糯米文學吧

位置:首頁 > 範文 > 作文

精選中學作文錦集八篇

作文1.65W

在日常生活或是工作學習中,大家都有寫作文的經歷,對作文很是熟悉吧,寫作文是培養人們的觀察力、聯想力、想象力、思考力和記憶力的重要手段。還是對作文一籌莫展嗎?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中學作文8篇,供大家參考借鑑,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精選中學作文錦集八篇

中學作文 篇1

上國小之前的我,跟隨着打工的父母到處漂泊。在當地人鄙夷的眼神下,我過早地懂事了,孤獨、自卑也伴隨着我一起跨進了國小大門。

爸爸媽媽忙於上班,午飯只能讓我在學校裏吃。在校用餐的學生只要交了菜金,就可以自己帶米免費在學校蒸飯。爸媽為了省菜金,就讓我只蒸飯,自己帶菜吃。這使我感到很自卑,因為全班只有我一個人是這樣做的,而且我帶來的菜常常除了成菜還是鹹菜,這更讓我覺得抬不起頭來。每天,當同學們唧唧喳喳地拿着統一的`餐盤進教室吃飯時,我只好躲在車棚裏趕緊把飯吞下去。

在一次次擔驚受怕中,我還是被值日老師發現了,他把我帶回教室吃飯。全班同學都向我投來了異樣的眼光,我羞得滿臉通紅吃飯情況,當她把目光投向我時,眼淚已經在我的眼圈裏打滾了,我的臉更紅了,頭更低了,羞愧、自卑、困窘……全寫在了臉上。我為自己不是就餐的學生而偷偷地蒸飯感到異樣,也為自己吃着和別人小一樣的菜而感到尷尬…-

可是,耳邊傳來r老師親切的聲音:“帶了什麼菜啊,讓老師嚐嚐看。”我驚訝地抬頭看着她,猶豫着,不情願地打開了飯盒。那天,我正好在米飯中蒸了我們四川人過年時熏製的一種臘腸,這是爸媽平時捨不得吃、讓我每星期帶一次的好菜。“哇,足你們那裏的特產啊!香噴噴的,能請老師嚐嚐嗎?”她微笑地看着我。我滿臉疑惑,緩緩地點點頭。我怯怯地她低下身子,用顫抖的小手送去的臘腸,津津有味地嚼了起來。“真香,真人味,真好吃,你爸媽的手藝真好!這麼好吃的菜,多吃些飯吧!”聽着這暖暖的話,我拿起調羹快活地吃了起來。還沒等老師走出教室,同學們也迫不及待地擁了上來。我自豪又客氣地把菜分給了他們。那天,我第一次明白了我沒有什麼可自卑的,我和所有的同學是一樣的。

中學作文 篇2

童年對於中學生來説早已不是主要話題了吧。現實的生活不再允許思想的出軌。我們必須學會拉住心中那匹隨時奔離的懷舊之馬。但這,就讓我這匹懷舊之馬放肆地去追逐它想抓住的深處回憶吧。

小提琴,在別人眼中優美高貴的它在我眼中亦是如此。從小就與它共同生活奮鬥。除了愛,其中滲雜的還會有幾絲恨。永遠的四條弦,不停變化的把位,走如直線的弓子,困難但必須學習的專業知識與技巧,聯繫的枯燥無味,就這樣伴我走過了將近十年的路。逐漸地,看着它就像是生活中的必備品,自己同舟共濟的同伴。一直到,七年級那年遇到親愛的她,我親愛的.搭檔。幾句簡單的對話,温暖有力的握手,手中一把木色小提就這樣將我們連繫在一起。樂團的訓練,藝術節大賽,樂曲的交流,不同聲部的合奏……我們就這樣憑着感覺與默契走過了兩年。

舞台,東湖中學的舞台。那裏有着我和搭檔的琴聲與交談聲。“無憂無慮地練琴,早已成為奢侈。”幾個月前的她對我這麼説。是呵。五線譜上跳躍的蝌蚪不再是主曲,舞台早已是我們觀賞的地方了。

《瑤族舞曲》,《漁舟唱晚》,《春節序曲》,《花兒為什麼這樣紅》……

一首首曲子不再是兩人的天地。互相鼓勵,互相關心的搭檔她手中的那把琴,還在嗎?我相信它還在。它們是見證我們的艱辛,快樂,無憂無慮的最好證據。

無憂無慮地練琴,不必為其他事情煩惱。

因為搭檔的轉學,九年級的繁忙,再也很少與琴聲一塊兒談心了。我們都是一樣的。如果再次回到從前。我相信,前方兩個女孩手中的琴盒裏,裝着的是滿滿的無憂無慮和歡笑,還有那些甜甜的回憶。

