糯米文學吧

位置:首頁 > 範文 > 工作方案

如何培養孩子全面發展觀後感楊鑫梅

今天,科教台播放了《如何培養孩子全面發展》這部教育孩子的片子,我和媽媽都認真的看完了于丹老師的講座,于丹老師用一個又一個的事例告訴我們,孩子不應該只關注學習,要做一個全面發展的孩子。

如何培養孩子全面發展觀後感楊鑫梅

于丹老師有一個女兒,大約四五歲左右,她女兒手工做得很好。有一次,老師教她做了一個花籃,非常漂亮,于丹老師的女兒對這個花籃愛不釋手。有一天,她女兒不小心在家裏摔倒了,哇地一聲就哭了起來,于丹老師連忙跑出來一看,原來是她女兒心愛的花籃摔壞了才哭的,于丹老師把花籃提起來一看,花籃破了一個小洞,于丹老師用做花籃剩下的電光紙,用剪刀剪了兩個三角形,把它粘在那個小洞上,把另一個粘在花籃的另一邊,這樣花籃就更漂亮了。她的女兒擦乾眼淚,對於丹老師説:“媽媽,我明白了,哭是無能的表現,我以後再也不會為了這種事情哭了。”

于丹老師講的這個故事,讓我想起了我自己的親身經歷,在我9歲時媽媽給我新買了一雙鞋,白色的底,藍色的面,我非常喜歡。在一次踢足球時,不小心弄得鞋底破了個洞,我想:怎麼辦,這鞋報廢了,不能穿了,我最喜歡的鞋子沒了。回到家以後,我到房間裏大哭了起來,非常的傷心。爸爸發現後就對我説:“不用哭,拿到鞋店補一下就好了。”補好後爸爸對我説:“梅梅,你已經9歲了,遇到事情應該想想怎麼解決,而不是無助的哭泣,這鞋也好髒了,你自己的事情要自己做。”我把鞋洗乾淨後,這雙鞋又成了我最喜歡的鞋。通過

于丹老師講的這個故事和我自己的經歷我明白了,遇到困難哭是沒有用的,就要動手、動腦去解決問題,克服困難。

于丹老師還講到了現在很多小朋友上午補數學,下午補英語,晚上補語文,時間都用來補習了,沒有時間去鍛鍊身體,去勞動,去玩耍,弄得像個小老頭、小老太一樣,毫無生氣。這點我深有體會,我媽媽在我一年級的時候,就是這樣送我去補習的,我覺得特別的累,根本學不進去,成績也上不去,這樣只能竹籃打水一場空。後來,有一個老師跟媽媽説:“這樣補習對她而然是行不通的,不能趕鴨子上架,強人所難,要讓她自己愛上學習,你這樣只能讓她越來越討厭學習,讓她有足夠的空間,讓她在勞動中、快樂中、玩耍中學到知識,這樣她才會越來越喜歡學習。”從這以後,媽媽不再讓我補這麼多課了,我也覺得學習沒有那麼討厭了,漸漸的喜歡上了學習,我的成績也上升了,還學會了幫媽媽做家務,在跟同學的玩耍中交到了幾個好朋友。于丹老師的觀點跟這位老師説的一樣,不要呆板的學習,而是要做一個全面發展的孩子。

看了這部《如何培養孩子全面發展》的講座,我和媽媽都收穫豐富,我明白了:做為祖國的未來,我們要做一個全面發展的孩子,要懂得克服困難、尊老愛幼、體貼父母、熱愛勞動、快樂學習。我也有信心做一個這樣的孩子。

如何培養孩子全面發展觀後感楊鑫梅 [篇2]

2017年12月5日,我們家長和孩子按照學校的通知,一起及時收看于丹教授《如何培養孩子的德智體能全面發展》電視講座。主要是關於中國小生“人格教育”為主題的一個講座。受到了一次極好的教育,看完之後感觸很深,受益匪淺。

“德智體全面發展”是一個老話題,但又是一個十分沉重的話題。早在上世紀五十年代中央已經確定,我們的教育方針是“培養德、智、體全面發展的建設者和接-班人”。本世紀特別強調“素質教育”,其實,就是要全面落實這一教育方針。但是,推進“素質教育”的進程如此艱難,其中就有對“德智體全面發展”缺乏正確而全面認識的原因。對於“德智體全面發展”真有重新認識的必要。

