糯米文學吧

位置:首頁 > 範文 > 心得體會

學生課堂心得體會

當我們受到啟發,對學習和工作生活有了新的看法時,寫一篇心得體會,記錄下來,這樣可以幫助我們分析出現問題的原因,從而找出解決問題的辦法。那麼寫心得體會要注意的內容有什麼呢?以下是小編收集整理的學生課堂心得體會,歡迎閲讀與收藏。

學生課堂心得體會

學生課堂心得體會1

什麼是“課堂”?“課堂”是指師生人生一段重要的生命歷程,是他們生命的充實與展開的過程。只有在我們的努力下,構建起課堂生活和課外生活之間的良性生態關係時,這樣的課堂才在嚴格的意義上稱得上是生活,否則它只是我們生活之外的東西。

教學有三種境界:

一是教師帶着教材走向學生,

二是教師帶着學生走向教材,

三是學生帶着教材走向教師。

我們要達到的目標是第三種境界。當學生帶着教材走向教師的時候,也就實現了教師角色的根本轉變。

高效的課堂必須是有道德的課堂。社會生活離不開道德,課堂也同樣離不開道德。課堂即生命,是教師、學生延續與發展生命的地方,若將善待學生生命落實在課堂之中,課堂必然是鮮活的,富於人性的;而道德缺失的課堂很容易使教學轉化為一種機械的、單調的知識傳授和行為訓練模式,很容易使學生產生枯燥、疲憊、厭煩、焦慮等。長此以往,必將損耗師生鮮活的生命質量,惡化他們的生存狀態。讓我們的教師在道德的環境中對學生進行道德教育,使課堂教學過程和結果都合乎道德的要求,讓課堂生活充滿生命的活力。

課堂應該是師生共同快樂成長的樂園,作為教師要尊重學生的學習過程和情感體驗,要讓鮮活的生命在課堂中善待。

通過學習,主要的三點感受:

一、教學過程應成為學生道德提升和人格發展的過程。

每一位學生都是生動活潑的人、發展的人、有尊嚴的人,學生也有自己的情感和想法,在人格上與老師是平等的,教師對學生的尊重、關心和牽掛,會激發出學生無盡的潛能。

二、尊重學生的個性

教學要從學生的需要出發,這樣我們的思想道德教育就不再是外在的口號,而成為源自學生內心的需要。學生心中那些真誠、善良、美好、尊重人、關懷人、為別人盡義務、為社會盡義務,以至為人類的文明與進步而奮鬥的需要強烈起來時,他才會充滿了做人的自豪感和幸福感。

三、教學過程應該成為學生一種愉悦的情緒生活和積極的情感體驗。

教師要積極參與到課堂的情感互動活動中去,建立師生之間的良好情感關係,創設友好、民主、平等的教學氛圍,以心施教、以情激情,真正實現師生之間的多向互動,使學生的情緒處於活躍振奮的積極發展狀態。“教育就是喚醒”,當學生的心靈一旦被喚醒,就能和教師的心靈互相溝通,和教學內容發生共鳴,與教師產生情感共鳴。只有這樣,師生才能有默契的配合,教者樂教、學者樂學,從而使他們走進美好的學習世界。

學生課堂心得體會2

寒假期間,我有幸拜讀了吳非老師的《課堂上究竟發生了什麼》這本書。其圍繞課堂展開闡述,教師的角色定位也漸漸得以明確,讓人感觸頗深。而要回到“人性的常識”,回到了最初的真實,才能使人真正立足成長起來。而小小的表揚,對孩子來説可能是一種莫大的鼓勵,賞識教育也逐漸被推廣起來。

中年級的孩子對於紀律並不怎麼重視,常常找他們談話,不過效果並不明顯。反思一下,再頑皮的孩子也是學生,也在乎老師的肯定,與大家一樣希望得到賞識,從一定意義上來説,頑皮的他們平時受的批評肯定不少,可能更渴望得到老師的表揚呢!自己以前或許對這一點有些忽視了,於是決定調整今後的教育方式。

作為一名教師,無論是在課堂上觀察到孩子們認真聽講或是鼓起勇氣回答出了一個問題,還是課後在完成作業方面做到字跡端正、正確率高,都應該在全班進行表揚。即使發現他們有時候上課不在狀態,做小動作,沒有認真聽講,對上課講的重點也模模糊糊,沒記在腦子裏,也不應該一味地去批評他們,改變需要時間,也需要耐心。相信在今後的教育教學中,經過我和孩子們的共同努力,一定能取得預期的效果。

學生課堂心得體會3

(1)加強學生思想教育。讓學生自覺遵守紀律正確認識紀律,對紀律自覺遵守執行,積極維護紀律的態度,尊重學生人格,尊重學生自尊心,不一味的制定班規、班紀。讓學生逐漸增強主人翁責任感,集體榮譽感,讓學生通過演講,表演,辯論,比賽等多種形式,多種活動提高其主人翁責任感,自覺維護紀律。

(2)瞭解學生。面對學生個體,我們不能搞“一刀切”,學生父母的文化程度,對教育的認識,及家庭成員的不同認識和理解都會影響學生的親情感,同學情以及與老師的溝通程度。特別是單親家庭重男輕女家庭對學生身心都造成了或多或少的影響。換位思考,替學生多想一些,從不同的角度去感化學生,讓學生從心底覺得你是親近的,瞭解他的人。

教學中,師生關係和諧的班級,課堂紀律總是一種良好的感覺。

學生課堂心得體會4

青春正飛揚,青年勇擔當

自力更生是中華民族自立於世界民族之林的奮鬥基點,不斷創新是攀上科技成就頂峯的必經之路!

在今天的天宮課堂第二課上,印象很深的一個問題“皮膚在太空中會變好嗎”王亞平姐姐也回答了,她説空間站沒有太陽光照射,温度和濕度也都控制在適宜範圍內,另外在微重力環境下,體液會向上分佈,皮膚也會隨之向上提升,所以在空間站裏皮膚狀態很不錯。此外,在空間站,護膚水不能倒出來,要用特定裝置擠壓,不禁讓我感到了科學的魅力。

航天事業是國家綜合國力的重要體現,也是國家高技術發展水平的集中體現。航天員們牢記使命,不負重託的精神也給我很大的感觸。作為新時代的青年,只有持之以恆的發揚載人航天精神,腳踏實地,不斷創新,才能書寫一份屬於00後的滿意的答卷!

