糯米文學吧

位置:首頁 > 範文 > 幼兒

朗讀者告別觀後感第七期800字

幼兒1.89W

告別是一種心情,告別也是一種決定。南飛的大雁是對北方寒冷的告別。朗讀者第七期告別已經開播,下面小編撰寫了朗讀者告別觀後感,希望大家喜歡!

朗讀者告別觀後感第七期800字

  【1】朗讀者告別觀後感

秋天的落葉是對炎熱夏的告別;雨季是對乾旱的告別;彩虹是對風雨的告別;山重水複後的柳暗花明是對迷失的告別;“晚風拂柳笛聲殘,夕陽山外山;“海內存知己,天涯若比鄰”是豪邁的告別;每一次的告別,都有一個故事,或激情燃燒,或悽美動人,或驚心動魄。告別不是遺忘,而是轉身,告別不是放棄,而是開始!

一個喜歡孩子的人是心地善良的,一個堅持為孩子寫作的人是內心純淨的。作為兒童文學家,他用精雕細琢的詩化語言撰寫童年,讓優雅的思想內涵啟蒙未來。作為北大中文系教授,他桃李天下,培養了劉震雲、陳建功等一批優秀學生;作為國家中國小語文教材編寫工作的主編之一,他用行動催生着閲讀的成長。曹文軒,中國第一位獲得”國際安徒生獎“,這一具有“兒童文學界的諾貝爾獎”之稱的作家。而他多年創作的根基、引路人是自己的父親。在《朗讀者》,他要講述兒時與父親的回憶、告別家鄉的父親來告慰父親的在天之靈。

她是“微博女王”,“時髦孕婦”、“時尚辣媽”。她勇敢的秀出自己的幸福,自信、踏實、快樂寫滿她的.笑容。回首青春的過往,從《武林外傳》到《潛伏》,從舞蹈到電影,從福建到北京,一路走來,一路精彩!她將怎樣告別生命中萍水相逢的人?

別人都在問“為什麼是我?”的時候,他們在問“為什麼不是我?”作為聯合國創始國和安理會常任理事國之一,中國不僅參加了聯合國從籌劃到成立的全過程,而且在推動聯合國維護世界和平與安全發揮了重要建設性作用,贏得國際社會廣泛讚譽。自1990年以來,中國多次參加聯合國維和行動,累計派出維和軍事人員數萬人次。在執行維和任務過程中,中國軍人也付出了生命的代價。做事拼命、認真是他們的習慣;“絕不放棄為祖國和軍隊去戰鬥的機會”是他們的誓言。又是誰,怎樣用生命中最後37秒,挽回了戰友們的平安?

很多大家耳熟能詳的音樂劇中文版,像《音樂之聲》《貓》《媽媽咪呀》,幾乎全部都是經由她之手翻譯而來的。程何是一位年輕的譯者。而她翻譯的對象,是近些年逐漸被大家熟悉並喜愛的藝術形式——音樂劇。她被保送清華生物學博士,卻放棄了這條道路。她告別安逸,選擇冒險:音樂劇這條路看不到結局,但“要為心而工作,而不是為生活”。

時代裹挾着一顆不老的心靈,困苦折不斷夢想的翅膀。歷經苦難後的永不言敗是他的個性,樂觀、風趣、激情、睿智,令人感佩。風雨後的一唱三歎,騰挪跌宕中的沁人心脾,他的《組織部來了個年輕人》,吶喊着《青春萬歲》;他經歷了偉大也咀嚼了渺小,品透了《一輩子的活法》,八十多歲《這邊風景》依然獨好,他就是文化部原部長,著名作家王蒙。

告別北京,告別新疆,再告別妻子,79歲的王蒙回頭打量39歲的自己,也讓他思考在新疆度過的16年時光。他覺得今天的作家王蒙與那16年大有淵源。“維族人有句極端的話:‘人生在世,除了死亡以外,其它都是塔瑪霞兒(玩耍)!’”他説,“這樣的人生態度,對我影響深遠。”

李立羣是受到戲劇文藝青年們頂禮膜拜的大師,會説相聲、能演小品,電影電視拍了無數。他是活躍在熒屏上的不挑戲、不等戲的拼命三郎,也是在西餐廳做過表演秀的影帝,他説“酸甜苦辣都是享受人生”,面對告別,他又會與我們分享怎樣的人生態度呢?

