糯米文學吧

位置:首頁 > 範文 > 心得體會

外國文學心得體會

當我們受到啟發,對學習和工作生活有了新的看法時,就很有必要寫一篇心得體會,這樣能夠給人努力向前的動力。應該怎麼寫才合適呢?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外國文學心得體會,歡迎閲讀與收藏。

外國文學心得體會

外國文學心得體會1

通過本章節的學習,我對外國文學發展的基本線索,文學思潮,流派的基本內容和演變的情況有了大致的瞭解;使我掌握了一些外國文學中的代表作家的生平,主要作品的思想藝術特點,成就以及意義。

歐洲文學從古希臘,羅馬到十月社會主義革命已有倆千多年的歷史,是世界文學中很豐富的一部分,《伊利亞特》【《伊利昂紀》和《奧德賽》(《奧德修紀》)】是歐洲文學史上最早的重要作品,相傳是公元前九至八世紀由一個名叫荷馬的盲詩人根據在小亞細亞口頭流傳的史詩短歌綜合編成的,因而被稱為“荷馬史詩”。《伊利亞特》的意思是關於特洛亞戰爭的一首詩。

十三,十四世紀之交,隨着意大利城市的興起,佛羅倫薩文化的發達,學術派對意大利文學的影響,產生了代表作家但丁他的代表作是《神曲》。十四至十六世紀的文藝復興是一次新興資產階級反教會,反封建的文化思想啟蒙運動。代表文藝復興認為主義文學最高成就的就是威廉·莎士比亞。法國資產階級革命爆發後,歐洲民族解放運動蓬勃發展,浪漫主義文學潮流幾乎在所以國家應運而生。英國浪漫主義代表是“湖畔詩人”他們的代表作是《抒情歌謠集》。法國最早浪漫主義代表是夏多布里昂和史達爾夫人。雨果的《歐那尼》的上演是浪漫主義最後戰勝古典主義的標誌。雨果浪漫主義的代表作是他在三十年代創作的長篇小説《巴黎聖母院》。謝爾益耶維奇·普希金是十九世紀的、俄國積極浪漫主義文學的代表,又是批判現實主義文學的奠基者,他又是俄國文學贏得世界聲譽的第一位詩人批判的文學流派,印度的近代文學真正的開端是在十九世紀下半葉,印度文學最重要的代表作是世界聞名的羅賓德拉納特·泰戈爾。

現代主義文學,又稱“現代派文學”,它最早可追溯到19世紀50年代,當時在法國出現了詩人波特萊爾(1821—1867)為代表的象徵主義詩派,在本世紀初又出現了以意大利為中心的未來主義、以法國為中心的超現實主義、以英國為中心的意識流文學,等等。現代亞非文學,指二十世紀初到五十年代這一時期的亞洲和非洲的文學。日本現代文學是以二十年代反映現實為主旨的左翼文學和以追求藝術美為主旨的新感覺派雙峯並峙的。新感覺派的產生標誌着日本現代派的誕生也標誌着西方現代派文學開始在日本生根發芽。其代表作家有:橫光利一和川端康成。文藝復興運動使正處在傳統的封建神學的束縛中慢慢解放,人們開始從宗教外衣之下慢慢探索人的價值,作為人,這一個新的具體存在,而不是封建主以及宗教主的人身依附和精神依附的新時代。文藝復興運動充分的肯定了人的價值,重視人性,成為人們衝破中世紀的層層紗幕的有力號召。文藝復興運動對當時的政治,科學,經濟,哲學,神學世界觀都產生了極大影響。是新興資產階級在意識形態領域裏一場革命風暴,也被稱為“出現巨人的時代"。

莎士比亞是英國文藝復興時期偉大的劇作家,詩人,歐洲文藝復興時期人文主義文學的集大成者。莎士比亞的代表作有:四大喜劇,四大悲劇,歷史劇等等。莎士比亞是歐洲文藝復興時期的巨人,世界戲劇史上的泰斗,被認為是古往今來少數最偉大的作家之一。《哈姆雷特》是莎士比亞的代表作,在藝術上代表了莎士比亞戲劇的最高成就。這部劇作描寫王子哈姆雷特猶豫旁遑,憂傷苦悶的復仇過程,真摯純潔,感傷無奈的愛情,到最後雖然復仇成功但也付出了一切甚至生命的悲劇結局,那誇張華麗的對白和引人入勝的情節使得這部《哈姆雷特》也成為了舞台上經久不衰的演出劇之一。

