糯米文學吧

位置:首頁 > 範文 > 致詞

烏鎮主要景點導遊解説詞

致詞1.42W

江南百牀館

烏鎮主要景點導遊解説詞

江南百牀館,座落在烏鎮東大街210號,又稱趙家廳,面積約1200多平方米,內收數十張明、清、近代的江南古牀精品。館內第一展廳陳列的有:明馬蹄足大筆管式架子牀等,採用木架構造形式,造型簡潔、樸素,比例均衡,並強調傢俱形體的線條形象,體現了明快的藝術風格,同時充分利用硬木的色澤和紋理特點,不事雕琢,多用原木漆,渾然天成;第二展廳的有清 拔步千工牀等牀,這批牀材質優良,工藝複雜,製作精良,是木雕牀中的精品,其中清拔步千工牀被譽為“ 鎮館之牀”,用料為黃楊木,長217公分,深366公分, 高292公分,前後共有三疊,此牀歷時3年方才雕成,用工千餘,故有其名。

江南木雕陳列館

這裏原是東柵徐家的豪宅,又名百花廳,以其木雕精美而聞名 。它雕樑畫棟 尤其是門楣窗櫺上的人物飛禽、走獸通過圓雕、平雕、透雕、鏤空雕等表現手法表現得出神入化。如今,它的正室偏屋內更陳列了豐富中國古代木雕精 品器件。木雕館裏的木雕取材豐富,有“八仙過海 ”、“郭子儀祝壽”等民間傳説 ,有“打漁” 、“ 鬥蟋蟀”、“ 敲鑼打鼓 ”等生活場景 ,也有 “龍鳳呈祥” 、“ 松鼠吃葡萄 ” 、“ 梅蘭竹菊 ”等傳統圖樣,以古樸的風格,細膩精巧的表現手法,刻畫出具有江南地方特色的民俗風情。

江南民俗館

東柵的金家,曾是這裏的一方富庶,今天他們的居所成就了一段江南生活的記載。這兒展示了晚清至民國時期烏鎮民間有關壽慶禮儀、婚育習俗和歲時節令等民俗。衣俗廳以實物、蠟像、照片等不同手段展示百餘年前江南民間穿着習俗,可以從中西合璧的風格中窺視歷史的縮影。節俗廳通過一年不同節氣中烏鎮人不同的生活習俗,比如春節拜年、元宵走橋、清明香市、立夏秤人、端午吃粽、水龍大會、天貺曬蟲、中元河燈、中秋賞月等。婚俗廳以喜堂拜堂為中心,通過新人、媒婆、父母等人物以及花轎、嫁粧等實物展示婚慶的熱鬧場景。壽俗廳以老人祝壽為主題,通過廳堂的吉慶實景和字畫、壽幛、壽桃、壽麪等特有的做壽物品,展示了敬老尊老的中華傳統。

文昌閣

立志書院門前河埠上有一幢樓閣,名文昌閣。書院與閣之間,僅隔一條不寬的觀前街。舊時讀書人到文昌閣,一般都有下人陪同乘坐小船前來。小船就泊在閣下的河埠邊,讀書人上樓,下人就在過道兩旁的長凳上坐着等候。清末科舉廢止,文昌閣便成了鎮人遊玩的地方,同時由於長期以來造就的中心地位,它又是鎮人的新聞傳播中心。立志書院作為茅盾紀念館的一部分,按原樣恢復後,文昌閣也將重現飛檐臨波的風姿。

三白酒作坊

何謂三白酒?《烏青鎮志》上説:“以白米、白麪、白水成之,故有是名”。此酒醇厚清純、香甜可口,男女老少皆宜飲用。以往農村過春節,就用它來招待客人,在烏鎮民間,此酒還有一個別名叫“杜搭酒”。|僅存高公生糟坊,原名高公生醬園,始建於明朝初年。所產“三白酒”以其香氣濃郁、酒味醇厚、入口柔綿、回味爽淨、餘香不絕而名聲遠揚,明太祖朱元璋在南京登基慶典時,浙江巡撫高仲越選中烏鎮高公生糟坊生產的三白酒列為貢品,進貢皇室享用。

宏源泰染坊

中國的藍印花布世界聞名,烏鎮則是藍印花布的原產地之一。宏源泰染坊始創於宋元年間,原址在南柵,清光緒遷址於此,系藍印花布製作基地,也是藍印花布製品集散中心。藍印花布,俗稱“ 石灰拷花布 ”、“ 拷花藍布 ”,是我國傳統的民間工藝精品,已有上千年的印染歷史,傳説由一名叫葛洪的農夫為愛妻所創, 以其價廉物美, 一直流行於民間。

茅盾紀念館

茅盾故居是革命文學家茅盾(沈雁冰) 祖輩居住的老屋,始建於十九世紀中葉,建築面積650平方米,為清代江南民居 。茅盾自1896年7月4日誕生至1910年春離鄉求學 ,在此生活了十三個春秋,以後數十年仍聯繫不絕 。茅盾故居有茅盾1934年親自設計翻修的書齋、手植的天竹 、棕櫚。1994年8月更名為桐鄉市茅盾紀念館,設《茅盾故鄉烏鎮》、《茅盾走過的道路》、《茅盾故居(復原)》三個基本陳列室。

