糯米文學吧

位置:首頁 > 範文 > 工作總結

教育學期末思考題總結

緒論

教育學期末思考題總結

教育學是研究教育現象、教育問題,揭示教育規律的一門社會科學。

教育學的產生和發展大致經過哪幾個階段

(一)教育萌芽階段(前5世紀-16世紀)

這一時期教育尚未形成獨立學科,人們只能在教育實踐中總結歸納教學經驗,並形成一定的教育思想。

《論語》——孔子的教育思想

《學記》——世界上最早的一部教育論著

《雄辯術原理》——昆體良

《理想國》——柏拉圖

(二)教育的獨立形態階段(17世紀-19世紀中葉)

生產力發展,教育經驗豐富以及相關資料的發展促進了教育理論的完成,標誌為誇美紐斯的《大教學論》,第一次系統總結了班級授課制,是近代最早的教育著作,標誌着教育學成為一門獨立的學科。

洛克——《教育漫話》

赫巴爾特——《普通教育學》(1806)

盧梭——《愛彌兒》

裴斯泰洛齊——《林哈德與葛篤德》

福祿倍爾——《人的教育》

(三)教育發展多樣化階段(19世紀50年代-20世紀中葉)

科學技術的發展,學科知識和研究方法的科學化、多樣化促進了教育學的發展

斯賓塞——《教育論》

杜威——《民主主義與教育》

凱洛夫——《教育學》

楊賢江——《新教育大綱》(國內第一部)

陶行知

蔡元培

(四)教育理論深化階段(20世紀50年代以來)

新技術革命、智力的開發與運用引起新的教育改革,促進了教育學發展。

布盧姆——《教學目標的分類系統》

布魯納——《教育過程》

贊可夫——《教學與發展》

聯繫實際談對學習教育學的認識

1.學習教育學有助於掌握教育規律,用教育理論指導教育實踐;

2.學習教育學能夠提高對教育工作的認識,培養從事教育工作的能力;

3.學習教育學有助於樹立現代教育觀念,並在教育工作中不斷改革與創新;

4.學習教育學也是普及知識的過程。

第一章

學校教育

學校教育是教育的狹義概念,是教育者根據一定的社會和階級要求,對受教育者進行有組織、有計劃、有目的的傳授知識技能,培養思想品德、發展能力、體力和良好個性的活動。

人的發展

人的發展也稱人的身心發展,是指人從生命開始到生命結束的整個人生中,身體和心理兩方面連續不斷的變化過程。

教育與生產力的關係

(一)生產力的發展制約教育的發展

1.制約教育發展的規模和速度;

2.制約人才培養的規格和教育結構

3.制約教學方法、教學組織形式、教學手段的發展與變革

(二)教育的發展對生產力起促進作用

1.教育是勞動力再生產,是培養勞動者素質的重要手段;

2.教育是科學知識再生產;

3.教育(高等教育)是生產新的科學知識,促進生產技術更新的重要手段。

影響青少年身心發展的因素有哪些,各起什麼作用

1.遺傳 是繼承祖先(上一輩)的解剖生理的特點

(1)遺傳為人的身心發展提供足夠、廣泛、多樣的條件;

(2)遺傳素質是造成人個別差異的原因之一;

(3)遺傳對個體身心發展的影響程度與機體機能性質有關;

(4)遺傳對人的發展的影響在整個發展中呈減弱趨勢

2.環境 是個體生活其中並影響個體發展的一切外部因素,社會環境對人身心發展起關鍵作用。

(1)環境為個體發展提供多種可能,包括機遇、條件和對象

(2)環境對人的發展的影響有正反之分

3.教育 有目的、有計劃的影響個體發展的活動,在人的發展中起主導作用

4.人的實踐活動

人的實踐活動分為三個活動層次——生理活動、心理活動和社會實踐活動

學校教育在青少年身心發展中起什麼作用(教育、教師、學校、學生、教育對象)

