糯米文學吧

位置:首頁 > 範文 > 心得體會

教學論心得體會(通用6篇)

我們在一些事情上受到啟發後,就十分有必須要寫一篇心得體會,這麼做能夠提升我們的書面表達能力。很多人都十分頭疼怎麼寫一篇精彩的心得體會,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教學論心得體會(通用6篇),歡迎大家分享。

教學論心得體會(通用6篇)

  教學論心得體會1

最近,我拜讀了《國小美術新課程教學論》,本書全面系統地介紹了美術課程改革背景、學習領域與教學基本取向、學習方式的變革、教學評價的發展、教學環境資源的開發和利用以及美術新課程與教師的個人成長等。該書充分體現新的課程理念,採用嶄新的結構和體例,針對國小美術新課程教學中的問題,根據現代國小美術教師的需要,即學習者的實際需要,導入案例,創設情景,強調學習者的活動和對話。同時,致力於改變教材歷來的面貌和我們閲讀習慣,以新的呈現方式,尊重學習者選擇和使用的權利。我對“美術新課程與教學評價的發展”這一章感悟較多,這章從教材評價、課堂評價、學生評價、教師評價,四個維度闡述了評價的發展。我個人認為,不管評價發展到什麼程度,總離不開學生,評價必須要“以學生為主體”。 “以學生為主體”,這是課改中提得最多的一句話,也是各科教學所必須遵循的原則之一。而在極具人文性質的美術學科中,如何讓“以學生為主體”的評價作為一種觀念深入人心,顯得尤為重要。以下是我平時的一些做法:

  一、提高教師、家長的思想認識

評價方面,家長甚至部分教師對來自學生的評價重視程度不夠,在心裏常常把學生評價看成是可有可無的項目。總認為學生懂什麼,他們是不知道好壞的。在家長眼裏畫得象做得好就是好作業,其實,他們由於對兒童的思維瞭解不夠深入,對兒童美術作品理解較為片面,有的教師往往也用成人的標準來評價學生作業,常常一味追求象不象,導致對作品中學生的創新之處、童趣等不能作出正確評價,無形中還誤導了學生對美術作品的理解,扼殺了兒童的創造性。而國小階段兒童的思維發展,正處在具體形象思維向邏輯抽象思維過渡的階段。形象記憶能力比較弱,作品造型、色彩多為想象中的形象,與真實的形象距離較大。因此我們要加強宣傳力度,提高教師特別是家長對兒童的思想認識,俯下身子瞭解兒童,多多傾聽兒童的心語。要從意識深處更新傳統觀念,要懂得充分尊重學生的評價。成人對學生評價的尊重,才能帶動學生對評價的重視,使學生認真參評,真正發揮學生評價對學生的教育、促進作用。

  二、營造學生自評、互評的氛圍。

有位哲人説過,“人與大多數動物一樣都具有向羣性”。也就是説人都喜歡湊熱鬧,比如,某大商店開業了,人頭攢動,你正好散步路過,即使你不打算買東西,相信你也會融入人羣中,去走一走、看一看,感受一下開業的熱鬧氣氛。同樣在課堂上,我們也要利用好這個“向羣性”,營造學生自評、互評的氛圍:可採用遊戲、故事、趣味課件等手法,營造氣氛,激發學生評價的興趣。比如,在教學《過新年》這節課時,我事先在教室裏佈置好各種彩色窗花、對聯、氣球、綢帶、假鞭炮等新年用品。讓學生一進教室就感受到新年的喜慶氣氛,然後發給每位學生一隻袋子,和相同數量的年貨,(年貨由學生和老師共同籌集)把年貨放在自己作品的地方,等待新年的鐘聲。作業完成後,老師敲響新年的鐘聲,學生們開始以互相拜年的形式進行作業互評:你認為喜歡的作品就給那位同學一份禮品,最後看誰拜年拜到的禮品多。這節課學生既當主人又當客人,既做評委又當選手,興趣十分高漲。

