糯米文學吧

位置:首頁 > 範文 > 作文

清明節的由來作文15篇

作文2.24W

在平日的學習、工作和生活裏,大家一定都接觸過作文吧,作文是一種言語活動,具有高度的綜合性和創造性。你知道作文怎樣寫才規範嗎?下面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清明節的由來作文15篇,歡迎閲讀,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清明節的由來作文15篇

清明節的由來作文15篇1

清明節是我國傳統、重要節日之一,在這個季節裏,很多人都會掃墓以及外出踏青。相信很多人都不瞭解清明節由來是什麼,下面與大家來分享清明節由來。

十九年後,重耳作了國君,也就是歷史上晉文公。位後文公重重賞了當初伴隨他流亡功臣,唯獨忘了介子推。很多人為介子推鳴不平,勸他面君討賞,然而介子推最鄙視那些爭功討賞人。他打好行裝,同悄悄到綿山隱居去了。

晉文公聽説後,羞愧莫及,親自帶人去請介子推,然而介子推已離家去了綿山。綿山山高路險,樹木茂密,找尋兩個人談何容易,有人獻計,從三面火燒綿山,逼出介子推。大火燒遍綿山,卻沒見介子推身影,火熄後,人們才發現背老母親介子推已坐在一棵老柳樹下死了。晉文公見狀,慟哭。裝殮時,從樹洞裏發現一書,上寫道:“割肉奉君盡丹心,但願主公常清明。”

為了紀念介子推,晉文公下令每年這一天就定為清明節了,這一天禁止生火,家家户户只能吃生冷食物,這就是寒食節來源,也就是清明節由來。

清明節的由來作文15篇2

清明節是我國傳統、的重要節日之一,在這個季節裏,很多人都會掃墓以及外出踏青。相信很多的人都不瞭解清明節的由來是什麼,下面與大家來分享清明節的由來。

十九年後,重耳作了國君,也就是歷的晉文公。位後文公重重賞了當初伴隨他流亡的功臣,唯獨忘了介子推。很多人為介子推鳴不平,勸他面君討賞,然而介子推最鄙視那些爭功討賞的人。他打好行裝,同悄悄的到綿山隱居去了。

晉文公聽説後,羞愧莫及,親自帶人去請介子推,然而介子推已離家去了綿山。綿山山高路險,樹木茂密,找尋兩個人談何容易,有人獻計,從三面火燒綿山,逼出介子推。大火燒遍綿山,卻沒見介子推的身影,火熄後,人們才發現揹着老母親的介子推已坐在一棵老柳樹下死了。晉文公見狀,慟哭。裝殮時,從樹洞裏發現一,上寫道:“割肉奉君盡丹心,但願主公常清明。”

為了紀念介子推,晉文公下令每年的這一天就定為清明節了,這一天禁止生火,家家户户只能吃生冷的食物,這就是寒食節的來源,這也就是清明節的由來。

清明節的由來作文15篇3

清明節,是中華民族最隆重盛大的祭祖大節,屬於禮敬祖先、慎終追遠、弘揚孝道的一種文化傳統節日。清明節歷史悠久,源於上古時代的春祭活動,春秋二祭,古已有之,祖先信仰與祭祀文化是清明節形成的重要因素。清明兼具節氣與節日兩大內涵,清明節氣在時間和氣象物候特點上為清明節俗的形成提供了重要條件。

清明節氣是上古干支曆法中表示季節變遷的廿四個特定節令之一,處在生氣旺盛的時節,也是陰氣衰退的時節。清明時節,吐故納新、生氣始盛、氣温升高、萬物皆潔齊,大地呈現春和景明之象,這一時節正是郊外踏青(春遊)與行清(墓祭)的好時段。清明節將節氣與民俗融為一體,是天時地利人和的合一。

清明禮俗文化充分體現了中華民族先祖追求“天、地、人”的和諧合一,講究順應天時地宜、遵循自然規律的思想。清明節既是一個掃墓祭祖的肅穆日子,也是人們親近自然、踏青遊玩、享受春天樂趣的歡樂節日。經歷史發展演變,清明節吸收融合了寒食節與上巳節的習俗,雜糅了多種民俗為一體,具有極為豐富的文化內涵。