奮鬥正青春,青春獻給黨!未來屬於青年,希望寄予青年。

學生課堂心得體會5

學習四則混合運算,計算的正確率是一個關鍵,也算是一個難以克服的問題了。運算順序正確之後,如果正確率高就皆大歡喜,但如果計算出現錯誤就導致前功盡棄。但計算能力的提高並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它需要在掌握計算算理的情況下,做大量的習題去積累、去培養計算的感覺。

按照平時的習慣,我在處理練習題的時候,一般都會先讓學生獨立做題,然後進行集體評改或抽取個別學生進行講解。但是今天的時間較為緊迫,就先讓學生説運算順序,然後讓學生直接在演算紙上計算,我寫答案。

因為學生計算能力的不同,做題有快有慢,做題快的同學先説出答案,我就板書在黑板上,讓做題慢的同學做完之後,驗證是否正確。然而我忽視了孩子們懶惰的性格,壓根就沒有想到答案出來之後,偷懶的孩子就不再繼續往下做了,因為學生們也認為:先計算出答案的同學,一般都是計算程度稍好的學生,一般情況下是不會出現錯誤的。一道道題目相安無事的做下來,倒也風平浪靜,無論對與錯,誰也不揭穿誰。練習題的講解很快結束,進入同學們自行做題環節。

走下講台,看看時間,再有三分鐘就下課了。我在心裏竊喜着:好在自己採用了這種方法進行習題的處理,既給同學們處理了練習,又節省了時間,本來這節課處理不完的練習,離下課還有三分鐘就處理完了。心情極為舒暢的在教室裏面巡視着同學們做題的情況,突然一個不和諧的聲音傳來:“老師,你那道題目算錯了”。

王藝凡,這個雖然其貌不揚但在學習上一直獨佔鰲頭的女孩子在這寂靜的課堂中發出了弱弱的聲音。我開始慌張的尋找錯誤的地方,卻不勞而獲,再次定睛看了黑板好一會兒,穩定自己的情緒後,終於找到錯誤的根源,但還是決定由這個女孩子給大家説出自己的成果。於是問道:“哪裏?”“老師,158×[(27+54)÷9]的最後一步,158×9的計算應該是進位5,你寫成進位6了,所以正確答案不是1522,應該是1422”。聽到這樣的回答,我讓同學們停筆,在練習本上又算了一邊,都小聲的説:“是的,是1422”。

在眾目睽睽之下,我懷着一顆對孩子、對知識尊重的虔誠之心走上講台,鄭重其事的打出錯號,用自認為最真誠的態度把正確的答案寫在黑板上。然後故作輕鬆的説:“列寧同志説的好啊,真理往往掌握在少數人手中,我們這麼一大羣人都比不過王藝凡同學”。我剛説完這句話,個別馬後炮的同學立馬就發話了:“老師,我也是1422”。“那為什麼沒有早一點指出來呢?下一次希望你能第一個站出來”,早想到有這種情況發生,我毫不猶豫提出希望,只想讓更多的學生在千篇一律的答案中敢於發出忠實於自己內心的聲音。

聚在一起玩遊戲的孩子

這時候,下課鈴聲響了,但是我知道這是給同學們進行品質教育的關鍵時候,於是沒有理會鈴聲的催促,繼續對同學們説到:“王藝凡同學今天有兩個地方需要大家學習。第一她指出這個錯誤需要很大的勇氣,這種勇氣是在座的所有同學都應該學習的,那就是認定自己、相信自己。第二是她敢於説真話的優秀品質,葉聖陶老先生説過這樣一句話:千教萬教教人求真,千學萬學學做真人。數學教會大家嚴謹,教育教會大家真實。同學們,我希望你們做學問一定要認真嚴謹;做人一定要做真人,做一個真實、誠實、守信的人。”

我不知道最後的思想教育是不是深入到這羣調皮孩子的心裏,但是我知道在回辦公室的路上,葉聖陶老先生那句話一直在我心裏迴響,葉老的那句“千教萬教教人求真,千學萬學學做真人”再一次打動了我,他再一次為我詮釋了教育的真諦,再一次照亮了我的教學之路。

學生課堂心得體會6

勤教授説過:“無論課程改革怎樣改,鑽研教材把握教材是我們教師永遠的基本功。”只有把握好教材,教師在教學中才能遊刃有餘。所以,高效課堂教師深入研讀教材,整體把握教材佈局尤其重要。

一、高效課堂要在備課上下功夫。

要想把握教材佈局,在備課前教師一定要經過大量的閲讀和準備,不單是寫寫教案那麼簡單,自己必須獨立深入認真鑽研,第一次備課可以不參照任何名家教案或參考書,第二次對準自己背的課參照別人的備課,看看哪些是別人想到而自己沒有思考到的,想想別人為什麼要這樣設計,吸納別人的智慧補充自己的教學設計;最後在上課後,根據課堂的實際情況寫出課後反思,調整自己的教學策略。這樣的備課能促進我們教師獨立思考,使能力不斷提高。

另外,備課要立足兩角度,緊扣兩條線。

① 兩角度備課。對同一教材的內容,師生的年齡、認知水平和生活經驗都有巨大的差異,必然對教材內容的實際解讀相差巨大。因此備課時,教師要認真研讀教材、準確理解編者意圖,不但要站在教師的角度去備課,同時還要設身處地站在國小生的角度去讀教材,並提出疑問。首先站在學生認知的角度,站在文本整體的高度,體察學生閲讀中可能遇到的問題和需要具備的方法,分析應該落實的知識、訓練重點,找到三維目標的交匯點,在心裏和學生先期對話,徹底吃透教材,能夠對教材內容舉一反三,變式練習層層遞進。然後再統籌安排在教學中應教什麼、怎麼教?學生學什麼、怎樣學?

②兩條線教學。教材的編排有兩條貫穿始終的主線:一條是明線,即知識的聯繫;另一條是暗線,即掩藏在知識背後的數學思想方法。如:在教學《分數加減法》時,明線是:分數加減法的意義與整數加減法的意義相同。暗線是:在本節課教學中藴藏着遷移類推等數學思想方法。在教學時在學生根據主題圖提出問題後,引導學生:主動參與,解決問題先嚐試解決提出的問題。(1)理解分數加減法的意義。根據題中的信息,第①題和第②題該怎樣列式呢?讓學生動筆寫一寫。根據學生彙報,板書: 1/16+7/16=,7/16-1/16=。讓學生説出算式的意思,引導學生理解:分數加減法和整數加減法的意義相同。(2)利用分數的意義,理解同分母分數的算理,並總結其算法。學生嘗試動筆算一算1/16+7/16,通過交流得出同分母分數相加減,分母不變,只把分子相加減。這樣學生就將整數加減法的意義遷移運用於分數加減法的問題解決中了。教學中有意不呈現分數加減法的意義,而是刻意引導學生,利用已掌握的整數加減法的舊知遷移到分數加減法這一新知中。緊扣兩條線索,幫助學生利用已有知識經驗來嘗試計算分數加減法。學生經歷了計算的全過程,就會形成良好的認知結構。

