糯米文學吧

位置:首頁 > 範文 > 心得體會

《平均數》聽課心得體會(精選8篇)

心得體會是指一種讀書、實踐後所寫的感受性文字。下面是小編收集整理的《平均數》聽課心得體會(精選8篇),希望大家喜歡。

《平均數》聽課心得體會(精選8篇)

《平均數》聽課心得體會 篇1

5月10日上午,我在xx中心國小聽了金xx老師四年級下冊數學《平均數》一課,感受頗深,受益匪淺。

金老師的這節課,首先從遊戲導入,學生挑戰3秒鐘記數字並統計個數,讓同學們思考“如果用一個數代表第一個孩子三次記數的整體水平,用什麼數比較合適?為什麼?”讓學生説出自己的想法,再讓學生説出用哪個數可以代表第二個孩子三次記數的整體水平,並説出原因,金老師不斷地引導同學們思考和發言,讓同學們真正感知“平均數”的內涵。使學生經歷平均數的產生過程;加深對平均數意義的理解;通過學生的不斷敍述,學生深刻理解“平均數”代表的是整體水平,可以將一組數相加再除以這組數的個數求出平均數即“總數÷個數=平均數”;也可以通過“移多補少”的方法更直觀,藉助學習單讓學生畫一畫移一移,讓學生感知平均數既不可能是一組數中最大的數也不可能是最小的數的真正原因,學生進一步瞭解平均數同時求平均數的方法也就在學生理解意義的過程中發現並學會。當學生理解了平均數的意義之後,又從學生應用所學的知識去解決身邊的、生活中的實際問題,體會數學與生活的密切聯繫,產生學習數學的興趣,感受成功的喜悦。課堂教學中有幾個值得我學習的亮點:

1、整堂課學生都處在一個積極的狀態,老師的引導非常到位,充分調動了學生的積極性,使學生願意跟着老師的思路快樂的學習下去。教師的語言非常具有親和力,對於一位陌生的教師,學生的表現是非常配合甚至是喜歡的。這值得我學習。

2、以學生為主體,注重培養學生良好的傾聽習慣和完整的語言表達能力。在整個教學過程中每一個質疑老師都不急着去解決,而是讓學生自己通過多次的思考來解決這個問題,並且在表述的過程中,引導學生用完整的語言,形成良好的回答問題習慣,這是我們平常教學中最值得學習的,有時候我們自己會着急,所以急着就告訴了學生該如何做,忽視了學生的思考過程,也沒注重對學生傾聽習慣和完整語言表達能力的培養。

3、整個教學環節非常的緊湊,提出問題之後,讓學生有了迫不及待想要解決問題的心理,設置矛盾,以公平或不公平的問題使教學達到一個高潮,並讓學生對平均數有了深刻的理解,真正掌握了平均數的意義。 回想我以前上這節課,引導學生理解平均數的概念時,總會這樣説: “一組數量的和去除以這組數量的個數,就叫平均數”。依此類推出數量關係式:總數÷份數=平均數或(一組數量的和) ÷(這組數量的個數)=平均數。然後根據所謂的公式開始生搬硬套,開始反覆地、機械地進行訓練,自我感覺學生掌握得很好。考試出現這類題的時候,學生們也往往不會出錯。但是實際上有關平均數的概念的生成、計算方法都是教師強迫灌輸的,學生並沒有真正理解平均數的概念,甚至就不理解。 總得來説,聽這節課使我開闊了眼界,給我的教學工作帶來很大的幫助。聽課是教師的必修課,以人為鏡,才能體察自我的優點和缺點。通過聽課學習別人的長處,通過聽課,反思自我,才能不斷進步,這也是教師成長的一條捷徑。

今後我會珍惜每一次聽課的機會,向優秀教師學習,努力提高自身的素質,不斷地提高教育、教學水平。

《平均數》聽課心得體會 篇2

平均數是國小數學人教版第六冊第三單元的教學內容,是在學生已經具備一定收集和整理數據能力基礎上,從生活實例出發,讓學生充分產生求平均數的需要,進而自主探究平均數的意義,掌握求平均數的基本方法,並能運用平均數的知識解釋簡單實際問題,體驗運用統計知識解決問題的樂趣。