修正觀

修真觀在烏鎮中市。如今的修真觀共設三進,一進為山門,二進是東嶽大殿,三進為玉皇閣;兩邊分設十殿閻王、瘟元帥、財神等配殿;山門前的廣場也依舊開闊宏暢。修真觀的山門正門上方掛有一特大算盤下方書對聯一副:人有千算,天則一算 極具警世意味。修真觀廣場系以石板壘築而成,地勢開闊,位處鎮中,廣場上還設有長廊石座,是鎮人迎廟會、看神戲、嘮家常、曝日頭的絕佳所在。廣場曾是烏鎮的集市中心,現在則成了開展大型活動的首選之地 。至今已舉辦了第五屆茅盾文學獎頒獎典禮、江南水鄉特種郵票首發式、烏鎮武術迎中秋專場表演、海外華人烏鎮中秋賞月等大型活動,成了古鎮新的文化娛樂中心。

古台戲

戲台為歇山式屋頂,飛檐翹角 ,莊重中透着秀逸 。台為兩層,底層用磚石圍砌 ,進出有邊門和前門。邊門通河埠,底層後部有小梯通樓台,亦可通過翻板門從河埠下到船裏。樓台分前後兩部分,後部是化粧室;前部是戲台,正對廣場。

昔日,正月初五的迎財神會、三月廿八迎東嶽廟會、五月十五迎瘟元帥會等,都要在戲台演神戲,招待修真觀中的諸神。平時,還演出一些“罰戲”。罰戲是烏鎮傳統的一種解決糾紛的方法,凡有人損害公益犯了眾怒的話,當事人得出錢請戲班子在神前演戲,以示懺悔。現在,戲台已恢復了往日的熱鬧景象,每天早上8時起到晚上10時,都有演出,演的是桐鄉花鼓戲(桐鄉的`地方戲)。

夏同善翰林第

夏同善的翰林第在中市觀后街,原是一般的民居,佔地不多。夏同善欽點翰林並獲賜“翰林第”匾以後,才得以擴展而稍具規模。已成為一處集傳統民居和園林為一體的富有人文氣息的景觀,遊人可從中領略清末江南小鎮大户人家的生活情味。

整修後的翰林第基本上遵循原來的格局,可分成三部分。中間部分是主軸線,三間三進。大門前有一對大理石滾墩石,顯示出蕭家的不同凡響。進門廳的第一道門,可見門楣上有橫“頂棟”即5個雕花短木,門檻奇高,跨越不易,但中間一截可以卸下,稱為“德檻” 。平時不開正門,進出有兩旁邊門。再往裏是第三道門,即頭牆門,過了此門是一個小小的石板天井。這是第一進。跨過天井是正廳,為第二進。正廳是平廳,樑上供着珍藏有聖旨誥命的兩個大紅鏤金漆木盒。在後面緊接着的兩廂是樓房,靠牆有甬道相連。這種結構別處少見,大概與地基逼仄有關。再往裏過二牆門,是三進的後小樓廳。

匯源當鋪

典當的起源可以追溯到1000多年前的南朝。最初是受百家施捨、收入豐厚的寺廟把多餘的資金以抵押方式向民間出借的行為。這種借款方式使借款人蒙受高利息的損失,但對社會有融通資金的作用,可救人一時之急。漸漸的,這種融資方式為人們所普遍接受。清雍正朝規定,典當行開業前應領取“ 當帖 ”,因帖上印有龍的圖案和花紋,故俗稱龍票。

烏鎮典當行最多時達13家,太平天國前還有7家。但到 1931年,只有匯源當還支撐着,到日寇入侵時期,典物也只出不進,不久即告停業。自匯源當關門大吉,烏鎮典當行的歷史劃上了句號。如今存留的當鋪成了舊中國時金融業的一個縮影,二扇斑駁的鐵門後留下了太多悲愴與凝重。

皮影戲

皮影戲又稱戲影人生、土電影,起源於北宋時的北方,南宋時傳到江南一帶。在江南已有800多年的歷史,烏鎮皮影戲屬南派。皮影戲是利用各色可活動的牛皮或羊皮製成的造型,在強光的投射下,通過表演者嫻熟的技藝,利用影幕向觀眾展示各色劇目,可稱得上是中國特有的卡通片。

如今皮影戲已隨着烏鎮旅遊業的發展,又煥發了青春,烏鎮皮影戲館仍在日日演出,並走入了人民大會堂,走出了國門,先後受邀請去韓國、日本、新加坡、德國等國家表演,以其獨有的民族魅力得到了廣泛的認同和喜愛。皮影戲館裏收留下也許不僅僅是老藝人對過去的一往情深,更是一種原生態生活的迴歸與渴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