糯米文學吧

位置:首頁 > 範文 > 作文

實用的家鄉的節作文合集八篇

作文1.18W

在平平淡淡的日常中,大家都接觸過作文吧,作文是一種言語活動,具有高度的綜合性和創造性。一篇什麼樣的作文才能稱之為優秀作文呢?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家鄉的節作文8篇,僅供參考,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實用的家鄉的節作文合集八篇

家鄉的節作文 篇1

時間過得真快,一轉眼又來到了一年一度的“七夕”情人節了!七夕情人節來源於古代,據説是牛郎和織女的愛情故事,所以我們後人稱之為“七夕”是我們中國的情人節!有着許多地方都非常關注這個節日的,是所有情侶或者夫妻在這個節日裏都享受着情人的愛戴和特別關懷備至和別出新意的節目。

今天就讓我來講述一下我家鄉的七夕情人節是如何度過的給大家分享一下吧!

我家鄉是佛山順德,在我們順德里,“七夕”這個被稱之為中國的情人節,是非常關注的,所有的情侶或者夫妻在那天是非常恩愛和開心的,就連街道上一些大型商場裏都擺放着牛郎和織女的頭像來應節,氣氛跟春節沒有兩樣的。我的爸爸媽媽每年過這個七夕情人節的'時候都是非常恩愛的,每年七夕情人節的當天,都會想出好多節目來跟我的媽媽一起來度過的,每年我都在旁邊看到他們這麼恩愛。我也想自己的另外一半也要好像我的爸爸媽媽那樣恩愛度過我們中國的七夕情人節。

在這裏!我要向所有的情侶或者夫妻説聲,“七夕情人節快樂!希望你們有情人終成眷屬!”

家鄉的節作文 篇2

真月裏來是新春,家家户户掛紅燈。

我們家鄉的燈節也很特別,每逢正月十三叫做“上燈”十八稱做“落燈”,又是火把節。白天,老人們帶着小孩來做燈。清秀的荷花燈,玲瓏的兔子燈,活潑的獅子燈,精巧的飛機燈……應有盡有。孩子們高興得蹦來跳去,像一隻只喜鵲似的,快樂的聲音迴盪在大街小巷,瀰漫在村頭田間,笑容綻放在每一個孩子的臉上……

到了晚上,小孩們提着各色的燈籠,聚集在一起玩燈,大人們則把白天紮好的'草龍點燃,於是房屋周圍,大路上,田壩上,草龍上下飛舞,好熱鬧,這扎草龍可有講究了,一般是每月一道,逢閏年扎13道,民諺説:正月半,炸麻團,搶個饅頭稱半斤,爺爺稱了奶奶算,這炸麻團的意思就是農民對未來的期盼,就是點燃燈火照亮前程,希望有個好年景。

現在我長大了。爺爺也老了,爺爺紮好了草龍,我便學着他的樣子在田間地頭舞起來,我邊舞邊跳,渾身有使不完的勁兒,爺爺則提着個籃子跟在我後面“拾麻團”,還時不時地提醒着我,可是不一會兒,我就累得氣喘吁吁了,這時,鄉親們的草龍也舞動起來了,它們向下翻騰,在夜色中形成了星星之火,照亮了黑夜,照在人們的臉上,也照亮了人們心頭的希望……

這真是“萬盞花燈映鄉間,火樹銀花不夜天”啊!

家鄉的節作文 篇3

過社節是古歷二月中的一天,和清明節相差十天左右。

過社節主要是煮社飯和吃社飯。“過社”的前幾天,老人、小孩就背上竹簍,牽着牛趕着豬,來到田野裏,採一些“社飯”用的配料——蒿菜和野葱。過社的那天,村子非常熱鬧,家家都把自家的客人請來,客人中有老人、有中年人、還有小孩,全寨鬧哄哄的,有的三三兩兩的在村前的公路上説笑,有的在嬉戲打鬧。主人們都在家裏忙着煮社飯,這時候不管你走到哪家,都能聽到盆子的'撞擊聲,洗米的沙沙聲,切肉的刀板聲,蒸飯的吐嘟聲。各種聲音交織在一起,美妙極了!飯蒸熟了,香氣都跑去串門了,全寨的飯香味就像摔跤運動員一樣抱在一起,不分勝負。到了開飯的時候,大家各進自家的門,圍坐在一起吃着香噴噴的社飯。聽奶奶説,“社飯”的主要配料蒿菜具有很好的藥用效果,能治療和預防很多疾病呢。