不少教師在備課時,只習慣於備教學內容,而忽視備學生。如果教師不去研究學生對所教內容的掌握情況,不去研究學生的個體差異,瞭解學生的實際情況,根據學生的認知規律選擇課堂教學的“切入點”,合理設計教學活動。仔細考慮課堂教學中的細節問題,對於課堂上學生可能出現的認知偏差要有充分的考慮,針對可能發生的情況設計應急方案,確保課堂教學的順利進行。還要設計高質量的有針對性的課堂練習。例如:教學相遇問題時,在鞏固練習中設計工程問題、工效問題、還有相背而行,因為它們解決問題的思路和相遇問題完全一樣。最後在變式聯繫中設計一道追擊問題,拿它和本節知識做比較,找出相同點和不同點,這樣安排學生能對本節課的知識牢固掌握、靈活掌握,也就是能夠舉一反三。

二、高效課堂要改變教師觀念,關注教與學的過程。

新課程背景下,老師的角色變了,教與學的方式變了,我們對高效課堂關注的重點也要改變。新課程要求學生全員、全程和全身心地參與教與學活動,學生的情緒狀態要關注,老師要激發學生的學習動機和興趣,學生要以飽滿的精神狀態投入學習之中,並能自我調節和控制學習情緒,對學習能保持較長的注意,要具有好奇心和強烈的求知慾。教師要激發學生的深層思考和情感投入,鼓勵學生大膽質疑、獨立思考,引導學生用自己的語言闡明自己的表達自己的觀點,遇到困難能與其他同學合作、交流,共同解決問題。另外,課堂上要善於換位思考、轉變老師與學生的角色,例如:教學角的初步認識時,讓學生自己閲讀畫角的方法,然後告訴老師畫角的步驟,學生一邊説老師一邊畫,共同完成。這樣做的目的是學生以後在閲讀教材時能夠讀中有思,思中有讀。在課堂上還要鼓勵學生敢於提出疑問,引導學生產生疑問,進而發現問題,要給學生質疑的時間和空間,使學生可以隨時質疑,會質疑本身就是思維的發展、能力的提高。通過質疑使學生獲得有益的思維訓練,變“學會”為“會學”,會“發現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再發現問題”養成勤于思考的習慣。例如:教學認識四邊形一課,老師讓學生觀察所有的四邊形,問對於這些圖形還有什麼疑問,一個學生就問到:為什麼都是四邊形而形狀不一樣,學生能提出這樣有價值的問題,説明這個學生已經積極思維並養成了勤于思考問題的好習慣,在以後的教學中,我們要注重培養學生這方面的能力。

三、規範作業書寫,培養學生學習興趣和良好學習習慣。

教師需要做的是精心設計作業、創新作業批改方式、減少學生重複、機械、無效的作業。教師精心地設計具有針對性、層次性、選擇性、實踐性和開放性作業,創新作業批改形式,發揮作業批改中學生的主體參與作用,師生心靈交流的激勵性作用,作業及時評價,促進學生不斷改進和發展的作用。

主要措施:加強教師作業佈置和批改情況的檢查和講評,組織作業設計研討,開展優秀班級作業展評、學生家長評教等措施,推進作業設計的優化,使教師形成自主設計高質量作業並及時批改評價的良好習慣。我們不僅要鼓勵學生成績的進步,更要鼓勵學生良好學習習慣的形成,對學生能積極地發言、認真地練習,及時完成作業等都要及時地鼓勵。我們適當的激勵,正是為實現全體學生高效學習,實現課堂更大面積高效作準備。

我心目中的高效課堂

一、要“清”。知識清、方法清、思路清、環節清、滲透點清。“清清楚楚一條線體現數學味”。二、要“新”。內容新穎,方法創新,更吸引人,有更多探討的價值。三、要“活”。方法靈活,學生思維活躍,師生靈動,課堂開放。四、要“實”。又活又實,活而不亂,該落實的知識、方法、技能、情感態度等方面都能落實。五、要“奇”。出其不意,與眾不同,設計奇特環節,探討有價值的教法。讓我們共同努力:將我們的數學課堂變成真正人文的,靈動的,現實的,煥發生命活力的舞台。在這裏,只有智慧與智慧的碰撞,心靈與心靈的交融;在這裏,每一個人都能感受到自己的存在,每一個人都能擁有自己的尊嚴,每一個人都能感受到自己生命的成長。

學生課堂心得體會7

我國古代偉大的教育家孔子説過:“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誇美鈕斯也説過:“興趣是創造一個歡樂和光明的教學環境的主要途徑之一。”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是學習的基礎和前提,是誘發學生學習動機,集中注意力的重要因素。在教學過程中通過多元教學方法,可以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從而達到提高效率的目的。

信息技術課是一門新興的學科,它主要培養學生動手、動腦能力以及各方面的協調能力等。國小階段的信息技術課主要是初步培養學生的信息素質,也就是培養學生的信息意識和主動獲取信息、處理信息的能力。要確保信息技術教育在新型人才方面發揮其應有的作用,就必須探討信息技術的課堂教學方法。下面我就談談我的課堂點滴。

一、類比式教學——化抽象為形象。

在信息技術教學中有許多專用的電腦術語,這對於的國小生來説,理解起來往往是比較困難,教學效果不是很了理想。但是教師如果能夠採取行之有效的教學方法,根據不同學生學生年齡的特點 ,適當的運用一些形象生動的的語言來啟發他們,化抽象為具體,化枯燥為生動,就能做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例如:在上低年級的學會開機、關機這課的時候,我會請他們把愛睡懶覺的電腦叫醒,如此童趣的語言相信很受孩子的歡迎。把新建的文件夾比成是自己的書包,每樣屬於自己的東西都要放好在書包裏。避開抽象、枯燥的理論説教,充分利用學生的形象思維,學生能很輕易的理解老師講解的意思,達到理想教學效果。

二、遊戲式教學——化複雜為簡單。

由於國小生將注意力保持在同一事物上的時間比較短,例如:在指法練習的時候如果用單一的練習方式,只能讓他們感到枯燥無味。在實踐中,我們整合了多種指法練習軟件,使用兒童化、遊戲的方式,從多個角度訓練學生的指法,如:“打飛碟”軟件要求學生以正確的擊鍵來打落飛碟;“拼單詞”軟件和英語學科整合,要求學生根據提示正確拼出英語單詞;“金山打字通”更是有較多的遊戲供選擇——“青蛙跳河”、“警察抓小偷”等。這些軟件一般都由淺入深,循序漸進,幫助學生一步一步鞏固指法。

