糯米文學吧

位置:首頁 > 範文 > 作文

《魯迅》讀後感

作文4.71K

當認真看完一本名著後,想必你一定有很多值得分享的心得,何不靜下心來寫寫讀後感呢?那麼你會寫讀後感嗎?以下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魯迅》讀後感,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魯迅》讀後感

《魯迅》讀後感1

讀完《魯迅》這篇文章後,我不禁感慨萬千。

回顧短文,這用筆“戰鬥”的革命作家珍惜時間在現代小青年看來可以説達到“守財奴”的程度。他在晚年時,不管戰爭多麼激烈,環境多麼惡劣,身體多麼虛弱,都一直在堅持學習。生了重病,躺在牀上,便順便計劃好康復後做什麼事,病情好一點便馬不停蹄地實現計劃,就連病逝的前幾天都不閒着,幫別人寫了一篇蘇聯小説的序言。因此,魯迅直至離開人世,從沒浪費時間。

想到魯迅視金錢如糞土,視時間如生命的祟高品質,再看看自己的所作所為,真是羞愧萬分。

我上二年級的時候,是一個“明日復明日”的人。以前放長假,第一件事就是玩。有人一問起我的作業並予以格言教育的話,我就雙手一插,雙眼一瞪,沒好氣地説:“這假期還長着呢,幹嘛這麼着急”。説罷,便走開去看電視。結果我這一休息就休息了半個假期,接着一拍腦袋才想起還有作業這麼一回事。

我小時候不但貪玩,而且十分愛走神。

做假期作業時,我是極不認真的。星期六,我看了大半天電視後翻開作業本。做了三分鐘後,我開始漫不經心,再做一會兒,便胡思亂想,過了十分鐘,再做一題,拿起了課外書,一看就是四十分鐘,再看看時間,再做一點,就東張西望,這裏摸摸那裏碰碰,接着翻箱倒櫃……,看一下時間,已經浪費了一個小時,我大吃一驚,再看一下作業本,只做了三道應用題!我不敢多想,立刻拿起筆,開始快馬加鞭,奮筆疾書。

家裏響起開門聲,媽媽買菜回來了,我才剛剛做完數學作業。一檢查,錯誤連篇,慘不忍睹,當然捱罵

現在,我如夢初醒——我要做個“守時奴”。

《魯迅》讀後感2

略略的記憶中,

手裏是一本重重的《魯迅全集》,

滿頁滿頁的字中,

究竟深藏着多少祕密。

竭力的吶喊中,

是誰鍼砭時弊

用筆做槍,指向封建社會,

“人吃人”的黑暗中,

“救救孩子”的聲音發自心底。

幼小的心靈中,

裝不下這麼多的思憶——

你為什麼要吃我,

而我又何嘗想吃你?

在彷徨裏,

祥林嫂的悲劇,

背後卻又有多少哲理。

沒有天方夜譚的精巧,

也不見格林童話的細膩,

大江東去的吟誦聲中,

也有着文化的精髓和民族的豪氣。

而你的文章中,

這一切都不見蹤跡。

黑暗的年代,

中國是一隻沉睡的雄獅。

在列強的鐵蹄下,

終會迎來有朝一日的奮起。

手中握着的筆,

是一把直刺向舊社會的尖刀,

黑暗中的一些人害怕了,

緊緊不放的追着你,

濃密的鬍鬚,

爽朗的笑聲,

來吧,

我的身後全是陽光和正義!

黎明前的黑暗,

終究阻擋不了太陽從東方升起。

四萬萬五千萬的怒吼,

結束了兩千多年的腐朽統治,

把封建與專制永遠推向了歷史!

燦爛的朝霞,

是先生血的足跡,

中華民族的革命,

有了一個新的開始!

終於,

天安門的廣場上,

一面鮮豔的五星紅旗在世界的東方冉冉升起,

照亮了新生的中國,

照亮了倍受屈辱的華夏大地。

然而,

浩渺的人羣中,

我卻始終望不到你——

不,

我看到了,

鮮豔的五星紅旗上,

你在向我們招手,

臉上那濃密的鬍鬚下,

露出了久違的笑意!