(1)學校教育是有目的、有組織、有計劃地培養人的活動,對人的發展有深刻的影響;

(2)學校教育是在教師主導作用下進行的,教師受過專門訓練,能夠有效地對學生進行培養;

(3)學校教育可以調控各種外部因素,按照需要進行取捨;

(4)學校教育遵循人的發展規律,能夠促進學生身心健康成長;

(5)教育對象的本身特點決定了學校教育在人的發展中起主導作用。

教育應如何適應青少年身心發展規律(不平衡、順序、階段、互補、差異)

(一)青少年身心發展具有不平衡性,教育要抓關鍵期;

(二)青少年身心發展具有順序性,教育要循序漸進;

(三)青少年身心發展具有階段性,教育不能“一刀切”;

(四)青少年身心發展具有互補性,教育要樹立信心;

(五)青少年身心發展具有差異性,教育要因材施教。

第二章

教師職業道德

教師在從事教育活動是必須遵循的行為準則和道德規範。

教師專業化

教師在整個專業生涯中,通過終身專業訓練,習得專業知識,實現專業自主,表現專業道德,並逐步提高自身的從教素質,成為一個良好專業工作者的專業成長過程。

教師應具備的職業素養有哪些

(一)教師要具有時代精神

自主成長型教師是一種具有內在積極要求發展的動機,不斷反思、探究、進取,具有可持續發展的素質,是能夠主動適應社會發展需要和社會條件的新型教師。

(二)教師要具有知識素養(學科專業、視野知識面、教育學科)

(1)教師要有淵博的學科專業知識

(2)教師要有開闊的視野和廣博的知識面

(3)教師要具有教育學科知識

(三)教師的能力素養(創造、自我控制、交流、組織管理、表達、科學研究、心理諮詢)

(1)要具有創造的能力

(2)要具有自我控制能力

(3)要具有與學生交流的能力

(4)要具有組織管理能力

(5)要具有高超的語言表達能力

(6)要具有科學研究能力

(7)要具有心理諮詢能力

教師勞動的特點

(一)複雜性

1.教師勞動的對象

2.教師勞動的目的和內容

3.教師勞動的方式和影響因素

(二)創造性

1.對不同對象的因材施教

2.對教學內容的加工處理

3.對教學原則和方法的遵循和應用

(三)示範性

1.教師的思想、觀點、學識和言行

2.教師的演示

3.教師的個性品質

(四)長期性

人才培養的週期長,教師勞動成果顯效時間長,勞動成果效用十分長久。

建立良好師生關係的基本要求和方法

要求:

1.民主平等

2.尊師愛生

3.心理相容

4.教學相長

方法:

1.樹立正確的師生觀,將教師主導作用與學生主體性相結合;

2.加強教師與學生的交往,是建立良好師生關係的基礎;

3.在平等基礎上樹立教師威信,為教育教學工作順利開展提供條件。

第三章

素質

素質是人身心發展的質量水平,在先天稟賦基礎上通過後天環境、教育影響形成和發展成比較穩定的品質,包含三個方面,生理素質、心理素質、社會文化素質。

素質教育

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以提高全民素質為根本宗旨,以培養學生創新精神和創造能力為重點,早就“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紀律”的德智體美等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事業的建設者和接班人。

教育目的

是培養人才的質量規格,即國家對教育應培養怎樣的人的總的要求。

素質教育質量觀

是指素質教育行為的過程和結果對教育主體(包括學校、教師、學生)需要滿足的`程度。

素質教育人才觀

不僅包括掌握高深科技,文化知識的高層次專家、學者,還包括工作在各行各業數以萬計的有道德、能敬業,有一技之長的勞動者。

素質教育的特徵

1.素質教育是面向全體學生的教育

2.素質教育是全面發展的教育

3.素質教育是讓學生主動發展的教育

4.素質教育是為學生長遠發展打基礎的教育

5.素質教育的終極目標是人的發展

6.素質教育的重點是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

素質教育下的師生關係

在學校諸多關係中,最重要、最基礎的是教師與學生之間的關係,師生關係也決定着學校的整體面貌。在社會轉型階段,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薦素質教育使得教師與學生也要面臨新型的師生關係。在這種背景下,素質教育下的師生關係應該努力做到,