  三、指引學生自評、互評的方向

評價這根“指揮棒”自身的座標很關鍵,一旦方向錯誤,就有“全軍覆沒”的可能性。因此評價在一定程度上左右着教學,決定着教學的方向。由此可見為學生指引評價的方向顯得尤為重要。首先要引領學生欣賞同齡學生的優秀作品,然後結合平時的教學與實踐逐步欣賞大師的作品,初步感受名家的風采,讓學生明白什麼是美的,怎樣的作品就算優秀作品,這些學生、大師的作品好在什麼地方,有哪些方面值得我們去學習。比如,兒童繪畫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去進行評價:1、構圖是否飽滿2、線條是否流暢3、造型是否準確4、色彩是否豐富 5、創意是否新穎獨特等。手工作品可以從:1、造型 2、表現手法3、材料選擇4、製作的技法5、創意6、色彩7、造型等方面去考慮。

  四、拓寬學生自評、互評的空間

國小美術教學中,針對不同的教學內容,根據不同的學生,採用不同的評價方法,學生自評、互評合理巧妙地運用能促進學生克服膽怯、自卑的心理,最大限度地發展學生的潛能:首先從評價的內容來説,評價包括知識、智力、運用、習慣、情感、態度、價值觀等,從形式上來説,評價包括課內與課外、統一與民主、長期與短期等。對於智力不十分好的學生來説,可讓其他學生找出這些學生作品中的非智力因素進行評價,比如;“這幅畫畫得很認真”、“這位同學這堂課很專心”、“這位同學的每次作業都能及時完成”、“這位同學很大方,和其他同學合作時常常拿出自己的工具材料和大家一起用”、“其他同學很樂意與這位同學合作,並且合作得很愉快”……而對於學有所長的學生,可以先讓那些“差生”説説“這些同學的作品中你最欣賞它什麼”,“你覺得這些作品中哪些地方最成功”,等等。然後再讓這些優生自己説説作品中有那些不滿意的地方,準備下次如何修改等等。

總之,只有緊緊圍繞“以學生為主體”的科學、正確的評價才能激發學生的興趣,樹立學生的.自信心,充分發展學生的個性。讓“以學生為主體”的評價真正深入到每位教育工作者的內心深處。

  教學論心得體會2

為了更好地指導我市新課程國中畢業班化學教學工作,及時瞭解當前化學學科教學存在的問題、研討會考改革的趨勢和特點,福州市國中化學學科會議於20xx年11月25日在福州市教育學院隆重召開。本次會議我的心得體會如下:

  一、經驗交流,資源共享。

本次會議八縣共有16人進行經驗交流發言,其中福清市有3人發言。中心議題有:

1、如何提高課堂教學效益;

2、認真研究課標,明確考點,提高複習課教學效益;

3、關注中下面學生,努力提高全體學生平均分;

4、加強化學用語教學,重視實驗教學;

5、注重主幹知識教學,關注初、高中銜接;

6、科學安排教學時間,搞好階段教學工作;

7、關注20xx年會考命趨勢,把握教學深廣度。八縣與會老師充分交流,資源共享,同時還建立了公共信箱,很多好的經驗值得我們學習和借鑑,反思自己的不足之處,受益非淺。

  二、質量分析,全面到位。

福州市教育學院化學科盧秉政老師做了20xx年會考試卷質量分析,全面到位,肯定20xx年會考試卷成功之處,明確20xx年會考試卷將保持穩中求變,更加關注化學主幹知識的考查,關注初、高知識的銜接,注重雙基知識的考查,重視化學實驗知識的考查,注重化學知識應用能力的考查,強調關注中下面學生的重要性,提出了很多有益的教學方法。同時通過20xx年會考考生失分較多的答題情況的分析,指出了教學存在的問題,使與會老師提高了認識,明確了方向。

  三、教學建議,科學實用。

為了努力提高20xx年會考化學成績,福州市教育學院盧秉政老師提出瞭如下教學建議:

1、注重基礎知識,提高綜合運用能力;

2、注意應考的多種能力和加強化學思想方法培養;

3、加強科學探究的教學方法研究,培養學生綜合能力;

4、注重實驗教學,增加學生的親身體驗。

教學建議,科學實用,明確方向,提高認識。針對我市全員與考現狀,中下面考生較多,如何提高20xx年會考化學平均分,優化教學設計,科學有效教學,提出了很好的建議,值得我們反思與實踐。