今天,

我再次看見,

孔乙己的一生,

阿Q的勝利,

長媽媽的囑咐,

百草園的樂趣……

河南省林州市橫水一中八年級:牛國曉

《魯迅》讀後感3

這個暑假,我讀了魯迅先生的一些短篇作品,其中一篇《藥》第一次看的時候很詫異,也不是很懂,一共讀了五遍,才基本理解了,也有了一些感想。

《藥》主要寫了老栓夫婦的兒子得了一種病——“癆病”,在那時是難一治好的。他們就聽信別人的謠傳,夜裏託人高價買來了一種藥“人血饅頭”(當時都認為吃了沾有別的孩子血的饅頭,就可以延長自己孩子的生命),然後滿懷希望地讓兒子小栓吃了這特殊的藥,可結果兒子小栓還是死了。後來,母親去兒子的墳頭,碰見了隔壁墳也有一個母親給兒子上墳,她並不知道隔壁墳埋着的就是死後血被用來做人血饅頭的小孩。

説實話,剛看這篇文章的時候有點害怕,也有很多疑問。有病為什麼不去醫院看呢?還有就是那個被用來做人血饅頭的孩子只不過偷了一點東西,怎麼大人就把他打死了?後來我又認真看了幾遍,還和媽媽進行了討論,明白了那個時候封建迷信和科學落後使人很愚昧,魯迅先生用譏諷的語言、用簡單的一個“藥”字引出了一個令人深思的故事。

在故事中有一段描寫讓人害怕和震驚:“一手交錢、一手交貨”,一個渾身黑色的人站在老栓面前,眼光正像兩把刀,刺得老栓縮小了一半。那人一隻大手,向他攤着;另一隻手卻撮着一個鮮紅的饅頭,那紅血竟還一點一點地在往下滴着……

這個故事讓我們明白封建社會的無知和一些所謂的禮教是致人於死地的原因,魯迅覺得真正醫好的藥,不是什麼人血饅頭,是人們需要有抗爭的精神。

《魯迅》讀後感4

放假的時候,我最喜愛的休閒方式,便是讀書了。所以,這幾個月,我讀完了魯迅所著的短篇小説集——《吶喊》。

《吶喊》是魯迅自1918年至1922年所作的短篇小説的集結,共有《自序》《一件小事》等十五篇短文。這些作品從現實的角度描繪了從辛亥革命到五四運動的民眾生活,也揭示了各種深層次上的社會矛盾。且表明了魯迅對中國舊有制度級陳腐的傳統觀念進行的深刻剖析好和徹底的否定。表現出了對民族生存的濃厚的憂患意識和對社會變革的強烈願望。

在書中,我記憶最最深刻的便是《狂人日記》。

《狂人日記》不僅僅是中國現代文學史上的第一篇白話文小説,且在文中借狂人之口説出了幾千年來“吃人”的封建禮教,它表明了魯迅徹底反對封建主義的立場。在文中,字裏行間透出了“我”對那些吃人的人的又怕又恨,以至於連吃人的人養的狗,育的孩,都心存三分顧忌。到後來,“我”才想到,自己的兄弟、親戚、朋友,都是“吃人的人”。再到結尾,“我”猜想自己也可能吃過人,無奈之中,發出了“救救孩子”的一聲吶喊。

我不敢相信,在那個時代,竟會到處都是“吃人的人”,再想到那時也有想我一樣的孩子,也在被訓練成“吃人的人”,不覺出了一身冷汗!

這本集大成之作真是令人受益匪淺!

《魯迅》讀後感5

下午下班回家,感覺很累,洗完澡變躺到牀上,突然發現身旁一本很久沒看過的《魯迅散文集》,也很無聊,便拿來翻了翻。

翻開有些泛黃的封面,看完題記,第一個感覺:好飄渺,好有深度!換句話:不知所云。可能用噶指代太多啦,我唔系當時噶人,所以就唔明白,不過可能簡SIR會明噶!啊,不是“可能”,系“一定”會明白!做本天才噶老師一定要有翻甘上下先得噶嘛!