清明節的由來作文15篇4

朋友們,你們知道清明的由來嗎?如果不知道的話,就讓我和你們講講吧。

當重耳還是皇子的時候,有一天,他和介子褪一起逃難,重耳和介子推找不到食物,重耳就快餓死了。這是,介子推割下自己的一塊肉給重耳吃,重耳説:“以後,我如果成了國王,一定要報答你!”後來,重耳真的當了國王,他要給幫助他的人賞賜,有人提醒他:“你忘記給介子推賞賜了。”重耳連忙叫人吧禮物給介子推。可是,介子推拒絕了。於是重耳決定放火吧介子推逼出山,可以火放了好久介子推還是沒有出來,重耳趕緊叫人把或滅了,自己去找。等重耳找到介子推的時候,介子推已經死了。為了紀念介子推,我們就把介子推去世的這一天,4月4日叫做清明節。所以,每年4月5日,我們都要紀念祖先。

今年我們也去掃墓了。在山上,我們看到了許許多多千奇百怪的,從未見過但非常漂亮的花。噢,我忘了説了,我們掃的墓是我阿太的墓,到了那裏我外公要燒紙錢,等紙錢燒好了,我們就去掛花,掛完花我們就掃墓結束了。

清明節的由來作文15篇5

“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慾斷魂。”這兩句描寫清明節的詩,總讓我們隱隱感覺到清明節是一個既悲傷又可怕的節日!其實,清明節一點也不可怕,只要我給你講一個古代的傳説,你就知道了。

傳説,春秋戰國時期,晉國有一位公子叫重耳,他被流放到了外國。那時,因為糧食都被重耳和他的隨從吃光了,所以他們非常餓。有一次,重耳差不多快要餓死了,在緊急時刻,有一個名叫介子推的隨從,拿出一把小刀,在自己的大腿上割下了一塊肉,熬成了湯,餵給了重耳喝。

後來,重耳慢慢恢復了體力,他們就繼續趕路。1年、2年、3年……19年過後,他們千辛萬苦回到了晉國。此時的重耳已經是一個身強力壯的男子漢了,他已經從公子的位置變成了晉文公。

自從他當了晉文公後,他就漸漸忘了忠心的介子推,介子推覺得非常傷心。所以,他就揹着他的母親,跋山涉水來到了綿山。

後來,晉文公發現介子推不在了,就讓大臣們去找他。他們找到了綿山,要在這麼大的綿山找到介子推並不容易,他們就想到了一個辦法:放火燒山,逼出介子推。等火熄滅後,他們在一棵燒焦了的柳樹下面發現了介子推的屍體。

介子推臨死前留下了一張紙條,希望晉文公做一代清明的君主,這就是清明節的來歷!

清明節的由來作文15篇6

清明節是我國民間重要的傳統節日,是重要的“八節”(上元、清明、立夏、端午、中元、中秋、冬至和除夕)之一。一般是在公曆的四月五日,但其節期很長,有十日前八日後及十日前十日後兩種説法,這近二十天內均屬清明節。清明節的起源,據傳始於古代帝王將相“墓祭”之禮,後來民間亦相仿效,於此日祭祖掃墓,歷代沿襲而成為中華民族一種固定的風俗。

清明節源於商代時代,是我國漢族的傳統節日之一,為中國二十四節氣之一,時間約在每年的陽曆4月5日前後。清明節後雨水增多,大地呈現春和景明之象。這一時節萬物“吐故納新”,無論是大自然中的植被,還是與自然共處的人體,都在此時換去冬天的污濁,迎來春天的氣息,實現由陰到陽的轉化。

清明節,又叫踏青節,按陽曆來説,它是在每年的4月4日至6日之間,正是春光明媚草木吐綠的時節,也正是人們春遊(古代叫踏青)的好時候,所以古人有清明踏青,並開展一系列體育活動的習俗。在古時,還有一種説法,就是“三月節”

清明節流行掃墓,其實掃墓乃清明節前一天寒食節的內容,寒食相傳起於晉文公悼念介子推一事。唐玄宗開元二十年詔令天下,“寒食上墓”。因寒食與清明相接,後來就逐漸傳成清明掃墓了。清明時期,清明掃墓更為盛行。古時掃墓,孩子們還常要放風箏。有的風箏上安有竹笛,經風一吹能發出響聲,猶如箏的聲音,據説風箏的名字也就是這麼來的。

