糯米文學吧

位置:首頁 > 範文 > 作文

生死場讀後感

作文2.56W

當看完一本著作後,想必你一定有很多值得分享的心得,這時最關鍵的讀後感不能忘了哦。那麼你真的懂得怎麼寫讀後感嗎?以下是小編精心整理的生死場讀後感,歡迎大家分享。

生死場讀後感

生死場讀後感1

蕭紅的文字,彷彿像一幅素描的畫,沒有豔麗的色彩,簡簡單單,在深與淺的勾畫下臨摹出一幅幅讓人難以忘記的畫。《生死場》就是給人這樣的感覺,於不動聲色之中而刻骨銘心。

《生死場》以“九·一八”事變前後哈爾濱近郊一個村莊裏的生活為背景,主要寫了三個家庭二里半與麻面婆、趙三與王婆以及金枝的生活變遷,從苦難到更加苦難。

同時還有與這些悲苦的農人一起天天忙着生,忙着死的各種動物,王婆的馬,二里半的羊,一樣的悽慘。

蕭紅的友人胡風在讀後記中寫到,《生死場》中的農民“蟻子似地生活着,糊糊塗塗的生殖,亂七八糟的死亡,用自己的血汗、自己的生命肥沃了大地,種出糧食,養出畜類,勤勤苦苦地蠕動在自然的暴君和兩隻腳的暴君的威力下面”。

生,是那樣痛苦的生。

“赤身的女人,他一點不能爬動,她不能為生死再掙扎最後的一刻。”

“大肚子的女人,仍脹着肚皮,帶着滿身冷水無言地坐在那裏。她幾乎一動不敢動,她彷彿是在父權下的孩子一般怕着她的男人。”

“受罪的女人,身邊若有洞,她將跳進去!身邊若有毒藥,她將吞下去!她仇視着一切。窗台要被她踢翻。她願意把自己的腿弄斷,宛如進了蒸籠,全身將被熱力所撕碎一般。”

對女人來説,生孩子如同一場刑罰,一種認命的刑罰,更無從説談何體面。

死,是樣淒涼的死。

“亂墳崗子是地主施捨給貧苦農民們死後的住宅。但活着的農民,常常被地主們驅逐,使他們提着包袱,提着小孩,從破房子走進更破的房子去。”

“亂墳崗子不知灑幹多少悲慘的眼淚?永年悲慘地帶,連個烏鴉也不落下。”

可憐的金枝,孩子出生一個月,就被爹爹摔死了。小小的孩子在亂墳崗子睡在許多死人的中間,金枝三天後去看她,卻什麼也看不到,早就被狗扯得什麼也沒有了。

“墳場是死的城郭,沒有花香,沒有蟲鳴;即使有花,即使有蟲,那都是唱奏着別離歌,陪伴着説不盡的死者永久的寂寞。”

而活着,又是慘淡、麻木而無情的活。

月英曾經是打魚村最美麗的女人,“她是如此温和,從不聽她高聲笑過,或是高聲吵嚷。”她“生就的一對多情的眼睛,每個人接觸她的眼光,好比落到棉絨中那樣愉快和温暖。”

後來,月英生了一場病,她身上的一切美好全部消失了。她病怏怏的整天坐在炕上,瘦骨嶙峋。他的丈夫嫌棄她,打罵她,每個晚上她都發出慘厲的哭聲。

王婆去看她,“藉着火盆邊的火光細看,知道那是一些蛆蟲,她知道月英的'臀下是腐了,小蟲在那裏活躍。月英的身體將變成小蟲的洞穴。”

在那樣的世界裏,貧苦對人性的侵蝕十分嚴重,人的價值與情感幾乎被抹殺,成為被物化的存在。

當金枝在田間心不在焉而誤摘了青柿子時,一向關心她、愛護她的母親因為心疼柿子而罵她,踢打她。

“母親一向是這樣,很愛護女兒,可是當女兒敗壞了菜棵,母親便去愛護菜棵了。農家無論是菜棵,或是一株茅草也要超過人的價值。”

“在鄉村,永久不曉得,永久體驗不到靈魂,只有物質來充實她們。”

蕭紅的文字讀上去冷冰冰的,一目十行,盡是痛苦,滿是淒涼。

“中秋節過去,田間變成殘敗的田間。”

“淒涼的陽光,曬着所有的禿樹。”

“深秋帶來的黃葉,趕走了夏季的蝴蝶。”

“老馬,老人,配着一片老的葉子,他們走在進城的大道。”

“深秋禿葉的樹,為了慘厲的風變,脱去了靈魂一般吹嘯着。”

“彎月如同彎刀刺上林端。”

......