“德”,是一個人的靈魂。一個人生活在社會中,首先必須要有“德”。沒有“德”,就將是一個“缺德”之人,不僅可能不被社會所接受,而且也可能成為社會的罪人。學校中的德育,就是要促使學生在“德”的方面健康發展。于丹老師通過對“一碗米的價值”的闡述,比喻一個人、一個孩子的價值的創造。明瞭又深刻。一個孩子的空間大小也因人不同,除了老師和家長要幫助他發現最大的`價值空間,更重要的是教育他自己來認知自己的生命價值。懂得了“一個孩

子在很小的時候能不能擁有快樂的生命,可能比他掌握多少知識更重要。”在學習知識的同時,完成自己的開發。這是大家都企及的一種教育的境界。並嚴肅的指出“我們陪伴孩子成長,不能用一種高高在上的姿態,而是教會孩子在面對挫折,讓孩子獨立去完成自己的發現,去完成自我成長的修復。”一定要遵從孩子的自然成長規律,為培養孩子健全的人格而踏實走好每一步!

“智”是核心,智育是育人的主要途徑。“智”,是指一個人的知識、智力、能力。這是一個人能否在社會上立足、生存與發展主要條件。知識的深淺、能力的強弱是人才的重要標誌。從這個意義上講,傳授知識、開發智力、培養能力的“智育”應該是人才培養和發展的主要途徑。于丹老師剖析了《論語》中的“: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讓我從孩子的身上去感受、注意和發覺這一點。懂得在學習一種知識的同時,掌握它不如喜歡它,喜歡它不如快樂地接受它。俗話説:“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如果一味的讓孩子去死搬的接受知識,並不利於他們的健康成長,相反,久而久之,還會適得其反地厭惡學習。作為家長,特別是作為老師,雖然是傳道、授業、解惑,但也要為孩子的快樂着想,在課堂上或家庭學習中加些帶有孩子感興趣而且結合學習內容的作料,使得孩子能夠有興趣學習並接受新的知識。

“體”是基礎,體育不僅僅是身體健康教育。“體”在

“德智體”中應該是基礎。俗話説,“身體是革命的本錢”。沒有健康的身體,什麼也幹不了,什麼也成不了。再有高尚的道德,再有高深的學問、再有多強的能力,仍將是難以有所作為的,對社會也不可能有多大的作用、多大的意義的。尤其我們的學生現在都還小,正處在身體發育階段,健康成長比什麼都重要。

在“德智體”全面發展中的“體”,不能簡單理解為“身體”。它不僅指身體健康,沒有病,而應該是“身心健康”這樣一個完整的概念。體育,也不是單純指課表上的體育課程,應該是身體素質的鍛鍊和心理素質的培養兩個方面的綜合過程。現在我們的“體育”,往往比較強調身體方面的訓練,比較重視競技成績。學校往往把競賽活動中的成績作為素質教育的成果展示。這種做法,説明對“德智體全面發展”中的“體”缺乏正確的理解。現在我們的學生,不僅身體素質較差,而且各種生活習慣、衞生習慣都沒有很好地養成,健體保健常識非常缺乏,心理素質更是存在許多相當嚴重的問題。在於丹老師的講座中就講了幾個有關孩子因為學習成績不好、學習壓力過大,以及在生活和人際交往等事情中,想不開就產生和發生輕生的傾向及事件的真實事例。使我們更加認識到培養孩子人格和心理素質的重要性,不可掉以輕心。

總之 ,在我認真仔細聆聽了于丹教授的講座,進一步

明瞭:無論在家庭或者學校,家長還是教師,在孩子的教育中,不但要教給孩子文化科學知識,更重要的是對孩子的“禮儀教育”、“挫折教育”、以及“生存教育”,讓每個孩子能健健康康地為自己的將來而學習。“十年樹木,百年樹人”,教育是人類永恆的課題。讓我們為了孩子健康成長,為了下一代的教育共同努力吧!

二〇一五年十二月五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