聽完這堂課後,覺得有以幾點感想:

課一開始,老師以學生熟悉而又喜歡的球類活動,把學生一下子引入了課堂。這一情境的創設為新課的教學做好了鋪墊,同時也為求平均數的方法(移多補少法)起到了遷移的作用。在例題教學中,我讓學生觀看了“投籃比賽”的結果,學生注意力特別集中,興趣盎然,既而拋出一個實質性的問題:是男生投籃水平高還是女生頭的準投籃水平高?一石激起千層浪,學生們議論紛紛,有的認為男生組,有的認為女生組,學生各抒己見,各自發表了自己的意見?然後進行全班交流:有的學生用最多個體進行比較,有的學生用最少個體進行比較,有的用總數進行比較,還有的用求平均數的方法進行比較。這時候鼓勵他們將心中的矛盾展示出來,讓他們充分地爭論,使學生切實感受到用求平均數的方法來解決這一問題的合理性。當學生感受到要比較誰投籃水平高一些必須先求出“男、女生平均每人投中的個數”後,教師並沒有急着讓學生討論或者講解“平均每人套中個數”的含義,而是讓學生用移一移,畫一畫的,或者用計算的方法求出平均數。在此,教師把思考的權利交給學生,不交流的權利還給學生,讓學生充分感受所學知識的價值。

本課的大致知識能力層次如下:認識平均數的意義——求平均數——應用平均數。教學設計從由條形統計圖呈現數據,並利用條形圖中塗色方塊的移動揭示求平均數的方法,為學生理解平均數的意義提供了感性支撐,然後,在學生已經學過“總數÷份數=每份數”的基礎上得出求平均數的方法是“總數量÷總份數=平均數”。整節課由具體到抽象,由模糊到清晰,由平面到立體,多緯度構建主體化的平均數概念。並在講解方法的同時,不失時機地滲透:平均數處於一組數據的最大值和最小值之間,能反映整體水平,但不能代表每個個體的情況。這樣一來,學生對平均數這一概念的認識顯得更為深刻和全面。

在教學中,教師還結合教材內容,遵循學生認知規律,把學生對生活的體驗融進課堂,引導學生領悟數學與生活的聯繫,發掘現實生活中的數學素材,利用身邊有效的數學資源學習數學知識。所選取的四個練習,由淺入深,層層深入,所選的內容都與學生生活貼近的題材,如:第一題是對平均數的理解;第二題是對平均數的應用,第三題是對平均數的深化認識。這三道鞏固練習都與學生的生活緊密聯繫,使學生真真切切地感受到生活之中有數學,生活之中處處用數學,從而對數學產生極大的興趣,主動地去學數學,用數學。這樣的教學實現了數學教育的多重價值,使各學科起到了有效的整合作用。

在這堂課教學中,我也有困惑:學生對平均數的概念、作用理解不夠到位。問題的設計是否能引起學生的興趣,進行合作討論、探究,更深層次地理解概念。

《平均數》聽課心得體會 篇3

有意義的數學學習必須建立在學生的主觀願望和知識經驗的基礎之上;學生的數學學習內容應該是現實的、有趣的、富有挑戰性的、動手實踐、自主探索與合作交流是學生學習的重要方式。本課教學在新理念的指導下從學生的現實生活出發,極力選取學生身邊的事例,使生活素材貫串於整個教學的始終,注意將數學與學生生活緊密相連,遵循了數學源於生活、寓於生活、用於生活的理念。通過數學教學,實現了數學的應用價值。具體地説有以下幾個特點:

