糯米文學吧

位置:首頁 > 範文 > 幼兒

何冰見字如面節目觀後感

幼兒1.25W

近段時間,兩檔以傳統文化為載體的電視節目《中國詩詞大會》第二季和《見字如面》先後播出,引發社會熱議。下面是小編收集的關於見字如面節目觀後感,歡迎大家參考!

何冰見字如面節目觀後感

  【1】見字如面節目觀後感

在當下,視頻、熒屏無處不在,但是目之所及,霸屏的卻多是無聊庸俗的娛樂節目、劇情雷同空洞的連續劇,令人作嘔。可是有一檔綜藝節目,它悄悄地播,温温地火,卻口碑不俗,令看過的人都點贊,竟然成為近年來少有的“零差評”綜藝節目。這檔節目就是黑龍江衞視於去年年底開始播出的《見字如面》。

説白了,這是一檔書信朗讀節目。書信曾經在社會生活中充當重要角色,是人際交流的不可或缺的媒介。但是毋庸諱言,由於現代通信手段不斷進步和更新,紙質的書信正面臨退出歷史舞台的命運。然而,正因為書信曾經的重要性和不可替代性,編導者從已經成為歷史文物和正在成為歷史文物的書信中,發現一座信息的富礦,一個歷史文化的寶庫。

總策劃、總導演、實力文化創始人關正文,眼光獨到犀利,發現了這座富礦。他繼成功推出《中國漢字聽寫大會》和《中國成語大會》兩檔“國民文化節目”之後,再度出手,從長達2000多年的時間跨度、從上萬封信中精選出百餘封,包括家書、情書和與朋友書等不同題材,通過讀信,讓觀眾跨越時空,回到各種真實的場景中,體驗不同時代、不同境遇的主人公的悲歡離合、愛恨情仇,實現與歷史當事人的“見字如面”。

相比於過往林林總總的虛構類作品,相對於汗牛充棟的正史和野史,信件由於它的私密性,而具有天然的真實性,從某種角度説,其認知價值高於虛構類作品,甚至高於各種史乘。又由於它是很個人的文書,因此其中所表露的感情最直接、最真實,是今人瞭解信件主人思想感情的窗口。很多出自歷史人物的私人信件,所展現的歷史場景、人物情狀及社會風貌,是最為真切可信的。關正文介紹,最終入選信件強調了關涉歷史的重要性、當事人的重要性和信件內容的有趣性,但所有標準最終只有一個:這封信值得更多人看到。最終入選的信件的內容,既有影響世界、影響中國的'重大歷史事件,也有反映已成歷史的社會生活的有趣片段和價值截面。

“見字如面”節目的錄製是非常精到的。節目邀請了張國立、何冰、張涵予、歸亞蕾、王耀慶、蔣勤勤、林更新等多位實力演藝明星出演讀信人,他們用各具特色的朗讀,向觀眾緩緩打開書信的窗口,展現精彩的歷史瞬間和人物內心世界的火花。節目還邀請了香港嶺南大學中文系教授許子東、中南大學文學院女教授楊雨等坐鎮第二現場,品評明星們的表演,對每期節目7封信的來源及背景逐一進行闡釋和解讀。

我通過報紙的介紹,從網絡上搜索,然後觀看了其開頭三集。我的感覺是每封信都直擊人心,既有主人公愛恨情仇淋漓酣暢的剖白,又有各種妙趣橫生、意味深長的生活細節,其中充滿閃光點,令人心動目眩、甚至感動欲淚。

林更新讀現在所能看到的中國歷史上的第一封家書——“黑夫家書”,寫信人是2000多年前置身與楚國交戰前線的秦國戰士,令人感受伴隨文明艱難前行的是慘烈的戰爭。

歸亞蕾讀蔡琴寫給媒體的公開信,表達對前夫楊德昌的沉痛的悼念,一句“楊德昌,你怎麼可以這樣就走呢”,令人動容。

王耀慶、張國立分別朗讀畫家黃永玉1983年致戲劇大師曹禺的信和曹禺的覆信。這兩封信具有無可比擬的震撼力。黃永玉毫不客氣地批評曹禺:“我不喜歡你解放後所寫的戲,一個也不喜歡!”説曹禺“失去了偉大的通靈寶玉”,“你為勢位所誤”,“從一個海洋萎縮為一條小溪”。真是字字見血,毫不留情。可是作為長輩的曹禺,不但不以為忤,反而誠心實意的接受,他説:“我像一個一無所有的窮人,突然從一個神女得到不可數量的珍寶!”“但願我迷途未遠,還有時間找回失去的光陰!”相信聽到這兩封可以載入現代文學史的書信的聽眾,都會被這些難得的諍言所震撼!

