糯米文學吧

位置:首頁 > 範文 > 工作總結

歷史課程教學工作總結

總結是指社會團體、企業單位和個人對某一階段的學習、工作或其完成情況加以回顧和分析,得出教訓和一些規律性認識的一種書面材料,寫總結有利於我們學習和工作能力的提高,為此要我們寫一份總結。那麼我們該怎麼去寫總結呢?下面是小編收集整理的歷史課程教學工作總結,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歷史課程教學工作總結

歷史課程教學工作總結1

20xx年9月,遼陽縣各鄉鎮25所中學(現24所)參加了國家基礎教育課程改革,並選用人教版教材作為實驗教科書。經過這幾年的教學實踐,獲得了一些經驗和體會。

一、轉變傳統教學觀念是進行課程改革的重要前提

轉變傳統教學觀念就是要解放思想,突破傳統的以教師傳授知識為主,學生被動學習的教學方式,樹立以培養學生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為主的教育新理念。為了落實新的教育理念,使新課改一開始就步入正軌,早在20xx年10月末,教師學校中學部慄丙林主任就深入各中學對各校一線教師進行有關實施新課程的培訓。我當時作為一名普通的歷史教師參加了培訓,之後還進行了交流、討論。讓我們受益匪淺。之前,只是知道課程改革是必然,是趨勢,卻不知怎麼改、改什麼,培訓後猶如在教學的道路上點燃了一盞明燈,給我們指明瞭方向。之後,歷史學科教研員徐恩元老師多次到校組織聽課、講課等研討活動,使我們進一步認識到教學是教師教與學生學的統一,這種統一的關鍵是交流,教學過程是師生之間積極交流互動,共同發展的過程。因而教師的角色必須由傳統教學中的權威轉向師生互教互學、教學相長的“平等中的首席”,從傳統的知識傳授者轉變為組織者、引導者以及學生髮展的促進者。這一傳統教學觀念的更新,為課程標準的實施創造了重要的前提條件。

二、發揮教研導向作用是實現課程改革目標的重要途徑

為使新課改真正落到實處,一切從實際出發,理論聯繫實際,在實踐中檢驗和發展真理,我們歷史學科充分發揮教研工作的教學導向作用。集思廣益,羣策羣力。首先採用集體備課的形式,我們作為研訓人員,都有自己負責研訓的學校。走下去,走進教師之間,親自參與集體備課,具體做法是一人主講一課,眾人共同參與。對教材分析、教材運用,學法指導、教學手段、教學環節等教學全過程進行研討、分析,這樣即使個人的業務能力得到了鍛鍊,又使集體智慧發揮了作用。其次是通過開展大大小小的歷史教學觀摩,在講課、聽課、評課過程中體驗課程標準的基本理念。檢驗備課效果的得失,從中找出差距,提出改進方法,這是提高教學水平,促進教學觀念轉變的有效途徑。20xx年4月在首山鎮一中搞的一次大規模全縣歷史教師參與的教學觀摩,課題是《三國鼎立》,效果就特別好。再次是通過撰寫教學心得體會,積累教學案例,重視案例的導向功能和教學設計等教學資料。這個途徑我們主要是由一些骨幹教師來完成,進而帶動其他教師,在此基礎上進一步交流、總結、提高,從而逐步實現觀念的轉變。

三、時刻關注教師的發展是關係課程改革成敗的關鍵所在

隨着下鄉調研次數的增多和對基層教師瞭解的深入,讓我越來越真切的認識到教師能否快速成長,對於今天的新課程改革中可以説起着決定作用。因為新課程標準實施的過程,是一個由國家課程轉為教師實施課程再轉為學生學得的過程,而教師是中間的橋樑、樞紐,其地位舉足輕重,所以説,課改的成敗,教師肩負着十分重大的歷史使命。那麼,課程改革對教師有哪些要求呢?

首先,教師能否經受住了職業道德的考驗。

在剛開始課改時,有的教師認為自己教了十幾、二十幾年的歷史,可謂倒背如流,一味固守自己原有的上課模式。他們或是“填鴨式”、“一言堂”,不顧下邊學生的反應如何,一骨腦地把課“講”完,或是,講的少之又少,用題海戰術“狂練”,把原本教材中的大字小字面面俱到,加重了學生的負擔。這樣做了,還會振振有詞:“我都累死了,講得嘴丫子冒沫,你還不會,那怪誰呢?”“所有題型,我們都練到了,‘修行’就在個人了!”殊不知,新的時代需要真正意義的人才,而不是隻會背幾個人物、幾個年代、幾個事件等的讀死書,死讀書的“人才”,而教師只有真正認識到你的學生將如何適應現在乃至未來的社會這一層面,才能真正理解教育的重要性,並真正地熱愛教育事業,與些同時,就要考慮如何創設教學情境,激發學生的求知慾等等,需要教師在掌握課程標準、駕駛教材內容的前提下,設置問題,設計思考討論題目,並指導學生蒐集、查閲、整理有關新課程內容,而這無形當中就會加大教師的工作量,花費教師更多的時間,付出更多的精力,倘若沒有良好的職業道德和敬業精神,是很難擔負這一教育任務的。

