糯米文學吧

位置:首頁 > 範文 > 心得體會

邊城閲讀心得

我們心裏有一些收穫後,可以記錄在心得體會中,這樣能夠讓人頭腦更加清醒,目標更加明確。到底應如何寫心得體會呢?以下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邊城閲讀心得,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邊城閲讀心得

邊城閲讀心得1

“到了冬天,那個圮坍了的白塔,又重新修好了。可是那個在月下唱歌,使翠翠在睡夢裏為歌聲把靈魂輕輕浮起的年青人,還不曾回到茶峒來。

這個人也許永遠不回來了,也許‘明天’回來”!

這是《邊城》的結尾,作者並未直接點明翠翠最後會如何,而是留下遐想,令讀者回味,大體上講,這個故事是一個悲劇,魯迅先生曾經説過“悲劇將人生有價值的東西毀滅給人看”,從前的邊城是美好的,翠翠與祖父在臨溪的白塔下渡船,無拘無束的生活,而儺送則與他的大哥在端午節上捉鴨子,他們過着如童話般美好的生活。

可一切,都隨着時間而變化,祖父去世,大老也離開了人間,正是這種種因素,導致翠翠與儺送無法真正生活在一起,可也正是這一切給我們留下了深刻印象,正如悲劇“梁山伯與祝英台”,這才能更加震撼人心,這難道不是悲劇中的美嗎?

而儺送去流浪卻也正是情理之中,是因為他與大老相比較導致大老南下,間接導致大老死亡,他對於大老是愧疚的',他確實十分喜歡翠翠,可這也同時是他的內心十分糾結,惟有出去,離開這裏,才有可能洗刷這份愧疚,如若不離開,兩人反而會因為大佬而無法真正幸福,作者並未點明結尾,儺送是否會回來,留下一個謎,使人遐想,“此情可待成追憶,只是當時已惘然”,這不正是悲劇中的美嗎?

翠翠的愛是超越世俗的,不求於名利,可這如此接近於自然的愛,卻無法真正收穫結果,她是十分喜歡二老的,可她並未去爭取,她所做的只是等待,他的祖父為她爭取,可鬧出了誤會,間接導致祖父的死亡,可這也更加堅定她自己“等”的決心,無人再會幫她,她的“等”也不知等來的是“幸福”或是“孤獨”,這純真、自然的愛令人悲傷,卻也令世俗中的人震驚,原來還有這麼美的愛!這不是悲中的美嗎?

每一個故事都有結尾,而對於《邊城》,或許以悲結尾,才會更好吧,令人驚歎於美好,更驚歎於美好的破碎,悲劇的美,才令人更加深刻。

邊城閲讀心得2

“這個人也許永遠不回來了,也許明天回來。”最終,《邊城》的結局還是令人憂愁的。翠翠結束了懵懂的青澀,沒有爺爺的陪伴,只有黃狗和她度過今後的等待,或永恆,或短暫。沈從文就用這淡淡的憂愁為這篇流淌於文字間的寫意畫卷起了畫軸,浪漫,憂愁……永遠留在了我們的記憶裏。

大自然的美令人陶醉,大自然養育出的子民更令人讚歎。翠翠這大自然的女兒更是迷人。她生長於重義輕利,安信自約的淳樸風氣中,又得山川靈秀,秀外慧中,自然分外綽約動人。讀過《邊城》後,我只有一個感覺,那就是美。但《邊城》的基調是憂鬱的,這個風景如畫,人情美好的世界,有它的悲哀。本應是圓滿的家庭,因父母的相聚不得而相繼離世後,翠翠便從小就過着與爺爺相依為命的生活,他們的孤單與悲涼不時地湧入心頭。

“黃昏來時,翠翠坐在家中屋後白塔下,看天空被夕陽烘成桃花色的薄雲”,“聽着渡口飄來那生意人雜亂的聲音,心中有些兒薄薄的淒涼”,“他在日頭升起時,感到生活的'力量,當日頭落下時,又不至於思量與日頭同時死去的,是那個伴在他身旁的女孩子。”“他唯一的朋友為一隻渡船與一隻黃狗,唯一的親人便只是那個女孩子”。這種憂鬱,無跡可求卻又無所不在,遍佈於全身的悵惘,卻找不到其痕跡。

