糯米文學吧

位置:首頁 > 範文 > 作文

【精品】談讀書作文彙編八篇

作文8.9K

在生活、工作和學習中,大家都寫過作文吧,作文一定要做到主題集中,圍繞同一主題作深入闡述,切忌東拉西扯,主題渙散甚至無主題。相信許多人會覺得作文很難寫吧,以下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談讀書作文8篇,僅供參考,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精品】談讀書作文彙編八篇

談讀書作文 篇1

高爾基曾説過:“書籍是人類進步的階梯。”可見,讀書是多麼重要啊!只有多讀書,讀好書,才能使我們更加優秀。

宋代詩人王安石寫過這麼一個故事:古時候,有一個叫方仲永的人,他一出生,便是個天才,五歲能吟詩,七歲就出口成章。他的父母非常得意,帶着他到處炫耀,見到他的人都連連稱讚。可是,因為他後來不讀書,沒有更多的知識補充進來,這個孩子到十歲之後就與一般的孩子無異了。可見,如果不讀書,即使再聰明,也會歸於平凡。

現代著名主持人,董卿,在她主持的中國詩詞大會上身着一襲白衣,優雅高貴,自信大方,猶如一朵純淨的蘭花綻放於人間,素淨淡然。整個人身上散發出一種睿智博學的氣質。這一切都是因為董卿從小讀書,喜歡讀書。“腹有詩書氣自華”,讀的書多了,氣質自然非同一般。

一本好書可以伴我們一生,它就像一顆善良友愛的種子,讓我們的心靈充實美麗;它也像一片沃土,讓鮮豔的花蕾綻放異彩。讀書可以淨化心靈,昇華人格,它將理想擦得熠熠生輝,將夢想拉得觸手可及。讓我們與好書相伴,共同繪製美麗的人生。

談讀書作文 篇2

讀書,這古人傳下來的良好習慣,如今仍然被人們推崇。原因很簡單:不少人因讀書而受益,或大或小。那是因為他們熱愛讀書,最終書成就了他們。當然,若毫無方法地讀書,一定是行不通的。

讀書,在我看來,就應讀自己喜歡的。若隨波逐流,讀別人所説而自身並不喜歡的“好書”,猶如將美味佳餚拿出去餵了牲畜,既浪費了時間又褻瀆了他人眼中的“好書”。

若有讀書的方法,誠哉是好。遇到文筆精妙的篇章,宜多讀幾遍,記住情節,並懂得文章何處優美,為何優美。若有興趣,亦可仿寫一文。至於做筆記或續編故事等,便是個人之愛好,此處不應多提。

讀書更多是收穫知識與寫作技巧。遇見幾本好書,讀下來,就會使人的寫作手法甚至寫作風格為之改變。從書中積累的知識多了,再加上別出心裁的構思,寫出的文章必然流光溢彩。若所有人都不讀書,都用同一套寫作方式,文章就難免千篇一律,那麼文章又有什麼吸引人的地方呢?普通人和大作家又有何不同呢?千百年來的習慣就要從此廢除嗎?可見,大家如果都不讀書,必有嚴重後果。

綜上所述,讀書這件事情不容小覷。所以,珍惜每本你讀過的好書,讀好每本你在讀的好書吧!

談讀書作文 篇3

“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讀書可以讓我們開闊視野,陶冶情操,有力於我們寫作文……古往今來,人們以識字為驕傲。

我認為,讀書應該要:

  愛書

中國的魯迅看書前都要:先把手洗乾淨,再將書講仔細的品讀。我們也應該學習魯迅這種愛書如命的方法。有一次,妹妹把我的書拿出來,剛剛拿出來我還沒在意,可是過了一會兒,她哭喪着臉對我説:她把我的書弄壞了,當時我就生氣了……

  不動墨不讀書

現在全省提倡不動筆墨不讀書的好習慣,不動筆墨不讀書就是邊讀書邊讀邊畫,邊思教,讀書把你的體會寫在旁邊。現在我已弄成了不動筆墨不讀書的好習慣,例如寒假時我在小豆豆這本書,在書上邊讀邊畫,寫出了自己的體會到現在還記憶猶新。

  理解書意

“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這是一種方法,我們要真正理解書意,掌握其精髓才能別人的知識,轉化為自己的東西,為我所用。例如,讀書時的好詞好句,時常拿出來品讀久而久之,我們就會記出這些東西把它牢記在心。

