糯米文學吧

位置:首頁 > 範文 > 心得體會

道德與法治網絡培訓心得體會(通用16篇)

某些事情讓我們心裏有了一些心得後,往往會寫一篇心得體會,這樣我們就可以提高對思維的訓練。那麼你知道心得體會如何寫嗎?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道德與法治網絡培訓心得體會,歡迎大家分享。

道德與法治網絡培訓心得體會(通用16篇)

道德與法治網絡培訓心得體會 篇1

今天聽了教育專家老師的講座,學習了人教版國小道德與法治教材網絡培訓受益不淺,感受頗深。現將自己學習的心得體會總結如下:

一、 《道德與法制》的教材特點 兩位老師都分析了新課程標準下的新教材特點, 讓我們對課程標準及教材 把握更準確。新教材的突出特點:

1、體現了學生喜歡,圖文並茂,抽象問題直 觀形象表達的卡通版面。

2、更加貼近學生生活。

3、將活動型教學中學生的活動 過程作為設計的主要依據。

二、 《道德與法治》的教學建議在教學上專家給出了學生觀、教師觀、教材觀三觀並存的建議,學生觀重點 突出尊重學生人格,尊重學生差異,允許多樣。教師觀中強調了教師的三個角色 扮演即指導者、支持者和合作者。教學目標的制定可因地制宜,課堂不再侷限於 教室,它還擴展到家庭、社區及其他生活空間,而且體現課前、課中、課後、校 內外連續完整的活動過程。教學材料的主要源泉來自兒童的現實生活。因而取捨 材料均要以兒童的生活實際出發,選擇與兒童生活緊密相關、切實需要的內容, 以確保內容生活化,絕不再是以本為本。

在這次學習中, 更加註重與孩子的溝通能力,同時也賦予老 師跟孩子之間更多的互動。在今後的教學實施中,我將努力創設適宜的活動環境 和條件,靈活多樣地運用教學活動和組織形式,及時地把社會中的新信息, 科學技術新的成果,兒童生活中新的問題和現象等收到課程中去,不斷提高道德教育和法治教育相結合的教育基底,使教學更加精彩。

道德與法治網絡培訓心得體會 篇2

新學期開始,八年級下冊《道德與法治》教材版本的一時更新讓我有些始料未及。因為我們上學期還是粵教版本,新學期一開始一下子就變成了人教版本,正當我飢渴無助之際,今天的新教材網絡培訓如同一場可貴的春雨及時地滋潤了我乾渴的心田。

網絡培訓讓我站在"高處"把握了教材的主題、理念與框架:憲法精神是貫穿全冊的紅線,統帥全篇的靈魂。本冊書我應以憲法教育為核心,不斷去培養和增強學生的公民意識和國家意識;教材採取總——分框架結構,猶如一篇文章,思路特別清晰,這一切似乎使我頓生駕馭教材,運籌帷幄之感。

我最讚賞的還是本書很貼近青少年實際,遵循知識邏輯和生活邏輯相結合的原則,教材建構"基於生活——反思生活——迴歸生活"的路徑。這將會使學生們增加很大的學習興趣,我們在教的過程中也不會覺得抽象、枯燥。

同時,本次培訓也給了我很大的啟發:在教材研讀方面,我要肯下苦功。字斟句酌,逐層分析,多思考,勤動腦,既不能想當然的望文生義,也不能迷信權威或墨守成規。

新學期,新教材,新挑戰,我雖不能輕車熟路,但不能不説,這次網絡培訓,真的很給力。當然,探索學習之路沒有止境——我會努力不懈,只求更好!

道德與法治網絡培訓心得體會 篇3

陽春三月,草長鶯飛,正道春光無限好。跟隨春天的腳步,20xx統編教材八年級下冊《道德與法治》網絡培訓會也緊鑼密鼓地開始了。在這次培訓會上,經過兩位專家老師的闡述和講解,令我醍醐灌頂,受益匪淺。現將自己的收穫與大家共享:

一是高瞻遠囑,統籌全局。

上午,張廣宇老師就本冊教材的整體佈局向大家做了詳細闡述。從背景回顧,理念介紹,框架分析,教材研讀,欄目使用等方面逐個進行詳細的分析與講解,讓我從思想上、認識上把握了本冊教材的理論系統。本冊教材以憲法精神為紅線進行貫穿,是統帥全篇的靈魂,以增強學生的民意與國家意識為主旨,遵遁生活邏輯與知識邏輯相結合的原則,站在理論的高度把握教材,給老師們指明瞭教學的方向。

二是真抓實幹,精準幹練。

下午,金利老師向我們講解了統編教材的使用建議。金老師的報告內容是教師在教學工作中如何較好地使用教材,主要圍繞三個問題進行了細緻精準地闡述:

1、理解——以憲法為主要內容的思考。

2、研究——法治教育專冊的主要內容。

3、落實——教材學習與使用的建議。

經過金老師循序漸進的指導,我在對教材的使用和處理上做到了心中有數,不再眉毛鬍子一把抓。

三是不辭辛苦,答疑解惑。

培訓中兩位專家不辭辛苦,耐心地回答了我們一線老師許多的難題和疑惑,令我們茅塞頓開,收穫滿滿。

培訓後,我要把自己所聽、所學認真地反思,輸入輸出,更好地服務自己的教學,提高自己的教學水平,給學生奉上精彩的道德與法治課,培養出符合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要求的合格學生。

道德與法治網絡培訓心得體會 篇4

xx年3月 9日,市北區張均、孫婷工作室全體道德與法治學科教師在教研員徐璐老師的組織下,在青島上海路國小多媒體教室,參加了由人民教育出版社舉辦的國小道德與法治學科三下)統編教材網絡培訓活動。

