糯米文學吧

位置:首頁 > 範文 > 幼兒

德國中國小的創新教育分析

幼兒1.78W

德國現代教育的出發點和歸宿在於創新,其創新教育通過理論聯繫實際的教學活動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訓練學生的創新思維,開發學生的創新潛能。

德國中國小的創新教育分析

  一、實踐創新型教學理念

德國的基礎教育倡導能力教育,其核心則是創新。在德國,創新型學習是一種科學育人理念,是每個學生都應達到的一種理想的學習境界,充分發揮學生的感知、觀察、想象和思考等各方面的能力,把學習本身轉化為一個自主、自立、自強和自創的過程,使學生各種能力都能得到最大限度的張揚。教師的任務不僅僅是傳道、授業、解惑,更重要的是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增強其創新意識,培養其對信息的收集、處理、應用和傳輸能力,特別是自主學習和創新能力。

聯邦政府和州政府一般不干涉學校的教學活動,學校沒有整齊劃一的教材,可自行組織、安排教學活動,嘗試新的教學方法,發展自己的教學特色。德國學校強調在課程設置中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重要性,提倡在現實場景中開展教學活動。其根本宗旨是在傳授基礎知識的同時,增強對學生獨立思考、分析問題、解決問題和自主學習能力等基本素質的培養。

  二、營造寬鬆型校園氛圍

德國的學校裏很少看到教師在課堂上唱獨角戲,大多采取小組討論、師生質疑和共同學習等教學形式。人們認為,學生的創新素質並非老師直接給予,而是源於良好教學環境下的自由發展。因此,學校和教師都有責任營造有利於學生創新素質培養和健康發展的教學環境。德國的學校強調有益於學生身心健康的校園氣氛,營造自由、民主、和諧的教學環境。教師則堅持教學民主,在課堂內營造一個民主、平等、充滿信任的教學氛圍,使學生自覺參與教學活動、自由表達想法和創意。德國學校已擯棄偏重記憶、被動接受、以考試為惟一評價手段的教學方法,而是鼓勵學生主動探索,使學生的靈性和創造力得到自然展示和釋放。在德國,中國小生每門課程每學年的考試一般只有四次。課堂交際不是單向地從教師到學生,而是雙向乃至多向,學生可隨時向教師提問。如此寬鬆的教學環境使每個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和創造性都能得到最大程度的發揮。

  三、倡導開放型教學方式

在德國,學校不是一個封閉的空間,而是對外開放。開放的形式體現在三個方面,即對內開放、對外開放和教學活動中內容、方法及組織的開放。對內開放:學校不是教學活動的惟一場所,學生可以在校外結合實際場景學習。對外開放:邀請校外相關專業人士參與學校的教學活動。教學內容和傳授方法上越來越注重個性化和多樣化,主修和必修課平分秋色,學生可自主選擇適合自己的課程內容和教學形式。開放型教學貫穿德國中國小教學活動的始終,從而使學生在不依賴教師和家長的獨立空間下自主學習,並將獨立學習、共同學習和引導式學習有機地結合起來。開放型的教學方式培養了學生髮現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以及表達能力、合作能力和交往能力等,大大調動了其學習的積極性、主動性和創造性。

  四、注重培養學生的關鍵能力

想象力和創造性比知識本身更為重要。傳統教學以課本為中心,即以知識為中心。隨着科學技術的迅猛發展,公民教育已從傳統的學校教育轉向終身教育,知識本位教育已不再適應未來社會發展的需要。20世紀90年代以來,德國把培養學生關鍵能力作為其教育改革的着眼點和側重點,順利實現了從以傳授知識為中心到以培養能力為中心的結構性變革。德國的能力教育主要是指導學生能在走出學校後順利就業、融入社會。學校的中心任務是培養學生解決問題和自我生存的能力,不僅包括一般的動手和操作能力,還包括各種社會實踐能力。學校的教學活動必須具備前瞻性,為學生將來走向社會做準備,其中一個必不可少的任務就是培養學生的創造力和動手能力。比如,德國中學生平均每人每學期要做4至6個課堂報告。根據教師指定的內容,學生必須自己選題、蒐集資料、消化吸收、寫作論文並在課堂上講解。教師一般會及時對課堂報告做出評價。根據專業差異,德國學生課堂發言和課堂報告的口頭成績占課程總成績的20%至50%。德國教育學家研究表明,教學過程中,學生通過聽和看的渠道

只能吸收50%的知識信息,動手參與則能吸收90%。

  五、課程設置實用並與時俱進

隨着科學技術的'不斷進步,行業分工也隨之發生結構性變革,從而導致一種動態的職業結構。德國政府提出,傳統的中國小課程設置過於偏重專業訓練,已不能滿足時代發展的需要,必須增添更為普通的、超越專門化的通用知識和技能訓練,從而使學生的知識結構適應現代職業素質的要求。因此,德國現行中國小課程設置把知識技能和其適用性有機地結合起來,學習內容具有廣泛的通用性。其課程設置涉及的領域較廣,重視基礎性關鍵技能的培養和價值觀教育,強調綜合性、社會性和實踐性,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創新能力,為學生日後順利進入職場、踏進社會打下堅實的基礎。譬如,德國政府專門推出了“信息與通訊技術教育”計劃,把新技術作為學科基礎,在中國小課程中有計劃地滲透新技術知識,使學生在各門課程中都能接觸新技術的進展,及時瞭解和體驗信息社會的發展。

總之,德國中國小的創新教育貫穿整個教學活動過程,以引導學生主動、自主和創新學習為導向,培養學生的創造性並全面提高其綜合素質。教師充分調動學生的身心潛能,使其通過自主參與獲取知識和技能,自主感知自然事物和社會現象,並形成探索未知世界的進取態度和掌握未知世界所必備知識的方法。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德國的經驗對我們不無啟示。長期以來,我國人才培養目標的教育取向和教育方式較為滯後。中國小教育尤其存在諸多弊端,突出表現為:學生被動學習較多,缺少自主發展的空間,在羣體上缺乏創新意識和創新能力。近年來,我國從應試教育向素質教育轉軌的改革取得了較大成績,但我們在中國小創新教育的理論和實踐中仍存在着許多形式主義的東西,甚至為了創新而創新,從而陷入誤區。我們應更新教學觀念,以創新為主導,寓教於樂,放手讓學生自己探索,真正做到教學相長:

其一,營造一個和諧的學習環境,打破教師為主導、追求“標準答案”的教學陳規,培養學生的動手能力和創造力。

其二,建立必選和自選相結合的課程體系,適應學生個性差異和潛能差異的需要,培養學生創造性的自主學習方式。

其三,構建多維互動的開放型教學體系,教學內容的創新應考慮學生的個人興趣愛好,予以自主學習和選擇性學習的自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