糯米文學吧

位置:首頁 > 範文 > 語錄名言

人生讀後感集合15篇

認真品味一部名著後,你有什麼領悟呢?需要寫一篇讀後感好好地作記錄了。到底應如何寫讀後感呢?以下是小編精心整理的人生讀後感,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人生讀後感集合15篇

人生讀後感1

曾有學生來問我:“餘老師,世上有什麼不可能的事情和不煩惱的事情嗎?”

我就舉了例子:100多年前的希臘,有人試圖在4分鐘內跑完1英里的路程,為了實現這個前無古人的宏偉目標,人們絞盡腦汁,甚至異想天開,先讓運動員喝老虎的奶水,以強身健體,然後又讓兇猛的獅子在後面追趕運動員,以激發潛力,結果全都失敗了。之後,有專家得出了“科學”結論:因為人體生理結構的限制,人類根本無法到達這種速度。於是人們最終斷言,人要想在4分鐘內跑完1英里路程是絕對不可能的。但有個叫羅傑的年輕人偏偏不信,刻苦訓練,默默地向極限發起衝擊,一年之後,“絕不可能的事情”發生了――羅傑在4分鐘內跑完了1英里。隨後,這一紀錄又多次被之後者刷新;還有我國著名運動員劉翔打破了黃種人也能跑出世界第一的奇蹟。

最近在書城裏讀完《人生不設限》這本書,更加深刻的感受到人類潛質是無以言語的。力克胡哲出生時罹患海豹肢症,天生沒有四肢,以前三次嘗試自殺。10歲那年,第一次意識到“人要為自己的快樂負責”。雖然沒有手腳去接觸這個世界,但他並沒有放下理想,也沒有放逐自己,他最終意識到用語言和行動同樣能夠觸動人心,不論際遇順逆,只要認清目標,用心應對,生活其實到處都是歡樂。快樂的時候,我覺得人生是來享受的,悲傷的時候,我又覺得人生是來受苦的。人心不足,我認為是很對的,世上有多少人會知足,我不明白,但我卻明白不知足的人必須很多很多。不快樂是因為得不到自己想要的,幸福是因為得到的比想象的還要多。人不是不懂得珍惜,而是不懂得發現。往往發現了卻已失去了,因為只有在失去的時候才會去注意生活中的那些小細節,才會覺得細節是多麼的難能可貴。我們大多數的人常常在抱怨生活中沒有激情。是那麼的枯燥乏味,平凡平淡,可又無力去改變。

生活中有得必有失,有得到的喜悦便有失去的痛苦。明星讓人羨慕吧,人生風光而又精彩。令多少粉絲着迷,讓多少人難以忘記。可他們有私生活嗎?似乎好多事情都要祕密而行。衣食住行是每個人都在要為此而奔波,看似每個人的一生都不盡相同卻又相似。都為吃而吃,住而住。只是窮人吃素,富人吃葷;窮人住平房,富人住別墅……僅此而已。人生必要經過很多磨難和痛苦。沒有付出哪來收穫。像我們大多數的人,都過着簡簡單單的生活,平凡得甚至可能漠視幸福的感覺。也許我這一生是無法參透人生的好處了,也許這本來就沒有答案,也或許有太多。但我卻相信,平凡的人生雖然感覺不到好處,但至少有安寧。也或許這種安寧卻恰恰是有故事的人生最想要的幸福。當然,這也是我片面的想法,隨心而發而已,也許本身並無什麼好處。

依稀記得書中力克的一句話:“我有選取,你也有選取。我們能夠選取對不足之處念念不忘,能夠選取苦澀、憤怒或悲哀;或者,在應對艱難時刻和那些心懷惡意的人時,我們能夠選取從經驗中學習,然後繼續往前走,為自己的快樂負責”。的確,作為造物主的上帝對每個人都是公平的,沒有四肢的力克都能有如此的境界,更何況健全的我們呢?如小時候讀過的《假如給我三天光明》,海倫凱勒講述自己沒有光明的人生經歷,每次閲讀都會打濕自己的眼睛,讓我領會到在疾病和災難面前,她是何等的樂觀、不屈不撓以及滿懷期望,她的故事春風化雨般伴隨着我成長,伴隨我追逐自己的理想。這天讀《人生不設限》,讀到力克胡哲對人生樂觀的態度,不自禁又想起海倫凱勒,發現兩者居然都是如此的執着,都是曾被苦難所折服而又重拾信念,被人們所敬仰,而原先他們都不曾給自己限制,最後都突破了自己的極限,到達了人生新的高度。

知足者常樂,但註定平庸。若不給自己設限,就沒有限制你超越的藩籬,人生便無止境。夢想有多遠,舞台就有多大,相信自己,一切皆有可能!

人生讀後感2

工作閒暇之餘拜讀了力克。胡哲先生所著的《人生不設限》,感受頗深,下面是我從本書中所感受到的幾點,對我的工作和生活具有一定的啟發。

一、積極人生,殘而不廢

力克.胡哲,出生時便無手無腳,只有左下肢一個"小鼓槌"連着兩根腳趾。但力克深覺生命裏最大的障礙並非來自自身的缺陷和外部不利的環境,甚至看不清的未來。他認為這些都不是最可怕的,最可怕的莫過於來自內心的恐懼!想通了這點,力克認定自己的殘疾乃"上天的禮物",當中必有上帝美好的旨意,於是以積極的態度來面對人生,並努力不懈地學習運用"小鼓槌"及頸部肌肉,練成了自己穿衣服、吃飯、打字、游泳、騎馬、釣魚、開快艇, 甚至打鼓……幽默的他,甚至能以嘲笑自己的缺陷以激勵別人,給無數絕望、甚至打算自殺的人帶來了希望。四肢健全的我們有時往往處在消極狀態,抱怨工作不如意、抱怨社會不公平、抱怨家庭不和睦……,大大小小的抱怨便構成了我們一天的思想負擔,試問將抱怨充滿大腦,我們的工作能有效率嗎?生活能有快樂嗎?因此我們應當舒展愁怨的面龐,綻放美麗的笑容以積極地心態做個時刻準備努力的人,相信我們的人生定會綻放精彩。

二、接納自己本來的樣子並學着愛上自己

金無足赤,人無完人,我們應當接受自己本來的樣子,並選擇愛上自己,因為連自己都不愛的人又怎麼會愛別人那?力克認定自己的殘疾乃"上天的禮物",當中必有上帝美好的旨意,於是他通過自身的努力完成了正常人所能做的任何事情,甚至能以嘲笑自己的缺陷以激勵別人,給無數絕望、甚至打算自殺的人帶來了希望。作為四肢健全的我們卻在不斷的否定着我們自己,總是在羨慕與嫉妒着別人,為什麼不能以一個正常的心態接納我們自己,並通過自己的努力來改變自己、愛上自己那。

三、強烈的意識到自己活着的意義

活着,是有着某種意義的,是有着靈魂與追求的,否則就是一尊有着呼吸的雕像。力克堅信父母所説的他的缺陷是上帝"發生在他身上的事,是要顯出神的作為來",有目標才有前進方向,有方向才有前進的動力,所以我們應當明確自己活着的意義。明確自己清晰的人生目標併為之不斷地努力,成功的大門終會向你敞開。正如力克所説"希望是個催化劑,能挪走一切看起來不能移動它的障礙,當你繼續努力、拒絕放棄就創造了奇蹟".朋友,起航吧!朝着自己的目標努力的划槳,終有一天你會到達夢想的彼岸。

四、一顆永不言敗的心

任何人的成功都不會是一帆風順的,更何至於一個缺少四肢的人,力克的成功,經歷了眾多的失敗,但他堅信了日本的諺語"跌倒七次,要爬起八次"最終獲得了正常人所達不到的成功。現實中的我們做任何事往往是淺嘗輒止,一遇困難便退縮放棄。俗語説的好,"每個成功者的背後都有着無數心酸的故事",所以我們要有一顆永不言敗的心。

