糯米文學吧

位置:首頁 > 範文 > 幼兒

想培養出優秀孩子 爸媽必知7個大於號

幼兒7.16K

我們總是希望能培養一個優秀的孩子,但是優秀孩子的培養需要家長有先進的育兒理念,學會這七個大於號,對家長來説是最基本的知識。

想培養出優秀孩子 爸媽必知7個大於號

  1.感受>道理

當今許多父母很難忘卻自己高高在上的身份,他們把孩子當孩子看,是需要管束的對象;把孩子當學習機器看,是需要填鴨的對象,但絕不會把孩子當人看,是需要尊重的對象。他們不願意蹲下來,從孩子的角度分析問題、發現問題、解決問題,除了龐大的期望和沉重的愛心,父母根本就是蠻橫不講理,他們反而一天到晚都跟孩子講道理。

一份調查顯示,孩子最最反感父母的就是嘮叨,"一天到晚就講些破道理""大事小事都要講一百遍""從幼兒園講到現在",這給孩子帶來什麼感受?

人是情感動物,他只相信自己的感受,從心理學上説,並不是真理照亮了我們的成長,而是感受引導着我們前進,孩子尤其如此。

當孩子説"我餓"時,父母説"才吃的,不餓";當孩子説"我熱"時,父母説"今天不熱"。除了否定孩子的感受,父母還會把更多負性情緒帶給孩子。當你問玩笑地問"是爸爸好,還是媽媽好?"孩子滿臉疑惑地看看爸爸又看看媽媽,他的感受是:爸爸還是媽媽做了什麼壞事嗎?當你説"我花那麼多錢供你上學,你知道嗎?"孩子的感受卻是:家裏的錢都被我用來讀書了,爸爸媽媽為此很痛苦,我可能就不應該讀書。當你説"這次考試那麼差,不許玩!"孩子的感受

是:我學習學不好,玩也玩不好,我是無用的人。當父母天天吵架時,孩子的感受是他們不愛我。當父母隨意侵入孩子的個人空間時,他的感受是世界末日,這個世上沒有屬於我的東西,我是沒必要存在的!

我們都説,"好的親子關係勝過一堆教育",親子關係不好是從哪裏開始的?不尊重孩子的感受!可以説它是親子障礙的第一殺手!當孩子的感受被否定時也就是他的情感流動被阻斷,他的沮喪、對成人的不理解、對世界的恐慌將長久地籠罩在心頭,不要説學習了,他對一切都沒有興致,像軟骨病一樣癱瘓了,父母把心掏出來,孩子無動於衷!

不在於你説什麼,在於孩子聽到什麼,不在於你做什麼,在於孩子感受到什麼。注意孩子的感受,體驗孩子的感受,肯定孩子的感受,表達孩子的感受,你就是偉大的父母!

  2.習慣>神童

我們對於奇蹟的盼望可以説烙在基因裏的,人類對自身奇蹟的盼望那就是神童,中國人的神童情結尤其重!在生命中能與生兒育女的酸甜苦辣相比的經歷實在不多,如果能生個神童的話,這一切似乎都免除了。可實際上神童的家庭可能遭遇更多的不幸,因為歸於平淡本身就是不幸。

全世界各國的神童事蹟都證明了神童並不神奇。因《卡爾·威特的教育》一書而出名的德國奇才卡爾·威特8歲時運用6國語言,並通曉五門學問,尤其擅長數學。9歲進大學,16歲獲博士學位。至此他成功了嗎?23歲他發表了《但丁的失誤》一書,成為研究但丁的權威而不是人們期盼的大科學家,這樣一本學

術著作奠定他是偉大人物嗎?充其量"小作"而已。韓國宇宙級神童金雄熔三歲多就入漢陽大學學習,四歲到日本電視台表演,3分鐘解決了一道不定積分的大學試題,全世界為之驚駭!但17歲參加大學聯考[微博],在錄取生中他名列倒數。神童為社會貢獻了什麼?只不過貢獻了一個奇蹟現象,説明人類大腦的潛力無限罷了。

那麼真正的教育是什麼?葉聖陶先生説:"教育簡單地説只一句話,就是要養成良好的習慣。"一點也不錯,德育就是要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智育就是要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體育就是要養成良好的鍛鍊身體的習慣。單在培養孩子良好習慣上,父母都做不好,談什麼培養神童?

可以説,父母不在培養良好習慣就是培養惡劣習慣。許多父母為孩子做好一切:大到做飯、洗衣、接送上學,小到繫鞋帶、削鉛筆、剝蛋殼,孩子除了形成依賴的習慣,沒有其他行為的機會。有些父母想培養孩子預習、複習、作筆記、按時作業的習慣,但自身文化不高而力不從心。有些父母要求太高,有些父母一味説教,有些父母自身惡習太多,都導致習慣培養的失敗。

習慣意味着意志力,意味着自我控制力,意味着效率,意味着一切是自然:優秀是一種習慣。如果你真心渴望孩子優秀的話,那麼就變"神童情結"為"習慣情結":一定要幫助孩子養成哪怕是一個良好習慣!

  3.空間>愛心

盧勤總結現在的孩子有"三大三小":生活的空間越來越大,生長的空間越來越小;住房的面積越來越大,心靈的容積越來越小;學習的壓力越來越大,學習的動力越來越小。説到底"三小"是"一小":心靈空間的狹小。

人生活在自然空間裏,我們的成長就是對空間的進軍,我們又生活在心靈空間裏,我們的成長還是精神體驗的擴大,這兩大空間的拓展才能支撐起一個人真正健康地成長。

可憐天下父母心,哪個父母不愛孩子啊,可愛心帶來的卻是親子關係的一片緊張,不滿者有之,怨恨者有之,仇恨者有之,仇殺者有之,中國人的親子關係處在從含在嘴裏怕化了,到家破人亡的兩個極端階段。正是這個原因導致心理營養不良、心靈枯萎、心理夭折而離開正常的社會生活,在心理諮詢中遇到的太多太多了。

司馬光説"為人母者不患不慈,患於知愛不知教也!"許多父母以各種理由把孩子捆在學習上,告訴孩子未來社會多麼多麼競爭,孩子幾乎沒有自由,除了疲憊的學習,任何體驗都被"愛心"斬斷,沒有體驗哪有思維的成長?哪有空間的擴展?當孩子最終對一切都無所謂時,父母無回天之力,心理諮詢也同樣異常艱難,一位十六歲的中學生説"我不知道什麼競爭,我現在就不想競爭了。"

一個人的成長其實就是拓展空間和處理空間中的問題,如果孩子在這方面沒有得到足夠的鍛練,它靠什麼打未來?西方諺語"不要告訴我他有多少才能,只要告訴我他到過哪些地方""讀萬卷書,行千里路",正是對空間最深刻的認識。

空間在人格心理學上也意義重大,人的素質多大來源於業餘活動,一個人可以自由支配時他的個性才能得到充分的發展。同時空間味着一個人的安全範圍,它帶來的問題是被動、束縛、控制,這種人長大了只能做機械的事,並對愛人有瘋狂的控制慾,傷害家庭傷害下一代。而和諧寬鬆的家庭其孩子則冒險、主動,並能與別人打成一片,很容易獲取成就與幸福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