  記書

讀書要記書,理解題意和內容。記書也就是記住重點,好詞好句。“書中自有黃金屋,書中自有顏如玉”書中有自己的黃金屋和顏如玉,我們要認真讀書,好好讀書,記住書中意思理解書中的意思。

  用心讀

讀書要用心讀,不能想這想那。“南思北想無安着。”讀書時坐在桌前心裏什麼也不想,只有安心下來才能學到知識。如果,坐在桌前想西,想東,心無定力,就算讀了之後,也學不到知識。讀書還要“思人患不明,患足以不學,即學患不行。”只要用心讀就可以把學的知識牢記心中。

讀書要多思,多想,多學,多記,虛心求教才是真正的讀書。

談讀書作文 篇4

生活如水、如雨、如花、如、如茶……

面對生活的多彩,我們選擇了人生;

面對人生的悲歡離合,陰晴圓缺,我們選擇了擁抱與品味。

雋永的小品如潺潺小溪邊生長的無名小花,零星的,散落的,但卻是芳香的,天使的,濃郁的,悠長的。

讀書,是一種享受——享受陽光,明媚;享受空氣,清新;享受歷練,深邃。

讀書,是一種情懷——關照自然,渴望傾聽,親近生命,走入心靈。

讀書,是一種幸福——自然中的小草、小樹,人類中的快意與波瀾,都會閃爍愛的火花,情的充溢,都會流露出笑的寬慰,苦的澀味。莊子的超俗,陶潛的隱逸,岳飛的壯懷,路遙的奮力,都會給你一顆澄澈的之心,平靜這心,充沛之心,向上之心。

讀書,使你如風,掠過千山萬水,黃河黃山、長江長城。使你如燕,羞過綠色,藍色與黃色的家園,貪圖西雙版納與大興安嶺,傾聽雅魯藏布與喜馬拉雅。

但是我們要明白,讀書是為了豐富自己的知識,而不是一味相信“書中自有顏如玉,書中自有黃金屋”,這不是好的學習目的,只是為了金錢和利益。

我們讀書是為了淨化心靈,使心無雜念,陶醉在優美的語言中。

自古以來,凡是有大成就的人,幾乎都是愛讀書的人。有人説,打開你喜愛的書,就走近了心靈,開始了對話與交流。讓你走近了歷史的隧道與時間的定格。

高爾基説過:“書是人類學習知識必經的階梯。”的確,書籍不僅教給了我們知識,還教會了我們獨立,善於合作以及做人的道理……總而言之,書籍帶給我們的是無窮無盡的財富。

願書與我們同行。

談讀書作文 篇5

英國大政治家培根曾説:“讀史使人明智,讀詩使人靈秀。”可見讀書“開卷有益”,是一定有好處的。今天,我就來淺談一下讀書的感受。

讀書,一定要掌握方法,現在我先介紹我的幾種讀書方法:

“廣讀”:人的讀書史,其實就是他心靈的成長史。人需要讀書,正如心靈那棵秧苗需要營養,只有給予秧苗各種營養秧苗才能長大,長全,長壯。所以,廣讀是必須的。高樓大廈拔地而起,但是,樓的根基必須大,必須足夠大,才能允許我們在上面建造雄偉的高樓大廈。就像我們只有多讀書,閲讀各方面的書,才能擴大知識面,才能建造更美好的未來。否則,就像魯迅先生所説的一樣,倘若叮在一處,所得就非常有限了,枯燥了。

“細讀”:讀書不僅在於多,而且在於精。我認為,讀書要學會掌握“讀薄”和“讀厚”的兩種技能,“讀薄”能善於提煉出主要內容和中心思想,掌握精華內容和獨到的,有價值的見解;讀後增加上人文關懷和讀者的想法,另外,“讀書貴能疑,疑能得教益”。疑表示疑問,表示讀者對作者的所述內容有不同看法或不解之處,甚至是作者的疏漏之處,這些都是讀者用心,才能讀到的結果。高樓大廈,不僅需要高大雄偉,引人注目,而且也要人脈,儘量建造的完美,就像我們讀書不僅要多,面要廣,還要在讀書的同時,建立自己正確的取捨,和樹立自己正確的“三觀”一一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