一、緊密聯繫學生生活實際,使數學問題生活化。

當學習的內容與學生熟悉的生活背景越貼近,學生自覺接納的程度就越高。課一開始,就設計了一個情境,讓學生通過觀察、想象,説一説打開閘門,裏面的水會出現怎樣的現象?以此來切入主題。打開閘門,高處的水往低處流,最終水面高度相等,這個相等的高度就是水面的平均高度。讓學生藉助生活經驗來推想、感悟移多補少的思想,為建立平均數的概念提供了實物模型,幫助學生初步理解求平均數的意義。“水往低處流”這是一種自然現象,學生對這種自然現象也特別熟悉。此處,藉助學生熟悉的這種自然現象來引入新課,一方面使枯燥的數學問題變得非常有趣、富有親近感,另一方面通過多媒體的演示讓學生從中感悟移多補少的思想,為建立平均數的概念提供了實物模型,幫助學生初步理解求平均數的意義,為下面的學習奠定了基礎。這樣做使學生感到所學內容不再是簡單枯燥的數學,而是非常有趣、富有親近感,他們被濃厚的生活氣息所感動,興致勃勃地投入到新課的學習之中,在下一步教學中,讓學生收集了自已身邊所熟悉的一些事例,作為教學和練習的內容。這樣,既可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感受數學與生活的緊密聯繫,又可實現教材預期的教學目標,使數學教學不再是機械執行教材的過程,而是師生從實際出發,利用更廣泛的課程資源,共同開發課程和豐富課程的過程。

二、充分保障學生自主探索的時間與空間,把學習的自主權與選擇權交給學生。

《數學課程標準》指出:“動手實踐、自主探索與合作交流是學生學習數學的重要方式”,數學教學要努力改變單一的、被動的學習方式,建立和形成有利於發揮學生主體性的多樣化的學習方式,促進學生在教師指導下主動地富有個性地學習。要讓學生自主探索,在教學中教師要結合教學內容設計出具有開放性的、探索性的數學問題,給學生創設自主探索學習的情境,使之在開放問題的情境下積極主動地進行探索,使數學教學更加豐富多彩,學生學得更加生動、活潑,實現促進學生全面發展的目的。為了讓學生深化掌握求平均數的方法,接着為學生提供了好多小球,讓學生進行學具操作。“這三行小球的平均數是多少?”這一問題的提出,讓學生積極地投入到了合作探究的活動中去,學生在操作的過程中,從不同的角度探索出了求平均數的方法,使解決問題的策略多樣化。而且這一過程的設計也把學生的主體作用落到了實處,充分發揮了學生的主體作用,培養了學生的探索精神和創新能力。

掌握求平均數的方法是本課的重點,學生只有掌握了求平均數的方法,才會解決生活中的求平均數的問題。因此,在這一環節的教學中,讓學生自主動手操作學具,在小組合作、探索的過程中,找出求平均數的方法。這樣,學生有了學習的自主權和選擇權,他們的積極性與創造性得到了充分的發揮。

三、拓展延伸,深化提高

在應用練習這一環節的教學中,舞蹈比賽評委最後宣佈的評分你知道是怎麼回事嗎?有一遊泳池的平均水深120釐米,小明的身高140釐米,他學游泳有沒有危險?為什麼?探討問題的出示,是學生對平均數的概念的再一次鞏固和更深的理解,這一問題,學生不是單純的計算所能解決得了的,學生只有在這具有現實背景的問題情景中去準確把握“平均數”的意義,真正理解平均數的概念,才能得到解決,提高學生運用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整堂課都以學生為學習的主體,藉助多媒體和學具創設多種情境,讓學生在具體的生活情境和富有人性化的氛圍中積極探索,從而掌握了知識,培養了能力。

《平均數》聽課心得體會 篇4

今天下午的教研活動,在高年級的三位老師彙報完他們的思維導圖後,王立功老師又組織大家聽了一節《平均數》。這是去年省數學德育課比賽的一節課,也是一節比較典型的課。我認為本節課的亮點主要有:

1、 創設投擲飛鏢比賽這一情境,接近學生的生活,吸引了學生的注意力,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

2、教學設計層層遞進,引出求平均數的必要性。教師通過三組數據,讓學生體會平均數的意義。第一組數據的個數相同,學生基於生活經驗很容易想到比較兩個同學投擲的總數。然後教師又出示了兩個總數21和24,讓學生比較誰的水平更高,學生都覺得是總數24的那個同學的水平更高,這時教師又出示了第二組數據:7,7,7,和6,6,6,6。這時學生髮現用總數不太合適,產生了認知衝突。教師及時拋出問題:“比總數還是比代表數?”讓學生認識到可以找到一組數據的代表數來比較,並且很容易就找到了代表數7和6。最後一組數據:8,7,4,5和7,7,7。在前面已有知識的基礎上,學生很容易想到比較代表數,這時教師很自然的引出找“8,7,4,5”的代表數。整個教學過程一環扣一環,層層遞進。