20xx年12月25日

  教學論心得體會3

課題研究中期報告會後,我們課題組又開展了有關教育教學理論的學習,我認真學習了清華大學出版社出版的《中國小信息技術課程教學論》一書,對信息技術課程的認識又昇華了許多,體會也頗為深刻。

在《中國小信息技術課程教學論》一書中,關於教學方法的闡述非常精闢,可謂是信息技術課程教學的一座燈塔。

教學方法,重在激發興趣,積極引導。學習興趣是人們力求認知世界,渴望獲得科學文化知識和不斷探求真理而帶有情緒色彩的意向活動,是推動學習的強化因素。事實證明,有興趣的學習能使學生全神貫注,積極思考,甚至可以達到廢寢忘食的境地。比如,對於國小生來説,計算機是熟悉而又新奇的,怎樣引導他們打開計算機的大門呢?那就要靠學習興趣的激發。兒童的特點之一是喜歡自己動手,國小生剛上信息技術課的時候,總是表現出十分興奮和好奇,加上老師對計算機神奇功能的介紹,更加深了一種神祕感,這樣使學生對計算機又多了一份興趣,促使學生奮發向上,勤奮好學,始終保持飽滿的學習情緒,並且從中享受到學習的興趣,促進課堂教學效果的提升。

對於三至六年級的國小生來説,如果處理不好他們的興趣所在,他們也會產生厭煩的心理,從而影響教學目標的實現。俗話説“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也理所當然地成為教師當前進行信息技術教學着力探索的課題。

《中國小信息技術課程教學論》一書指導性強,特別強調把握學生認知特點,實施“形象化”信息技術教學。國小階段智力開發的主要做法是寓教育於遊戲之中。在國小生教育方面,計算機有其特殊優勢,用計算機在玩中游戲、娛樂、學習等,既可以滿足學生對計算機的好奇心,又可以迎合國小生的認知特點,採取形象化、遊戲化等少年兒童易於接受的教學手段,實施“形象化”信息技術教學。

“形象化”信息技術教學形象比喻,能幫助學生建立直觀想象。學生從小接觸計算機,年齡小,理解能力差,如何才能讓他們理解一些必要的抽象基礎理論知識?這就需要把計算機難懂的理論與現實中易理解的事物聯繫起來,使之變得形象化,如教學“存儲器”時,把“硬盤”比作一個“大倉庫”,裏面裝有很多很多的軟件。對於國小生的計算機教學。找一些較貼切且又能讓他們感興趣、能輕而易舉的事物來做比喻,實踐證明效果是很好的。當然,有些比喻不一定確切,但重要的是讓國小生有了一個直觀的想象,讓學生在一種通俗易懂的氛圍中接受信息技術知識。

在《中國小信息技術課程教學論》一書,多次提到寓教於樂。寓教於樂,是一種引導學生愉快地學習信息技術知識及操作技能的適用於國小生的一種非常有效的教學方法。國小生的思維特點是思維活躍,愛玩好動,學習容易從個人興趣出發,興趣難以持久。因此不宜採取長時間的説教方式進行信息技術教學,而要採取生動活潑、寓教於樂的方式,激發學生接受新知識。對於國小生來説,正確地引導他們,在玩中學習信息技術知識,足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教學效果。

隨着社會的進步和信息技術的發展,不但使信息技術作為教學內容走進我們的中國小教育教學中,並且成為愛國主義教育教學的一個重要工具和手段。

信息技術課是一門集知識性、應用性、技能性和趣味性於一體的綜合性學科。信息技術教學也要充分體現信息技術的應用特點,充分發揮信息技術在生活中的實際利用價值。將信息技術融入生活實踐中,是信息技術教學的另一特色,對信息技術的掌握有利於提高學生在現代和未來社會的生存能力。

總之,《中國小信息技術課程教學論》是一本指導性很強的信息技術教師研修書籍,通過一段時間的學習研修,我感覺我對信息技術課程有了一個全新的認識,然還當努力學習,爭取在信息技術教學領域再上一層樓。