五、態度決定高度

態度決定一切事物的高度,自我的看法決定你的人生方向。力克時常分享他的個人經歷,一般人都認為天生沒有手腳的他註定沒有美好的未來,力克卻能通過堅毅不屈的精神,排除萬難。雖然,小時候的力克常遭同學奚落和嘲笑。然而在絕望和黑暗中,他沒有放棄而是竭盡所能克服因殘障所帶來的困難。他不但懷有遠大的夢想,並且找到人生的目標。今日,很多人從力克身上找到自我價值的力量。力克鼓勵他的演講對象不要只專注於自己不幸的處境,應當看到自己成功後的喜悦,這樣便能夠突破自己,成就大事。因此,無論在工作中或者生活中我們都應當保持積極地心態,認認真真、開開心心的面對每一天。

人生讀後感3

“成功,是我們每個人所希冀的。無論我們處於社會的哪個階層,生活在什麼樣的環境中,我們都希望能夠超越自身所處的層次,實現我們的理想,過上夢寐以求的幸福生活。但是,在我們身邊,大多數人卻總是一次又一次地歸於失敗,以致於訂立的目標總是那麼遙不可及,在屢遭挫敗之後,漸漸失去了繼續拼搏的勇氣,最終在默默無聞中度過了自己平凡的一生。其實,大多人之所以總是不能擺脱失敗的困境,總感覺找不到通向成功的道路,並不在於自己的能力有欠缺,而在於缺乏正確的方法來指引。”這段話是此書前言中最精彩的一段話,在我看完這本書之後,的確有和作者同樣的感悟。

於是我總結出了以下六條:

發現自己的不足之處。

常言道:“人無完人,金無足赤。”,每個人都有缺點,每個人都有短處,判斷一個人的能力並不是由他的長處所決定,而是像“木桶原理”一樣取決於他的短處。既然,短處限制着能力的提升,那麼我們就應該時刻的審視自己,尋找自己的短處。當然,想要完全的找出自身的缺點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因為人總是有側影之心,會把自己高估。要是自己一個人慢慢地尋找,可能許多缺點都不會被發現;所以,要想了解自己的不足之處,與別人相比較是一種最簡便、有效的途徑。每當我們失意反躬自問“我在這一點上與他人到底有何不同”時,就很容易的發現了自己的不足之處在哪,應該做出何等的改變;當一個人清楚自己的這些缺點並在目標的征途中時刻改進,那麼成功就近在咫尺了。

尋找自信心。

信心是心靈最有力的觸媒。當信心結合了思想時,潛意識即接受其悸動,將之轉化為精神上的對等力量,並且如同禱告一般,揉入了浩瀚無盡的大智之中。信心是永恆的“萬靈丹”它能賦予思考、生命、力量和行動,是所有“奇蹟”的根底,也是所有科學法則分析不來的玄妙神蹟的發源地。那麼,如何使自己擁有自信心呢?接下來就例舉幾種建立自信心的好方法。在心中描繪一幅希望自己達成的成功藍圖,然後不斷地強化這種印象,使它不致隨着歲月流逝而消退模糊。此外,相當重要的一點是,切勿設想失敗,也不可懷疑此藍圖實現的可能性。第二種,當你心中出現懷疑自身力量的消極想法時,要驅逐這種想法,必須設法發掘積極的想法,並將它具體説出。第三種,不要受他人的威信影響,而試圖效仿他人。須知唯有自己方能真正擁有自己,任何人都不可能成為另一個自己,每天重複説十次這句強而有力的話:“誰也無法抵擋我成功。”以上幾種方法可能已經有人嘗試過,且獲得相當的成效,你為什麼不試試,相信你也會從中確立對自己的信心,並開始萌生一股新的力量。

漠視挫折與失敗。

成功與失敗是事物發展的兩個輪子,“失敗是成功之母,是成功的先導”,這句話可以説人人皆知。但實際生活中,只有自信主動、心態積極、堅持開發自己潛能的人才能真正領會它的含義。挫折與失敗並不可怕,可怕的是因為挫折失敗而失望,放棄追求。相反,如果你能在遭受挫折時不怨天尤人,不自甘墮落,而是以堅定的、樂觀的態度面對艱苦,審視自己所受的挫折甚至失敗,你就會不斷戰勝失敗,取得成功。

挫折和失敗本身是生活中的一個組成部分是有所進取,求變創新和參與競爭的過程中的一個正常組成部分。只有你進取,就必然會有失誤;只要你還活着,就絕不是徹底失敗!失敗有什麼可怕呢?物競天擇,優勝劣汰,在這個天平上,失敗總是傾斜倒向害怕失敗的人。強者與弱者,如果是從實力上對照比較,那麼弱者還有可能揚長避短,巧用心計,戰勝強者;如果是從心理態度上區別較量,缺乏自信,害怕失敗的弱者必然失敗,有時甚至會被某種假象錯覺所嚇倒。

人生讀後感4

最近在看一本書,書名是《人生不設限》,作者是出生於澳大利亞的力克胡哲。力克胡哲沒手沒腳,卻能寫字、能游泳、遛滑板、能跳水、能踢足球、能打高爾夫、能潛水、還能衝浪、開快艇,樣樣都行。雖然書還沒有看完,但心中已經是感慨萬千。

力克胡哲出生時患海豹肢症,天生沒有四肢,他的父母不但沒有放棄他,還試着儘量把他當做一個 正常 的孩子去撫養。從書中所配的照片可以看出,力克的童年是幸福的,每張照片裏他都笑的那麼燦爛,父母用他們全身心的愛去呵護並培養着這個特殊的孩子,而力克也從來沒有感覺到自己和別人的不一樣。直到力克到了上學的年齡,他的父母擁有堅定不屈的信念,通過努力讓力克去正常的學校學習,而不是殘障學校,這對力克來説是個巨大的挑戰,一切都變得不一樣了,自己身體上的障礙和同學的異樣目光,使得力克無法融入學校生活,他覺得自己徹底被絕望和孤單淹沒,找不到一丁點兒人生的意義。甚至於在十歲那年差點兒把自己淹死在浴缸裏,但在那一剎那,他想到了為他付出一切的父母,他的弟弟妹妹們,他無法忍受他的親人們為他的死難過而終身悔恨,他覺得自己太自私了。而力克的爸爸知道這件事後,對他保證,一切都會沒事的,父母會一直在他的身旁!父親的力量是最強的,他表達出了對兒女的愛與支持。讓力克覺得雖然不瞭解以後會如何發展,但爸爸説終究會解決,他就相信。

與爸爸談過之後,力克漸漸地走出了人生的最低谷,雖然以後的日子也會有不好過的時候,但他都堅信自己一定會順利的。後來力克回首當時,並思考之後一路走來的人生,如果當時放棄了生命,他會錯過多少日後的精彩呢。

在後來的生活中,力克迎來了各種的挑戰,不管是生理的還是心理的,他覺得上帝對他不公平,期待自己一覺睡醒時會長出手和腳來,但媽媽告訴他,他只是少了幾個零件而已,除此之外,他和別的孩子沒有什麼區別,鼓勵他主動地多和同學接觸,要擁有堅定的信心,多想自己擁有的,而不是光去想自己沒有的。慢慢地,力克在試着與同學接觸時,找到了那條通往人生目標的路。而力克也體會到了: 我們每個人都有某項恩賜,如某種才能、技藝、手藝、讓人開心或投入的本領等等,而通往快樂的路常常就在那份恩賜之中 。 我們全都是一無所有卻充滿希望地來到這個世界,人生路上有許多等着被打開的禮物。 天助自助者,要不要繼續發揮所長,努力追求人生的最高目的和夢想,完全取決於自己 。

當力克高中時聽到一位叫瑞基達伯斯的美國激勵講師的演講。 你永遠無法改變過去,但你能改變未來 ,瑞基的這一段話在力克的心中撒下了一顆種子,讓他想成為一名演説家。從此力克有了自己的人生目標。通過努力,在21 歲大學畢業後,力克取得了會計及財務規劃雙學位,熟稔投資,並擁有了自己的公司。用自己的親身經歷去影響並激勵身邊的人,組織各種富有創意的行善活動,到世界各地去進行演講。他的演講給無數對生活失去信心的人帶來了希望,帶來了永不放棄的精神和力量。