清明節的由來作文15篇7

清明是我國二十四節氣之一。由於二十四節氣比較客觀地反映了一年四季氣温、降雨、物候等方面變化,所以古代勞動人民用它安排農事活動,我國傳統清明節大約始於周代,已有二千五百多年曆史。清明最開始是一個很重要節氣,清明一到,氣温升高,正是春耕春種大好時節,故有“清明前後,種瓜種豆”。“植樹造林,莫過清明”農諺。清明節是我國傳統節日,也是最重要祭祀節日,是祭祖與掃墓日子。掃墓俗稱上墳,祭祀死者一種活動。

漢族與一些少數民族大多都是在清明節掃墓。按照舊習俗,掃墓時,人們要攜帶酒食果品、紙錢等物品到墓地,將食物供祭在親人墓前,再將紙錢焚化,為墳墓培上新土,折幾枝嫩綠新枝插在墳上,然後叩頭行禮祭拜,最後吃掉酒食回家。唐代詩人杜牧詩《清明》:“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慾斷魂。借問酒家何處有?牧童遙指杏花村。”寫出了清明節特殊氣氛。

清明節,又叫踏青節,按陽曆來説,它是在每年4月4日至6日之間,正是春光明媚草木吐綠時節,也正是人們春遊(古代叫踏青)好時候,所以古人有清明踏青,並開展一系列體育活動習俗。

清明節的由來作文15篇8

“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慾斷魂。借問酒家何處有,牧童遙指杏花村。”我想許多同學都知道這首關於清明節的詩,但是你們對清明節的來歷是不是很清楚呢?今天我們就來了解一下吧!

春秋時期,晉國公子重耳因國亂出逃,來到了一個非常窮的地方,這是他們的食物也沒有了,身邊只有介子推等幾個臣子了。重耳因長期風餐日曬餓的快不行了,介子推偷偷的從自己的大腿上割下一塊肉,煮了一碗肉羹湯給重耳吃,但重耳並不知道這是介子推自己身上的肉,過了許久,重耳才知道並流下了感動的眼淚。十九年後,重耳作了國君,就是歷的晉文公。作了晉國國君後的重耳獎賞了當初伴隨他流亡的臣子,但唯獨沒有介子推,許多人都未介子推鳴不平,勸他去面君討賞,但介子推並沒有去,而是帶着母親在綿山隱居。晉文公聽説後羞愧極了,親自帶人登門去請介子推,但這時的介子推已離家去綿山。晉文公帶人來到綿山,但莽莽大山,讓他們無法找到介子推,為了將他找出來,於是晉文公下令火燒綿山。大火併沒有將介子推逼出綿山,卻將他活活燒死了。火熄滅後,大家看到的是介子推揹着母親,靠着一顆大柳樹燒死了。晉文公見狀十分悲傷,這時大家在樹洞裏發現了一封血書:割肉奉君盡丹心,但願主公常清明。為了紀念介子推,晉文公下令,這一天定為寒食節。第二年去時,發現那棵老柳樹又復生了,所以,寒食節的後一天是清明節。

看了這個故事你們是不是對清明節有了更多的瞭解。

清明節的由來作文15篇9

在很久很久以前的春秋戰國時期,齊國有一個國王叫齊桓公。他還有個很可愛的名字,叫姜小白。我是這樣記這個名字的:姜就是姜小牙的姜,小白就是我最喜歡看的動畫片《白蛇傳》裏的白娘子。在他沒有當上國王,在外面流浪的時候,有一次,他沒有飯吃,快要餓死了。他的一個非常忠心的家臣,叫做介子推,割下了自己腿上的一塊肉,獻給了他吃。這件事情讓他非常感動,他表示要一直記着介子推幫助了他。

可是,當他當上國王后,因為事情太多太忙了,居然把介子推給忘了。介子推非常難過,就跑到深山躲起來了。這個時候,姜小白才想起來自己忘記了要感激介子推。於是他讓大臣去尋找介子推,但是大臣們找了很久都沒有找到介子推。這時候,有個大臣出了個主意,他説點一把火,把他薰出來。

姜小白聽了他的辦法,就真的在山裏點了火。但是一不小心火太大了,居然把介子推給燒死了。姜小白非常難過,非常失落,也非常後悔。他決定讓人們在這一天不開火,吃生的食物,來紀念介子推。再後來人們就把這天的後面一天定為了清明節。

這個故事告訴我們如果別人幫助了你,你一定要一直記着他。如果你喜歡一個人,就不能強迫他去做他不喜歡的事情。

清明節的由來作文15篇10

“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慾斷魂”,清明節就快到了,天氣也漸漸變熱了。大家在清明節前後都幹了些什麼呢?

