糯米文學吧

位置:首頁 > 範文 > 心得體會

道德經讀後心得體會

有了一些收穫以後,不如來好好地做個總結,寫一篇心得體會,它可以幫助我們瞭解自己的這段時間的學習、工作生活狀態。那麼要如何寫呢?下面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道德經讀後心得體會,僅供參考,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道德經讀後心得體會

道德經讀後心得體會1

其實我還是第一次讀道德經呢,因着老師這此佈置的作業,沒辦法硬着頭皮去圖書館借了本道德經,從讀書館回來的路上,拿着那本道德經,我突然間覺得這本書該是我應該早去讀的,看着封面上的幾個大字,豁然間心境一片舒坦,究竟是何由,我至今也不懂?

道德經應該説分成上下兩部,上部道,下部德。(長沙馬王堆出土過上德下道的版本,不過公認是上道下德)

按照這種劃分,我們來分開來看它。

道,也就是天道,是自然的規律。

它表現為幾個方面,一是“易”,也就是變易的意思,道德經第一句就這樣説,“道可道,非常道”,可以説出來的道,也就不是“常道”了。

第二個方面就是“易”的規律,所謂“易”的規律,就是“道曰大,大曰逝,逝曰遠,遠曰反”,這句話的大致意思就是,萬物都是逐步成長,但是“物壯則老”,便要漸漸消減,於是又回到了它的初始狀態。

且不説老子寫這部道德經上部道經的目的就是闡述道德規律,下部德經則主要講的是人之道,也就是如何將天道應用於人事?我們就不難知道。其實老子寫道德經的側重點便是落在下部德經上面。

讀了《道德經》之後,最大的`感受還是來自於心靈深處某處的弦被觸動,。“天長地久。天地所以長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長生。是以聖人後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非以其無私邪?故能成其私。”意思是説天長地久,天地之所以能長久,是因為它們不為自己而生息,自然而然的存在,所以才能長久。所以説聖人把自己置於後,反而受到推崇,把自己置之度外,反而保全了自身。這不正是由於聖人不自私嗎?所以才能構成就了他自己。但是僅看當今社會,能做到將自己置之度外的又有幾人呢?寥寥可數,高速膨脹的經濟時代,讓更多的人在利慾面前失去自我。不得不説,這是社會的可悲,更是我們不願看到的

《道德經》僅小小的五千字,可只要你用心去讀去理解,你會發現當中的道理我豈是區區五千字便能概括的

老子注重人的無為思想,無為是一種心境、一種修養,是辯證的向社會推廣無為,有助於國家的穩定,但如果站在歷史發展的高度,片面的無為是無助於人類的進步的,所以對於當代的青年人理解古代的無為論應該以辯證的方法,一分為二的看待,“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而無為思想用在為人處事的觀點上來看,便是對人寬容。“海納百川,有容乃大,壁立千仞,物慾則剛。”對人寬容。“海納百川,有容乃大,壁立千仞,物慾則剛。”

道德經讀後心得體會2

剛讀完《道德經》,我從中遭到很多啟迪。作者老子是我國古代的著名思想家,哲學家。這本書是老子的亂世之道和人生哲學,而非我原以為的道德教材。固然只要20多頁,可是由於領悟力有限,通讀全書,能瞭解的必須有十之二三。

首先,老子概括了當時自然現象和社會現象的變化,事物都向它相反的方向變去。指出“物極必反”的通則,簡直無論在哪一方面皆是如此的。

老子認識生活世界,看待生活的態度,主張貴柔、守雌,反對堅強和進取,老子的思想是無為。

如今的人普通都以為他的思想十分消極,其實他的思想更多的包含了對廣闊勞動人民的酷愛。他期望經過它的思想來影響統治階級,讓老百姓能夠得到更多涵養生息,讓老百姓安居樂業。