我在想如果每個孩子都能感受到力克胡哲的永不放棄的精神,如果每個孩子都能擁有一個自己的夢想,自己的人生目標,那所有的孩子都會像汽車有了發動機一樣,做什麼事情都會充滿動力,對知識充滿了渴望。而與此同時,作為父母的我們,也要向力克胡哲的父母一樣,無論什麼時候,對自己的孩子都不要放棄,要在孩子跌倒時,及時給予孩子鼓勵;在孩子迷茫時,及時給予孩子自信的力量,能讓孩子體會到在人生的道路上不管有多麼的艱辛,遭遇多少次的失敗,只要擁有一顆永不放棄、勇敢面對失敗的心,就一定能走向成功!就像力克説自己的成功公式就是:跌倒七次,爬起來八次。因為每個人都有失敗的經歷,但面對失敗的不同態度造就了以後不同的結果。讓我們和孩子一起學習,一起進步,一起克服困難,勇往直前,永不止步,活出精彩的人生!

人生讀後感5

《季羨林談人生》收錄了季先生在耄耋之年關於人生感悟的一些小文章,從1995年12月開始斷斷續續一向到20xx年初,跨越了四年多的時光。當初看到這《季羨林談人生》一書的時候,我很好奇一個文學大家是如何看待人生的,等讀完這薄薄的一冊,我的感覺就像是一位親切的老人坐在藤椅上,跟我講述過往人生的種種感想,不悲不喜,此中有真意。

全書一百八十多頁,中有五十二篇文章,平均每篇文章不到四頁,短小精幹。每篇文章都是圍繞人生而寫,只是角度不一樣,每一個議題信手拈來,文章思路卻很嚴謹,大多是從報紙消息或者是日常生活提煉出議題,加以分析,旁徵博引予以論述,最後得出自我的看法,因為文章隨手而寫,因此也就不似一些刻意之作那樣華麗旖旎,也正因為如此,文章才更加貼近普通人的生活,不管是否與我的看法一致,讀來都有一種與友人進行過一次促膝長談的感覺,如沐春風。

這五十多篇文章中有一篇叫做《論壓力》,就我吃了二十幾年白飯所獲知的粗淺認識而言,以論某某為題往往需要洋洋灑灑幾十頁才敢寫的起,季先生以區區兩頁紙結束確讓我訝異,但是想想兩頁紙寫完有何不可,大概沒有哪《季羨林談人生》一書上説以論某某為題是要怎樣怎樣寫的,個人自由嘛,自我還是把思維框在沒用的框框裏,沒有出來。

壓力,人皆有之。大學時以前學過馬斯洛提出的人類五個級別的需求,最低級別的是生存需求、其餘逐級為安全需求、交往需求、發展需求、被認同的需求。生存是有壓力的,原始社會,茹毛飲血,人類的生存時常受到其他生物的威脅,生存存在着壓力,現代社會,人一生下來,便要應對着來自於疾病、環境污染、資源短缺的威脅,生存也是存在壓力的,不誇張地説,生存本身就是一種挑戰。只是簡單地活下來就存在壓力,那麼人類的其他需求豈不更加存在壓力?但事實上人類社會並未因為壓力而滅亡,而是一步一步地走向輝煌。為什麼?季老説的好,“人生就像一場拼搏,沒有壓力,哪來的拼搏?”正是因為有壓力,人類才會產生解決壓力的動力,壓力不斷,動力不熄,拼搏不止,在壓力的推動下,人類社會日益發展與進步。

就個人而言,道理同上。不一樣的人在不一樣時期、不一樣條件下,對於壓力的解讀不一樣。當視壓力為洪水時,壓力便會沖垮人生的壁壘,淹沒你,並且讓你沒有任何浮出水面的機會;當視壓力為自我人生的陪練時,壓力便會成為人生台階的基石,臣服於你,並且幫你走向更完美的未來。

我很喜歡季老寫的最後一段話:“壓力如何排除?粗略來分類,壓力來源可能有兩類:一被動,一主動。天災人禍,屬於被動,這種壓力,無法預測,只有泰然處之,切不可杞人憂天,主動地來源於自身,自我能有所作為,我認為,能做到遇事不嘀咕,就能排除自我造成的壓力。”作為一名步入社會三年的成年人,生存問題已經不是我生活的主要壓力,但是生活不僅僅僅是為了生存,發展、進步,創造財富都是我生活應有的題中之義。然而人生不如意事十之八九,發展談何容易,我並非法律本科出身,半路出家,雖然透過司法考試,但相對於其他經歷過四年法律本科系統教育的同事而言,法律基礎素質及法律理論基礎相對薄弱,這一點毋庸置疑。再者,本人臉皮薄,遇到人多或者正式場合很容易緊張,語無倫次。如何做好自我的本分,勝任檢察公訴工作,是我發展首先應對的壓力。我該怎樣辦?季老的話讓我有所感觸……

作為一名教師,而我存在的問題還很多,但是我會秉承季老的觀點,不嘀咕,有所作為。還好,我還有時光,針對自我的問題,我還能夠補足。我就應感謝這次比武,它讓我瞭解了自我的水平、與他人的差距以及今後努力的方向。

人生之路崎嶇不平,有失敗有成功,有懵懂有困惑,有喜悦有悲傷,有一位和藹的老者在身邊提點教導便會少走彎路,走得也不會太苦悶。《季羨林談人生》便是季老以自我一生的經驗教導給我如何走好人生之路,微言大義,我恐怕得用一生的時光來細細體會,慢慢琢磨。

人生讀後感6

《無人生還》是英國推理小説作家阿加莎·克里斯蒂創作的長篇小説,講述了八個素不相識的人分別因為不同的原因被U·N·0邀請到一座無人的小島,並由兩位管家接待,十個人在島上生活最終被一一殺害的故事。

這是我第一次接觸偵探推理小説,不得不折服於阿加莎對人物角色的塑造,個性鮮明又矛盾衝突,以及細膩的心理分析,對整個故事情節的構造,開啟了“童謠殺人”和“孤島模式“,整個故事結構故事情節緊湊,讀起來一氣呵成,在讀的過程中,隨着作者預設的劇情,不斷進入故事情節,也不斷進入作者的陷阱,在閲讀過程中,兇手是誰,下一個是誰,不斷的在不同人之間猜疑與判斷,這樣在作者的引導下,一直到尾聲,感覺像進入了一個巨大的謎團中,無法完美的解釋。一直看到結局,我都沒猜到兇手是誰,在看完最後的那封信後才恍然大悟,原來是ta!誰能想到呢?原以為ta之前就已經被謀殺了。所有的偵探推理都要有一個結局,作者在文章結尾處對兇手進行了一段自白的描寫,兇手將自白信裝入漂流瓶被人拾起寄往蘇格蘭場,最終真相大白。

這是一場蓄謀已久的殺人案件,兇手藉助童謠製造恐怖氛圍,從第一天晚上開始的幾天時間裏,每天都有人按着兒歌裏述説的方式死去,每死一個人,餐桌上的瓷瓶就會少掉一個。古老的童謠猶如惡毒的詛咒籠罩着所有人,或許從踏上這座島的那一刻開始,死亡的威脅已經無處不在。活着的人彼此依靠又彼此懷疑,但是一切的警戒與提防都是徒勞的。風浪停息了,島上的明爭暗鬥也停息了,只留下了十具屍體,無人生還。

這篇文章作者藉助於對人物進行塑造,揭露出人性的自私、貪婪與罪惡等真實面目,折射出受害者受冤、無處申訴的現實,完成了“文學反映生活”、“文學即人學”的文學使命;另一方面又在引發人們對道德與法律的思考,何為犯罪,何為犯法?文章中的這幾個人都逃脱了法律的制裁,但是這十個人真的就是無辜的嗎?當法律處置不了他們時又有誰能夠為那些無辜的受害者伸張正義呢?在法律之外的犯罪,這種灰色地帶的犯罪如何處理?

