糯米文學吧

位置:首頁 > 範文 > 職場

傳統文化對企業文化建設的影響

職場2.91W

企業文化是一個企業的靈魂和精髓,那麼傳統文化對於企業文化建設有什麼影響?下面是小編為你整理的傳統文化對企業文化建設產生的影響,希望對你有幫助。

傳統文化對企業文化建設的影響
  傳統文化對企業文化建設的影響篇1

摘 要 企業文化,是企業發展的基礎。隨着社會的不斷髮展,傳統模式下的“經濟導向”企業發展模式弊端逐漸凸顯。盲目的追求企業經營效益,並不能讓企業真正的走向市場頂端,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博取一席之地,只會讓企業在激烈的市場發展浪潮下逐漸被淘汰。以當前企業文化構建工作開展的情況為基礎,綜合中國傳統文化特點,論述傳統文化應當如何在企業文化構建中加以應用。

關鍵詞 傳統文化 現代企業 文化結構

中國傳統文化博大精深,儒家文化是中國傳統文化的核心點,廣泛吸納了道家思想、佛家思想、墨家思想等多種思想,最終形成了當下以小農經濟為基礎的一種思想形式。這種思想形式包容了各家所言多元性傳統文化,特點鮮明,下文將加以闡述。

一、傳統文化對當代企業文化構建所產生的影響

(一)仁愛思想、以和為貴

仁愛思想和以和為貴,是我國古代比較推崇的兩種思想,注重和諧統一。和諧統一的內容不僅集中在人和自然相互之間和諧共生,同時也在強調人和人之間的相互協調。儒家以和為貴思想,在當今企業文化中加以應用,應該更加強調人和人之間的身心和諧,側重人與社會、人與人之間的和諧,可以有效調節企業內部員工之間的矛盾以及員工與企業之間的矛盾。

人和人相互接觸中,儒家更認同將“愛人”作為出發點,最終才能實現人恆愛之。在個人修養方面,強調人要講禮貌、要守信用、要嚴格要求自己、要寬容待人。在處事之道方面,要講究禮儀、要講究禮節。孟子比較提倡天時、地利、人和觀點。荀子則認為,和乃是天下之大道。以和為貴的基本思想,對促進當代社會發展,解決社會矛盾具有良好的調節作用。以和為貴表面上看起來是一種和氣生財的處事方式,應用到企業管理中,則體現出了羣體合作精神在日常工作中的重要性,可以幫助企業構建和諧的商業活動環境。想要將這些理念完全的融入到企業思想文化構建中,就必須要認識到不同員工之間、不同部門之間、不同管理者之間的關係,使其相互之間和諧共處。

(二)民為邦本、以人為本

民為邦本一直以來都是我國企業應當學習的管理思想,而且這一思想在先秦時期就已經被人們所提出。從整體上來看,前些年常見的傳統意義層面的民本思想,可以理解成民眾,乃是國家的主體,同時也是國家構成的第一要素。作為管理者,要利民惠民、保民安民,只有這樣,才能讓國家一直長盛不衰。孟子言:得乎丘民而為天子,也是該理念的一種側面反映。

秉承以人為本的日常管理工作理念,將民為邦本理念融入到日常企業文化建設中。所以從該角度來看,現代企業也可以被人視為一種以人為本的文化表現形式。以人為本,就是在企業日常管理中,要時刻秉承以人為本的管理工作理念,並不斷的加強人才培養、尊重企業人才,如果企業人才提出一些在可接受範圍內的要求,要儘量滿足,併為其提供良好的成長環境與工作氛圍,進而調動人才積極性與人才的創造性,人盡其用。當今的企業如果要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獲取良好的地位,就必須要先調動企業內部員工日常工作積極性以及員工的創造性,但是這種工作積極性的調動,離不開企業管理理念,只有確立了以人為本的管理理念,才能保證後續工作的正常開展。

