糯米文學吧

位置:首頁 > 範文 > 致詞

聽武瓊講座心得體會

致詞2.04W

如果説教育之路是一條漫漫長路,需要我們用大半輩子甚至是一生去走完它,那麼專家的引領將是這漫漫長路中的一盞明燈,指引着我們,讓我們在這條路上少走一點彎路。 很榮幸在10月3日、4日兩天聆聽了特級教師武瓊老師的示範課及對一完小、四完小四位年輕老師的點評課,一天半的時間雖説很短暫,但是我所接收到的新思想、新理念確實很豐富的。

聽武瓊講座心得體會

首先來談談四位年親的老師,他們雖然很年輕,教齡不長。但他們在課堂中所展現出的那種青春活力,那種過硬的基本素質,那種創新意識、自省反思……的精神是很值得我們學習的,與他們相比我真是自歎不如。從他們的身上我得出了這樣的感悟,那就是趁着年輕,好好加強自身的基本功,好好“練功”。

感謝四位老師的精彩講課,正如武老師所説的:正是有了他們的大膽嘗試,才會有我們的不斷進步,是他們為我們創造了這樣的機會。

接下來,我想説的當然是我們敬愛的老師了,與武老師接觸可以説這是第二次,第一次聽她講座時,她留給我映像最深的一句話就是教學要關注“三本”即生本、文本、人本。今天她再一次的提及了這個話題。這句話讓我真真切切的明

白了我們在實際的課堂教學中,這三本是缺一不可的,要將他們有機的融合起來。

與上次的講座不同的是,武老師這次親自進行了示範課《七律長征》,還對四位與我們相仿的語文老師的課進行了細緻入微的點評,講課及點評話語中無時無刻不滲透着當今的新課標、新理念、新思想。這對我們參加活動的所有語文老師來説無疑不是一頓營養大餐。因為她有理論、有實踐,讓我們聽的明白,聽的入心。就拿武老師的這節示範課來説吧,她的設計思路是那樣的清晰、視角是那樣的獨特、方法是那樣的與眾不同。武瓊老師精巧而又不露痕跡的問題設計,循循善誘又以學生為主體的課堂教學,充分展示了教育名家駕馭教材、調控課堂的深厚功力,整節課自然如行雲流水,一氣呵成,讓聽課老師不禁拍手稱快,更深刻體會到武老師教育無痕、潤物無聲的教育藝術和名家風範。她的這堂課讓我明白了

在課堂上武老師不僅注重知識的學習,而且強調方法的傳授。她啟發學生要學會思考、學會發現、學會學習。一堂課上再高明的老師傳授的知識也是有限的,但老師教給學生的方法其影響卻是深遠的。方法的指導帶來的是自主的學習。這樣的教學才能給學生一把學習的鑰匙,打開無限豐富的學問的殿堂。

語文教學既有人文性又有工具性,二者不可偏廢。扎扎

實實培養學生讀寫的能力與培養學生情感價值觀緊密結合,才能提高課堂的有效性、生動性,讓學生真正受益。我們教語文不僅僅是為了教會孩子那點僅有的課本知識,是為了提高他們語文學習的能力和整體的語文素養。武老師的課堂讓我們懂得了我們教給學生的應該是遣詞造句、朗讀、概括文意精心研讀文本的能力,紮紮實實的教孩子,一步一個腳印地夯實基礎,培養能力。學生掌握不好的地方,有意識放慢教學的節奏,讓學生真正弄懂。而且在誦讀、人物形象的賞析中,通過聯想想象,創設情境,還原文本,讓學生真實的感受人物的心情、神態,自然地領會文章的妙處,激發學生閲讀古典小説的興趣,激發對歷史人物、民族文化的熱愛,工具性與人文性有機統一。語文教育不能沒有人文性,人文性如同語文教學之魂,失去了魂,語文就失去了生命力,而工具性是語文教學之根,失去了根,魂也就失去了依託。

武老師在課堂上非常關注學生。她認為學生的需求是教學的起點。啟發學生,為他們排憂解難。武老師認為一定要捕捉學生的需要,而不是按我們的需要上課。有效性在哪裏?一定是在學生那裏,這才是真正的有效。哪些是學生已經讀懂的,那些是未讀懂的,學生面臨的真正困、挑戰是什麼,教師一定要明瞭。發現學生在哪兒有問題,一定停下來,慢點走,幫他們度過難關,“順學而教,順勢而導”。反之,如果眼中沒有學生,只是按自己的教學流程走,那就成了走

教案,一節課下來,教學任務看似完成了,但學生卻是一頭霧水,留不下什麼深刻的印象。這樣一節課一節課的走馬觀花,所有的知識都是浮光掠影,學生所得也就非常有限了。

當然,在武老師的課上還有很多值得我們學習借鑑的地方還有很多,最值得我們沉下心踐行的就是吃透課標,吃準年段標準,把每一節課與課標相聯繫,使每一件事都在課標上找到落腳點。吃透課標,精讀文本,不斷研究學生,研究教法、學法,積澱學養,一點一點把知識的積累、能力的培養、情感的陶冶落實到每一節課中,實現真正的教學相長。