蕭紅一生的經歷坎坷,充滿不幸,所以她的文字總是投射着種種不幸。她總是不知不覺間把生命、生活寫得那樣疾苦,那樣透心涼。

不過,她講述的故事,在大面積的悲慘之中也總會有一絲絲讓人感動的希望。

就像趙三,當他年輕時他曾組織“鐮刀會”,反抗惡霸地主的加租。雖然鐮刀會還沒發揮作用,趙三就鋃鐺入獄,但終究他們也在試圖反抗。

當趙三成了老趙三,家國淪陷,趙三又盡己所能,努力救國。

“救國的日子就要來到。有血氣的人不肯當亡國奴,甘願做日本刺刀下的屈死鬼。”

趙三的進步,代表着整個村人在進步。就連膽小懦弱的二里半,當“愛國軍從三家子經過,張着黃色旗,旗上有紅字‘愛國軍’。”二里半用流淚的手,最後一刻摸着羊毛,也跟着去了。

比起其她女作家,蕭紅的作品思考性很強,總能不動聲色地將那個時代生與死的問題直白、徹底、清楚的講出來,讓人頓悟。

她的文字,比喻的功夫很厲害,讀起來生動形象,讓人詫異。

蕭紅不愧為民國才女,文學洛神。

生死場讀後感2

蕭紅,在中國現代文學史上,雖然算不上是一位“大”作家,但卻是一位獨具風格的作家,蕭紅《生死場》讀後感。她原名張乃瑩,另有筆名悄吟,黑龍江呼蘭人。年輕時接觸五四以來的進步思想和中外文學,尤受魯迅、茅盾和美國作家辛克萊作品的影響。由於對封建家庭和包辦婚姻不滿,1930年離家出走,幾經顛沛。1932年與蕭軍同居,兩人結識不少進步文人,參加過宣傳反滿抗日活動。1933年與蕭軍自費出版第一本作品合集《跋涉》。在魯迅的幫助和支持下,1935年發表了成名作《生死場》(開始用筆名蕭紅),螢聲文壇。1936年,為擺脱精神上的苦惱東渡日本,在東京寫下了散文《孤獨的生活》、長篇組詩《砂粒》等。

l940年與端木效蕻良同抵香港,不久發表了中篇小説《馬伯樂》和著名長篇小説《呼蘭河傳》。1941年12月8日,太平洋戰爭爆發,日軍佔領了香港和九龍。重病的蕭紅,陷落在九龍。終於在最後這所臨時醫院裏逝世。這時,她只有三十一歲。

小説《生死場》是蕭紅的成名作。它描寫的是九?一八事變前後東北鄉村的生活。魯迅和胡風分別為《生死場》的第一版寫了序言和後記。北方人民的對於生的堅強,對於死的掙扎,卻往往已經力透紙背;女性作者的細緻的觀察和越軌的筆致,又增加了不少明麗和新鮮。——魯迅我們才能夠真切地看見了被搶去的土地上的被討伐的人民,用了心的激動更緊地和他們擁合。——胡風

《生死場》是一部浸透着悲涼的小説,這種悲涼來自於二十世紀三四十年代的中國社會現實的災難性和艱鉅性,更來自於人們對現實的沉重的心裏反應。在黃土地裏,貧苦無靠的農民身受地主階級的殘酷壓榨,一年三百六十五天,每天都是背向藍天,臉朝黃土,辛勤操勞,累彎了腰,累跛了腿,還是得不到温飽,受着飢餓和疾病的煎熬,在這種牛馬不如的生活中,連生下來的孩子也是畸形的。九一八事變後,宣稱王道的日本軍隊的鐵蹄,踏進了這個小小的村莊。受着地主階級殘酷壓榨的廣大農民身上,又直接地壓上了一座帝國主義的大山。親人被槍殺了,他們的鄰人被擄走了,連雞都搶得不剩一隻了,村中的寡婦多起來了。就是這些受苦受難的農民,他們白天看着宣稱王道的破旗,夜裏祕密地組織起來。多災多難的王婆倔強地站起來了,她在窗外給祕密團體站崗放哨。趙三成了義勇軍的祕密宣傳員,白天黑夜地走門串户。東村的一個寡婦把孩子送回孃家投奔義勇軍去了。就連那個膽小怕事、一輩子守着一隻心愛的山羊過日子的跛足二里半,也告別了老山羊,跟着頭領參加了義勇軍。人民宣誓的日子,用悲愴的氣氛,烘托出人民要求抗戰到底的決心。正是在這一大背景下,蕭紅在心靈的一隅,用生命貼近現實,以先覺者的悲涼筆觸抒寫人生苦難命運,展示人生的荒涼感。