二、義利並重

“義”、“利”關係,在我國曆史上一直被提出,而且已經在國內延續了數千年。儒家關鍵人物,都是重義輕利的形象,而從孟子開始,將義和利相分離,讓二者保持在對立面,宣揚義,貶利,這種思想在當代顯然是不適用的。雖然孟子提出了這樣的觀點,但是我國傳統文化也不能以偏概全,完全不講利,只講究義。所以企業也要根據市場發展情況以及企業內部的實際情況來合理看待二者之間的關係,企業想要運營,就必須要關注利益,將追求利潤作為日常工作的基本條件,但是這一切都必須要將“義”作為前提。日本的企業家曾經提出“利潤服務報酬理念”,提倡企業努力獲取正常來源狀態下的利潤,不能見利忘義,否則必然會被時代潮流所淘汰。即便在一次經營中獲利,企業的形象也會受到損傷。企業運營,要將社會利益放在首位,而且如果國家利益和企業的利益發生了衝突,要犧牲自己利益,維護國家的利益。

三、結語

中國傳統文化博大精深,對促進企業發展、幫助企業構建企業內部文化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上文分別從兩個方面出發,詳細的論述了應當如何將中國傳統文化融入到企業文化構建中,希望可以為日後工作的開展提供參考。

參考文獻:

[1] 王德彬.淺析我國傳統文化對現代德育的影響(上)——評《中國傳統文化的價值與現代德育構建》[J].中國教育學刊,2016(06):121.

[2] 閆經緯.從日本傳統文化看對現代日本企業文化的影響[J].商業文化(下半月),2011(07):159.

[3] 王瑞永.中國傳統文化對現代企業人力資源管理的影響及其借鑑[J].科學與管理,2010(06):14-18.

  傳統文化對企業文化建設的影響篇2

我國企業在創建企業文化、提高競爭力時,除了學習和引進國外先進企業文化外,還有必要借鑑中國傳統文化中的思想瑰寶,“洋為中用,古為今用,去其糟粕,取其精華”。

一、儒家思想的影響

儒家思想代表人物是孔子。儒家思想可供企業文化建設借鑑的地方比較多。我國企業文化建設可以借鑑儒家 “仁”、“信”、“義”、“和” 思想。

(一)“仁”的思想。“仁”,仁愛,“仁”是孔子思想的核心,是儒家的精義所在。在《論語》中“仁”字出現了109次,有多種釋義,最常見也是最為重要的一種解釋是“愛人”。孔子本人在一次回答弟子樊遲提問時作過這樣的回答(見《論語·顏淵》)。許慎《説文解字》也作如此解釋:“仁,親也”。我國企業在經營管理中要尊重自己的員工,理解支持他們,信任寬容他們,關心體貼他們,從而有效培育員工對企業的忠誠和信任度,企業真心為員工着想,就能充分調動員工的積極性。

(二)“信”的思想。“信”,言行相一,即信用。《周易·繫辭上》説得好:“人之所助者,信也”。《論語·為政》説:“人而無信,不知其可也”,《論語·顏淵》説“民無信不立”。要使企業成功必須講“信”。“信”是儒家倫理中具有積極意義的思想,也是中國交換倫理的重要典範,很值得我們在當代企業文化建設中學習和借鑑。企業對外講誠信,能大大降低交易成本,提高商業效率;可以為企業樹立良好的信譽,開拓更廣闊的市場空間,從而獲得更大的利益。企業對內講誠信,能實現內部人與人之間相互信任、相互理解,構建和諧的人際關係,充分發揮人的最大潛能。只有這樣,才能在激烈市場競爭中立於不敗之地。

(三)“義”的思想。“義”,道義、主義。孔子説:“君子明德大義,小人只懂財利”(《論語·里仁》),“不義而富且貴,於我如浮雲”。他還提出“見利思義”的思想。在我國企業文化建設中,應把樹立正確的“義利觀”作為一項重要的內容,使員工自覺地意識到在講“義”時,要承認“利”的必要;追求“利”時,則要接受“義”的約束。這樣,就能實現“以義估利”,“舉義興利”,調節和規範企業在經濟活動中的行為,使企業遵守法則,正當經營,把賺錢看作一種手段而非目的,自覺地把企業賺錢與國家興旺和民族利益聯繫到一起,積極履行社會責任,捐助教育、辦慈善,將利益回饋社會,體現中國傳統文化價值取向。

(四)“和”的思想。孔子説:“禮之用,和為貴”(《論語·學而》)。這是中華幾千年歷史中處理人際關係、民族文化、社會關係的傳統原則。中華民族強大的凝聚力也正是得益於這一“和”的傳統。對於企業文化建設而言,目前比較流行的做法有“三和治企”,“三和”指“人和、物和、利和”,即治理企業要將人員間的關係協調,企業生產與環境的協調,企業間競爭與合作的協調有機結合起來。儒家思想從不同方面對企業文化建設起作用,是企業運轉的潤滑劑。企業家應該以超凡的卓識遠見,注意吸收借鑑我國優秀文化傳統用於教育員工,培養員工愛崗敬業、團結合作、協調一致的精神,使企業的競爭力得以增強。

