糯米文學吧

位置:首頁 > 範文 > 心得體會

《三字經》讀後感14篇

品味完一本名著後,想必你一定有很多值得分享的心得,寫一份讀後感,記錄收穫與付出吧。那要怎麼寫好讀後感呢?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三字經》讀後感,歡迎閲讀與收藏。

《三字經》讀後感14篇

《三字經》讀後感 篇1

在這個暑假期間,爸爸幫我買了本《三字經》,剛開始看的時候我覺得很無趣,可讀着讀着,讓我越來越感興趣。因為我經過一次次的閲讀,感觸也越來越深。

在《三字經》中的“香九齡,能温席。孝於親,所當執。”是最令我感動的一句話。它講的.是東漢時期,一個叫黃香的孩子,九歲的時候,母親早故,從小跟着父親相依為命,家裏很窮,而黃香對父親非常孝順。炎炎夏日,他用扇子把父親睡的席子枕頭扇涼,伺候父親安寢。寒冬臘月,黃香自己先睡下,用自己的體温去温暖席子和枕頭,等把席子和枕頭弄暖和了,再讓父親安寢。

黃香年紀雖小,做事卻不顧勞苦,對父親極為孝順。而作為當代國小生的我,年齡和他差不多,行為卻與他恰恰相反。我早已習慣了衣來伸手,飯來張口的生活。為了讓我多吃長個子,爸爸媽媽總是絞盡腦汁換着花樣給我做好吃的;為了讓我不用步行回家,爸爸媽媽總是無論多熱還是多大雨都等在學校門口接我回家;為了輔導我學習,爸爸媽媽總是上了一天班還不知疲倦地陪我寫作業,為我檢查作業……而我,卻不知道關心爸爸媽媽。好吃的東西我總是搶着吃,不喜歡吃的還嫌七嫌八,卻不會主動幫爸爸媽媽幹家務活;學習累了還不樂意爸爸媽媽關心我的學習,喜歡衝他們發脾氣;爸爸媽媽總是半夜起來看看我有沒有踢被子,我卻從沒想過關心下他們有沒有休息好……想到這些,想到黃香,我覺得好慚愧。從今以後,我一定要像黃香一樣,做一個孝順的孩子。

《三字經》,深遠而持久地影響着我們每一箇中國人,中華民族的美德鑄造了它,讓我們都來繼承這些美德吧!

《三字經》讀後感 篇2

《三字經》是我國古代文明送給每個中國人的遺產。經典的語句藴含着古人的智慧,展現了中國文化的博大精深,教育了一代又一代的人。它就像在人們心中種下一粒思想的種子,慢慢生根、發芽。

在生活中,每一個人不可能做到十全十美,但無可否認,《三字經》的確是一個人人生道路上的良師益友。不論是在道德品質、文化修養上都會受益匪淺。雖然,在這本書上,不免有些封建色彩,但這些不足之處,不正是要我們這些具有開放性思想的中國人去改變、探索嗎?每看一篇,我都會陶醉在經文的韻律和生動的故事中。其中,給我印象最深的是秦始皇——嬴政。

嬴政,是一位偉大的政治家,但在許多人心中他同時也是個暴君。可我覺得他只不過是一個順應了“勝者為王,敗者為寇”的生活邏輯的人物。他為了統一中國,加強訓練精兵。雖然,每一個訓練,對於士兵來説都是一次生死決擇,但這麼殘酷的訓練卻為日後統一中國做了奠基。統一中國後,他雖然殘暴,但從此國泰民安。我們現在身處這個美好的'社會主義,不是要感謝秦始皇嗎?

時光流逝,有些東西會被遺忘,但有些東西卻被傳承下來,《三字經》在歷史的長河中,被保留了下來。她是中國古代文明中的精華,也為中國古代文明也留下了光輝的一頁。

《三字經》這壇窖藏千年的美酒,愈久彌香,在新時代的今天,教化人心,必將永遠地散發出醉人的芳香。古人説:“書中自有黃金屋,書中自有顏如玉”。“一本好書就是一個良師益友”,讓我們靜下心來,捧起書,在淡淡的的墨香中與哲人會面,與良友交談,增識長慧,開悟人生。朋友,讓我們一起來愛書,讀書吧!