“慎讀”:無數人在讀了希特勒的《我的奮鬥》之後,彷彿受到魔鬼的召喚,陷入迷途。這個事例説明,我們讀書要慎讀,好書是心靈的營養,壞書是靈魂的毒藥。還有有些作家的立場、思想和言語或是帶有時代性、地域性、尖鋭性,乃至於偏執性,對於這樣的作品,建議大家,先要了解作家成長過程和所處的時代、環境背景,當時的一些有影響力的大事件等,再讀他們的作品,甚至還要讀一讀這位作家不同時期,不同類別的作品,全面、真實的瞭解作者表達的內涵。我推薦大家讀名著,是因為“大浪淘沙”,平庸的書或許能曇花一現,但終究是會被歷史和時間過濾掉的,剩下的才是經典。讀了經典以後,一定會有收穫的。那麼,還有一些問題,我也帶大家梳理一下。

讀古詩文,我認為要注意4個要點:

1、要有一定的閲讀基礎。我第一次閲讀《三國演義》原著時,就如同,沒頭的蒼蠅般到處亂撞,手忙腳亂,也沒能很好的讀出個所以然,甚至有些內容我都沒有弄明白,書上的內容成了一地碎片。我希望大家引以為戒。

2、要有足夠的時間和精力,不要在每天的零散時間讀整本作品。可選擇假期有計劃有步驟的進行。因為讀古文可是個耗時和費精力的事。

3、要沉得住氣。我從自身的經歷發現,讀一本古文書,沉不住氣,耐不下心,是不會有什麼收穫的。

4、要有一定的感悟能力。讀古文只是機械的記一些人物、事件,或是為了寫作去佳詞名句一定,會得不償失的,對提高閲讀和寫作能力的作用是微乎其微的;同樣對於一些細節沒有所思所感也是沒多大效果,或者沒有收穫的。我們無論讀什麼,對於主要細節都要有一定的感悟能力,而且這種能力要不斷得到提升和拓展。

關於如何記住知識點,我的方法很簡單:分一分類別,抓一抓大事。分類別就是把內容分成戰爭史、政治史、文明史……還要把類別分成子類別等,如把戰爭史分成歐洲戰爭史、中東戰爭史等等,抓大事就是重點抓住一些改變歷史或社會的事件,如戰爭史中的馬恩河戰役,政治史中的.霧月政變等等。當然,儲存他們,還應把它們與先前閲讀、自己的感悟等所得聯結起來,不能孤立存在。

讀整本書時一定要全面瞭解作者、時代背景、社會環境和一些重大的相關事件及人物,同時要了解和關注不同出版社、出版時間、出版者的解讀等。閲讀時,一定要把自己放到書中,同作者同呼吸共命運,再去跳出書本進行思考。另外,對著作的封面封底,佈局裝幀、他人的評價、爭鳴等也要加以關注和思考。

書是我們進步的好夥伴。我們只有多讀書,讀好書,好讀書,多學習,才能成為新時代的合格接班人!

談讀書作文 篇6

昨晚7:00時颳起了大風,雷雨交加後停電了,我和孩子點着蠟燭坐在餐桌旁閒聊着。開始是假期的旅遊趣事,練字的心得,最後又談到了收穫和不足。

“暑假過得真快呀,一眨眼時間,暑假生活只剩個小尾巴了,馬上就要開學了。你感覺你最近的狀態如何?”我看到心不在焉的孩子,我發問道。

“媽媽,我覺得,趕緊利用這段時間好好放鬆一下,開學了再好好學習也沒什麼不好。”

“很好,但是也不能將好習慣扔了吧?”我趕緊湊上前説道。“你的座右銘‘哈佛家訓’上是怎麼説的?你可以給我重新複述一下嗎?”還沒落音,孩子這邊就開始熟練地背誦起來:

“1,此刻打盹,你將做夢;而此刻學習,你將圓夢。2,我荒廢的今日,正是昨天殞身之人祈求的明日。3,覺得為時已晚的時候,恰恰是最早的時候。……20,沒有艱辛,便無所獲。”還不到兩分鐘,孩子就一字不漏地誦讀完畢。

“誦讀一遍後,你有什麼感覺嗎?”

“當然,你是在提醒我要好好學習,不要浪費寶貴的時光,因為時間在不停的流逝,一天過完,永遠不會再來了;鞭撻我要端正學習的態度,對吧?”