本次培訓為了貫徹落實《教育部辦公廳關於加強道德與法治、語文、歷史學科教師培訓工作的通知》及人民教育出版社關於統編三科教材培訓工作方案要求,為使廣大教師正確理解、把握統編教材在全國融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等方面的編寫思路,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解決好培養什麼人、怎樣培養人、為誰培養人這個根本問題,實現統編教材教師全員培訓的目標,結合三年級下冊的內容進行了講解。

本次培訓採用集中觀看及分散觀看的方式進行培訓。過程中,專家們毫無保留地為大家傳經送寶,唐燕和何穎老師全面深刻地對每個單元剖析、解讀,使任教老師全面瞭解教材內容及教材編寫者的意圖,並對每一課的課時安排,重點難點,對應採用的教學方法等方面進行了很詳細的講解和説明,從課程理念與教材編寫理念、編寫者視角進行本源性解讀,為任教教師指明瞭教學的方向,明確了教學任務。老師們聽得聚精會神,認真記錄,積極思考,並與專家互動交流,聽會教師個個受益匪淺。

此次培訓活動,使我區道德與法治學科的教師,進一步瞭解和掌握了新課程的發展方向和目標,為今後的教學工作指明瞭方向,為儘快提高自己的專業知識和教學水平提供了有效的着力點。我們將以此次活動為契機,加大研究的力度,使該學科教學綻放異彩。

道德與法治網絡培訓心得體會 篇5

今天在永城市xx國小參加了一天的三年級《道德與法治》網絡培訓。

這是人教版主編一流專家講的,高屋建瓴,令人耳目一新。

通過培訓,我知道要靈活地使用教材,不是講教材,可以有創意地利用教材,做到本班設計。假如有一個練習,讓學生比較兩片樹葉的不同。有的地方當時還沒有長出樹葉,可以換成別的題,可以拿兩個不同的核桃進行比較,觀察核桃的不同特點。讓學生體驗農民插秧的辛苦,農村孩子和城市的孩子教法就不能相同。農村孩子有插秧的經歷,通過回憶,能清楚地記得曾經幫媽媽插秧的情形,城市孩子沒有這方面的體驗,老師就應該讓學生帶花盆,裝上沙子,學插秧,來體驗生活,讓學生説感受,體會農民伯伯的辛苦。

我曾經就讓兒子在太陽下剝玉米,他熱得滿頭大汗,他説全身都不舒服,他説當農民真不容易。如果不讓他親自體驗,他就不能感同身受,就不能體諒農民的辛苦。

讓學生把書包挎在胸前,當五分鐘的懷孕媽媽。讓學生體驗活動的不方便,身體很笨重,學生感到很難受,體諒媽媽曾經懷着自己的不易,就知道感恩媽媽了。孩子的心靈得以淨化。

孩子愛父母,知道感恩是一方面,能真誠地幫父母改正缺點,也是愛父母的表現。爸爸吸煙,讓學生想辦法幫爸爸戒掉,接納父母的不完美,接納老師的不完美。

讓學生知道學習中遇到困難是很正常的事,要正確對待困難和挫折。困難就像彈簧,你弱它強,你強它弱。鼓勵學生勇敢戰勝困難,學生會體驗成功的喜悦,有成就感,會對學習產生興趣。學生會增強自信心。

三年級的學生,是中年級,是過渡階段,要讓學生知道學習的意義,從感性思維向抽象思維過渡。鼓勵學生髮現自己的優勢,讓學生明白人人都可以學好,不要自卑。要多元化評價學生,讓學生眼裏放光,讓學生內心愉悦,讓學生常常面帶微笑,讓教室成為學生的舞台,讓學生動起來,實踐活動搞起來。不是靠老師單純地説教,要以學生的學為主線,設計活動要為這條主線服務,突出重點,思路清晰,方法有效。

教材也不一定是權威,教材就好像一個兒童,兒童看教材,就當是給朋友對話了。給朋友互動,説自己親身經歷的具體的事情。把靜態的教材轉化為動態的內容,讓學生説,暢所欲言,學會聆聽,記住要點,寫下感受,再演一演,在做中學。

在活動中滲透法律知識,增強法律意識,養成遵守法規的好習慣。例如你身邊有女孩,家長不讓她上學,她家長就違反了《義務教育法》。法律保護了女孩上學的權益。

要採用生活建構教學模式,不是單純傳遞知識,而是引入到生活中,學生的親身經歷中,從智育到德育的轉化。要體現價值導向,確定教學目標以價值導向為目的。與學生的現實生活相對接。不脱離學生的生活,與學生的生活緊密相連。這就是引導生活建構道德方式。引導學生關注生活,反思生活,超越生活。價值灌輸轉為價值探究,活動與學校的整體日常德育融合,從情感角度,拉近學生與學校,老師,父母的距離。不要機械整合,要靈活整合,深層融合,體現綜合性,提升實效。

我們要從學生生活出發,學會診斷,看學生需求,看教材設計意圖,讓學生自主學習,自主探究,走進學生的真實生活,塑造學生的靈魂,對學生進行靈魂教育,讓學生得以提升。

道德與法治網絡培訓心得體會 篇6

開學前夕,我參加了教育局組織的新課標培訓,雖然只有短短的一天時間,但是我獲益匪淺。課堂上每一位學員聽得都很認真,授課老師的講解更是聲情並茂,細雨如絲,我興奮激動的聽着,彷彿又回到了學生時代。我從兩個方面闡述我這次培訓的心得體會。

一,首先是思想上的轉變。

我所任科目是七年級數學。説實在的,沒有教過這門課程,以前,學校雖然讓我教思品,我很想認真的去對待它,在我的思想中一直把它當副科。聽了楊老師的講課以後,我現在非常自責,我覺得我愛錢的想法是多麼的錯誤啊,上好思品課是多麼多麼關鍵的事情啊!我們的教育恰恰缺乏的就是對孩子的思想上、心理上、行為上的教育啊!育人先育心,一味的抓高分,升學率,使我們的孩子失去了快樂,失去了個性的發展,也更失去了我們中國幾千年來的傳統美德。現在的孩子不知道感恩的很多,不講誠信的很多,不文明的很多,不勤儉的很多所有這些難道不值得我們反思嗎?我想通過這次學習首先值得反思的就是我們的教育,我們的思品教師,我們肩上的膽子太沉重了,正向課上老師所説的我們得自己把思品當回事,我們必須把它上好。

