糯米文學吧

位置:首頁 > 範文 > 作文

我與地壇讀後感集錦15篇

作文2.29W

讀完一本書以後,你有什麼總結呢?不能光會讀哦,寫一篇讀後感吧。那麼如何寫讀後感才能更有感染力呢?下面是小編整理的我與地壇讀後感,歡迎閲讀與收藏。

我與地壇讀後感集錦15篇

我與地壇讀後感1

我為什麼要活着?

這是整篇文章中作者一直在思考的問題。

因為人的慾望,想要活着,不想錯過那些未來可能發生的事。但人不能消滅慾望,因為消滅人性的最好方法就是消滅慾望。

史鐵生覺得,沒有人是一生下來就不怕死的,有些人怕活着,但這並不代表不想活着。人是為了慾望而活。

我卻有另一個觀點。

我覺得,人是為了責任而活。

一個孩子的出生,往往會使一個家庭充滿希望與歡喜,因為孩子可以創造出無限的可能,於是,從出生那一刻起,人就開始有了責任,一個迴應家人期望的責任。

孩子漸漸長大,會有朋友,有老師,結交形形色色的人,在別人心中留下或深或淺的痕跡,是許多人時間軸中一個轉動的齒輪。如果有一天,這枚齒輪停止了轉動,若齒輪是小的,就不會影響到整個時間軸的運轉,若齒輪是大的,那麼整個時間軸都會難以轉動,若齒輪是非常重要的,那麼整個時間軸就有可能崩潰。

所以,人是為了責任而活。為了不讓那些關心自己的人傷心。

看到許多小説中,主角無數次面臨險境,面臨死亡,但總可以從死神的魔爪下逃出生天。每到這種情節,讀者都會説咱有主角光環咱怕誰,可若真看到那部小説中主角寫死了,就會覺得喉嚨裏像是哽住了一樣,有一種悵然若失之感,期待着作者神來一筆,將死去的人物在寫活過來。

讀者尚是如此,那麼那些小説中主角的朋友家人就更不用提了。

一個主角死了,要不復活,要不整個故事就結束在一片壓抑的悲傷之中。

我們每個人都是自己生活的主角。

我與地壇讀後感2

史鐵生在《我與地壇》中寫道:在人生的每個階段,我們都對漫漫前程抱着一份激動的希望,以為奇蹟就在前方。然而,人生只是一個個夢想不斷破滅的過程。而當我們走出所有曲折的日子時才發現,真正的美好與神奇,已經永遠地留在了背後。

每個人都有不同的人生。史鐵生在二十多歲時腿就永遠的癱瘓了,陪伴他的只有悲傷。他的雙腿殘疾後,脾氣變得暴怒無常。那段時間,他憤怒,悲傷,常常想求死。他奮力地捶打他那兩條“殘廢、無用”的腿,心中的怨恨和憂愁化為一顆炸彈,彷彿隨時隨地就要爆發。生命對他來説變得毫無意義,就像是一碗苦澀的中藥。幻想一下:如果你年紀輕輕就雙腿癱瘓,難以上學,找不到工作,再也不能跑、跳或者是走路了。只能藉助一輛碩大的輪椅騎行。你的生活不能自理,需要別人的幫助和照料。前途十分渺茫,你是否也會像他一樣?

但悲傷總是暫時的。前方還很遙遠們,前途還佷漫長。還不如靜下心來,先想一想,為何要求死?好在史鐵生後來也明白了,“死是一件無需着急去做的事,是一件無論怎樣耽擱也不會錯過了的事,一個必然會降臨的節日。”

我認為,人的生命可謂是最寶貴的。一生中,很多困難和挫折會一直伴隨着你。無論是得了大獎也好,腿殘廢了也罷,只要保持着對生活的熱情,擁有着一顆樂觀的,積極向上的心,不論你的周圍是懸崖峭壁還是荒山野嶺,看淡一切,愉快地度過餘生。上帝為你關閉一扇門,必定會為你打開一扇窗。生活是美好的,當它給你一個重創時,要學會反擊,並不是躲避它。

看淡生死,看淡一切。這是一位與生活鬥智鬥勇的勇士告訴我們的道理。

作文有一句話,我的印象非常深刻:當生活給你一巴掌,你要跳起來與它擊掌!