也許那些無憂無慮還要再繼續耐心等待吧。

謹以此文記憶曾經的時光。

中學作文 篇3

暑假又一次來臨了,我們幾個班的同學經過四個小時的車程,一同來到了前南峪風景區,開始了我們為期一天的社會實踐活動。

下了車,首先映入眼簾的是矗立在108層台階上氣勢恢宏的抗大紀念館,同學們依次進入紀念館,認真地觀看老一輩革命家留下的物品、照片,追憶着那烽煙四起的歲月,想着革命家們在戰鬥生活中仍不間斷刻苦學習,靜靜地領會着愛國、艱苦奮鬥、不怕犧牲的抗大精神。

——在革命前輩面前,我們學會了愛國。

從抗大紀念館出來我們便開始爬山了。山路並不是很陡,但是繞來繞去,卻很長,同學們三五成羣的走在路上。山中綠樹成蔭,鳥語蟲鳴不斷,景色煞是美麗。爬到了半山腰,便到了吃午飯的時間。一上午的旅途勞累,我們都餓了,同學們坐在一個涼亭裏,各自拿出自己帶的麪包、飲料,狼吞虎嚥地吃了起來。吃喝完了,可是那些塑料袋、塑料瓶怎麼辦?誰也不忍心把垃圾遺留在這美麗的山間,幸好不遠處有一個垃圾桶。同學們都離開後,涼亭四周的地面上沒有一點垃圾,它們都被扔進了垃圾桶。

——在美麗的山林中,我們學會了環保。

吃完飯後繼續向山上爬,往上的山路變成了羊腸小道,山路也更是陡峭。漸漸地,我有些吃不消了。同伴們都已走在前面,只有一個朋友陪着我,她不斷鼓勵着我,告訴我堅持一會就到山頂了。中途有幾次我都想告訴她,我們就在這裏坐下吧,等他們沿原路下來,再一起下山。但她不依,非要我陪她一起爬到山頂。我一邊抱怨着,一邊慢慢地跟着她往山上爬。忽然,眼前一亮,一片平台出現在眼前,原來,已經到山頂了!從山頂向下望去,剛剛走過的路已不見了蹤影,只剩下滿山令人心曠神怡的綠色。其實再堅持一下,我就看到了山頂美麗的景色。

——在陡峭的山路上,我學會了堅持。

從山頂上下來,因為累了,我走得並不快。回到停着大巴車的廣場,大部分同學都已經在停車場等着了,我以為過不了多久就可以上車回家了,可是過了許久,導遊也已經回來了,卻還沒有動身的.意思。這是怎麼啦?在停車場看了一圈,我才發現,原來是幾個同學還沒有回來。從別的同學那裏我得知,他們在上山途中迷了路,現在正在找路往回趕呢。我想,既然開始下山了,就快了吧。可是又等了很久,也不見有人下山。等啊,等啊,我心中不免生出了怨氣,真想一見着他們就數落他們一通。終於,一輛電瓶車從山上駛了下來,幾個同學都在上面。可是看見他們疲憊的神情,我心中那種想抱怨的衝動又被打消了。是呀,他們更累,我們是坐着等着,而他們一直在走。

——在同學面前,我學會了寬容。

這次社會實踐活動,雖然只有一天,但我經歷了許多,感悟了許多,也收穫了許多。這次活動增長了我們的見識,磨練了我們的意志,增進了我們的友誼。

中學作文 篇4

可愛的臉蛋,炯炯有神的眼睛,櫻桃般的小嘴,大大的耳朵不用猜,這一定是我的妹妹。

我的妹妹8歲,上國小一年級。一天到晚就喜歡扎着馬尾辮,十分可愛。雖然她已經上國小了,但她還是那麼天真、調皮。你們知道我為什麼這麼説嗎?請聽我慢慢道來:一個天氣晴朗的'星期天,我寫完作業。聽到有人敲門,我跑過去開門。看到門口一個人也沒有,可當我回到電腦桌前。這時,我突然看見剛疊好的被子凸了起來,便小心翼翼的走過去,一下撲在被子上,把被子拿開。一看居然是我那搗蛋的妹妹!我問她怎麼進來的,她説:你沒看見我?我就是在你打開門後鑽進來的,後來乘你沒來的時候又一頭鑽進了被子裏。我笑着説:你這小鬼,不怕被子把你悶死啊!