《三字經》讀後感 篇3

今天我讀了《三字經》最後的一些——“瑩八歲,能詠詩”到“戒之哉,宜勉力”,裏面講的是古聖先賢的故事精神和人生的哲理。其中有幾句話十分影響我“幼而學,壯而行,上致君,下澤民”“揚名聲,顯父母,光於前,裕於後”“勤有功,戲無益。”這幾句話主要講我們要小時候努力學習,不能耽誤學習的黃金時段。這樣,長大為國。、為民、為自己都有好處。還能使父母長輩感到驕傲自豪,造福於後代。

以前,我總以為學習的.機會和時間還很長,不必這麼累這麼認真地學習,可以留着一些知識以後慢慢學。可現在我才知道,光陰似箭,日月如梭。我們學習的機會只有那幾次,錯過了就再也遇不到了。並且知識也像一個黑洞一樣,越來越大。今天你會了這個,明天又有新的知識等着你,可誰又能保證你前一天學的知識忘不了呢?知識像一隻被人吹的氣球一樣越來越大,就算你有三個腦子每天不停地記也記不完。所以,我們要把握好近在手邊的學習機會,千萬不能錯過,一錯過就再也記不住了。

玩耍的快樂只是暫時性的快樂,並且這種快樂就像夏天裏的冰一樣,一吃還想吃。我們學生可以享受一下這種快樂,不過不可多享。如果多享受,意志差的同學就會控制不住自己,從而無心學習,長大後悔莫及。學習的快樂是永久性的快樂。它像一杯咖啡,剛開始有苦,然後是淡淡的苦,再而是微香,最後是香醇。我們要學會做長久的快樂,雖然剛開始沒有香,不過會越來越有甜頭。從而讓你愛上這種長久的快樂。

我要學會做一個珍惜時間,品嚐學習“咖啡”的小才女。

《三字經》讀後感 篇4

“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習相遠……”《三字經》誰都會背上那麼三兩句,可其中做人的道理卻要用一生去體驗。人出生時,原本純潔善良,只是後天的修養不同,才出現了百態人生。到了知天命的年紀,我才悟出了“心之變,德之變,德之變,行不同,行不同,果相異”的道理。

縱使世態炎涼,但要心存感動;縱使淡漠無助,但要有信仰支撐。因為這個世上不僅僅只有堅冰和烈火,也不僅僅只有冷漠和笑顏,更重要的是它有無數顆熱情跳動的心。大地因為有了萬物才生機昂然,大海因為有了波濤才洶湧澎湃。如果每個人都懷揣感恩之心,這世間就多了温暖少了冷漠,如果每顆心都有信仰,希望才會綻放出絢麗的.花朵。

“幼不學,老何為。”感恩的心、信仰的心要從小培養,記得我們國小時,雖沒讀過《三字經》,但是老師和父母用點點滴滴的平凡舉動讓我們明白了要關愛他人。我生活在航空城,在樸實的環境中逐漸懂得了“孝於親,所當執”。那時,只要突然下雨,我和小夥伴們都會帶上雨傘,結伴去工廠的大門口等待父母們下班,馬路兩旁,黃黃的油布傘像一顆顆磨菇綻放在雨地裏,給父母們帶來感動。如今,獨生子女很少會想到關心父母,把長輩們的愛當成了理所當然,這是不是人性教育的一種缺失呢?!《三字經》説得好呵:“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學,不知義。”