外國文學心得體會2

在高等院校裏,文學課被認為是最好上的一門課。出現這樣的觀點,我認為是與文學的特點有關係的,文學作為人學,與人們的現實生活、心靈訴求息息相通,所以文學課的內容學生們是比較容易聽懂的。而對於上課的教師來説,似乎照本宣科即可,沒有多大的發揮空間。其實不然,“好上”不一定就可以“上好”。我在教師發展在線上聽了幾位老師的授課後,很受啟發,不僅瞭解和掌握了新的教學方式,對外國文學史的脈絡也有了更加清晰的認識,知道自己該講什麼,怎麼講了。以下是我的幾點心得體會。

一、脱稿

對於一名老師來説,脱離講稿並不是一個最高的要求,而是一個最基本的素質。課堂教學最忌諱照本宣科。在“前多媒體時代”,照本宣科是指念教材或者念講稿,在多媒體時代,照本宣科又增加了一種新方式:念多媒體課件。出現“照本宣科”的情況,是因為老師沒有用更多的心思和時間來撰寫、記誦自己授課的武林祕籍:一本個性化的抽屜講稿。脱稿為課堂教學的成功奠定了很好的基礎,很多成功的老師他們都有一個共同的特點:完全脱稿。一篇很好的講稿,如果是念出來的,效果會大打折扣,學生對你的專業水準和職業態度也會產生一些懷疑。相反,如果講稿寫得弱一些,但如果是脱口而出的話,也會贏得學生的尊重和好感。他們會覺得自己遇到一位非常敬業的老師,這時在心中可以給你打上七八十分了。

二、多媒體技術

新時代的老師基本告別了黑板和幻燈片,迎來了多媒體時代。對於《西方文學史》而言,多媒體不是萬能的,沒有多媒體是萬萬不能的。為了給學生以方便,以期提高學習質量。在多媒體授課中,線索要清晰,重點要突出,結論要明確,史實材料交代要具體等。要便於學生掌握要點,增加他們的閲讀趣味。此外,為了幫助學生熟悉外國作家,我們還可以配上重要作家的圖像。這一做法的目的,是為解決有些大學生學過外國文學之後,見到外國名作家的肖像還不能相認的現象。

外國文學史課程上教師在講解放文學作品時多使用多媒體設備,從圖像,音樂,影視,動漫等而不僅是文字去講解;從作品對各個時代的影響以及各個時代人們對其理解,如作品的多次改編,包括電影同一題材多次翻拍,多種藝術體裁之間的轉換而不僅着服於文本本身,這使學生能夠逐漸瞭解作品的意義,不再像以前以為外國文學作品不能給人以觸動顯得可有可無,。但是在製作多媒體課件的時候不能插入太多花裏胡哨的東西,這樣不僅打斷了課堂節奏,還摒棄了語言分析的魅力,對文學課教學有害無益。

三、博學和創新

對於教授西方文學史而言,創新是必須的,但是創新也是很難的。記得有位老師説過:“同樣是課堂,有的老師視為畏途,有的教師視為樂園。同樣一篇文章,一位老師講,學生學得興趣盎然,忽而眉飛色舞,,忽而屏息凝神,覺得上課是一種享受。換一位老師講,學生學得索然寡味,忽而閉目養神,忽而驚覺欠伸,上課簡直成了受罪。課堂效果不同,原因是多方面的,但主要原因在於老師的功底和教育思想的差異。”外國文學史涉及的面極廣,作為文學老師要努力使自己成為一個博學多才的“雜家”,豐富自己的閲歷,關注我們生活裏的熱點、焦點,尋找能引起學生心靈共勉的切入點。教師不僅是知識的傳遞者,更是知識的構建者和創造者。這樣的角色要求促使教師自身應具備豐厚的知識素養。在對新知識追求的過程中,不斷完善自己的知識結構,不斷增加自己的知識儲備,這樣才能夯實你的文化知識基礎,才能在課堂上信手拈來,最終促進師生共同發展。四、作業的'佈置和批改佈置作業看似簡單,但是着實是一門學問。看過天津外國語大學的老師的講座後,讓我受益匪淺,特別是對於作業的佈置方面。首先,作業不能佈置的太多太雜。文學的東西很寬泛,不可能讓學生一次課後就把相關的文學內容都讀完。所以取其精華去其糟粕變得極其重要。要選擇性的佈置比較重要的內容,少而精。其次,教師可以事先提供公共郵箱或者博客,將學生需要的鏈接給出。明確要求,這樣學生也能看到教師的用心。再次,對於學生交上的作業教師要認真批改並且務必在課堂上給予反饋和評價,並計入平時分數。這樣學生會關注平時的表現而不會把全部精力放到期末,不至於把課堂的內容就變成了簡單的記憶,沒有任何的理解和昇華。