其次,教師要有創新意識。

課程標準的主導思想是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讓學生在學習過程中主動參與,積極思維,並在已有的知識和經驗基礎上學會發現問題、提出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而要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首先教師要有創新意識。著名科學家錢偉長指出:沒有創新精神的教師不可能培養出具有創新精神的學生。而在新課改實施過程中,也確實如此。那些靈活的創造性使用教材、創造性使用教學方法、手段的教師,他的學生也被帶到了當時的歷史氛圍中,興致盎然地學習着。比如同樣是講夏商西周的文化時,涉及到日食、月食的發生、記載,有的教師依照教材或是自己描述或由學生講解,一帶而過,而有的教師此時啟發幾位學生走到講台,分角色扮演太陽、月亮、地球(日食和月食的形成過程),其他學生飾演此天象出現時當時的老百姓的狀態(驚恐、四處奔逃等),並及時提出問題:出現這種驚恐現象的原因?這樣通過教師精心的設計、學生精彩(教師一定要堅信學生所具備的能力)的表演,這樣創新的教學,打開了學生想象的心扉,也就達到了培養學生創新精神的目的。反之,那種千篇一律的泛講空講,也只能是事倍功半。

再次,教師要博覽羣書,形成厚積薄發的文化底藴。

當學生帶着自己的.知識、經驗、思考、靈感走進新課程,參與課堂活動時,使課堂教學呈現出豐富性、複雜性,另外教科書的一些隱性問題含而不露也需要研究。開放性的教學使歷史同政治、經濟、軍事、外交、哲學、心理、科技、文化、自然、地理等學科更加緊密的結合在一起,而教師如果沒有廣泛的各領域的知識是很難師生交流、討論合作的。比如在講到《資本主義時代的曙光》一課中,為什麼首先在意大利出現文藝復興?涉及手工工場的資本主義萌芽的經濟理論;經濟決定政治、文化的政治理念;新航路的開闢涉及地理中的空間知識;殖民地建立後給世界帶來的影響,軍事侵略等等,一名教師如果沒有各領域的知識是很難上好本課的。所以教師,尤其是作為一名歷史教師,一定要多看書、勤思考。授以滴水,應有滴泉。

第四,要有掌握現代化教學手段的技能

利用多媒體教學優化課堂教學過程是實施素質教育的有效途徑,它能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促進其積極思維,強化其記憶效果,提高學習效率。雖然我們只是縣內各鄉鎮學校,條件有限,但隨着時代的發展、社會的進步及縣教體局本年度加大遠程教育的投入,運用電視、錄像、課件製作等電化手段輔助歷史教學已不再是可望不可及的。因此,現代教學手段是新課程標實施必須掌握的教學技能之一。

四、實施新課程標準,亟待解決的幾個問題

(一)如何理解繼續與創新的關係。

歷史是發展的,歷史發展本身具有繼承性,任何教學改革都是在吸收原有教學方式積極成果的基礎上實現的。這是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的觀點,也是我們課程改革的原則。因此,必須正確理解繼承與創新的關係。國中歷史課程改革,主要轉變學生死記硬背、被動接受知識的學習方式,倡導學生積極參與教學全過程,樹立以學生為主體的教學新理念,但不能因為要以學生為主體就談“講”色變,似乎一“講”就背離了課改精神。其實這是一種錯誤認識。教師自己講,關鍵在於怎樣講,有利於學生對歷史的理解,有利於學生產生想象,有利於學生理想情操的薰陶,那麼這樣的講述也主是無可厚非的。因此,在改變教師“傳道、授業、解惑”的傳統教學中,要注意在批判中繼承,在創新中發展,要避免東施效顰,邯鄲學步。

(二)如何認識教師主導和學生主體的關係

有很多老師都有這樣的理論:課程改革以人為本,以學生的全面發展為中心,但在具體操作時卻不知從何處着手,或者做得還不夠。奎裏特説:“在課堂上,一名教師應該告訴他的學生應該怎樣看世界,教師要教會學生必要的知識,點燃他們求知的火花,還要和他們並肩學習。”因此教師的主導作用表現在:在理解課標精神的前提下,對教學內容、教學過程進行宏觀調控,適時創設情境,點擊學生靈感火花,質疑設問,激發學生髮散思維,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使學生的學習興趣處於最佳狀態之中。而加強學生的主體作用則要求教師在微觀的課堂教學中注意培養他們的批判意識和懷疑意識,鼓勵他們對書本的懷疑和對教師的超越,讚賞學生有創意和富有個性的理解和表達,使他們積極思維、大膽發問、勤于思考、樂於探究,為今後的發展創造條件。