張國立朗讀陳寅恪1936年4月8日寫給傅斯年的信,時任清華大學教授的陳寅恪信中寫為不影響向學生授課而取消請假,並以不在位為由退回中央研究院所發的200元津貼。兩者似乎是瑣事,但是信中説,“此點關係全部綱紀精神”。正是這些細節展現其風骨與操守,不啻為當世知識界樹立一個標杆。

蔣勤勤朗讀上海知青桃桃在北大荒寫給上海父母的信,寫了其日常勞動和生活:近來我的工作是垛馬草……中秋節快到了,想吃上海的月餅。樸素的語言,平常的瑣事,卻令有同樣經歷的人浮想聯翩。

林更新朗讀1647年夏完淳寫給母親的絕筆信。在外族入侵,國仇家難的當頭,16歲的夏完淳義無反顧,慷慨赴死。在信的末尾,他用韻文寫道:“含笑歸太虛,了我分內事。……噩夢十七年,報仇在來世。神遊天地間,可以無愧矣!” 字字血淚,可謂感天地而泣鬼神。

令人感動的書信還不止這些。三個小時的節目,我一口氣看完,有如飲醇醪,醍醐灌頂的感覺。感謝《見字如面》製作團隊,在書信日漸式微,行將走進歷史的關頭,令我們重温書信,受益不淺!

  【2】見字如面節目觀後感

這兩檔節目不僅收穫了不錯的收視率和口碑,還喚起了大眾對優秀傳統文化的熱情。值得一提的是,節目被賦予的價值意義還走出熒屏,延伸至現實生活中。

誠然,上述兩檔節目能成功做到文化推廣並廣為大眾接受,難能可貴,值得讚許。然而,人們對於文化類節目的期待顯然並不止於此:除了書信、古詩詞之外,更多廣泛而具有深意的傳統文化價值觀如何借電視傳播在更大範圍內深入人心,又如何在節目播出之後,不僅僅停留於“火一陣子”,而是持續引領傳統文化熱,這或許是文化類節目在創作之初以及走紅之後,需要考慮的又一個問題。

其實,從早年間的《百家講壇》,到近幾年熱播的《中國漢字聽寫大會》《中國成語大會》《中國謎語大會》,以及如今的《中國詩詞大會》,央視近年來推出的一系列節目,成功做到了將優秀傳統文化中的冷知識轉化成公眾關注、參與的熱話題。與此同時,地方衞視也曾創作過諸如《漢字英雄》之類的優質文化節目,在收視和社會影響力方面實現雙豐收。此類節目的成功固然值得業界對其創新之處、傳播之道等進行研究,不過在筆者看來,文化類節目的成功案例不應只是區別於眾多娛樂節目的偶然現象,而要成為電視節目產出的常態。換句話説,傳統文化類節目的供給應該持續增多。

縱觀當下熒屏內容,從早年的婆媳鬧劇到手撕鬼子的抗戰雷劇,再到IP改編、演員演技、特效製作……無一例外地成為觀眾的吐槽內容。而那些明星綜藝娛樂節目、素人選秀節目等所謂的電視綜藝節目,模式上大同小異,顯現出原創力的不足。真正有文化積澱、文化內涵的精品節目少之又少。考慮到如此這般的熒屏內容生態,也就不難理解《中國詩詞大會》第二季冠軍武亦姝為何令大眾眼前一亮。實際上,對大眾來説,這不僅是再一次對以優秀傳統文化為核心的節目的認可,更多的還是文化需求一次難得的釋放。

正如有評論所説,這些文化類節目喚醒了觀眾特別是年輕觀眾對於優秀傳統文化的認同感和自豪感,滿足了觀眾對綜藝節目多樣化的需求,從而為原創節目樹立了一個新的風向標。但深入思考,如果傳統文化熱僅僅停留在熒屏上,那麼這種迴歸依然比較膚淺。這也是為何有學者犀利地指出:少年人背個詩詞算什麼本事?為什麼《中國詩詞大會》不比寫詩?

“要讓傳統文化在更廣闊範圍生機盎然,就必須讓其在更現實的層面產生影響。”筆者對此十分認同。當然,這裏的影響並不只是侷限於激勵詩詞愛好者積極創作詩歌,還包括更廣泛意義上的對文化的傳承和發展。

筆者注意到,國學教育成為越來越多家長培養孩子成長成才的新選擇。而透過創投行業的一些新走向不難發現,試水傳播傳統文化的內容創業也開始出現蓬勃發展的勢頭;傳統文化衍生品也正在獲得市場關注……如果文化類節目的熱播能夠促進傳統文化相關產業蓬勃發展,反過來產業發展又可以為節目創作提供新鮮的內容,兩者相輔相成,將成為文化類節目很有價值的外延意義。

中辦、國辦近日印發的《關於實施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發展工程的意見》指出:“實施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發展工程,是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的重大戰略任務,對於傳承中華文脈、全面提升人民羣眾文化素養、維護國家文化安全、增強國家文化軟實力、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具有重要意義。”其明確提出了“貫穿國民教育始終”“深入闡發文化精髓”“保護傳承文化遺產”“推動中外文化交流互鑑”等多項重要任務。在筆者看來,文化類節目的熱播恰逢其時。雖然《中國詩詞大會》第二季已經結束,但這場文化盛宴帶給大眾的思考仍在繼續,相信由文化類節目熱播而帶來的傳統文化熱不會只是曇花一現,期待優秀傳統文化同樣能在“公共流行中獲得現實生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