我與地壇讀後感3

《我與地壇》是史鐵生散文代表作,是他是五年來搖着輪椅在地壇思索結果,文章中飽含作者對人生感悟,對親情謳歌,樸實文字間洋溢着作者心靈深處情感,是一部不可多得優秀作品。

史鐵生在二十一歲時因腿疾回北京住院,從此他再也沒有站起來,在人生最狂妄年齡忽地失去雙腿,這對一個年輕生命來説如雷轟頂。在經過一次次心靈與死神鬥爭之後,他最終拒絕死亡。是母親愛喚起他意志,他堅定把自己心變成一片沃土,而母親已在這片沃土上灑第一把種子。

文中,作者樸實一句話應當成為名言:兒子一切苦難,在母親那兒都是要加倍。難道,我們母親天生就是來為我們承擔苦難?難道,你真忍心自己母親成為這世上最痛苦母親?難道,你真願意讓你母親在夜深人靜時肚子哭泣?母親深深地愛着我們,她們為自己兒女默默地奉獻着,而我們又該為自己母親做些什麼呢?

史鐵生沒有放棄自己生命,頑強地艱難地一步步走過來,因此,文壇上多一名新秀。當他第一篇文章被髮表時候,他想與母親分享快樂,但已是“子欲養而親不待”。母親沒有留下過什麼雋永誓言,或是恪守教誨,她只想讓兒子活下去,簡單快樂地活下去,此時此刻,作者也感受到母親堅忍一直和毫不張揚愛。

《我與地壇》給予我們警示—要勇敢面對挫折,珍惜親情,正確對待人生,不要輕言放棄,要懂得理解,堅強等等,有很好引導作用。

史鐵生文章讓人學會感恩,學會堅強。也讓我們進行一次心靈搜索和對生命詰問,對生命意義又加深理解。

我與地壇讀後感4

這個暑假,我讀了《我與地壇》這本書,作者是史鐵生。

史鐵生,北京人,中國當代著名作家,思想家。這本書主要講了作者與地壇的故事和作者與母親的故事兩大部分,而文章顯得兩塊完全融合在了一起,彷彿在母親去世後,地壇就成了作者最親近的地方,地壇就是作者的母親。除此之外,此書還寫了作者關於生,死的理解。作者二十一歲那年雙腿截肢,剛開始有死的衝動,但慢慢的,作者想通了生死的意義,並全身心地投入到寫作當中去了。

在本書中,令我印象較深的片段有二個。第一個是本書一開始時,寫作者搖着輪椅進入地壇,在地壇裏呆上一天,觀察,寫作。從搖着輪椅看出作者是一個殘疾人,雙腿截肢了(後文有交代),但是正值壯年的作者沒有放棄,堅持在地壇中寫作,並獲了獎。在生活中難免會有挫折,面對挫折,有些人選擇放棄,徹底在挫折面前倒下了,有的甚至還付出了生命,而有一些人,面對挫折不放棄,敢於與挫折作鬥爭,最終會獲得勝利的。與我們的學習一樣,在面對難題時,如果輕易放棄,在考試中一定不會有好的成績,如果堅持不懈,也許就想出來了。第二個是作者二十一歲那年,三進三出醫院。從三進三出看出作者的病十分嚴重,兩次是被抬進醫院的。作者的病出在了雙腿上,是農作時落下的病根。當時作者的家境並不是很好,作者經常為沒錢住院而擔憂,作者甚至還在想要麼好,要麼死,一定不再這樣走出來這種想法。但最後作者在病牀上想通了,決定堅強地活下去。就像《鋼鐵是怎樣煉成的》中所表達的意思,一個人不會在回首往事時而後悔;就像雷鋒説的:“人的生命是有限的,但為人民服務是無限的,我要把有限的生命投入到無限的為人民服務中去。”一個人只有讓自己的生命有價值,有意義,才能活得充實,豐富。