3、讓學生自主探索求平均數的方,在尋找一組數據的代表數的過程中,引導學生體會平均數的意義,學會求平均數的方法。“8,7,4,5”這組數據的代表數不像第二組的代表數那樣容易找到。這時教師放手讓學生自主探索如何找“8,7,4,5”這一組數據的代表數。學生通過小組合作學習,自主探究方法,然後通過彙報交流總結出移多補少和先和後分的方法。

4、在練習時,教師讓學生算出一組數據的平均數後,通過增加數據和改變數據,讓學生體會平均數在一組數據的最大數和最小數中間,平均數會隨着數據的變化而變化。

《平均數》聽課心得體會 篇5

聽了兩節《平均數》,感受頗多。下面談談自己粗淺的看法:

一、為學生創設寬鬆和諧的學習環境

好的課堂應當有寬鬆和諧的學習氣氛,使學生能在探索和學習的過程中產生豐富的情感體驗,寬鬆和諧的課堂氣氛,並不意味着只有通過遊戲或生動的故事情節才能實現。教師豐富、生動的語言,輕鬆、和諧的態度,富有啟發性和創造性的提問,都可以為學生創造出和諧的學習環境。如:“用3場的總分比4場的總分,你們同意嗎?你們覺得公平嗎?”

二、關注學生的學習過程,讓學生有體驗數學的機會

新課程的一個重要的理念,就是為學生提供“做”數學的機會,讓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去體驗數學和經歷數學、學習數學。不論是概念的學習,還是新方法的學習,應當為學生提供具體的情境,讓學生在實際的操作、整理、分析和探索中體會數學,如在採用“移多補少”的方法求7號、8號運動員平均每場得幾分的時候,讓學生動手去“移多補少”讓學生親身經歷用“移多補少”的求平均數的過程。

三、重視學科的整合

本節課巧妙地設計課堂練習,通過一個學生到池塘游泳這個練習,讓學生加深對求平均數意義的理解,引申到對學生加強安全教育,這點處理的非常巧妙。

《平均數》聽課心得體會 篇6

本節課的內容是在學生認識了除法運算含義的基礎上進行教學的.。平均數的概念與過去學過的平均分的意義是不完全一樣的。平均數是一個虛擬數,是藉助平均分的意義通過計算得到的。

(1)在教學中,通過求一個小組四個學生收集廢舊礦泉水瓶的平均數量,讓學生藉助平均分的意義理解平均數不是每個學生實際收集到的礦泉水瓶數量,而是指假設四個學生收集到的瓶子同樣多,從而利用總數除以人數算出平均每人收集到13個,使學生認識平均數13實際上是一個虛擬數,並不一定真實存在。這樣的設計我覺得比較符合學生的認識,讓他們能感受平均數。

(2)解決問題,強化求平均數的計算方法。教學中,學生可以通過“移多補少”法,也可以用計算“先求總數再平均分”的方法來得出所要求的平均數。大多數的學生比較喜歡用總數除以份數的方法,這兩個方法的意義是一樣的,因為最後都要歸結到算式中去,移多補少的方法在列式的時候,也可以理解成把這些總數要變成一樣多,所以肯定也是要平均分。

(3)其次,關注了培養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本節課我在設計練習時設計了“小明游泳”:一條小河平均水深110釐米,小明身高135釐米,他下河游泳會不會有危險?使孩子們在討論中加深了對“平均水深”的理解,讓學生感受平均水深不代表處處水深,從中體會到了應用數學知識要靈活。

(4)本節課的不足之處,一開始設計的是讓學生在收集廢品的活動中感受平均數,我覺得感受不夠深,所以後來有點過分強調了平均數的概念。一節課上下來,部分學生對平均數的應用掌握得不好。學生對平均數是一組數的平均值或總體水平了解不夠深。

《平均數》聽課心得體會 篇7

此次,參加數學網絡教研聽了《平均數》一課,我感覺到了自己的不足,更感覺到要提高自身素質的緊迫性。下面説説我的體會吧!