妹妹來了當然要吃飯啊。可不只她一個人,還有她爸爸。我的爸爸和她的爸爸喝起了白酒,妹妹見他們喝的很開心,也要爭着嘗一嘗。他一點都不知道那是白酒,一看:咦,怎麼是白開水呢?於是拿起杯子一口喝了下去,喝完暈乎乎地説:這白開水是不是才煮開啊!怎麼那麼辣口呀?我和大家都笑開了花。這就是我的妹妹,你喜歡嗎?

中學作文 篇5

輕輕地,你走了,不帶走什麼,只留下一片荒漠……

站在這片荒漠化的土地上,眼前似乎又浮現出了以前綠樹茂密,恬靜無暇的景象,耳邊也似乎縈繞着它們在“被殺”之前的對話……

一棵年幼的小樹天真的問:“媽媽,為什麼今天來那麼多人測量我們的腰圍?”

小樹的媽媽語重心長的説:“孩子,不要問了,盡情享受你在這裏的一天吧!”

成年的大樹調侃着説:“我知道,他們不就想看看我們長胖了沒有嗎?哈哈。”

年長的大樹不説話,只有年老的'大樹深深的歎了一口氣。

年幼的小樹不解的問:“爺爺,為什麼歎氣啊,難道你覺得不快樂嗎?”

年長的大樹惆悵的説:“唉,你不懂。”

夜久語聲絕,如聞泣幽咽。

年長的大樹:“孩子他媽,你哭什麼呀?”

小樹的媽媽:“我一看到今天有人來,就知道是有不好的預兆。”

年長的大樹:“是啊,真是一羣殘暴的人類,雖然我們做的貢獻不算太多,但足以換來一片安靜的生活家園。可現在,他們連這都要奪走,唉!”

年長的大樹:“或許不只是家園被毀掉,而且連我們的生命也難保,聽他們説,我們死後的價值比生的時候高。”

小樹的媽媽:“是嗎,也許這才是我們的價值吧,可是孩子們怎麼辦?他們還沒真正享受到生活的美好,怎麼忍心告訴他們這個消息呢?”

年老的大樹:“先別告訴他們,否則他們會感到傷心的,到最後一刻再説也不遲,我想他們會明白的。”

……

天亮後,望着一棵棵被砍掉的同伴,心中泛起一絲酸味。但轉念一想,想想死後的價值,或許又感到一絲絲欣慰……

悄悄地,你離開了,不帶走什麼,留下的只是一片荒漠。

中學作文 篇6

試論一種全新的中學作文評改理念,提高視率 讓分數和評語動態地呈現

——試論一種全新的中學作文評改理念

在整個作文教學體系中,評改是極其重要的一個環節。如果我們讓這一環節落空,那麼作文訓練的效果就會大打折扣,就難以掙脱作文教學長期以來形成的疲軟狀態。所以,更新作文評改理念,在當下就顯得非常重要。

在整個語文教學體系中,作文教學又是一個不可或缺的組成部分。既然整個語文教學理念在日益更新,那麼我們的作文教學(尤其是評改)理念就也應該隨之更新。我們知道,新的語文教學大綱已經首次把“人文性”寫了進去,突出了在語文學習過程中“人”的因素,承認和重視“主觀性”在語文學習中的存在。如今,語知和閲讀中答案的“惟一”和“機械”的現象,尚且還遭到人們的批評,而主觀性非常強的作文,它就更應該值得人們反思。我認為,對一篇學生作文,不應該存在絕對的評判標準,不應該只是惟一的分數和惟一的評語。因此,作文教學也應該“與時俱進”,我們的評改理念也應該與整個語文教育的理念相適應。

目前作文評改的主要弊端

一是缺乏普遍的推動力,也就是説對所有學生的寫作熱情不能產生推動作用。每一次作文本子發放下來,總是極少數學生面對自己的分數激動不已,面對自己的評語喜上眉梢,而其他大多數學生看看分數然後驚詫不已,瞧瞧評語於是皺着眉頭。可以説,“點”上的積極,更襯托出“面”上的消極!在廣大教師對此感到納悶、痛苦乃至無能為力的時候,我們的學生更是感到納悶、痛苦乃至無能為力!這是為什麼呢?原因可能很多,但我覺得分數和評語的“惟一性”是最主要的原因。

