糯米文學吧

位置:首頁 > 範文 > 校園

《寄李儋元錫》教學設計

校園1.17W

教學目標:

《寄李儋元錫》教學設計

1、初步瞭解“安史之亂”及中唐的重大事件對詩人的人生及詩歌風格的影響。

2、初步體會中唐詩歌風格的多姿多彩的風貌特徵。

3、《寄李儋元錫》一詩是如何表達詩人面對時局的一種人生態度。

教學重難點:目標2、3、4

教學方法:中唐詩壇流派眾多,風格多樣,以開拓創新為主要創造傾向。對本專題所選六首詩歌,可結合詩人的總體風格逐一進行鑑賞。教學方法以自學、討論為主,誦讀訓練貫穿始終。

教學課時:一課時

教學過程:

一、專題內容概説

“安史之亂”以後,唐朝由盛轉衰,詩壇也失去了盛唐的蓬勃氣象。這一時期的詩歌,其情感基調是徘徊惆悵,哀怨感傷;其藝術風格或高雅閒淡,或雕琢煉飾;其審美趣味有外拓趨向內斂,有昂揚趨向低沉,有濃郁趨向高秀。唐詩可謂是風格種種,流派多多。

中唐時期“創新”與“求變”是其詩歌的主要創作趨向,中唐的社會背景(如藩鎮割據、朋黨之爭、科舉考試的弊端以及用人制度諸因素),為詩人羣體的產生提供了客觀條件;也促使不同羣體形成風格各異的詩歌流派。

中唐詩歌大約有以下幾派:

(1)以白居易和元稹為首,包括李紳、王建、張籍等人在內,倡導新樂府的創作,要求“文章合為時而著歌詩合為事而作”,揭露中唐社會政治的各種弊端,反映時弊民疾,在詩歌形式上只要求淺顯平易通俗自然,他們的創作在當時乃至以後都產生了深刻的影響。

(2)以韓愈孟郊為代表的一派詩人,從尚奇怪,重主觀的創作主張出發,着力於探討詩歌的新的藝術形式,並且通過個人的遭遇來反映社會的黑暗。這一派詩人除了韓孟之外,還有劉叉、盧仝、馬異、賈島、李賀等,其中韓、孟、李最為出色。

(3)韓、孟、元、白之前的中唐早期,尚有劉長卿、韋應物與大曆十才子等詩人,帶着對盛唐的依戀,以蕭條、冷落的心境表現山林隱逸的生活情趣。

(4)柳宗元、劉禹錫等“元和貶謫”詩人,或借異鄉山水以抒發貶謫之苦悶,或借歷史古蹟抒發千古興亡之慨歎,柳的山水詩寫得清淡秀麗,峻潔峭激,劉的詠史詩則豪邁暢朗。

二、學習《寄李儋元錫》

1、結合註釋①瞭解作者及創作背景

韋應物(737~792)

中國唐代詩人。長安(今陝西西安)人。一説卒於貞元九年(793)。15歲起以三衞郎為玄宗近侍,出入宮闈,扈從遊幸。安史之亂起,玄宗奔蜀,流落失職,始立志讀書。代宗廣德至德宗貞元間,先後為洛陽丞、京兆府功曹參軍、鄂縣令、比部員外郎 、滁州和江州刺史、左司郎中 、蘇州刺史。貞元七年退職。世稱韋江州、韋左司或韋蘇州。韋應物是山水田園詩派詩人,後人每以王孟韋柳並稱。其山水詩景緻優美,感受深細,清新自然而饒有生意。而《西塞山》景象壯闊,則顯示韋詩雄豪的一面。其田園詩實質漸為反映民間疾苦的政治詩。代表作有《觀田家》。此外,他還有一些感情慷慨悲憤之作。部分詩篇思想消極,孤寂低沉。韋詩各體俱長,七言歌行音調流美,“才麗之外,頗近興諷”(白居易《與元九書》)。五律一氣流轉 ,情文相生,耐人尋味。五、七絕清韻秀朗,《滁州西澗》的“春潮帶雨晚來急,野渡無人舟自橫”句,寫景如畫,為後世稱許。韋詩以五古成就最高,風格沖淡閒遠,語言簡潔樸素。但亦有穠麗秀逸的一面。其五古以學陶淵明為主,但在山水寫景等方面,受謝靈運、謝朓的影響。此外,他偶亦作小詞。今傳有10卷本《韋江州集》、兩卷本《韋蘇州詩集》、10卷本《韋蘇州集》。散文僅存一篇。