作為一名女性作家,蕭紅將悲劇的觸角滯重地深入到女性世界。《生死場》的女主人公王婆,是一個飽受磨難的老婦人,她的第一個丈夫虐待她,後來乾脆拋棄了她和孩子,獨自跑進關內去了。她為了生存,不得不嫁給第二個丈夫,這個丈夫卻病死了。她又不得不嫁給第三個丈夫老趙三。在她老年的時候,兒子因為反抗官府,被反動政權槍斃了,她覺得生活無望,憤而自殺,可是在將要埋葬的時候,又活轉過來了。另一個貧農家的少女金枝,她只有十七歲,像所有的年輕人一樣,夢想着青春和幸福。但生活給她帶來的是什麼呢?情人很是粗暴,她還沒有過門就懷了孕,受到母親和同村婦女們冷言冷語的嘲諷。嫁過去之後,丈夫嫌她和剛出生的女兒拖累自己,竟把不滿一個月的小金枝活活摔死了。還有一個貧農家的少婦月英,本來是村裏最美麗、性情最温和的婦女,因為患了癱病,成了丈夫的累贅,不給她飯吃,不給她水喝,後來死了。作者通過對她筆下三個人物的命運的描寫,展現了北方貧苦婦女的悲慘的遭遇。蕭紅思考關注着女性的生命形式及生存狀態。她將自己作為女性的痛苦的靈魂,融進她筆下苦難女性的身上,將她特有的人生荒涼感與女性的孤寂與悲劇融為一體,從而使她筆下的蕭紅式女性充滿着悲劇美,這些是社會最底層的勞動婦女生存的悲劇,也是現實的社會的悲劇,更是歷史的文化的悲劇。蕭紅對男權社會的強烈抨擊和對女性命運的深切同情,包含着她鮮明的女性意識,即女性應該獲得人格的平等與人性的尊嚴。在繼承五四傳統的道路上,蕭紅以自己創作呼喚着婦女解放與女性自覺。

《生死場》用了散文化的結構章法,書中寫了季節的更換,年代的輪迴,但時間的自然流轉卻沒有提供為情節發展所需的因果關係,因而,那裏的生活只是一個個各自相對獨立的場景之間的空間組合。第一章麥場主要寫二里半找羊,第二章菜圃寫金枝與成業的戀愛,第三章荒山寫月英的死和鐮刀會。整個小説沒有組織完整的故事情節,它採用的是一種散點空間單元,並通過時間轉換的節奏把其連綴了起來。這種看似無組織的組織,無結構的結構,正是中國散文美學形散而神聚的精髓之所在。