美麗之所以令人憂愁,是因為它太美麗,而太美麗,就必然令人生成無比愛惜之意。因為它太美麗,以至於你很擔心——你會擔心它終有一天會逝去的,或者被破壞掉。

美麗總是愁人的。

邊城閲讀心得3

讀沈從文《邊城》之隨想昨晚看完了沈從文的《邊城》,説不出的感覺,心裏好像有點堵。慶幸自己生活在今天——一個可以不必再壓抑情感、不再那麼緩慢的時代。當然,也被文中秀美、恬靜的自然風光和純樸的民風所深深吸引,仿若自己也成為邊城的一員,呼吸着那裏純淨的空氣。其實,瞭解一個社會的生存狀況,從男女之間的婚戀關係中最可明晰,雖呈現的是男女間的關係,可暴露的卻是整個社會的經濟、政治和文化道德的狀況。男女間那源於自然的神祕吸引,中間隔着整整一部人類的艱辛歷史。

美麗的邊城,由於其所處的地理位置,其實還是一個人性受束縛程度較低的環境,可是,我們依然從生活在那裏的人們身上感受到深刻的歷史痕跡——那已經深植於中國人血脈中的痕跡。翠翠,一個青澀、情竇初開的女孩兒,她的羞澀是自然的、不做作的,但卻是中國幾千年道德、文化在每一個女人血液中的沉澱——是的,是經濟文化的產物,而非原初性的;是屬於東方的',而非人性的;是人類社會的產物,而非動物的本能。是的,那深刻在女性血脈中的面對男性的自卑,那壓抑真實感情、等待幸福降臨的被動,都是人類幾千年歷史所賦予女性的性別特質。

那位深愛着孫女、渴望孫女能夠得到幸福的善良、可愛的老船伕,亦無法跨越歷史和時代所賦予他的侷限性。為了孫女的親事,他內心所呈現出的渴望、焦慮、自尊、自卑、掩飾、吞吞吐吐、欲説還休、矛盾、掙扎——是那樣令人痛心和無奈。是的,他豈是在與自己的內心鬥爭?他是在與整整一部人類歷史較量,他怎能超越時代給孫女一份自己把握的了的幸福?——最後,老船伕帶着一生巨大的遺憾走了,他無法把握女兒的幸福,亦無法把握孫女的幸福。而翠翠,除了等待幸福,還能有第二條可以通向幸福的路嗎?其實,這豈是發生在一個邊城的故事?這難道不是中國幾千年來天天在發生的故事?那坐在溪邊高巖上默想的又豈是翠翠?那難道不是千百年來無數渴望幸福的女人?

是的,誰能把握自己的幸福?誰又能跨越歷史享有不受時代束縛的幸福?男人與女人的真正相遇,中間真的是隔着千山萬水、隔着一部厚重而艱難的人類成長史。可那樣的一天真的值得期待、值得嚮往,因為,那是人性真正解放的日子,那是人類走出歷史陰影的日子,那是人類不僅在物質上也是在精神上真正豐盈的日子——儘管路還很長,但值得人類不竭地追求和嚮往。

忽然就被那些大膽直白的、洋溢着青春喜悦的男孩、女孩,男人、女人間那一點不古典、一點不含蓄的“我愛你”深深打動!竟至要流淚了——因為想到了翠翠。

邊城閲讀心得4

“小溪流下去,繞山岨流,約三裏便匯入茶峒的大河。人若過溪越小山走去,則只一里就到了茶峒城邊。溪流如弓背,山路如弓弦,故遠近有了小小差異。小溪寬約二十丈,河牀為大片石頭作成。靜靜的水即或深到一篙不能落底,卻依然清亮透明,河中游魚來去皆可以計數。”《邊城》裏的文字總是不經意的撩撥着我的心絃,文中處處浸潤着湘楚景色,處處是淳厚質樸的風味人情,字裏行間飄散着一種淡淡的詩意。讀起它時你便會被憂傷圍繞,像是觸及到了什麼,是懷念兒時那個有着暖陽的冬日午後?還是現在這個讓我有些把握不透的世界?