在新知的教學中,以問題激疑,並啟發學生大膽思考;在鞏固練習中,題型新穎,讓學生在生活中親近數學。每一個環節的設計和教學語言都講究藝術,營造一種愉悦和諧的氛圍,努力去感染和激勵學生,使他們產生求知慾,使課堂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教者在課堂上充分以學生為主體,多給學生提供機會,經常通過啟發性的語言,使學生感受到自己是學習的主人,增強參與的主動性,不斷地去思考、探索、討論、交流,在經歷知識的形成過程中,不斷休驗成功的快樂,在認知與情感的交互作用下,學得積極主動,形成一個真實有效的課堂。教者把平均數和生活聯繫起來,通過有層次的設計練習,讓學生在練習中豐富了對平均數內涵的深刻理解,既讓學生學得紮實靈活,又讓學生的創造性思維得到發展,讓他們既長知識,又長智慧。

多媒體輔助教學容易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打破時間和空間的限制,能讓學生清楚地看到事物的變化,幫助學生掌握傳統方法難以講清的重點和難點,讓課堂教學更具魅力,使數學課堂得以優化。將平均分的過程完整地呈現在學生眼前,增強了學生的理解。而且課件的形象、生動、生活化,也能最大程度地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當我們在課堂上講數學知識時,只有結合生活的數學例子,學生才會感興趣,才會主動去學,樂意去學。這一節課中就在運動的話題中,使孩子輕鬆地學會了平均數。從例題到練習,都與運動緊密聯繫,讓孩子不僅在課堂上學會了數學知識,而且對學生的思想也進行了教育。

總的來説,通過這次的聽課,它豐富了我的教學經驗和教學方法,使我獲益頗多。今後我將通過這條捷徑獲得更多的教學經驗,來幫助我更好地完成教學工作。

《平均數》聽課心得體會 篇8

《新課標》強調“數學應用於實際生活,要使同學體驗到數學就在我們身邊,進一步感受到數學與生活的密切聯繫。”這就向我們的教師提出了挑戰:必需善於挖掘生活中的數學題材。在課堂教學中,教師應該充分尊重同學,給他們以發現問題、解決問題的機會,使教學活動真正面向全體同學,使同學人人得到發展。

1、密切聯繫生活,感受數學從生活中來到生活中去。

本課中,在創設問題情景、之後,讓學生主動解決問題。就是培養同學的主動考慮、主動發現,用數學的眼光看待周圍的事物的過程。同時,每個同學都發表自己的看法,同學通過交流,即學到知識,也複習了簡單的求平均數的有關問題。本課教學中,利用學生感興趣的當裁判,一下子拉近了數學與生活、同學與教師之間的距離,使同學對數學、對教師發生親近感。整堂課都是在解決一個又一個的生活問題來學習知識,將同學從課堂引向生活,不留痕跡,這樣與開頭相互照應,真是從生活中來到生活中去。

2、尊重個體差別,設計了滿足不同需求的練習

家庭環境、特定的生活與社會文化氛圍,形成了同學的差別。教師在教學中應持一種客觀的態度,使不同的同學得到不同發展,最大限度地滿足每一個同學的發展需求,對有特殊數學才幹和喜好的同學可以為他提供更多的發展機會。

本課整個練習設計由易到難,逐步探究出求平均數的方法。既有鞏固性的例題原型的還原,又有較高層次的拓展練習,層層遞進,滿足了不同層次同學的學習需求。在練習的方式上,既有筆算題、又有估算題,更符合《新課標》提出的培養同學估算能力這一宗旨,可謂匠心獨具,令人流連。

3、思維深度延伸,激活了同學內在的發展潛能

在求平均數應用題中,同學經常將兩個平均數相加除以2,這是平均數應用題中極易出錯的典型問題。一般情況下,同學能認識錯誤,選擇出正確答案就行了,但教師對題目進行了深度挖掘,引導討論猜測進一步探究出求平均數的另一種方法。

這樣深入挖掘,有意識地對同學思維進行深度引領,將一條簡單的選擇題進行多次討論,讓同學享受到數學思維帶來的樂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