清明節又叫踏青節,是冬至後的第108天,所以每年的清明節日子都不同。要説這清明節,背後還有個小故事呢。

相傳春秋時期,晉公子重耳為逃避迫害而流亡在外,途中,在一個無人煙處再也無力站起來了。隨臣介子推走到僻靜處,在自己的大腿上割了一塊肉下來,煮了一碗湯,讓重耳喝,重耳漸漸恢復了精神,他發現了肉是介子推從自己腿上割下時,留下了眼淚。

十九年後,重耳做了國君。即位後他重重賞了當初伴隨他流亡的功臣們,唯獨少了介子推。很多人為介子推鳴不平,勸他面君討賞,而介子推不同意,隱居到綿山裏去了。

重耳聽後,非常羞愧,帶人去請介子推。可哪找得到?於是有人獻計,從三明火燒綿山,逼出介子推。大火燒遍了綿山,卻都沒看見介子推,後來在一棵老柳樹下發現了他,他揹着他的老母親已經死了。重耳見狀,痛苦。裝殮時,在樹洞裏發現一封血書,上面寫道:“割肉奉軍盡丹心,但願主公常清明。”為了紀念介子推,重耳下令將這一天定為寒食節。

第二年重耳率眾臣登山祭奠,發現老柳樹死而復活,便賜老柳樹為“清明柳”,並告知天下,把寒食節後一天定為清明節。

聽了這個故事,不知你們心情如何?我是很受感動。原來清明節的背後還有這麼感人的故事呀!

先不説了,我還要去掃墓呢!

清明節的由來作文15篇11

“清明節”的得名還源於我國農曆24節氣中的清明節氣。冬至後第105天就是清明節氣。。

“清明節”的得名還源於我國農曆24節氣中的清明節氣。冬至後第105天就是清明節氣。清明節氣共有15天。作為節氣的清明,時間在春分之後。這時冬天已去,春意盎然,天氣清朗,四野明淨,大自然處處顯示出勃勃生機。用“清明”稱這個時期,是再恰當不過的一個詞。清明節,又叫踏青節,按陽曆來説,它是在每年的4月4日至6日之間,正是春光明媚草木吐綠的時節,也正是人們春遊的好時候,所以古人有清明踏青,並開展一系列體育活動的習俗。在古時,還有一種説法,就是“三月節”。冬至後一百零五天謂之寒食,從前這天禁火,冷食,故又稱“冷節”、“禁煙節”。

民間傳説寒食是為了紀念春秋時的介子推被火焚於綿山,晉文公下令禁火。介子推是山西人,所以冷食習俗在山西首先流行。舊時寒食斷火,次日宮中有鑽木取新火的儀式,民間也多以柳條互相乞取新火。

在古人的觀念裏,108是代表完滿、吉祥、久遠、高深的大數,把清明放在冬至後第108天,是有很深的含義。清明的`得名,不僅緣於萬物此時的生長清潔明淨,也緣於這一時期的太陽也是清新的太陽,流轉於這一時期天地之間的陽氣,也是清新的陽氣。

清明節的由來作文15篇12

清明節是我國傳統節日。清明節,又叫踏青節,按陽曆來説,它是在每年的4月4日至6日之間,正是春光明媚草木吐綠的時節,也正是人們踏青的好時候,所以古人有清明踏青,並開展一系列體育活動的的習俗。直到今天,清明節祭拜祖先,悼念已逝的親人的習俗仍很盛行。

要談清明節,需從一個已失傳的節日――寒食節説起。

寒食節,又稱熱食節,禁煙節,冷節,它的日期又距冬至108天,也就是距清明節不過一天或兩天,這個節日的主要節俗是禁火,不許生火煮食,只能食備好的熱食,冷食,故而得名。

清明最開始是一個很重要的節氣,清明一到,氣温升高,正是春耕春種的大好時節,故有“清明前後,種瓜種豆。“植樹造林,莫過清明的農諺。後來,由於清明與寒食的日子接近,而寒食是民間禁火掃墓的日子,漸漸的,寒食與清明就合二為一了,而寒食既成為清明的別稱,也變成為清明時節的一個習俗,清明之日不動煙火,只吃涼的食品。