  教學論心得體會4

教學是學生、教師、文本之間對話的過程,這是一個十分正確的理念,這個理念當今已成為廣大語文教師的共識。因為,對話“對參與者來説,它涉及到一個單一的視覺與認知注意的焦點;一種相互間願意進行語言交流的明朗態度;一種強化了的相互行動的關聯性;一種眼對眼的生態學意義上的意見交換”一種又一種新的見解在互動互啟中的不斷生成,所以教學對話已成了我國語文教育的一種生存狀態和普遍現象。

語文教學對話的起點,有人認為是“問題”,筆者則認為是“差異”。因為“問題”只是文章寫作的起點,比如“春天的腳步近了”,這既是文章寫作的起點,又是作者提出的一個問題:“為什麼説春天的腳步近了?”既然文章有這個開頭就必然寓含這個問題,並且還要作出自己的解答:因為“山朗潤起來了,水漲起來了,太陽的臉紅起來了”。假如沒有讀者閲讀,這個問題及解答只能是文本的一種客觀存在,表明作者的一種感悟和思考,根本無“對話”可言;如果讀者讀了並作出了自己的解答:“文章説‘小草偷偷地從土裏鑽出來’,‘桃樹、杏樹、梨樹,你不讓我,我不讓你,都開滿了花趕趟兒’,説明春姑娘的腳步已經跨進了春天的門檻,正在熱熱鬧鬧地裝扮着春天的美麗,怎麼説只是‘春天的腳步近了’呢?”這時,讀者和作者才開始了對話。可見,差異才是對話的起點肯定了差異是語文教學對話的起點,融合自然就成了語文教學對話的過程。因為這差異在某種程度上就是一個視域差異的問題。人們帶着不同的視域和理解進入對話,在伽達默爾看來,“是使自己的視域與其他的視域相接觸和交流,從而實現視域的融合。在視域融合的條件下,理解者和理解對象都會超越原先的視域,到達新的更高更豐富的新視域。從而為進一步的理解提供基礎。”可見,一個對話過程,實際就是一個視域融合的過程。

在這一過程中,多重視域會表現出多種差異,視域融合不是消除這些差異,更不是疊加與重合,而是通過對話,各自敞開自己的視域,將自己的理解融入對方的視域,從對方的傾聽與應對裏反觀自己的視域,並修正與擴充自己的視域。這樣,對話就成了各方視域融合的過程,在這一過程中,彼此揚棄、取長補短、成果共享,“你”、“我”的視域不再是原來的視域,而是在多種理解中融合而成的一種新視域。

語文教學對話是為了獲取意義,但意義並不是文本固有而一成不變的,而是在對話中動態生成的;既然意義是動態生成的,説明有生成讀者才有可能獲取意義,無生成讀者就無從獲取意義,存在的只有文本與文本作者的原意;而作者的原意與生成意義是不等同的,它是作者的,只有讀者親自參與對話而生成的意義,才可能成為讀者獲取的意義;我們有些讀者平時的確也讀了不少書,但讀過了就過了,沒有和作者、文本對話,更沒有生成任何意義,讀過了自然就沒有任何印象與收穫。説明閲讀必須對話,對話才有生成,生成意義才可能獲取意義;可見,“生成”是語文教學對話的目標。

  教學論心得體會5

《課程與教學論》讀書心得體會提要:老師發給每位學生一張學習資料,是關於印度尼西亞稻米生長過程的描述,要學生把這些標題按一定的順序排列,有些學生還用彩筆畫出了生動的稻米生長的圖畫。

礎教育更無力,這些矛盾處理不好,我們國家素質教育收效就會甚微。

第二個例子:劉老師是一位從教不滿五年年輕的教師,孫老師是一位從教二十多年的中年教師,兩人同上《貨幣的職能》,老師採用事先與學生一起走訪了鎮上的幾家銀行的儲蓄所,並認真製作了有關的教學課件。上課他在銀幕上出示小題做鋪墊,讓學生通過閲讀後自己解答,主要是讓學生在老師精心創設的教學情境中去閲讀、思考、爭辯、訓練、評判、歸納。