學習任何一種技能,光練習不使用,不僅不能體現技能的價值,也不可能得到進一步的提高。當學生的指法練習達到比較熟練的程度,我們開始讓學生學習使用微軟拼音輸入法練習輸入漢字。開始時,讓學生一節課只輸入同樣的一句話,把這句話的輸入練習得非常熟練,達到盲打的程度。經過三四課時的練習,再開始使用網絡討論軟件,展開一些網絡討論,話題諸如:你熟悉的城市、你最喜歡的一個故事等。學生饒有興趣地和夥伴展開網絡討論,在討論的過程中,不但增長了知識,指法技能更是大大得到了提高。在這個過程中,可根據學生的不同水平,分別授予“打字小能手”、“打字高手”和“彈指神功手”等榮譽稱號。

三、互動式教學——化負擔為動力。

在課堂教學中,不少同學已經早早完成了任務,不在安份於比較簡單的教學內容了,這時候如果教師視而不見的話,就很容易打亂整個課堂教學秩序,影響了正常的教學。於是教師要充分利用他們很強的表現慾望,“因勢利導”,讓學生在實踐中展示自己的實踐能力和學習成果。

例如:對於教學內容比較簡單的課文,我先讓學生自學,動手操作,把很快完成任務的學生編到一組來展示自己的學習成果,其他組員評價、補充,然後大加表揚這些學生,再聘請這些“佼佼者”當小老師擔任其他組的組長,負責幫助本組成員,以便教師可以集中精力去輔導基礎很差的學生。這樣既減輕了教師的負擔,又增強了小老師的動手操作能力和應用信息能力,提供了展示的舞台;既增強了其他學生學習的自信心,又培養了他們處理信息的能力和知識獲得的過程。學生們都盼望着自己能早日當上小組長,於是課前主動地預習課文,大大提高了積極性。這種在互動式的教學中樹立榜樣的教學方法使“少數學生更好,大多數學生都有收穫”。然後在大家都學會後,請學生説説:“你還有哪些問題沒有解決?你還想知道什麼?……”只要學生願問、願學,教師就不必拘泥於教學內容,有的可以在課內小組討論解決,有的可以課外自己查資料解決。這樣學生通過探索解決了問題,對所學的知識才會理解深刻,才會產生學習的積極性,才會更好地培養提出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才會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

在計算機教學中,老師也可以利用各種各樣豐富多彩的內容,給學生展示一些新的懸念,激發出他們的好奇心,提高學生學習計算機的興趣,並在此氛圍下,指引着他們去求知探索。例如:我在教學“WORD”時,首先給同學們展示用WORD編寫的一塊圖文並茂的文檔,然後展示給學生們,我們看到的這塊版面就是用WORD編寫的,非常漂亮是嗎?你們認真學了這一章節的內容,也能製作如此出這樣漂亮的版面來。通過老師這樣的啟發,學生學習的注意力會很快集中到我們要學習的內容上來,於是學生在好奇心的驅使下,主動積極的參與到學習活動中。

學生課堂心得體會8

(1)教師語氣。教師的語氣,語態,體態都會影響你對偶發事件的處理。處理偶發事件時要注意速度要不急不慢,引用一些常用語言“有理不在聲高”等聽起來順耳又教育人的話,如“年輕人,冷靜點”請勿擾亂課堂,課後有理再説也不遲。不要對學生一味的“氣勢洶洶‘因人而異,因事而異,能讓氣氛緩和儘量緩和,事後在進行教育。

(2)不偏心。特別注意“先入為主”的心理,如果在處理問題時對學習好的偏心,那麼你這個老師在學生心目中的形象會大打折扣。一定要立場公正,處理事情要有一定的原則,獎懲分明,是非分明,不包庇成績好的,對成績差的不要有偏見,即注意這種“一好遮百醜”“一醜遮百好”的心理。

(3)冷處理。不急於處理,不急於發表意見,師生共同冷靜思考幾分鐘,以免影響課堂教學。讓學生心裏有數,課後再進行處理,讓學生説出事情原由,分析厲害關係,分析自身優缺點。不一定總讓教師來説明情況,講明道理,對於國中生來説,他們具有一定的是非辨別能力,在成長中逐漸形成正確的價值觀,人生觀,逐漸成熟起來。

學生課堂心得體會9

XX年x月x日至x日是我們11級漢語言文學專業學生的第二次見習。見習是師範生職前教育的必要組成部分。通過見習,可以使師範生提前瞭解現代中國小教育教學模式,在實際的教學情境中感受作為一名教師的責任與義務,也能夠指導我們怎樣才能把內容講清楚,怎樣才能充分的調動學生的積極性,教會運用巧妙的方法來提出問題,並且這些問題和下一個問題能夠銜接上。在實習期間,我們坐在班級後面聽老師講課,其實這種聽課和我們以往的聽課是不一樣的,這種聽課並不是為了學習老師所講的知識,而是學習老師怎麼樣講課,如何傳授知識,如何駕駛課堂,如何控制授課時間等。要學習的知識真的很多很多。

一、見習目的

教育見習是師範專業人才培養過程中重要的一個實踐性教學環節,是專業教學法課程的有機組成部分。因此,本次見習活動的目的是讓我們這些師範專業的學生了解社會、初步接觸教學實際,增強對本專業學科知識的感性認識,獲得本專業教師教學初步的實際知識,為後續課程的教學作好準備也彌補課堂教學的不足,訓練學生從事本專業課堂教學工作的相關教育教學技能,鞏固和運用所學的理論知識,豐富、發展教育教學理論和學校德育理論,心得體會培養學生分析、研究、解決實際問題的初步能力,使我能夠從理論高度上升到實踐高度,更好的實現理論和實踐的結合,為我以後的工作和學習奠定初步的知識。

二、見習學校:xx國小

三、帶隊教師:xx

四、見習主要內容:

1實踐學校所學習的相關知識。

2熟悉相關教職工的工作。

3積累基層工作經驗。

4接觸學生,深入瞭解學生。

五、見習發現

1國小兒童有天性好動的特點,注意力很難集中,尤其是長時間集中。他們一節課只安排40分鐘左右,所以在規劃教案的過程中,要求教材中的難點、重點和要點做到簡明扼要,在課堂上要循循善誘,誨人不倦,引導學生當堂的內容當堂掌握。

2國小兒童的大腦發育還不夠健全,隨之而來的特點是活潑而好動,注意力容易分散。這就要求國小教師課堂調控力強,教學過程需要考慮添加一定的趣味性,吸引國小兒童的注意力。教師採取一定的措施來很好的把握課堂氣氛,既不能太鬧,也不能過於沉靜死板。我在那聽了好幾位教師的課,儘管方式不盡相同,但各有千秋,效果都很好

3國小的課堂強調的是生動有趣,所以教師的ppt都與國小生的心理特點相符合。國小教師可以運用音樂,動畫等教學媒體來輔助教學,以達到吸引學生注意力的目的。

六、見習總結

1新的中國小課程標準已經實施幾年的時間,個人簡歷我們應該全面瞭解並深入探究信息技術這門學科的新課程標準,瞭解他們所學習的內容及要求,我們有所目的的提升自己。為以後從事教育事業打下堅實的基礎。

