糯米文學吧

位置:首頁 > 範文 > 語錄名言

人生的智慧讀後感(4篇)

品味完一本名著後,大家對人生或者事物一定產生了許多感想,是時候寫一篇讀後感好好記錄一下了。可是讀後感怎麼寫才合適呢?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人生的智慧讀後感,供大家參考借鑑,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人生的智慧讀後感(4篇)

人生的智慧讀後感1

這是一本幸福人生的哲學入門書,我讀了一半,反覆回頭看,邊讀邊後悔,後悔怎麼不早早讀這本書。悔之晚矣,悔之晚矣!翻開封面,才知道這本書是中北大學人文社會科學學院外語系王晉華教授翻譯的。王教授是著名翻譯家,碩士生導師,長期從事英美文學研究與翻譯工作。

作者叔本華是德國著名哲學家。他在書中講到人們命運最根本的差別可以歸納為以下三類:

1.一個人的自身,即在最廣泛的意義上屬於人的個性的東西,包括人的健康,力量,外貌,脾性,道德品格,智力和所受的教育。

2.一個人所擁有的身外之物:財產以及其他的各種佔有物。

3.一個人在他人心目中的地位:這可以理解為,一個人在他周圍人眼中所呈現的樣子,或者更確切地説,別人是如何看他的。別人的看法主要體現在對他所持有的榮譽,職位和名望方面的看法。

顯然一個人的自身最重要,現實中我們卻往往迷失在身外之物中。我本人就有切身體會,我們從自身得到的幸福遠大於從外界獲得的幸福。與其羨慕別人,不如好好做自己,愛自己。可悲的是,現實中許多人具有奮不顧身的獻身精神,為了功名利祿,不惜一切,不珍惜自己的身體,不惜以身試法,甚至是珍貴的生命也可以不要。正如書中所寫,歷代的智者總是講着同樣的事情,而構成歷代社會絕大多數的愚人們也是做着一樣的事情,做着與智者們恰為相反的事情,而且,這種情形仍將持續下去。正如伏爾泰所説的:“在我們離世時我們會發現這個世界仍然像我們剛到來時一樣的愚蠢和邪惡。”

最高級的,最為豐富和持久的快樂是那些精神思想上的快樂。儘管年輕時我們對這一點缺乏足夠的認識:心理上的愉悦主要是來自精神思想的力量。從這裏我們可以清楚地看出,我們的幸福在很大程度上取決於我們自身,取決於我們的個性,而命運或運氣則往往只是用來指我們的擁有物,或是指我們的榮譽。這一意義上的命運是可以得到改進的,可要是我們的內在豐富的話,我們也就不會太去要求好運了。

一個恬靜快樂的性情,健康的體魄,樂觀的心態,清晰、活躍的智力,能夠洞察事場的頭腦,温和、節制有度的意欲,由此帶來的良心上的安寧——所有這些品質都是職位和財富無法給予,無法替代的。一個人的自身,在他獨處時所陪伴他的東西,別人誰也不能給予也不能奪走的東西,顯然對他有着至為重要的意義,其重要性遠遠超過他所擁有的財富和他在世人眼中的形象。一個精神豐富的人在獨處時,可以沉浸在自己的思想和想象中而自得其樂;可對於一個毫無想象力的笨蛋來説,不斷的社交、宴會、看戲、遠遊以及各種娛樂活動,都無法排遣掉他的無聊。一個善良、脾性温和的人在困境中也能感到快樂,而一個貪婪、生性邪惡和嫉妒的人,即使他是世界上最富有的人,也會常常鬱鬱不樂的。對於一個常能從自己卓越個性和非凡頭腦中得到愉悦的人來説,那些普通大眾所追求的快樂和消遣大部分都是多餘的,在他看來,甚至是麻煩和累贅。為此,賀拉斯在談到自己時説:象牙,大理石,圖畫,雕像,紫衣,銀盆,很多人視它們為必不可少,但有的人卻不為這些東西煩心。

蘇格拉底看到街市上擺着售賣的各種各樣奢侈品時,禁不住大聲説道:“世界上我不需要的物品可真不少啊!”