再看下一篇:《野草》。寫噶系野草吸收天地精華,頑強甘生存,即使成日比人踩系腳下!系度我霖應該係指代我地受苦受難但自強不息噶當時噶人民。但距又講句唔中意野草生存所在噶土地。好簡單~就係指代當時噶社會現狀啦。嗯嗯,我真系天才~

緊接着又看了一篇《過客》,講一個“城市生活無着落的流動乞討人員”遇到一個阿伯同細路女,問阿伯比杯水距飲。阿伯好人甘同意左,叫距個孫裸水比距飲。於樹阿伯又好無聊甘問距叫乜名,想去邊。跟住個“過客”好酷甘回答:“我不知道”。嗯嗯,“究竟我係邊個”呢個問題的確系一個好深奧噶問題,難怪咯乞丐唔識答啦。個乞丐又話“要到西邊去”,但是阿伯講“西邊系墳墓喔”。乞丐講“我不知道,但有個聲音叫我一定要去”。

最後又看了《復仇》,可是看完不知所云,只感覺有些倦意,便倒頭睡去了。

《魯迅》讀後感6

“捧着一顆心去,不帶半顆草回”這是魯迅先生一生的寫照——-魯迅先生愛看書,用他那個尖鋭的"筆桿子”與當時腐敗的政府作鬥爭,他多次碰壁但他沒有繳械投降,在文海中義正言辭地辱罵,當時政府的無能,訴出了平民生活的.艱苦。

在文章的第二標題中作者問魯迅先生他的鼻子為何是扁的?魯迅先生説了一個笑話:“小時候在捉迷藏的時候天天撞到牆鼻子就扁了。”魯迅先生不是胡説,由於他的作文多次辱罵政府也因此多次被捕,他的生活是多麼的坎坷,這樣的他不碰壁才怪。可是這一切都沒能阻止他,他多次摔倒站起來多次失敗站起來,他的意志堅強不定,為了逃脱政府的抓捕,他的一生不知用了多少個筆名!

在文章的第四標題中魯迅先生救助了一位受傷的車伕,體現了他體恤民情的精神。文章中有一個情節震撼了我:"魯迅先生半跪着為車伕擦藥包紮。”半跪着説明什麼?他説明了魯迅先生為別人想的多,為自己想的少。大家也不難忘記文章中的另外一個請節,車伕他沒有鞋,這説明當時百姓的困苦以及為何中國二十世紀的悲慘。

魯迅先生他一生寫作無數,其多數在寫政府的腐敗無能。在第三章中,歡樂喜悦流溢在魯迅先生的面容上,春節的煙花放飛在天空中,魯迅先生的子孫們,在春節熱鬧的街市上狂歡,看到百姓們歡樂,魯迅先生第一次笑了…

為國造福,體現民情。“橫眉冷對千夫指,俯首甘為孺子牛”他在人們心中是一個受愛戴的人。

《魯迅》讀後感7

《吶喊》是魯迅先生是正值五四革命精神高揚時期所作,作品真實的描繪了從辛亥革命到五四時期的社會生活,揭示了種種層次的社會矛盾,對封建制度及陳腐的傳統觀念進行了深刻的剖析,和徹底的否定,表現出對民族生活的濃重的憂患意識和對社會變革的強烈願望。

其實在讀完《吶喊》的第一感覺,只能用兩個字來形容,自責,我自己有點奇怪為什麼會這樣?經過我的思考後,我發現,以前人的觀念真的讓人不可理喻,我常常跟我身邊的人説,如果我生在那個年代,我一定象孫中山那樣,對人們的思想進行徹底的教育。