二、道家思想的影響

道家的代表人物是老子、莊子。他們分別著有《老子》、《莊子》。這兩部著作對後世影響很大。我國企業文化建設可以從道家思想中吸取合理營養。

(一)“道法自然”的思想。“道”是道家的中心思想。老子説:“道法自然,無為而治”。這句話的意思是事物發展有其規律性,人們應按規律辦事。企業文化建設,首先,企業管理者應順應自然發展規律,按規律制定規章制度;其次,涉及企業改革改制時要對企業自身特點和周圍環境全盤考慮;第三,對企業管理者而言,要善於抓大事,將常規事務分權予下屬,使責權明確、各盡其力。企業管理者看似清閒,實際工作卻井井有條,正是“無為而無不為”。

(二)“辯證治事”的思想。老子認為,一切現象都是相互對立的,如新與舊、盛與衰、高與低、長與短、福與禍等,而且這種對立關係也是可以轉化的。商場如戰場,面對激烈的競爭,企業應該有清醒認識。當處在經營困難時期,企業應通過不懈的努力,使困難局面得到改善並要向好的方面轉化,即獲得成功;當處在順境時,企業應認識到自身存在的問題,企業的競爭對手也在以難以覺察的速度迅速崛起,稍有不慎就有可能成為落後者甚至被淘汰。以辯證治事的思想來認識事物、治理企業,也是許多企業反敗為勝走向成功或者戒驕戒躁保持領先的法寶之一。

(三)“點滴為始”的思想。老子説:“合抱之木。生於毫木;九層之台,起於累土;千里之行,始於足下。”每個企業都有同一個夢想,即不斷髮展,日益壯大。要實現這個夢想,就需從零開始,然而很多企業卻沒有做到這一點,急於求成,盲目擴大規模,不顧自己的條件,也不顧事物發展的步驟性和規律性,結果出現了管理困難、資金浪費、負債增加等一系列不良現象。世界500強中的企業,哪個沒有明晰的發展史?那些有上百年曆史的企業,哪個又不是厚積薄發才有了今天的業績?道家思想,博大精深,它啟發今天的企業以辯證的眼光看待成敗,以一個“道法自然,無為而治”的思想來順應規律,治理企業,同時以一個“點滴為始”的思想看待企業成長,使企業得以持續發展。

三、儒家道家文化的消極影響

任何事物都是一分為二的,不存在絕對的好與絕對的壞,既要看到傳統文化優秀方面,也要看到傳統文化消極方面。中國傳統文化的消極面主要表現在三個方面:

(一)折中的中庸之道,調和折中的維持之術。老子説過“不敢為天下先”的話。這些思想滲透到企業中,既會影響企業競爭一流的意識,也極大地影響到企業內部人才的選拔、培養和使用。加拿大華裔總督伍冰之的父親這樣教育自己的孩子:“如果你不想摘天上的星星,那麼你連地上的塵土也得不到”。在經濟金融全球化時代,商業競爭更加激烈,充滿風險,誰若過分謹慎,事事不敢為天下先,以得過且過的心態辦實業,時就會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失敗。通用電氣前總裁傑克·韋爾奇談起通用的企業文化時,其中有一句名言就是“競爭、競爭、再競爭”。

(二)怎樣看待成敗,怎樣評價經常失敗的人。現代教育科研成果表明,人是在不斷犯錯誤中學習的。所以,從某種程度上講,成功的人也是失敗比別人多的人。但是,在中國傳統文化中,在評價一個人時,往往不是看他做成了多少事,而更多的是看他犯了多少錯誤,得罪了多少人,失敗了多少次。在這種標準下,那種不求無功,但求無過,對各方面關係照顧較好的老好人往往佔優勢,而那些衝勁大、對關係顧及少、一頭扎進工作中的人往往吃虧多。長此以往,員工的積極性會受到打擊,對企業的危害不言而喻。