一、樹立正確的師生觀,將教師的主導作用與學生的主體性相結合

1.踐行師生關係對民主平等的基本要求,新型的師生關係應該建立在教師與學生人格平等的基礎之上,形成師生之間心理相容、心靈相通的真摯情感關係。

2.在課堂教學中應樹立科學正確的師生角色觀。師生關係要求教學相長,教師的主導作用需要通過學生的主動性才能起到作用。所以教師要承認學生的主體地位。

二、加強教師與學生的交往,是建立良好師生關係的基礎。

素質教育把教育過程看成師生持續交往、積極互動、共同發展的過程。加強教師與學生的交流才能有利於教師的“教”和“學生的“學”。

三、在平等的基礎上建立教師威信,為教育教學工作的開展提供條件。

教師在教育過程中起到示範作用,其思想、觀點、學識及言行,甚至是個性品質都對學生產生影響。教師要保持良好的職業形象,提高自身素質修養。將嚴格要求與尊重信任相結合,促進教學工作和學生學習的雙向發展。

第四章

課程

關於課程有多種含義

1.課程代表學科

2.課程代表目標和計劃

3.課程代表學習者的經驗

4.課程代表複雜的會話

課程是一個有計劃地安排學生學習機會的過程,使學生獲得知識,參與活動,增加體驗。

綜合實踐活動課程

在教師引導下,學生自主的進行綜合性的學習活動,是基於學生的經驗。密切聯繫學生能夠自身的生活和社會實際,體現對知識的綜合運用的實踐性課程。

研究性學習

基於學生自身的興趣和愛好,在教師指導下,從學習生活和社會生活中選擇有關自然、社會和自身等方面的研究專題,主動獲取知識,應用知識和解決問題的學習活動。

課程的種類包括哪些

(一)根據課程的形態分為學科課程、活動課程、核心課程、綜合課程

1.學科課程(分科課程)

是根據一定的教學目標和受教育者的發展水平從各門科學中選擇內容組成學科,以學科的邏輯體系制定標準,編寫教科書,規定教學週期學時,分科教學的課程。

評價:優勢在於它的邏輯性、系統性和簡約性;侷限在於將相關知識制裂開來,不能考慮不到學生的興趣和愛好。

2.活動課程(經驗課程)

是以兒童的興趣為中心,圍繞兒童從事某種活動動機而組織的課程。

評價:優勢在於是根據學習者的興趣和愛好,密切聯繫實際。劣勢在於內容太過龐雜,缺少連貫性和系統性。

3.核心課程

是指在課程中居於核心位置具有生成力的那部分內容,它與課程體系的其他部分(邊緣課程)存在有機的、內在的聯繫。

4.綜合課程(廣域課程)

根據知識之間的內在聯繫和受教者的心理特徵把彼此臨近的學科內容組織在一起的課程。

(二)根據課程的存在方式分為,顯性課程和隱性課程

1.顯性課程,是學校有計劃地組織、實施的正規或官方課程

2.隱性課程,是伴隨正規教學內容隨機出現的,對學生起到潛移默化的教育影響的那些內容。一般情況下,學校通過教育環境(包括物質的、文化的、社會關係結構的)有意無意地向學生傳遞分公開性教育經驗。

(三)根據課程設置形式分為必修課和選修課

(四)根據理體制分為國家課程、地方課程和學校課程

校本課程是由本校教師自主研發的。

綜合實踐活動課程內容領域包括哪些

研究性學習 社區服務與社會實踐 勞動與技術教育 信息技術教育

綜合實踐活動課程的目標有哪些 5

1.獲得親身參與實踐的積極體驗和豐富經驗

2.發展對自然、社會、自身的內在聯繫的整體認識,發展對自然、社會、自身的責任感

3.形成從生活中生動地表現問題,並獨立解決問題的態度和能力

4.發展實踐能力,發展對知識的綜合應用和創新能力

5.養成合作、分享,積極進取的良好個性品質

研究性學習的基本目標有哪些5

1.激發觀察生活,發現問題和探究問題的興趣;