其次是理念的轉變。

二,教材的變化

這次新課標培訓,我們的教材又有了新的變化,它更加人性化,貼近學生的實際,更加貼近社會,貼近生活。它充分挖掘教材資源、充分挖掘學生資源以及充分挖掘社會資源。學生的主體性充分得到發展。

三,課堂的變化

以往的一言堂、填鴨式的教育太陳舊了,新課程要求教師要善於學習、廣泛汲取,合理利用教材現有教育資源與合理擴充。講究的是師生的互動,生生的互動。我們應充分利用各種資源,結合新課程的特點,加強學生活動設計與研究,教學中努力創設寬鬆、愉悦、和諧、平等的課堂氛圍,吸引學生參與。

四,樹立不斷學習的觀念。

在這次培訓中,老師的講解讓我折服,我與他們的差距真是太大了,我想只有不斷學習才能適應這個飛速發展的社會的需要,才能在自己的工作中游刃有餘,真正地作到以“學生為本”,為學生服務。

以上是我對這次培訓的一些膚淺認識,總是心中有很多話,確實無文彩表達。這次培訓應該説是非常及時的,相信此次的學習,能在自己今後的常規教學工作中發揮重要作用。總之,教師要不斷深入鑽研教材,讀出教材的本意和新意,把握教材的精髓和難點,把教材內化為自己的東西,要強調教材的基礎性地位和主幹性作用,超越教材的前提是源於教材,必須對教材有全面準確的理解,真正弄清楚教材的本義,尊重教材的價值取向.只有這樣才能更好地落實新課標,才能進行高效的課堂教學。

道德與法治網絡培訓心得體會 篇7

《道德與法治》這門課程對學生的成長起着至關重要的作用,是教育中必不可少的。此課程不僅能使學生樹立正確合理的三觀,在不良誘惑面前説No,而且能夠促進學生心理上的健康。

這門課程以樹德立人為引領,在尊重兒童生活獨立價值,體現道德教育迴歸生活的同時,更加重視法治精神和法治意識的培養。讓國小生能夠了解法律知識,遵守法律法規,嚴格規範自身行為,學會採用法律手段維護自身合法利益,使他們能夠從小就具有社會意識,樹立正確的法治信仰,讓他們積極投身到社會法治實踐中去,從中更好地瞭解法治,運用法律知識,體現“知行合一”的理念,做一個社會主義現代文明的執行者。

青少年接受信息的途徑豐富多樣,導致青少年犯罪的主要原因是缺乏有效的道德與法治教學。所以,在國小階段做好《道德與法治》教學能夠在思想上給予學生正確的引導,避免學生誤入歧途,從精神層面向學生傳遞健康的思想意識,減少和杜絕青少年犯罪的情況,規避校園霸凌等不良情況的出現,為學生的健康成長和可持續學習進一步營造更加健康規範的校園環境。

在進行《道德與法治》教學的過程中,傳統教學方式過於關注對學生知識的灌輸,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不高。這就需要教師及時的優化升級個人的教學思想,更要積極地結合學生的實際學習狀況,對需要學的內容不斷的創新整合,切實的提升教學的整體水平。通過有效的《道德與法治》教學對學生的行為舉止進行規範約束,建立健康積極的道德評價體系,能夠在學生內心有一杆道德的撐杆,樹立積極向上的人生奮鬥目標,為學生以後的成長奠定堅實可靠的基礎。

道德與法治網絡培訓心得體會 篇8

陽光春日,萬物欣欣以向榮。在這充滿生機與活力的大好春光裏,第五片區道德與法治研修活動帶着學生對知識的探究、老師對課堂的精心設計在潘南國小展開。

首先,非常榮幸能夠在這次片區研修活動中出課,在磨課的過程中由衷感謝耿校和趙老師的指導和幫助,讓我能夠找到課堂教學中存在的問題,並能有針對性地逐步改正自己的教學,讓自己成長和進步。通過此次出課,我對“學為中心,素養為本”的教學宗旨有了初步的認識,正如耿校所説教學就是“喚醒和激勵”,要喚醒學生,激發學生學習的主動性,教師本身就要做一個充滿活力和激情的人,能夠以自己對學科的熱愛感染學生,而不是以教師的思維牽着學生走。學生“負責任,有愛心的生活”這一學科素養的提升,不是靠教師的知識灌輸就可以實現的,而是以問題為引導,讓學生從生活中去發現,在表達中對比思考。此外,老師作為一個引導者,要對學生的回答進行總結和提升,而不是流於重複學生回答這樣淺層的階段,這種課堂的掌控需要在平時的課堂中磨鍊。

其次,我認真觀看了鞏老師和胡老師的出課,兩位老師在教學時都充滿對教學的熱情和對學生的熱愛,對教學環節的把握都非常明晰,瞭然於心。鞏老師在課堂上化作紙精靈,為孩子們營造了一個充滿童話色彩的課堂,在教學時將生活中浪費的紙量化,讓學生對浪費有直觀的認識,讓孩子在與紙精靈的互動中懂得節約紙、愛惜紙。胡老師在課堂中引導學生從身邊的浪費行為出發,思考紙浪費帶來的危害和節約紙的.好方法,最後倡議書的處理讓孩子們能夠做節約紙的宣傳員,更好地節約用紙,讓思想變為行動。

最後,學生是學習的主人,也是課堂的主人。沒有完美的課堂,但好的課要能夠激發學生的學習自主性和學習後實踐的主動性,讓學生在問題中思考辨析,在問題中尋找真正屬於自己的知識。