總之,這本書中講了許多道理,作者用自己的親身經歷來印證這些道理,讓人讀完後回味無窮,受益匪淺。這是一本非常好的中國文學,值得細細品味

我與地壇讀後感5

數年前,在國中課本的語文書上偶然翻過《我與地壇》,便為作者折服,但當時只能感歎作者的不幸與堅強,那時的還不知道我們這只是我們的初初見面,往後種種,我不知在書本上,作文中寫過多少遍作者的例子,對我來説,史鐵生,不僅僅是一個名字,還是一個生動有温度的形象,但我也想當然的以為我已經領會到了他的所有,但時至如今,我又再度翻開這本書,書本里一個陌生而又熟悉的世界在像我招手,那是史鐵生的世界。他在最年少輕狂的時候失去了雙腿,再次變成了一個需要媽媽照顧的“嬰兒”,命運多麼殘酷,多麼無情,史特生在地壇的撫慰下漸漸平靜,他無可奈何而又漸漸平靜,他逐漸明白,死是一件不必急於求成的是,而是一個終將會到來的過程,而在這個過程中,他還是想要把生命活的更有意義,最終,他或許以作家的身份向世界證明了自己的價值。

可是,他的媽媽呢,那個經常被史特生記起的媽媽,那個在史特生出門時默默靜望的媽媽,半生悽苦,唯一的希望也被命運所戲弄,誰又能夠撫平她的傷口,史特生説也許就是因為他媽媽太苦了,所以才被早早的召回,也許這算是一種安慰吧。

在地壇裏,史特生見證了許許多多的人,這些人也許是偶然經過史特生的世界,對他投以一瞥,卻把半生呈於史特生眼前,一位短跑運動員在短跑生涯即將結束時被發現有天賦,日日歌唱的小夥子也不見總蹤跡,漂亮的少女智力有缺,年邁的老夫妻陪伴中老去…命運總是喜怒無常,休論公道,這些在地壇中與史特生相遇的人們,也許在半生過後,會帶着命運的饋贈回於地壇吧。可是,誰又能知道呢?

史特生説,當牽牛花初開的季節,葬禮的號角就已吹響。但他還説,太陽總在一面下山時在另一面爬山。也許,歲月催人老,但心呈稚兒永青春。

我與地壇讀後感6

翻開書本,與作者一起忘卻苦難,回憶過去的美好時光,嘴角笑意浮現……。

他是我最近才認識的一位作家,名叫史鐵生,他終生近乎癱瘓,卻從不向命運低頭。而最震撼我心靈的,是他寫的著作《我與地壇》。書中的他面對死神伸出的魔抓毫不畏懼,受到了沉重打擊的他卻頑強地屹立着,思緒還飄回了過去:兒時教堂裏響亮清脆的鐘聲;年幼時與幼兒園的兩位老師共度的那些日子;二姥姥那慈祥的面孔上燦爛的笑容……。

在他還很小時生命便猛然對他開始了殘酷的考驗,不給他喘息的機會,不斷地對他進行一輪又一輪的打擊。卻也給了他獨特的經歷,與醫院裏的一位位病友的談笑,在地壇公園的奇聞妙見,老家四合院內的那棵高大的合歡樹……。他在苦難中學會了以微笑去面對,在逆境中學會了用雙眼去發現生活的樂趣。與死神共舞間,他漸漸釋然,不再沉浸於消沉悲觀的生活中了,而是重拾信心,以微笑去面對。

這樣一位身體殘疾的人都能笑看生活中的苦難,我們又為何不能呢?平時裏的我們,有的已經成為了小公主,小皇帝,成天依賴着父母使我們遇到困難就用“不”來回答,是永遠不能在苦難中成長的。