看完這篇文章,我不禁想到,近年來兒童拐賣事件頻頻發生,之前網上有流傳每年會有20萬兒童被拐賣,雖然這個數字多少有誇大的成分,在"團圓"平台上,從20xx年5月到20xx年5月,過去整整一年中國失蹤兒童的數據:平台共發佈失蹤信息1317人,找回1274人,尚未找回43人,找回率96.74%。但我覺得被拐賣的兒童遠不止這個數字,這只是一個平台發佈的信息,還有很多人不知道這個平台,導致數據統計不全面。現如今兒童拐賣是如此猖獗已經不僅僅去偷了,而是明目張膽的去搶,去學校門口蹲點,想想都非常可怕。然而這些人販子即使被抓到最多也就被關個三五年,而那些被拐走的孩子將會面臨什麼樣的生活,最幸運的莫過於被賣到一個沒孩子的家庭,至少能健康的成長,有的被刨心挖肺拿到黑市去賣器官,最悲慘是那種被打殘沿街乞討的,這一生就真的毀了,當其沒有利用價值後就直接拋棄。當孩子被拐走的那一刻,就是家破人亡的時候,可能是三個家庭的毀滅。而人販子三五年的有期徒刑能夠彌補其犯下的罪過嗎?還有經常被報道的兒童案件,被叛十幾年,也不足以懲罰其犯下的罪過,這將影響其一生的成長。這些人真的是死不足惜,真該千刀萬剮、五馬分屍。然而現如今的法律講究人道主義,那些酷刑終究因為太過殘酷而被廢除了。當我們對儈子手講人道主義的時候,他們是否對這個受害者講過人道主義。有時候我就在想如果真的恢復了千刀萬剮、五馬分屍,甚至是株連九族,是能起到威懾作用。

馬克思曾經説過,“如果有100%的利潤,資本家們會挺而走險;如果有200%的利潤,資本家們會藐視法律;如果有300%的利潤,那麼資本家們便會踐踏世間的一切。或許是懲罰太輕了,才會有人鋌而走險。

人生讀後感7

一直非常喜歡于丹,喜歡她的聰明,喜歡她的睿智,喜歡她的獨特見解,喜歡她的不凡談吐,而最讓我欽佩的是她對人生不同尋常的感悟。每個人對人生的態度大都不同,有的人積極樂觀,有的人消極頹廢,于丹與大多數人不同,她的大智慧體現在她對人生意義的探索、對美好人生的不斷追求。于丹,著名文化學者,北京師範大學教授、博士生導師、藝術與傳媒學院副院長。當這麼多的光環罩在她的頭頂,她沒有驕傲,沒有被名與利所束縛。而是為我們開啟了一扇全新的大門,教會我們什麼才是真正的幸福,如何才能擁有幸福的人生。當我拿到于丹老師的《于丹趣品人生》一書時,我如獲至寶,細細品讀起來。

《于丹趣品人生》內容分為八大部分,即一山一水一世界、茶之味(上)、茶之味(下)、酒之品(上)、酒之品(下)、琴之趣(上)、琴之趣(下),以及代後記生活之道。對於很多人來説,幸福如同手中的沙,越是想要攥緊,流失得卻越快。我們投入全部精力,得到了名利,卻體會不到些許的寧靜;我們歷盡艱辛,想尋得一份踏實,卻最終迷失在忙碌的生活當中。於是,我們迷茫了。我就是這眾多迷茫者中的一員,或許我比別人幸運之處便在於我看到了于丹老師的這本《于丹趣品人生》。于丹老師通過這本書帶領我們體驗了一番古代名士的生活情趣,作個閒人,對一張琴、一壺酒、一杯茶,於閒適間找回生命本真,找回幸福的感覺。悠閒的情趣與生活方式並非要讓我們閒置大把的時光,放棄理想和責任,而恰恰是要讓我們在建立價值的同時不要丟失自己。無論生命的道路上多麼忙碌,不妨忙裏抽閒讓自己停一停、靜靜心,回頭看看最初的起點,向前望望最終的歸宿,然後帶着一個從容的自己,走上漫漫的人生道路。

于丹認為,與古人相比,今天中國人的生活方式似乎少了一些情趣。“我一直有一個困惑,感覺當下生活節奏越來越匆忙,生命中越來越缺乏儀式感。沒有儀式感,人生就不莊嚴,心就不安靜。如果不依賴某種儀式,人是很難沉靜下來的。所以,我試圖從中國人自有的生活方式中尋求一些富於情趣的形式,比如聽琴、喝茶、遊山歷水,並以此作為每個人都可以企及的世俗的儀式。”於是,這本書出現在了讀者的眼前,帶領讀者走進了古代名士的生活。在這本書中,于丹講述了古代名士富有情趣的生活方式,用各種事例告訴我們,高品質的生活並不是有錢人、有閒人的專利,每個人都可以擁有古代名士般悠閒舒適的生活。于丹認為,悠閒是內心的一種發現,悠閒是一種樂趣,悠閒是生命的一個節奏。

給我印象最深的是,于丹用清代大戲劇家李漁的“且停亭”的故事闡述自己對人生的理解:亭子的“亭”加一個單立人就是“停”,人進了亭子就“停”下腳步。亭子原本是空,有了人以後就有了意義。《于丹趣品人生》的意義就在於,于丹想在忙碌生活裏給大家搭幾個小亭子,讓匆忙的腳步有停歇的時間。那麼,我們究竟應該以什麼樣的方式去生活呢?于丹認為,在用盡一生去實現自己畢生的願望的時候,要懂得停下來享受生活的意趣與閒情,時時觀照自己的內心,不要在忙碌中失去自己的心靈。

現代人的生活腳步如此之快,以至於我們常常忘記如何去放鬆自己,如何放慢腳步,用一顆閒適的心去欣賞身邊的風景。于丹老師用她的書給我上了生動的一課,我開始反思自己的生活,以往的我只是一味地抱怨生活如此無趣、如此乏味。即便有閒下來的時候,也不知如何去享受生活,如何體會生活給予我的樂趣。以後,我要張開雙臂,笑對人生,滿面陽光去迎接每一天的生活,迎接美好的未來。

人生讀後感8

最近看了一本很少女的書——近藤麻理惠的《怦然心動的人生整理魔法》。我覺得這本書教會我的不僅僅是收納,更讓我明白了:整理房間或者舊物,其實也是在整理自己的心情,和過去的自己告別,和未來的自己擁抱。

我以前是一個特別邋遢的人,在宿舍裏把東西亂扔,什麼都是一團糟。我想,這也許和小時候的經歷有關:我爺爺是一個十分有條理的人,他總會把我的東西整理得井井有條。甚至我國小上學的書包都是他幫我裝的,當然有的時候落了東西我也不免嗔怪他。我爺爺又是一個不捨得扔東西的人,從我國小的課本到我戴過的每副眼鏡,他都留着。耳濡目染,我也總是不捨得扔用過的東西,記錄時間的流水賬本,12.9比賽用的白手套,同學送我的聖誕蘋果的包裝盒……

書中指出,一般的收納法只是告訴人們如何收拾東西。但其實我們最需要做的事情是:拋棄一些東西。

往往我們不捨得扔東西,主要有以下幾種可能:

覺得以後還會用到的;

對物品很有感情;

不知道怎麼處理……

我以前是一個覺得留着物品就好像留着我們之間珍貴記憶的人。我覺得,我看到那些物品,我就會想到我所經歷的故事。但我現在有一些轉變,當下的體驗才是最真實的,這些物品固然能夠使你回憶起快樂的時光,但是那種時光在它被感受的瞬間才是最幸福的。