  【2】朗讀者告別觀後感

我們最終都要遠行,最終都要與稚嫩的自己告別,告別是通向成長的苦行之路。

——題記

人的一生,總是在經歷“遇見”和“告別”,這是我們成長必經的道路。觀看第七期《朗讀者》之《告別》,隨着董卿的引導,分享了姚晨、曹文軒、王蒙等嘉賓有關“告別”的人生故事,回想自己48年的成長路程,無數次的“告別”成就了自己的成長。

“離家與父母的告別,畢業與老師同學的告別,分手與戀人的告別,轉身與陌生人的告別……這是生離。”告別是一種心情,告別也是一種心態。在我童年的記憶裏,有着太多太多的告別。1980年,奶奶搬到了老家居住,每個週末是我們全家重逢的時刻,姐弟聚在一起,歡呼雀躍,睡着奶奶早已晾曬的棉被,吃着奶奶烤好的饃幹、炸好的燎豆,聽着奶奶總也説不完的故事,偶爾還可以到田地裏撒個歡,每個週末於我們姐弟而言不亞於過節。然,相聚的時刻總是那麼短暫,週日的告別是那樣不忍,奶奶踮着小腳送了一程又一程,“騎車看着路、躲着車”“在學校好生學習、別餓着”……奶奶一邊叮嚀我們大的,一邊還要緊緊地護着小弟,稍一放鬆,小弟就像脱韁了的野馬,邊跑邊嚷,吵着鬧着要跟我們回去,有時走出村子好遠,耳邊還回蕩着小弟的哭聲。面對告別,我想説:如果有個大house,我們再也不分離。

2013年,單位決定對基層勞資員、材料員進行崗位交流,我與供事了23年之久的青稞進行告別。記得那段時間,她每天忙碌地收拾物品、整理資料、進行交接,我則默默地觀望,沒有挽留、沒有勸説,更多的是遙祝和不捨。在告別前兩天,聽説此事的老媽在電話中與青稞聊了很久,那情形比我還不捨,那是因為在家人心裏,早已把青稞視為我生活中的姐妹、工作中的夥伴、情感中的知己。那次告別,非但沒有疏離我們的感情,反倒促進了我們的工作,我倆由原來的合作關係轉變為現在的同行,工作上越來越多的交集讓我們相互促進、相互激勵,用同事的話説“崗位調整讓基層宣傳報道盛開姊妹花”。面對告別,我想説:讓我們永遠記住彼此,並懷着驕傲,相互注視。

2016年,兒子高中畢業考入天津大學,此時的我更能體會到奶奶當時踮着小腳與我們告別的滋味。開學之初,我和老公、小妹送兒子入學,報名、辦卡、領鑰匙、看宿舍、參加家長會……辦完各種事宜已近傍晚,兒子一個勁地催促我們趁天亮儘早返回,第一次離家獨處的兒子面對告別不知心情如何。春節過後,兒子返校,我和老公送至小區門口,本想陪兒子説會兒話,不料兒子一個勁地我們回去,面對告別,我眼睛濕潤了。看着兒子拉着行李箱漸行漸遠的背影,我想起龍應台《目送》中的話:我慢慢、慢慢地瞭解到,所謂父女母子一場,只不過意味着,你和他的緣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斷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漸行漸遠。你站立在小路的這一端,看着他逐漸消失在小路轉彎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默默告訴你:不必追。 面對告別, 我看到了兒子的成熟和成長。

“親人、愛人、友人離世的告別,這是訣別。”生是偶然,死是必然,每個人的生命中,都會面對與至親的生死離別。清明時節,讓我想起離我而去的奶奶、婆婆。同事常説我是個女漢子,遇到再大的事情很少見我流眼淚,我也覺得自己心硬、近乎冷血,可面對與至親的生離死別,我才知道自己是個淚點特別低的小女人。2010年的農曆10月15日,最愛我的奶奶永遠離開了我們,我永遠記得那場大雪,雪花那樣大、天氣那樣冷,當我聽到奶奶去世的消息後,我泣不成聲,在趕回老家的路途中,不是引來乘客一樣的眼光,奶奶出殯時,我更是嚎啕大哭。在我的記憶裏,我們姐弟四人從小到大屬我最讓奶奶操心,面對告別,奶奶再不會回頭與招呼,再不出聲音,温柔的與慈祥的。

2015年7月12日,丈夫失去了最愛的媽媽、我的婆婆,那段時間,丈夫面容消瘦、白了頭髮,常唸叨婆婆沒給他這當兒子的孝順的機會,別人家為給老人治病外債高築,而我的婆婆,在住院四天時間內便撒手人寰。娘沒了,家邊沒了,婆婆的去世,讓昔日的大家庭失去了温暖和親情,就連倆孩子(兒子和小侄女)相聚的次數也越來越少了。節目當中,曹文軒與父親的告別再次讓我想起我的婆婆,丈夫與婆婆的告別又何嘗不是心中最大的遺憾呢?!告別,是結束也是開始,是痛苦也是希望,一家人好好活着也算是對婆婆最好的告慰。

南飛的大雁告別北方的寒冷是為了生存;秋天的落葉告別炎熱夏天是為了孕育;雨季告別乾旱是為了生機;鳳凰涅盤也是一種告別,那是為了重生……“晚風拂柳笛聲殘,夕陽山外山”“海內存知己,天涯若比鄰”,每一次告別的背後都有一個故事,或激情感人,或悽美動人,或驚心動魄。告別不是遺忘、不是流逝,更不是放棄,而是轉身,是為了更好的開始!面對告別的最好態度就是好好告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