史鐵生的經歷又將另一個人的影子帶入了我的腦海之中——海倫。凱勒。這個雙目失明,雙耳失聰的女孩卻在苦難的面前豪不屈服,奇蹟般地學會了説話,又考入了普通人都夢寐以求的哈弗大學,又創作了大量作品。為自己的人生在黑暗中添上了閃光的一筆。

是啊,他們倆個都身殘志堅,擁有厄運打不垮的信念。因為他們都相信,在光明前有黑暗,在暴雨的盡頭一定會有彩虹。史鐵生在死亡威脅下仍保持對過去時光的美好回憶。海倫凱勒在命運面前仍不屈不撓地做着鬥爭。是的,他們都會用笑來面對苦難!

一切都是瞬息,一切都將會過去。而那過去了的,就會成為親切的懷戀。——普希金(後記)

我與地壇讀後感7

史鐵生在他年輕時便遭遇了不幸,只得在輪椅上度過餘生,地壇也是不幸的公園,荒蕪得如一片野地,無人問津。

但是,史鐵生並沒有因此而放棄,雖然他不停的想關於死的事,但最終,地壇與母愛喚醒了他,在一次又一次與心靈中的死亡鬥爭後,他最終決定活下去。他在地壇裏思考人生,思考着母愛。“死是一件不必急於求成的事,死是一個必然會降臨的節日。”但人總歸要活着,上帝給予我們生的機會,就必須活下去,無論命運如何,都要珍視這份生的機會,好好譜寫人生。

面對人生的苦難,有的人選擇了積極面對,有的人卻選擇了消極的逃避。古希臘荷馬雖雙目失明,但仍吟出《伊利亞德》和《奧特賽》;貝多芬雙耳失聰,但萊茵河畔仍飄響着《歡樂頌》荷蘭畫家梵高雖精神分裂度過了短暫的一生,但是他筆下《向日葵》仍唱響生命的讚歌。歷經磨難雖是不幸,但是隻要能度過這道坎,不幸也就成為了人生的墊腳石,偉人們成功就是他們能將這坎坷作為人生財富,而更多的人卻倒在了困難面前。

每個孩子都有一個愛他的母親,“兒子的不幸在母親那兒總是要加倍的”史鐵生遭遇了不幸,但他的母親是理解他,愛他的,自己心裏承受着更重的痛苦,也為他的兒子着想,也要安慰她,時間晚了,他也會帶着年邁的身體到地壇中來找我。

每個人的母親都是如此,都對我們給予了無限的愛,但是我們從來都沒有為他們着想,母親叮囑我們好好學習卻當做耳旁風,告誡我們不做不該做的事卻不在意,當他知道我們成績退步,犯了錯誤後的自責卻從未被我們發現。從來都是母親為孩子卻沒有孩子為母親着想。

母愛是平凡的,是無私的,我們都馬上長大成人我們也應該多為父母着想。

人生路漫漫,有艱辛有汗水也有關愛,我們要譜寫自己的人生,體會這些關愛,積累磨練的財富,活出精彩。

我與地壇讀後感8

當你望着浩瀚的星空,吹着徐徐清風,享受寧靜時,難免會想一些“奇奇怪怪”的問題“我是為什麼而活着?”然而提出這個問題之後,卻久久不能回答,但在今天我讀了史鐵生的《我與地壇》,以他的視角,得出的結論,讓我對這個問題有了更深刻的瞭解。

我還記得書中所説:“一個人出生了,就不再是一個可以辯論的話題,而是上帝交給他的一個事實,上帝在交給我們這個事的時候已經順便保證了他的結果,所以死亡並不是一件急於求成的事,死亡而是一個必然降臨的節日,我們應該期待他的到來……”是啊,這已經是一個定數了,而人們為什麼一定要探究這個問題得到答案呢?在文裏,這一句句觸動人心的感悟,不正是象徵了作者從絕望走向希望的希望的路嗎?他受了如此大磨難都要堅持活下去,而我們這些沒有殘疾的人不更應該向他學習嗎?