小鳥因為有了天空才會展翅飛翔,小草因為有了雨露才會欣欣向榮。人的學習不光是數理化,最根本的是學做人的道理。伴着愛成長固然重要,但懂得愛、付出愛是人性的光輝所在,正所謂悠悠寸草心,報得三春暉。從國小會愛,長大了才會愛祖國、愛工作、愛事業、愛社會,才會用一顆真切的心、一份飽滿的愛去裝扮一個奼紫嫣紅的世界。

《三字經》讀後感 篇5

《三字經》是我小的時候爸爸送給我的禮物。那時候我讀這本書只是覺得那些句子琅琅上口,非常好記。當我成為一名國小生後再重新讀《三字經》時,發現書中藏着很多道理和奧祕。

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習相遠。這短短的十二個字告訴我一個道理:人在出生後本性都是善良的,只是因為後來處於不同的環境、受到不同的教育才會出現差異,有了好與壞、善與惡的區別。“孟母三遷”是為了給孟子尋找一個好的環境、讓他接受正確的影響,使孟子最終成了一名偉大的人。我們也應該和品德高尚的人在一起,向他們學習,讓自己成為一名品行端正的人。

我讀這本書學到的'另一個道理是:一個人從小就要努力學習。“玉不琢、不成器”,人也一樣,如果不學習,不懂得知識和道理,就不能成為有用的人。古人讀書時可以做到頭懸樑、錐刺骨,今天我們雖然不用採取那樣的做法,但是我們要學習他們的刻苦精神。蘇洵二十七歲才開始發憤讀書,他後悔自己用功太遲,這是古人給我們的訓誡。“幼不學、老何為”,我應該從小好好學習,長大後才能有所作為。

《三字經》還教會我要孝敬父母,尊老愛幼。香九齡、能温席;融四歲、能讓梨。他們都是我學習的榜樣。我們現在都有優越的生活條件,但這都是爸爸、媽媽每天辛苦工作為我們創造出來的,因此我們應該多幫家長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讓他們下班回家後可以多一些休息的時間。

《三字經》中還有許許多多的知識需要我去學習。今後,我要用這本書中的道理來鞭策自己,在人生中走正確的路,將來做一個有用的人。

《三字經》讀後感 篇6

我們是炎黃子孫——龍的傳人,世世代代我們都誦讀着千古流傳經典的文化遺產。其中《三字經》、《百家姓》、《千字文》是古代每個兒童必不可少讀的經典著作。

《三字經》是燦爛的中華文化的精華,是國學經典之一。它易讀、易記、易解。《三字經》內容豐富多彩,有自然常識、有歷史故事、有道德常規、也有人生哲理。它教會我們知識,也教會我們做人做事,還教會我們要認真讀書以及如何讀書。

從小爸媽就教育我們,要多讀書。五歲時,爸媽就特地給我買了一本《三字經》和《唐詩三百首》。我一打開,天啊!全是字,我的頭都大了!上國小的時候,我才知道要用閲讀來充實自己,當我打開書櫃,拿出《三字經》時,上面有一層厚厚的灰塵。打開第一頁“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習相遠。”還挺有趣的:三字一句,兩字一韻,使人讀起來琅琅上口。

我開始背了,“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習相遠……”再看意思:“人生下來的時候都是好的,只是由於成長過程中,後天的學習環境不一樣,性情也就有了好與壞的差別。飽含人生哲理,我心想:這麼好的文章,我一定要看完!

其中“苟不教,性乃遷,教之道,貴以專。”是我最喜歡的一句。對於學習,最重要的.條件就是專一。所謂“一心不能二用”。古時,有“江南才子”之稱的唐伯虎。幼時,也因“心不專”而受到老師的教誨,但最終當他悟出其中的道理時,技藝已經超過了他的老師。是在我們的學習生活中,為什麼有成績好壞之分呢?仔細想想最根本還是自己的心思問題,是不是花心思學習了,是不是“用心專一”了。當機會從身邊溜走的時候,要想想當時為什麼不用心一點兒呢?