我對《吶喊》中的阿Q正傳,比較感興趣,尤其是阿Q,我覺得那樣的年代裏像啊Q這樣的人是少之又少,在如今發達的21世紀,也幾乎沒有象啊Q的人了,其實我還是挺佩服啊Q這個人物的,時代雖然拋棄了他,但他並沒有放棄了自己,而是不斷的努力活下來,,也許有人會説苟且活着還不如死,但是,生命是第一位啊,沒有生命許多都是空想。

如今,像這樣發達的21世紀,我想很少有人想到曾經那麼愚昧的國民了,可是,你們有沒有想過至今還有那些愚昧的國民的存在,也許有人會覺得不可思議,但這的確是真的。

在那些偏遠山村的人們,因為接觸不到先進的文化教育,以至仍然保留着以前的各種封建習俗,這一點也不奇怪,社會有進步,而他們似乎生活沒有多大的改變,以後,我們要做的還有更多的,包括教育和傳統,分辨傳統和封建的區別,

未來的日子裏,我們除了自己要好好的活着之外,也要幫助別人好好的活着,因為我們的社會在進步。

《魯迅》讀後感8

這篇短篇小説以華老栓的兒子小栓生癆病為明線,革命鬥士夏瑜被殺為暗線,兩條線相互交織,有了華老栓為救兒子買下夏瑜的血做成的人血饅頭的故事。

故事以夏瑜的母親與小栓母親在墓地的相遇為結尾,多麼令人唏噓,最後一個也沒活成。小栓沒回來,夏瑜也沒回來,細細想想他們都是封建統治的犧牲品。

小説的原型是革命鬥士秋瑾,秋瑾是在革命期間被迫害而死的,但她不是唯一一個,她是成百上千中的犧牲者的其中一個,我們不是生活在那個年代,所以很難想象到那個年代的人的思想封建程度,那個年代的革命者所受到的迫害,於是讀完這篇文章後,我更多的是驚異。

魯迅先生的特質,有一種‘衰其不幸,怒其不爭’的胸懷。看到受苦受難而永無了日,故有其‘衰’;看到受苦受難而無長進,故有其怒。饅頭是吃的東西,那蘸了革命烈士先寫的饅頭就嗎。

現在看來恐怕是十分荒唐的,不可理解的。可是在那個時候,辛亥革命時,雖然結束了我國兩千多年的封建思想。可人的思想還沒有解放。夏瑜是資產階段民主革命者,他代表的是廣大羣眾的利益,而廣大羣眾不支持他。他講革命道理,人們感到氣憤;他挨牢頭打,人們幸災樂禍;他説阿義‘可憐’人們説他瘋了。

魯迅先生通過夏瑜這一角色,表達出同情與讚美,也表達出人的落後愚昧,統治者的兇狠殘忍。同時也一語雙關的寫出辛亥革命失敗的原因,沒有得到羣眾的大力支持,清明前出現的花環,説明革命者在思念他,字裏行間突出殘酷的社會現實。

《魯迅》讀後感9

讀過《朝花夕拾》後,心緒如海浪一波接一波,久久不能平靜。

魯迅先生的《朝花夕拾》生動形象地記敍了作者童年的生活和青年時求學歷程,追憶那些難於忘懷的人和事,抒發了對往日親友和師友的懷念之情。作品在夾敍夾議中,對反動守舊勢力社會腐朽制度進行了抨擊和嘲諷。

作者通過《瑣記》細緻地憶述了為了尋找“另一類人們”而到南京求學的經過。作品描述了當時的江南水師學堂和礦務鐵路學堂的種種弊端和求知的艱難,批評了洋務派辦學的“烏煙瘴氣”。作者記述了最初接觸進化論的興奮心情和不顧長輩反對,如飢似渴地閲讀《天演論》的情景,表現出作者對探求真理的強烈慾望和對學習的渴望。