“由四川過湖南去,靠東有一條官路。這官路將近湘西邊境到了一個地方名為”茶峒“的小山城時,有一小溪,溪邊有座白色小塔,塔下住了一户單獨的人家。這人家只一個老人,一個女孩子,一隻黃狗。”這便是沈從文先生帶給我們的他的邊城,一座沉默的城,一座質樸的城,一座宿命的城,從開始到結束似乎都在默默的隱忍着什麼。翠翠,這個像觀音一樣的女孩子,她就是這座城的化身,從戀上了那個在夢中可以用歌聲將她帶到很遠地方的人兒開始,她便選擇了沉默,雖然內心起伏不定,表面卻始終如一。文中的結局疼愛她的祖父在雷雨夜裏去世,天保淹死,白塔坍塌,默默相愛的青年戀人離去。翠翠依然重複着母親的命運,惟有等待,“那人也許永遠不會回來,也許明天就會回來。”

沈從文先生從人物的內心深處,以簡練而又細膩,散淡而又自然的筆法刻畫着人物的心理,使人不由自主的.融入人物的心靈世界,融入湘西這片純樸漂亮的土地,融入那羣温良率直的人們中,他用詩一般的語言的輕聲述説着整個民族的悲哀,召喚我們炎黃子孫本性的良知,正是因為愛得這般深沉才孕育了這些帶着哀思的文字。

我在想,為何取名《邊城》,在心裏它就這麼“遙遠”嗎?還是在沈從文先生心靈深處正守護着什麼?其實我們每個人心靈深處不都有一座“邊城”嗎?也許那座悲天憫人的城已經隨着歷史的洪流沉入那厚重的底色中,而留給我們的是對人生和社會的深深思考。

邊城閲讀心得5

《邊城》是寫發生在20世紀30年代的故事,小説以邊城小鎮為背景,描寫的川湘地區邊城的風土人情。故事的主人公叫翠翠,以她唯美的愛情故事展現船家女小翠的善良純潔。這部小説在近代文學史上也有着舉足輕重的'地位。汪曾祺曾經説過:“除了魯迅,沒有誰的文學成就比他高。”從這個評語可以看出沈從文在文學的地位。

《邊城》描寫了一個世外桃源,邊城小鎮除了秀麗的自然風光外,小鎮人民生活自由,民風淳樸,相親相愛宛如一家人,《邊城》譜寫了愛與美的讚歌。這與我們現代生活形成了對比。很顯然,沈從文描寫的小鎮的純美是隱藏了對現代社會傳統美德缺失的批判,呼籲人們對中華傳統美德繼承。我們現代社會中充斥着名利、功利、金錢,人跟人之間的相處久顯得不是那麼純粹。小鎮的婚配習俗沒有讓翠翠有好的愛情歸宿,小説的最後以渡船為生的翠翠,翹首以盼,等待儺送的歸來,刻畫出主人公翠翠對愛情的忠貞。這一幕讓我印象非常深刻,我相信儺送會回來的,翠翠會有美好的未來。這也是作者對封建婚嫁習俗的不滿和批判。

現代自由社會我們的愛情、婚姻都是自由的,我們應該為我們生活在這個自由美好社會而慶幸,至少我們現在沒有婚姻包辦,童養媳,指腹為婚了。現在我們是以人為本的文明社會,人們享受着自由社會的便利的同時,卻喪失了部分中華傳統美德。我們應該保持一顆謙遜的心,做一個愛國愛黨,做人坦蕩,做事光明,待人真誠,有遠大志向,有氣節的中國人。