《三字經》的經典語句,教育了一代又一代的人。它就像在人們心中種下一粒思想的種子,慢慢生根、發芽。

《三字經》讀後感 篇7

剛進朝陽外國語學校老師就佈置作業,讓我們背誦《三字經》。通過閲讀、默記我體會到《三字經》韻文極易成誦。內容大致可分為五部分:一、勸教;二、必備知識;三、讀書;四、習史;五、勸學。其中包括了中國傳統的教育、歷史、天文、地理、倫理和道德以及一些民間傳説,廣泛生動而又言簡意賅。

讀了《三字經》我清楚的知道了中國這個有幾千年歷史的泱泱大國,是怎樣在歷史的長河中不斷髮展、不斷生存下來的,讓我對歷史有了一個概括的瞭解;讀了介紹古時候的成功人士的部分後,我知道了我們中國曾經有許許多多的能工巧匠和才華橫溢的文人墨客,他們是我學習的榜樣。讀了書裏講孝敬那一部分,我知道了如何去做一個孝敬父母與長輩的人;讀了仁、義、禮、智、信我堅信它對我們現代21世紀的學生同樣適用;《三字經》講述了我們中華民族的許多優良傳統與經過幾千年不斷流傳下來的美德,藴涵着許多人生哲理,等待我們在漫漫的人生道路上去實踐、去學習!《三字經》中説到“有孟母,擇鄰處”,講的.是孟子的母親為讓孟子有一個好的學習環境,先後三次搬家,讀到這裏,我不由得想起我的父母,他們為了能讓我來北京讀書,調換工作並不辭辛苦尋找好的學校,我從心裏感謝我的爸爸媽媽!

如今早已將《三字經》熟記在胸的我,每當回顧這篇流傳700多年,家喻户曉、膾炙人口的文章時,仍有啟迪心智的感悟,讓我百讀不厭,收益非淺。這琅琅上口的一千多字、中國傳統文化的精華令我折服!

《三字經》讀後感 篇8

《三字經》把我國從古到今的許多故事、知識,以三字經文的方式展示給我們,其中有教我們做人的,有教我們做事的,還有教我們學習的等等。

這些故事有着深刻的哲學道理,生動而有教育意義。比如“昔孟母,擇鄰處。子不學,斷機杼”,講得就是孟母三遷和孟子逃學後孟母剪佈教子的故事,告訴我們學習不僅要有好的方法,而且要有好的環境,特別是要持之以恆,不能半途而廢。

又比如“香九齡,能温席。孝於親,所當執”。這段話講得是黃香九歲時就懂得孝敬父親,冬天把被窩捂熱後再請父親睡。讀了這個故事,我很受啟發,我覺得我要向黃香學習,多為父母做些家務,做一個孝敬父母的.好孩子。

《三字經》裏還有很多哲學故事,給我們樹立了許多榜樣,告訴我們很多深刻道理,讓我們受益無窮。

國學《三字經》中含有古代人民的智慧,讓後人讀後感悟如何做人的道理。

《三字經》中有一句話:“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習相遠。”這句話的意思是:人一生下來的時候本性都是好的,只是由於後天的成長過程中,學習環境和生活環境不一樣,性情也有了好與壞的差別。

《三字經》中還有這樣的詩句:“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學,不知義。”意思很清楚,一塊玉石不經雕琢是不能成為一件玉器只是一塊玉石。人不學習不知道什麼是對什麼是錯,什麼是合適什麼是不合適。而“為人子,方少時,親師友,習禮儀。”意思是説:孩子小時應特別注重三個方面的學習:親近良師、親近益友,要學習禮貌懂規矩。

通過學習這些詩句,給我們講了怎樣做人的道理,教育我們在學習和生活中要養成優良的品質,努力學習科學文化知識,長大才會成為對社會有用的人才,才能把祖國建設的更加富強。