2.初步學會觀察和發現,發展探究問題能力;

3.初步形成合作與分享的意識

4.形成尊重科學的意識,認真實踐和努力鑽研的態度和能力;

5.初步形成對自然、社會的責任感

第五章

教學的概念:

教學是在教師引導下,學生主動的、富有個性的學習的活動。

教學原則的概念:

教學原則是人們根據一定的教學目標,遵循教學規律而制定的指導教學工作的基本要求

教學方法的概念:

教學方法是為了達到一定的教學目標,教師組織和引導學生進行專門內容的學習活動的方式、手段和程序的總稱。

教學方法的指導思想:

提倡啟發式,反對注入式

教學的任務:(基礎知識、學會學習、培養能力、個性發展)

1.傳授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

2.學會學習,形成正確價值觀;

3.培養能力;

4.促進學生個性的發展

教學過程的本質:(引導反思、理解生活、師生交往

1..教學過程是學生在教師引導下進行反思、批判和探究的過程;

2.教學過程是以理解為基礎的體驗生活和建構生活的過程;

3.教學過程是師生持續交往、積極互動、共同發展的過程。

簡述教學過程的基本規律 5(知識智力 教師學生 直接間接 教育性 智力非智力)

(一)掌握知識和發展智力相統一的規律

(二)教師主導作用和學生主體性相統一的規律

(三)直接經驗與間接經驗相統一的規律

(四)教學具有教育性的規律

(五)智力因素與非智力因素相統一的規律

論述教師主導作用與學生主體性相統一的規律(為什麼要發揮學生主體作用?)(內外因、能動思想、主體發揮)

1..在教學過程中,學生是學習的主體,是內因,教師“教”這個外因要通過學生“學”這個內因起作用;

2.學生是能動的主體,對教學具有選擇性,學生必須通過自己的活動(觀察、思考)來獲取知識,發展智力和能力,形成一定的思想品質;

3.學生學習的主動性、積極性越強,其學習效果越好,學生的主體作用的發揮決定着學習質量和個體身心發展水平。

我國中國小常用的教學原則有哪些:7(科學思想 理論實際 啟發性 直觀性 鞏固 循序漸進 因材施教)

1.科學性與思想性相統一原則

2.理論聯繫實際原則

3.啟發性原則

4.直觀性原則

5.鞏固原則

6.循序漸進原則

7.因材施教原則

啟發性原則的含義和要求:

啟發性原則,在教學過程中,教師必須承認學生主體地位,最大限度調動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引導學生積極思考、主動探究,培養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和創新能力。

貫徹啟發性原則的要求:(調動主動性、掌握思維方法、學會學習、情景動腦)

1.調動學生學習的主動性;

2.指導學生掌握思維方法,培養學生能力;

3.教師要教會學生學習,掌握學習方法;

4.教師要創設情景,讓學生動腦、動口、動手,引導學生進行創造性學習。

怎樣調動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和積極性:(新穎性、思想教育、教學評價、師生關係)

1.利用教學內容、教學方法的新穎性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

2.利用思想教育使學生樹立正確的學習動機;

3.利用教學評價使學生獲得成功的體驗;

4.建立平等民主、融洽的師生關係。

第六章

掌握學習策略(布盧姆 美)

在系統教學中,通過反饋——矯正的方式,使絕大多數學生(95%)掌握教學目標所規定的要求的一種教學策略。

掌握學習策略的操作程序

(一)教師準備階段

1.教師根據教學的要求,制定本門課程總體教學目標;

2.制定單教學目標和形成性測驗題;

3.對學生進行定向;

4.進行診斷性評價

(二)單元授課階段

1.進行常規的羣體教學;