以上就是個人在學完西方文學史課程的一些心得。作為一個青年教師,需要學習的還有很多。但是這門課給過的啟發非常大。希望有機會能聽到更多的老師們的授課,拓寬自己的視野,做一名優秀的教師。

外國文學心得體會3

在上大學那時後,對文學的發展史還是比較感興趣的。再有一次接觸了外國的文學史之後,就開始着迷了。這讓我感觸很深刻。

這學期的《外國文學史》已經結束了。記憶中印象深刻的反倒不是這門課本身,而是劉老師“傳道授課”的方式。天馬行空,隨意無拘,從書本至現實,分析到提問,點點滴滴,無一不閃耀着智慧的光芒。如果説,現代社會需要的不僅是知識,而且更多地是一個有思想的頭腦和一顆豐富的心靈,那麼無疑,劉老師對我們至少對我的影響是巨大的。

還記得老師説過,文學其實很渺小,它並不能解決我們的生存問題,只是在生存之外,像所有的樂趣一樣,被普通人或偶爾或時常為之的一種工具和手段。這是很富有個性與見解性的評價!從小至大,我還未曾遇過講文學的這樣貶低文學。因此,當時聽了“它能供給我們飯吃嗎?能讓我們吃得更好嗎?”就不免笑了起來。不過現在想想,這樣的説法是實在的:文學可以改變我們,甚或我們的生存方式,但不可能解決我們根本的生存問題,以及社會問題。

可以説,這樣帶點幽默跟餘韻的批判性思考,是我從這門課裏學到的最寶貴的東西。雖然看過《呼嘯山莊》,知道冉阿讓,記得堂吉訶得的傻氣,聽了《神曲》的有關一二......雖然它們時而給我震撼,時而令我感動與興奮,時而讓我覺得好笑、好玩,有趣;可是,這些所謂的“知識”並沒有讓我形成自己的人生觀、世界觀,使我對事對人有着獨特的己見。為什麼?一直弄不明白,讀了一些書,許多事情還是力感不從,人云亦云。

直到上完劉老師講的課,回顧課上的點滴情景,才算豁然開朗。那就是:思考很重要。看過一本書,一篇小説,一些文字,得有一點個人的想法。那才能長進。否則,讀了再多,也是白搭。一句話,《外國文學史》讓我真切地體會到了----思考的力量。

外國文學學習心體會得篇2

學習大學語文專題“外國文學”心得體會 大學語文960分鐘的網上自主學習結束了,通過這麼多天的學習我感受很深,每一個專題都涵蓋了很多知識,其中我對“外國文學”這章很感興趣,下面是我學習“外國文學”這個專題後的心得體會: 文學是一個民族一個國家文化的表現和傳達方式,一個民族。一個國家。一個時代的文學特徵的同時也積澱着其民族性、時代性。

以下是外國文學的發展過程:

歐洲文學從古希臘、羅馬到十月社會主義革命已有兩千多年的歷史,是世界文學中很豐富的一部分。

古希臘、羅馬文學是歐洲文學的開端。古希臘文學中的神話和史詩則反映了從氏族社會過渡到奴隸社會時的希臘生活和鬥爭。希臘神話是古希臘人最早的意識形態,是古代希臘人民留給後世的一份珍貴的口頭文學遺產。希臘神話包括神的故事和英雄傳説,突出征服自然的戰鬥精神和樂觀主義情感。《伊利亞特》[《伊利昂紀》和《奧德賽》(《奧德修紀》)]是歐洲文學史中最早的重要作品。

十三、十四世紀之交,隨着意大利城市的興起,佛羅倫薩文化的發達,學術派別對意大利文學的影響,產生了代表作家但丁。留下了他最偉大的作品《神曲》。《神曲》的構思宏偉,想象豐富,結構完整。象徵、寓意、夢幻的表現手法給後人以啟發。