看見史鐵生我不由想起一句話“天將降大任於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上天要把最重要的事情交給你,必須要經過種種磨難才能在千百人之中脱穎而出,這不就是他堅毅的精神嗎?他也沒有因為身體缺陷而放棄自己寫作的夢想!

想到這裏,我想起了曾經發生在我身邊的一件事,有一次我去趕公交,看見對面有一個流浪歌聲,我站在橋這邊,他蹲在橋那邊,吹的是薩克斯,曲子是“雪絨花”,那一瞬間,我感到世界彷彿都安靜了,一切喧鬧的聲音都沒了,這麼美妙的音樂,除了我和幾個“閒人”在欣賞以外,其他人都置之不理,匆匆走過,這不就是千里馬還沒遇到伯樂時嗎?當自己的才華不被人欣賞,被生活壓迫的喘不過氣來時,還堅持自己的夢想,滿懷希望的活下去……這就是我最佩服的精神。

每個人都有自己人生不同的評價,而在我認為,只要活下來,這就是最好的答案。

我與地壇讀後感9

《我與地壇》是史鐵生的散文代表作,是他是五年來搖着輪椅在地壇思索的結果,文章中飽含了作者對人生的感悟,對親情的謳歌,樸實的文字間洋溢着作者心靈深處的情感,是一部不可多得的優秀作品。

史鐵生在二十一歲時因腿疾回北京住院,從此他再也沒有站起來,在人生最狂妄的年齡忽地失去了雙腿,這對一個年輕的生命來説如雷轟頂。在經過一次次心靈與死神的鬥爭之後,他最終拒絕了死亡。是母親的愛喚起了他的意志,他堅定把自己的心變成一片沃土,而母親已在這片沃土上灑了第一把種子。

文中,作者樸實的一句話應當成為名言:兒子的一切苦難,在母親那兒都是要加倍的。難道,我們的母親天生就是來為我們承擔苦難的?難道,你真忍心自己的母親成為這世上最痛苦的母親?難道,你真的願意讓你的母親在夜深人靜時肚子哭泣?母親深深地愛着我們,她們為了自己的兒女默默地奉獻着,而我們又該為自己的母親做些什麼呢?

史鐵生沒有放棄自己的生命,頑強地艱難地一步步走了過來,因此,文壇上多了一名新秀。當他的第一篇文章被髮表的時候,他想與母親分享快樂,但已是“子欲養而親不待”了。母親沒有留下過什麼雋永的誓言,或是恪守的教誨,她只想讓兒子活下去,簡單快樂地活下去,此時此刻,作者也感受到了母親堅忍的一直和毫不張揚的愛。

《我與地壇》給予了我們警示—要勇敢面對挫折,珍惜親情,正確對待人生,不要輕言放棄,要懂得理解,堅強等等,有很好的引導作用。

史鐵生的文章讓人學會了感恩,學會了堅強。也讓我們進行了一次心靈的搜索和對生命的詰問,對生命的意義又加深了理解。

  我與地壇讀後感10

《我與地壇》是一位身殘者在一座廢棄的古園中對自己所見到的人生百態所發出的感悟、思索。作者以地壇作為寄託自己情感與發泄情感的地方,同時也是思考人生的佳境。

由於作者在“活到最狂妄的年齡忽地殘廢了雙腿”,他體驗到了更多的人生的痛苦,但他依然在命運中掙扎時,找到了一片古園,在這裏度過了一個又一個春、夏、秋、冬的輪迴,深刻地感受每一個季節的特點,體會每種人生的價值。