“對啊,孩子,成功不在一朝一日,而在平時一點一滴的積累,三天打魚兩天曬網怎麼行呢?就像你這個暑假的讀書,雖然也讀了不少,但是收穫真如你讀完的那麼多嗎?”孩子笑笑不語,接着我們的談話就從怎樣讀書開始了。

“書是我們的好朋友,更是我們的好老師!不是有這樣的説法:讀書就如和聰明人對話,你從中可以得到很多知識。”孩子點點頭。

“但是我們該怎樣去讀書呢?”孩子卻表示沒法表達,就是用心讀賣唄。

“其實讀書很簡單,首先要喜歡,就是我們常説的感興趣。比如你很喜歡讀朗朗上口的《日有所誦》一樣。”接着我們一起誦起了臧克家的《老馬》:“總得叫大車裝個夠,它橫豎不説一句話,背上的壓力往肉里扣,它把頭沉重地垂下!……”

“我記得當初你在讀這首詩時開始讀了一遍,感覺很好玩,説不像詩,就像在生活中隨意説話,然後你又大聲地讀了兩遍就自豪地告訴我,你記住了,並大聲地背了一遍,想想,是這樣嗎?”

孩子興奮地説道:“當然!”“你知道為什麼嗎?”

“第一,我喜歡;第二,我大聲讀。”

“對,讀書一定要這樣讀出聲。好處是:一遍等於兩遍!”

“怎麼會呢?”孩子疑惑不解地看看我。

“你想想,通過口讀一遍,你的聲音又傳到你的耳朵,加起來不就是兩遍嗎?”

孩子哈哈大笑起來説:“媽媽,不對,應該是三遍才對。你看,第一遍是眼睛在看,第二遍是口讀,第三遍是耳聽。”

“很對,讀書不僅要用上眼、口、耳、,還有更重要的是用心。用心反覆讀,仔細對書上的內容提出問題,才算是真正地讀書了”。

孩子點點頭,看看我。“媽媽,這樣是不是讀一本書的完整過程呀?”

“No!”

“那還有什麼祕密呢,你説話怎麼這麼讓人着急呀!”

“讀書最後一個環節是你最短缺的,你最不喜歡乾的——那就是寫。”

孩子聽後小臉忽地紅了。“媽媽,‘人有短,切莫揭;人有私,切莫説。’喲?”兒子竟然用《弟子規》來搪塞我。

“孩子,這不能如它同日而語呀,媽媽善意的提出你的不足,是在給你提個醒。不是有句:‘世上無難事只怕有心人!’嗎?什麼難事遇上你這個有心人,還怕什麼呢?”兒子愛戴“高帽”聽我這麼一説,反倒不好意思起來。我趁勢又説:“不要認為這是浪費時間,要把不喜歡的事變換成喜歡的事來做,何如?”

“哈哈,媽媽,我知道你今天的用意了!你不會是前天我們回來後,看到小狼過河小紙條提醒我們參加第六屆書香班級的參賽不符合參賽規則後,讓我寫信和讀後感吧?”

“知道就好,就怕你不明白,原來你還是個明白人嗎?想想看,你今天讀了一本有趣的小説,你腦子是不是有一些想法?如果這個時候,把你的想法及時記錄下來,收穫是可想而知的。”

“噢,媽媽,我現在明白了讀書要用眼、口、耳、心、手。這樣才算是真正的讀書!”

“你太聰明瞭,比媽媽強!這次媽媽對你參賽詳情沒關注到,平時給你的上網時間規定的太少。不過你的座右銘上不是有句:‘覺得為時已晚的時候,恰恰是最早的時候。’嗎?更何況距第六屆‘書香班級’活動結束還有33天呢!我們要抓住第六屆‘書香班級’活動的尾巴喲。不管結果如何,我們要有正確的態度去參與,明確一下你的目標,從今天開始,我們就向那個目標前進,Right?”

“Ok!”兒子高興地答道。這時,燈突然亮了,“來電了,Let's go!”

看着孩子去忙碌自己的事情去了,我感覺:這幾天心裏壓的一塊石頭落下了地,渾身立馬輕鬆了許多。但願今天的讀書話題能給孩子帶來意想不到的收穫!