朋友們,你想嚐嚐我家鄉的社飯嗎?歡迎你來我的家鄉做客。

家鄉的節作文 篇4

我愛我的家鄉,我也愛家鄉的秋天,更愛家鄉的重陽節。

我的家鄉是西部地區的一個小縣城,這是一片古老而又神祕,富饒而又美麗的土地。重陽節快到了,人們都全家一起去“蓮花湖”遊玩,然後再登一下“來神山”,多數都有老人和孩子。去年重陽節,我和爺爺、奶奶、爸爸、媽媽一起去登“來神山”,至今讓人流連忘返,回憶猶新。

“蓮花湖”處在縣城西郊,是一個人工湖。重陽節那天,遊玩的人特別多,他們高興地談笑着,換着老人,帶着孩子,看起來都很開心。湖面上走廓迂迴曲折,湖面上的微風吹來,讓人心曠神怡。

我們登上了“來神山”,只見林木一片濃綠,山巒疊翠,整個華亭新貌盡收眼底,對而是硯峽鄉的村民住的社區。整齊的新樓林立,一幢幛新樓在太陽的.照射下分外醒目。人們都誇讚着“真是趕上了好時代呵,農民都搬上新居,住上新樓,有自己的社區了……黨的惠農政策就是好啊!”

這時,天空是那麼藍,藍得那麼清澈,感覺不像天,像湖水,一絲白雲都沒有,一瀉千里萬里的藍。一輪紅日是那麼耀眼,照射得大地明亮而又燦爛。

多麼迷人的秋色,多麼的重陽節!我愛家鄉的秋天,我愛家鄉的重陽節,我更加熱愛我的家鄉,家鄉的山美、水美、人更美!

家鄉的節作文 篇5

花燈節,是我的家鄉小鎮上,一年下來最隆重的節日。

每年的正月十五一過,各村就要開始準備活動的各項細節。

燈節的負責人是各村組員輪流來做,我們老家話稱“作頭”,意思是領頭的。

首先,到每家每户去發燈錢,那是用來買紙、漿糊等。

其次,就是領頭的準備在當天晚上要祭佛的食物。領頭的要在一張大約有10米長、6米寬的板上準備食物。必須要準備的是,各類剪紙,五穀各一碗,鮮花,必須是山上的花才可以,也是五盤;各類的糖果幾十盤,這可以自由發揮,是最麻煩,需要有新意;再有就是需要豬頭一隻,這在活動完了以後,每家每户都可以分到一小塊。

再次,定日子。因為每年正月,是小鎮的雨季,經常都是細雨飄飛。我所在的洋中村是正月的二十一這天。當天,祭壇的活動不受天氣的影響,如果在晚上有雨,燈會就必須改期。

燈會,是為了祈求來年能風調雨順、有個好兆頭而舉行的,所以各村都會比較重視這項活動。我家所在的村子,是小鎮最大的村落,所以活動也是最引人注目。它有幾個特色。其一就是在祭天快結束的`時候,會有一個“道長”來念經。還有就是舞龍和舞獅。當然,我們村最大的看點,還是200多盞自制的花燈。每一盞都不同,都有自己的特色,五花八門,五顏六色,千奇百怪,應有盡有,讓人看得眼花繚亂,回味無窮。

類似於花燈節這樣傳統的節日,正在隨着我的長大而慢慢的消失,或許現在已經沒有了以前那種輝煌的氣勢了,但是卻給了童年的我無數的美好與快樂。

家鄉的節作文 篇6

農曆七月十四,俗稱鬼節,亦稱中元節、七月半。

在這一天,民間普遍開展祭祖活動。無論貧富都要備下酒菜、紙錢祭奠亡人,以示對死去的先人的懷念。

小時候,常聽村裏的老人説,鬼節就和人間的春節一樣,從農曆七月七年級開始,鬼門關就開了,一些亡魂可以回到生前的家裏探望。農曆初七到十五的晚上常常有亡魂四處活動,陽氣低的人晚上出門就會看到許多鬼的樣子。所以常常告誡小輩,這幾天晚上千萬呆在家裏別出門,否則會尋晦氣,膽小的我們那時候真的給唬住了,一到晚上就窩在屋裏不敢出門、