他思考了死與生。死是必然的'歸宿,當我們感到累了,上帝會自然安排我們休息。而活着,是我們一生都需想的問題,即使活着是飽經蒼桑的,世界仍然在運轉,古園依舊是古園,我們不能逃避,只能欣然接受,改變現在的自己。當我們能擁有一片屬於自己的淨地了,(.)應理去心中的一絲雜緒,認識真實的自我,進行自我完善。思考人生是每個人的必備之路,不同的人,思索的結果、內容不一。

史鐵生不僅思考着自己的逆境,他還在思考自己的親人所受的痛。“時間能證明一切”,作者始初並沒

考慮到母親所感到的痛苦,只沉浸在自己的憂傷中,經時間的醖釀,他感知到母親的忐忑與無奈。與此同時,也鳴響了我心中的警鐘,母親對孩子的愛意志堅韌、毫不張揚,而我媽媽正頑強地與病魔抵抗,同時還要承受不成器的我給她帶來的巨大痛苦。我應慶幸我母親還在,我有機會能讓媽媽擺脱苦惱,並且除去我那一絲倔強與羞澀,不至於到時後悔莫及。因此,我感謝史鐵生的經歷警醒了我。

在課本未節選的部分中,還有作者從各個方面詮釋所感受到的春夏秋冬;在園中曾經出現的人們及對他們人生的思索;對逆境人生的理解,差距是必然的;作者對自己的生涯理解;許多美好的事物只可意會不可言傳。

人生是如此複雜但卻純真、質樸,以至於我們要用一生的時間去思考,作者在十五年的思考中,逐漸成熟,認識更清晰,從失落、煩躁轉變為穩重、深情。

如此大千世界,還需一片淨地,細細地品味人生。

我與地壇讀後感11

面對挫折和苦難,有些人卻選擇了親手扼殺自己的生命:法國著名作家莫泊桑用裁紙刀割開了自己的喉嚨;西班牙作家馬利亞諾?拉臘的住宅裏響起了沉悶的槍聲;德國劇作家克萊斯特和陪伴着他的妻子一起自殺;中國當代詩人海子在留下一句“面朝大海,春暖花開”後,卧軌自殺……這些事實讓人觸目驚心,追其根源是對生命的不負責,對生命的不重視,其留給世人的只有感歎和惋惜。

生命對於我們每個人來説,都只有一次,對於這僅有的一次,我想我們應該好好把握。誠然,人生難免有許多坎坷,但這不應成為逃避生活的理由,又有哪個人的一生是一帆風順的呢?與其悲傷痛苦,草率結束自己的生命,何不將它看作是生活賜予我們磨練自己的機會呢?

作者樸實的一句話應當成為名言:“兒子的一切苦難,在母親那裏都是加倍的。”這讓人的腦海裏立即湧現出朱自清散文裏父親去買橘子的背影,也讓我想到母親戴着花鏡坐在燈下為我織毛衣,深夜裏為我掖被子的情景,我們應該懂得親情。自己了卻了生命,逃離了痛苦,卻把痛苦轉移到母親身上。難道,我們的母親天生就是來為我們承擔苦難的?

同時,還告訴我們對待突來的不幸要冷靜地思考,不要魯莽行事。有時候,自己的反思和醒悟比別人的提醒更起作用。史鐵生在突然失去雙腿時,脾氣變得很暴躁,喜怒無常,對生活的希望越來越渺茫,經過在輪椅上年復一年地沉思默想,他度過了絕望而狂躁的青年時光,也成熟了他中年的深厚思想,意識到那樣做都無濟於事。於是,他選擇了冷靜思考。

我與地壇讀後感12

在我看來,這篇文章是作者發給人生的一封感謝信,他試圖通過這次寫作來回顧自己以往的生活,尤其是雙腿殘廢之後,那段艱難的歲月,陪伴他的人或物。作者是幸運的人,當時的情景很容易就可以聯想到,二十出頭的青年,意氣風發,正是大展才華,揮灑青春的年紀,就這樣癱了,出行不方便那到是次要,而在內心的憤慨與寂寥是常人無法體會的,於是他暴戾,陰鬱。