總之,感謝這次的培訓。專家的指導只是給了我們一個方向,但真正的踐行與否還在於我們自己。老師們,讓我們在專家的帶領下做我們該做的事,教我們該教的知識。

聽武瓊講座心得體會 [篇2]

11月9日上午,又一次聽到了武瓊老師那極具感染力的聲音。因為學員的強烈要求,培訓班今天又播放了武瓊老師的視頻。

武老師的講座之所以受歡迎是因為她舉了大量的鮮活的例子來談朗讀訓練的技巧,今天上午雖然還是因為授課老師未開講臨時播放的,只是短短的二三十分鐘,但卻頗受啟發,尤其是武老師提出的對學生進行“提前量”的訓練和站在孩子的角度去判斷孩子的朗讀更是讓我耳目一新。

吳老師説,朗讀一定是在充分揣摩作者的寫作意圖下的.活動,而揣摩作者的寫作意圖一定是藉助文本來體會的。

如《再見了親人》。這篇課文中老師們往往把重點放在前三段的指導,而忽略了後三段。後三段説的是告別,那麼朗讀該怎麼指導?老師們的處理往往是一段比一段高,吳老師説,我們可以換一種方式,感受文章所描寫的場景,列車開動前志願軍戰士和朝鮮人民在哪兒,是怎麼在話別,走進車廂後呢?列車開動了以後呢?應該説,聲音是漸行漸遠,隨着場景的變化,聲音是越來越小,而不是與越來越大、越來越響,所以説,朗讀一定是清晰的認識課文。

《驚弓之鳥》這篇課文的重點是訓練更羸的四句話,説了什麼意思,之間是什麼關係,最後是朗讀訓練。中年級學生存在段間不連貫,朗讀就是訓練讓他把句子連起來,通過讀讓學生建立這種聯繫。

而有的老師為了引導學生自我學習、感悟,往往會採用表演的方式幫助理解,但是,脱離孩子認知基礎的表演恰恰會適得其反。《晏子使楚》,讓孩子分組表演,學生表演的像唐僧,不倫不類,這樣的表演是不能幫助學生理解到文章內涵的,因為學生不理解文本,不瞭解當時的時代背景,所以表演起來語氣不符合情境,我們讓學生表演的目的是什麼?你注意到了什麼,你要通過表演達到什麼等等。學生表演不出來是因為難,不理解才難。所以朗讀不是簡簡單單地要求學生讀出語氣、神態,一定是在理解的基礎上去讀。不同的文章朗讀的要求是不一樣的。對於一些説明性文章,如《新型玻璃》,朗讀的重點是要注意停頓。

朗讀一定要重視學生的體驗。武老師舉了一個例子,説有一次聽一位老師講《瀑布》,其中有一段寫得特別美“如煙,如霧,如塵……”老師先進行了範讀,讀得聲情並茂,入情入境,然後説:“誰能模仿老師的語氣來讀一讀?”學生讀得跟老師的語氣有所不同,老師就不滿意,説“誰再來時試一試?”這裏,有一個問題要思考“孩子為什麼給老師讀得不一樣?”成人看瀑布看起來是仙境,而孩子看起來是好玩,水珠在孩子眼裏是靈動的、有趣的,所以學生讀起來的節奏就跟老師不一樣,他讀得是快樂的,站在孩子的角度,進入到孩子的世界去判斷:在理解和感受上,哪些是可以認同的,哪些是需要商量和交流的?“你為什麼這樣讀?”當孩子的體會確實有偏差時,可以跟他商量、討論,“是不是可以試着這樣讀?”這才是真正的教學民主、

談到朗讀的速度,武老師説,朗讀要根據課文的內容掌握速度。一般情況下,朗讀比説話稍慢點。一種情況是內容不同節奏不同。情調不一樣,速度不一樣。第二種情況是學生年齡不一樣,速度不一樣。第三種情況是教學過程的起止不同,速度不一樣。剛開始朗讀和結課時朗讀速度是不一樣的。朗讀技巧在於學生的“提前量”,“提前量”指的是朗讀時看的比讀的要提前。孩子認字,要告訴他看詞讀詞如“安全”,這樣對學生進行提前量的訓練。生讀,實際眼睛是看的後面的字,根據提前量調整語速。

單單一個朗讀背後竟藴藏着這麼多的知識,吳老師不僅僅是在在告訴我們朗讀指導的技法:文本不同,學生年齡不同,朗讀指導亦不同;更讓我明白了——朗讀指導貴在得法,指導得法貴在用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