2鋼筆、粉筆及講課是教師所應具備的最基本的教學技能,但現在普遍存在的問題是新畢業的大學生基本技能水平的下降,所以在職前一定要加大力度培養師範生的基本功訓練。

3我們應該跟上時代,瞭解中國小學生的心理特點及每個階段學生的個性特徵,只有瞭解到他們需要什麼,對什麼感興趣,我們才能與學生友好相處,讓他們感到學習不是一種壓力而是一件有趣的事情。

七、見習的體會

1、我們一定要學習老師們先進的教學理念和教學方法,與時俱進,不斷創新教學模式。聽課的過程中,我們注意到一些國小老師摒棄了過去傳統的教學方法,不再採取滿堂灌的教學思路,老師們利用豐富的經驗和駕馭課堂的能力,引導學生參與到教學活動中,工作總結充分調動他們的積極性,使整個課堂充滿活力。同時,我們也發現這些國小教師在教學過程中體現了新課改的理念,在教學課堂中完全把課堂還給了學生。

2、國小生在課堂上表現得異常活躍。國小生由於自身的年齡特點,在課堂上表現的異常的活躍,當老師提出一些要求時都能積極的投入,對於回到問題也是爭先恐後,整個國小教學課堂朝氣蓬勃。

3、老師注重與學生的情感交流。我們注意到,在教學過程中,授課老師的眼神、動作、語言和神態都與學生的學習活動配合完美,老師通過用眼神和動作對學生的回答和思考進行鼓勵和引導,也向學生傳遞自己的教學思想,讓學生充分感受到老師的教學心情和課堂氣氛,從而帶動學生積極地投入到思考和回答問題的過程中。因此,教師學會與學生在眼神、動作、語言和神態等方面的交流,有利於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提高教學質量。

4、優質課的授課過程和我們的試講存在巨大的差別。無論是在課前的準備,還是在授課過程中教師該具有的豐富理論知識和高超,乃至在講課過程中出現突發情況的處理能力,都是我們所不能及的。因此,我們需要提高我們的相關教育教學技能,鞏固和運用所學的理論知識,豐富、發展教育教學理論和學校德育理論,培養自身分析、研究、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最後,我要感謝湖南第一師範學院對我們的培養,感謝學校給我們這次見習的機會,感謝所有教過我們的老師,謝謝你們。

學生課堂心得體會10

星空浩瀚無比,探索永無止境20xx年3月23日15時44分,“天宮課堂”第二課在中國空間站開講啦!“太空教師”依舊是我們熟悉的翟志剛、葉光富先生王亞平女士上了又一堂精彩的太空科普課。在約45分鐘的授課中,這些老師們相互配合,生動演示微重力環境下太空“冰雪”實驗、液橋演示實驗、水油分離實驗、太空拋物實驗,深入淺出講解實驗現象背後的科學原理,同時展示了部分空間科學設施,介紹了在空間站的工作生活情況。這些活動中有用到我們熟悉冰墩墩可以看出他們與我們是有在緊密聯繫的授課期間,航天員通過視頻通話形式與地面課堂師生進行了互動交流。使同學們的問題及時得到回答此次太空授課由中央廣播電視總枱進行了全程現場直播,在中國科技館設地面主課堂,在西藏拉薩、新疆烏魯木齊設2個地面分課堂這可以突顯出我國的科技發展優越在本次課堂中我們收穫了許多有趣的知識這可以提升我們對科學的興趣及動手實驗的積極性!

學生課堂心得體會11

“把課堂還給學生”的核心是確立學生學習的主體地位。葉瀾教授的“新基礎教育”研究,針對當前基礎教育在學校實踐中存在的忽視青少年多方面成長髮展需要,忽視甚至壓抑了學生的主動性、創造性等弊端,提出“把課堂還給學生,讓課堂充滿生命活力;把班級還給學生,讓班級充滿成長氣息;把創造還給教師,讓教育充滿智慧挑戰;把精神生命發展主動權還給師生,讓學校充滿勃勃生機”的新基礎教育理念。無疑“把課堂還給學生”是葉瀾教授新基礎教育理論中的核心部分,是新課程改革形勢下課堂教學改革的方向、趨勢和重要原則。

下面我以我校數學老師丁老師上的一節《用乘除法解決實際問題》的複習課為例,發掘丁老師的課堂還給了學生什麼?

(1)還學生時間,尤其還給學生獨立思考、自主學習、充分交流的時間。

以前的課堂教學,教師對時間的控制較多,一節課二三十分鐘都唱主角,或眉飛色舞的講述,或口惹懸河的闡發,學生全成了聽眾,很少有充足的時間自己動口、動腦、動心、動情、動手;新課改後,新的理念要求我們教師必須給學生以充分的時間思考、交流、討論和發表個人見解。要求教師營造出濃郁的課堂人文氣氛,重視培養學生能力。

丁老師上的一節《用乘除法解決實際問題》的複習課在基本訓練階段,教師創設情境,(出示圖畫:3盤桃,每盤6個)教師沒有越俎代庖,沒有進行瑣碎的提問:譬如有幾盤桃?每盤幾個?一共有幾個?怎樣連起來編出用乘除法計算的實際問題……而是大膽放手,讓學生看圖説話,自由發揮,學生在老師創設的寬鬆思維環境中,從數學的角度很快找出了圖中提供的數學信息,並順利編出了三道分別用乘除法解決的實際問題,學生自己提出問題自己解決,且都能説出自己的想法,即為什麼用乘法計算或為什麼用除法計算。學生的思維之所以這樣流暢到位,主要歸功於教師對學生學情的把握和對學生的信任,歸功於教師的敢放,只有教師的敢放、願放,學生才會敢想、願説。在開始的基礎訓練中,讓學生的思維充分暴露,能夠及時把握學生對知識的掌握情況,以便在接下來的教學活動中有的放矢,對症下藥。

(2)還學生個性,特別是還給學生獨特感悟、自由表達的個性。

新課改理念要求教師注意引導學生用自己的大腦去思考,聯繫自己的生活去感悟,儘自己最大的能力去聯想,用自己的語言去表達自己的想法。在丁老師的這節複習課上,教師關注最多的就是學生大膽表述自己的想法,每道題學生解答之後,教師都會追問:你是怎樣想的?讓學生大膽亮出自己的想法,在每次的自主練習之後都會讓同桌交流自己的想法等,給學生充分説的機會,學生在説中整理自己的思路,表述自己的思想,達到互相學習共同進步的目的。