亞里士多德説,幸福看起來就在於有閒暇。蘇格拉底稱讚閒暇是一個人最美好的擁有物。

叔本華在書中所講的哲學道理,我反覆讀,已不知多少遍,日後還要細品。王晉華教授翻譯得好,我感覺到中西文化的交融。推薦大家有時間也讀一下,開卷有益。

叔本華在書中也有種族歧視,對下層勞動人民的歧視,這個我不認同。人類之所以為高級動物,我認為恰恰是高級在不歧視同類,不歧視下層勞動人民,互相尊重、包容。

人生的智慧讀後感2

讀完書看完附錄,和那麼多偉大的人物一樣,我也被叔本華深深吸引。確實,就像尼采説的,叔本華是為自己而寫,文字不矯揉造作、不似是而非,非常的堅定、自信。本書,讓我對哲學也產生了興趣。

直接行動就是在噹噹網上訂購了“尼采、柏拉圖”,和哲學搭上夥之後,反觀之前的讀物,覺得層次太過低劣,接收到的知識不知經歷了多少個“消化腸道”,搞不清是第幾手了。當真正閲讀名著時,會發現,很多我認為新鮮的論斷有可能是好幾個世紀之前的產物。在19世紀叔本華的書中,發現很多現下都非常“時髦”的觀點,如同新瓶裝舊酒,可見我的孤陋寡聞。

1、對待現在、過去和未來的態度

很多心靈導師都告誡人們要“活在當下”,其實在19世紀叔本華便認為“現在“尤其珍貴。他花了很長一段論述來説明過去、現在和未來對人們的影響,並明確表示“現在才是唯一真實和確切的;相比之下,將來的發展幾乎總是與我們的設想有所不同,甚至過去也與我們對過去的回想有所出入”,以及把握現在的重要性“由於懊惱過去和操勞將來,我們拒絕美好的現在時光或者任意地糟蹋它,這可是徹頭徹尾的愚蠢做法”。賣瘋了的暢銷書《當下的力量》無非也就是圍繞這些理念。

2、關於人自身幸福

“人的`最大成功在於內心的寧靜和人際關係的和諧“因為看到某名家的這句話,我不遠千里去北京參加她的工作坊。而這裏,叔本華對於人自身幸福的論述更加的的精準。他説“人的內在擁有對於人的幸福才是最關鍵的。財富除了能滿足人的真正、自然的需求以外,對於我們的真正幸福沒有多大影響。”成功和幸福,研究的人太多,説法也很多,但是這幾句話,簡明扼要的表明了幸福的屬性,幸福無關乎他人和財富,僅僅關乎自身。這個理念,是不是也能從目前林林總總的心靈雞湯類書籍中看到它的影子?

3、關於世界的看法

大學時候某老師曾經説過這樣一句話,令我深深崇拜“你看世界簡單,世界便待你簡單“,叔本華説“同一樣外在的事物和同一樣的境遇,對於我們每一個人的影響都不盡相同,處在同一樣環境的每個人,都生活在不同的世界中。每個人到底生活於何樣的世界,首先取決於這個人對這個世界的理解。”事物對人的影響,取決於人對事物的認知,這和心理學的情緒ABC理論有異曲同工之妙;或許應該説情緒ABC理論從這個觀點中吸取了養分。

4、關於變化、關於夢、關於別人的看法、關於社交

“只有轉換變化才是永恆的”

“人的內在衝動不知不覺地受到了我們睡夢的指引,這些夢帶着預示的內容”雖然弗洛伊德説自己沒有受到過叔本華的影響,真是這樣嗎?夢的解析,意識和性在叔本華的書中都是有論述的,而且就像這段對夢的描述一樣,都相當之精闢。

“我們可以把那些瑣碎的、每時每刻煩擾我們的小小不幸視為存心給我們做練習和鍛鍊之用,這樣我們就不至於在安逸中失去了忍受巨大不幸的能力。”這種觀點是不是比“心靈雞湯”更為實用?

