糯米文學吧

位置:首頁 > 範文 > 職場

職場跳槽前需要注意的事項有什麼

職場3.14W

職場求職非常不易,職場跳槽要謹慎。今天小編就給大家講講職場跳槽前需要注意的事項,大家一起來了解下吧。

職場跳槽前需要注意的事項有什麼

  職場跳槽前需要注意的事項

切不可頻繁跳槽

頻繁跳槽直接的負面作用就是簡歷,你的簡歷上幾乎看不到任何累積,那麼也可以看出你對公司的忠誠度也不高。如果不是因為職業發展,或是學習更多的企業文化以圖創業的話,頻繁跳槽絕對會影響你將來的發展。

知己知彼很重要

有不少人在跳槽之前沒有做好十足的準備,甚至都不瞭解新職位的信息。只有知己知彼才能百戰百勝,你需要知道新公司的基本信息,前途如何,是否符合自己的職業發展方向。在運用這一點時忙也要注意瞭解信息的全面性和真實性,不能聽信一家之言,至少有三方以上的説法一致才可以接受。

跨行跨職業風險大

如今的大學生,很多都沒有在畢業前接收職業規劃的指導,缺乏職業規劃意識,而且很多學生在大學的專業都是父母幫忙選擇的,並不是真正自己喜歡的,等到畢業的時候自然是不喜歡從事本專業的工作。在這種情況下求職,很容易受到身邊人的影響,一不小心跳槽後接着就失業。要想跳槽順利成功,在跳槽前要做好準備,從事的行業儘量與本專業課程接近,要知道跨行找工作的難度更大,也會讓你在失業的停留期無限加長。

  職場跳槽漲薪多少才不虧

關於“跳槽漲薪多少才不虧”這件事,其實沒有一個統一的公式可以普適於所有人。當然我們也不可能自己拍腦袋想個數字出來,所以在設定這個期望漲薪幅度時,需要蒐集一些薪資數據供自己參考。

參考1:

跳槽漲薪該有一個底線幅度

這裏説的底線幅度可以是你所在公司當年的調薪幅度,簡單説,如果跳槽後的薪資連這個調薪幅度都達不到,那麼真得考慮一下是不是該跳這個槽了。

對於已經裸辭的人或是當前公司沒有年度調薪的人來説,可以參考市場上一些趨勢性的報告。比如前程無憂每年年底會發布的《離職與調薪調研報告》,報告中對新一年的企業平均調薪幅度有一個預估,比如2016年預估幅度為7.3%,較2015年下降0.3個百分點。此外在每年的年中,前程無憂網絡編輯部會對在職的個人進行調薪滿意度調查,有關於個人方的調薪情況數據出爐,比如2016年上半年的調查數據顯示,近9成受訪者表示所在企業的調薪幅度沒有超過10%。

參考2:

“大勢”薪酬看趨勢

這類數據網上有很多,各個招聘網站或是諮詢公司都會有相關數據推出(關於如何獲取,下文有表述)。這裏需要注意的是,單一維度的“大勢”數據意義不大,只有多維度的數據才有一些指導意義,比如某個城市某個行業下的某個職位平均薪資。對於個人而言這些平均薪資水平的高低代表着人才稀缺度。

參考3:

個案可參考,但要找“亮點”

我們常常會聽到這樣的故事:某某從事什麼工作,幹了多少年現在年薪是多少等等。如果僅僅知道以上字面上的`信息是沒有什麼意義的,因為這個世界從來沒有無緣無故的成功。如果你正好認識這位當事人,對於他的跳槽情況很清楚,對於他的個人能力也很清楚,那麼你一定會發現這樣的個案是有“亮點”可尋的。而這個“亮點”才是我們要關注的。簡單來説,看個案,一定要了解詳細的個人情況,比如他有一項別人短時間內沒法取代的技術絕活,比如説他的人脈資源特別廣、消息很靈通等等,這些我們可以稱之為“亮點”,正因為有這些“亮點”才決定了他能拿到令人羨慕的薪水。如果你正好也有這樣的“亮點”,那麼恭喜你,你的漲薪幅度也可以提高。

利用網絡資源做準備

知道怎麼分析薪資數據還是不夠的,我們還得知道如何獲取這些薪酬信息。這裏列出6條方法,歡迎補充:

1. 研究目標企業公司網站及關鍵詞“XX公司薪資”,包括公司發展、簡介、規模等;

2. 通過搜索引擎搜索目標企業、職位相關口碑、評價、公司整體薪資等信息,充分利用網絡論壇以及相關職業圈的互聯網資源,一些知名企業的崗位薪資都有曝光;

3. 搜索目標企業相同職位在不同招聘網站的信息發佈差異(重點是薪資差異,因為不同的招聘網站對薪資設置條件不同,也許正是這種差異會暴露目標企業的薪資信號);

4. 查詢一下公司網站中是否有自己的人才招聘欄目,也許其中有薪資標準;

5. 注意搜索結果的時間節點差異比較(很多企業的崗位薪資隨着時間推移而逐漸遞增,通過這點可以大概瞭解這個崗位的薪資變動情況和最低標準);

6. 招聘網站和獵頭機構的薪酬調查工具。

  職場跳槽的操作要點

明確職業目標

確立工作目標看起來是一件非常簡單的事情,但在我們接觸的數千個案例當中,能夠就此作出清晰客觀理性分析的不會超過20%。如果展開來講,這就又會是一篇萬字的長文,這裏只給出一個簡約的框架,大家可以參照着做一個自我的設定。首先客觀地分析一下自己,看看諸如興趣、收入、職位、發展、平台、團隊、文化、距離等要素中,哪幾個排前面,哪幾個排後面,先拉出一個排序,別騙自己,該是什麼就是什麼。然後看一下自己所處的外部環境,簡單來講就是行業如何,行業中的公司都怎樣,收入狀態,發展速度,核心技能要求等等。把自己的需求排序和外部環境要素做一個交叉比對,找出可行的發展路徑,設定2-3年的職業目標,明確自己的優劣勢,做出以年為單位的目標分解。