我以為“無為”包含着順其自然不勉強去做的指導思想,因而能夠浸透到生活的各個方面。就比方説教育理念中也能夠自創。俗話説“強扭的瓜不甜”,學習是一件盲目自願的事情,學生只要主動的學習,把學習當成一件歡樂的事,才幹夠學有所成,這就需求我們教育者在教育理論中引導學生歡樂、簡便、盲目、自願的學習。教育中的無為而治,不是不論,而是因勢利導,絕不拔苗滋長。不順應自然規律,濫施各種生長激素,不尊重孩子的意願自覺參與各種奧數,學鋼琴,拉小提琴等培訓常常適得其反。

同時老子的“物極必反”的思想似乎在預言今日的社會。人類所追求的所謂文化,所謂科技,現代化,都應當是為人類效勞的,可是環境污染,能源耗盡,消費率提高,失業率上升,貧富差距的拉大,似乎又和所謂高科技有着密不可分的關係。人們為了保住工作而工作,無暇關注本身和家庭,有時間的.時分沒錢,有錢的時分沒時間。又或者説兩者都沒有。這樣的社會又怎能説是美妙的呢在高度興旺之後,人類當有所迴歸,以免到達極致走向另一面,走到無法挽回的地步。

老子不愧是我國古代十分巨大的思想家,並且在如今,他在全世界的影響力遠遠超越孔子。老子的學説“玄之又玄”,可是我卻沒有能發現“眾妙之門”,自古以來研討老子的人太多太多,但我總以為體會到“物極必反”,“無為”之類的人生哲學,對個人來説更有意義。我以為他的許多觀念值得我們去深深地思索。

道德經讀後心得體會3

其實《道德經》並不神祕,只是我們理解得並不到位。《道德經》常常被人吹噓得很神祕,他們可能水平不夠,受人矇蔽,也可能別有用心,有意曲解。為了還《道德經》的本來面目,根據羅大倫博士的《每天聊點道德經》講座的指導,整理出《道德經》讀書筆記,幫助你正確理解《道德經》,並獲取其中的人生智慧。《道德經》內容很多,篇幅很長,讀書筆記將陸續刊出。

揭開《道德經》的神祕面紗,還其本來面目,正常解讀《道德經》,是基於以下幾點認識:

一、道德經的來源應該是古代君主們治理國家的經驗總結。君主們將這些經驗文獻銘刻於重要器具上,稱為金人銘。老子並不是神人,而是東周時國家圖書館館長。按他這樣的身份,是能夠接觸到這些銘文的,他並不是道德經的作者,應該是編撰者。他編撰的目的是整理總結這些治國理政的經驗,經供後世人學習、參考。

二、道德經中有兩個道,分別為天之道、聖人之道。老子認為人世間之上存在着一個力量,這個力量甚至先於我們這個世界存在。這個力量無法描述,我們接觸不到,但相信它是存在的。這就是天之道。我們可以理解為神明,常言舉頭三尺有神明;也可以認為是客觀存在的自然規律。這個天之道對我們來説是未知的,或者説只知道相當侷限的一小部分,是我們人類探求的目標。這裏的聖人並不是後世所稱頌的`道德超然的人物,如孔聖人。而是治國理政的明君,如堯、舜、禹等人。聖人之道就是聖人們治國理政的法則。

三、天之道與聖人之道是相通的,有聯繫的,聖人之道要合乎天之道。也就是,如何管理治國理政要符合自然規律。當你不明白聖人之道,不知道如何治國理政的時候,要從自然界找規律,看看天地是如何運行的。觀摩天之道是瞭解聖人之道的鑰匙。

道德經闡述的聖人之道的核心內容就是領導者儘量放低自己的慾望,盡全力為自己管理的老百姓謀福利。這樣,羣眾反過來支持你,幫助你成就大事。其中的道有以下三個內涵:

第一,這個世界是不斷變化,期間生滅變化永無停息的,我們只是變化中的一個片段,千萬不要執着於任何事。這個內涵告訴我們,世界變化的,我們不要想永遠得怎麼樣?但凡想要永遠的怎麼樣,問題就出來了,為什麼呢?因為這世界根本沒有永遠的事。所以,這是道的第一個內涵,我們人世間的痛苦,相當比例的內容,都來自於我們試圖向永遠的怎麼樣。一旦你想永遠,對不起痛苦就來了,因為沒有事情能夠永遠。

第二,我們與這個世界是一個整體,這叫天人合一。我們與這個世界聯繫非常緊密,從心裏或者行為向外發出的信息,都會影響這個世界的進程。而且因為你們是一個整體,發出什麼,就會回饋什麼,各種背書,各種形式,在各個時間段範圍內,回饋給你。這個原則告訴我們,不要破壞圈子。生活中,那種奸詐的人,自私的人,真正的朋友會很少。你發出什麼,世界回饋給你什麼,發出的善念可能加倍回饋。

第三,只有我們不計回報,不計功利地發出善的信息,周圍的世界才會變得越來越美好,您會幸福地度過幸福的一生。

三個原則,總結起來四個字:無我,利他。

道德經讀後心得體會4

魯迅曾説,“不讀《老子》,不知中國文化”。這無疑是對老子高度的讚譽。的確,老子作為一代偉大的哲學家,用短短五千言,道出了世間萬物的奧祕,展現了人生別有洞天的崇高境界。欲言其言,先言其人。同孔孟一樣,老子被奉為中華文化史上的聖人,在20xx多年前,為後世留下了豐富的文化遺產,時至今日,他的一些思想還一向被我們實踐着,追求着。

《道德經》,又稱《老子》,是老子思想精華的凝聚體。它告訴我們,凡事要取法自然,僅有取法自然,才能與自然和諧相處,才能擺脱痛苦與煩惱;它告訴我們,“一”為萬物之始,得“一”便可得所有;它告訴我們,禍福相扶相持,無中能夠生有,要辯證的看待事物;它告訴我們,“合抱之木,生於毫末”,成功不是一蹴而就,而是要從小事做起,持之以恆;它告訴我們,“功成身遂”,應對成功,應對金錢、權利的誘惑,不要迷失自我?老子以其文約義豐的短短五千言,教給了我們道的哲學,教給了我們處世之道,教給了我們治國之道。

老子教誨我們要辯證的看待事物,宇宙間的萬物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在對立中存在,在對立中發展的。在必須條件下,事物是能夠互相轉化的。正如“天下皆知美之為美,斯惡已;皆知善之為善,斯不善矣。有無相生,難易相成,長短相形,高下相盈,音聲相和,前後相隨,恆也”,如果世人對於美、善的`認識改變,那醜與惡的標準也就變了,正如難易相對、長短相對一樣。所以,世間沒有絕對的真善美,也沒有絕對的假惡醜,有時,不好的事情不必須就是壞的,換個角度思考,也許另有一番天地。

老子還教誨我們物極必反,所以,強者要學會收斂光芒,以弱者居之,正如“將欲翕之,必故張之;將欲弱之,必故強之;將欲廢之,必固興之;將欲奪之,必固與之——是謂微明。”自居於弱勢、靜態而堅持一種彈性,促使敵對一方向膨脹、誇張發展以至成為脆弱,即產生盛衰的對轉,這也就是“強者下,弱者上”的道理,強者鶴立雞羣,很容易成為眾矢之的,而弱者則不然,所以,人要學會收斂自我的光芒,學會韜光養晦。

老子還教給我們成功之道,“天下大事,必作於細”,“千里之行,始於足下”,成就大事業,要先從身邊瑣事做起,持之以恆,向目標努力。即使困難重重,暫時無法到達目的,也彆氣餒,老子告訴我們“大器晚成”,再接再厲,終會成功。應對成功,要明白“持而盈之,不如其已。揣而鋭之,不可長保。金玉滿堂,莫之能守。富貴而驕,自遺其咎。功遂身退,天下之道”,不要迷失了自我。如果努力了,卻沒成功,沒關係,老子告訴我們“知足不辱,知止不殆,能夠長久”,“知足之足,常足矣”,正所謂知足常樂。

