糯米文學吧

位置:首頁 > 範文 > 作文

描寫臨清名勝古蹟作文

作文8.65K

在日常的學習、工作、生活中,大家都有寫作文的經歷,對作文很是熟悉吧,寫作文是培養人們的觀察力、聯想力、想象力、思考力和記憶力的重要手段。你寫作文時總是無從下筆?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描寫臨清名勝古蹟作文,僅供參考,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描寫臨清名勝古蹟作文

描寫臨清名勝古蹟作文 篇1

鰲頭磯

鰲頭磯位於今臨清市中區汶河分汊處。明初,臨清治所由舊縣村遷至今市中區考棚街,周圍方圓數裏稱為“中州”。《臨清縣誌》載,在鰲背橋西南數十步中州東起處,砌以石,如鰲頭突出,築觀音閣於其上,舊閘、新閘各二,分左右如鰲足,而廣濟橋尾其後,明知州馬綸題曰“鰲頭磯”。鰲頭磯建於明嘉靖年間。現尚存古建築一組,周圍樓閣環合。北殿3間,稱“甘堂祠”(俗稱“李公祠”);南樓3間,名“登瀛樓”(俗稱“望河樓”);西殿3間,曰“呂祖堂”;東樓3間,謂“觀音閣”。閣建於樓上,呈方形,正檐挑角,木隔落地,玲瓏別緻。磯底部方台原以磚砌就,台中間東西向有門洞,洞楣上書“獨佔”二字。台上閣樓歇山重檐,前出抱廈,後落一壘,主體用3、5、7樑架構成,上覆筒瓦,脊上有陶製獸形裝飾,飛檐四排。整個建築結構嚴謹,佈局得體,玲瓏纖巧,古色古香,是明代北方地區典型的木結構建築羣。明清兩代,運河漕運鼎盛之時,文人騷客常登臨樓閣眺望運河,見船來舟往、帆檣如林,即寄情抒懷、賦詩唱和。明代大學士李東陽曾賦七絕:“折岸驚流此地回,濤聲日夜響春雷。城中煙火千家集,江上帆檣萬斛來。”“千里人家兩岸分,層樓高棟入青雲。官船賈舶紛紛過,擊鼓鳴鑼處處聞。”繪聲繪色地勾勒出當年繁盛的運河風光。1978年,依原貌修葺一新。1984年又做進一步彩繪修繕,並將市博物館設置 於此。著名書畫家李苦禪、蔣維菘、高啟雲、黑伯龍等為其題匾作畫,使古老的鰲頭磯又添異彩。1992年,鰲頭磯被批准為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舍利寶塔

舍利寶塔座落在城北郊三裏許衞運河套內,重修於明萬曆三十九年,(1611)。寶塔為磚木結構樓閣式建築。塔高60餘米,塔座用條石砌基,平面呈八角形,塔身9層,周長39米,南面壁門,門楣上鐫刻舍利寶塔,為明萬曆進士按察使郡人王成德題。密檐寬1.55米,陶質斗拱,每層檐下置“阿彌陀佛”,陶磚雕,轉角下蓮花承託,裝飾精細,排列勻稱。二層以上每層八面設門,四通四假,佈局巧妙,工整嚴謹。塔內每層均有石刻記載建塔宗旨,籌資等事。其第6層為各層建築精緻之最,內有匾額一方,上書“秀聚中天”。東西兩窗橫眉上書“東興岱嶽”,“西引太行”。塔內有通天塔心木柱轉角形梯道,可旋轉迂迴登臨塔頂。塔身上下收分很少,通體基本垂直。塔頂呈盔形,巍峨壯觀。登臨頂層極目遠眺,孤帆遠影,運河如帶,頓覺心曠神怡。自明朝以來許多文人墨客賦詩詠懷,“孤塔臨河岸,崢嶸插碧天,帆影望中沒,鐘聲幕後圓”等不少佳句至今被人們所吟誦。舍利寶塔被收入國家文物總局編纂的《中國名勝辭典》。

土山

土山即龍山,位於臨清城南運河東岸,為魯西北平原上最高的人造土山。解放初期,龍山闢為“龍山公園”。近年來,在山上建起了卧龍亭、望嶽亭,並廣植樹木花草,修築遊山小道。龍山現已闢為龍山森林公園。如今,山上山下鬱鬱葱葱、柳舞竹搖、鳥語花香;傍晚,紅霞滿天、運河如帶;入夜,俯瞰全城萬家燈火,流光溢彩,如詩如畫。龍山雖小,但不失為人們遊覽小憩的幽雅去處。