《三字經》讀後感 篇9

今日我讀了《三字經》最終的一些——“瑩八歲,能詠詩”到“戒之哉,宜勉力”,裏面講的是古聖先賢的故事精神和人生的哲理。其中有幾句話十分影響我“幼而學,壯而行,上致君,下澤民”“揚名聲,顯父母,光於前,裕於後”“勤有功,戲無益。”這幾句話主要講我們要小時候努力學習,不能耽誤學習的黃金時段。這樣,長大為國。、為民、為自我都有好處。還能使父母長輩感到驕傲自豪,造福於後代。

以前,我總以為學習的機會和時間還很長,不必這麼累這麼認真地學習,能夠留着一些知識以後慢慢學。可此刻我才明白,光陰似箭,日月如梭。我們學習的機會僅有那幾次,錯過了就再也遇不到了。並且知識也像一個黑洞一樣,越來越大。今日你會了這個,明天又有新的知識等着你,可誰又能保證你前一天學的知識忘不了呢?知識像一隻被人吹的氣球一樣越來越大,就算你有三個腦子每一天不停地記也記不完。所以,我們要把握好近在手邊的學習機會,千萬不能錯過,一錯過就再也記不住了。

玩耍的歡樂只是暫時性的歡樂,並且這種歡樂就像夏天裏的冰一樣,一吃還想吃。我們學生能夠享受一下這種歡樂,可是不可多享。如果多享受,意志差的同學就會控制不住自我,從而無心學習,長大後悔莫及。學習的歡樂是永久性的'歡樂。它像一杯咖啡,剛開始有苦,然後是淡淡的苦,再而是微香,最終是香醇。我們要學會做長久的歡樂,雖然剛開始沒有香,可是會越來越有甜頭。從而讓你愛上這種長久的歡樂。

我要學會做一個珍惜時間,品嚐學習“咖啡”的小才女。

《三字經》讀後感 篇10

暑假期間,老師佈置我們讀《三字經》這本書。爸爸説,《三字經》是我國的文化經典和精髓,閲讀它可以學習古文化,增長知識,增加涵養,從中汲取智慧。

《三字經》自南宋以來,已有七百多年曆史,是學習中華傳統文化不可多得的的兒童啟蒙讀物,共一千多字,可謂家喻户曉,膾炙人口。《三字經》只用三個字,就讓我們懂得了做人的道理。

書中的每個故事、每一句話都深深地吸引着我。“養不教,父之過。教不嚴,師之惰。子不學,非所宜。幼不學,老何為。玉不啄,不成器。人不學,不知義。為人子,方少時。親師友,習禮儀。”這是我閲讀《三字經》裏的一句話。這幾句講的非常好,它告訴我一個深刻的道理:如果管教孩子管教得不好,是父母的過錯。老師如果教書不嚴厲,那是老師的懶惰。小時候不學習,將來長大想學也不行了。所以我深深感受到:我一定要更加努力學習,長大後回報自己的父母與老師。

我有一個哥哥,上國小的時候就不好好學習,很貪玩。父母怎麼説他也不聽。現在,他看見他們原來上國小時的朋友,考上了知名的大學,我哥哥只考了一個普普通通的大學,他就非常羨慕。後來他一想,非常後悔,後悔上國小時沒有好好學習,沒有打好基礎。小時候,沒有好好學習,到了長大就後悔小時候沒有好好學習,現在學已經晚了,也不行了。所也趁我們還小,要好好學習,打好基礎,將來做一個有用的人才!

勤有功,戲無益,節旨在,宜勉力。它也告訴我們一個做人的道理:勤奮好學的人一定會事業有成;遊手好閒、不求上進的`人是沒有作為的。年輕人應該經常用這兩句話告誡自己一定要努力學習。

《三字經》不但是一本書,還是古代人們智慧的結晶,是文學的寶藏,是永不褪色的經典。我們要向這些優秀的古人學習,學習他們克服困難、勤奮學習的精神,做一個品學兼優的好學生。