邊城閲讀心得6

《邊城》描寫了山城茶峒碼頭團總的兩個兒子天保和儺送與擺渡人的外孫女翠翠的曲折愛情。在湘西風光秀麗、人情質樸的邊遠小城,生活着靠擺渡為生的祖孫二人。外公年逾七十,仍很健壯;孫女翠翠十五歲,情竇初開。他們熱情助人、純樸善良。兩年前在端午節賽龍舟的盛會上,翠翠邂逅了當地船總的二少爺儺送,從此種下情苗。儺送的哥哥天保喜歡上美麗清純的翠翠,託人向翠翠的外公求親。而地方上的王團總也看上了儺送,情願以碾坊作陪嫁把女兒嫁給儺送。儺送不要碾坊,想娶翠翠為妻,寧願做個擺渡人。於是兄弟倆相約唱歌求婚,讓翠翠選擇。天保知道翠翠喜歡儺送,為了成全弟弟,外出闖灘,遇意外而死。儺送覺得自己對哥哥的死負有責任,拋下翠翠出走他鄉。外公為翠翠的婚事操心擔憂,在風雨之夜去世。留下翠翠孤獨地守着渡船,痴心地等着儺送歸來,“這個人也許永遠不回來了,也許明天回來!”

《邊城》寄託着沈從文“美”與“愛”的美學理想,是他的作品中最能表現人性美的一部。這部小説通過對湘西兒女翠翠和戀人儺送的愛情悲劇的描述,反映出湘西人民在“自然”“人事”面前不能把握自己命運的慘痛事實。翠翠是如此,翠翠的母親也是如此,她們一代又一代重複着悲痛而慘淡的人生,卻找不到擺脱這種命運的途徑。沈從文通過《邊城》這部愛情悲劇,揭示了人物命運的神祕,讚美了邊民淳良的心靈。

《邊城》正是通過抒寫青年男女之間的純純情愛、祖孫之間的真摯親愛、鄰里之間的善良互愛來表現人性之美的。作者想要通過翠翠、儺送的愛情悲劇,去淡化現實的黑暗與痛苦,去謳歌一種古樸的象徵着“愛”與“美”的人性與生活方式。翠翠與儺送這對互相深愛着對方的年輕人既沒有海誓山盟、卿卿我我,也沒有離經叛道的驚世駭俗之舉,更沒有充滿銅臭味的金錢和權勢交易,有的只是原始鄉村孕育下的自然的男女之情,這種情感像陽光下的花朵一樣,清新而健康。作者不僅對兩個年輕人對待“愛”的方式給予熱切的'讚揚,而且也熱情地謳歌了他們所體現出的湘西人民行為的高尚和靈魂的美。《邊城》是沈從文的代表作,展示給讀者的是湘西世界和諧的生命形態。

在現今的時代中,人與人之間的關係顯得是那樣的陌生和功利。為了自身的利益,大家似乎都捲入你爭我奪的潮流當中。在建築物空間越來越狹小的同時,人與人的心靈同樣顯得狹窄;在交通便利的今天,人與人來往的途徑是那樣的便捷,但人的溝通卻是那樣的艱難。一道牆,不單是隔絕了人與人之間的居住場所,也同時隔絕了人心靈的來往;一扇防盜門,似乎避免了外人的闖入,但同時也囚牢了自己與外界的聯絡。

而在《邊城》裏面讓我們看到的是人的淳樸、勤儉、友善、和平的景象。“管理這渡船的,就是住在塔下的那個老人。活了七十年,從二十歲起便守在這溪邊,五十年來不知把船來去渡了多少年。年紀雖那麼老了,本來應當休息了,但天不許他休息,他彷彿不能夠同這一分生活離開,他從不思索自己的職務對於本人的意義,只是靜靜的很忠實的在那裏活下去。”在寫到主人公翠翠的時候是:“自然既長養她且教育她,故天真活潑,處處儼然如一隻小獸物。人又那麼乖,如山頭黃鹿一樣,從不想到殘忍事情,從不發愁,從不動氣。平時在渡船上遇陌人對她有所注意時,便把光光的眼睛瞅着那陌人,作成隨時皆可舉步逃入深山的神氣,但明白了人無機心後,就又從從容容的在水邊玩耍了。”文章在寫到掌管水碼頭順順時説:“這個大方灑脱的人,事業雖十分順手,卻因歡喜交朋結友,慷慨而又能濟人之急,……明白出門人的甘苦,理解失意人的心情……為人卻那麼公正無私……既正直和平,又不愛財”。在説到兩位年青人的時候,又寫得是那樣受人歡迎:“結實如小公牛……豪放豁達,不拘常套小節……和氣親人,不驕惰,不浮華。”而更讓人稱奇的那隻小狗也格外顯得乖巧、懂事:“有時又與祖父黃狗一同在船上,過渡時與祖父一同動手,船將岸邊,祖父正向客人招呼:‘慢點,慢點’時,那隻黃狗便口銜繩子,最先一躍而上,且儼然懂得如何方為盡職似的,把船繩緊銜着拖船攏岸。”