印象中,每年的鬼節,家家户户都有包粽子的風俗。鬼節前一天早上,大人們就將包粽子要用到的竹葉用滾燙的開水煮過一遍,然後撈出來再在木桶裏泡上。下地幹活之前吩咐家裏的老人或小孩在午飯之前把竹葉洗淨疊放整齊。而每次小孩子們和老人聚在一起洗竹葉的'時候,各種歡樂,老人就會跟我們講着各種各樣久遠的故事,當然説的最多的還是一些先人們的事,老人們説着説着,聲音就會慢慢地低下來,語調也會逐漸變緩,手上的活也停了下來。年少的我們自然不會明白老人們回憶起先人們的各種傷感,只是把它當成了老人們為哄小孩子編出來的故事罷了。

鬼節的早上,吃過早飯後,家裏的婦女們就會把泡好的糯米和一些花生、板栗,綠豆擺好,再拿出前天洗好的竹葉,開始熟練地包起來粽子。只見她們的雙手飛快的疊竹葉,舀糯米,放調料,包葉子,綁繩線……不到幾分鐘,一隻漂亮的粽子就包好了。這個時候,我們這些小孩子一般都會圍在她們身邊看,一臉的崇拜之情。而老人們就開始燒用來煮粽子的水了,因為煮粽子可是一件費時間的事,煮好少説也要要幾個小時。

等包好粽子,小孩子們又開始轉移陣地,跑到灶旁看火,久不久就會問老人們什麼時候可以吃粽子。老人們一邊説快了,一邊往灶裏添柴火。小孩子終究沒有耐性,鄰居的夥伴一聲招呼,就飛一般地溜出去玩了。等到回來,粽子早已熟了,拿起筷子夾了幾片裂好的粽子吃的津津有味,一臉的滿足。

鬼節,最隆重莫過於祭奠祖宗了。晚飯過後,父親和大伯,還有叔叔召集家裏的小孩子們,拿起祭奠用的物品到屋外的空地上送祖宗出門。這時,每個小孩通常都有任務,有的拿着兩條粽子,有的拿着托盤,有的拿着白天老人剪好的紙錢,有的拿着柴火,還有的拿着未點好的香……跟着大人浩浩蕩蕩地出發了。

路上,到處都是點燃的香紙,全村的孩子都出動了,互相打招呼説:“那麼早啊!”然後迅速到固定地點點香,放祭品,澆酒,祭拜,放鞭炮,一切都是那麼按部就班。最後,大人們讓我們跟祖宗們説幾個自己心願,據説祖宗聽了就會保佑我們的。記得當時許的最多的是新學期考個好成績。一切都做完之後,收拾好東西,回到家裏,一家老少其樂融融地聊天逗樂……

現在想來,自己也有幾年不在家裏過鬼節了,鬼節的風俗希望能夠永遠的流傳下去,因為這畢竟是一種懷念儀式吧,和清明節一樣,所謂慎終追遠,民德歸厚矣。

家鄉的節作文 篇7

大家聽到這個題目一定感到很奇怪,家鄉怎麼會有“玩蛋節”呢?其實“玩蛋節”就是立夏,到了那時,大家不是都會吃蛋嗎?