2.對全體學生進行形成性測驗;

3.對沒有掌握的學生給他們第二次學習的機會

(三)總結性評價階段

贊可夫“一般發展”

贊可夫提出“以最好的教學效果,促進學生的一般發展”的教學思想。“一般發展”不僅指兒童心理的一般發展,還指情感、意志品質、性格和集體主義的思想。

贊可夫五個教學原則(難度、速度、理論、教學過程、差生)

1.以高難度進行教學的原則;

2.以高速度進行教學的原則;

3.理論知識起主導作用的原則;

4.使學生理解教學過程的原則;

5.使全班同學(包括差生)都能得到發展的原則

布魯納的知識結構

知識結構也稱學科基本結構,是各門學科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及其相互之間的關聯性。

布魯納的“發現法”

發現法是指教師在指導學生掌握基本原理、概念時,只是給他們一些事實和問題,讓學生積極思考、獨立探究、自行發現並掌握相應的知識和結構的方法。

保加利亞的洛扎諾夫“暗示教學法”

它是用運用心理學、生理學、精神治療等有關知識和規律,精心設計教學環境,通過暗示、聯想和想象,智力和體力練習、音樂等方式,巧妙利用無意識心理活動,充分挖掘心理潛力,使學生在輕鬆愉快、精神毫不緊張的情況下學習。

發現法的操作程序

創設問題情境——建立解決問題的假設——驗證假設——得出科學性的結論——轉化能力

加德納的“多元智力”包含方面

1.言語/語言智力

2.邏輯/數理智力

3.視覺/空間智力

4.音樂/節奏智力

5.身體/運動智力

6.人際交往智力

7.自我反思智力

8.自然觀察智力

9.存在智力

第七章

德育

德育是思想教育、政治教育、道德教育和心理教育的總稱。通過德育培養學生具有無產階級立場、觀點、思想品質、世界觀基礎和良好心理素質。

德育過程

教育者有目的的對受教育者施加教育影響,並通過受教者的活動,把一定的社會思想準則和道德規範轉化為受教者個體思想品質的過程。

簡述德育過程的基本規律(同時多段、社會實踐、教育自我教育、漸進反覆)

1.德育過程是知、情、意、行全面協調發展的過程,具有同時性和多端性;

2.德育過程是組織和引導學生在活動和交往中接受教育影響的過程,具有社會性和實踐性;

3.德育過程學生思想品德形成和發展中各種矛盾轉化的過程,具有教育與自我教育結合性;

4.德育過程是思想品德不斷提高的過程,具有漸進性和反覆性。

簡述德育的基本原則並聯系實際分析(現實方向、知行統一、嚴格尊重、正面紀律、積極消極、集體個別、實際因勢利導、連貫一致)

