糯米文學吧

位置:首頁 > 範文 > 幼兒

朗讀者第七期觀後感600字

幼兒1.23W

告別,是通向成長的苦行之旅,山盟雖在,錦書難託。朗讀的人一個接一個,敍述者他們的告別。下面是yjbys小編為大家帶來的朗讀者第七期觀後感,歡迎閲讀。

朗讀者第七期觀後感600字

  【1】朗讀者第七期觀後感600字

如今,在“央視一姐”的頭銜之外,她又被賦予了“才女”和“網紅主持人”等新標籤。

變化:當製作人獨處的時間幾乎沒有

做了製作人後,董卿坦言生活發生了很大改變。她有個習慣,手機從不帶進卧室。可最近這個多年的習慣被打破了,她需要通過手機和很多人保持聯繫,獨處的時間也幾乎沒有了。

3月,董卿第一次跟央視導演劉欣提起《朗讀者》的節目創意,當時她就提出“高而不冷”的觀點。節目播出後引發的熱度超出了董卿的預料。她預期的受眾羣是50後、60後、70後和80後,讓她沒想到的是90後和00後成了《朗讀者》的主力觀眾。《朗讀者》第一期播出後的兩天內,自媒體上與之相關的超十萬閲讀量的文章已經數不過來。第一期節目嘉賓濮存昕讀的《宗月大師》出自《老舍散文》,節目播出後這本書上了微博熱搜榜單。有些此前拒絕過節目組邀約的嘉賓如今也改變心意了。

在策劃階段,董卿請來很多人,同行白巖鬆、作家劉震雲和導演陸川都在她的名單裏,她當時就像祥林嫂一樣見誰就説。那時候她每天睡眠不足,凌晨4點睡早上8點起,總是睡不着:“我緊張。醒來一睜開眼就想節目的事,想着嘉賓、讀本、故事、後期……第一次錄製的時候,我還是害怕得跟導演説我上不了台了,覺得自己好像已經沒有力氣再説話了。”

“要麼在台上主持,要麼在台下為台上的主持做準備。”這是董卿一直以來的工作狀態。籌備《朗讀者》一年裏,台下的工作她通常是和團隊一起完成的。此前她惟一的身份是主持人,台下的工作她都自己在家裏完成。春晚直播前,她一個人待在書房,想象着全國觀眾就在她的面前,“親愛的觀眾朋友們”她開始大聲練習,“音量之大,估計樓上樓下的鄰居都早於觀眾聽到了我的串聯詞。”董卿説:“這些話在我嘴巴里滾了上百遍,上台才有那個底氣。”

不錄節目的時候,早上10點到晚上10點董卿一定在辦公室,讓工作人員能找到她。選讀本她要求所有導演必須在會議上大聲朗讀篩選出的文章,兩分鐘後在座的人可以隨意打斷,如果大部分人覺得聽不下去,這篇文章就被淘汰。

董卿淚點很低。有一天晚上她翻開《朗讀者》嘉賓斯琴高娃的讀本,想到了作家張潔寫的《世界上最疼我的那個人去了》一書,她花了半個小時翻看了書裏的幾個章節,“哎呀就不行了,哭得稀里嘩啦的,整個人都不好了。”那天夜裏她熬到四點才睡覺,第二天錄製,九點她起牀化粧,化粧師嚇壞了,“臉沒法看了,眼睛腫得睜不開了。”後來她跟同事説:“如果這個人物是想打動情點,但我丁點反應都沒有,那肯定是有問題的。”

演員趙文瑄只在電視上見過董卿,印象比較深的是董卿和劉謙搭檔的魔術節目。錄製當天,他第一次見董卿,他跟董卿聊大咪(他的貓)帶給他的改變,“不知道怎麼搞得,就哽咽了。”他説自己以前參加電視節目,也不是沒有主持人想要讓他談傷感話題,但他總是刻意迴避太過洶湧的感情流露,那天當董卿坐在他對面時,他打開了情感閥門。