試問:這少數學生的作文和大多數學生的作文,其分數和評語都真的無可爭議嗎?作文的好差標準難道是絕對的嗎?老師的打分尺度難道是“放之四海而皆準”的嗎?當然,在正常情況下,極個別特別好或極其差的作文,被老師用來做“典型”或“反面教材”,也許因為老師斟酌得審慎一點,評判的結果可能會離“準星”稍微近一點,從而能夠被大家廣泛地認同;然而,更多的作文,它們的分數是否就一定恰如其分呢?評語是否就一定切中肯綮呢?

我想,既然“一千個讀者心中有一千個哈姆雷特”,那麼教師充其量不過是一個讀者,儘管他是一個非常重要的讀者。打個比方吧,教師可能比學生水平更高一點,他們之間的關係相當於“尺”與“寸”,但教師這個“尺”是有“所短”之可能的“尺”,學生這個“寸”更是有“所長”之可能的“寸”,況且比較起來,教師“尺”為一,而那麼多學生卻擁有那麼多的“寸”。可是,我們為什麼只讓教師的“尺”發揮着作用——很顯然,有時發揮的反而是其“所短”,而不讓學生的“寸”能夠“有所長”呢?假如在整個評改過程中,大膽地放手,也讓每一個學生積極參與,甚至於多次參與,那麼學生的寫作熱情也許就會極大地提高的。

二是缺乏足夠的轉化力,也就是説不能把訓練轉化成效益,轉化成“再生能力”,轉化成“生產力”。作文評改的最終目的,應該是舉一反三,通過有計劃的一次訓練達到學生自己在無序狀態下的多次訓練所不能輕易達到的效果,從而真正地大面積地增強整個班級學生的創造力,使他們越寫越想寫,越寫感覺越好。可是,目前的評改措施缺乏更高層次上的互動性,只由教師一人改,學生自己往往只看自己的分數和評語,而難有機會看別人的分數和評語,而即使是在所謂學生之間的“互改”之後,也僅僅是“我看你給的分數和評語,你看我給的分數和評語”,而其他學生仍然難有機會看到。

這幾乎就是一篇作文的命運!它“合在本中人未識”, 正如姜夔《揚州慢》詞裏的紅色芍藥“年年知為誰生”,甚而至於該生本人也很少看,有的幾乎不看。一篇作文的命運竟如此悲慘!這就意味着,一個學生向他人借鑑經驗和吸取教訓的機會比較少,意味着一篇作文難以最大程度地發揮它的示範或警示作用,意味着一次有計劃的作文訓練難以很好地發揮它的轉化功能和實現它的最終目的。

分數和評語:變靜態為動態

要克服上述兩大弊端,要使分數和評語對學生產生巨大的推動力和轉化力,我們就必須建立一個全新的理念:分數和評語都不是靜態的,它們是動態的。

眾所周知,分數與作文水平未必完全一致,有時它們的差距竟令人十分驚訝,從而引起非常大的爭議。此所謂“仁者見仁,智者見智”。其原因很簡單:如果是教師評改,他在評改時,就有可能因為見識有限,不能適應豐富多彩的尤其是新的風格;可能因為思維僵化,不能容忍放膽作文、另類作文、新概念作文;可能因為情感定勢,不能平等地對待每一個學生的作文,無視一些特殊學生的進步;可能因為心理失調,不能耐心地進入“文本”,僅僅是走馬觀花、浮光掠影。同樣,學生之間的簡單“互改”,也會受到某一學生的見識、思維、情感、心理等因素的制約,給出的分數和評語往往會引起很大的爭議。總之,只給一個分數和評語,絕對不是實事求是地衡量學生作文實際水平的最好方法,絕對與人們對整個語文學科人文性、模糊性、主觀性這些特點的最新認識不相適應。

現在,已經到了應該對分數和評語的給法,作重新考慮的時候了!為此,我提出一個新的看法——學生作文的分數是可以變動的,評語是可以商榷的,甚至是可以推翻的,因而它們是動態地呈現着的。這樣,分數和評語實際上會有若干個,而不是簡單的一個。