孫老師主要以講解為主,介紹貨幣、貨幣的含義、人民幣的主幣和輔幣、當今世界主要國家隊貨幣……思路清晰,表達生動,學生回答的好,課堂氣氛烘托的愉快而熱烈。評課中,大家意見不統一,認為孫老師知識淵博,思路開闊。不贊同劉老師的課。但抽測學生則表明,劉老師所教班級學生成績超過了孫老師的學生。

這個故事表明,自主學習符合學生的發展需求,學習是學生自己的事情,教師只能讓學生自己讀書,自己感受事理,自己分析,自己掌握知識。新的教學手段不但可以提高學生學習的興趣,更可以提高學生的實踐能力。

教學具有自身的規律性、原則性和藝術性。因此,教師不僅要培養學生的審美和創造美的能力,提高學生認識美的水平,培養學生積極的情感,體現教師職業美和自身價值。

通過讀《課程與教學論》我明白了,要不斷學習新的教育理論知識,掌握先進的教學方法,提高教學水平,提高自己的理論知識水平,在整合教學模式中創造一塊屬於自己的天地。

  教學論心得體會6

眾所周知,觀察力、語言表達能力、記憶能力、思維能力構成了一個人的四項主要智力因素。而思維又是智能的核心。國小生在生理上處於兒童階段,思維具有具體性、形象性、情感性的特點。因此,在作文教學中,教師要善於發揮學生的積極主動性,使學生通過親身實踐,對於為什麼作文、如何作文產生自己的理解。下面,筆者就如何在國小作文教學中培養學生的思維品質,談幾點體會。

  一、即景訓練。鍛鍊學生的直覺思維

所謂即景,就是就眼前的景物進行賦詩寫文。具體到國小作文教學,就是對教材中提供的材料或者教師選取的課外對話材料等,讓學生就此進行簡單的作文情景訓練。作文不能憑空杜撰,要有感而發、言之有物,因此,對學生進行即景訓練,有利於他們培養對生活的熱愛之情和加深對課本所學知識的理解。即景訓練需要注意以下三點:

(一)即景訓練以教材所提供的材料為主

教材所準備的材料都是經過編者科學論證之後精挑細選的,符合教學進度和學生認知特點,具有一定的系統性和周密的邏輯性。學生在課前預習的時候,事先了解了寫作的目標材料,那麼就會結合自己的切身體驗,做好充分的準備。這遠比課堂上教師臨時提供話題,學生在有限而緊張的時間裏思索更有效果。

(二)聯繫課本知識選取一定的課外材料

與教材劃定的材料相比,課外材料有更大的優勢。因為教材中提供的訓練材料雖然具有系統性和科學性,但是它所面向的是全國絕大部分地區的學生,但對不同地區、不同條件下的學生來説,仍存在一定的侷限性。而教師根據本地具體情況選取富有地方特色的例子,往往能夠貼近學生的實際生活、親切感人,讓學生有話可説。所以,教師必須在緊扣大綱、依據教材的基礎上。有針對性地提供一些學生熟悉的説話材料。這樣,一方面可促進學生養成認真觀察生活的習慣,培養熱愛生活的情感;另一方面可以鍛鍊學生“作文生活化”的意識,在作文教學中導人生活的靈性,引導學生學習人生之道,在生活中找作文,讓學生“説真話”,讓作文迴歸生活。

(三)關注邏輯,及時糾偏問題思維

國小生的思維不受成人世界一些現有規則的侵染,有很多想象跨度很大的想法,可也容易出現一些明顯不符合要求的答案。比如作業要求用“天真”造句,出現諸如“今天真熱”這樣啼笑皆非的句子。教師要及時進行監督矯正,避免不合要求的作文,在起步階段就糾正學生的一些不良習慣和不正確的思考方式,幫學生養成良好的習慣。

國小生接觸作文還沒有多長時間,還不能熟練地將生活中的材料轉變成融合自己觀點的作文。在簡簡單單的二三百字中,有的只是他們對生活的簡單描述,而不是“形散而神不散”的散文,也不是需要尋找論點、構建論據的議論文,而是簡單的記敍文。因此,我們需要選取的是生活中學生都見過、接觸過、經歷過的平常小事,一眼就能看到事情的本質。這樣,在即景訓練中,學生才能在第一時間回憶起自己當時的感受,感同身受,才會有話説、能下筆、言之有物。從生活中來,到生活中去,通過身邊的簡單小事,觸發學生的直覺思維,達到即景訓練的目的。