麻理惠説,這個時候最好的辦法就是,讓你的手去觸摸這些物品。如果他們有讓你心動的感覺,那就把他們留下來。而對那些想丟棄的東西,就對他們真誠地説聲“謝謝”,感謝你們陪伴我那麼久。物品也像一個人一樣有了生命,他們也是來這世界上陪伴了我們一程。

也許,清理物品也是在告別,在和陪伴了自己很多日子的親密物品告別。分離是痛苦的,但也是人生中永恆的話題。

説實話,有的時候也不想面對過去的自己,所以也不希望去整理舊物,怕碰觸到傷痛,所以就讓他亂亂地丟在那裏吧,壓抑在記憶的深處。我有的時候空虛,就會開始整理房間,或許整理房間也是整理內心的一部分。

整理着整理着就發現了自己剛上高中的照片,那時還沒有那麼胖,還是很清純。看到了大一新生夢想秀的時候給自己留下的夢想“帶着單反,彈着吉他,在各處環球旅行”。這個想法是我在看了一個叫做《練習曲》的電影之後產生的,電影講述了一個男孩子揹着吉他在寶島環島旅行,在旅途上遇見的那些人那些事。也許我覺得那種相遇的感覺很好吧。也看到了很多朋友想在大學做的事:鍛鍊肌肉,使自己成為肌肉男;大學期間讀完100本書;發SCI的論文……

我很好奇,這些願望他們實現了嗎,就詢問他們。很多東西都隨着時間的流逝而褪色,真是懷念那個剛入大學滿懷希望的自己呢。也許這就是整理舊物的意義之一吧,看看過去自己當初的願望實現了嗎,事到如今只好祭奠嗎?

我以前一直有寫日記的習慣,有着自己的“歲花簿”,記錄着自己的喜怒哀樂。但我又不願意翻看他們,裏面有快樂,但也有很多失落與迷茫。可以説,日記陪伴我,我能在上面隨意吐露心扉的時刻是我們之間最珍貴的時刻。我還保留着我家裏人寄給我的每一封家書,其實內容歸結成一句話就是“要自己照顧好自己呀,我們都愛你!”日記本和信都被我收納在一個小盒子裏,也許在以後的某一天,我會重讀那些文字,和大家分享;也許他們就這麼沉寂的睡在那裏,成為我心裏塵封的一部分。

整理房間,不只是在整理物品,也是在整理自己的思緒和記憶,整理自己的生活方式,整理自己的人生。當留在你身邊的東西都是讓你怦然心動的東西,那麼整理魔法就奏效啦!

人生讀後感9

《人生》這部小説中,擺在高加林面前有過無數個選擇,而他也就是在這些選擇中最後走向了悲劇的收場。不只是高加林,我們每個人都面臨着人生的無數次選擇,也正是對問題不同的選擇塑造了我們一個個鮮活而各異的生命。在文中,作者極力刻畫了激烈的矛盾與衝突,但在高加林在巧珍和黃亞萍中的掙扎刻畫的不夠,這也許是為了讓讀者對高加林最後的決定不那麼的憤怒吧。

高加林他有才情、有身材、有學問、有抱負,這在當時的少女們心中應該是典型的白馬王子形象,這樣的他能引起巧珍的注意和愛慕這並不奇怪。然而對於高加林巧珍對他的感情他卻是在一無所有時才真真醒悟過來,他總是為巧珍與他之間的感情塗抹上名利與階層的色彩,如果不是因為教師職位被撤、如果不是心中對劉立本和高明樓的報復,他是否會正眼瞧巧珍,是否會心甘情願的與鄉下沒讀過書的巧珍在一起,這些都是

未知數;即使在熱戀的時候,他也不忘劃清學問的自己和沒讀過書的巧珍之間的界限,他對鄉里人的鄙夷使得在黃亞萍出現時,他對巧珍徹底感到無話可談。他總是把讀書人和沒讀過書的人劃分的一乾二淨,標榜着所謂的讀書人的清高,實際上卻是他愛慕虛榮、自負浮躁的藉口。

高加林有遠大的抱負,不甘滿足現狀,一心進取,憧憬着繁華都市的美好生活,這一切都無可非議。然而在閉塞的鄉村,沒有任何“背景”的他只能一次次接受命運的擺弄,而他倔強的性格卻又絕不甘於接受命運,空有一身才華卻無處施展。他痛恨自己的貧窮,但他卻極度貧窮;他希望在他人面前極盡風光,但卻總在人前丟盡顏面。這些都給高加林造成了無限痛苦。

然而事實上,這些痛苦的締造者正是他自己,因為他自命清高,他愛慕虛榮,他躁動不安,他對生活百般挑剔,他過於倔強而少了對於未來未知的應變能力,他只願過一種生活而無法接受和適應其他的生活,他不懂得如何在現有生活中處理得當、安心生活,而是不安現狀,任憑慾望無限度的膨脹,但卻又少了為自己的選擇負責、勇於承擔後果的決心。他智商雖高,可惜情商不足,一個不會應變、不負責任的人,他能有什麼大本事呢?

而與高加林形成鮮明對比的則是對他滿心歡喜、對他無限依戀的巧珍,巧珍專一、勇敢、堅定,她善良、寬容、堅強、豁達,她從不曾用金錢和地位衡量過愛情,她有一顆金子般的心。特別是在高加林提出分手後,她承受着內心巨大的創傷卻依舊做着自己應該做的事,既沒有因為高加林的拋棄而尋死覓活,也沒有因為別人的流言蜚語而對當初的選擇有過任何遲疑,她甚至在高加林被撤職查辦後依舊不改我心,為他做着利於他而又不逾規矩的事情,她對自己的每一個選擇決定都表現出了高度的負責,即便在高加林撤職後重回故土,她也不願

舍馬拴而重回高加林懷抱,因為她知道既已作出決定,便覆水難收。

其實,人生的確是矛盾的,試想如果我們處在高加林的.同等境遇,我們敢保證我們會做出比高加林更正確的選擇嗎?當我們作為鄉里人被人奚落和鄙視時,我們就能保證自己仍能保持內心的清醒而不致做出更加狂熱的舉動來嗎?恐怕到時候我們也會感歎悔之晚矣吧。

人生的選擇本就無關對錯,尤其是在感情方面,但是難的是我們對每個決定負責的勇氣。有些道理總要跌過跟頭才會真正記在心裏,人生總要面對挫折、失敗、無奈等種種不如意,可貴的是面對這些仍能保持內心的清亮,儘快調整心態,學會自省和思過,最重要的是從哪裏跌倒就從哪裏爬起的勇氣。《人生》不過是在紛繁複雜的人生遊戲中某個人在某個時間某個地點的縮影,該作何種選擇,該負責還是該逃避,我們就用我們的人生來回答吧~

人生讀後感10

一、我以樸素為美

季羨林先生曾經驕傲地説:“我以樸素為美”,看似簡單的句子確映射着如今社會中最珍貴的品格。現在人們的生活裏,充滿了太多的浮躁、奢華,“樸素”一詞似乎不再是美好品格的象徵,反到多了份揶揄和輕視,人們心中的那份淡泊和樸實已被商品社會大背景下的功利之心所取代。成長在新時代下的年輕人未曾經歷過建國初期三年自然災害,更無法想象父輩口中描述的“糧票”配給,尤其是大城市裏的年輕人從小過着豐衣足食的日子,不難產生互相攀比之心,追求名牌、奢侈品、網紅打卡,不僅造成了物質上的鋪張浪費,更重要的是無法讓人的心沉靜下來,也就無法成就大事。

“斯是陋室,惟吾德馨”,志行高潔,安貧樂道,沉下心來,專心做對自己有意義的事情,掃去內心的雜念,摒棄浮華和虛榮。如今國家倡導勤儉節約,更應該以簡樸的態度去追求更有價值的東西。