生死場讀後感3

生死場講述的是困難時期鄉村人家的平凡生活到後來發生了悲劇的故事。

故事發生在一個美麗的小鄉村。小鄉村裏不僅景色美,人們的心靈也美,男人們早晨在一起割麥、種地,傍晚一起聚在屋裏聊天,或者談一些祕密,談祕密就把屋門鎖上,輕聲談。婦女們上午就在家做農活,不出門,傍晚親朋好友來串門,就一起嘮嗑兒。孩子們更是自由自在、無憂無慮,上午結伴去玩耍,玩的地方很多,麥嘗菜圃……全被他們霸佔了。有時父母要求孩子幫着幹農活,小孩們也很情願,幹起活來非常帶勁。小鄉村的人們過着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守望相助的太平生活。 村中偶爾傳出一些新聞:二里半的羊丟了、羅圈腿替麻面婆摘瓜被二里半訓斥、趙三的“鐮刀會”失敗、趙三蹲進了牢房……偶爾還傳來一些噩耗:王婆服毒、小金枝慘死。 但事情過去也就算了,鄉民們也沒有惦記着。村裏人就這樣過着日子,哪怕莊稼全死完了或放棄農業這行了,人們也會再想辦法維持生活。例如趙三在家裏編了雞籠到城裏去賣,帶着兒子平兒上街吆喝,眼看生意越來越好卻又落敗了,家裏堆滿了雞籠,趙三別提多生氣,可這事又過去了。十年後,鄉村一仍其舊,洋鬼子兵來掃蕩了,文章就在此進入悲劇。鬼子越來越猖狂,變的肆無忌憚,老趙三帶着全村人民竭力反抗,平兒長大了,羅圈腿也是。但羅圈腿被濫殺無辜的鬼子殘害了,他母親也是。莊稼毀滅了,村民們飢寒交迫,金枝跑到城裏去掙錢。日子愈來愈不好過,老弱病殘的母親讓金枝去做尼姑,可尼姑院裏的主持走了。李青山是“紅qiang會”的隊長,“紅qiang會”失敗後,李青山要逃到城裏住了,二里半也跟着去,臨行那天的二里半與自己唯一的羊告別,步履蹣跚着走了。

這是一個多麼慘絕人寰的故事啊!原本好好的村莊被殘忍的鬼子毀滅了。我對侵略者的仇恨加深了,當侵略者再次踏進我國領土時,我必定會勇往直前、奮勇抗敵、保衞祖國。現在的我只有發憤圖強、努力學習,才能將自己的綿薄之力奉獻給祖國。困難時期生活很艱難,再想想今日不愁吃、不愁穿,過着錦衣玉食生活的我們,就更應該同情困難時期的人們,就更應該珍惜現在的美好時光。

《生死撤,一部浸透着悲涼的小説,出自蕭紅,能得魯迅為其寫序言,胡風為其作讀後記,這樣的一本書,也許真的需要好好品讀。

一本《生死撤,讓我讀到了人們對於生的堅強,對於死的掙扎,一股悲意貫穿始終。現實的殘忍,悲涼,生活的無奈,艱辛,每多一分的苦難,就給我們的心裏加上一分哀意。蕭紅用她細緻的觀察和越軌的筆致,為我們展現了生活底層人們的煎熬。

《生死撤中,生場的悲涼,死場的沉重,都在那生活中體現出來。王婆,一個飽受磨難的婦人,為着生存,改嫁,隱忍,年老的時候,兒子被qiang斃,而她自覺生活無望,服毒自殺,卻在最後活過來。金枝,未過門先懷孕,受到人們嘲諷,最終也只得到一個女兒被活活摔死的結局。原本村裏最美麗温和的月英,最終也因患癱病被丈夫冷落直至死去……這是鄉村裏人們的無奈,也是他們人生的無奈。在這樣的黃土地上,生活本就淒涼,卻又受到了日本軍隊的凌掠,陰霾籠罩村莊,人們最終站了起來,“在苦難裏倔強的老王婆固然站起了,但懺悔過的‘好良心’的老趙三也站起了,甚至在那個世界上只看得見自己底一匹山羊的謹慎的二里半也站起了……”,投入義勇軍,參加戰鬥……在生與死的邊緣掙扎,他們寫着無奈的人生。

記得在書中有那麼一些話,“在鄉村永久不曉得,永久體驗不到靈魂,只有物質來充實她們”,無奈湧上心頭,在黃土地裏,他們貧苦無靠,受盡壓榨,對他們來説,温飽大概是最最重要的事情了。“王婆自己在廚房裏炸魚。為了煙,房中也不覺得寂寞”,女人的一生,大都為着家裏的柴米油鹽,為着生活,寂寞?那大概是可感不可言的吧。“在鄉村,人和動物一起忙着生,忙着死”,淡淡的一句話,就這樣道出了人生的無奈。“墳場是死的城廓,沒有花香,沒有蟲鳴,即使有花,即使有蟲,那都是唱奏着別離歌,陪伴着説不盡的死者永久的寂寞”,生命逝去也只是如此悲哀,如此寞落。

用生命貼近現實,詮釋生命的悲涼,讀《生死撤,體會到的是無法言説的悲,生與死,本是人生的必修課,只是在這本書上讀到的,卻是無奈感傷。

也許,感傷過後,會是堅強吧……

標籤:生死場 讀後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