛇的故事,就過得出的結論便是:倘若有陌生的聲音叫你的名字,你萬不可答應他。每到冬天的時候,拍雪人、捉鳥雀也給先生帶來了不少的童年樂趣。

沒有過多地修飾,反而很簡潔卻又表達的很清楚,這篇文章,真的令我受益終生。

《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心得體會7

《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是魯迅的一篇散文,文章寫得非常好,不僅構思嚴謹,而且文章中的語言極有特色,令人叫絕。

“不必説碧綠的菜畦,光滑的石井欄,高大的皂莢樹,紫紅的桑椹;也不必説鳴蟬在樹葉里長吟,肥胖的黃蜂伏在菜花上,輕捷的'叫天子(雲雀)忽然從草間直竄向雲霄裏去了。單是周圍的短短的泥牆根一帶,就有無限趣味。翻開斷磚來,有時會遇見蜈蚣;還有斑蜇,倘若用手指按住它的脊樑,便會拍的一聲,從後竅噴出一陣煙霧。何首烏藤和木蓮藤纏絡着,木蓮有蓮房一般的果實,何首烏有臃腫的根。如果不怕刺,還可以摘到覆盆子,像小珊瑚珠攢成的小球,又酸又甜,色味都比桑椹要好得遠。”

這就是魯迅對自己家後院“百草園”的描寫,這兒真是好玩,可以追趕着雲雀,直到它們飛上雲霄,還可以拿着樹枝像趕着馬車一般將蜈蚣趕來趕去。時不時撥起何首烏,偶爾發現了像人樣的根,便不停地炫耀。

還有一段是“出門向東,不上半里,走過一道石橋,便是我的先生的家了。從一扇黑油的竹門進去,第三間是書屋。中間掛着一塊匾道‘三味書屋’;匾下面是一幅畫,畫着一隻很肥大的梅花鹿伏在古樹下。沒有孔子牌位,我們便對着那匾和鹿行禮。第一次算是拜孔子,第二次算是拜先生。”

這是魯迅對自己第一次去書塾的描寫,讀着也會讓我想起自己上國小時的情景,當時住在一個機關宿舍的院子裏,學校與我們院子僅有一牆之隔,雖然繞着去學校也只要十來分鐘,但我還是冒着被學校處罰的危險時不時爬牆去上學。

《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不僅語言優美,還能時不時地勾起讀者對童年的回憶,真是一篇令人叫絕的好文章。

《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心得體會8

近日正沉浸於魯迅先生的《朝花夕拾》中,一直以為魯迅先生的文章總是百讀不厭的。今天讀的這篇文章正是是先生一篇讓大家耳熟能詳的妙文——《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與其説《朝花夕拾》是一篇雜文冊子,我倒是認同現在的這篇百草園是一篇極美的散文。當初在學習這篇文章的時候我就很喜歡,有幾段還是可以背誦的。文章寫得童趣盎然,不僅構思嚴謹,而且文章中的語言極有特色,令人叫絕。

從這篇文章中,可以看出魯迅先生對自己家的後院是如此的喜愛。將其冠以“百草園”的名頭,讓大家讀得此文的人都覺得這兒真是個好玩的所在,先生對於百草園的描寫可謂用心。這是一個怎樣有趣的所在呢?可以追趕着雲雀,直到它們飛上雲霄,還可以拿着樹枝像趕着馬車一般將蜈蚣趕來趕去。時不時撥起何首烏,偶爾發現了像人樣的根,便不停地炫耀。這樣的百草園怕是每個孩子兒時的夢想,有這樣的一個百草園,兒時定是能度過一個很快活的時光了。

可惜的是,快活的童年終有盡頭,接下來則是自己必須的讀書識字路程。和天堂般的百草園作別後,邊要開始上私塾,還有一段是“出門向東,不上半里,走過一道石橋,便是我的.先生的家了。從一扇黑油的竹門進去,第三間是書屋。中間掛着一塊匾道‘三味書屋’;匾下面是一幅畫,畫着一隻很肥大的梅花鹿伏在古樹下。沒有孔子牌位,我們便對着那匾和鹿行禮。第一次算是拜孔子,第二次算是拜先生。”先生在這私塾中也是留下了許多美好的記憶的,學生讀書的姿態,先生讀書時候的灑脱,包括先生在私塾中畫的各種畫兒,都構成了先生童年美好的記憶。

文中記敍的是一段美好的童年時代,而童年終歸要結束。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只不過是從天堂的一個花園走到了另一個罷了!

《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心得體會9

對這篇文章,對於我來講十分趣味。的確,初讀此文,最大的感受就是這個“趣”。

漸漸地,我感受到了文章的氣息,“魯迅式”的寫作手法的確巧妙,我竟有兩種不一樣的感受!

第一種是:魯迅認為在“百草園”和在“三味書屋”一樣歡樂,玩耍有玩耍的樂趣,學習更有學習的樂趣。使人全文感受到了魯迅對童年時光的留戀與愛戀。

可是,當時的教育是封建的,所以,第二種就是:魯迅用在“百草園”的無憂無慮、自由自在,來反襯“三味書屋”的封建,從而批判封建的教育。

對於我個人來講,我更相信第二種,魯迅,這位民主戰士不就是用筆當武器,一向為改善人民的生活和精神,日復一日、鍥而不捨的奮鬥嗎就手法而言,這種反襯、暗諷的手法更貼合魯迅。

可是,我更願意相信第一種,我期望無論何時、無論何地,所有的孩子們都能享受到科學的教育,都能感受到童年的歡樂。

這是給我印象最深刻的,也是我認為最值得人們回味的。

當然,魯迅先生描述“百草園”的方法卻讓我獲益頗多。例如:魯迅對百草園的描述不僅僅細緻入微,但卻不顯得“散”,因為他是按層次描述,使人理所應當的進入情境。另外,他用了多種感官,有看到的、聽到的.還有問到的。正是這樣,人們不僅僅感受到了百草園的生機,更讚歎魯迅先生的高明。

經過讀魯迅的文章,不僅僅有文學上的收穫,更是一種心靈的洗禮,洗掉現代的虛偽,重新聽聽最真誠、最感人的東西;重新感受人類的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