那麼,怎樣才能做到分數可以變動,評語可以多元地呈現呢?這就涉及到一篇作文的視率問題。

視率:變低為高

現在,我們已經把分數和評語放在了一個動態過程之中,而能夠實現這一動態效果的一個重要途徑,就是提高作文的視率。

什麼叫視率呢?就是指一篇作文,作為勞動產品被自己和別人尊重的程度,作為信息產品被自己和別人瞭解的程度。簡單地講,一篇作文完成之後,就是要看,包括別人看和自己看。沒有看,實際上就是沒有評價;看的人少乃至只有一個人,實際上就是評價的效果低,乃至只有一種評價。在這裏,視率與評價發生了聯繫,也就是與分數和評語發生了聯繫。

過去,一篇作文的視率非常低,學生寫好後,只有老師看,而且常常只看一遍,或者在互改時被另一個學生看,也常常是隻看一遍(只有少數學生的作文有機會被老師所評講和被大家所瞭解)。要使分數和評語處於動態的過程之中,在動態過程中呈現出來,就必須打破這種評改體系的靜態模式,讓更多的人蔘與進來,讓人更多地參與,讓一篇作文贏地更多的目光,佔有非常高的視率。那麼,具體來説,怎樣提高視率呢?

第一,多個方面參與。在通常的教師評改之外,我們還要增加學生的互改。不過,這種互改,不是過去那種機械的“結對子”,而是由教師在隨意發放一篇作文的時候任意確定。雖然一個人仍然只是擁有一份作文,但改好後可以與同座位的另一個學生交換,或者與前後座位的其他學生作更大範圍的交換,然後再改;評改後,返還給作者本人,這時作者本人還可以反批,與評改者進行爭鳴、論戰;當最後交給老師時,老師還要看,不僅看作者原文,還看各個學生所打的分數和所寫的評語,然後也在“五花八門”的分數和評語後面給出自己的參考分數和評語;甚至教師的分數和評語還不是“終審”,如果作者本人有話還可以“好好説”。這種互改,是交互的,複式的,立體的,多層次的,是更高意義上的互改,我們可以把它稱作“互聯網”式的評改。經過這樣的互改,一篇作文的分數和評語就不再是惟一的了。分數的多種和評語的多樣,確實得益於視率的提高。視率的提高,極大地刺激了每一個學生的'自尊心,激發了他們的寫作興趣和熱情,從而使他們感到自己的勞動被尊重着。

第二,多種媒體呈現。當今是一個信息時代,媒體極其豐富,交流和傳播信息的工具非常多。從信息論的角度來看,學生的一篇作文就是一條信息。過去,一篇作文往往只有一個讀者,它就像韋應物《滁洲西澗》裏所説的一棵幽草可憐地在“澗邊生”着,少人知曉,無人賞識。那麼,作為一個信息產品,它如何才能被別人廣泛地瞭解呢?這就必須提高視率。在看的過程中,信息才能實現其價值,作為信息的作文才能取得其訓練效果。作為信息產品,一篇作文的內容被反覆呈現的方式有很多,主要有:(1)由寫作興趣小組成員將一些文章的全文或更多文章的片斷出成黑板報或編成小報(傳閲或張貼);(2)在多媒體教室上評講課,充分地利用實物投影的優勢,最大可能地把更多學生作文的內容放大到大屏幕上;(3)把某些優秀作文的全文或一些作文的精彩片斷推薦給校廣播站,或鼓勵學生自己投稿。不過,這裏要強調的是,我們應該對精彩片斷的呈現予以高度重視,這樣才能使更多的人感到自己創造的信息被廣泛地關注着,從而從面上鼓舞每個學生的信心,從根本上調動大家的寫作積極性。

第三,不同時間交流。目前,作文交流的渠道,通常是一課時的評講課,至多再加上課後的個別面批。除此之外,好像就沒有什麼渠道了。其實,我們還可以在過一段日子後,統一安排時間(如自習課、輔導課)交流,讓學生“回頭”看,像老牛吃草一樣不斷地反芻。

如果我們用以上方法來認真地進行操作,那麼,每一個學生作文的視率無疑就會大大地提高。視率提高以後,大家對一篇作文“仁者見仁,智者見智”的評價也就會形成,分數和評語動態的呈現也就會真正地變為現實。

不過,視率的提高,還需要文字的載體發生一場革命。

載體:變作文本為作文紙

多少年來,人們一直使用裝訂成冊的本子作為載體來給學生書寫。這固然有其方便的一面,如便於保存;但是,不便於提高作文的視率,不便於作為信息來即時呈現。可以説,新的評改理念需要新的載體來實現它。