是日中午,家家户户煮好囫圇蛋,用冷水浸上幾分鐘之後,再套上早就已經編織好的絲網袋,掛在孩子頸上。孩子們便三五成羣地進行鬥蛋遊戲。蛋分兩端,尖者是頭,圓者就是尾。鬥蛋時蛋的頭鬥另一隻蛋的頭,蛋的'尾擊另一個蛋的尾。一個一個鬥過去,蛋破的人認輸,最後分出高低。蛋頭勝者為第一,就成了大王;蛋尾勝者為第二,就稱為小王或二王。

中飯吃糯米飯,飯中會放一些豌豆。桌上絕對會有煮雞蛋、全筍、帶殼豌豆等特色的佳餚。鄉俗蛋吃兩個,筍也要吃兩株,豌豆吃多少就是多少,沒有規定。民間相傳立夏吃蛋心。因為蛋形如心,人們認為吃了蛋就能使心裏精神不虧損。立夏以後便是炎炎夏天,為了不使身體在炎夏中虧損變瘦,立夏應該多吃,多補。全筍,寓人的雙腿也會像春筍那樣健壯而有力,可以走很遠的路。帶殼的豌豆如同眼睛。古人眼疾普遍,人們為了消除眼疾,用吃豌豆來祈禱一年內的眼睛像新鮮的豌豆那樣清澈,沒有病也沒有災。

立夏吃完中飯還有秤人的習俗呢!關於秤人還有一個傳説,大家不妨去看一看。雖然與實際有差別,但百姓希望的是“清靜安樂,福壽雙全”的太平。立夏秤人會對阿斗帶來福氣,人們也祈求上蒼給他們帶來好運。於是便有了秤人的習俗。

再過幾天就是立夏了,立夏還有許多習俗呢!大家去試一試吧,我越來越喜歡“玩蛋節”了!

家鄉的節作文 篇8

我的家鄉是一個極為偏僻的小村落,家鄉正月十王並不叫元宵節,而叫小年,意思是過了正月十五,年就過完了,十五是最後的狂歡,過了十五,就該下地幹農活,緊張地春播春種了。正月十五是最大的祭禮祖先的日子,要比清明節更隆重。一直感覺,家鄉正月十五小年要遠比春節熱鬧。

過了小年是從黃昏開始的,家家户户都用面蒸好了燈碗,就是把面做成燈的形狀,有時候還蒸成小雞、小鴨、小狗的形狀,在燈碗中間放入香油,插一根燈捻,點燃了。小雞燈確定放在雞窩上面,保佑小雞平安多產蛋。雞可是困難時期人們改善生活,換零錢最重要的家禽, 絕對不能怠慢。媽媽蒸的雞燈確實是最漂亮的,一個大公雞旁邊兩個小母雞,後面還有幾個小雞蛋。鴨燈碗擺放在碗裏,把碗擺在水缸的水面上,狗燈碗押運在大門口,任務當然是看家護院,其他很多重要的地方都要擺上燈碗,祈求吉祥,正月十五放燈碗成了孩子們最高興的事情。

當媽媽把家裏的燈碗擺好後,姨父、爸爸還有舅舅就帶着孩子們上墳點燈了,家鄉都是土葬,死去的親人墓地都在一塊,老人歲數大了就會設計好自己的埋葬地。我們在爺爺奶奶以及死去的親人墳上挖個小坑,放上點燃的燈碗,舅舅和爸爸總會在爺爺奶奶的墳前跪上很大的一段時間,成家的哥哥們也會到爺爺奶奶的墳前單獨為他們放燈碗。燒紙時就會點燃爆竹和煙花,好讓地下的親人不寂寞,感受到活着的親人的思念。

祖墳燃放煙花爆竹是最後的高潮,家鄉位於一條江邊,江水經常氾濫,家鄉的先輩們搬到這裏安定下來的時間並不長,所以,第一代人的後輩大多都出5代,所以無論張家或是李家祖,都清晰存在,祖墳的地位是至高無上的.,燃放煙花爆竹的規格就會特別高,一家祖墳的爆竹要連續燃放幾個小時。每到此時,幾個村子就會爆竹聲連成一片,煙花把夜晚裝點得五光十色,分外絢爛。此時,老人就會教導孩子們鄰里為善,都是一個祖先,同一個根。

中國人講究落葉歸根,忘祖是對人最大的辱罵,而正月十五的小年祭祖活動,是中華民族血濃於水、認祖歸宗的民族向心力的一種體現。你可以一無所有,但有一個共同的祖先就是親人,就會得鄰居力所能及的幫助,這就是我家鄉正月十五的小年夜。

標籤:八篇 家鄉