糯米文學吧

位置:首頁 > 範文 > 語錄名言

郵件開頭問候

“六度分隔”假説如果要問你與比爾·蓋茨、克林頓或者薩達姆是朋友嗎?這似乎不太可能。或者讓我隨便點一個人,如果你想聯繫上他/她,應該怎麼辦?你可以這樣做,找一個最有可能和他有聯繫的親友,把問候轉達給他/她,然後讓他/她也照樣去找下一位親友。那麼,一共需要多少個這樣的親友中轉,才能找到對方呢?這個問題的答案或許讓人有點吃驚:不論你想找的那位是腰纏萬貫的首富、卓越的政治家,或者這地球上的任何一個普通人,大約都只需要6步。6步?這聽起來太不可思議了!然而社會心理學家確實通過一個個實驗,來驗證這一假設的現實性。哈佛大學的“連鎖信”實驗1967年,美國哈佛大學社會心理學教授斯坦利·米爾格蘭姆就這個問題做了一個著名的實驗:他從內布拉斯加州和堪薩斯州招募了一批志願者,隨機選擇出其中的300多名,請他們郵寄一個信函。該信函的最終目標是米爾格蘭姆指定的一名住在波士頓的股票經紀人。由於幾乎可以肯定信函不會直接寄到目標,米爾格蘭姆就讓志願者把信函發送給他們認為最有可能與目標建立聯繫的親友,並要求每一個轉寄信函的人都回發一個信件給米爾格蘭姆本人。出人意料的是,有60多封信最終到達了目標股票經紀人手中,並且這些信函經過的中間人的數目平均只有5個。也就是説,陌生人之間建立聯繫的最遠距離是6個人。1967年5月,米爾格蘭姆在《今日心理學》雜誌上發表了實驗結果,並提出了著名的“六度分隔”假説。六度分隔現象,又稱為“小世界現象”,可以通俗地闡述為:“你和任何一個陌生人之間所間隔的人不會超過6個,也就是説,最多通過6個人你就能夠認識任何一個陌生人。”“150法則”驗證“六度分隔”假説的出現使得人們對於人際關係網絡的威力有了重新的認識。那麼,兩個陌生人之間的距離為什麼會是六度(6個人)呢?這可能要用人際關係網絡小世界性質的另一個特徵——“150法則”來進行解釋了:只要稍微計算一下就可以知道,如果每個人的日常密切聯繫的人際網絡是150人左右的話,通過6個人的人際關係網絡所可能達到的人數就是6個150相乘,即約11.39萬億。而聯合國公佈的2007年世界人口總數為67億。顯然,這個數字不僅大大超過了世界人口總數,甚至遠遠超過了人類歷史上所有朝代的人數之和。150法則,指150是我們公認的“可以與之保持社交關係的人數的最大值”。無論你曾經認識多少人 ,或者通過一種社會性網絡服務與多少人建立了微弱的聯結,那些與你保持較強聯結的人仍然符合150法則。從另一層面講這倒也符合“二八”法則,即80%的社會活動可能被150個較強聯結所佔有。古往今來,許多團體都無意識地採用了這一規律。從歐洲發源的“郝特兄弟會“是一個自給自足的農民自發組織,這些組織在維持民風上發揮了重要作用。有趣的是,他們有條不成文的嚴格規定:每當聚居人數超過150人的規模,他們就把它變成兩個,再各自發展。“把人羣控制在150人以下似乎是管理人羣的一個最佳和最有效的方式。”14世紀以後,瑞典陸軍編制有旅,每旅轄3個營,每營轄4個連,每連編制150人。中國移動“動感地帶”的SIM卡只能保存150個手機號。微軟推出的聊天工具MSN只能是一個MSN對應150個聯繫人。尚未證明的“理論”儘管在過去的30多年時間裏,米爾格蘭姆的理論屢屢應驗 ,卻從來沒有得到過嚴謹的證明,所以它畢竟只是一種假説。隨着時代的發展,通訊手段不斷推陳出新,於是這些社會學家又都不約而同地把注意的焦點聚在E-mail。兩所大學做了有趣的實驗。