然而,他的頭腦還是清醒的,他努力的剋制自己,於是他遇到了地壇,也可以説是地壇找到了他,亙古不變的景象轉化為內心的震撼,遍地的蕭條,卻讓內心孤獨的他找到了心靈的家園,於是他愛上了這裏,這裏的一切彷彿是專門為他設計的,寧靜,空曠,沒有人來打攪,他可以靜靜的坐在那,抑或看書抑或發呆,於是,先前的躁動便被地壇這寬宏的大氣所吞噬,可以説,這使心靈的沉澱。

可歎的是,作者忘記了,他不是棄兒,在他痛苦的時候還有一個人比他更痛苦,那就是他的母親,年輕卻飽受苦難的兒子,行動不方便,內心暴*,煩躁,卻偏偏一個人去了那荒蕪的地壇,作為母親,怎能不擔心,但只能待在房間乾等,內心的煎熬卻在激烈的進行,她沒有錯,但此刻卻在默默忍受兒子給自己的懲罰,母愛是寬容的,兒子的安全才是她現在最擔心的。

回憶過往,當年那個自暴自棄的少年已經長大,於是他緬懷着那段時光,在那艱難歲月中對生命的理解,以及母親給予的關愛與啟發,地壇裏他自省,瀰漫着濃郁的人生況味,但那隻説明過去,現在,作者有了自己的理解:幸福之路永遠掌握在自己手中。

  我與地壇讀後感13

這個假期,我讀了史鐵生先生的《我與地壇》。

這篇文章共有七節,主要講了作者對自己雙腿殘廢後在地壇度日的時間的回憶與他的一些人生思考。語言生動,思考深刻,用語準確。

作者在剛剛雙腿殘廢時,終日失魂落魄,但他卻並沒有失去對生命的眷戀。他思考生的意義,思考自己有什麼可以做的事,使自己實現人生價值。但另一方面,由於他開始過於的頹廢,沒有關注自己的母親,以至於留下了無窮的遺憾。

這篇文章看上去着重於描寫作者自己的思考和經歷,但其實在字裏行間藴藏了深深的對母親的懷念,對地壇風光的熱愛和對生命的思考。史鐵生先生的文字很多句子讀起來初覺得很奇怪,但是聯繫上生活之後就會覺得有熟悉的感覺。如他對四季的比喻,有的簡單易懂,有的需反覆思考才能悟出其味道。

作者眷戀地壇,至少眷戀那當年的地壇,低碳是一個象徵,是一段充滿了思考與矛盾的回憶。作者在地壇中,漸漸變得堅強起來,他不甘於在生活的虛無中毀滅或走向虛無,而是決定是自己的生命變得豐滿起來,他用自己的筆,細細記下了自己的思考,給我們帶來了無盡的啟示。他觀察着闖入他的時光的其他人,一點點記述着他們的故事。

史鐵生先生雖然是一個殘疾人,但他對生活的執着與面對挫折的堅強是我們所沒有的。人的一生,不可能總是一帆風順,平靜無波,總有一個個大大小小的挫折與困境在我們人生的道路上等待着我們,而我們沒有躲避的資格,只能去面對。如果我們始終能有幾分他的堅強,那麼我們就能夠更加充滿價值地生活。

我與地壇讀後感14

《我與地壇》是史鐵生的散文名篇,初讀時我雖然不能深入體會文章的深奧之處,但是心靈仍然受到突然的,難以名狀的震撼,這震撼隨着閲讀次數的增多愈加強烈,每讀一遍,思想便受一次洗滌,情感便受一次薰陶,可以説《我與地壇》顛覆了我的人生觀。