《三字經》讀後感 篇11

《三字經》,它是一部廣泛流傳,家喻户曉的啟蒙讀物;它也是記載歷代發生大事小情的歷史結晶;它還是一部具有高度概括的健康讀物。

它雖然只有短短的三個字,但卻藴含着極為深奧的哲理。這本書教育我們孝順父母,友愛兄弟,立志勤學和尊敬師長等等,這些都是我們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這不僅給你的一生指出一盞明燈,它還講述了天時、地利、人和相生相息的關係。除此之外,還介紹了古代歷代君王的豐功偉績和,以及歷代名人平民的'大事小情。

《三字經》一開始提到了“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習相遠”。這種簡練精湛的語言,想一想,還真藴藏着深刻的哲理。人剛出生的時候,本性天真無邪、善良。由於後天所處的環境不同,所受教育不同,彼此的習性才形成了巨大的差別。雖然哲理很深,但是讀一遍也便知一二了。只要像品茶一樣地細細品味,這哲理就是顯得輕而易懂了。

當讀到“昔孟母,擇鄰處。子不學,斷機杼”。就被孟子母親的用心良苦,三次搬家的毅力所感動。她前兩次搬家,孟子在墓地附近住,模仿喪人的哭泣;孟子在鬧市區住,便整天模仿商人吆喝做生意;直到第三次搬到學堂附近住,孟子才懂得學習禮儀和文化知識。正所謂: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嗎。

“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學,不知義”。其實人一生最寶貴的東西是什麼?是他有豐富的知識。要想有知識,首先就要努力學習,如果不用功的話,反而會使你不能掌握知識,懂得真理。正如玉石不經過玉匠的細細琢磨,也就不可以成為精美的玉器。

黃香九歲為父母温席,孔融四歲把大梨讓給哥哥。他們這種“首孝悌”的精神令我由衷的佩服和感動。

“周武王,始誅紂”。周武王推翻商紂王的殘暴統治後,建立了周朝,贏得了老百姓的信任,使其延續了八百五十五年,是歷史上最長久的一個朝代。

《三字經》是值得讓每一個人去品讀。不論是作為兒童的啟蒙讀物,還是成為指引你在人生路上不偏離航向的明燈。我相信《三字經》會改變你的一生。

《三字經》讀後感 篇12

暑假裏,爸爸要求我把以前讀過的《三字經》拿出來重讀,並給我講解了每一句的意思。上學前背《三字經》時,其中很多語句的意思我都不懂,現在上學了,經過爸爸的講解,我能理解了書中的一些含義。

特別是有一段關於古人學習方面的內容:昔仲尼,師項橐;古聖賢,尚勤學。趙中令,讀魯論;彼既仕,學且勤。披蒲編,削竹簡;彼無書,且知勉。頭懸樑,錐刺股;彼不教,自勤苦。如囊螢,如映雪;家雖貧,學不輟。如負薪,如掛角;身雖勞,猶苦卓。這六段話的意思是這樣的:大聖人孔子曾經把7歲的項橐當作老師,古代聖賢尚且能如此勤奮的.學習;宋朝中書令趙普讀了一輩子《論語》,做了宰相之後,仍勤奮學習;漢朝路温舒把借來的書抄寫在用蒲草編的席子上,公孫弘削竹片用來抄書,他們沒錢買書,卻也如此勤奮;孫晉怕晚上讀書打瞌睡,把頭髮系在房樑上,蘇秦學習睏倦時用錐子刺自己的大腿,他們都沒有老師,但能自覺學習;晉朝車胤晚上用捉來的螢火蟲當作燈看書,孫康依靠雪的反光看書,他們雖然貧困,卻沒有因為點不起燈停下學習;漢朝朱買臣一邊砍柴一邊讀書,隋朝李密一邊放牛一邊讀書,他們儘管勞累,卻不放棄學習。