(3)還學生權利,特別是還給學生出錯的權利、闡述個人見解的權利。

以前的課堂上,通常是教師問學生答,學生答還必須得答到點子上,答到教師的答案上,否則就不被允許或被冷處理。進行新課程改革後,這種狀況得到翻天覆地的變化。丁老師的課上,學生回答問題錯了,教師不僅不會批評,反而能作為教學資源充分利用,如編用乘除法計算解決我們身邊的實際問題的環節中,一位學生編了一道加法計算題,教師沒有訓斥學生,而是讓該學生説説自己的想法,並組織全班同學幫助討論,在大家的討論交流中,同學們再次區分了用加法與用乘法計算解決實際問題的區別。

(4)還學生尊嚴。特別是還學生的思想尊嚴、人格尊嚴。

在以前的課堂上,教師往往是發號施令、一言九鼎,往往不把學生當成和自己平等的人來看,往往認為學生是啥也不懂、乳臭未乾的毛孩子,往往壓制學生的思想,扭曲學生的人格。在丁老師的這節課上,教師把學生當成有血有肉,有見解、主張也有情感、精神的生命,教師和學生平等進行知識的交流、思想的碰撞和情感上的磨合,學生的人格在寬鬆親切的情感氛圍中健康成長;學生的思想在朋友式的切磋中變得大氣成熟。如在找一找、編一編我們身邊用乘除法計算的實際問題中,一學生編題中出現大象搬木頭的情節,老師沒有否定學生的想法,而是撓有興趣追問學生在哪見過大象搬木頭的情景,學生説在童話書裏見到過的,老師微笑默許。此處欣賞教師能站在兒童的角度去接納孩子的想法,保留孩子的意見,孩子們在老師的尊重中主動表現自己的慾望得以張揚,思維變得開闊、多元,精神也更顯得勇敢、堅強。

總之,把課堂還給學生,讓學生主動參與教學活動,獲取知識,學會方法,是當前新課程標準的關鍵所在。在教學活動中只有真正貫徹主體性原則,學習者才能掌握學習的主動權,才能使學習者的思維處於積極、活躍、主動的狀態,才能充分發揮學習者的智力和潛能。為此,教學活動應貫徹“以學生為中心,以學生為本”的思想,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着眼於學生最大限度地參與教學活動,使他們真正成為課堂學習的主人。

學生課堂心得體會12

生物課堂教學活動化是生物學科課堂教學的一大特點。生物學本身就是一們實驗性科學,大量的實驗、觀察、操作、思考、探究,討論意味着生物學習過程的活動性,學生要獲得生物學知識,既要動手,還要動腦。我們要充分的利用國中學生活潑、好動、好奇心強,喜歡探索,不滿足的心理,在課堂上想方設法的讓學生“動”起來,這是我認為最為成功的一堂課!身為生物教師,多年的課堂教學,積累了兩點心得與大家共享!

一、興趣是學生“動”起來的根本前提。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在教學實踐中,我認為在課堂教學中應當充分的考慮到學生興趣和實際生活,給他們創造成功的機會,並讓他們獲得成功的體驗,力求激發學生探求知識的願望,讓學生大膽説、議,教師加於層層誘導,會有不同程度的收穫。如在學習開花和結果一課中,我設計了這樣一個教學過程:把同學採來的花的標本,集中放在講台上,讓每小組選一名同學:講述花的結構。各小組踴躍參與,大議一番,我再小評,效果很好,學生的收穫很大。我再進一步引導啟發學生:通過觀察和討論,請大家大膽的聯繫生活實際進行推測,花的哪些結構對於植物繁衍後代最為重要?看哪個小組説得最有道理?學生的思維和興趣一下子被調動起來,各小組“動”了起來,大膽、開放的各抒己見,學生的每一個回答都是通過自己的觀察、思考、討論而得出結論。因此,只有充分的激發了學生學習的興趣,在課堂上這樣的一“動”,學生才能體會到合作學習的快樂,競爭和成功的喜悦。

二、讓學生在自信、平等的教學中“動”起來。

課堂教學的本質應該是“學生在教師指導下快樂主動地參與學習,從而在知識能力、情感態度、創新精神等方面得到主動地發展。”因此從這一角度看,建立良好的師生關係是促進學生有效參與的“動”起來的重要保證。然而我們的教師傳統的教學方法過分強調了語言結構的系統性而忽略了學生的心理和生理特點,課堂上總是老師從頭講到尾,學生坐到那裏只用耳朵機械地聽,造成了死氣沉沉的課堂氣氛,學生一動便招來懲罰。我身心經歷這樣的一則故事:“哼!豬!”一聲悶哼,帶有極為生氣的語氣!從一側傳來,聲音雖小,卻很讓人回味無窮。我轉頭一瞧,孩子低着頭,口中含筆,滿眶淚溢,一副不知所措的樣子,我的心一抖。直身一問,原來是媽媽在教孩子算數1+3=?,孩子的興趣不在裏頭,當然不知所云。我探身一拉,把孩子抱在懷裏,誠懇的的看着孩子,大拇子一豎“相信你是最棒的!”,孩子低聲的咕嚕“1+3不就是等於4嗎?老是罵我豬!”,孩子委屈無助的眼神,深深的紮在我的心坎上,這不正是我們目前課堂教學存在的一種現狀嗎?教育不是威懾。簡單的批評,生硬的訓斥,誘發不出孩子們真正的思想和感情,只有尊重和寬容,平等的對待,才能贏取學生的信任和接受,展現我們濃釅的人情和深厚的人格魅力,去觸動學生的心靈。這讓我在多年的課堂教學中深有體會,我們的學生需要教師的熱愛、尊重和信任,師生之間建立一種平等、民主、和諧的關係,能激發學生的自尊心和自信心。只有當教師主動接近學生,一次次待以真情實意,學生受到感動、感染和感化,師生之間的情感距離就會逐漸縮小,學生對教師就會自然產生親近、感激與仰慕心理,在課堂教學中,學生內在發展潛力和主動參與意識亦將被誘導出來。才能真正的讓學生“動”起來。

學生課堂心得體會13

今天,華東師大的孔企平教授給學員做了“如何進行數學課堂教學研究”的精彩報告。孔老師從實際入手上升到理論的高度,深入淺出的給學員講授了什麼是案例研究、如何進行案例研究、怎樣進行案例寫作、以及如何開展有效教學研究、如何對課堂教學進行評價等問題。 回顧今天的學習,除了學習到一些從未接觸到的知識外,還解決了我以前的一些教學中的困惑,其中特別有感觸的是:課堂教學一定要把思考還給學生,讓創新走進課堂。

當前新課程研究的熱點是有關“四基”的理論和“兩能”的提法。“四基”,也就是基礎知識、基本技能、基本數學思想和方法、基本數學活動經驗。“兩能”是指發現問題和提出問題的能力,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要有思考的空間、表達的空間、實踐的空間和交往的空間。其中,思考的空間尤為重要。

下面給大家呈現一個案例來引起我們的反思。“蔡金髮的研究” 題目是:有一些孩子和一些匹薩餅。7個女孩平分2個匹薩餅,3個男孩平分1個匹薩餅。

A.每個女孩分得的匹薩餅與每個男孩分得的匹薩餅一樣多嗎?