有些觀眾奇怪的是,《朗讀者》為何不打嘉賓朗讀篇章的字幕。這也是董卿的提議,“當時有人提議在嘉賓朗讀時打字幕,我嚴詞拒絕。我説一定要把讀本展現在屏幕上,用一種特殊的包裝方式,讓觀眾能一行行讀下來,讓他們變相閲讀。”

轉身:自認前20年使命已經完成

董卿1994年進入主持行業,當時浙江電視台招聘主持人,她被錄取。兩年後在父母的建議下,她通過考試,成為上海東方電視台的主持。1996年央視春晚在上海開設分會場,當時董卿負責場務工作,那是她和春晚的第一次近距離接觸。2002年董卿入央視,2004年倪萍退出春晚,最終央視選擇了董卿出鏡春晚。

這些年觀眾習慣了各種晚會上的董卿,她也習慣了這樣的自己。2012年是董卿到央視整十年,她覺得該是時候改變了。一年後她選擇暫時離開,去美國南加州大學做了一年的訪問學者。回國後,開始《朗讀者》的籌備。

“你為什麼要做《朗讀者》?你做主持人駕輕就熟,所謂的行業地位也擺在那了。”周圍有人不理解,包括她一直以來最忠實的觀眾——她的父母。“我前20年的使命已經完成了,在這些綜藝節目中,我用燦爛的笑容,得體的語言,甚至是美好的服飾喚起了大家的一些記憶,給大家留下了美好的感受。可那已經結束了。”董卿説,她知道是時候開始下一個階段了:“再過10年,我可能更自信了,自信到我做一個節目可以什麼形式都不要,就是架一台機器在院子裏,放一本書在那兒,沒有舞台,沒有燈光,沒有音樂,安安靜靜地説文字裏的故事。”

  【2】朗讀者第七期觀後感600字

母親的恩情

唐朝有個詩人,名叫孟郊。有一次,他要出遠門了,母親忙着給他縫補衣裳。夜深了,母親還在油燈下一針針一線線地縫着。她想,孩兒這次外出,還不知道什麼時候才能回來……

第二天清早,母親把孟郊送到村外。她望着兒子説:“郊兒,你可要早點兒回來呀!”孟郊聽了不住地點頭。他看到母親的頭上又多了幾根白髮,眼睛濕潤了。

太陽出來了,路邊的小草更顯得生機勃勃。孟郊撫摸着身上的衣服,注視着那又細又密的針腳,心裏想,母親的慈愛,不就像這春天裏太陽的光輝嗎?沐浴着陽光的小草,無論怎樣都報答不了太陽的恩情啊!

慈母手中線,

遊子身上衣。

臨行密密縫,

意恐遲遲歸。

誰言寸草心,

報得三春暉!

母親的恩情孟郊永遠銘記在心,就在他50歲那年,寫成了這首著名的小詩《遊子吟》。

最動聽,最感人

A B C D E F

“為你讀文”四月主題預告

雲中誰寄錦書來?

“欲寄彩箋兼尺素,山長水闊知何處”的悵惘,多麼浪漫,多麼真摯!

曾經有哪些書信讓你潸然淚下,哪些書信讓你開懷大笑?

哪些書信讓你牽腸掛肚,哪些書信讓你不忘初心?

讓我們一起用誦讀和墨香,來暢讀心聲、感悟真情,

四月主題“讀信:雲中誰寄錦書來”,期待您的參與!

無論您是誰,無論您在哪裏,只要您熱愛朗誦,熱愛文學,

就是我們要等的人!

這裏不僅能滿足您一展才藝的心願,

更有機會成為《語文週報》的特邀朗讀嘉賓,

您的好聲音會被加載成二維碼,

隨着我們的報紙走遍全國各地,

在每一塊大地上播撒下愛與美的種子!