在讀懂了這一段後,我非常感動。古人沒有我們現在這樣優越的條件,坐在明亮的教室,有辛勤的老師教導着我們,書本都是嶄新的,爸爸媽媽給我們買了漂亮的書包、文具。這麼好的學習條件,是古人所沒有的。如果在這樣的條件下,我們沒有刻苦、努力學習,就辜負了父母、老師對我們的期望。我們要實現自己的理想,將來成為祖國的棟樑,就必須從現在做起,好好學習,認真讀書,掌握更多的文化知識。

《三字經》讀後感 篇13

朗朗乾坤。它獲得了永恆的精神和千年文化的精髓。古往今來,它已經成為一本非凡的書。《三字經》生來就有一個橫空!這個男孩被這本精彩的書,也就是書中的文章所感動,這也是一個個人的意思,也是一個笑話。你不應該當真。

這本書的奇怪之處是什麼?首先,它的獨特之處在於,它用三個字符的押韻句子構成句子,這些句子自成一體,易於閲讀和記憶,也易於理解。其次,它是幾千年來中國文化的精髓。這本僅有1500字的`小書綜合了“歷史、地理、數字、天文、氣象、詩歌、書法、音樂、教育和歷史教育”的重要性。《三字經》也濃縮了整個中國的歷史,易於學習和記憶,並特別談到學習歷史的方法。

總之,這些都體現了中國古代兒童的傳統美德和我國優秀的傳統文化,是我們中國兒童的驕傲。

但是,我必須重申,由於當時的歷史和政治原因,有許多問題是不可忽視的,這些問題給《三字經》、《三綱五常》增添了一些糟粕。所謂“三綱”,即“君為臣,父為子,夫為妻”,“三綱,君為臣,父為子,夫為妻”,這表明當時人們愚蠢地認為,有了“三綱”,就會形成君臣、父子、夫妻的社會穩定;所謂“五個常任理事國”是“仁、義、禮、智、信”和“義、禮、智、信”。不允許混淆這五個常任理事國。”這是每個人都必須遵守並且不能打破的基本道德底線。只是可憐當時的人們!他們相信三綱五常能夠維護家庭和國家的秩序,於是發表了一個大宣言並親自實踐。事實上,這只是富裕的統治者在道德和法律上對被統治者施加的魔法。

《三字經》讀後感 篇14

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習相遠,……看,這就是家喻户曉、膾炙人口、極易成誦,內容包括了中國傳統教育、歷史、天文、地理、倫理和道德及一些民間傳説,廣泛生動而又言簡意賅的《三字經》。

古人曰:“熟讀《三字經》,便可知天下事,通聖人禮。”

我自從讀了《三字經》,受益匪淺。我知道了仁、義、禮、信、德、倫理道德觀念與為人處事的道理。《三字經》是學習中華傳統文化不可多得的兒童啟蒙讀物。我讀了它,自身的素質與修養也提高了許多。

從前我總是討厭學習,覺得學習只是給家長和老師學的,總不把學習當一回事。自從讀了《三字經》,它裏面所講述的故事真是太讓我為以前自己所做的事情感到羞愧。我真是太慚愧了!我現在知道學習好了,長大才能為自己找一條出路。今後我一定要發憤讀書,好好學習。

我是一個生性好強的人,做錯了事情也不承認,總是認為自己什麼都是對的,不可能有錯,誰都拿我沒辦法,常暗地裏議論我。自從我讀了《三字經》,看了裏面的民間故事,知道了周處改過自新,做錯了事情主動承認,痛改前非,成為了一個大官。我也要做錯了事情就改,再一、再二、不再三,一定要做一個品德優秀的人。

我以前和同學相處不和睦,不是挑這個的.毛病,就是挑那個的缺點,做起事情不團結,哪個同學都不想和我一塊學習玩耍。自從讀了《三字經》,我知道為人處世的道理,懂得了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和同學團結友愛,互幫互助……

自從讀了《三字經》,我收穫很多,我的人生信條,道德觀念,為人處世都發生了很大的轉變。

我愛《三字經》,更愛讀《三字經》。

標籤:讀後感 三字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