老子還教誨我們,做事學會“慎獨”。“天之道,不爭而善勝,不言而善應,不召而自來,繟然而善謀,天網恢恢,疏而不失”,千萬不要以為自我做壞事別人看不見就沒關係,須知,大自然是公平的,不是不報,而是時候未到。

對於處世,老子還教誨我們要“不盈”、“不爭”、“致虛極,守靜篤”,“柔弱勝剛強”。做到“無為而無不為”,不特意去作某些事情,依事物的自然性,順其自然地去做,做到取法自然。

關於《道德經》,老子還教給我們很多,如人際關係方面,告訴我們“善者,不善人之師。不善者,善人之智。不貴其事,不愛其智,雖知大迷,是謂要妙”,善者能夠做我們的教師,不善者能夠教給我們智慧,學會應對善者與不善者;做人方面,告訴我們“上善若水”,水孕育滋潤萬物,卻不與萬物爭名奪利,擁有水的品德的人才是有最高德行的人;管理方面,告訴我們“知其白,守其黑”,立足一處,眼觀全局,全面研究問題。

《道德經》是一本充滿智慧的鉅作,這些所感所想只可是是其冰山一角而已。仔細閲讀《道德經》這部智慧鉅著,反覆推敲其中的奧祕,展此刻你眼前的風景將會別有洞天。

道德經讀後心得體會5

一本《道德經》,一生做人的智慧。

做一個真實的人。人的一生,總會遇見形形色色的人,有的人能説會道,有的人不善言辭。有的人甜言蜜語信手拈來,有的人沉默寡言卻內涵豐富。説着悦耳動聽卻不走心的話遠遠比可是説着逆耳忠言卻溢滿關懷的語言來的動聽。"信言不美,美言不信"正是説明了與其華而不實,不如樸實無華。由衷而出的信言遠遠好過滿嘴奉承的`美言。做一個真實的人,求真務實,實事求是。

做一個善良的人。公道自在人心,善良的人不辯解,以理服人才是他們的追求。花言巧語善辯之人一味辯解,忠厚老實善良之人從不詭辯。一個人越強調什麼越説明他內心缺少什麼,越是解釋越是掩飾。"善者不辯辯者不善",與其強詞奪理,不如以理服人。做一個善良的人,忠厚老實,以理服人。

做一個聰明的人。腦袋聰明的人知識大都不怎樣淵博,因為他們覺得聰明就是資本。知識淵博的人都不怎樣聰明,因為他們明白腦袋聰明不如內心聰明。睿智高於聰明。與其聰明沒有內涵,不如有內涵地活的聰明。而"明"就告訴我們要有一顆洞察世事的心,自明,明他,明事,明禮,明人生。而這其中最重要的還是自明,僅有清楚自我想要什麼,清楚自我在做什麼,為什麼這樣做,怎樣做正確,才能內心明達而自明明他。"知者不博,博者不知"多涉獵多讀書,腹有詩書氣自華,閲讀使人睿智使人聰明使人深刻。做個聰明的人,明明德,明歸止。

做一個懂得奉獻和付出的人。給予是一種美德,奉獻是一種品質。一味的索取只會讓人生之路越走越窄。雖然奉獻有可能失去些什麼,可是人總要明白有時候失去是另一種方式地得到。可能失去了"物質",可是卻贏得了"精神",給予的幫忙越多,得到的內心滿足感越多。當然奉獻與付出不是毫無保留地,一味的付出不計回報並不是可取的。懂得付出和奉獻的度,適可而止就好。做一個懂奉獻的人,樂於助人,温暖他人。

做一個為而不爭的人,順其自然,踏踏實實,努力過就好,要明白“越努力越幸運”,但也要懂得非己莫強求。得到了好好珍惜,得不到不去強求,失去了順其自然,歡樂就好……

安靜中體會生命的完美,修養自我,如此安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