道德與法治網絡培訓心得體會 篇9

本次參加道德與法治的研修活動,自己在磨課的過程中學到了很多,讓我更加深入的瞭解了這門學科,體會到了在道德與法治課堂上的樂趣。

《我的苦與樂》是人教版二年級下冊第三單元第三課《我是一張紙》中的第三個框題,在教學設計上,我運用童話的形式,把紙當做可愛的娃娃導入,一下子拉近了和學生的距離,學生把紙當成了自己的朋友。接着把紙娃娃的煩惱告訴大家,抓住孩子的好奇心,讓孩子願意去了解紙娃娃的痛苦。出示課本上的插圖,讓學生在仔細觀察圖片中人們的行為過程中,辨析這些行為做的對不對,深究浪費紙張現象產生的原因。通過讓孩子開展社會調查,蒐集浪費紙張的圖片這一活動,幫助學生意識到在學校、家庭和社會上浪費紙張的現象隨處可見,教師適時補充浪費紙張的現象,提升學生的認識。浪費紙張這種行為會帶來什麼危害呢?教師課前進行學生一天用紙量的調查,通過讓學生計算數據,震撼學生的心靈,同時讓學生談一談這樣做的危害,在交流的過程中,學生明確浪費紙張就是破壞環境的一種行為。認識到這種行為的危害,如何做呢?這一環節讓學生分享自己在生活中節約用紙的方法,教師適時評價總結。活動性是道德與法治課程的重要特徵,為此我把不看的報紙、不用的包裝盒、掛曆紙和用過的紙杯帶到課堂上,小組合作交流應該如何讓這些不用的紙再利用,學生們討論特別激烈,交流了許多小訣竅,出乎我的意料。在學生交流的基礎上,我又藉機補充,引發學生思考,讓學生把這些小訣竅應用到自己的實際生活中去。最後環節,出示國家的相關法律和政策,讓節約用紙上升到更高層次,學生認識到節約用紙是我們每個人的責任。

反思自己的這節課,在對課堂駕馭的能力上,還有待提高,教學機智應變能力還有很大的進步空間,以後還應多向有經驗的老教師請教,提高自己處理課堂突發情況的能力,在課堂評價上也有許多不足,還需要在教學中不斷磨練。學習是無止境的,對於一個老師來説,要學習的還有許多,只有不斷豐富自己的教學經驗,才能提高自己的教學能力,不斷提高教學水平。在今後的工作中,我會更加努力,成長為一名優秀的德法老師。

道德與法治網絡培訓心得體會 篇10

3月24日,在潘南國小舉行了以“提升學生思辨力”為主題的道德與法治研修活動。活動中,來自不同學校的三位老師以同課異構的方式,展現了道德與法治課堂中如何提升學生思辨力。

這裏所提到的“思辨力”,就是思考辨析能力,指通過分析、推理、判斷對事物情況、類別、事理的辨別分析,它在學生學習和成長過程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在後疫情時代,提升學生思辨力顯得尤其重要。通過三堂課的學習,我對提升學生思辨力有了一些拙見。

學生思辨力的提升不是通過教師的説教來實現的,傳統德法課中“這樣對不對”“怎樣做才對”等問題模式不能讓學生產生有效的思考,更不可能提升學生的思辨力。學生應該在具體的問題情境中,通過獨立的思考或者和同伴思維的碰撞,層層分析,辯證看待問題,來提升自己的思辨能力。教師在課堂中需要做的,就是為學生創造一個充滿矛盾衝突的情境,通過多種方式激發學生興趣,讓學生投入到矛盾情境中去,通過辯證地分析和理性地思考,來剖析問題,從不同角度去看待問題。經過思考以後學生的看法不再是簡單的對不對,而是能從多方面的角度出發,提出不同的觀點,客觀理性看待問題。在蓮池學校鞏革老師的課上,我就看到了這種情境的創建,讓學生思考一些具體情境“算不算浪費”,引導學生克服看到用紙就覺得是浪費的思維窠臼,正確看待紙張的使用。

問題矛盾情境的創建,往往很難預設,這就需要教師在課堂中留心學生的發言,抓住學生回答中的關鍵點,展開思辨的討論。以《我的苦與樂》這個課題為例,傳統教學中只需要引導學生了解紙張的珍貴,認識到生活中各種紙張浪費現象的危害,培養學生珍惜紙張,保護環境的意識,但在“提升學生思辨力”主題的引導下,這節課在以上基礎之上,還應該更加深入,讓學生能更深入思考“浪費”等概念,進而對生活中各種現象加以理性辯證地對待。一些大量使用紙張的現象到底應不應該都歸為浪費呢?我覺得不是的。浪費是在滿足使用需求之外的無意義使用,這一點值得在課上通過引導學生進入問題情境來加以思考辨析。第三堂課上,學生回答感冒了大量使用衞生紙擦鼻涕是浪費現象,教師一帶而過,沒有通過這個點來展開辨析,我覺得是錯失良機。可以通過這個點來把學生引入到浪費是必要使用以外的無意義使用這一概念的思考辨析上來。

道德與法治課要想能夠切實對學生的生活乃至人生有所意義,就必須要克服傳統的讓學生看看圖,説説對不對,談談應該怎樣做這種模式,把學生引入到更廣闊的真實生活中去,在真實生活各種充滿矛盾衝突的情境中,去思考,去辨析,去客觀冷靜分析問題。教師必須摒棄道德與法治課就是教給學生道理這個觀念,而是把提升學生認知能力,尤其是思辨力作為課堂教學的重點,通過幫助學生提高能力來使學生獲得知識,形成認知。

道德與法治網絡培訓心得體會 篇11

9月20日,哈爾濱市國小《道德與法治》課例研討與教學分享南崗現場會在育紅國小舉行。哈爾濱市道德與法治(品生)學科教研員王玲、南崗區道德與法治(品生)學科教研員周萍,育紅國小校長姚穎、副校長趙勝賢,以及南崗區國小道德與法治全體教師參加活動。活動由周萍老師主持。