“如果我們真的擁有這方面的素質和長處,那我們並不會想到故意去顯示、炫耀它—想到我們的這一份擁有,我們就已經心滿意足了。”這就是“曬幸福,分得快“的哲學原理。

“要麼孤獨,要麼庸俗。一個人對社會交往的熱衷程度大致上與他的精神思想價值成反比。”所以獨處是有所成就的重要因素,有人説當今中國“無大師”估計就是不夠孤獨,嵇康、阮籍、陶淵明這些真正的隱士,才能創造出一流的作品。

總之,在現代心靈雞湯類書籍中看到的某些直指內心的“真理”,在朋友圈瘋狂轉發的“時髦論點”以及很多著名的心理學理論觀點,在本書中都可見端倪,且更為簡練、精闢,不愧為《人生的智慧》。

人生的智慧讀後感3

叔本華認為世界是人的意志所反映的表象,因此在本書中,始終強調人的自身屬性對人生幸福度的決定性作用。

《人生的智慧》開篇立論,人的自身及健康、力量、外貌、氣質、道德、智力、審美等個性因素根本而直接的決定幸福與否。

快樂或痛苦,首先是人的感情意欲和思想的產物,一個具有樂觀陽光氣質的人,能夠在任何條件下尋覓到快樂與滿足。一個氣質悲觀憂鬱的人。任何外在的美好事物都無法打動它,就像是陽光照不進黑暗森林。

一個貪得無厭的人,沒有快樂也沒有痛苦,因為它是麻木逐利的,快樂或痛苦,對他的心靈激不起任何漣漪,掀不起任何波瀾,毫無意義。

隨後指出,對於絕大多數普通人,其自身因素對命運與幸福的影響較小,其擁有或佔有的身外之物或期在他人心中的身份和地位決定了其幸福,作者把這類人比作毫無思想感情的機器,並通過對比指出,依賴外部因素的快樂是低級趣味,只有發自內心的快樂才是高級趣味。

同時又指出,對於普通人難以真正享受發自內心的快樂,其人生就如同一台中,在痛苦和無聊之間來回擺動,慾望得到滿足則無聊,慾望不能滿足就痛苦。而更有諸多人同時陷於痛苦和無聊之中,淪於無法滿足遠超自己能力的願望的失望中,無所事事,卻不懂節慾,並從內心尋找快樂。

總之,痛苦和無聊是幸福快樂的兩大死敵。

《人生的智慧》強調個人的清心寡慾,修身養性,着重心靈的態度和看待世界的角度,類似於孟子的“萬物皆備於我”。

叔本華沒有為絕大多數人提供改變世界和改變自己的方法,而是提供改變自己與世界關係的方法。當普通人領悟自我與世界相互獨立自我,不為世界而活,而是為自己而活活成自己的樣子的時候,就多了一條路:簡單的快樂,社會價值觀由成功轉向成為“人”自己。

當我們把這套理論訴諸現實時,有一種錯覺,就是站在當代中國社會的狹隘立場上,主觀臆斷地以為這就是在描述西方社會與中國社會之間的差距:當西方社會龐大而穩定的中產階級不必攀比世俗成功而是追求內心的幸福意義活成自我、平民甚至無產階級也能在社會福利的廕庇下免於掙扎而是簡單而快樂地低慾望生活着的時候,中國社會廣大的“打工人”卻在殘酷的內部傾軋中受到物質、慾望、攀比、競爭的多重夾擊而活得痛苦不已——很多人從這本書中對中國社會和個人意義產生了悲觀感——這就是管中窺豹甚至強詞奪理了。

這些理論,反映的根本就不是影射不同社會的差距,而是具有超前性的跨時代預言、驗證、反思、借鑑價值。

看似是中國社會與西方社會之間差距的表象,實質是時代與時間的問題。現在的中國社會所暴露出的種種弊病,恰恰也是叔本華那個時代的西方社會的頑疾。

中國現在處於資本積累和起步上升階段,叔本華那個時候又何嘗不是如此?西方現在處於高度發達即將甚至可以向共產主義發展的階段,中國的未來又何嘗不是如此?中國人現在很難做到自我的幸福,叔本華那個時代的西方人又何嘗不是如此?西方人現在可以做到內心幸福安然,中國人的未來又何嘗不是如此?

叔本華在書中隱隱約約地對比了這兩種生存狀態和生活境界,並不是辛辣地對比諷刺發達地區和欠發達地區,而是看透了當下的時代而預言未來的時代。

中國人不應該在讀罷此書後倍感消沉,而應該意識到叔本華的理論猶如一座發展時間線的標杆里程碑,站在上帝視角普適於任何文明,只不過走得快的西方文明先驗證了預言,走得慢的中國今天也走到了這座里程碑旁並在叔本華理論和西方實踐經驗的結合指引下,對前途有所瞭解,並朝着那個歸宿調整心態、樹立信心、保持樂觀,在未來也能實現每個人的或心靈解放、或低欲幸福——精神文明要跟上物質文明的腳步並走在物質文明的前面,讓不同階層的人都找到價值的棲息、意義的歸宿。

