糯米文學吧

位置:首頁 > 範文 > 幼兒

朗讀者第七期觀後感告別

幼兒2.38W

4月2日,帶着家鄉味道的曹文軒走上了央視第七期《朗讀者》的舞台。以下是小編給大家分享的朗讀者第七期觀後感,希望大家喜歡!

朗讀者第七期觀後感告別

  【1】朗讀者第七期觀後感

“虛擬告別”讓他理解了愛

當主持人董卿在介紹完曹文軒後問道:“《草房子》中的小男孩桑桑和校長桑喬這兩個人物,是你和你父親的原型嗎?”曹文軒回答説:“您完全可以把裏頭的桑桑,看成是一個叫曹文軒的男孩,也可以把那個國小校長桑喬看成是我的父親。”

曹文軒14歲那年生了一種“怪病”,脖子上有一塊腫塊,城裏醫院診斷為不治之症。

“我記得回到家的時候,鄰居二媽問我爸,寶寶的病沒事吧?”曹文軒説,父親本來是個非常強大的人,可是就在那一刻他崩潰了,眼淚“唰”地就流下來,哽咽着説:“二媽,我沒福氣!”從那個時候,曹文軒就以為自己要離開這個世界,此後很長時間,他一直在想象着到時和家人會怎樣告別。

接下來的事情就是,父親揹着他到處求醫。當人們看到父親不停地把他揹出去,又不停地揹回來的時候,“他們想到了,在我父親心中,有比他個人榮譽更重要的一樣東西,就是他兒子的生命。”曹文軒説。

最後父子兩人去了上海,一個老大夫確診這只是淋巴結核,會好起來的,“父親再一次淚流滿面”。這一次的“虛擬告別”,讓曹文軒更深刻地理解了生死,理解了告別,理解了愛。

為求學與父親第一次告別

作為第四代兒童文學作家的代表人物,曹文軒這位帶着水鄉童年記憶的北大教授,有着作家與學者雙重身份,談起家庭對他的影響,他説:“對我一生來講,父親給我打了靈魂的底子,讓我喜歡寫作,讓我能夠寫作的,是我父親。”

曹文軒認為,如果不是父親,大概他也不能到北大讀書。上了北大之後,曹文軒面臨着和故鄉和父親的第一次告別。

“那個時候家裏非常窮,窮到一個隨行的箱子都沒有,然後父親用一塊珍藏了很多年的木材給我做個箱子。”曹文軒在節目説,至今他也不太明白,父親留着這塊木材究竟是幹什麼用的,“我當時就是覺得,父親好像有一種預感,他的兒子有一天會求學上路,他的兒子得有一隻箱子。”

父親後來就請一個木匠,把這塊木材給做了一隻非常非常漂亮的箱子。曹文軒能夠去北大上學,對他的父親來講也是一生的榮耀。“他那個時候唯一一件要做的事情就是,怎麼讓他的兒子非常體面地上路去遠方。”曹文軒説。箱子做成後,父親親自刷的油漆,刷了好幾遍油漆。那箱子裝了他的書本,也裝了一段難以忘懷的人生。

後來,曹文軒離開家鄉去外地求學,那時候他坐在船上,看着父親在岸上對他揮手道別,他的視線漸漸模糊……曹文軒知道,告別無處不在,也不必難過,該難過的只怕是無處告別。

訣別是最讓人無法接受的告別

然而,曹文軒與父親真正的告別,就那樣突然就來了……

1997年11月17日,曹文軒正在家裏看書,他的大妹夫從家鄉鹽城打去一個電話,他在電話裏説,“爸爸心臟病發了,爸爸要跟你説話!”

“我父親就在電話的'那一頭,聲音聽上去並不是很痛苦,但是比較微弱。他説自己會好起來了,勸我不要急着往家趕,繼續寫我的東西。”曹文軒説,父親留給他的最後一句話是:人家都説你家文軒是個大孝子!

當曹文軒收拾完東西正要拉開門出發的時候,電話鈴又響了,他拿起電話,那端是一片哭聲,父親已經走了。

曹文軒至今想不起來自己是乘什麼交通工具回的家。他只記得從鹽城到家鄉的公路已經修得非常平坦了。“這不是分別,是訣別,是分別裏頭最讓人無法接受的告別。其實,這個大自然,在這片天空下,不是山,也不是水,而是滿滿的各種各樣的告別。”曹文軒説,作為一個作家他知道,文學寫了上百年上千年,其實做的就是一篇文章——生離死別。

在得知自己獲得國際安徒生獎的第一時間,曹文軒打電話給鹽城的妹妹,讓他們去鄉下父親的墓前告知一聲。

在節目的最後,曹文軒為遠在天堂的父親朗讀《草房子》片段。他説,小説《草房子》就是在父親去世之後寫的,而且父親就是這部小説裏的主角。

  【2】朗讀者第七期觀後感

告別是一種心情,告別也是一種決定。南飛的大雁是對北方寒冷的告別;秋天的落葉是對炎熱夏的告別;雨季是對乾旱的告別;彩虹是對風雨的告別;山重水複後的柳暗花明是對迷失的告別;“晚風拂柳笛聲殘,夕陽山外山;“海內存知己,天涯若比鄰”是豪邁的告別;每一次的告別,都有一個故事,或激情燃燒,或悽美動人,或驚心動魄。告別不是遺忘,而是轉身,告別不是放棄,而是開始!