活動中,育紅國小張宏老師作國小一年級《道德與法治》上冊《我認識您了》一課教學展示,通過比眼力、猜名字和填字遊戲等活動設計,引領學生觀察、模仿、交流,增強對學校的親近感,學會尊重他人勞動,學會表達對老師的尊敬和祝福。

展示課後,育紅國小張宏老師、長虹國小胡宇馨老師、團結國小康寧老師、復華國小曲微娜老師,分別針對一年級《道德與法治》教材第一單元每一課的內容,進行具體的教材分析、學情分析,就教學目標、教學流程等方面闡述了自己的見解。研討凸顯兒童成長髮展的脈絡,邏輯清晰又綜合立體的呈現了兒童習得道德修養與法治意識的基本架構。

南崗區國小道德與法治教研員周萍老師在活動中,對一年級新教材作深入解讀,為全體參會教師提供了教學的新理念、新思考和新方向。市教研員王玲老師在總結中充分肯定了南崗區國小道德與法治教學取得的進展和成果。

為貫徹黨的十八屆四中全會關於“把法治教育納入國民教育體系,在中國小設立法治知識課程”的精神,教育部於20xx在全國範圍頒佈了《青少年法治教育大綱》,並將國小《品德》教材更名為《道德與法治》,新要求、新教材,對國小品德教師提出了新挑戰。

本次活動,為國小道德與法治學科教師搭建了一個交流及學習的平台,對南崗區國小道德與法治教學的研究與發展起到了很好地推動作用。會後,南崗區國小道德與法治學科將利用qq羣、微信羣,組織區內道德與法治教師結合本次活動繼續進行交流與學習。

道德與法治網絡培訓心得體會 篇12

我參加了《道德與法治》的培訓活動。雖然只有一天的時間,但培訓所給予我的啟發和經驗卻是一筆永久的財富。聆聽專家老師的講解,讓我對新編《道德與法治》教材有了一個更新的認識,從而讓我懂得了怎麼才更好的把握好教材,如何有效的去教,下面就談談幾點我的學習體會。

一、把握課程基本理念

1、引導學生熱愛生活、學會關心、積極探究是課程的核心;

2、珍視學生年生活的價值,尊重學生的權利;

3、道德存在於學生童的生活中,德育離不開學生的生活;

4、讓教與學植根於學生童的生活。

二、理解《道德與法治》的性質

在《道德與法治》低年段,我們需要摒棄那種認為法治教育就是講法條、講案例的觀念,把傳播法的理念、精神、價值貫穿於學生日常的生活當中。俞老師總結了該學科教學的三大性質:生活性、活動性、開放性。

1、生活性

珍視學生的生活為寶貴的課程資源。課程學習本身是學生生活的組成部分,是學生在教師指導下真實體驗生活、主動參與生活、創造生活的過程。

本課程遵循學生生活的邏輯,以學生生活中的需要和問題為出發點;以學生的現實生活為課程內容的主要源泉;以用正確的價值觀引導學生在生活中發展、在發展中生活為課程的基本追求。

2、活動性

超越單一的書本知識的傳遞和接受,以活動為教和學的基本形式。課程的呈現形態主要是學生直接參與的各種主題活動、遊戲或其他實踐活動;課程目標主要通過學生在教師指導下的活動過程中的體驗、感悟和主動建構來實現

學習是知與行相統一的過程,注重學生在體驗、探究和問題解決的過程中,形成良好道德品質,實現社會性發展。課程設計與實施注重聯繫學生的生活實際,引導學生在實踐中發現和提出問題,在親身參與豐富多樣的社會活動中,逐步形成探究意識和創新精神

2、開放性

教學內容從教科書擴展到學生生活的各個方面;課堂從教室擴展到家庭、社區以及學生的其他生活空間;教學時間在學校其他活動或學科的配合和聯結中靈活而彈性地延展。

內容根據社會生活的發展變化和學生身心發展的需要,有彈性地吸納鮮活的社會生活事件;教學空間從課內向課外延伸,從課堂向學校、家庭和社區擴展。

三、新教材四個方面的突破

1、將涵養實踐智慧作為“學習做人”的核心。

品德課的中心任務是教孩子“學習做人”,但這不是一個單純的知識學習過程,而是在綜合、整體、深入的意義上實現“對生活的洞察”,是一種實踐智慧的獲得過程。深入挖掘知識內在的意義與價值內涵,使知識成為人的實踐智慧的生長因子。

2、打破“自我中心”的傾向,走向“在—世界—歷史中”的人。

新教材借鑑生存論的思路和中國“天人合一”的觀念,引導學生實現對自然與人的關係的理解。新教材注重文化共同體的節日、習俗教育,注重引導學生與“過去”對話,使學生成為文化傳統的承載者,並且注重引導學生通過“回望”去品出生活的文化與道德的意藴。

3、超越技術主義和狹隘的功利思維。

新編教材特別強調,教學的重點不是學會書上範例中包含的(如果有)操作性的知識與技能,而是引導學生思考如何根據自己的實際情況,發現對於自己的世界而言的整體上的好辦法。

4、挖掘生活事件的意義與價值內涵。

做人的關鍵不是技術,而是智慧,而智慧來自於對生活意義的領會。新教材重在引導學生對生活事件中人與人之間關係的瞭解,對生活中無處不在的關愛的領悟,從而感受生活當中的意義與價值,進而懂得感恩。

道德與法治網絡培訓心得體會 篇13

20xx年9月22日,茂名市教育局教育教學研究室在茂名市第一中學附屬學校舉辦了國中教師人教版《道德與法治》教材培訓。為期一天的活動由市教研室中學政治教研員崔永奇老師主持,茂名市第一中學附屬學校的彭志洪校長髮表了致歡迎詞。