讀《朝花夕拾》我總能心臨其境,彷彿和魯迅先生一起感受酸甜苦辣的回憶。從魯迅先生的求學生涯寫照中,可以深切體會到作者對當時的社會封建的憎恨和對學習的渴望。

魯迅先生用了生動幽默,妙趣橫生的語言,使我體會到了當時社會的冷酷,更加體會到作者渴望學習,探究真理的強烈慾望,和對新生活的嚮往與追求。魯迅先生獨特的文字,激勵着我們奮發向上,努力學習。梁啟超先生説過“今日之責任,不在他人,而全在我少年。少年智則國智,少年富則國富,少年強則國強,少年獨立則國獨立,少年自由則國自由,少年進步則國進步,少年勝於歐洲則國勝於歐洲,少年雄於地球,則國雄於地球。”作為新時代的我們,是祖國的希望,是祖國的花朵,是祖國的未來,我們肩負着少年的重任,我們應當立志於學習,最終“破土而出”成為國家的棟樑。可謂“江山不負英雄淚,且把利劍破長空。”我們應以努力學習為翅膀,把中國之復興責任置於肩上,在知識的領域飛翔,用自己的一點星火,點燃國家的希望。

《魯迅》讀後感10

故鄉,在我腦海裏,故鄉是一幅美麗的山水畫,青山、碧水,還有被清晨的露水沾濕的泥路,故鄉載滿了我對童年的回憶。

讀完魯迅先生的《故鄉》,我心生感慨,在魯迅先生筆下的故鄉,也是青山、碧水、藍天。在這篇文章中,魯迅先生敍述了自己回故鄉、在故鄉、離故鄉三個時的所見所聞,以及所經歷的事,他寫到了楊二嫂的犀利;再見到閏土時,回憶中的童年玩伴與自己隔了一層厚障壁,可想想,他們又何嘗不是被生活所迫,被世俗所感染?這篇文章讓人從另一個角度感受到了當時社會的世俗與封建。

與魯迅先生的故鄉不同,我的故鄉是美麗的,美得就像古人陶淵明的《桃花源記》裏所描述的桃花源,土地平曠,屋舍儼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屬。阡陌交通,雞犬相聞。其中往來種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黃髮垂髫,並怡然自樂。雖然現在的變化很快,但依然存在着我孩提時的那股味道,平地上的那些追逐打鬧,樹上的攀爬,那些玩伴依然清晰,只是心境不再幼稚。

故鄉有着我無窮無盡的回憶,我對故鄉的那份情也是無法用言語去描述的,畢竟那片土地養育了我多年。每年的春節,我都會回鄉幾天,與母親、兄弟姐妹團聚一番,呼吸新鮮的空氣,喝上幾口不用過濾卻帶着些清甜的水,把一年中工作的緊張心情和煩惱都拋到腦後,盡情享受故鄉這片土地帶給我的愉悦。

《魯迅》讀後感11

在我看來,故鄉不是一個地點,而是一種感覺,一種親切的感覺。而在魯迅先生的筆下,他的故鄉是一個舞台,演繹三種人生。或許在今天看來,魯迅半白半文的風格,是讓人很生澀的。但我相信,魯迅在那個時候,一定是用世俗的語言在講一個世俗的故事,在告訴世人,人是怎麼變成鬼的。

首先説到閏土,閏土作為一個主要人物,他就是一箇中國農民的代表。閏土是個好同志,他從不覺得世間有多黑暗,他只是覺得是上天要讓他去種田、去受難。所以他要拜神,他和許多農民一樣,信天勝過信自己。就連造反也要有個人來説“此乃天意”。黃巾軍、白蓮教、天地會,這些起義軍無不打着替天行道的旗號。閏土同志的少年多美好!抓鳥、看西瓜、拾貝殼,很美好的生活。但長大以後的閏土呢?多災多難,生活灰暗得就像一口破鍋。所幸他沒有像祥子一樣把破鍋給摔了。這又是怎樣不幸!從少年英姿到中年怯懦。我們可以想象,一個人到底要受多少罪,才能從一個活人變成一塊走肉?這不是因為世界的黑暗,而是人性的黑暗。逆來順受代替了勇氣,小偷小摸代替了正直,拜天拜地代替了自信。一個閏土的麻木或許不算什麼,但千萬個閏土的麻木不仁又會是怎樣的悲劇?千年封建,鎮壓了中國農民的反抗與信仰。拜神!?拜神又有何用?!殊不知天道即人道,天意即人心?壓在閏土們頭上的山正是他們的麻木。倘若人人反抗,閏土又怎會成為一個悲劇?