我認為,應該把文字的載體設計成作文紙(這裏要強調是“一張”)比較好,這樣就可以避免作文本的一些侷限性。首先,它有利於學生之間的頻繁交流,從而提高視率,因為每一次作文都是寫在一張紙上的,而一張紙可以不受已經裝載了其它作文內容的整個本子的約束。其次,它有利於作文這種信息物靈活的呈現,我們可以把它即時地張貼於教室的牆壁上(不必從本子上撕扯下來或謄寫下來),可以長時間地放在學校廣播站而等待機會播出(不影響下一次的作文訓練),可以整版地轉換成複印件讓大家人手一份(評改或欣賞)。

我要補充説明的是,這張作文紙,最好把“得分欄”設計出來,而且能夠容納幾個不同的分數,這樣就會提醒和鼓勵更多的人蔘與評改。

解放思想,更新理念

學生作文的低視率和靜態性評價,長期以來阻礙着作文教學效益的提高。許多教師不滿作文教學的這種現狀,其中少數人還自發地在下放權力讓學生互改上做了一些有益的嘗試。然而,我們的嘗試始終還不能做得非常徹底(僅僅是“我看你的,你看我的”機械式的交換,其結果仍然一樣:分數和評語是惟一的)。這是為什麼呢?

一是我們捨不得在作文上消耗太多的精力。在平時的教學過程中,對於語知、閲讀、寫作這三大板塊,我們往往本末倒置,最重視“語知”(像庖丁一樣操刀解牛,拆卸着一個個所謂“要點”),其次強化訓練“閲讀”,而視“寫作”為可有可無的東西,這就把作文教學的時間壓縮得微乎其微,少得可憐。這是我們教師自己教育觀念的落後,是我們在“作繭自縛”!

二是我們顧慮於人們對自己“偷懶”的嫌疑。廣大的語文教師,經常處於矛盾之中,總是覺得單是“精批細改”效果並不明顯,但還是擔心於學生的看法、家長的意見和領導的評價,於是乎,只好舉起筆來,對一篇作文中的病句、錯別字、標點符號等都親自改動,甚至還代替寫上許多,改得紙張上紅跡斑斑、密密麻麻,以致於出現對一篇作文評價的“霸道”行為。這是我們自己把自己當作“裝在套子裏的人”!事實上,有一些教師早已“不避嫌疑”,他們拿出膽識,放下包袱,做了一點可貴的嘗試。

中學作文 篇7

妹妹站在樹蔭下,逗着她快兩歲的小仔玩。我叫她,她應聲從車上把孩子放下來。我説別動,我拉着她大女兒的手,穿過馬路把孩子給她送去。她靦腆的笑着。

今天的她與從前沒什麼兩樣。她的頭髮短短的,總是有些凌亂,那是因為她動的時間永遠比坐的時間多。衣服和褲子都是我給的。她喜歡我給的衣服,因為在她的眼裏姐姐永遠是在各個方面比她強的。她相信她的姐姐,滿足於姐姐給的饋贈。

現在的她比從前好多了。她已經能夠獨自大膽的去面對孩子的諸多問題,用她的話説:“都是兩個孩子的媽啦。”其實我明白,快兩歲的小仔子給妹妹添了一些精神。

妹妹可以説,還是一個未被現代文明侵蝕的一方淨土。

國小文化,用她自己的話説:“不是上不起學,就是不想上。”到現在為止還是一句話,我不後悔我當初不上學。真是這樣的,每天與妹夫日出開門勞作,日落關門享受一家的團圓之樂。固守一種生活習慣。對於生活以外的世界,從來與她都是無關的。她不會關心政治,也不可能關心。她也從不會去關心自己以外的任何人。還是用她的話説:“我就是一個無用的人,我管好我自己別讓他人操心,就算是我的能耐了。”更別説城市的燈紅酒綠,影歌漫舞。那些就離她更加的遙遠了。

她的夢想就是這樣生意一天天做下去,無論周圍的開着什麼樣的大超市,只有開門就有生意來,就知足了。養一對兒女,看他們健健康康的成長,儘自己最大的能力讓孩子吃好,穿好。該孩子享受的,給予孩子機會。“讓孩子見的多些,總歸是好的,總是比我們強一些。”她總是這樣説。