您只需錄好音頻,

  【3】朗讀者第七期觀後感600字

告別,是通向成長的苦行之旅,山盟雖在,錦書難託。朗讀的人一個接一個,敍述者他們的告別。。。。

這一期的《朗讀者》又是一磅重重的催淚彈。一直以硬漢形象示人的張國強在一上台還未開始朗讀就已經情緒失控了,維和部隊的兒子是國家的兒子也是一個家庭的兒子啊!

這一期,我也欽佩於清華北大的高材生,他們告別了自己的專業,承受着巨大的壓力和看不到未來的重度焦慮,勇敢的選擇了自己熱愛的事業,並一絲不苟的精雕細琢着自己的每一部藝術品。程禾和劉陽用朗讀和歌劇相結合的形式演繹了一個有着堅定信仰的堂吉訶德。

清明時節,用這個主題,不知道喚起了多少人的思念。

有的人,思念的也許是已故的至親摯友。

有的人,思念的也許是早已失去聯絡的曾經幫助過自己的萍水相逢的人。

有的人,思念的也許是那片曾經揮灑過汗水的故土。

有的人,思念的也許是那段悄然流逝卻又難以忘懷的時光。

人的一生,總是充滿了各種各樣的告別。

告別一個不夠好的自己,告別一段不夠舒適的感情,告別一個束縛自己的環境,告別一個將錯就錯的選擇,這樣的告別,有時候需要承受很大的痛苦和壓力,需要有很大的勇氣和動力,做出這樣告別,不容易,但是,跨過去了也許就是一個新的開始,新的平台,新的出發點。

而有的告別,卻是不可挽回的訣別。既然知道會不可挽回,那就在還擁有的時候好好對待,不要在失去時後悔莫及。

送給我也送給你,好好生活,讓每一次告別都不留有遺憾,做到這個很難又很容易。

告別,總是會有些許悲傷的情愫在裏面。只能説,為了將來不後悔,我們要珍惜當下,好好對待自己,對待親人,對待身邊的每一個人。

  【4】朗讀者第七期觀後感600字

南飛的大雁是對北方寒冷的告別;

秋天的落葉是對炎熱夏季的告別;

雨季是對乾旱的告別;

彩虹是對風雨的告別。

每一次的告別,都有一個故事。

海子説:“我們最終都要遠行,最終都要與稚嫩的自己告別,告別是通向成長的苦行之路。”“山盟雖在,錦書難託。”這是陸游和唐婉之間痛徹心扉的告別。“我和誰都不爭,和誰爭我都不屑。我的雙手烤着生命之火取暖,火萎了,我也準備走了。”這是楊絳先生平靜超然地和這個世界告別。第七期的《朗讀者》以“告別”為主題。告別是一種心情,告別是一種決定。揮一揮手,走向遠方,記住那些陪伴過的人,那些美好的過往……

姚晨初來北京求學,到了一家影樓,是胖姑娘給了姚晨一個棲息之所,胖姑娘的住處在六環以外,一個好多人的大雜院,讓她在這個大城市中有了一片温暖的天地。這個天地很小,卻是姚晨在北京的一個“家”。她不記得最後一次見胖姑娘是何時,人生中有一些人就是這樣默默不再相見。

姚晨朗讀魯迅《阿長與<山海經>》獻給那些萍水相逢卻給了我們温暖的人。阿長是魯迅家的保姆,她是這個家的一份子,大大咧咧,卻也心細。月嫂魏姐與姚晨朝夕相伴三個月,短短時間,卻讓一個家庭收穫很多温暖。姚晨希望小土豆記住,他的一生會遇到千千萬萬人,而在他出生時便有一個與他毫無血緣關係的人,一直愛着他。

余光中先生説過;“一個幸福的譯者,就是翻譯的'人,他得以和弘美的靈魂朝夕相對,按其脈搏、聽其心跳。”清華大學生物系畢業的程何,走上了音樂劇譯配的道路。上學時因興趣開始接觸音樂劇,在數學課上她翻譯了第一首歌。但程何還是選擇了生物專業,一年過後,她發現這並不是她想要的。大二,她重拾音樂劇譯配,選擇為夢想奮鬥。音樂劇譯配是程何最開心的一件事,也是她不確定的事,不知道未來在哪裏,但她還在堅持。