一、培訓概況

由人教社委派的培訓專家馮軍教授,作了《新課標解讀與新教材介紹》的講座。馮教授從新課程標準的修訂,新教材的編寫原則,教材總體設計、呈現方式及意圖,對課程標準的理解和對教學的一些建議等五個方面進行了全面的闡述。活動最後安排與會教師與專家就教材的相關問題進行互動研討。

20xx年秋季起,國中的教材有了新的變化,在教材框架設計、教材欄目設計、教材素材選擇、教材容量和難度、教材的呈現方式等方面做了大膽的創新和改革,它充分挖掘教材資源、充分挖掘學生資源以及充分挖掘社會資源。在內容設計上它更加人性化,貼近學生的實際,貼近社會,貼近生活。邏輯暗線遵循國中生的道德成長規律,善於捕捉國中學生成長過程中遇到的困惑和問題,正視矛盾,揭示矛盾,解決問題。讓學生的主體性得到充分發展。

與會600多名教師認真傾聽,積極思考。新的課程標準、新教材對教師的專業素養和教學能力提出了更高層次的要求。我們要全面理解、深入領會、準確把握人教版政治教材修訂的精神實質與主要變化,更好地落實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推進我市義務教育課程改革工作;使教學更具有人文關懷,更能滿足青春期孩子的成長需求;盡己所能,為更快地推進 《道德與法治》 學科課程建設留下自己的足印,貢獻一份力量。

二、培訓感悟

1.提高個人教學素養,進一步研究和改進教法

第一、要積極鑽研新教材、新教參,改進教學方法,以增強政治教學效果。作為新時代的政治教師,要不斷深入鑽研教材,讀出教材的本意和新意,把握教材的精髓和難點,把教材內化為自己的東西,全面準確理解,尊重教材的價值取向。只有這樣才能更好地落實新課標,才能進行高效的課堂教學。在教學中,在“理”字上下功夫,注重科學性,堅持以理服人,增強知識的可信度;在“新”字上想辦法,與時俱進,增強時代性,趣味性,激發學生的強烈求知慾;在“樂”字上動腦筋,創設愉快的教學氛圍,激發學生的參與意識;在“用”字上做文章,重視理論聯繫實際,激發學生學習的內驅力,培養學生的責任感和使命感。只有這樣才能有效地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學習積極性增強政治教學效果。

第二、要注重研究學生面臨的各種社會問題。隨着科學技術的進一步發展,大眾傳播媒介的現代化和多樣化,為中學生接受信息提供了廣泛的渠道。他們通過各種各樣的渠道獲得了各種各樣的信息,有些是和我們政治課的教育是一致的,這就進一步增強了政治課的實效性,但也會有不少信息與政治課的教育是相牴觸的,處理不好就會削弱了政治課的實效性。因此,作為新時代的政治教師,要深入社會實際,加強調查研究,注重研究學生面臨的各種社會問題,在教學中把握“六一致”:是否與我國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基本國情相一致?是否與我國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基本路線相一致?是否與愛國主義教育相一致?是否與我國的政策相一致?是否與當今世界的大環境、大趨勢相一致?是否與學生的思想實際相一致?只有保持六個“一致”才能做到有的放矢,及時糾正學生的負面認識,也才能遊刃有餘地給學生正確、恰當地釋疑解惑。

2.實行課中課---上微課,師生共同成長

七年級的《思想品德》更名為《道德與法治》,不只是名稱的變化,整個教材從內容到形式都有很大的變化。“內容上:邏輯性更強、可教性更強、可讀性更強;形式上:版面更活、顏色更爽、比例更好。”教材中有很多活動設計,例如:運用你的經驗、相關鏈接、閲讀感悟、方法與技能、探究與分享和拓展空間等。這些活動設計可以通過實行微課形式呈現出來,以求能達到師生共贏的效果。

3. 勇於擔當,努力發揮引領和輻射作用

《道德與法治》教學的改革剛剛起步,我們還有很多艱辛的路要走,面對教學內容和教學目標的更新,我們的任務——依法治國的教育也任重而道遠。我作為工作室的學員在今後的教育教學工作中做到以下三點:

第一、製作《道德與法治》的相關課件,和大家共同分享自己的特殊經驗和本領。製作課件時關注細節、深度思考、精益求精,在課件資源上實現優勢互補、互助互學、互惠互利,力求共同進步、共同發展、共同提高。

第二、在QQ羣中,勇於提出和解決疑難問題。把自己平時遇到的困惑或疑難問題以及經驗心得發佈在羣裏,在對這些教學困惑進行的交流與碰撞中,我們互相啟迪彼此的思維與想法,讓我們都能在研究與交流中得到提升和發展。這樣匯聚大家的力量,共同完成平時靠一個人或幾個人不能完成的事,集所有人的智慧和能力為一體,讓我們之間發生聚變效應,發揮1+1>2的良好效果。

第三、積極反思,撰寫論文。不斷總結自己和他人在教育教學實踐中的經驗和心得,推己及人地及時將這些感悟提煉成教學論文,力爭我們學校政治科組每學年都有教學論文在市級刊物上發表。同時也積極呼籲我們全市的政治老師踴躍向相關教育報刊投稿。同時向工作室建議選擇具有一定研究價值的專題,引領全體成員、學員共同研究、探討、實踐、總結。為工作室將來的研究成果結集成冊,著書立説做出貢獻。

道德與法治網絡培訓心得體會 篇14

下午,參加一個“道德講堂”活動,深受啟發。道德講堂是中央文明委推廣的xx省常州市“文明城市創建過程中的惠民利民創新之舉”。作為文明城市建設中的一項重要工作,xx市率先在xx的省級以上文明單位試行。這項活動的開展,有利於推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建設,提升全社會的公民文明素質,推動經濟社會轉型升級。

這次活動按照市上的統一安排部署,借用xx常州的經驗,以“身邊人講身邊事,身邊人講自己事,身邊事教身邊人”的方式,安排了本單位一位先進模範人物,通過“道德講堂”這種形式,講述自己經歷的工作中很有創意的三個故事,以及工作中的教訓,表明公務人員做人做事應該具備的基本素質。他們還從市環衞處請來一位“xx十大女傑”,講述她在環衞工作一線的酸甜苦辣,以期對本單位幹部職工一些啟示和教育。下午儘管只用了一個多小時,但效果很好!