一個喜歡孩子的人是心地善良的,一個堅持為孩子寫作的人是內心純淨的。作為兒童文學家,他用精雕細琢的詩化語言撰寫童年,讓優雅的思想內涵啟蒙未來。作為北大中文系教授,他桃李天下,培養了劉震雲、陳建功等一批優秀學生;作為國家中國小語文教材編寫工作的主編之一,他用行動催生着閲讀的成長。曹文軒,中國第一位獲得”國際安徒生獎“,這一具有“兒童文學界的諾貝爾獎”之稱的作家。而他多年創作的根基、引路人是自己的父親。在《朗讀者》,他要講述兒時與父親的回憶、告別家鄉的父親來告慰父親的在天之靈。

曹文軒朗讀《草房子》節選獻給父親。《草房子》一書是曹文軒童年的縮影,父親在他的一生中扮演着十分重要的角色,在這一條幽靜深遠的人生長路上,父愛伴隨着他一步步走向遠方。曹文軒將與父親綿長的回憶一點點記錄在《草房子》當中,用這次朗讀懷念父親。

她是“微博女王”,“時髦孕婦”、“時尚辣媽”。她勇敢的秀出自己的幸福,自信、踏實、快樂寫滿她的笑容。回首青春的過往,從《武林外傳》到《潛伏》,從舞蹈到電影,從福建到北京,一路走來,一路精彩!她將怎樣告別生命中萍水相逢的人?

初來北京求學,是胖姑娘給了姚晨一個棲息之所,讓她在這個大城市中有了一片温暖的天地。這個天地很小,卻是姚晨在北京的一個“家”。她不記得最後一次見胖姑娘是何時,人生中有一些人就是這樣默默不再相見。

姚晨朗讀魯迅《阿長與<山海經>》獻給那些萍水相逢卻給了我們温暖的人。阿長是魯迅家的保姆,她是這個家的一份子,大大咧咧,卻也心細。月嫂魏姐與姚晨朝夕相伴三個月,短短時間,卻讓一個家庭收穫很多温暖。姚晨希望小土豆記住,他的一生會遇到千千萬萬人,而在他出生時便有一個與他毫無血緣關係的人,一直愛着他。

別人都在問“為什麼是我?”的時候,他們在問“為什麼不是我?”作為聯合國創始國和安理會常任理事國之一,中國不僅參加了聯合國從籌劃到成立的全過程,而且在推動聯合國維護世界和平與安全發揮了重要建設性作用,贏得國際社會廣泛讚譽。自1990年以來,中國多次參加聯合國維和行動,累計派出維和軍事人員數萬人次。在執行維和任務過程中,中國軍人也付出了生命的代價。做事拼命、認真是他們的習慣;“絕不放棄為祖國和軍隊去戰鬥的機會”是他們的誓言。又是誰,怎樣用生命中最後37秒,挽回了戰友們的平安?

朗讀嘉賓張國強和六名維和戰士朗讀西蒙諾夫的《等着我吧》,獻給所有維和戰士的家人們。“等着我吧,我會回來的。”這是戰士們對家人,對祖國許下的承諾。在維和戰士的身上,永遠沒有“為什麼是我”,而是抱着為什麼不是我的決心,用血肉之軀保衞着人民安全

很多大家耳熟能詳的音樂劇中文版,像《音樂之聲》《貓》《媽媽咪呀》,幾乎全部都是經由她之手翻譯而來的。程何是一位年輕的譯者。而她翻譯的對象,是近些年逐漸被大家熟悉並喜愛的藝術形式——音樂劇。她被保送清華生物學博士,卻放棄了這條道路。她告別安逸,選擇冒險:音樂劇這條路看不到結局,但“要為心而工作,而不是為生活”。

清華大學生物系畢業的程何,走上了音樂劇譯配的道路。上學時因興趣開始接觸音樂劇,在數學課上她翻譯了第一首歌。但程何還是選擇了生物專業,一年過後,她發現這並不是她想要的。大二,她重拾音樂劇譯配,選擇為夢想奮鬥。音樂劇譯配是程何最開心的一件事,也是她不確定的事,不知道未來在哪裏,但她還在堅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