本應該是圓滿美好的家庭,在母親與父親相聚不得志而前後離世下,翠翠從小就過着與爺爺相依為命的生活,他們的孤單與悲涼時不時的湧流心頭。“黃昏來時,翠翠坐在家中屋後白塔下,看天空被夕陽燒成桃花色的薄雲”、“聽着渡口飄來那生意人雜亂的聲音,心中有些幾薄薄淒涼。”、“他在日頭升起時,感到生活的力量,當日頭落下時,又不至思量與日頭同時死去的,是那個伴在他身旁的女孩子。他唯一的朋友為一隻渡船與一隻黃狗,唯一的親人便只那個女孩子。”其中,還讓我們看到不幸的是,作為“水鴨子”的大老卻在水中淹死;以歌聲讓翠翠的心飛翔的二老卻離家出走;與翠翠朝暮相處、形影不離的爺爺,又在雷鳴夜晚中悄悄離世……這一切的發生,猶如一個個巨石壓抑着翠翠幼小的心靈。在《邊城》結尾,作者想通過二老“也許明天回來”來點燃翠翠心靈的一時希望。但“這個人也許永遠不回來了”又豈不是給她一種無限的困惑、迷茫。一個從小就遭受人生悲慘命運的心靈,本想尋得一處關愛、拯救的歸宿,卻一直得不到實現。這也豈不成了許多人的寫照?

《邊城》對於我,除了心靈和人性的迴歸感,更多的卻是,它將我帶回到童年的陽光裏去。那裏有我的爺爺,他給與我的愛濃的化不開也忘不掉,於是記憶當中,永遠抹不去的,那暖暖的感覺,隨着翠翠的一聲聲“爺爺”被觸動着。

邊城閲讀心得7

因着“愛”與“美”的特質,我被沈從文身上那股獨特的氣質所吸引,既富於幻想,又在心靈上積澱着沉痛隱憂。他是個很喜歡強調自己農村背景的作者,在《習題》裏他這樣寫道:“我實在是個鄉下人,説鄉下人我毫無驕傲,也不自貶,鄉下人照例有根深蒂固永遠是鄉巴佬的性情,愛憎和哀樂自有它獨特的式樣,與城市中人截然不同!”。讀完《邊城》,我才似乎向他邁進了一大步,理解了他心中的“愛”,領悟了他筆下的《美》。小説中湘西秀麗的風景畫和清新、淡遠的牧歌情調深深感染了我。

在小説中,地處湘川黔三省交界的邊城茶峒,青山綠水,美不勝收。秀麗的自然風光教化着茶峒白塔下兩個相依為命的擺渡人。外公年逾古稀,卻精神矍鑠。翠翠情竇初開,善良而清純。他們依着綠水,伴着黃狗,守着渡船,向來往船客展示着邊城鄉民的古道熱腸。誰又能想到,在這古樸而絢麗的'湘西畫卷中,鋪衍的竟是一個美麗而淒涼的愛情故事。翠翠與外公失散,幸得美少年儺送相助,從此翠翠平添了一件不能明言也無法明言的心事。正是“以我心換你心,始知相憶深”而願“兩心永相依”的美好愛情的萌芽,誰知儺送的哥哥天保也愛上了翠翠。為了成全儺送與翠翠,天保外出闖灘,不幸遇難,儺送也因此離開翠翠駕舟出走。疼愛着翠翠併為她的未來擔憂的外公終於經不住如此打擊,在一個暴風雨之夜溘然長逝。翠翠守着渡船深情地等待着那個用歌聲把她的靈魂載浮起來的年輕人,雁來音信無憑,路遙歸夢難成,翠翠也知道“這個人也許永遠不回來了,”她也希冀,“也許明天回來!”,令人無限感慨。