1.現實性與方向性相結合的原則

教育工作中,教育者要將社會主義政治方向放置首位,同時又不能脱離實際生活,而要重視學生現實的發展與需要。

2.知行統一的原則

教育過程中,教育者既要對學生進行思想道德理論的教育,又要讓學生參與實踐活動。將提高認識和行為養成結合起來,使學生言行一致、表裏如一。

3.嚴格要求和尊重信任相結合的原則

教育者既要做到尊重、信任、熱愛自己的學生,又要對他們提出嚴格的、堅定不渝的要求。做到嚴與愛的結合。

4.正面教育和紀律約束相結合的原則

教育工作既要正面引導,説服教育、啟發自覺,調動學生接受教育的內在動力,又要輔之以紀律約束,使二者想結合。

5.發揚積極因素、克服消極因素的原則

教育工作中,教育者要依靠學生自身的積極因素調動學生自我教育的積極性,克服消極因素,才能達到長善救失的目的。

6.集體教育與個別教育相結合的原則

教育過程中,教育者要善於組織學生集體,並依靠集體教育每一個學生。同時,通過對個別學生的教育來促進集體的形成和發展,從而使集體教育和個別教育相結合。

7.從實際出發,因勢利導的原則

教育者要根據學生的年齡特徵、個性差異以及道德發展狀況,因材施教,加強德育的針對性和實效性。

8.教育影響的連貫性和一致性相結合的原則

教育工作中,教育者應積極協調各方面的教育力量,統一認識、步調,有計劃的、系統的,前後連貫的教育學生。發揮教育的整體功能,培養學生形成良好的思想品質。

論述德育過程是培養學生知、情、意、行的過程

德育過程是知、情、意、行全面協調發展的過程,具有同時性和多端性。

(1)知,是道德的認識,是人們對行為準則、規範的理解與掌握,也就是對事物的是非、美醜、善惡的認識和評價能力;

(2)情,是道德情感,是人們對事物的真假、善惡、美醜所表現的喜樂愛憎的情感體驗;

(3)意,是道德意志,是人們為了實現一定的思想道德行為而去克服來自心理內部或外部的困難,排除各種干擾所進行的自覺頑強的努力;

(4)行,是道德行為,是人們在一定的思想道德認識、情感、意志的支配下的行為。

知事基礎,情和意是對學生形成良好思想品德起調節作用。行使衡量品德的標準,起關鍵性作用。

德育方法有哪些,每一種方法有哪些具體方式

(1)説服教育法

通過擺事實講道理,提高認識,形成學生的正確觀點,啟發學生的積極性和自覺性的方法。

(2)陶冶教育法

通過創設或利用有教育意義的情境,對學生施以潛移默化的影響,使其耳濡目染,心靈受到感化,形成良好的思想品德的方法。

(3)榜樣示範法

以正面人物的優良品質和模範行為對學生思想品德影響的方法。方式——為人典範;教育者示範優秀學生示範

(4)實際鍛鍊法

組織學生按照一定要求進行實際活動,在行為實踐中鍛鍊思想,培養良好思想品德和行為習慣的方法。方式——練習、委託任務、組織活動、社會實踐

(5)自我修養法

學生在教師指導下通過自我教育形式形成良好思想品德的方法

(6)品德評定法

通過教師對學生思想品德的評定促進學生形成良好思想品德的方法。方式——表揚和獎勵,批評與處罰,評比,操行評定

(7)心理諮詢法

通過諮詢、回答的方式,幫助學生清除影響其思想品德形成和發展的心理障礙,培養學生良好思想品德的方法。

德育的途徑有哪些

各門學科,班集體,各種活動,團隊會工作,家庭與社會

道德發展階段論的內容有哪些

瑞士 皮亞傑 兒童道德發展階段:他律道德階段 自律道德階段

道德發展水平學説的內容

美國 柯爾伯格“道德兩難故事法”對兒童道德判斷的研究

一、前習俗水平

1.避罰服從取向階段

2.相對功利取向階段

二、習俗水平

1.尋求認可取向階段

2.遵守法規取向階段

三、後習俗水平

1.社會契約取向階段

2.普通原則取向階段

社會學習論內容

美國 加德納闡釋“人們是怎樣在社會環境中學習”

1.觀察學習

2.榜樣示範

3.強化的作用

第八章

班集體

由整個班級組成,以完成學校教育任務為共同目標,有一定的組織機構、規章制度的學生共同體,是班級羣體發展的高級形式。

班集體的特徵5 (目標、機構、紀律、領導、輿論)

1.有明確的奮鬥目標,起方向、動力作用;

2.有健全的組織機構,起協調、組織作用;

3.有嚴格的規章制度和紀律,起約束、保障作用;

4.有強有力的領導核心,起組織、協調、帶頭作用;

5.有正確的輿論和良好的班風與傳統,起約束作用。

如何培養班集體 6(目標,班幹部,班綱輿論,紀律教育,人際關係,活動)

1.樹立共同的奮鬥目標

2.培養班幹部

3.建立良好的班綱和輿論

4.加強紀律教育

5.建立和諧的人際關係

6.組織開展班級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