二、常懷一顆感恩之心

書中道:“感恩圖報是做人的根本準則之一。”感恩是一種美好的品德,感恩更是一種大智慧,對長輩、對親人、對身邊的人都應該心懷感恩。

父母辛辛苦苦把我們撫養成人,我們最應該感恩的就是父母的養育之恩,感恩生命,感恩贈予。隨着我們的長大成人,父母也一天天老去,他們可能不需要兒女給他們買多少的物質商品,陪伴就是對父母最好的回報。當我們還在呀呀學語、跌跌撞撞學走路的時候,他們不厭其煩的教導着我們;當他們有一天步履蹣跚,我們能否耐心的和他們交談,有朝一日成為父母的避風港?“羊有跪乳之恩”,“鴉有反哺之恩”,養育之恩是人一生當中最需要學會的一種情感。

我們每個人都會步入社會中,一定會遇到這樣那樣的困難和曲折,當我們遇到困難有人給我們雪中送炭的時候,我們一定心懷感恩,感恩老師、感恩同事、感恩朋友。這個世界上沒有誰應該對誰好,也沒有誰必須要幫助誰,年輕人更應該學會感恩,剛步入社會的新人,磕磕碰碰可能走了很多彎路,如果能遇到前輩温暖耐心的給予我們幫助,一定要將他們的恩惠銘記於心。懂得感恩和回報的人,心理裝着芸芸眾生,一定是大氣和包容的,常懷感恩之心,才能擁抱生活。

三、壓力,拼搏的動力

季羨林告訴我們:“雖然壓力會越來越大,但是千萬不要被壓力所擊垮,要正確的面對壓力,把它變成動力”。現如今社會的工作和生活節奏越來越快,對人各方面的要求也越來越高,當遇到困難和挫折的時候不免會產生畏難的情緒。但人如果沒了壓力也就沒有了奮鬥的動力,人生的價值是在奮鬥中實現的,“温水煮蛙”的日子只會讓人變得弱不禁風,當真正的大風大浪來臨的時候,卻沒有了面對困難的勇氣和能力。每個人的一生都會經歷苦難和磨練,所以年輕的時候就應該去奮鬥,對社會對家庭有一份擔當和責任感,而不是養尊處優做一名“啃老族”,奮鬥的過程中不免會遇到困難和壓力,就需要我們正確的面對他,將這種壓力轉換成奮鬥的動力,才能獲得更大的成功。

《季羨林談人生哲學》一書中涵蓋了做人、説話、成功、時間等九個方面,我選擇了幾個感悟較深的方面進行了分享,讓這樣一個秋日的午後更加有紀念意義。信息科技的發展開拓了人們的視野,人們可以在網絡上查資料,看電影,聊天,書本可能不是人們工作之餘的首選。但書籍可以讓我們沉下心來,讀書可以明智,可以知理,讓我們在迷茫中找到方向,讓我們的格局變得更加寬廣,尤其是紙質的書籍,捧在手裏更增添了些閲讀的雅興和氛圍,最後再次感謝醫院工會提供給我們的書籍,讓我在這樣一個秋日的午後感悟頗深,收穫滿滿。

人生讀後感11

《走在人生邊上》, 是楊絳先生在96歲高齡時創作的一部充滿哲思與意趣的自問自答式散文集。楊絳先生通過對命運、人生、生與死、靈與肉等根本問題發出疑問,並通過自己的人生感悟自問自答, 給予讀者較高的參考價值,尤其是在現如今的形勢下,是一本不可多得的,發人深思的書籍。

書中文字細膩、樸實,更讓我驚歎的是,老先生96歲高齡擬稿,此書多處推理邏輯自洽、多處引用《論語》,她智慧的一生讓人實在欽佩。

書中一開始,楊絳寫到:“我已經走到人生的邊緣邊緣上,再往前去,就是‘走了’,‘去了’,‘不在了’,‘沒有了’。”

初讀上去,心不由得收緊了,但是,繼續往下讀,有的只是感動,被她文字的細膩,被她的真情流露,被她的才情智慧折服,沒有遺憾的人生,走了也便走了,只是靈魂去了另一個該去的地方,如此,也安好。按照楊絳老先生的推理,那只是肉體軀殼的離開,她的靈魂還在。

楊絳先生在人需要鍛鍊一章節寫道:人有優良的品質,又有許多孽根性雜糅在一起,好比一塊頑鐵得火裏燒,水裏淬,一而再,再而三,又燒有淬,再加上千錘百鍊,才能把頑鐵練成可鑄寶劍的鋼材,故而孟子有“天將降大任於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行拂亂其所為……”

是的,一個人只有經過不斷的歷練,才能獲得不同程度的修養,獲得不同程度的效益。在這一點上,楊絳先生一家人將此觀點詮釋得淋漓盡致。真正的修身,不是為了修一己之身,是為了齊家、治國、平天下。平天下不是稱王稱霸,而是求得全世界的和諧和平。

這讓我想起這次新型肺炎,奮鬥在一線的醫護工作者及周邊人員,難道説這些逆行者們不是在做修身的事情嗎,正是因為他們在踐行齊家、治國、平天下的豐功偉績,才有了我們得以安然無恙呆在家裏學習、度過每一寸光陰。

楊絳先生寫到勞神父的故事時,非常感人,勞神父為了讓即將過十歲生日的楊絳能學會等待,將最美好的東西分享給最值得分享的人,給她講了這樣一個故事:

從前有個叫花子,討了一天飯還空着肚子,正當他抱怨時,一個王子路過,將他請進王宮,給他安排了食宿,當客人招待。只是王子有一道禁令,桌子中央有一盤菜,不允許吃,吃了會立即被趕出王宮。

叫花子在王宮衣食住行樣樣都好,日子過得很舒服,於是心癢癢的想知道扣着銀罩的那盤菜究竟是什麼,過了兩天,他實在忍不住了,心想自己又不吃,就開一條縫聞聞就好,可是他剛一開縫,一隻老鼠從銀罩子下直竄出來,逃得無影無蹤了。桌子正中的那隻盤子空了,叫花子立即被趕出王宮。

勞神父講完故事問楊絳聽懂了嗎?楊絳回答聽懂了,於是勞神父將一個白紙包兒交給楊絳説:“這個包包,是我給你帶回家去的,可是你得記住,你得上了火車,才可以打開。”

楊絳上了火車就把白紙包兒打開了,當時的她以為,勞神父只是單純勉勵她做人要堅定,勿受誘惑,當時勞神父將白紙包貼上了七八層廢紙,如果楊絳拆了三四層,還有反悔的機會。她在火車上,便拆開了,同行的人分享了白紙包裏的糖果。

可是楊絳時至九十歲時,突然明白勞神父那道禁令的真正用意。他是一心想讓楊絳將那包糖帶回家和爸爸媽媽一起享用,當時火車上那麼多同行的人,拆開總歸要請同行的人吃,説不定還會被他們一搶而空呢。那樣的話,她就變成了那個“被逐出宮的叫花子”了。

書中還有很多,類似這種細膩的筆觸,給人智慧的文字,就不一一述説了。

最後,楊絳先生一再強調,人生得有信仰,只有有了一定的信仰,我們才會變得有價值。基督教頌揚信、望、愛三德,相信靈魂不死,就有了永生的希望;蘇格拉底堅信靈魂不滅,堅信真、善、美、公正等道德規範,寧願飲鴆就義,不肯苟且偷生,因信念而選擇死亡,歷史上這是第一宗,被稱為僅次於基督之死。

楊絳先生有信仰,她的信仰就是相信靈魂不滅,她説只有相信靈魂不滅,才能對人生有合理的價值觀。那麼你呢,你有信仰嗎?未來,怎樣帶着我們的信仰,努力過好每一天呢?值得我們每個人深思哦……

人生讀後感12

“沒有什麼比力克的故事,更能帶給你希望!他天生沒手沒腳卻活成奇蹟:他本科獲得兩個學位,游泳、衝浪、踢足球樣樣全能,走遍34個國家,演講1500餘場”,拿到書這樣一句話映入眼簾。