而楊二嫂則不是悲劇了,她的生活無疑是場喜劇了。她無疑是《故鄉》中最有喜感的一個人物了。無論是語言、動作還是經歷都像人民羣眾喜聞樂見的鄉村電視劇中的反面角色。不但令人反感還令人可笑。

《魯迅》讀後感12

讀了《我的伯父魯迅先生》這篇課文後,我深受感觸。這篇課文改變了我許多的壞習慣,令我受益無窮……

我讀書時總是囫圇吞棗,總是馬馬虎虎地過目一遍就算看完了,我在看《三國演義》時,把許多人物弄反,居然有一次我誤認為曹操三顧茅廬!!!還有許多片段我看不懂,就亂看一遍,看下一頁。但是,讀了這篇課文中魯迅教“我”讀書的片段後,我明白看書就要看好書,既然看都看了,就要把它看好,不能再像以前一樣囫圇吞棗。

魯迅先生樂於助人,幫忙黃包車車伕包紮傷口的片段深深地烙印在了我的心中,我清楚地記着,那天,我在放學回家的路上,突然看見路邊躺着一個人,他痛苦地呻吟着“救命”,只見他神情痛苦、臉色蒼白,雙手捂着頭躺在地上,地上還有一攤血,許多路人看見的紛紛走開,突然,我的腦子了飛快地呈現出了媽媽對我説的話與新聞上種種“碰瓷”事例,立刻加快了腳步,匆匆地走開了。但是,讀了這篇課文後,我覺得如果真的有人受傷的話不也會被誤認為“碰瓷”的人嗎?如果有好心人相助,如果那個好心人被騙後不會再也不會幫別人了嗎?我想,以後如果再遇到這樣的人,必須要到附近找保安作證或用手機拍下照片以防“碰瓷”。

我們要想魯迅先生那樣,要做一個好公民,盡心盡力為人民服務!

《魯迅》讀後感13

當我讀完這一篇簡短而別有意義的文章時,我不禁為大文豪魯迅這種精神而感動,更加的感受——一種特殊而複雜大感受。

魯迅曾説過:“時間就像海綿裏的水,只要願擠總還是有的。”不錯,這句話彷彿就是魯迅先生的珍惜時間的座右銘,魯迅先生的醫生為文學事業獻出了640萬字。多麼驚人的數字,越是每一天寫了一千多字!他是多麼會把握時間啊!大家都是知道,魯迅先生寫作的時間約是送走一批又一批的客人之後的12點至凌晨2點。2個小時,又是深夜呀,大家可以設想,春天的夜雨聲音是那麼的連綿不斷,又大又響;夏天,嗡嗡的蚊子總在深夜徘徊在魯迅先生身旁,他們難道是魯迅先生的第一聽眾?秋天,迷人的桂花香滿載空氣之中,常常令人陶醉其中,無法自拔;冬天,寒風呼嘯,大雪紛飛,讓人毛骨悚然,直打哆嗦……

魯迅先生就是在如此疲倦有如此的天氣與環境下下廚的,寫出的一千多字,他沒有被這些困難所打倒,沒有被這些挫折而放棄,而分心。他沒將時間視為金錢而是生命。滴答的一秒鐘,我們是否在意?無數的一秒就會是你一生的時間,也將是你的生命!

魯迅先生曾説過:“時間,每天得到的都是24小時,可是一天的時間給勤勉的人帶來智慧與力量,給懶散的人只能留下一片悔恨。”同學們,為讓你充分利用時,為了讓你的一生更加充足,讓我們一浪費時間為恥,節約時間為榮,讓自己養成一個好習慣,而學習魯迅先生吧!