例如,《學寫留言條》這一課,筆者是這樣導人的:“同學們,這節課大家學習了留言條的一般格式,那麼大家想不想也親手給別人寫張留言條呀?”“想!”“想!”“那麼,第一組給老師寫張留言條,第二組給媽媽寫張留言條。最後看看哪個同學寫的最好。”通過這種方式,既幫學生複習了所學知識,又聯繫生活中的具體事例,一舉兩得。

  二、多向訓練。鍛鍊學生的發散思維

所謂發散思維,是指從同一材料中尋找不同於他人,符合自身特徵的一些新想法、新見解。在國小作文教學中,發散性思維就是指由同一則材料或同一個話題,學生根據自身對生活的不同感悟,表達屬於自己的觀點、尋找源於自己生活的話題材料等。

新課標指出,習作指導要有利於學生開闊思路,自由表達。根據這一要求,教師在作文教學中,就要引導學生對同一目標進行多向訓練、發散性思維訓練;引導學生自由思考,教師不能用固有的生活經驗去束縛學生廣闊的思考空間;引導鼓勵學生大膽思考、創新思維方式,勇於在生活中尋找目標事物,開拓思維空間,善於多向思索、發散思維。

(一)圍繞話題,有效引導發散思維

教師要幫助學生準確把握材料、話題的內涵,以免學生寫作文時理解發牛偏差,從而導致走題現象。此外,教師還要積極引導學生根據自己對話題材料的理解,結合本身的生活體驗,尋找合適的切人點。但是切忌用自己的生活經驗去否定學生的一些大膽想法。

在《我給照片起個名》的作文訓練中,有學生拿出全家人的合影,筆者就讓學生給這張照片起個名字,有人説叫“我們一家人”;有人給起名“爸爸、媽媽和我”;有個學牛説:“老師,我叫它‘寶寶的家’好麼?因為爸爸媽媽叫我‘寶寶’。”這麼一個有濃郁家庭温馨氣息的名字當然也得劍了大家的讚賞。

(二)想象訓練,精心呵護創造性思維

國小作文教學要鼓勵學牛寫想象中的事物,激發他們展開想象和幻想,發揮自己的創造性。教師要充分準備,結合現有教材和本地實際,積極創設情景,鼓勵學牛大膽想象,為學牛提供廣闊的空間,放飛兒童的想象力,激活學生的創造思維,使兒童在自由、廣袤的天地中健康成長。“假如你是你崇拜的那個人你會怎麼做?假如你是故事中的主人公你會怎麼辦?假如讓你去辦這件事你會怎麼做?”……這些都是很好的導人作文的引子,通過引導學牛大膽思考,激發學牛的想象力。

如《凡卡》一課,筆者啟發學牛大膽想象:“假如你是兒卡,你的信能被爺爺收到麼?”鼓勵學生想象故事的不同結局。學生自由創作《兒卡的信寄出後……》。善良的孩子們都希望凡卡有個好的歸宿,於是充分發揮自己的想象,用奇思妙想幫兒卡寄到了信並過上了幸福生活。雖然用的方法匪夷所思,但他們用大膽的想象鍛鍊了創造性思維能力。

在進行想象訓練時,教師要給予學生充分的思考時間,不能急於求成,也不能要求太高。畢竟國小生生活經歷不多,大腦中存儲的表象也並不豐富,思維還不是非常嚴密,仍停留在感性階段。只有循序漸進,才能消除學生的畏懼感,保持學生的積極性,讓學牛有話敢説,有話可説,達到活躍學生思維,鍛鍊學牛想象力的日的。

“只有讓學牛用自己的腦子、自己的筆、自己的語言來寫作文,才能真正達到學作文、學做人的目的。”教師要善於把死板的要求講活,充分培養學生智能,改善學生的智能結構和思維品質,讓學生加深對作文知識的理解和體會,並能活學活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