鳳凰嶺

鳳凰嶺位於臨清市城區內。清乾隆皇帝南巡時因其美景而多次駐蹕漫步、題榜作聯,故名鳳凰嶺,並以“鳳嶺鍾英”而列入臨清八景之一。它綿延數裏,被京杭大運河所纏繞。南側碑林內,有乾隆御碑、仇志海作高元鈞銅像、抗日名將張自忠將軍故里碑等上百通。這裏,“繞堤盡是蒼煙護,幽事曲榭碧水環”,景緻秀麗。鳳凰嶺在現在的.大眾公園內。

清真寺

清真寺座落在衞運河東岸。明嘉靖四十三年(1564)重修,為全國十大清真寺之一。建築羣體總面積1.6萬平方米。坐西向東,由正門班可樓、大殿望月樓、南北講堂、藏經閣、沐浴房、後門組成,建築排列對稱和諧,美麗壯觀。前門牌樓二層三開間,歇山重檐中高旁低,造型莊重靈秀。前後門兩方匾額,“誠意正心”、“彝倫攸敍”,椽木斗拱,格靈門窗。今經修葺,煥然一新,配以新置三洞新門,白石甬道,玉石雕欄,古柏森森,環境優雅別緻,賞心悦目。大殿堂正殿三間,抱廈為前,殿前丹墀一方,開闊潔淨,四周圍以玉石欄杆。殿前廡殿頂,迭樑四樑八柱,空間廣闊,透雕精細玲瓏別緻,具典型明代建築風格。後殿有三券頂門相通,牆面繪製花鳥圖案式壁畫,藻井亦為阿拉伯文字相結合式圖案,彩繪工整豔麗,變化有致得體。

東郊古鬆

東郊陳墳村北,有1株古樹松柏,為明永樂年間所植,因葉狀有竹篾、米粒、喇叭、針、剌5樣,故俗稱“五樣鬆”。此檜柏高16米,樹圍2米,樹幹中腰凸結疊出,樹冠綠蔭如傘,其枝曲彎蜿伸,似虯龍騰旋。每年春來,枝吐青翠,葉搖婆娑,姿態萬千,遊人紛至,憑欄觀賞。

描寫臨清名勝古蹟作文 篇2

臨清舍利塔位於臨清市北郊,古運河東岸,是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它與通州的燃燈塔、杭州的六和塔、鎮江文峯塔並稱“運河四大名塔”。

臨清舍利塔建於明萬曆三十九年(1611年),為八角形樓閣式九層磚塔,高約60米,基座八面,每面長4.9米,底面積為186平方米,塔基及第一層為青石砌成,以上各層為青磚砌成,首層南面闢一門,以上各層均闢八門,二至八層為四明四暗,第九層為一明七暗,各層暗門內均供奉有神像。

塔身九層皆出單檐,檐下施斗拱,各角挑檐繫有鐵鐘,首層門楣上鐫刻“舍利寶塔”四字,每層塔身的八個面上均鑲嵌“阿彌陀佛”四字,全塔外部塔身共鑲嵌了七十二道“阿彌陀佛”。

塔身逐級上收,但上收幅度較小,外觀看邊線近乎垂直,整個古塔顯得粗壯厚重,即使是第九層仍保留了較為寬大的塔室。

臨清舍利塔的塔頂結構較為奇特,以青磚逐層向上收起,頂端似蓮座,垂下八條弧形大脊,遠看似古代將軍的頭盔。有記載顯示原有近七米高的塔剎,後毀於清代康熙年間地震,現存的“將軍盔”應為塔剎之下的收起部分,由於此塔頂層比普通古塔寬大許多,存在一個較大的收起部分也是合理的。

塔內沿塔壁設有轉角形梯道,僅能容一人通行,可迂迴登臨塔頂,這樣的結構使每層均有寬敞的塔心室,第八、九層塔室中央有塔心柱。塔內各層牆壁上鑲嵌有大量刻石,可惜大多數字跡已遭損毀。

有記載稱此塔因風水而建,然而塔內外佛教氣息濃重,塔內第一層供奉“如來佛”、“藥師佛”、“阿彌陀佛”,第六層供奉觀音菩薩,第九層除一面闢門外,其餘七面均供奉佛像,雖然塔內的佛像是近年安置的,但佛龕券洞卻是古留的;第七層塔室東、西、南、北列布磚雕字樣分別為“阿眾佛”、“彌陀佛”、“寶生佛”、“成就佛”,以應七級浮屠、四面生佛之意;塔身外鑲嵌了多達七十二道“阿彌陀佛”,還有塔名中的“舍利”二字,都説明了此塔與佛教關係密切。

佛教傳入中國後,融入和許多中國特色,比如樓閣式佛塔就是中國特產,在某些方面與中國特有的“風水”相結合,也應不足為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