翠翠令我印象最深刻的就是她那雙清明如水晶的眸子,以及她清澈純淨的性格。她天真善良,温柔恬靜,在情竇初開之後,便矢志不移,執着地追求愛情,痴情地等待着情人,不管他何時回來,也不管他能不能回來。那白塔綠水旁翠翠佇立遠望的身影,是如此的嬌豔燦爛!我雖理解儺送的出走,卻也不能釋懷他的出走,因着他的決定最後讓一個人的悲劇變成了三個人的悲劇!這不禁令我想起韋莊的那首《思帝鄉》:“春日遊。杏花吹滿頭。陌上誰家年少,足風流。妾擬將身嫁與,一生休。縱被無情棄,不能羞。”一寸相思一寸灰,翠翠的愛情不若詞中女子那般衝動熾烈,卻也分外耀眼,志不可奪。她一生都在用她那份脈脈的温情守候一段飄渺的希望,思君令人老,歲月忽已晚,這段愛情,是如此可悲、可歎、可敬!

此外,作品中的其他人物也鮮明可愛,躍然紙上。古樸厚道的老船工、豁達大度的天保,豪爽慷慨的順順,熱誠質樸的楊馬兵……他們都是美好道德品性的象徵,都體現了理想人生的內涵。這裏的人們無不輕利重義、守信自約;酒家屠户,來往渡客,人人均有君子之風;“即便是娼妓,也常常較之講道理和羞恥的城市中紳士還更可信任”。比起物慾橫流、紛繁複雜的社會,這裏儼然是一派桃源仙境,令人無限神往。

讀完《邊城》,不能不被沈從文筆下湘西民族和整個中華民族美好的文化精神所打動。那幽碧的遠山、溪邊的白塔、翠綠的竹篁、質樸的百姓以及這美好的邊城所發生的那段愛與守候的故事,將永遠在我心中閃耀美好的人性光輝!

邊城閲讀心得8

一口氣,讀完《邊城》。在這樣一個靜謐的瀟瀟落雪的午後,被一隻温婉輕柔的南國之手、被幽若辰星的一個目光,牽引着,穿越70年的時空,走進古樸的湘西“茶峒”,走近一條河溪、白塔,走近一個擺渡的老人,走近一個天生天養水晶般純淨的女孩子,走近一條乖巧忠誠、通人性的黃狗……

我知道,那是沈從文的世界,是他魂牽夢縈的一片鄉土。有一年出遊,我也曾到過水霧濛濛的湘西小城,蜻蜓點水般掠過那兒的青山綠水、黑瓦黃牆、吊腳樓,體味那一種久違的安寧和潮濕,然而,不深刻,遠沒有這本薄書給我的多!

合上書本,一種莫名的情緒雪霧一樣迅速包裹了我,可我説不出哪是什麼,似乎是書中反覆出現的“薄薄的淒涼”,又似乎不是,但它無比準確地擊中了我,讓我這個“現代文明”武裝到牙齒的庸俗之人,也不得不悲哀,不得不思考:生命的卑微、樸素的愛情、人性的光輝、平淡的歲月、謎一樣的命運、冥冥中的天意,痛苦以及歡樂,追求以及失落……善良的人們啊,其實想要的真不多!人總要堅守點什麼!不管是苦難還是幸福,不管走水路還是走旱路,不管是負重還是輕鬆,酸甜苦辣總要一一嘗過。心平氣和,安安靜靜地取走由造物分給你的那份生活,是苦是甜,均無須抱怨。平凡的世界,無論發生過什麼,正在發生什麼,黃昏照樣的温柔,美麗,平靜。