哥倫比亞大學:跟蹤E-mail的傳播過程哥倫比亞大學的“小世界研究計劃”目前正在全球範圍內徵集志願者,他們的任務就是發送數千封E-mail,並讓這些E-mail最終能夠到達指定的接收者,當然有一個前提,那就是每封郵件你只能發給你認識的人,每次只能發一封。然後研究者會對這些E-mail進行跟蹤,觀察它們到底是怎麼傳播的。與當年米爾格蘭姆做實驗只挑選了1位目標人選不同,哥倫比亞大學的研究者這次的實驗對象擴大到幾萬人,目標人選也增加到20位。到目前為止,已有一些美國和澳大利亞的'參與者通過他們的關係網,把電子郵件成功地傳到了遠在西伯利亞的目標收件人。這一結果讓研究人員興奮不已,他們認為,這一研究的意義不只是傳傳電子郵件那麼簡單,其意義深遠,比如,它可以幫助我們理解電腦病毒或互聯網上的信息資源,究竟是如何通過網絡傳播的。俄亥俄州大學:為網絡裏的關係網畫張地圖 在另一個研究項目中,俄亥俄州的研究人員正在試圖繪製出一張互聯網的社會地圖。如果成功的話,這張地圖將會告訴我們把人們聯繫起來的方式究竟有多少種,信息究竟是如何在社會上傳播的,還有,整個社會網絡究竟有多大(或者説有多小)。他們的這項計劃由美國國家科學基金組織提供研究資金。他們希望通過研究能夠發現,世界上一個個獨立的人,是如何通過自己的關係紐帶互相交織,繼而形成一張龐大複雜的人際關係網的。俄亥俄州立大學領導這項研究計劃的社會學家詹姆士·穆迪説:“E-mail看上去好象是個人對個人的很隱私的事情,誰會想到它們集合在一起的時候會有這麼大的社會學意義呢?米爾格蘭姆的理論很有創意,但它僅僅只是第一步,我們希望能證實並完善他的理論。”“如果能為整個網絡中那些我們能信任的關係網畫一張地圖的話,我們就能對整個網絡有一個比較清晰的認識了。”“六度分隔”應用:讓人脈成為財富的原動力吧無論是人際網絡,還是萬維網的架構,還是通過超文本鏈接的網絡、經濟活動中的商業聯繫網絡、生態系統中的食物鏈,甚至人類腦神經元以及細胞內的分子交互作用網絡,都有着完全相似的組織結構。通過網絡使“六度分隔”理論在人與人之間構成弱紐帶,當然理想的狀態是人人都置身在連接世界中,這個目標在不斷接近。社會中普遍存在“弱紐帶”,通過“弱紐帶”人與人之間變的非常“接近”,這在社會關係中發揮着非常強大的作用。無怪乎,交友網站、blog網絡、電子遊戲社區等在近幾年的發展勢不可當,非一個“火”字不能形容。儘管米爾格蘭姆的理論至今仍舊是個假説,卻實實在在影響着大眾的生活和社會人脈網絡。有這麼一個故事:幾年前一家德國報紙接受了一項挑戰,要幫法蘭克福的一位土耳其烤肉店老闆,找到他和他最喜歡的影星馬龍·白蘭度的關聯。結果經過幾個月,報社的員工發現,這兩個人只經過不超過6個人的私交,就建立了人脈關係。原來烤肉店老闆是伊拉克移民,他有位朋友住在加州,剛好這個朋友的同事的女朋友在女生聯誼會有一位結拜姐妹,這位結拜姐妹是電影《這個男人有點色》的製作人的女兒,而馬龍·白蘭度主演了這部片子。其實,人脈網絡、社會網絡並不高深,它的理論基礎正是“六度分隔”。你和任何一個陌生人之間所間隔的人不會超過6個,也就是説,最多通過6個人你就能夠認識任何一個陌生人,就能同世界任意一角建立起聯繫,成為一個小世界。很多時候,你苦苦尋覓的人脈資源就掌握在朋友或是朋友的朋友的手中。所以,重新認識、整理和經營好自身的人際關係網絡,也許你就會發現想認識心目中的偶像並不是一件難事,也許你將擁有一個原來看不到的更為寬泛的人際關係網絡。

郵件開頭問候

標籤:郵件 問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