這首七律是韋應物晚年在滁州刺史任上的作品。唐德宗建中四年(783)暮春入夏時節,韋應物從尚書比部員外郎調任滁州刺史,離開長安,秋天到達滁州任所。李儋、元錫,是韋應物的詩交好友,在長安與韋應物分別後,曾託人問候。次年春天,韋應物寫了這首詩寄贈好友以答。詩中敍述了別後的思念和盼望,抒發了國亂民窮造成的內心矛盾和苦悶。

在任職的一年裏,他親身接觸到人民生活情況,對朝政紊亂、軍閥囂張、國家衰弱、民生凋敝,有了更具體的認識,深為感慨,嚴重憂慮。就在這年冬天,長安發生了叛亂,唐德宗倉皇出逃,直到第二年五月才收復長安。在此期間,韋應物曾派人北上探聽消息,可以想見詩人的心情是焦急憂慮的。

2、初讀詩歌,理解大意

(1)教師範讀。

(2) 學生自由朗讀,並結合註釋講述詩意。

去年春天花開時節,我與您在長安分別,現在春暖花開了,又是一年。國家的前途,個人的前程,都覺得茫茫一片,自己無法預料。面對春色,心中悶悶不樂,獨自睡去,難以睡着。我身體多病,想回鄉歸隱,自己任刺史所管轄的地區,還有逃亡流落在外的饑民,我拿了俸祿而沒有使百姓免於飢寒,因而感到慚愧。聽説您要來,我不斷地探望,多少次月兒缺了又圓,我站在西樓上眺望,仍不見您來。

3、賞析

詩是寄贈好友的,所以從敍別開頭。

首聯意為去年春天在長安分別以來,已經一年。

問:為何從“花”寫起?

答:以花裏逢別起,即景勾起往事,有欣然回憶的意味;而以花開一年比襯,則不僅顯出時光迅速,更流露出別後境況蕭索的感慨。正有“年年歲歲花相似,歲歲年年人不同”的感傷意味。

次聯寫自己的煩惱苦悶。(結合背景談談詩人的苦悶所在。)

就在作者出任滁州刺史的當年冬天,長安發生了朱泚叛亂,稱帝號秦,唐德宗倉皇出逃,前來增援的朔方軍又與朱泚相勾結,致使戰亂進一步擴大。當時,詩人曾自滁州間道遣使探聽消息,寫作此詩時,使者尚未返滁。因此,“世事茫茫”是指國家的前途,也包含個人的前途。這種形勢下,他只得感慨自己無法料想國家及個人的前途,覺得茫茫一片。他作為朝廷任命的一個地方行政官員,到任一年了,眼前又是美好的春天,但他只有憂愁苦悶,感到百無聊賴,一籌莫展,無所作為,黯然無光。

三聯具體寫自己的思想矛盾。

問:“愧俸錢”可看詩人怎樣的人生態度?

答:正説明詩人志在有為,不甘竊位苟祿,乃是作者思想的主導因素。正因為他有志而無奈,所以多病更促使他想辭官歸隱;但因為他忠於職守,看到百姓貧窮逃亡,自己未盡職責,於國於民都有愧,所以他不能一走了事。這樣進退兩難的矛盾苦悶處境下,詩人十分需要友情的慰勉。

末聯便以感激李儋的問候和亟盼他來訪作結。“聞道欲來”,寫對方關念自己;“西樓望月”寫自己盼望對方。懷人望月,由來已久。就本篇來説,詩人不僅想借普照兩地的月光來傳遞相互關照之情,更要用月輪的缺而復圓來寄託盼望朋友團圓的拳拳之心。而“望月幾回圓”,又正説明了自己盼友為時之久,心情之切。至此,招請速來之意,不言自明,耐人體味。全詩始於感歎分別,終於盼望團聚,綰合緊密,渾然一體,而友情之深摯渾厚,溢於言表。

4、寫作特色

韋詩以描寫山水見長,但其詩中亦有不少憂念國事、關懷民瘼的內容。在這首懷念友人的詩篇中,作者對大唐王朝前途的歎惋,對自己憂愧交加的內心世界的揭示,都説明詩人對國計民生的大事並沒有忘懷。尤其是“身多疾病思田裏,邑有流亡愧俸錢”兩句,一直受到人們的讚揚,被譽為“不負心語”(沈德潛《唐詩別裁》)。這兩句詩真實地表現了當時的社會條件下,一個正直的地方官吏無可奈何的'處境和高尚的人格美。這首律詩寫來平易親切,通篇不用典實,節奏流麗響亮。劉熙載《藝概》説:“律詩不難於凝重,亦不難於流動,難在又凝重又流動耳。”既凝重又流動,正是這首詩的特色。