“要碾坊,還是要渡船?”這個蒼涼的聲音蕩過萬水千山,經久在我耳邊盤旋。

暑假邊城閲讀心得8

《邊城》描述的是一出悲劇,裏面卻有詩一般的、充滿哲理的樸實的語言。

這部小説講述了一個女孩從小到大,從無憂無慮到心事重重——從喜到悲的全部過程。一個孤苦的小女孩,似乎再孤獨地守候渡船一輩子。

就像是命運在捉弄小女孩一樣,一家船總的兩個兒子都相中了翠翠,也許是她確實太美麗的緣故,也許是機緣巧合的緣故,才使得那兄弟兩個都愛上她,還都認為自己也是翠翠的最愛,當然,最愛只有一個。但這並沒有破壞他們兄弟之間的`感情,真是難得!

因為翠翠喜歡“二老”,有“岳雲”諢號的攤送,長相比“大老”英俊,還會唱山歌,所以不給“大老”的提親任何答覆,“大老”傷透了心,所以外出做生意,莫名其妙地掉到水中淹死了——本來是救人的好手的人,怎麼至於“不慎”掉到水中淹死了。這位“大老”其實在用死亡來成全弟弟的婚事,可是,他的弟弟因哥哥的死,傷心不已,非要走遍河道找尋哥哥的屍骨。

翠翠的唯一親人——老祖父,因為翠翠的婚事沒有着落,在一個風雨交加的夜晚懷着滿腔愁怨去世了,只剩下翠翠過着孤零零的生活。

整個《邊城》透露着淡淡的哀傷,老大天保的死、老祖父的死都像是命運註定的,留給翠翠的只有無盡的等待。

文章中含着傷感,向人們揭示了生活中交流和溝通的重要性。在生活中,因為缺乏必要的語言交流而造成的誤會是那樣多,有些還很可怕。

生活是寶貴的,美好的婚姻應該好好珍惜,也許緣份只有一次,過去了,就沒有第二次了……..

邊城閲讀心得9

《邊城》是很久以來我就很想了解的一部小説,可是不知怎麼總是不記得去讀它,是自己太忙嗎,好像不是,是對它的渴望程度不夠嗎,可我真的喜歡它。直到有一天偶然的與它邂逅,那種興奮勁我真不知如何描述,我只對同學説了一句話:“一直以來我都在圖書館找一本書,可是我總想不起來它叫什麼,今天我終於明白了,原來是它!”有人説他是山裏飄來的一陣風,還帶真新鮮泥土的氣息。當我翻開《邊城》的第一頁,我就切身體會到了這句話的真實含義,頓時我好像置身其中,深呼一口氣,感覺是那樣的清新愉悦,讓自己很放鬆!我的心也就從此刻跟這作者的筆尖跳動着,漸漸的認識的那個小鎮,那條河,那裏的人們,當然還有老船伕,翠翠,挪送……似乎我已成為了他們的朋友,隨其樂而樂,隨其憂而憂!

現在的社會物質生活充裕,可是心靈的世界似乎並未與物質同行,因而“無聊’”,“寂寞’”,“空虛”成為了我們大多數人口頭禪。我也不例外,我時常在這個物質橫行的世界中感到疲憊不堪,心力交瘁,而《邊城》便是我尋覓已久的一片淨土,讓我疲憊的心找到了一個可以停歇的驛站!與現在的世界相比,《邊城》裏的世界似乎什麼都沒有,或許是人間與天堂的差別,可是哪個是人間,哪個又是天堂呢?相信這個問題的答案將是不統一的'。如果將《邊城》比做一個杯子,就好像韓寒一樣,我也好想從《邊城》這個杯子裏窺出理想世界的影子。走進《邊城》的世界,總是想找一些詞彙去描述它,可我總是失敗了,因為任何華麗的辭藻在此都變得淡然無味,它們切實與這裏的一切都不相符。最後我決定換過一個角度來解決這個問題,有人曾説過人物是順着小説的世界而生的。翠翠那如水一樣柔情,明淨的雙眸,如那個世界的天空一樣空靈,廣闊的心;老船伕的善良,盡職;挪送的勤勞勇敢;天寶的直爽,憨厚……一切的一切或許就是一個“淨“吧,我並不知我這樣的概括是否得體,但它真是我真實的感覺。因為每次讀完《邊城》後我的心靈就如春雨洗滌過的大地純淨無比,那種感覺真好!