從前的'時候,看見她這樣,我心痛過。她還多年輕,就已經過上了父輩們同樣的生活,我何忍。她應該有更多屬於人其它方面的快樂才對。可是每次打電話言及於此她總説:“姐,別操心我,我過的很好,人不都這樣嘛。想掙錢哪有個不累的,況且我比那些在烈日下討生活的好多了吧。煩惱總歸是有的,日子有時是感覺累些,可是快樂還不是有的,誰沒有個煩心的事。”

當姑娘的時候,她在朋友圈裏是算最不起眼的一個。文化水平低,膽小,內向,自卑,脾氣也似乎比常人乖戾。更是一個犟字出了名的。就因為這個犟字,讓我覺得她和輕鬆的生活失之交臂了。她説這是她的命。我認為這也是她的命。值得可喜的是她不怨這個命。這麼多年過去,她就秉承着這個犟字,把生活過的比她現在任何一個朋友看起來都好。

她的老公,也就是我的妹夫,是第一個可讓我稱讚的人。樸實,踏實。更兼難的的是,天生的樂觀派。妹妹笑着説:“沒有大志向。”

“可是能朝天每日的用一種積極向上的心態,做好同樣一件事實數難得呀。”她説,“的確就是這樣的。你看他每天無論再累,上樓了,都要和孩子坐在一起,玩一玩,一起磕磕瓜子,吃點鍋巴,有時還自己給自己做點好吃的,給孩子在講講故事,教孩子唱歌,彈琴。鼓勵孩子,並帶着孩子一起上學校六一兒童節的活動。人家不嫌醜……”

我聽着高興,我知道妹妹這一輩子,也算是找對人了。我也就放心了。並且這些事都是自以為比別人懂的多的我做不來的。我的腦海裏又浮現了在父親60 大壽的宴會上致辭的他;穿着一件舊T恤在客人間穿梭介紹物品的他;吃嘛東西都倍香的他……。是的,他和妹妹是一路的人。他們互相找對了。有時我想這也是上天的安排,不是説上天是公平的嗎?從前上天賜予妹妹的東西太少了。現在都要一一的拿回去。

現在,她仍然像從前那樣生活着,而我們呢除了當年思想上比她多了波動外,我們現在和她一樣的生活,並且在某些方面她比我優越的多。

看着妹妹騎着摩托車載着她的一對兒女向家駛去,和許多勞動婦女一樣,並無兩樣。

我知道妹妹是平庸的,可是她那滿足,幸福的眼神讓我開心,我這才讀懂了她的美。而我竟是連着美都沒有的人。

中學作文 篇8

在閒暇時間,多出去走走,增長眼界,遠比在房間內死讀書來得更好。

常走出去看看,體會各地的風景、民俗,也能夠學到許多無法在課本上學習的知識。

去年夏天,我同母親一起去到了桂林。早在國小時,就聽聞“桂林山水甲天下”這一詩句。老師也多次講述桂林的各種美景,令我十分嚮往。

站在湖邊,倚着綠樹,望向湖面,深深地體會到了桂林山水的美。湖水是那麼清,周圍的綠柳映照着湖面,像是在照鏡子似的,將它那曼妙的身姿更加生動地展現了出來。

“桂林的山真奇啊!”面對一座座的山峯,她們各有各的姿態,這座看起來像駱駝,那座看起來如人像,還有遠處的那一座站在身邊的阿姨飛快地取出相機,按下快門,記錄下了這一幕又一幕的美景。

這次的桂林之遊,讓我親身地接觸了桂林,也更近一步地認識了嚮往已久的'桂林。“桂林山水甲天下。”果然是名不虛傳!古人沒有欺騙我們,書本也沒有欺騙我們。這一次,身處桂林,也讓我更瞭解了課本中的種種描述

令杜甫“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的泰山,也一直在吸引着我。終於,我來了。

在泰山的山腳下,仰頭望上去,只見它直插入雲霄。一眼望不到頂。還在半山腰上,就被白雲所層層圍繞。開始登山了,我像一隻螞蟻一樣,在這為“五嶽之首”的泰山上向上爬行,到了半山腰,我的腳已經覺得很酸了,但仍舊是不見山頂。

泰山之行,讓我真正領略了身為“五嶽之首”的魄力。“造化鍾神秀,陽陽割昏曉,”這正是泰山的真實寫照。

一次又一次的旅行,每一次都讓我受益良多。旅行,能豐富我們的生活;旅行,能擴大我們的視野;旅行,更能讓我們學到許多課本上沒有的知識,世界這麼大,我們真應該走出去看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