5、作業:背誦全詩

板書設計:

1、特徵:

情感基調:徘徊惆悵,哀怨感傷

藝術風格:高雅閒淡,雕琢煉飾

審美趣味:外拓趨向內斂,昂揚趨向低沉,濃郁趨向高秀

2、流派

3、賞析

首聯:以花裏逢別起

頷聯:寫自己的煩惱苦悶

頸聯:具體寫自己的思想矛盾。

末聯:便以感激李儋的問候和亟盼他來訪作結。

【賞析】

這首詩大約寫於唐德宗興元元年(784)春天。前一年初夏,作者由尚書省比部員外郎刺滁州(今安徽滁縣),本年春在滁州任所寫此詩寄贈友人李儋、元錫。

去年春花招展中分別,今年再見花開而懷友,既是睹物思人,順理成章。又暗含着時光易逝之感,正有“年年歲歲花相似,歲歲年年人不同”的感傷意味。開端扣題,由去年説到今年。與友人分別,又逢花開,已經一年,而用春花關聯起來,自然而又流暢。一年來,國家政局更加動盪不安。就在作者出任滁州刺史的當年冬天,奉命東征叛亂藩鎮的涇原兵在長安又譁變作亂,並奉朱肶為帝,德宗出奔奉天。前來增援的朔方軍又與朱泚相勾結,致使戰亂進一步擴大。當時,詩人曾自滁州間道遣使探聽消息,寫作此詩時,使者尚未返滁。因此,“世事茫茫”、“春愁黯黯”,不是泛泛之論,都包含着實實在在的社會內容。由於國亂民窮,自己又有志難申,欲棄官歸隱,而又不忍漠視家國百姓之難。於此,就不禁將內心的重重矛盾推心置腹地向朋友傾訴。“世事茫茫”,給人以混茫無涯、難以捉摸之感,正是當時特定的政治局勢的寫照。“春愁黯黯”,塗上了一層陰沉黯淡、紛擾糾結的色素,恰好展示了作者此時的心緒,情愫如此,因而只好抱膝獨卧。“世事”就客觀而言,“春愁”就主觀而言。“難自料”承“已一年”而申述其變化,“獨成眠”承“逢君別”以表明獨處懷友。“身多疾病”承“春愁”句,申述了自身的困難;“邑有流亡”承“世事”句,表達出人民的疾苦。自身困難雖加劇歸隱之念,人民疾苦卻喚回濟時之心。中間四句歸結到“愧俸錢”,正説明志在有為,不甘竊位苟祿,乃是作者思想的主導因素。

尾聯歸結全詩,迴應首聯。“聞道欲來”,寫對方關念自己;“西樓望月”寫自己盼望對方。懷人望月,由來已久。就本篇來説,詩人不僅想借普照兩地的月光來傳遞相互關照之情,更要用月輪的缺而復圓來寄託盼望朋友團圓的拳拳之心。而“望月幾回圓”,又正説明了自己盼友為時之久,心情之切。至此,招請速來之意,不言自明,耐人體味。全詩始於感歎分別,終於盼望團聚,綰合緊密,渾然一體,而友情之深摯渾厚,溢於言表。

韋詩以描寫山水見長,但其詩中亦有不少憂念國事、關懷民瘼的內容。在這首懷念友人的詩篇中,作者對大唐王朝前途的歎惋,對自己憂愧交加的內心世界的揭示,都説明詩人對國計民生的大事並沒有忘懷。尤其是“身多疾病思田裏,邑有流亡愧俸錢”兩句,一直受到人們的讚揚,被譽為“不負心語”(沈德潛《唐詩別裁》)。這兩句詩真實地表現了當時的社會條件下,一個正直的地方官吏無可奈何的處境和高尚的人格美。這首律詩寫來平易親切,通篇不用典實,節奏流麗響亮。劉熙載《藝概》説:“律詩不難於凝重,亦不難於流動,難在又凝重又流動耳。”既凝重又流動,正是這首詩的特色。

標籤:李儋 教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