(三)重歷史、重經驗、重權威及官本位思想。“不識古,不成義”,“我過的橋比你走的路多”,大官説的話比小官頂用,上司彷彿在所有問題上都比下屬聰明。其實,過去的經驗,不能原封不動地用於指導今天的現實生活,許多經驗留給今天參考的往往只剩下核心的思想精義。重歷史輕現實、重經驗輕實踐、重權威輕真理、重官位輕真理的思想作用於企業文化建設,只會使企業封建氣息濃厚,難有長足發展。

我國傳統文化的積極方面和消極方面都以各自不同的方式作用於企業文化建設,今天的企業應弘揚優秀的傳統文化,拋棄傳統文化的消極方面,使傳統文化在企業文化建設中發揮應有的作用。與此同時,我們也應注意到,同任何一種文化一樣,企業文化建設也是開放型的`,必須兼收幷蓄,企業在繼承和發揚傳統文化優秀遺產的同時,還應結合本企業狀況,充分吸收國內外優秀文化建設經驗,以便形成本企業獨有的企業文化,提高企業的核心競爭力

  傳統文化對企業文化建設的影響篇3

中國傳統文化是以儒學為核心,以儒釋道三家文化為主流,融會各民族、各地區、各時代主要文化形式的動態文化系統,在傳承性、獨立性、民族性、價值取向等方面具有獨特的優勢。而同樣一個企業,通過傳統文化的精神內涵,使企業文化在多變的經營環境中能夠更加適應發展的需要。本文就是要探討傳統文化對現代企業文化的影響。

在世界經濟日益走向全球化的趨勢下,中國企業要想屹立於世界強國企業之林,必須構建和發展有中國特色的企業文化。然而,任何一種文化模式都不可能是憑空產生的,企業文化也不例外。世界上大凡有生命力的管理思想,都是基於本土文化產生的。筆者認為企業文化必須紮根於傳統文化之中,否則就成了無源之水、無本之木。下面我就來談一下中國傳統文化對現代企業文化的影響。

一、中國傳統文化與現代企業文化的內涵

第一,中國傳統文化。

中國傳統文化是我們從先輩傳承下來的豐厚的歷史遺產,它是一種長期的歷史文化積澱,它是一個民族的集體記憶,是一種精神紐帶,是一種基本的精神物質。在長達兩千多年的中國封建社會裏,中國傳統文化先後經歷了先秦諸子學、漢代經學、魏晉玄學、隋唐佛學、宋明理學、清代樸學、近代西學的發展歷程。它不僅記錄了中華民族和中國文化發生、演化的歷史,而且作為世代相傳的思維方式、價值觀念、行為準則和風俗習慣,滲透在每個中國人的行為方式和思維方式中。它就如同一個民族的遺傳密碼,深藏在一個民族的血液中,內在為一個民族的精神結構,它雖然不會直接產生GDP,但離開了它,民族就失去了凝聚力。所以説,傳統文化是一個民族精神的“根”, 我們千萬不能“塞其源而欲其流遠,伐其根而求其木盛”。

第二,現代企業文化。

現代企業文化是一個企業在長期經營運作過程中逐步形成的文化觀念,是企業員工在認識和行為上的共同理解,它貫穿於企業的全部活動之中,是一個企業的靈魂和精髓,是潛在的生產力,企業文化決定着企業全體成員的精神面貌和整個企業的素質、行為和能力。一個企業的文化,通俗地理解,就是我們公司辦事的方式,我們考慮問題的角度和方法,是我們相信的東西,是我們的工作態度,等等。作為中國企業,傳統文化中的 “仁、義、禮、智、信”等理念自然地融匯在我們的血液中,表現在我們的行為中,體現在我們的企業文化中。

二、中國傳統文化對現代企業文化的影響

中國文化中的儒道之學延續數千年之久,併成為學術思想中的主流,直到今天仍具有巨大影響。可見,吸取中國傳統文化的精髓,是目前企業需考慮的問題。下面我們看看中國傳統文化在現代企業中是如何體現的。

第一,“剛健進取”的民族精神。

中國儒家學者在論述人生的道德行為、價值取向、理論境界時,一個最重要的內容和突出的特點就是自強不息、剛健有為、積極進取。《易傳》中的“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地勢坤,君子以厚德載物”的人格理想,前者為自強不息、剛健有為;後者為厚德載物,包容萬物。以及《荀子》中的“人定勝天”思想。這些進取精神和博大胸懷,正是儒家學説的思想要旨和華夏民族的精神面貌,都體現出一種陽剛向上的競爭精神。