解釋或展示你是如何找到答案的。

B.如果每個女孩分得的匹薩餅和每個男孩分得的匹薩餅不一樣多,誰分得更多一些?

解釋或展示你是如何找到答案的。

測試結果分析:超過90%的中國學生使用瞭如下的常規策略:每個男孩將分得1/3個匹薩餅,而每個女孩將分得2/7個匹薩餅。如果要比較1/3和2/7的大小,只要把這兩個分數通分(1/3=7/21,2/7=6/21,7/21-6/21=1/21)或是把它們都轉化為小數(1/3=0.33, 2/7=0.29, 0.33-0.29=0.04),就可知道1/3大於2/7。

只有大約20%的美國學生使用了這種常規策略。

相反地,絕大多數的美國學生使用瞭如下的非常規策略中的一種。

解法1:三個女孩分一個匹薩餅,另外三個女孩分另一個匹薩餅。這六個女孩中的每個女孩都與三個男孩中的每個男孩分得同樣多的匹薩餅。但是有一個女孩沒有分得匹薩餅。所以,每個男孩分得的匹薩餅更多。

解法2:三個女孩分一個匹薩餅,剩下的四個女孩分一個匹薩餅。剩下的四個女孩每人分得的'匹薩餅要少於每個男孩分得的匹薩餅。所以男孩分得的匹薩餅更多。

解法3:7個女孩有2個匹薩餅,3個男孩有1個匹薩餅。女孩所擁有的匹薩餅是男孩所擁有的匹薩餅的2倍。但女孩的人數卻不止男孩人數的2倍,所以男孩分得的匹薩餅更多。

解法4:每個匹薩餅被分成4塊。每個女孩分得1塊,還剩餘1塊。每個男孩分得1塊,也還剩餘1塊。剩下的1塊必須由7個女孩再次來分,而另外剩下的1塊只需要3個男孩再次來分,所以男孩分得的匹薩餅更多。

這個例子表明了我們所面臨的一個困境。

儘管常規的策略明顯地非常有效並且易於應用到解決其他的類似問題,但是這種常規策略卻顯示不出什麼創意。

相反地,儘管非常規的策略顯示出學生思維上的創意,但這些策略幾乎不適用於解決其他類似的問題。

這個案例説明我國課堂教學在培養學生的常規策略上的有效性,以及美國課堂教學在發展創造性數學思維上的有效性。我想,我們只有將這兩種有效性很好的結合起來,才能使我們的課堂教學趨於平衡。反思自己的教學,在很多時候為了急於求成,沒有顧及到學生的認知過程,不給學生思考的空間、表達的空間、實踐的空間和和交往的空間而是直接告訴學生某個類型按什麼形式去做即可,課堂缺乏生機和活力,長期下去,勢必造成學生思維僵化、做題機械化、缺乏創新思維的火花和勇於探究的勇氣。

我們知道“熟能生巧”,但不恰當的練習(量大、形式單一、不分層次)和講授還會導致“熟能生厭”、“熟能生笨”。比如,在分數應用題的教學中,我們為了“省事”,有時直接告訴了學生什麼類型就用什麼方法。還有在計算教學中,有時沒有讓學生經歷算法形成的過程直接告訴學生應該怎樣算。其實,我們只需把腳步放慢一些,給學生一些探索和思考的空間,給學生一些交流和表達的空間,給學生一些猜測和質疑的空間,關注學生在課堂中的情感體驗,發揮學生在學習活動中的主體性。在此基礎上,我們可以優化出解決問題的最佳策略,把“孰能生笨”轉化為“熟能生智”。

通過今天的學習,我給自己的課堂教學也做了一下診斷,今後努力的方向是:把思考還給學生,讓創新走進課堂。

學生課堂心得體會14

今天我們觀看了天宮課堂,瞭解了有關太空的知識。

在課堂中,有三位宇航員老師為我們講述了在太空的奇妙現象,列如“液橋”。在地球上,是很難做到在太空的效果,這足以激起我等中學生的學習興趣,讓我們對未來的世界科技充滿嚮往。

在實驗時,我清楚記得一個實驗,是關於油與水在一個瓶子中的奇妙現象——在地球中,油和水在同一瓶子裏,油會因為水密度大而浮在水上,與水分離,在太空中卻會融合,在台下學生動腦思考後,利用“離心力”解決問題,可見科學在生活中以及在探索中的重要性。

學生課堂心得體會15

20xx年3月28日至31日,在縣教研組的組織帶領下,我們一行21人有幸赴西安電子科技大學參加了“名師之路”之全國“新理念,新課標”第四屆國小生態課堂教學研討會。會上,專家們科學、巧妙且富有創意的教學設計,簡單、務實、高效的教學活動,切適、有效的課堂激勵評價,深厚的教學素養自然地展示於課堂,使所有在場教師享受其中,受益匪淺。三天的“名師之路”國小語文老師課堂教學觀摩會是短暫的,而留給我的思索卻很深很長。本次教研活動主要由活躍在國小語文教學一線的知名教師羣體,他們作為展示教師,負責展示課,以供聽課教師觀摩學習。而我們也從這些大師的課堂上看到了課改的又一次華麗轉本文由身,看到了語文“洗盡鉛華見本色”的自然美,生態美。

根據此次的西安觀摩之行所取得的收穫,用來改進自身教學現狀是非常及時可行得,對於剛教學3年的我而言現在的教學應該是朝如何掌握國小語文教學的方法和教學策略,從而增強個人執教能力這個方向去實踐努力。此次去西安“取經”,收穫是豐碩的,對於培訓的步驟和內容也正是我們這些年輕教師所或缺的,下面我就來談談我對於本次觀摩後的感受體會:

1、成長方向:愛學生和愛讀書一樣重要

在新課標下語文教師該如何成長這個疑惑聽了於永正老師的即興講座,給了我撥雲見日的感覺,為我打開了一扇探索的窗。使我明白了,以學生為榮的老師是最幸福的,教師是教學中的客體,把課堂還給學生。於老師在講座中指出通背教材是對學生慧根、德性的雙重戕害,他的慷慨言辭告訴我們要在浩瀚無垠的書海中,在良莠不齊的書城裏,去選擇那些適合兒童,為兒童所需要、所喜愛的書籍。