大家也許會好奇力克是誰,力克,力克·胡哲(尼克·胡哲),他一出生就沒有四肢,只有一個五趾不全的小腳丫,醫學上稱為海豹肢體症。他的父母看到他出生時那沒手沒腳的模樣,他們也不禁懷疑上帝到底在想什麼。一開始,他們認為力克不可能過正常生活,他的人生毫無希望、沒有未來。但他勇於面對身體殘障,創造了一個生命的奇蹟,就是他自己幸福的人生,就是沒有限制的人生。

在所有人看來沒有四肢的人生有什麼幸福的呢,這是不完整的人生。事實上,在力克童年的時候也是這樣覺得的,後來他慢慢長大,在家人的支持和幫助下,他以堅定的信念克服了沒有四肢的恐懼和擔憂,並且活出了自己的價值,使他的人生不受肢體殘缺的限制。

完全無法想象力克是如何生活的,力克的身體能夠幫助他做任何事情的只有他的頭和那個五趾不全的小腳丫,起初,他的腳的兩隻腳趾是合在一起的,為了能操縱一下工具,通過手術將兩隻腳趾分開。正是這兩隻腳趾幫助力克敲打樂器、踢球、打字、寫字、畫畫等。而他的頭部幫助他學習站立並且取得了會計、金融企劃的雙學位學士。

沒有四肢也給他帶來很多的問題,很多在正常人眼中簡單的動作,對他來説都是無法完成的挑戰。在別人眼中,他就像一個怪物,承受來自周圍人的嘲笑、排擠、孤立,他甚至想過自殺的念頭,好在有家人的陪伴,使他度過了最為黑暗的時刻。

當他成年後,他意識到自己的人生不應該這樣下去,在這些年的挫折的鍛鍊下,他蜕變了,成為一個有強大心裏素質的人,成為一個成功的演説家,橫跨五大洲,走遍了34個國家,演講1500多場,接受37萬個擁抱……

在我看來,沒有四肢的力克是不幸的,同時也是幸運的。他的不幸在於他沒有完整的四肢,無法和正常人一樣,從小就遭受常人無法想象的挫折;而他的幸運在於他所遭受的挫折,正是這些挫折鍛鍊了他強大的內心和樂觀的心態。承受的困難越大,頂住壓力,內心就越強大,每條被堵住的路,都有一個出口。

不要給自己的人生定下任何限制,因為人生有無限的可能,態度決定高度,認為自己不夠好,這是最大的謊言!認為自己沒價值,這是最大的欺騙!自我的看法決定你的人生方向,想象夢想會戰勝一切,實現夢想的過程也許是艱辛的、也許是殘酷無情,但你應該堅持下去,活出屬於自己的不設限的人生。

作者簡介

力克·胡哲(NickVujicic)

出生時罹患海豹肢症,天生沒有四肢,曾經三次嘗試自殺。10歲那年,初次意識到“人要為自己的快樂負責”。

他是澳大利亞首先進入主流學校的殘障兒童,也是高中首先競選學生會主席的殘障者,並獲壓倒性勝利,被當地報紙封為“勇氣主席”。

他是首先登上《衝浪客》雜誌封面的菜鳥衝浪客,在夏威夷與海龜游泳,在哥倫比亞潛水;踢足球、溜滑板、打高爾夫球樣樣行。

他16歲,在小型聚會中跟同學分享自己的故事,感動的口碑就從這12個人開始。

在決定以“激勵他人”為生命目標後,創設“沒有四肢的人生”非營利組織,實行各種創意行善,至今已在五大洲超過25個國家、舉辦1500多場演講,給予(接受)數百萬個擁抱,自稱為“擁抱機器”。

他獲各國、各界領袖接見,在國會發表演説,常常在各國各場地:體育館、鬥牛場、表演廳或巨蛋演講外,也不斷造訪教會、學校、垃圾城、貧民窟、勒戒中心、監獄和紅燈區。

人生讀後感13

宋天天在其編著的《儒家妙語話人生》一書中闡述,儒學是一種關於人及人生的學問,其核心內容是講如何做人的道理。該書以“四書”、“五經”等儒家經典為依據,闡述了儒家關於什麼是人,如何做人,人應該怎樣生活及理想人格等人生觀、價值觀的問題,其睿智的人生的哲理,讀來使人受益匪淺。

該書共分十四個篇章,每一篇中作者選取儒家經典語句,通過形象生動的舉例分析、釋義、説明,提出極富哲理的人生感悟。在此,從中選取一些與大家分享,也作為自己的進一步回味。

《論語》:“逝者如斯夫!不捨晝夜。”——感悟:時間是組成生命的核心因素。人與人之間的最大區別,就在於怎樣利用時間。怎樣利用時間,我們就會有怎樣的生命。

《大學》:“所謂致知在格物者,言欲致吾之知,在即物而窮其理也。蓋人心之靈莫不有知,而天下之物莫不有理,惟於理有未窮,故其知有不盡也”——感悟:知識的獲取離不開格物致知這一條途徑。只有通過對萬事萬物的認識、研究才能獲得知識,而不要僅是從書本到書本地獲得知識。格物致知能把我們引向並明瞭萬事萬物。

《論語》:“驥不稱其力,稱其德也。”——感悟:能做到德才兼備最好,當一個人二者不能兼得時,品德應重於才幹。因為才能可以通過後天培養而成,而沒有好的品德,則可能有越多的才能就會掀起越多的波瀾。

《易經》:“地勢坤,君子以厚德載物”——感悟:真正的智慧總是與謙虛相連,真正的哲人必然像大海一樣寬厚。淺薄的嫉恨和無知的輕蔑都是粗鄙的表現。幫助別人不求回報是大善,能包容一切是大智。

《幽窗小記》:“寵辱不驚,看庭前花開花落;去留無意,望天空雲捲雲舒。”——感悟;人生到處充滿着誘惑,吸引着人去犯各種各樣的錯誤。時刻保持清醒,不去貪圖虛榮及短暫的快樂,才是一個負責的人。在寵辱去留間,保持一顆平常心,才能活得灑脱自在。

《論語》:“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其含意:君子以公正之心對待天下眾人,不徇私護短,小人則結黨營私。——感悟:人與人之間是平等的,我們必須對每一個人都慈悲。仁愛先從自己開始,公正先從別人開始。

《易經》:“即鹿無虞,唯人於林中。君子幾,不如舍。往,吝”——感悟:凡事適可而止,才能把握好自己的人生方向。適時放棄是一種智慧,正確的放棄是成功的選擇。

《菜根譚》:“毋憂拂意,毋喜快心,毋持久安,毋憚初難”——感悟:人生若要登攀,一定要有果敢勇氣與堅定不屈的精神。

《易經》:“弗過,防之。從戕之。無咎,弗過,遇之。往厲,必戒。”——感悟:經常誇獎孩子有助於孩子的心理健康,能增強孩子的自信心,幫助孩子良好行為習慣的形成。少指責,多鼓勵是最簡單、最有效的教育方法。

《中庸》:“君子之道,闢如行遠,必自邇;闢如登高,必自卑。”——感悟:每一件事都不是孤立的,不要小看小事,只要有益於自己的工作和生活,無論什麼事情我們都應該全力以赴。

《論語》:“君子求諸己,小人求諸人。”——感悟:自由的人生只能靠自己來實現和感受,寄希望於他人的嗟來之食,或寄希望於他人的功成名就,都不能為我們帶來自己人生的美滿。

《論語》:“知者樂水,仁者樂山;知者動,仁者靜;知者樂,仁者壽。”——感悟:為人處世要能以積極心態去主動適應環境,並根據外界環境改變,不斷地修改自己的行為。要像水一樣遇圓則圓,遇方則方,也能在壓力面前想辦法克服困難。

《論語》:“見賢思齊焉,見不賢而內自省也”——如果一個人願意把自己放在一個平凡的位置上,以自我為改變的關鍵,不斷反省自己,找到更好的方法,成功就一定等着他。

人生讀後感14

一個偶然的機會,接觸到了日本整理大師近藤麻理惠所著《怦然心動的人生整理魔法》(以下簡稱《整理魔法》),利用國慶長假閒暇時光通讀了一遍,感悟到了“留”與“舍”之間“怦然心動”的標準,反思先前的收納整理思路,也為即將到來的新居入住提供了參考的整理方法。