退下來的老同志講述的,都是他自己親自經歷的工作中的幾件事,所以講得很生動很有吸引力。我歸納總結為以下幾點:一是肯動腦筋。在排污管帶水過江敷設、體育館異型結構吊裝工作中,想方設法創新工藝提高效率,減少消耗降低成本。二是敢於擔當。重大活動供電上出了故障,主動承擔責任保護幹部;抗震救災中採取有效措施,確保了災後重建有序推進。三是堅持原則。為了工作和整體利益,心底無私天地寬不怕得罪人,不管相對方官銜和來頭,該怎麼辦就怎麼辦。四是善於總結。經常以“樹立大局觀念、維護領導權威、團結協作為重”自律,不斷完善提高自己。

環衞工人雖然被譽為“城市美容師”,但真正願意主動從事這項工作的人並不多。環衞工人三班倒,早班每天早上四五點鐘就上班,晚班要十一二點才能回家。成天跟垃圾打交道,保持城市的清潔衞生,人們是瞧不起又離不得。下午一位管着320多位環衞工人的大班長,講述她搞好環衞工作的三點體會:一是心態放平和,在人們肯定中感悟成就;二是敬業放首位,在默默無聞中成就事業;三是人本為核心,在相互關愛中展現凝聚力。

道德範疇很寬泛,每個人所説的一句話所做的一件事,都可以折射出道德的影子;不同的崗位和職業也都肩負着不同的社會責任。我們每一位有責任感正義感的社會人,都要做到“勿以惡小而為之,勿以善小而不為”,積極遵守社會公德、職業道德,認真踐行家庭美德、個人品德。使誠實守信、愛崗敬業,尊老愛幼、助人為樂,夫妻和睦、勤儉持家等中華傳統美德一代一代地發揚光大。大家都這樣做了,個人素質就高了,文明城市就有了堅實的思想道德基礎,整個中華民族也就有了希望為自己學習的榜樣。

2、從我做起,從身邊的小事做起,在社會上做到誠信為先,文明出行。在工作上,身正為範,為人師表,做學生的表率,努力培養新一代的文明小公民。

3、積極參加道德講堂活動,爭做道德講堂活動的宣傳員、義務志願者,為共創和諧社會做出自己的貢獻。

總之,我要在平時的工作中,認真踐行,努力提高自身品德修養。

道德與法治網絡培訓心得體會 篇15

國小生正處於思想品德和價值觀形成的關鍵時期,作為思想品德課教師,就要利用好課堂教學陣地,按照新課程標準,有針對性地對學生加強思想品德教育,使其成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紀律心理健康的“四有”新人。新課程標準確定了思想品德課要以情感態度價值觀為首,兼顧能力目標、知識目標三位一體的課程教學目標。在實際教學中教師必須摒棄舊的教學觀念,讓思想品德課程由過去的枯燥乏味的説教式教學變為受學生喜歡的新穎有趣的新課程。

對此,本人結合自身教學實際,就新課程下如何開展思想品德課教學,談一些認識和體會:

第一,在新課程理念指導下,備好每一節課,是開展思想品德教學的前提條件。作為一名教師,備課是最基本的一項工作,備課不但要熟悉教學目標和教學內容,備好教材,還要充分了解學生的知識水平和心理動態,更重要的是要鑽研新課程標準,設計好適合學生實際情況的教學方法。只有這樣才能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增進師生情感交融,實現促進學生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學目標,從而更好地完成思想品德課重教學的任務,使思想品德課成為最受學生歡迎的課程。

第二,在課堂教學中要處理好教師和學生的關係。課堂教學中,教師和學生是統一的整體,是課堂教學的主體部分。從人格意義上説,師生地位是平等的,教師必須從主體轉為主導,學生從被動轉為主動,恢復到主體地位上來,使教學過程成為師生間共同參與、交流、互動的過程。把主動權交給學生,讓學生由被動的接受者變為學習的主人。教師通過創設情境,選取典型材料,設計學生活動,以及有針對性的問題等形式來引導學生學會自主、合作、探究,讓學生在自主學習中培養獨立思考能力、綜合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第三,豐富課堂教學形式,激發學生學習興趣,有利於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主動性。教學形式單一,時間長了,學生也會厭倦,興趣大減。因此在課堂上可採用自主式、討論式等多種形式,激發學生合作探索的慾望,主動探討解決問題的方法,增強學生參與意識和成就感,使課堂氣氛活躍,興趣盎然,樂在其中。第四,要重視和應用及時有效的課堂評價。國中學生對一切事物充滿好奇,也渴望得到他人的肯定和讚揚,因此在課堂評價時不能簡單地説對或錯。對此,教師在課堂評價時要採用靈活多樣豐富生動的評價語言,抓住學生的不同特點,給學生一個具體的、恰當的,具有針對性、啟發性、引導性、激勵性的評價,使學生感到學有所獲。

總之,只要教師遵從新課程觀念,認真鑽研教材,選擇靈活多樣、切合學生實際的方法,充分發揮教師的指導作用和學生的主觀能動性,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使學生成為課堂的主人,就一定能夠上好思想品德課。此次培訓受益匪淺,這對我以後的教學工作起到了很大的指導作用,我也會不斷地努力學習,做好自己的工作。

道德與法治網絡培訓心得體會 篇16

感覺很久都沒有遇到過這樣質量高的培訓了。這次學習,讓我收穫匪淺。總覺得意猶未盡,還想繼續學習,讓更多精彩的知識和思想進入自己的大腦中,指導自己的教學。

現將自己的一些心得整理如下:

一、教師要樹立人格威信

《道德與法治》要教得好,首先得提高自己的道德修養,讓自己的道德和人格魅力從行動上去影響學生。

1、老師首先要提升自己的教學水平,建立起專業威信。要懂得教什麼、懂得怎麼教,懂得如何高效地教。這樣才能讓人有信服力,讓孩子尊重,讓孩子信服。

2、做一個善於發現、表揚學生優點的老師。

在皮格馬利翁的故事中,我們知道了在本質上,人的情感和觀念會不同程度地受到別人下意識的影響。人們會不自覺地接受自己喜歡、欽佩、信任和崇拜的人的影響和暗示。所以,當我們面對孩子的時候,對孩子的評價,應該自己斟酌。這樣説了,就能讓他改掉以前的壞毛病嗎?我有沒有其他的更好的方法來糾正他?