還有他對父愛的真摯情懷,對兒童的熱愛、理解和尊重,對閲讀的價值判斷及運用,讓我感受到了閲讀推廣者所必須的內在動力;他“將世界帶進教室”的胸懷、激情和執着的韌性,讓我體驗到了一路走來的堅定與堅持;他對中國傳統的情愫,對宗教的信仰,在閲讀中長久沉醉濡染而成的閲讀品位,讓我感悟到了閲讀推廣並不是簡單的誦讀而這項工作所需要的文化底藴是無可估量。當然他對閲讀的那份熱愛更是深深的震憾了我,

2、識字教學:追溯字源

武瓊教研員的課《數星星的孩子》讓我在這位知性的女教師身上看到的是一個成功的教育者在駕馭課堂的那份運用自如。比如:(1)在我們一行的小組中討論最多的話題是:“如何把握識字教學中對字源的追溯”這一問題。整堂課武老師對於所展示的生字“坐”“很”的字源講解更是惟妙惟肖,相信在某種適當的情況下去鼓勵孩子瞭解文字的起源和發展起到了潛移默化的作用,介紹字理更多的豐富了學生的知識也有助於培養學生熱愛漢字的情感。(2)細節的把握方面,這節課主要讓孩子理解編者的編寫意圖,在理解這些文本表面的含義之後,最主要的還是如何揣摩文本中的人物的思想,性格。一節課裏的每一分鐘對於孩子是多麼的寶貴,而對於教師更是如此,圍繞一個問題用最短的時間讓孩子明白理解,最後的拓展延伸讓孩子們討論“星星能否數的清?” 該環節的設計給了孩子一個個性解讀的空間。她的課告訴我們教一篇課文讓孩子只是理解這篇課文,那麼我們的教學也未免太失精華,我們要教於孩子的是掌握學習的方法,文本有限,課外的延伸卻是無垠,我們要教會學生理解文本的方法是最重要的,“授之以魚不如授之以漁”。這才是教學的真正目的。雖然她在課堂中是強勢的,但不難看出孩子們都在跟她“搶”強勢,其實又怎樣,這不正是教學中的共鳴嗎?

3、 有效朗讀:自然、個性

《語文課程標準》指出:“閲讀是學生個性化行為,不應以教師的分析來代替學生的閲讀實踐。應讓學生在主動積極的思維和情感活動中,加深理解和體驗,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薰陶,獲得思想啟迪,享受審美情趣。國小各年級的閲讀都要重視朗讀,在閲讀中陶冶孩子們的情感,激發想象。”因此,如何指導學生讀好書,愛讀書,是我們語文老師的責任。可是在當今教學中,我看到部分語文課上關於課文內容的講解要大大多於對課文的語言文字的感知。一篇課文教師講過了,學生聽過了,書上的內容弄懂了,生字、生詞解決了,課也就算上完了。這樣一課課地講下去,學生獲得的主要是一篇文章中所述説的某一方面內容的“知識”,語言文字的訓練被放到次要位置。葉聖陶先生對朗讀這樣描述:“我們默讀時,僅僅調動了心和眼,而朗讀時則是心、眼、口、耳全部調動起來了,對於文章的思想內容,藝術特色就會有成倍的收穫。”語文教學中講解是對文本的解剖,而朗讀是活的,是賦予作品生命。從某種意義上講,朗讀比講解更重要。所以也有人説:“朗讀法是語文教學的安身立命之法。”

可是怎樣的朗讀才最有效?這是我們年輕教師常常困惑的問題,而這次我在武鳳霞老師的古詩文課堂《伯牙斷絃》,在趙志祥老師的綜合性學習《我愛讀對聯》中找到了答案,那就是自然的滲透文本的朗讀,這也符合本次課改對朗讀評價的要求,即:“朗讀要提倡自然,要以對內容的理解把握為基礎,摒棄嬌柔做作的腔調。”不能一味的口頭強調“有感情的朗讀”,否則將無法正確的體現文本的特點和文本的個性。而且我們教學中也常常發現學生在朗讀時“朗讀腔 ”“表演腔”太濃,而這樣的朗讀恰恰是對文本情感理解的不到位。聽了他們的示範課讓我感覺最深的地方就是:原來自然地朗讀就應該像説話一樣,用恰當的語氣表達思想感情的語調,語勢。

若把文本分為抒情性文本和非抒情性文本,那麼抒情性的文本就應該用朗讀去“打動”和“感染”聽眾,非抒情性的文本則只需要“告訴”就行了。科普性的説明文我們只要清晰的告訴、介紹,把重點的知識通過重音、語速、語調的變化,自然流暢的表達出來就行,不需要額外附加情感;對話類的文本,故事性特別強,在讀人物對話時,就應該用比較誇張的演讀。總之朗讀應該以不同的文體作基礎,先把握好課文的總的感情基調,然後讓孩子去“自然、個性地朗讀”。

4、語文課堂:簡單、平實、紮實

聆聽了幾位大師的課,正可謂是“清水出芙蓉,天然出雕飾。”尤其是李衞東老師的《狼牙山五壯士》,環節設計非常簡單,教學伊始李老師從課題入手引導:該環節設計起到了簡單紮實得鋪墊作用,再讓學生帶問題正確、流利地朗讀課文。環節設計雖簡約但紮實,在輕鬆自然教學環境中紮實有效地訓練好學生的語言,同時又培養學生的語文思維能力、語文品質。他們的課堂中的語文教學,已走向平實與質樸,紮實和簡單。正如李老師他 “着眼整體發展,着力語言訓練,着重內化進程”的教學思想和“教得輕鬆,學得紮實”的教學特色相匹配。

教師是一堂課的組織者,要改變學生的學習狀態,教師必須把學生看作學習的主體,教學的一切活動都必須以調動學生的主體性、積極性為圓心,以引導學生主動探索、積極思維為半徑“畫”好一節課。這就要求教師不再是純粹的知識傳遞者的角色了,而是學生學習和探究的啟發者、合作者、促進者和參與者,是課堂教學中的“中間着”,教師只需要把教材介紹給學生,讓學生與文本直接對話交流,自讀自悟。專家的教學課堂告訴我們教學不僅僅是一種告訴傳遞,更多的是一種體驗、探究和感悟,因此,我們要給孩子一個“開放的課堂”。讓孩子在學習中學會展示自己,讓語文走進生活,在生活中學習語文。

總之,這次的觀摩會深深的觸動了我,我想名師之所以成為名師,既是時代使然,更可以超越時代,因為他們的教學藝術着眼的是學生生命的發展。名師們魅力的課堂,是生命的課堂,這是我要畢生的精力去追隨的……

這次西安觀摩學習的時間雖短暫,收益卻很多。但打鐵還得自身硬,只有自己不斷地學習,與時俱進,練就過硬的基本功,不斷的提升自己的整體素質和語文素養,才能適應語文教學新的發展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