一、怦然心動乃去留最高標準

我們大多數人都有大量可以捨棄的物品,但去留標準如何,相信這是很多人糾結的地方。《整理魔法》提出了“怦然心動”的標準,如果家裏一件物品讓自己“怦然心動”,那麼即便在外人看來毫無用處,對於個人來説也是要留的;沒有怦然心動感覺的物品,大可直接拋棄,即便過去或將來是有價值的,但對於當下沒有任何價值。由於個人的心智資源有限,不可能對家中的每件物品都“怦然心動”,因此運用這個標準的結果就是家裏留下的物品都是讓人心情舒暢的精品。

二、整理不等於收納

收納和整理熱潮從東瀛日本傳來,近兩年也有越來越多的人開始着手收納整理,不少注重企業形象與文化的大型企業也引進“5S”、“6S”等整理法,但有一個很深的誤解那就是將“整理”和“收納”混淆為一個概念。應該説,整理和收納儘管有一定交集,但絕對是兩回事。

“收納”是利用各種工具將手頭不用的物品以一定的規則按照使用頻率放置起來,核心思想是存儲而非斷舍離。收納幾乎是時時刻刻在做的事情,每天要做很多額外動作。收納思想認為超過一定時間沒有使用價值的物品方才拋棄。

“整理”則是集中在一段時間內將所有物品進行分類(一般從衣物開始)並根據“怦然心動”的標準決定去留,在拋棄了大多數不讓人“怦然心動”的物品後,物品數量得到極大削減,再進行簡單收納,也不需要很複雜的工具或規則,具體可以參考《整理魔法》。整理不需要每天做出額外多餘的動作,而是半年甚至一年一次性運動式地(書中將此稱為節日)選擇並拋棄無“怦然心動”感的物品後集中收納,並把日常物品放在應該放置的地方即可,甚至都不需要大量採購收納工具。

收納可能導致的極端結果就是家裏像倉庫一樣堆滿了各種塞滿的收納箱,許多物品被長期放在看不到碰不到的地方而長期得不到處置,而家庭成員需要花費大量時間和精力用於記憶和分類“哪些是一週用一次的,哪些是一個月用一次的,哪些是半年用一次的……”。整理則不需要,其終極結果只有一個——在舒適敞亮的空間中只保留自己“怦然心動”的精品物品。

誠然,有人願意將“收納”融入到日常生活的每一個細節,但“整理”能夠以較低的頻率獲得更好的效果,更適合我們身邊普遍存在的“家務懶人”。

三、終極目的是整理人生

整理家居或許只是一個開始,順着“整理”的思路,我們可以思考,是不是在家居之外,還有太多自己沒有“怦然心動”感但仍hold在手上的東西,是否可以通過合適的方式進行“整理”,比如一份你並不喜歡的工作,比如一個你不愛的人,再比如某個不再讓你心動的圈子或社羣。通過做減法,讓自己的心智資源集中於更加“怦然心動”的事物上,則生活會變得更加舒適美好,各類積極資源也就隨之吸引而來。

另外一個角度,整理的過程也是不斷髮現自我的過程。“怦然心動”是個很主觀的標準,但正因為如此,怎樣的物品讓你“怦然心動”往往就是個人的特質、優勢和底層潛力所在,而發揮自身特質、優勢的工作或事業往往是自己喜歡做又能容易取得成就感的工作或事業。正如書中所言,作者有位客户在整理中發現自己“怦然心動”的物品背後反映的是自己樂於幫助別人生活的特質後,辭去IT工作而成功創辦了家政事業。所以,整理整理物品吧,説不定就聽到了機會的敲門聲。

人生讀後感15

第一章,將人生劃分為三個部分,(1)人的自身;(2)人所能控制的財產;(3)人所展示於外的形象,也即他人的看法。人生的幸福最重要的在於第一點,人自身內在的素質。擁有不同內在素質的人看待對於同一客觀事物的角度與內涵就不同,由此人幸福與否關鍵在於主觀意識。

第二章,人類幸福的兩個死敵是無聊和痛苦。痛苦是由於外在的匱乏所造成的;無聊是由於內在的空虛所造成的,因此無聊也一般是生活富裕、安定的人所面臨的,因為他們不需要被生活匱乏所苦惱,但內在素質不豐富的人容易感到無聊,從而需要尋求外部刺激來排解無聊。人之一生都在追求閒暇時刻,只有在閒暇之時能夠享受到自我意識與自由,而除閒暇之外,人的一生都在忙碌與勞作中度過,所以不要為了掙錢而放棄了閒暇,這是本末倒置。產生快樂的有三種生理能力,(1)滿足機體帶來產生的快樂,比如吃飽、休息;(2)發揮肌肉力量帶來的快樂,比如運動;(3)施展感覺方面帶來的快樂,包括閲讀、觀察、寫作、學習、冥想等。而第三層次由感覺帶來的快樂是最幸福與長久的。

第三章,不要揮霍財產,學會儲備財產,保護財產。

第四章,對幸福至關重要的是平和心境與獨立自主,要減低對待別人意見的敏感度,否則只能成為別人看法和意見的奴隸。別人對我們的看法只有在他們的看法影響到他們對待我們的行為的時候,才會對我們產生直接影響。因為人是生活在羣體社會之中,需要與其他人進行合作,而他人對我們的看法決定了他們對待我們的態度,從而決定了他們是否會與我們展開合作。由此,在前述這個角度上,看重他人的看法本質上仍是從自我出發。所以,如果因為過分奴性地看重他人的看法,而放棄了自我則本末倒置。(我們喜愛比人的敬重並非因為敬重本身,而只是因為人們的敬重給我們的好處。)

第五章,(1)對待自己的態度,學會獨處,享受獨處,每一天都是獨立的一生;勤於反省;知足常樂,不要有太多的慾望,人生的幸福在於沒有痛苦,而不是獲得享樂的機會;另外,不要追求太多、計劃太多,事事常處於變化之中,並且想法也隨着環境在改變,也就是説我們未雨綢繆的計劃也許到未來並不會用上,而我們為此付出的損失可能過大。(2)對待他人的態度,人的性格無法改變,學會容忍;對待朋友,不要太多遷就與熱情,要保持一定的傲氣與疏忽,與人交往的優勢在於在任何方面都不需要對方,並且讓他認識到這一點;注意到他人的缺點是認識我們自身不足的機會;與人交談時,要學會沉默,不要訴説太多自己的東西,否則容易成為他人手中的利劍。(3)對待命運的態度,精明、時運和力量是人生中重要的因素,而運氣是至關重要的;對人生不要太過執念,一切事物都存在不確定性,任何事物都沒有永恆不變的理由,只有轉化變化才是永恆的;時間的力量是強大的,遵循事物的客觀發展規律,不要透支時間否則會嚐到惡果;人之一生會遇到各種各樣的痛苦與困難,對於人際關係中的瑣碎煩惱,學會放寬心,勇敢面對生活中的各種坎坷,當做鍛鍊的機會,並且對不幸的事物要有預判與防範,以減少不幸帶來的損失與痛苦。

第六章,童年時期是一個認知的過程,不是在意欲的驅動下去行事,所以兒童看待客觀事物總是十分專注,心無旁騖;教育兒童,要讓他們通過直觀體驗去感受這個世界,而不是直接告知其概念,並且要儘可能在小範圍內給予他們準確清晰的認知,以此不斷地拓寬,而避免以後需要糾正重新認知的過程。但與對青年人,更多是在意欲驅動下,所以追求與慾望也更多。而到了老年時期,認清了人生的幸福不過在於減少痛苦,而不是尋求歡愉,也更能擁有閒適與平靜的心態。因為對於青年人來説未來是漫長充滿無限可能性的,而對於老年人來説未來則是死亡。

標籤:讀後感 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