目標分為定量和定性兩個部分,無論是定性還是定量,一定要清晰,比如年薪要達到20萬元,職位要做到總監,帶的團隊超過10人等等,越詳細越好。其他的技能和經驗提升指標,也別模稜兩可,比如“提高與人交往的能力”,就不是一個可執行的目標,可以變為“2016年要結識50個陌生朋友,每週至少1次和熟人或陌生人進行深入溝通”。人對自己的認知總是片面的,找幾個對你瞭解的朋友或同事,聽聽他們對你的建議,或者是找到靠譜的職場前輩,讓他們客觀對你做個分析。這些都是行之有效的方法。

分析出這次跳槽要解決的幾個核心問題。

最好不要超過3個,1-2個比較合適。如果要解決的問題太多,分清主次,在次要目標上做出妥協。面面俱到的結果通常是面面俱不到。這樣的問題可能是希望從執行者轉變成為管理者,學習本職能領域更高階的知識和技能,找到能力更強的領導,到更大的平台來給自己鍍金,收入可觀上升等等。

明確自己這次找新機會的主要渠道組合。

熟人,內推,獵頭,招聘網站,招聘會,新興的某些社交招聘媒體,你如果精力夠,當然可以廣泛撒網。但有相當資歷的候選人要注意,把自己的簡歷搞得到處都是的,會讓人覺得比較cheap,建議還是通過私密渠道。獵頭這點需要特別提示一下,市面上靠譜的獵頭太少,還是委託那些懂行的資深獵頭比較好一些。

Looking for job is a full-time job

説的就是要把找工作當成一項工作來認真抓起,不要有一搭沒一搭,三天打魚兩天曬網。給自己規定每天的任務,該刷簡歷就刷簡歷,該投遞就投遞,該聯繫熟人就聯繫熟人,每天都要完成一定的任務額,這樣就一定會有好的結果出來。

做好各種應聘資料的準備。

簡歷怎麼寫就不説了,這是入門級的功課,雖然大多數的簡歷從專業的眼光來看還是寫得很垃圾。主要還是分析一下自己的優勢特長和你心儀的目標職位目標公司之間有什麼必然的聯繫吧,給你自己一個理由,也給對方一個理由,我為什麼適合這個職位,他們為什麼要給我面試機會,為什麼要錄用我。在這裏別太一廂情願。應聘的資料還可以包括一個詳細的自我陳述,能夠證明過往業績和成就的某些作品,公眾號、論壇文章或博客(如果有的話)。證書什麼的我是從來不看,你如果願意也可以準備啦。(從我過往的面試經歷來看,願意用各種證書證明自己的候選人,一般實操能力都比較差。)

如果不是特殊情況,建議不要裸辭,還是騎驢找馬好一點。

裸辭雖然看起來很帥很瀟灑,但最大的問題是容易把自己的心態搞壞。選擇機會應該是個主動並且從容的過程,如果因為某些切實的壓力,必須在什麼什麼時點之前找到工作,往往會陷入“剛出虎穴,又入狼窩”的尷尬局面。因為心態不穩的時候,決策的標準會發生重大偏差,很難做出符合自己長期利益的抉擇。

如果時間允許,給自己留出至少一週來做Offer的選擇。

做到信息的充分對稱,也讓自己的心情平靜一下,別在重大問題沒有澄清之前匆忙做出決定。如何選Offer是個大學問,一步錯,步步錯的事情每天都在發生,你總不希望落到自己頭上吧。有關怎麼選Offer的問題,你可以看看《20、30、40,不同年齡段如何選offer》或者《創業公司的Offer這樣選才保險》等文章。

找工作不能臨時抱佛腳,而要時時關注周邊的信息和市場的行情,做到有備無患。

因為你不知道哪一天公司就會發生變動,職位就會產生變化,就像15年那麼多的互聯網合併案中,無數人都在懵懂中被裁了員。平時多聯繫自己之前的同事,儲備幾個靠譜的獵頭,在各種媒體上發發聲,讓他們主動找到你,你再來做選擇,總比逼不得已落荒而逃好吧。還是那句話:你每一天都可能是在公司的最後一天。所以放平心態,早做準備。

提出離職遭到挽留的要注意。

中國的文化對於忠誠還是挺看重的,你提出離職,即使最終被挽留下來,老闆對你的信任通常要打個折扣,如果是公司的重點部門,老闆的第一反應是立刻要為這個職位作備份,因為誰都不知道你哪天就又不爽了,老闆在此可承受不起反覆的折騰。一旦備份到位,你的位置就很尷尬了。因此,有不少的升職、加薪的挽留是臨時性挽留,純粹屬於公司目前沒有可用之人,一旦老闆緩過手來,再收拾你不遲。

大家好合好散,做好交接工作。

職場的圈子沒你想得那麼大,所以山不轉水轉,大家遲早還要見面的。遵守基本的職業操守,儘量不要一甩手給人留下個爛攤子。俗話説,好事不出門,壞事傳千里。尤其是自媒體時代,要想打聽點人,打聽點事,實在是太容易了。我就有好幾個朋友,面試談得好好的,在下Offer之前突然就黃了,究其原因,是背景調查出了問題。所謂和氣生財,混職場還是要多栽花,少栽刺,那樣從背後射過來的暗箭就會少很多。

標籤:職場 跳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