這些豐富多彩的中國傳統文化為構建傳承過去、面向未來的企業文化提供了深厚的文化積澱,並有助於企業形成剛健進取、發奮圖強的企業文化。反觀我們潞安的企業文化,潞安人在其長達半個多世紀的發展歷程中,從解放戰爭時期的“多產煤炭、支援前線”,到六十年代的“艱苦奮鬥、勤儉辦礦”的石圪節礦風,再到現代化建設時期的“實幹進取、爭創一流”的潞安精神,潞安人正是憑藉他們在企業文化建設中的成就,帶動了企業經濟的迅猛發展,這些始終呈現出一種歷史傳統同時代精神高度和諧的特色。

第二,以人為本的民本思想。

剛健進取、自強不息的中國文化基本精神,所強調的是人,即“以人為本”或人本主義。這一文化特色與西方以神為核心的文化精神迥然而異,它考慮問題的出發點和歸宿點都是人。孔子曰“天地之性人為貴”、“己所不欲,勿施於人”和“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的仁愛思想反映了儒家對人本性的理解。荀子提出的“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則載舟,水則覆舟”的比喻,更是集中反映了民心所向與安邦的道理。

現代的社會是競爭的社會。社會需要的人是有獨立意識,有創新精神、有奉獻思想的人。每個人都應該是完整意義上的人,知道愛人,愛自己,有個性。我們現在講的人文文化或人文精神,就是要充分重視人本,最大限度地發揮人的主觀能動性和創造性。反觀一個企業的發展,企業中“以人為本”的宗旨就是抓住人、用活人,培養人,開發人。企業最大的資產是人,人在企業的發展中具有決定的意義。而企業文化的優劣取決於其核心價值觀,一個企業如果能夠本着儒家思想建立“以人為本”的基本價值觀,把尊重人、關心人作為企業發展的核心價值理念,關心關注員工的成長,為員工提供發展機會,讓員工分享企業的發展成果,這樣人人都會有進取之心。

第三,“上善若水,為而不爭。”

《老子》説:“上善若水,為而不爭”。上善的人好像水一樣,水善於滋潤萬物而不和萬物相爭。老子認為人類社會的一切罪惡、一切禍亂、一切悲哀、一切痛苦都起源於人與人之間利益的爭鬥。因此,他提出“為而不爭”,並把它作為人類消除悲劇的解脱之道。具體到企業,就是説企業文化要有包容的胸懷,能容納百川,不同的人來到一個企業,每一個人都有自己的特點,也有自己的長處和短處,在這個時候,不是互相挑剔,而是相互之間去互補,只有這樣我們的企業才會做到渾然一體,相互合作,共同把企業做好。

第四,“無為而無不為”。

“無為而治”是老子思想學説的精華,其本意是順應自然,遵循民意。《老子》説:“無為無不為,萬物將自化”。強調的是人的積極性、主動性、創造性。這裏的“無為”並不是什麼都不做,而是含有不妄為的意思。就是説,“無為”絕非無所作為,而是不私為、不妄為,要出於公心,按照事物的自然本性,因勢利導地去做,無形中便會得到成功。他強調“治大國若烹小鮮”,治理國家要像煎小魚一樣,不能常常翻動,否則就要翻得破爛不堪了,喻示着為政之要在安靜無擾,擾則害民,若能“清淨無為”,則人人可各遂其生而相安無事。如果人認同了一種文化,把它作為自己的信仰,就會自覺地去實踐,不用別人動員督促、檢查監督,管理就不用像現在這樣投入這麼多的人力、物力和財力,員工會自己管理自己,自己要求自己,發揮人自我管理的意識。

三、結語

企業文化好比一個企業的靈魂,優秀的企業文化可以增強企業的凝聚力和員工的創造力。中國具有傳統文化的優勢,我們應該考慮怎樣根據中國文化,創造出一套適合自己的文化特色,使整個運作更加順利,以適應日趨激烈的國際市場競爭。總之,中國傳統文化是中國企業文化建設的基礎。企業文化作為中國先進文化的一部分,必須立足於傳統文化這個母體,保持民族特性,弘揚民族精神。同時,中國作為一個文明古國,歷史文化傳統有益於現代文化建設之處很多,我們要做的就是把我國博大精深的傳統文化中的優秀部分與我國當今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實際結合起來,從而為我國企業進行文化創新奠定堅實的基礎。


標籤:企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