3、讓自己更有耐心。對於孩子的壞毛病,要充分認識到壞毛病的頑固恢復現象,要反覆抓,抓反覆。察覺到不對就應該糾正,而不是抱着一勞永逸的天真想法。

4、採用“説服”的方式對待孩子,應該用“名片效應”拉近孩子們的距離。“你們怎麼搞的”只會把自己推向孩子的反面,讓孩子心理距離更遠。然後用“門檻效應”“得寸進尺”,讓孩子一步一步完成小目標,強化後達到需求。用“南風效應”潤物無聲,避免劈頭蓋臉的懲罰,讓孩子保留自尊心。最後避免超限效應,“點到為止”,避免長篇大論惹人厭煩,講清規則即可。

5、如果真的要懲罰孩子,應該選擇在一個相同的情境中進行。吃飯時候罵孩子上學做的不好的事只會讓人覺得反感,應該在有空檔時,或者在他欺負人的時候進行教育。

6、懲罰時還需要注意方式,要儘量讓孩子喜歡的目標不要達成。在喜歡講話時,老師、父母的責罵,只會讓他罵的更兇,助長了行為的強度。在喜歡游泳時,朝着河裏追只會讓他達成“去河裏游泳”的願望,應該從河邊往岸上趕。

人格威信是從教學生活中一點一滴的積累起來的,應該從小事做起。

二、在教學中,要把握一些關鍵問題

《道德與法治》不是簡單的一堂課,它是知識的總和,教導學生如何生活,但又在此之上拔高,更進一步的培養孩子的人格素養,形成真正的道德。因此,需要重視的問題如下:

1、我們不能把課程上成語文課、科學課、美術課、手工課、習慣課。我們在教課的時候,應該為孩子的三觀奠定基礎,使用的方法、材料、解讀必須落在“德”上。

2、教學設計的“主題性”。

低段每冊都有一個相對集中的教育主題,每個學期都有一個學期教學目標。在此我們可以知道我們這門課的定位是什麼。根據這個教學目標,我們可以知道:課程標準;孩子道德發展的轉光,生活的現實情況,需要解決什麼。從孩子的成長中,需要完成什麼任務。

3、學習方式的探究性。一年級學習的主要方式是感受體驗型。二年級到的學習的方式由體驗型變為了探究型。如在二年級的辨析式環節中,不是列出情況判斷對錯,而是應該考慮各種情況進行判斷。

4、辨析問題的開放性。我們在判斷問題時,往往應該思考問題為什麼會變成這樣,從各個角度進行分析,而不是單純地判斷對錯。

5、範例的示範性。在課文中的例子,如果要進行替換,需要想想是不是問題被替換掉了,或者教學的思路被替換掉了。

6、教學設計的選擇性。

7、教學過程中的“實在性”。在課堂上,最重要的不是讓孩子講正確的話,而是講真是真誠的話。

三:對自己教學課程的反思。

我再上《我是一張紙》時,教學目標是:為什麼要節約用紙。推論步驟為:紙用途廣,紙來之不易,紙歷史悠久,從而推斷出,應該節約用紙。

但實際上,有用才是資源,這是功利性的邏輯。如果對我們有用作為該不該珍惜的評判標準,那麼即使是美,也是為了我們生活的裝飾品。那些純粹為了好玩、純粹的奇妙,就會消失掉。

思維是有習慣性的,如果用經濟學原理去解釋紙的來之不易才能珍惜,那麼久不是純粹的德行。文化把歷史換成了數學概念,對人文方面的感知就少了。德育,不是知識的堆砌、技術的難易、功利性的判斷。

在教學中,應該注意從“節約用紙”到“我是一張紙”的概念性轉換。

正確的做法是:人與自然的關係,應該是“共在”的世界觀——我與世界息息相關。紙對我們是“陪伴”,是“朋友”,而不是“工具”和“資源”。

紙有着豐富的樣子,與我們時刻相伴。我們用什麼樣的態度、情緒去與紙思考、互動,他們也會變成相應的樣子。例:紙經過加工後,變成了一朵花。他是我們息息相關的心情之花。藝術能讓紙變成“藝術的紙”,快樂能讓紙變成“快樂的紙”。

紙是生命的轉化,是智慧的結晶。從樹到樹葉,再到紙,大樹的生命力轉化到了我們每個人的身邊,少用一張紙,就是挽救了一分樹的生命。

同時,紙也是先人的智慧結晶。紙是中國人的驕傲,他是我們對世界的貢獻。在我們手裏的紙,穿越過悠悠歲月,從發明第一張紙的祖先手裏,傳到了我們的手裏。“悠久的歷史”中,流淌的是智慧、是文化。

總而言之,我們這門《道德與法治》課,是一門以孩子的德育為主的課程。在教學中,應該對如何培養孩子的德育做出貢獻,而不是簡簡單單的培養孩子的生活技能。

在我以後的教學中,我會盡量修行自己的品德,讓自己的行動潛移默化的影響身邊的孩子,同時,在備課中也儘量以純粹的道德進行考慮,而不是用功利性等錯誤的思想指引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