人生的智慧讀後感4

第一章,將人生劃分為三個部分,(1)人的自身;(2)人所能控制的財產;(3)人所展示於外的形象,也即他人的看法。人生的幸福最重要的在於第一點,人自身內在的素質。擁有不同內在素質的人看待對於同一客觀事物的角度與內涵就不同,由此人幸福與否關鍵在於主觀意識。

第二章,人類幸福的兩個死敵是無聊和痛苦。痛苦是由於外在的匱乏所造成的;無聊是由於內在的空虛所造成的,因此無聊也一般是生活富裕、安定的人所面臨的,因為他們不需要被生活匱乏所苦惱,但內在素質不豐富的人容易感到無聊,從而需要尋求外部刺激來排解無聊。人之一生都在追求閒暇時刻,只有在閒暇之時能夠享受到自我意識與自由,而除閒暇之外,人的一生都在忙碌與勞作中度過,所以不要為了掙錢而放棄了閒暇,這是本末倒置。產生快樂的有三種生理能力,(1)滿足機體帶來產生的快樂,比如吃飽、休息;(2)發揮肌肉力量帶來的快樂,比如運動;(3)施展感覺方面帶來的快樂,包括閲讀、觀察、寫作、學習、冥想等。而第三層次由感覺帶來的快樂是最幸福與長久的。

第三章,不要揮霍財產,學會儲備財產,保護財產。

第四章,對幸福至關重要的是平和心境與獨立自主,要減低對待別人意見的敏感度,否則只能成為別人看法和意見的奴隸。別人對我們的看法只有在他們的看法影響到他們對待我們的行為的時候,才會對我們產生直接影響。因為人是生活在羣體社會之中,需要與其他人進行合作,而他人對我們的看法決定了他們對待我們的態度,從而決定了他們是否會與我們展開合作。由此,在前述這個角度上,看重他人的看法本質上仍是從自我出發。所以,如果因為過分奴性地看重他人的看法,而放棄了自我則本末倒置。(我們喜愛比人的敬重並非因為敬重本身,而只是因為人們的敬重給我們的好處。)

第五章,(1)對待自己的態度,學會獨處,享受獨處,每一天都是獨立的一生;勤於反省;知足常樂,不要有太多的慾望,人生的幸福在於沒有痛苦,而不是獲得享樂的機會;另外,不要追求太多、計劃太多,事事常處於變化之中,並且想法也隨着環境在改變,也就是説我們未雨綢繆的計劃也許到未來並不會用上,而我們為此付出的損失可能過大。(2)對待他人的態度,人的性格無法改變,學會容忍;對待朋友,不要太多遷就與熱情,要保持一定的傲氣與疏忽,與人交往的優勢在於在任何方面都不需要對方,並且讓他認識到這一點;注意到他人的缺點是認識我們自身不足的機會;與人交談時,要學會沉默,不要訴説太多自己的東西,否則容易成為他人手中的利劍。(3)對待命運的態度,精明、時運和力量是人生中重要的因素,而運氣是至關重要的;對人生不要太過執念,一切事物都存在不確定性,任何事物都沒有永恆不變的理由,只有轉化變化才是永恆的;時間的力量是強大的,遵循事物的客觀發展規律,不要透支時間否則會嚐到惡果;人之一生會遇到各種各樣的痛苦與困難,對於人際關係中的瑣碎煩惱,學會放寬心,勇敢面對生活中的各種坎坷,當做鍛鍊的機會,並且對不幸的事物要有預判與防範,以減少不幸帶來的損失與痛苦。

第六章,童年時期是一個認知的過程,不是在意欲的驅動下去行事,所以兒童看待客觀事物總是十分專注,心無旁騖;教育兒童,要讓他們通過直觀體驗去感受這個世界,而不是直接告知其概念,並且要儘可能在小範圍內給予他們準確清晰的認知,以此不斷地拓寬,而避免以後需要糾正重新認知的過程。但與對青年人,更多是在意欲驅動下,所以追求與慾望也更多。而到了老年時期,認清了人生的幸福不過在於減少痛苦,而不是尋求歡愉,也更能擁有閒適與平靜的心態。因為對於青年人來説未來是漫長充滿無限可能性的,而對於老年人來説未來則是死亡。

標籤:讀後感 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