十四至十六世紀的文藝復興,是一次新興資產階級反教會、反封建的文化思想啟蒙運動。這個時期,古希臘、羅馬文化重新受到重視,因而有“文藝復興”之名。代表文藝復興人文主義文學最高成就的是威廉·莎士比亞的戲劇創作。

亞洲和非洲是世界上兩個最大的大陸,由於民族複雜、人口眾多;歷史悠久、文化傳統源遠流長。不管是古代還是現代,這一地區眾多民族所創造的豐富多彩的文學,都是世界文學寶庫中極為重要的組成部分。亞非是人類文化的發祥地,也是世界文學的搖籃。這一時期的神話傳説、民間故事、史詩、詩歌、戲劇、宗教箴言等等反映出人類童年時期的歷史印跡,表現出古代人類為征服自然所進行的艱苦鬥爭,記載了人類歷史上最早的重大變革,它代表了古代世界文學的最高成就,成為人類歷史上珍貴的精神財富。

現代亞非文學,指二十世紀初到五十年代這一時期的亞洲和非洲的文學。印度的近代文學,雖然在十七世紀後半葉巳經初現萌芽,但真正的開端是在十九世紀下半葉。印度文學最重要的代表作家是世界聞名的羅賓德拉納特·泰戈爾。日本現代文學是以二十年代反映現實為主旨的左翼文學和以追求藝術美為主旨的新感覺派雙峯並峙的。新感覺派的產生標誌着日本現代派的誕生也標誌着西方現代派文學開始在日本生根發芽。其代表作家有:橫光利一和川端康成。

發展到近代,西方社會的發展使社會悲劇誕生,大都取材於社會醜陋於人類美好願望的對立,這也從側面表現了西方社會發展到近現代產生的對人類自身的批判性。

另外,文學不僅僅是時代、民族、國家精神特質的濃縮,還有助於我們認識世界各地的文化風俗、風土人情,擴展我們的視野。古人説“讀萬卷書,行萬里路”其實是要求我們不僅僅要注重書籍的閲讀

還要求我們領略各地不同的風情,而外國文學就是我們領略世界風情的最好的橋樑。

學習外國文學不僅可以自身的文學素質和修養,還可以在我們研究中國文學時擴展思路、提供新的研究方法和對象。

不過僅僅通過專題的學習不能讓我們完全瞭解外國文學的文化內涵,想要真正實現外國文學帶給我們的意義和價值,更需要我們挑選幾本外國文學的經典作品,潛心閲讀,才能真正提高和完善自己!

外國文學心得體會4

在沒接觸外國文學時,還真沒有意識到原來外國文學的範圍那麼地廣,除了中國以外的文學都稱為外國文學。不難想象,這是一個多麼遼闊的領域呀!單中國的文學就有古代文學、現當代文學,就這兩樣就讓我頭疼了,如今來來個外國文學,它可是從希臘神話開始,一直到當代,並且貫穿幾大洲,幾乎全世界的外文學都要涉及一下。所以沒上課之前,對這門課還挺恐懼的。原因有三:一事要學的東西太多,怕吃不消;二是從來都沒看完過一本外國的書,自身內功不夠;三是通病,老師如何?好不好説?

懷着一顆不安的心走進了外國文學課堂,習慣性找了一個靠後的位置坐下,翻着課本,找找有什麼好玩一點東西。老師一上來真是給我們一驚,先説課題紀律:上課不能吃東西,玩手機,不能穿拖鞋,遲到扣分。幾點要求下來,心裏不禁泛起了小波動,暗想,這年死啦! 光紀律就這樣,真不懂以後還會有什麼要求?殊不知,一節課下來,對老師的恐懼消除了。老師其實很好説的,談笑風趣,講的東西也不乏味,還挺有意思的,或許是新接觸的原因吧!