談論一個世界,當然不可或缺的便是那個世界中人們的三觀。我很大膽的猜測或許那裏的他們並不知這個名詞的含義,可是他們卻用他們的行動譜寫着他們的三觀。他們樂天安命,他們認為生命中最重要的東西是情感,而金錢只是輔助它的一個次要工具,他們通常不在乎與其生活無關的其他世界……如此,就是他們的“三觀“,或許,和現在人們的三觀相比有人會笑話他們的無知,可是,當你仔細閲讀之後,你還會笑話他們嗎,難道你沒有從中發現什麼嗎,它和眾多專家高調提出的三觀不有很多相似之處嗎?

邊城閲讀心得10

無論從哪個角度來評價,《邊城》都堪稱沈從文的小説代表之作。

《邊城》所寫的故事雖簡單,但卻極美。在湘西邊境榮峒附近住有這樣一户人家:爺爺,少女翠翠和一隻善解人意的狗。翠翠從小就和擺渡的爺爺相依為命。長大後有一年的端午節,翠翠上街看湘西人比賽划龍舟,遇見了當地管碼頭船總的次子儺送,在少女純潔的心靈裏留下了難忘的印象。然而後來託人説媒的是船總的大兒子天寶,兄弟倆同時愛上了翠翠。按照當地的習俗,兄弟倆人要在溪邊的山上唱山歌,讓翠翠從中選擇。但天寶自知不是弟弟儺送的對手,於是在失望之餘坐船遠行,不料葬身於漩流之中。儺送因父親一時不願把間接弄死長子的姑娘娶進家中為媳也負氣出走。這一連串的事件讓爺爺很驚訝,他在為翠翠的命運擔憂,他不希望翠翠有和她母親一樣的悲慘遭遇,但最終在一個雷電交加之夜死去。只剩下翠翠和黃狗孤獨的守着渡船,她還在等待着自己心中所思的人回來。然而“這個人也許永遠不會來,也許明天回來!”整部小説就在這哀傷的氣氛中結束。

讀完《邊城》之後,讓人覺得它更像一首動人的愛情詩。語言具有一種自然,清新的風格。其次最重要的也是最令人吃驚的是作者沈從文對人物心理的揣摩十分透徹,以至於讓有的女性讀者感歎説,沈從文是個男的,怎麼能夠把女孩子的心裏琢磨的那麼透呢?小説中有幾處都寫到了少女翠翠在初涉愛情時的猶豫,害羞而又心動的細微心裏。如文章中提到的第一個到她家來提親的天寶。“翠翠明白了人來做媒的是大佬,不曾把頭抬起,心咚咚的跳着,臉燒得厲害,仍然剝她的豌豆且隨手把空豆莢拋到水中,望着他們在流水中從從容容的`流去,自己儼然了許多。”這裏惟妙惟肖地刻畫了翠翠的驚慌和失望,掩飾的心裏過程,讓人難以忘懷。

在沈從文的筆下,這是一個和諧統一的世界。無論是翠翠,爺爺,天寶,儺送······他們的一舉一動都顯現的是一個與都市生活完全象對立的性格:自然,淳樸,強勁而又熱情。作者筆下描繪的湘西風情滲透了強烈的鄉土愛情。文章裏不僅有動人的愛情故事,還有絢麗的湘西民族風情與迷人的景色。在這裏,過端午節賽龍舟中富有激情的場面;男青年求婚時要向姑娘唱山歌的習俗,尤其描繪了這個深受古文化的影響的地方,把節日娛樂與當地古老的思想結合為一體的傳統,這在一定程度上豐富了我國現代小説的表現內容。

可以説,沒有沈從文,就沒有那使人能融入其中的《邊城》。沒有《邊城》,也就沒有我們此時與翠翠的同思念,等待······

標籤:邊城 閲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