談讀書作文 篇7

有人以書為心,有人以心為書。讀書者,一曰解心靈之飢渴,二曰解知識之飢渴。飢渴者,求知也,求智也。

——題記

以書為心

“書山有路勤為徑,學海無涯苦作舟。”——這應是以書為心者所言。所謂以書為心,即探求,求知。心中對這個奇妙異幻的世界有無限的好奇,以得到答案為樂。方程式、定律、未解之謎、奇異現象……一個個吸引人的標題,一段段大自然給予的真理,造就一位位給人類作出偉大貢獻的數學家、科學家。他們不僅以書為心,而且在許多書中尋找更多未解的問題,於是又有更多的真理公佈於世。

讀書要有“勤”,能“苦”。勤,勤者多得,因為他能接觸比平常人更多的書籍,這意味着他能獲得更多真諦;苦,吃得苦中苦,方為人上人。

這些人,稱之為學者。

以心為書

心,是個奇幻莫測的無底洞。它能創造出許多情感, “哭笑不得”、“又恨又愛”、“鄉愁情愁”這類比比皆是。這就是人類和動物的最大區別。

這類人,與其説他們是讀書,不如説是讀心。讀心靈中的悲憤、喜悦、仇恨、愛情、仰慕、妒忌……其快樂決不遜於知識方面的滿足。這是一種感覺,不同的心説着不一樣的感情,但是語言是一樣的。

一汪清泉,一片芳草,一川崎嶇。

我也是個讀心者。

我需要得到更真實的情感:“《鋼鐵是怎樣煉成的》教會我勇敢地面對人生的每一次挑戰,而且只要相信自己,便無過不去的障礙;《名人傳》以三個世紀偉人的生平經歷,讓我瞭解了文豪、大家們的內心;《簡·愛》説,精神上的堅強比身體上的高大更強悍;《做人·立身·處世》用蒼老而不失威嚴的口吻教育我該是個怎樣的人,怎樣才能成為堂堂男子漢屹立在這個世界上,怎樣問心無愧……

心靈上的充實,才能對知識有“勤”,有“苦”,才可以更上一台階。

這些人,稱之為智者。

探幽

幽靜的角落,往往涵藏着更大的真理。——因為喧鬧的地方已經被蒐羅一空且為世人所知了。黑暗遠比光明更富有吸引力。

所以才有了“蛀書蟲”(著書蟲)……世界上不能沒有他們,他們才能推動歷史的巨輪向前行。因為舊的書“蛀”光了,必然會有更新更好的書面世。這就是文化的進步。

不管是以書為心,還是以心為書,寫書者為讀書者開闢道路,而讀書者讀書多了也會變成寫書者,就這樣讀讀寫寫,寫寫讀讀,一代換一代,書海無涯。——我是一個乘船者,也是一個划船者——這就是我的水手日記。

談讀書作文 篇8

杜甫詩云: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此可歸結為勤。其實讀書不止勤奮,還有積累、專注,當然也要注重方法,運用實踐。

勤奮,就是不懈的努力學習、工作。明代張傅喜歡讀書,然而往往記不住,為此他便反覆的抄寫,每讀一篇文章,就抄一遍,邊抄邊讀,抄後又讀,讀後燒掉,重新抄寫,如此反覆七次文章便讀了一二十遍,自然也就記住了。由此長年累月的抄寫,握筆的指上都長滿了老繭,這就是成功的勤奮之道。

歌德説:“過去凡是我們讀過的好思想,聽到的突出事物,我們都記在日記本里,同時也將朋友的特色議論、獨到見解標註出來,納悶就會變得十分富有。”歌德便是把讀書當成了積累,其實如此的文學家還有很多。“崑山無書”的顧炎武,筆記過萬本的馬克思等。都以其耐心、恆心、眼光及獨特的判斷完成了人生的積累。

“牛角書生”李密“掛犢成才”的過程為人們所稱道。歸結他成才的途徑無外乎是“專注”。專注於書中的知識,有執着的追求頑強的毅力,耐住寂寞,不被金錢、地位、名利所誘惑,專注是成才的關鍵。

朱熹説:“讀書之法,在循序而漸進。熟讀而精思。“他反對雜亂無章和企圖一步登天,他認為不接順序讀書,就像一個餓肚子的人走進飯館,看到豐盛的飯菜,就左手拿一塊,右手抓一把,全塞進嘴巴,一下吞下去,撐飽腸胃,填滿肚子,但並沒有嚐到菜的滋味。可見,讀書掌握一定的方法是必要的。

懂得了書本知識,例論就成了裝潢門面的東西。但盡信書不如無書。從前有個人,弄夠流利背誦航海駕船法,大家信服他。後來航海時,船老大突然病死,大家請他當船老大,到了回水和急流處,他只信書中所學,背誦口訣,也穩不住船,全船人都淹死在海里。

讀書,即提煉的過程,根據自己的需要把握方法,那樣才會達到讀書的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