老師課堂延伸的東西,很有意思,也很值得學習!經常介紹書籍給我們,記得很清楚一次,老師給女生們介紹四本女性必讀書,我四個男生在下面竊竊私語,想問老師有沒有我們男性的書刊?老師也常介紹書本以外的電影,説是他喜歡的,但也有一些我不喜歡。當然了,這是因人而異,個人風格所造成。像《紅櫻桃》我就不喜歡,故事倒不錯,可能那個年代離我們太遠了,心靈上、情感上沒有共鳴。

打消了客觀的因素後,剩下的就是自己的事了。每次聽老師講課,把故事情節連起來講,感覺寫得很不錯,表現也很到位,自我覺得比起中國的小説還要好看。但是去看書時,根本就沒這種感覺,一點往下讀的慾望都沒有。外國文學真的很難讀,它的故事情節發展太緩慢了,而且心裏描寫太多了,一本書,有時幾頁都是在寫一個人的內心獨白,讓人看得不知所云,看到了後面,忘了前面,經常是不能把故事連在一起。還有一大難題就是,外國人的名字太長,記不住誰是誰,最可恨的是一個家族的人,他們都有共同的姓,有時名也一樣,在讀的時候也常常不懂這人到底是那個?很是費事,記不得了,還得往前找,等找到了,閲讀的興趣也差不多了。所以我每每拿起書本,又在一次次迷糊中放下,實在沒興趣去讀,即便強行地去讀,但內容就沒有了。這就造成了,課堂上很清晰,課後很模糊的現狀。

雖然自己讀不下書本,但對外國文學的內容還是很喜歡的,不看書,去看電影,也大致瞭解了點東西,但對細節的描寫就沒有了,許多經典的對白也感受不到,這不為一件憾事呀!不管怎麼説,這學期還是學到了許多之前沒有涉及的知識,彌補了我外國文學一無所知的空白。以前的什麼《簡愛》、《俄狄浦斯王》、《偽君子》等等,很多作品都是耳熟能詳,可是大致情節卻不知道,更別説表現的主題了。所以通過了學習外國文學,如今大致認識了好多作品,還有各個時期的作家和流派。現在叫我來談一部作品,我可能做不到,但在同學中交流,這部作品裏的人物,某個情節,是可以的。不再像以前,人家談個作品中的故事或人物形象,自己像聽什麼一樣,完全不懂人家講的是什麼,自然就插不上嘴了。通過學習,也瞭解了那一時期,外國的政治和經濟的狀況,彌補了好多歷史上學不到的東西。

外國的文學表現的是外國的東西,在文化上和東方文化就存在很大差異,特別像我這樣從小就被傳統文化養着的,雖然也學習英語,可我一點感覺也沒有,對外國的東西只停留在風景和電影上,好多的東西都不怎麼喜歡。所以在文學表現出來的東西也有點出入,在情感上就不那麼樂意接受了,在邏輯上也些事情理解不好。在果戈理的《死魂靈》裏,裏面的四大吝嗇鬼之一的潑留希金,像這樣的一個守財奴,我很是不能理解他的所作所為。身為一個農場主,不光有着自己的莊園,還有自己的農奴,在物資上可以説是豐富的,但其行為卻極大不符。在村裏撿破爛,他走過的路就像掃過 一樣;自己的穿着簡直就是個乞丐,面襟可以做鏡子;招待客人竟然用變質的餅乾,泡了蟲子的酒,這些東西他平時還捨不得用呢!這種行為和守財奴、吝嗇鬼的身份不大。在這我就受東方思想影響,吝嗇是對別人的,不是對自己。自己守着一堆財富,自己卻像乞丐一樣地活着,簡直就是變態,性格的扭曲。

一學期的學習的時間太短,沒幾節課,就到期末了,許多作品都是點到為止,沒有具體展開來講,很是遺憾。這也是沒有辦法的事,誰叫外國文學那麼多,而給我們的時間卻是那麼的短暫,用一年的時間去解讀幾千年,一百多個國家的文學。每每談論到此,老師無大失所望,時間太少,內容太多,都要涉及就要流於形式,沒有很好的把握,自然談不上理解了。本來它就比較抽象,不好解讀,現在時間又短,在外國文學的課程上很有挑戰。

在聽到這學期不用考試時,很是高興呀!實在是怕考外國文學,那麼的多流派以及作家和作品,我自己背中國的都要命,更何況那怪異的名字。但學期要考試了,並且是全部課程,我表示壓力很大,期待下學期自己對它有所改觀。

對於下學期我暫時也沒有什麼好的打算,繼續跟着老師走,一定要去讀一些篇幅小的作品,不能只停留在課堂上的講解和電影的瞭解,要去親自去感受文本,體驗那文字的裏的真實。對 於老師我沒有什麼建議,這樣的教學模式是我可以接受的,課程的設計也還好,詳略得當。

國外文學博大無邊,所以在下學期裏要更加專注,認識更多的東西,瞭解西方的文化,希望能改變一些自己對西方的一貫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