文中令我感觸最深的一句是:“他熄滅着走下山去收盡蒼涼殘照之際,正是他在一面燃燒着爬上山巔佈散烈烈朝暉之時。”這一句是作者由生命聯想到日出日落時所寫的,正如作者所説:“當牽牛花初開的季節、葬禮的號角就已吹響。”生命必有終結,不管多麼漫長的時光也是稍縱即逝,人生道路上的每一步都是在走向安息地,然而太陽卻是循環往復的,日落後必有日出,日出後即有日落,生生不息,亙古不變,永遠散發出光與熱,永遠都是那一輪火紅色的旭日,換個角度看,生命又何嘗不是循環往復,舊的去了,新的於是降臨,當垂暮之人,淡然地合上雙眼微笑着離去,必有一聲啼哭劃破寂寥,我總感覺生命似乎總是蒙着一層神祕色彩。時常考慮現實世界是否真正有轉世輪迴,我不知道,可能永遠也沒有答案,但是讀了史先生的文章後,我清晰地認識到生命是否真有輪迴不重要,重要的在於生命長河中你所度過的時光的剪影是否精彩,漫長的歲月的無數個瞬間是否都回味無窮。當你站在高處,俯瞰生命的循環往復中發現自己的有限生命只是一剎那時,你便會覺得這世界上的艱難坎坷簡直不值一提,死亡臨近也無恐懼可言,生命的分分秒秒都是一筆財富。

淺層次的閲讀卻依然讓我收穫豐厚,謝謝史先生讓我重新認識生命、審視生命、縱使先生已故,精神也必將流傳千古,影響百世。

我與地壇讀後感15

有時候我常常在想,閲讀能夠帶給我們什麼呢?最近讀了史鐵生先生的《我與地壇》,讀到其中一段的時候,我好像突然之間明白了,閲讀能夠帶給我們什麼,接下來我將這一段分享給大家。

“如果以一天中的時間來對應四季,當然春天是早晨,夏天是中午,秋天是黃昏,冬天是夜晚。如果以樂器來對應四季,我想春天應該是小號,夏天是定音鼓,秋天是大提琴,冬天是圓號和長笛。要是以這園子裏的聲響來對應四季呢?那麼,春天是祭壇上空漂浮着的鴿子的哨音,夏天是宂長的蟬歌和楊樹葉子嘩啦啦地對蟬歌的取笑,秋天是古殿檐頭的風鈴響,冬天是啄木鳥隨意而空曠的啄木聲。以園中的景物對應四季,春天是一徑時而蒼白時而黑潤的小路,時而明朗時而陰晦的天上搖盪着串串楊花;夏天是一條條耀眼而灼人的石凳,或陰涼而爬滿了青苔的石階,階下有果皮,階上有半張被坐皺的報紙;秋天是一座青銅的大鐘,在園子的西北角上曾丟棄着一座很大的銅鐘,銅鐘與這園子一般年紀,渾身掛滿綠鏽,文字已不清晰;冬天,是林中空地上幾隻羽毛蓬鬆的老麻雀。以心緒對應四季呢?春天是卧病的季節,否則人們不易發覺春天的殘忍與渴望;夏天,情人們應該在這個季節裏失戀,不然就似乎對不起愛情;秋天是從外面買一棵盆花回家的時候,把花擱在闊別了的家中,並且打開窗户把陽光也放進屋裏,慢慢回憶慢慢整理一些發過黴的東西;冬天伴着火爐和書,一遍遍堅定不死的決心,寫一些並不發出的信。還可以用藝術形式對應四季,這樣春天就是一幅畫,夏天是一部長篇小説,秋天是一首短歌或詩,冬天是一羣雕塑。以夢呢?以夢對應四季呢?春天是樹尖上的呼喊,夏天是呼喊中的細雨,秋天是細雨中的土地,冬天是乾淨的土地上的一隻孤零的煙斗。”

簡簡單單的一年四季,春夏秋冬,史鐵生先生的觀察更為細膩,更富有生活的情趣。我想這就是閲讀帶給我們的,更廣闊的世界,更具有想象力的世界,更加富有生命力的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