關於寒食,有這樣一個傳説:

清明節的由來作文15篇13

中國漢族傳統的清明節大約始於周代,距今已有二千五百多年的歷史。受漢族文化的影響,中國的滿族、赫哲族、壯族、鄂倫春族、侗族、土家族、苗族、瑤族、黎族、水族、京族、羌族等24個少數民族,也都有過清明節的習俗。掃墓祭祖、踏青郊遊是基本主題

我國民間長期保持着清明踏青的習慣。清明通常在農曆三月前後,恰是大地春回的時節。

經歷了一個漫長寒冬之後,人們紛紛走出居室,來到户外探尋春天的氣息―或在田野踏青,或在郊外放風,這些郊遊活動便被稱為“踏青”。踏青,又叫春遊。古時叫探春、尋春等。

傳説,在很早以前就有清明踏青這一活動了。據《舊唐書》記載:“大曆二年二月壬午,幸昆明池踏青。”可見,踏青春遊的習俗早已流行。杜甫有“江邊踏青罷,回首見旌旗”的詩句。到了宋代,踏青之風盛行。宋畫家張擇端的風俗畫《清明上河圖》就極其生動地描繪出以汴京外汴河為中心的清明時節的熱鬧情景。

由於全國各地春天到來的時間不一,因而踏青節也就有先有後。農曆二月二為福建一帶的踏青節,三月三為陝西一帶的踏青節。北京、東北由於春來得特別遲,到了五月初五才開始踏青。由於踏青是一項有意義的習俗,因此代代流傳。

清明節的由來作文15篇14

清明節在公曆04—06日,掃墓活動通常是在清明節的前10天至後10天,有些地方的掃墓活動長達一個月。清明節是中國重要的“時年八節”之一。清明作為節日,與純粹的節氣又有所不同,節氣是物候變化、時令順序的標誌,而節日則藴含着精神信仰和節俗禮儀等內涵。據現代人類學、考古學的研究成果,人類最原始的兩種信仰,一是天地信仰,二是祖先信仰。敬天法祖傳統文化習俗自古以來代代相傳,清明掃墓祭祖習俗經歷代沿襲已成為固定的禮俗主題。

雖然清明節日的禁火與寒食習俗在宋代才揉合定型普及成為全國民間習俗,但清明節掃墓祭祖、禮敬祖先習俗早已有之。清明節的習俗除了踏青、掃墓之外,在歷史發展中還吸收了盪鞦韆、蹴鞠、打馬球、插柳等一系列風俗體育活動。清明節掃墓祭祖的節俗傳統自古持續不斷,就是到了當今的社會,人們在清明節前後仍有上墳掃墓祭祖的習俗:剷除雜草,放上供品,於墓前上香禱祝、燃紙錢金錠等,又或簡單地獻上一束鮮花,以寄託對祖先的追念。清明節凝聚着民族精神,傳承了中華文明的祭祀文化,抒發人們尊祖敬宗、繼志述事的道德情懷。

清明節的由來作文15篇15

清明節是農曆二十四節氣之一,在仲春與暮春之交,也就是冬至後的第108天,節氣是按照陰曆制定的,陰曆沒有閏年。中國漢族傳統的清明節大約始於周代,距今已有二千五百多年的歷史。《曆書》:“春分後十五日,鬥指丁,為清明,時萬物皆潔齊而清明,蓋時當氣清景明,萬物皆顯,因此得名。”清明一到,氣温升高,正是春耕春種的大好時節,故有“清明前後,種瓜點豆”之説。清明節是一個祭祀祖先的傳統節日,傳統活動為掃墓。

寒食節,又稱熱食節,禁煙節,冷節,它的日期又距冬至108天,也就是距清明節不過一天或兩天,這個節日的主要節俗是禁火,不許生火煮食,只能食備好的熱食,冷食,故而得名。

清明節的起源,據傳始於古代帝王將相“墓祭”之禮,後來民間亦相仿效,於此日祭祖掃墓,歷代沿襲而成為中華民族一種固定的風俗。

“清明節”的得名還源於中國農曆24節氣中的清明節氣。冬至後第106天就是清明節氣。清明節氣共有15天。作為節氣的清明,時間在春分之後。這時冬天已去,春意盎然,天氣清朗,四野明淨,大自然處處顯示出勃勃生機。用“清明”稱這個時期,是再恰當不過的一個詞。

標籤:由來 清明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