程何朗讀塞萬提斯小説《堂吉訶德》節選,劉陽高歌《我,堂吉訶德》中的歌曲《不會成真的夢》獻給同樣是譯者的羅穎珊。“追夢,不能實現的夢;忍受,難以承受的痛……”為夢想窮盡一生追尋,待到長眠時分,心亦能安寧。他們是為音樂劇而生的“瘋子”,他們有一個共同點,那就是敢以此生,去求索遙不可及的夢想。

曹文軒第一次與父親告別是在他來北京大學唸書前。父親為了讓他體面地去上學,將一塊珍藏許久的木材拿出來,為曹文軒打造了一個隨行箱子,父親親自刷了幾遍油漆。那個箱子裝滿了書本,裝載了曹文軒難以忘懷的人生。最後與父親的告別,是曹文軒心中的遺憾,好好活着是他對父親最好的告慰。

曹文軒朗讀《草房子》節選獻給父親。《草房子》一書是曹文軒童年的縮影,父親在他的一生中扮演着十分重要的角色,在這一條幽靜深遠的人生長路上,父愛伴隨着他一步步走向遠方。曹文軒將與父親綿長的回憶一點點記錄在《草房子》當中,用這次朗讀懷念父親。

李立羣在台灣戲劇屆被人們稱為是骨灰級的演員,而二十念前他來到北京成為活躍在熒屏上的一位不等戲不挑戲的一位拼命三郎,他所出演的人物包羅萬象,在他描摹世間百態的戲劇人生背後是同樣豐富精彩的人生。台北、母親、北京是他記憶的關鍵詞,面對兩段生命中無可迴避的告別,告別故鄉、告別至親他都選擇了平靜的感恩。他把人生珍視為一個演員的庫藏記憶。

李立羣朗讀老舍先生的《我的理想家庭》獻給母親。北平的家,一兒一女,愜意的生活在老舍先生筆下被描繪得栩栩如生。李立羣的母親告別故鄉北京已多年,李立羣多次邀請母親重回北京,但她始終不願,只願銘記心中刻畫出的故鄉。在母親的心裏,故鄉依舊是紅牆綠瓦的樣子。

“為了國家和軍隊的榮譽,甘願流血,甚至犧牲。”維和任務中危險無處不在,軍人的使命,為國爭光的榮譽感驅使維和部隊的戰士們義無反顧前往最危險的地帶,進行維和任務。申亮亮便是其中一員,離開祖國前往馬裏,沒有人能想到他無法再回家,這次的離開便是他最後一次與家人的告別。朗讀嘉賓張國強現場為維和英雄的故事落淚,一度情緒失控。在電視中張國強演繹了許多軍人角色,那份使命感,他深有體會。跨越時差,在離家萬里的地方,有這麼一羣維和英雄們在守護着祖國的平安。

朗讀嘉賓張國強和六名維和戰士朗讀西蒙諾夫的《等着我吧》,獻給所有維和戰士的家人們。“等着我吧,我會回來的。”這是戰士們對家人,對祖國許下的承諾。在維和戰士的身上,永遠沒有“為什麼是我”,而是抱着為什麼不是我的決心,用血肉之軀保衞着人民安全。

有一種告別是背井離鄉,王蒙人生中幾次告別養育自己的土地。帶着妻子孩子從北京離開前往新疆,16年後,他又從新疆離開返回北京。在新疆的生活,給王蒙留下太多,他親眼看到這片美麗的土地,看到維族人民的生活方式。告別讓王蒙見識到更多的風景。

王蒙朗讀自己所著小説《明年我將衰老》選段獻給妻子和三個孩子。告別雖然有酸楚,但也在豐富着生活。王蒙將青春揮灑在新疆,告別新疆後他一直在想念那片土地。年歲已大,但心卻不老,在王蒙的朗讀中、文字中,是他對生活的理解,是人生不悔的信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