《魯迅》讀後感14

“人是把家園帶在本身身旁流浪的”,家城的一山一水,一草一木皆深深的“刻”在魯迅的記憶中。記憶中的家城—浙東江北水城,山渾水秀,天靈人傑,恍若仙境。例如《社戲》描畫了家城飛通俗的黑篷航船,月色朦朧下升沉的連山,兩岸碧綠的豆麥混合着河底水草披收回來的暗噴鼻;《家城》描畫了的家城好麗的海濱夜景—深藍的天空、金黃的圓月、碧綠的西瓜天戰月下捕碴的少年……

那些近沒有夠,真正讓“我”感到歡愉的是在山野風景裏的遊樂。女童對年夜自然有着成年人所沒有及的希罕敏感。百草園是“我”的天堂,那裏有好好的風景,神奇的故事,無盡的愛好,可以充實發揚孩子們活潑好動、矯捷獵奇以及愛好的賦性,刪強孩子們豐富的想象力戰創制力。“我”在草木蟲鳥中玩得樂此沒有疲。

矚目於菜畦的“碧綠”、桑堪的“紫紅”、蜂一與菜花的“金黃”,聆聽到鳴蟬的“長吟”、蟋蟀的“彈琴”一與“油嶺”的低唱。年夜自然是云云天吸引女童,即使身在三味書屋讀書心卻飛往百草園。封建教育閉住了孩子們的軀體,卻閉沒有住他們矯捷活潑的心靈。

家道雖己衰敗但“我”在純潔、稚氣的友情中覓到了温温一與慰籍。童年的同伴有着自然純潔的賦性戰健全的人格,是年夜自然的寧馨女。《家城》裏的少年閏土,有着紫色的圓臉,紅活讀書筆記圓實的雙腳,帶着一頂小氈帽,頸上套着明堂堂的銀項圈,身上洋溢着質樸安康的自然氣息。

《魯迅》讀後感15

“捧着一顆心來,不帶半根草去。”這就是一直受人愛戴的魯迅先生的品格。我一直很尊敬和愛戴魯迅先生,所以,我格外認真地讀了《我的伯父魯迅先生》,感受很深。

“伯父”魯迅先生去世了,“我”萬萬沒有想到會有這麼多人來追悼他。魯迅先生為什麼能得到這麼多人的愛戴?我歸納了一下,一共有三點原因。

第一點作者寫了“我”的伯父是一位極其平常而又慈祥的伯父。有一次,伯父跟“我”談起《水滸傳》裏的故事和人物,因為“我”沒有仔細看,所以伯父問“我”的時候,“我”張冠李戴地亂説一氣。伯父摸着鬍子笑了笑説:“哈哈!還是我記性好啊!”魯迅先生不是大發雷霆,説她一頓,也沒有一言不發。而是用了一句非常幽默的話來批評她,使她感到羞愧和悔恨。魯迅先生這句話也批評了我,我平時讀書也不認真,和文章的作者一樣,讀書時只注意緊張動人的情節,什麼人物的個性,什麼前因後果,包括一些不懂的字和詞,都沒有查字典或請教別人,就稀裏糊塗地過去了。現在好了,不論什麼書我都要求自己好好讀,認真讀,一字一句仔細理解。

第二點是伯父告訴“我”,他原本又高又直的鼻子,“碰了幾壁把鼻子碰扁了。”魯迅先生從來不碰壁來抨擊國民黨反動勢力,説明了魯迅先生面對着強大的敵人,毫不畏懼,敢於和他們鬥爭到底這是多麼偉大的精神啊!

第三點寫的是魯迅先生救助車伕關心女傭的事。在別人有困難時,魯迅先生總是伸出熱情的手來幫他們,解救他們。讚揚了魯迅先生為自己想的少,為別人想的多的偉大品格。

今後,我也要像魯迅先生一樣,爭取做一個能得到很多人的愛戴。

標籤:讀後感 魯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