(三)如何處理個別與羣體的差異關係

課程改革的靈魂是“為了每一個學生的發展,為了中華民族的復興。”課程標準的實施,傳統教學觀念的轉變,教與學的方式方法的多姿多彩,使那些天資聰慧,勤勉好學的學生有了天高任鳥飛,海闊憑魚躍的新感覺。他們在課堂上情緒活躍,思維敏捷,積極發問,搶答問題,個人的潛能得到了充分的挖掘和發揮,而大多數的學生卻因受社區環境、家庭環境等客觀條件的影響,侷限了他們的接觸資料、圖片、信息等教學資料的視野,限制了他們獲取歷史知識的途徑。因此,教師應如何面對這大多數的學生,正確處理這兩者之間的發展關係呢?這也是我們正在研究的問題。

(四)如何衡量教學過程與考試評價的關係

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課改成敗與否,只有通過實踐的檢驗才能給予評價。而現在應試考試的評價機制,一張捲紙定成敗仍然成為束縛教師主觀能動性發揮的的主要原因。因此,迫切需要有一種更為科學、全面的評價機制來應用,才能更好的促進課程改革的進一步深化。

歷史課程教學工作總結2

本學期我擔任八年級8、9、10三個班的歷史教學,經過一年的歷史教學工作和國培培訓,對歷史教學的內容結構、知識體系、目標要求及學生的實際有了一定的瞭解,理論聯繫實際,邊學邊教。經過本學期的努力和探索實踐,在業務知識掌握上、新課堂的構建上及學生的知識水平上均取得了一定的成績,現總結如下:

一、業務知識學習方面:

隨着時代的發展,深感知識的匱乏和終身學習的重要性。教師教師應該是先進文化的代表和時代的引領者,應該緊跟時代發展的脈搏與時俱進,否則就out了。為此,我自主鑽研業務知識,看與歷史有關的書籍和教育教學方法。做到備教材、備學生、備方法。堅決不打無備之仗。堅持聽課,聽先進教師的課,學習他們的教育教學方法和先進的教學理念,堅持“以我為主,為我所用的原則”,從而我的業務知識水平有很大提高,同時也促進了我教學能力的提高。

二、新課堂的構建上

新課堂的構建上,堅持運用邱學華老師的嘗試教學法理論,採用分組教學的形式。健全制度、堅持分組教學,設計不同的教學活動,想方設法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新課堂的構建,分組教學是關鍵,制度是保障,靈活多樣的環節設計是激發學生學習興趣的催化劑。通過實施分組教學以來,我感覺確實能提高學生的學習效率,可能現在看起來有些耽誤好學生,可時間久了,對全體學生都有好處,能培養優等學生的分析問題能力和表達能力,同時能幫助差生提高成績,但是也存在不會還不學的學生,這是分組嘗試路上的老大難。也是教學中的困惑所在。

三、學生成績

通過本學期的教學,學生的學習習慣、方法、知識水平都有一定的提高,在幾次的'考試中有了良好生,這是上個學年沒有的。學生的發現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也有很大進步,這與我對本年級的教學設計和能力培養相協調的。

四、存在問題和努力方向:

構建新課堂方面存在問題沒有真正落實新課程的核心精神,仍然習慣於控制學生課堂學習行為,雖然在學習新課程的精神中意識到了必須把課堂還給學生,但潛意識中仍然習慣於把課堂看成是我們自己崇尚自由、自主的場所,擔心把自由、自主還給學生以後,自己就失去了自由、自主。升學考試的重壓不僅沒有減輕,反而愈來愈重,迫使我,愈來愈背離教育的本質,以圖牢牢地控制學生。

歷史這一門學科,對學生而言,既熟悉又困難,但也容易引發他們的興趣。在這樣的環境下,要教好歷史,就要讓學生喜愛歷史,讓他們對歷史產生興趣。否則學生對這門學科產生畏難情緒,不願學,也無法學下去。為此,我採取了一些方法,就是讓學生多講一些歷史人物故事,把課堂變成學生喜聞樂見的“故事會”,讓他們瞭解歷史,喜歡歷史。總之,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仍是待解決的問題。

努力方向:只要努力就會有收穫,本學期,新課堂構建初見成效,成績也有所提高。但是無論成績的高低,都體現了我在這學期的教學成果。我明白到這並不是最重要的,重要的是在本學期後如何自我提高,如何共同提高學生的學習成績,形成模式。因此,無論怎樣辛苦,我都會繼續努力,多問,多想,多向有經驗的同事學習,盡力打造歷史高效課堂。

標籤:教學 歷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